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最早茶叶在什么地方

找到约556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干仓更好?你还在困惑于干湿仓的争议吗?

干仓和湿仓这组概念在普洱茶圈里算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前端市场始终是一个有热度的话题。

这组的概念从何而来?又有何意义?干仓是不是比湿仓好?

今天就把干湿仓的本质说透。


1


干仓与湿仓概念的形成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概念的由来。


喝普洱茶是香港人的传统。2000年之前,大陆还没有形成普洱茶的市场氛围。在香港的茶叶市场里,大家都偏爱醇厚的红汤茶。



香港人喝茶更看重仓储,喝茶讲究哪个仓存出来的。云南的新茶刚买来,要进仓存几年,等醇化之后再开仓售卖。


入仓醇化的周期有长短快慢。有些仓存一年就能出仓,有些仓的醇化时间则长达数年。这与仓储中的茶叶含水量有很大关系。


含水量越多,熟化得就越快。


一般认为不急功近利,在自然条件下缓慢熟化出来的茶才好。


从这个层面来说,「干仓」、「湿仓」的概念表面上看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显然「干仓」更好,因为比「湿仓」转化慢。


不过,著名茶人邹家驹认为,「干仓」和「湿仓」的概念,其实是有些商家为了踩「湿仓」来捧「干仓」,帮助推销产生的概念。


问题的玄机在于,干湿的界限在哪里?还是说存茶越干越好?



2


干仓真的比湿仓好吗?


我们平常说的「干仓」,是指茶品熟化后放置的相对干燥的周转仓。
许多普洱茶书强调一点,不及其余,唯干是好,唯干为荣,干就根红苗正,从头干到尾,简直把「干仓」捧上天。
——选自 邹家驹《干仓「砸」湿仓》


邹家驹认为,「干仓」更好,是一个误区。后发酵的先决条件一定要有水的参与

一味追求所谓的「干仓」,将茶叶置于极其干燥的环境中,隔绝了微生物和水分,不会有什么转化效果。所以过度强调「干仓」就有误导作用。

因为存茶,一定需要后发酵,一定需要微生物,绝对不是越干燥越好。


而所谓「湿仓」的问题,则仅限于茶叶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杂菌大量爆发。有一定仓储知识后即可避免。



3


茶叶最适合的仓储环境


从干湿仓之间的界限这条路往前推进,我们能发现什么?


我们发现在仓储中,将茶叶含水量维持在10%左右,保持小环境的稳定,可以维持最有效的后发酵。


一般来说,当茶叶含水量低于7%的时候,微生物几乎没有生长,后发酵停滞;含水量高于14%的时候,微生物爆发,杂菌大量产生,俗称发霉。


此外,茶叶中的含糖量也对微生物的生长有一些影响。含糖量高的茶容易长菌。


但是,当存茶人有了茶叶含水量有效微生物的概念时,「干仓」、「湿仓」这样的表述就显得过于粗糙了。



4


遇到「湿仓茶」怎么办?


茶叶如果在含水量高于14%的环境中储存,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各种杂菌,出现腐败味、泥土味,还会出现卡喉的情况。


这对大多数品饮者来说,都很难接受。那遇到这种茶怎么办?


以往的商家一般会把这样的茶放在干燥、通风处,将杂味去除或减淡,就是所谓「退仓」


「退仓」做得比较干净的茶,茶里没有了活体的杂菌,马马虎虎还能喝。


但「湿仓茶」毕竟在仓储的过程中长过不少杂菌,这些杂菌会空耗茶叶中的有效物质,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使得这个茶叶再也达不到它原本可以企及的高度。


对于负担得起的喝茶人,这样的茶也可酌情放弃。


5


观念背景阅读:杨凯老师说


「干仓」、「湿仓」的问题最早出现于港台、广东一带。


由于气候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地方不太适合喝生茶,也不太认可喝生茶,更喜欢喝有老味、旧味的茶。


这时候他们就会将茶叶快速做旧,也就是放仓库转化。仓储环境一般都比较潮湿。


一方面,一些茶商为了使普洱生茶在短时间内快速转化,会大幅度提高环境湿度;另一方面则与成本有关:茶叶往楼上存放,仓储成本也很高,所以一般都放置于更潮湿的楼下。


大概在2004年,普洱茶在云南成为热门之后,人们也开始琢磨这个问题。


云南属于高原地区,气候普遍干燥,没那么闷热,湿度也小很多。对比之下就会将港台的仓储方法称作「湿仓」。


2002年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周红杰与艾田发表论文《「湿仓」普洱茶及其鉴别方法》,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干湿仓的概念。而后,干湿仓的话题也逐渐兴起,被人们广泛讨论。


从那之后,人们就开始尝试各种的仓储类型。


比如海仓,将茶叶放到一艘船上在海里飘;比如沙漠仓,有人尝试在极端干燥的沙漠上仓储;还有传统港仓和香港干仓、云南的纯干仓等。


纯干仓就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纯干仓是个伪概念,假如纯干仓意味着没有湿度,那么其实茶叶是无法转化的,普洱茶的转化是一定要有水份的参与。


也有茶客偏爱干仓的茶叶,在极其干燥,高温低湿的环境中存茶。


还存在一些技术仓:通过科学精准的控制温度和湿度,让茶叶在半干半湿的环境下快速转换。



目前仓储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不同地区的茶商们也在仓储上面下功夫。仓库要怎么做,大家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在云南,包括临沧的仓,元江的仓,版纳的仓,乃至昆明的仓,不同地方的仓储都有自己的特点。很多茶商也会拿仓储作为自己的卖点,吸引更多的顾客。


文|茶叶进化论李扬 编辑|高雯


最早春茶是什么茶,2022年最早上市的新茶是什么茶?

春暖花开,小草发芽,花朵开放,春天不仅欣赏到这些春景,更是有春味,春笋,菠菜,各种野菜。在春味中,就不能不说春茶了,春茶是很多喝茶人的最爱。说到春茶,那你知道最早春茶是什么茶吗?产于哪里?最早上市的新茶是什么茶?


今天是2月17号,雨水节气还没有到。全国很多地方还是春寒料峭中,就像今天的合肥,还是飘起了雪花。气温也是零度以下了,而像江南茶区,差不多今天也都是这样的天气。所以江南茶区的茶叶采摘时间,每年可能都要在清明前半个月才会采摘。

说到新茶上市最早的地方,最早春茶是产于哪里,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那就是贵州。上次也是说到过,中国十大名茶,可能有一半贵州也都有种植。那是因为贵州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很好,很适合茶叶的生长。


像贵州好像每年元旦的时候就有新茶上市了,贵州也是准备打造“最早春茶”的概念。像普安,水城等还会进行贵州绿茶第一采活动。新年采新茶,现在是当地的一个宣传活动了。普安县江西坡苗寨茶园海拔1200米,处于北纬25度左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喝茶的人也是知道,现在很多朋友圈已经在晒新茶了,特别是有晒龙井茶了。很多人在纳闷了,浙江那边的龙井茶还没有上市啊,就算是乌牛早,还有龙井43号,也还没有上市啊,那么龙井新茶是哪里来的呢?


其实啊,很多新茶都是来自贵州,然后再采用龙井茶这样的工艺。很多人也是发现了,虽然是有龙井茶的茶形,可能茶形还是特别好看,可是茶味却是寡淡。只是作为新茶品尝一下可以,但作为家里长期喝,感觉还是少了一醇厚的味道。

而像贵州本地的茶,这几年也是在2月前后就会有采摘了。普安白茶,湄潭翠芽,都匀毛尖,绿宝石等贵州本地区都会有采摘,而像当地种植的外地茶品种,如黄金芽,白茶,龙井,碧螺春,毛峰等,也都差不多这个时候进行采摘。


春茶虽好,可是买茶也不要因为她是最早春茶,而多买,一般最早的茶,很多都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实际真的没有那么好喝。不管什么样的茶种,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这些,最早上市的茶,肯定不是核心产区的。所以自己喝茶还是要注意一点。

来源:宠物小可爱哟

图片:头条欢迎来找茶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透过汉阳陵“世界最早茶叶” 看茶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对话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

  

馆长访谈

主持编辑:李梅(西安晚报《文博视野》责编)

受访嘉宾:李举纲(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

西安汉阳陵曾出土了“世界最早茶叶”,2000多年前的汉代茶叶会是什么模样?

近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其中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出土的西汉茶叶遗存,成为整个展览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明星”。

茶起源于中国,陕西是中国茶文化的源起之地。6000多年前的一捧树叶,是如何刻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又是如何连通万里、香飘寰宇呢?本期,让我们聚焦陕西文物中浓墨重彩的茶文化,跟随两位文博大咖——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先生、陕西考古博物馆副馆长王小蒙先生的精彩讲解,一起去找寻、见证和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周代王室就已重视“茗饮之事”

李梅: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成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请问李院长,小小茶叶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中华文化传统理念呢?

李举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起源于中国,陕西是中国茶文化的源起之地,陕茶源于神农,载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是最早产贡茶的地方。

茶一直伴随着中国文明。中国人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茶的发现,最早应在原始采集时代。对茶叶的最早利用,首先应是食用,之后又发现了药用价值,最后才是饮用价值。神农尝百草发现药材,在教人治病的同时意外发现了茶的妙用。这些故事被记载于战国和春秋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周易》中,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就是茶,所以神农被尊为茶祖。这里所说的荼,其实指的就是茶。过去人们把能吃的、能喝的树叶包括茶叶在内都叫荼,所以荼所指的范围比茶要大。一直到唐代初期,荼、茶不分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比如西安博物院收藏的“西明寺石荼碾”,上面的字就是荼而不是茶。直到《茶经》问世后,人们才开始普遍使用茶这个字。

李梅:陕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还和茶有着跨越千年的情缘。李院长,您能简单介绍下茶和陕西的渊源吗?

李举纲:位于陕西的周代王室很重视“茗饮之事”,并将茶事列为国礼。据《周礼》记载,西周宫廷专门设置有“掌茶”的官职,《华阳国志》记载,西周时期巴子国,今汉中安康一带的巴人在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园栽茶的技术,在武王伐纣之后,曾将“香茗”等名茶作为贡品进奉给周天子。

据国家林业局茯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委会主任李三原在《陕西茶文化考论》中的介绍,西周时陕西地区的百姓已经把茶作为日常食用品,《诗经》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等这些描写古周原一带的诗句中多次出现“荼”字。古代诸多字书和典籍明确指出,“荼”就是四季常青的茶,非苦菜一类的小草。《诗经》关于古周原一带“荼”的记载,应是最早关于茶的记载。

汉阳陵出土“世界最早茶叶”

2000多年前的汉代茶叶在故宫展出

李梅:近日,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的中国文化史上最重磅的茶文化展——“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我们注意到,展览中有两件茶文化器物特别引人注目:一件是距今6000年左右、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古茶树根,这一发现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左右。另一件文物就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出土、距今约2000多年的西汉茶叶遗存。李院长,您能给大家介绍下西汉茶叶遗存的详细情况吗?

李举纲: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这场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茶文化藏品的展览,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展现中华文明以茶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吸引了全世界茶爱好者关注的目光。

1998年—2000年,考古工作者对陕西西安汉阳陵帝陵封土东侧15号外藏坑进行发掘,发现大量有机物遗存。当时出土的茶叶遗存,是埋在墓葬群周围一系列墓坑中的大量随葬品之一。棕黄色层状集合体,由宽约1mm,长约4—5mm的细长叶组成。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标本是埋藏了两千余年的古代茶叶。而且,还是咱们陕西的陕南茶,一叶一叶的小而未开的芽茶,被认为是茶叶中的上品,显示出御茶的非凡品质。结合近年的考古发现来看,古代皇室成员十分好茶,这一发现证实,中国古代皇室喜欢饮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150年前。

“茶马古道”与茶有何关系?

西安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之一

李梅:一说起“茶马古道”,很多人也许会立即联想到西南川藏等地区。其实,“茶马古道”和陕西也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请李院长再给我们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吧。

李举纲:据文献和研究记载,“茶马互市”是唐宋至明代官方针对少数民族施行的一项“以茶易马”的贸易制度。汉代汉中人张骞打通古丝绸之路开始,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和欧洲。

“茶马古道”和陕西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史料表明,产于陕南汉水流域品质极佳的茶叶早已进入长安市场并被列为贡品,进入宫廷。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等栈道及汉江水道方便运输,加之汉中是丝绸产地,丝和茶便结伴远行。唐代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时期,唐代朝廷即以汉茶赐贡,可见汉茶当是丝路商品中的翘楚。作为汉唐时期的全国政治中心及宋代以后的西北重镇,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一直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之一。唐朝茶风鼎盛,其饮茶习惯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重要影响,吐蕃、回纥等周边少数民族渐如唐人“一日不可无茶”。早在唐贞元末年,朝廷就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需求的互补,朝廷适时地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

同时,在唐代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茶叶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史载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到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的147年间,阿拉伯曾37次遣使来唐。在成书于851年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作者苏莱曼对唐朝所产茶叶有详细记述。日本曾先后派遣了20余批次的遣隋使及遣唐使前往中国。日本在唐代之前尚不产茶,但在805年左右,日本的京都附近已经有茶树的存在,故学者推测大致在贞观四年(630)至805年之间,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将茶籽带回日本,并最终种植成功。

唐代将宫廷茶饮推向极致

“茶兴于唐”:唐朝时茶从宫廷走向民间

李梅:中国人品茶历史源远流长,但真正形成系统的茶文化则是从唐代开始。李院长能给读者介绍下唐代“茶饮”情况和当时茶文化研究的相关情况吗?

李举纲:“茶兴于唐”,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来处。唐代“茶饮”盛行于不同阶层、不同教派、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宫廷、教门、文人、民间形成根基深厚且形态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学的繁荣,使得饮茶渐由口腹之欲升华为精神享受;《茶经》《十六汤品》等一批茶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使得茶有了道与艺、神与韵的完备。

唐代时期,将宫廷茶饮推向极致: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都有大型茶宴。以茶事展现大唐威震四方、富甲天下的气象,显示君王精行俭德、泽被群臣的风范。唐代统一全国后,南方和北方文化融合,茶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从寺院走向大众,从江南走向北方。宫廷每年都会举行清明茶宴,作为皇帝对群臣的恩赐,气氛庄严肃穆,礼节严格,要求所用的茶叶必须是清明前的贡茶。

李梅:很多喜爱饮茶的朋友大都知道陆羽和《茶经》,但如再深入探究的话就会语焉不详了。借助今天这个机会,李院长能分享下您眼中的陆羽和《茶经》吗?

李举纲:谢谢。我查找资料后知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陆羽开始搜集历史资料、探访名山名茶,写成了《茶经》。《茶经》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详细总结茶叶生产经验、整理前代茶史资料、规范烹茶器具和品饮具体程序的专著,被奉为茶文化的经典。可以说,直到现在,全世界对茶业的规范都没能超过《茶经》,堪称当代世界茶道之源。自《茶经》之后,饮茶之法广为流传,茶道大兴。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所以,不仅茶要好,器物要好,水质也要好,另外关键是,水的火候要会把握,这就是茶道的核心思想。对于水,陆羽认为,山水(即泉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为评定好水,陆羽探访了很多地方,评出了二十六泉,其中就包括商洛的武关西洛水。

除了烹茶过程的讲究,陆羽还认为,夏饮冬废不是茶道。茶不仅仅是解渴用的,茶是用来修身的。饮茶要有安静的境界,要淡泊明志。唐代的品茶方式多种多样,如痷茶、泡茶、煎茶、煮茶。其中陆羽的煎茶法是唐代最为考究的一种品饮方式,代表了当时饮茶的时尚潮流,盛极一时。从此,人们开始由饮茶进入品茶的阶段,由粗放式煮茶进入精工细煎的阶段,追求意境,讲究技艺,亦重情趣。茶事活动成为诗人们吟咏诗歌或寄托情怀的素材之一,品茗吟诗成了一种风雅生活的标志而为世人所追求。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3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