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最大的茶树图片

找到约516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云南勐海:来古茶山一起追溯属于普洱的传奇记忆

5月20日,2023年第四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国博中心举行。大会以“非遗”与茶乡旅游的融合发展作为大会的主题,通过发布“中国茶技·忆之非遗”为主题的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典型案例以及主旨演讲等环节,推动茶乡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茶文化保护与传承。

本期为您推介“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云南省勐海县。

申报单位:勐海县茶叶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

旅游月份:3-5月

推荐茶品:勐海茶

对于每一位爱好普洱的茶友来说,云南像“圣地”般令人向往,这里是中国普洱茶主产地,在一座座山寨中,世代传承着普洱茶技艺,这里是普洱茶人追随茶香,探索普洱茶的秘密的地方。

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素有“世界茶树王之乡”、“世界茶王之乡”、“ 普洱茶圣地”、“ 中国茶都”、“茶乡梦海”的美誉,它就是勐海,傣语为“英雄居住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

01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

2022年度,勐海全县茶叶总面积90.59万亩,毛茶产量3.81万吨,实现茶叶农业产值22.12亿元, 茶产业税收4.47亿元;全县拥有涉茶类驰名商标5件、马德里商标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件。全县注册登记各类茶叶经营主体户达14189户,获SC茶叶企业400多家,规模以上茶企达24户,国家级龙头茶企2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这里距西双版纳州府景洪45公里,距云南省府昆明684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与缅甸接壤。到景洪机场,可乘坐通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地的航班,到景洪国际港口,便可乘坐客轮,畅游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领略一江连六国的风光。勐海县的打洛镇为国家级口岸,与缅甸接壤,多民族跨境而居,是我国连接东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

02

点缀于彩云之南的“春城”

勐海是西双版纳这片热带雨林中真正的“春城”。

勐海县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秋季雨水充沛,冬春季天气晴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形成年无四季之分,干湿季分明的特征。每年的10月到次年4月,在勐海可以感受到冬天特有的雾浓露重和充满阳光的的蓝天白云;5-10月,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品上一壶勐海味的普洱茶,透过雨帘静静地听雨,感受勐海的温润。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享誉中外的勐海普洱茶。勐海是茶的故乡,人的福地。这是一个充满绿色的“生态家园”,群山绿茵覆盖,山间泉水奔流,蜿蜒起伏之间,茶树错落有致。勐海普洱茶,集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毫无雕琢,尽显茶的本真。

03

古茶山孕育了勐海普洱茶传奇

勐海县境内绵延的百年以上的古生茶园达5.62万亩,犹如时光老人,向人们讲述着古茶山和人类种茶、用茶的沧桑岁月。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居民,种茶为生、与茶为伴,谱写着与茶的种种传说。

勐海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制茶、饮茶的民族——布朗族;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的布朗山寨——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老曼峨村;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9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

有世界上最早成立和最专业的普洱茶研究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勐海茶厂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勐海茶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有世界上最大的4.8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

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百年以上的1.6万多亩的贺开古茶园;

有世界上最大的茶树基因保存圃——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

有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勐海茶厂。

勐海拥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茶叶品质优良,滋味纯美,独具茶中“王者风范”。县内以老班章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受到了国内外茶专家和普洱茶发烧友的青睐,而驰名中外勐海茶厂“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益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确立了“大益”在国际普洱茶界的王牌地位。

04

与茶共生!古老民族茶文化沉淀之地

勐海,生活着以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为主的等十多个古老而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都离不开茶,爱茶、用茶、敬茶、祭茶,把茶视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际交流,走亲访友等等,都少不了茶,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医学等各个方面,与茶共生、相互浸透,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历史与古老的民族茶文化。

勐海茶产业发展至今,在茶园面积、茶业产值、税收、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等各个方面均为全省前列。茶产业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茶产业与勐海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茶业兴,百业兴”。一片树叶致富了一方百姓,茶产业在勐海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正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容来源:勐海县茶叶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

图片来源:勐海县茶叶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勐海县人民政府网站

图文版权归来源地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保塘老寨古树茶的特点

  勐宋保塘,是一个至今还保存有大片古茶园的,普洱茶的世外桃源。这里地处于勐海县东部偏北山区,是勐宋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古茶村。 

  勐宋保塘的原住民为拉祜族,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清朝光绪年间亦有汉人进入保塘定居,做茶叶买卖。

  保塘古茶区与森林杂木共生,老寨的拉祜族山民们与古老的茶树,在山林中显得遗世而独立。古茶园与森林,也一直是当地拉祜族村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普洱茶图片保塘老寨古树茶的特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茶价低迷、劳力不足等原因,这里对古茶园的管理一直是粗放的,甚至采摘茶叶也顺其自然,有就采,没有就任其自生自灭。所以古茶树是以较低的密度,散布在森林中。
  据闻保塘的普洱茶口感,在勐宋古茶区,乃至整个西双版纳古茶区,都是辨识度很高的。有着舒适的蜜香,茶汤入口,先有苦和微涩,却是十分顺滑,也有回甘,并有独特的山野气韵。
  保塘古茶园遍布于老寨上方的山林中。走进保塘古茶园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茶树博物馆中,整个山中到处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粗壮的古茶树,与各种高大的树木浑然融为一体。尽管茶园中生态植被相对较好,但茶树长势大多衰弱。这些古茶树上大都被苔藓、地衣、石斛等各种寄生物缠绕,浑身上下披满了层厚厚的“衣服”,显得苍老而遒劲。加之害虫蚕食树心,空心的老茶树比比皆是。尽管如此,古茶树们仍然倔强地与“侵略者”抗争着。

  从保塘古茶树的树龄看,有的专家认为保塘古茶园与南糯山古茶园几乎属同一时期,专家们也认为,保塘古茶园最大的茶树树龄不低于700年,平均树龄应在500至700年间。
  保塘老寨的拉祜族山民们与古老的茶树仿佛如出一辙,在山林中显得遗世而独立。数百年,保塘寨的拉祜族山民们一代又一代守护着这片古茶园。古茶园与森林,也一直是当地拉祜族村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保塘古茶园
  勐宋保塘的古茶园,与保塘老寨紧密相连,如同一个古茶树自然博物馆,它是整个勐宋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片古茶园,也普洱茶产区内古茶园中生态环境较好的古茶园之一。茶园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保塘古茶园遍布于老寨上方的山林中。走进保塘古茶园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茶树博物馆中,整个山中到处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粗壮的古茶树,与各种高大的树木浑然融为一体。尽管茶园中生态植被相对较好,但茶树长势大多衰弱。这些古茶树上大都被苔藓、地衣、石斛等各种寄生物缠绕,浑身上下披满了层厚厚的“衣服”,显得苍老而遒劲。一整片古茶园,每一棵古茶树,都独立傲世的自我生长,都有独木成林的趋势。从树龄看,有的专家认为保塘古茶园与南糯山古茶园几乎属同一时期,专家们也认为,保塘古茶园最大的茶树树龄不低于700年,平均树龄应在500至700年间。

  保塘老寨的拉祜族山民们与古老的茶树如出一辙,在山林中显得遗世而独立。数百年,保塘寨的拉祜族山民们一代又一代守护着这片古茶园。但长期以来,或许因为茶价贱,或许因为劳力不足等原因,对古茶园的管理一直是粗放的,甚至采摘茶叶也顺其自然,有就采,没有就任其自生自灭。所以茶园的产量,与其面积、树龄等相比,还是不对等。
  但长期以来,或许因为茶价贱,或许因为劳力不足等原因,对古茶园的管理一直是粗放的,甚至采摘茶叶也顺其自然,有就采,没有就任其自生自灭。茶园的产量,与其面积、树龄等相比,还是不对等。
  所以,村里面貌,也像山中的古茶树一样,显得沧桑破旧,村民们也大多衣着褴褛,生活一般。尽管如此,他们仍过得坦然、自足。

  保塘老寨古树茶的特点
  芽头肥大,显毫。汤色浓黄透亮,茶水入口,柔烈适中,不苦稍涩,舌面如同柔软羊绒拂过一样,过后生津。回甘中有种似曾相识的淡蜜香。冷了的叶底在有点点烟味混杂着蜜香。
  内质上,保塘茶以香高水甜闻名,茶气霸道而不外漏,内敛而不张扬。冲泡时,沸水一入,茶香立刻复活,浓郁迷人的花香萦绕不散,充斥在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前调,开门见山。冲泡后,茶汤汤色金黄明亮,特别是到3-4泡时,条索充分的伸展开来,茶气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山野气韵喷发而出,苦感较突显,回甘平缓持久,从舌面到两颊生津。


古茶树分类指南,值得好好收藏

  撰文︱何兴旺

  编辑︱Candylan

  图片︱关茶

  古茶树

  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中的茶树。

  据统计,全世界的山茶科植物共23属,计3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260种,其中大部分布在西南。

  云南现存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30余万棵,占全国的40%以上,100亩以上连片古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
  有古茶树王国之称的云南所拥有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在中国和世界具有唯一性,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古茶树分类指南

  野生?栽培?生态?傻傻分不清楚。

  古树茶究竟如何分类?

  看完这一篇,全都清晰了,

  收藏的小手快点起来。

  按环境分类
  ①原始古茶林:原始森林中野生的茶树林,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树龄千年以上。

  ②野化古茶园:原始森林中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但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10m左右,树龄500~1000年。

  ③原生态古茶园: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
  ④生态古茶园: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已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

  ⑤近代茶园: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70~100年。

  ⑥现代茶园:1949年以后,特别是64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园。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约120~190kg。
  按树龄分类
  ①千年野生古茶树: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树高15m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

  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因其产量稀少,价格非常昂贵。
  ②野放大茶树: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一般情况下,树高5~15m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年之间。

  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就品饮经验而言,茶树树龄越大,生态环境越好,口感就越协调,水溶性果胶、树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温润。
  ③原生态古茶树: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

  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随之回甘强劲。
  ④生态古茶树:大多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

  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
  ⑤老茶树: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

  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
  ⑥小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要差。
  ⑦台地茶树: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所制晒青绿茶,由于中耕施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

  ▲古茶树分类指南数据仅作参考。
找到约505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