石阡:做优苔茶品牌 厚植绿色家底

2021年6月17日,石阡坪山乡大坪村的苔茶种子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畅游90天后着陆取出。


经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公证,本次搭载种子的包装袋封装完好,确定为石阡县的“紫孔雀”苔茶品种,种子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后期选育。石阡苔茶种子此次成功搭载飞船登上太空,标志着石阡茶产业迈入航天育种新征程。

石阡不仅茶文化浓厚,而且种茶历史悠久。汉代杨雄著《方言》、唐代陆羽著《茶经》、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贵州通志》等史书、方志都有记载。


“夜郎山来夜郎林,夜郎山上好茶林。夜郎山上好茶树,夜郎种茶卖京城……”石阡人口口相传保留的“夜郎古歌”,生动描绘了在千年前石阡人种茶、采茶、制茶等生活生产场景。

据记载,石阡苔茶在宋代即为贡品,一百多年前经商人之手销往欧洲。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石阡有数十万斤茶叶出口苏联及东欧国家。1958年8月,石阡五德镇新华村出产的苔茶还赴京参加过“群英大会”。

然而21世纪初,经历大量砍伐后,石阡县的茶园面积变得越来越少。著名的苔茶也只是零散分布在聚凤、五德、坪山等乡镇,后来因为茶园老化问题,茶叶产业渐渐沦为不被看好的“盐巴钱”产业。


2007年,石阡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重点,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整合项目、资源、资金,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以茶叶为主导+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为重点的“1+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石阡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以打造“石阡苔茶”品牌为引领,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茶产业裂变式发展。

前期,石阡县通过土地流转适度集中,茶苗统一种植统一管护,出台新茶园前3年每年每亩补助1000元管护费的激励机制,推动茶农种茶管茶积极性。为进一步提质增效,石阡在改良茶树品种、推广茶叶专用肥、开展社会化服务茶园管护等方面不断下功夫。


“老茶”发新枝,石阡苔茶再度恢复生机。近年来,石阡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进一步做实基地、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石阡苔茶一跃成为全国驰名商标,跻身贵州“三大名茶”之列。

如今,石阡生产的茶叶产品已实现走出大山,走进北京、上海等1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石阡全县茶园面积达43.6万亩,茶叶年产量3.25万吨,加工企业170家,实现综合产值32.92亿元,带动32.5万人吃上“茶叶饭”。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阡还紧扣“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如今,新型建材、特色食品、生态水加工、清洁电力四大100亿元级产业已初具雏形,工业增加值从2.28亿元提高到11.91亿元。

石阡县委宣传部供图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w 记者 田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