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石阡苔

找到约19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铜仁石阡苔茶今春进京闯市场

日前,由铜仁市石阡县人民政府、北京铜仁企业商会共同主办的石阡苔茶北京市招商推介会在北京市神舟大厦隆重举行,20多家单位、企业和茶叶经销商代表齐聚一堂,共品石阡茶,共商产业事。

铜仁市石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艳向参会嘉宾介绍石阡生态茶产业发展现状

推介会以品鉴石阡苔茶、推荐石阡苔茶为载体,通过产业介绍、优品推荐、产品行销、互动交流等环节,立体呈现石阡的好山好水好苔茶,展示产业发展的优质成果。“人口老龄化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带来挑战的同时,银发经济市场已然崛起,蕴含巨大商机,正是健康干净的石阡苔茶乘风借力的好机遇。”不少嘉宾看好石阡苔茶的巨大潜力,对苔茶产品提出宝贵的交流意见和发展建议。

“茶树新发嫩梢持嫩性好,木质化慢,犹如菜薹一样鲜嫩,因此得名‘苔茶’。”石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艳向参会嘉宾介绍了石阡生态茶产业发展现状。石阡苔茶生长在处于北纬27°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无污染的原始森林,这里林茶相间、植被完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恰到好处的自然条件,让苔茶新长的嫩叶会随着气温升高而变红发紫,富含抗氧化的花青素。这美丽娇嫩的“苔紫茶”古茶树经过数千年的自然繁衍和人工驯化,已成为先后荣获“贵州三大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的优质地标产品。

近年来,石阡县政府大力发展茶产业,全县茶园面积43.6万亩,年产干茶3万吨,综合产值已超过30亿元。石阡苔茶正以政府引领、龙头带动的方式集群化发展,推进全县178家企业全力以赴以生产更加标准化、产品更加多样化、品牌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开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部分石阡茶企代表向嘉宾介绍产品

“目前我们有百吨毛茶,黑茶成砖20吨,为苔茶出山进京做了充分准备。”茶业推介人杨梨对苔茶进京充满信心。以茶文化赋魂、茶科技赋力、茶产业赋能为核心,石阡正着力打响苔茶品牌,振兴石阡苔茶产业,进一步点亮“石阡苔茶”区域公用品牌,深度拓展北方苔茶销售市场。

铜仁石阡苔茶的各类产品

“石阡苔茶我们从小就喜欢,这些年在政府带领下,其品牌的知名度正走向新的高度,品牌的影响力正占据国内外市场。”北京铜仁企业商会会长表示,“作为在京的石阡人,我将充分发挥商会的资源和力量,积极推动石阡苔茶与北京企业合作,进一步打通北方市场,助力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漆云 田聪 费毕刚)

来源:天眼新W、北京茶世界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带您品味传承千年的饮茶“活化石”——石阡苔茶

铜仁市地处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湘楚,北接重庆,自古便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说法,因其历史绵长,人文荟萃,享有“中国西部名城”之称。本期将为大家介绍铜仁市的特色农产品之——石阡苔茶。


到了贵州石阡,就到了茶的海洋。

大小茶园,漫山遍野,举目皆碧。封行成垄的像绿色巨龙,尚未“成年”的长势正旺,刚刚种下的生机勃勃……

一片片青翠的茶园,与路边不时闪过的“鼓起劲来抓产业,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要想富,栽茶树,兴产业,调结构”大红标牌,红绿相间,让武陵山区的崇山峻岭变得生机盎然。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梯级状大斜坡地带、武陵山脉西南边缘,东南高、西北低,其间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有着明显的岩溶地貌,兼具低纬度、高海拨、寡日照,最适合茶叶生产。由于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石阡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雨量丰沛,自然土壤为黄壤、山地黄棕壤为主,充分满足石阡苔茶的生长需要。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茶树不仅节间长,而且苔粗叶厚。当地茶农以貌取“茶”,便以“苔子茶”相称。苔茶,也就因此而得名。


早在唐朝年间,石阡苔茶就成功俘获了“茶圣”陆羽之心,“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是其在《茶经》中对石阡苔茶的描述。宋明清时期,石阡苔茶被作为贡品上贡朝廷,成为皇室之爱。


石阡当地的茶叶,刚刚生长出来是紫芽。成年之后,才慢慢变绿。因此,石阡当地也以紫芽最为珍贵。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茶叶“紫者上,绿者次”的句子。后来由于茶树品种不断变化,紫芽茶在茶界逐渐消声觅迹。仅仅是贵州一地,忠实保留了唐代饮茶审美。

如今,石阡还保留了唐代饮茶方式。除去正常冲泡的方式之外,他们还爱喝一种“罐罐茶”。尤其是老人,真是离不开它。在石阡,无论你走到哪家,都可以看到一个土陶罐子,这就是当地人平时用来煨茶的器具。首先,在土陶罐里加入比较粗老的茶叶;然后,注入石阡的山泉水;接着,将土陶罐放在炭火盆里煨煮,直至罐中的茶水沸腾冒泡。此时老乡会夹起一块碳条,熟练地抹去罐口的白色泡沫。若是天气寒冷,还可以把生姜切片加入一起熬煮。“罐罐茶”口感极酽,是当地老茶客的最爱。

这种看起来“粗糙”的饮茶手法,常常被冠以“边地习俗”。可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这却是地地道道的“大唐饮茶法”。

这种饮茶方式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甚至在陆羽生活的中唐时期,仍是饮茶的主要方式之一。诚然,石阡罐罐茶算得上是中国饮茶习俗上的活化石了。

不管是神秘的紫芽,还是奇特的罐罐茶,都曾是中华茶文化的主流形态。由于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习俗,得以保存千年。


石阡是贵州省茶叶大县,茶文化浓厚,种茶历史悠久,却长期面临“空有好产品却难以走出大山”的困局。近年来,石阡县着力推动苔茶产业提质增效,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不断扩大。据悉,2022年石阡县实现投产茶园33.46万亩、茶叶总产量2.9万吨、茶叶综合产值31.9亿元以上。石阡苔茶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响亮,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同时,石阡县在苔茶制作工艺中充分发挥非遗手工制茶优势,有效让非遗手工制茶在石阡得到很好传承,大大提升了石阡苔茶的市场竞争力。

石阡苔茶手工制法的省级手工制茶非遗传承人——王飞,年过半百的他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茶早已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机器制茶日益兴起,不少加工厂放弃了手工制茶工艺,但王飞始终坚持原汁原味的苔茶制法,保留石阡苔茶品质。同时积极发动周边茶农参与学习传承,从而提升茶农种茶效益。

传统的制茶工艺,有几个好处,一是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二是实现了茶农角色的转变,从简单的采茶工人,变成了现在的加工工人,甚至是小老板。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稳定增收。


在王飞的宣传发动下,五德镇新华村茶农逐渐增多,全村300余户村民实现家家种茶,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现有三分之一的茶农懂得手工制茶技艺。依托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石阡把苔茶打造成了支柱产业。

优良的生态环境,让石阡苔茶富含钾、锰、锌、硒、铷等有益的人体微量元素,以及丰富的花青素,其中EGCG(表没食子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高达11%以上。据人口普查公报了解,2020年,石阡80岁及以上人口为7468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12.8%,百岁以上的老人有四十多名,这里的老人长寿的原因与长期喝石阡苔茶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贵州石阡被称为“中国长寿之乡”。除此之外,还有“中国苔茶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来源:澎湃新闻,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第八届中国茶博会上石阡苔茶倍受欢迎

10月23日至26日,由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协会联合相关部门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石阡9家茶企携多款石阡苔茶参展,以口感独特、滋味饱满、特点鲜明的品质赢得了广大茶商、茶友的青睐和好评,本次展销实现销售及订单额30余万元。

展会上,石阡县充分利用茶博会提供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全面推广宣传石阡苔茶及茶文化,石阡展销点吸引了众多茶友慕名前来品茗,“绿色、生态、有机、干净、健康”的石阡苔茶品质让广大山东消费者和茶商赞不绝口,活动有力拓展石阡苔茶的市场占有额,提高了石阡苔茶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山东市场的高度认可。

“感觉石阡苔茶喝着甘甜,比较好喝,都知道贵州的生态很好,现在都以大健康为主,来自生态环境好的贵州石阡茶我们喝着比较放心的。”正在购买石阡苔茶的山东济南市民刘女士说。

石阡苔茶山东营销中心负责人邹兴介绍:“我们2016年来济南,通过三四年的努力,我们现在有了200多家的经销商,每年的总销售额大概是在500万左右,石阡苔茶通过我自己的门店销售和经销商反馈的信息,我们的复购率还是比较高,所以说我觉得石阡苔茶山东的市场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升值的潜力。”

近年来,石阡县始终将原生态、无公害作为茶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来抓,旨在从源头进行质量把控,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加上“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生物多样性,使得石阡苔茶病虫害极少,这样的环境孕育的石阡苔茶可谓是天生丽质。绿茶色深、墨绿、香气栗香带花香,滋味醇厚,耐冲泡,矿物养分含量丰富;红茶汤色金黄、透亮,入口甘甜、润滑,口感醇厚,蜜香、果香、花香、茶味组合良好,韵味足,地域特征显著。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38.17万亩,产量3万吨,综合产值3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省前列,铜仁第一。目前,正在打造全国闻名的茶旅融合示范县,力争成为全国产茶十强县。

石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班长马绿春说:“这次我们组团参加了山东济南第八届中国茶博会,在这里我们石阡苔茶通过十多年来在山东市场的打拼,我们正在得到市场的认可,现在我们要继续抓好茶叶的源头管控,把品质,质量作为我们干净黔茶贵州石阡苔茶全球共享,在此我们也体会到,我们必须加大推销力度,要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石阡优质苔茶推向全国,推向全球。”

据了解,近年来石阡县不断加大石阡苔茶推广宣传力度,出台系列招商安商优惠政策,目前在全国8省布局石阡苔茶销售店,为石阡苔茶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奠定了坚实基础。(图/文 孙伟)

来源:人民网

信息贵在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9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