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的三红七绿,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只要是喝过岩茶的人大多都听过“绿叶红镶边”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大致就相当于岩茶中的“金科玉律”,反正每次喝岩茶观叶底的时候,拿出来说一说总不会错的。



如果非要深究这个词的具象化表达,非“三红七绿”莫属。


“上好的乌龙茶,冲泡后展开的茶叶脉透亮、叶面黄边、叶边带红,整块叶片以三分红色七分绿为佳,这就是俗称的“绿叶红镶边”或“三红七绿””



三红七绿,仿佛成了一个衡量岩茶工艺精湛的指标,一带上,好似逼格上去了一大截。


可为什么只有三红七绿有此等殊荣,其他的比例不行么?


岩茶,是半发酵茶。

但对岩茶而言,发酵的轻重不单指红边所占比的多少,红边的比例也不能简单代表发酵的轻重的。



有制过岩茶或看过做青全过程的人就能理解:


红边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做青这一环节。做青的适度,几乎决定了茶叶质量的好坏。走水顺畅、转化到位的茶青,才有可能形成岩茶醇厚的滋味和特有的花果香气。



做青的过程,是通过多次走水、摇青、静置、发酵等工序交替进行的,以此来促进鲜叶边缘的摩擦和碰撞,使叶片内水分得以挥发,促进内涵物质发生水解、氧化、直至叶边缘细胞破损,后产生“绿叶红镶边”这一感官特征。


↑ 做青完成后的叶片


而红边占比越多,说明发酵程度越高,香气越内敛,茶汤便越醇和。


就工艺而言,“五红五绿”或“七红三绿”都是可以做到的。



可市面上,为何却很少有人提起其他的比例呢?


一来“三红七绿”的说法,自古有之。


关于岩茶工艺红与绿比确切的说法,最早见诸于清代王草堂的《茶说》,文中写到:


“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以炒焙。......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



到陆廷灿在《续茶经》引《随云录》里:“其岩茶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


都从侧面印证了当时便可作出三分红、七分绿的乌龙茶了。


↑ 白鸡冠与普通岩茶


二来对于岩茶的审评上的规定:


早期的武夷山斗茶赛都是来斗毛茶的,毛茶的审评要求就是“三红七绿”。


新制出的毛茶↑ 


上世纪80年代之前,闽南乌龙茶(铁观音)的感官发酵程度大约在20%-30%,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大约在30%-50%。目前铁观音的发酵感官判断绝大部分低于20%,甚至低于10%,而闽北乌龙茶(大红袍等)的发酵程度变化不大。


毛茶的审评


久而久之,三红七绿才广为人知,而对其他比却无人提及。


对于岩茶来说,不管是三红七绿,还是五红五绿,都有各自的香气、滋味和汤色,茶友们喝茶时不一定要盯着三红七绿来选茶,重要的还是适合自己的口味为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