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最大的镇

找到约665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走进哀牢山 看见滇中面积最大的古茶园

我们常说云南的古茶树是一种宝贵的种质资源,它们证明了云南是世界茶源,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品尝到时间的味道。

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云南的著名古茶树分布地区早已名声在外,但是其实在云南的很多地区都分布有古老的茶树,今天我们就走进“滇中最大的古茶树群落”,一睹古茶树的另一番风采。

红河第一湾

仔细研究一下地理区位就会发现,地处哀牢山东北边的新平县者竜乡、水塘镇,与哀牢山西南边的镇沅县九甲镇,形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千家寨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就生长在这一地带中。再往西南方不远处是景谷县,被称为茶树始祖的距今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就发现于景谷盆地的芒线村。可以说,哀牢山中部的这一区域是茶树发源的核心,因而在新平的哀牢山一带,生长着这么多野生古茶树和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是情理之中的必然。

新平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新平的古茶树,基本上都生长在山高水秀、空气清新,终年云雾缭绕且植被茂盛的哀牢山中,生长环境的自然生态十分优越。也因此,新平的古树茶具有芽叶肥硕、白毫浓密,香气蜜香里带有花果的清香,汤色橙黄透亮,滋味生津回甘的特点。

作为珍贵资源,古茶树、古茶园不仅是新平茶叶产业悠久历史的活见证,独特而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载体,同时也是茶区民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源。者竜、水塘、平掌等地的哀牢山深处,生活着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高山民族,他们是茶树种植的先民,茶叶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为了摸清境内古茶树资源家底,对古茶树、古茶园实行依法有效的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从2015年底开始新平县先后对古树茶资源、野生茶资源、台地茶资源,由新平县农业局、新平县经济作物工作站、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管理局、玉溪师范学院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中心等单位展开了全面而系统的调查。

新平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的《新平县古茶树资源现状调查》显示,新平县的人工栽培型百年以上古茶树共有28764棵,主要分布在者竜、水塘、戛洒、平掌、漠沙、建兴6个乡镇的40多个村寨,海拔在1400-2600米之间,其中面积较大、植株较密的古茶园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的区域内。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县管理局的《新平县野生茶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全县野生茶树资源分布面积约65万余亩,其中胸径大于8CM的55万棵,树龄在千年左右的野生古茶树达1000棵以上。在上述6个乡镇中,者竜、水塘、平掌的野生茶树资源面积最大且分布较为集中。

专家们考察水塘镇大帽耳山海拔2352m原始森林中的一株野生大茶树。

树高约20m(顶部被砍),树幅5m×4m,基部干围2.95m,干围2.75m,

最低分枝高度4.1m,有4个分枝,茶树树姿直立,分枝中等,

平均叶片长宽为12.9cm×5.4cm,叶色绿,叶身平,叶面平,叶背无毛,

分类上初步定为老黑茶种(Camellia atrothea)。

是目前已发现的在哀牢山腹地生长最高大的野生型

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栽培型古茶树几乎随处可见,野生古茶树也不少见,特别是在镇沅、景东、景谷、宁洱一带,但过渡性的古茶树却少之又少。最广为人知的,是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在者竜乡竹箐村的界碑村民小组,就发现了一棵介于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古茶树,被专家们论证为过渡型古茶树。可以说,单在新平境内,就构成了从野生型到过渡型再到栽培型的茶树演进序列。

在“滇中古茶园”茶树资源考察论证活动,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中国土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苏芳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王平盛和副研究员蒋会兵、新平龙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聪等组成的专家组,对者竜乡峨毛村、水塘镇大帽耳山、邦迈村樟木树小组、平掌乡梭山村等地古茶树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后专家们一致认为,从帽耳山以及平掌乡梭山村中山野生大茶树居群和物种多样性来看,新平县茶树种质资源比较丰富,以新平县为中心的滇中一带是茶树原产地范围。

大量野生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在地属滇中的新平被发现,极大扩展了云南古茶树的分布区域,以及野生茶树群落的分布范围,丰富了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宝库,也进一步证实了哀牢山中部的镇沅、景谷、新平一带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对研究茶树起源、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等具有重大意义。

古茶园是人类和物种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结果,如果说野生古茶树是大自然的恩赐,那么栽培型古茶树就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一棵棵饱经沧桑的古茶树,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古茶园,犹如活化石般见证了新平县在普洱茶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越来越多古茶树资源的发现,新平古茶树的靓丽面容正日渐清晰。

本文节选自

《发现新平,滇中面积最大的古茶园》

作者丨段兆顺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汇集】18大普洱茶山的特色与口感介绍

云南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特点表现是:区域性差异明显,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年温差小、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这样的条件下,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形态不同,各茶山茶叶茶质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若以相同茶种、生长形态、制作过程等相同客观条件下,云南茶区出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

 

 

1、布朗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布朗地区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强,滋味醇厚,苦涩很重,回甘很快舌面上颚中后段稍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

 

2、班章

茶区位置:老班章在普洱茶界被认为具有“茶王”的地位。新班章也叫上班章,是哈尼族寨子,新班章寨是从老寨迁出建起来的。新班章的老茶树主要分布在老寨周围,海拔1600米,与老班章一样:茶树粗大古老,与森林伴生,生态环境好,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新班章的老茶园已无居民。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云南大叶种,与布朗山香型口感类似,但口感香气下沉,刺激性更强,为舌面苦味最重者,上颚表现不明显。有强烈的山野气韵,嗅散茶和茶饼有很突显的古树茶特有之香,香型似乎在兰花香与花蜜香之间。

 

3、景谷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景谷县。地处无量山脉西南侧,历史上就是普洱茶主要产区之一。唐代樊绰《蛮书》所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唐南诏时置威远睑(今景谷)属银生府之辖地,产茶的景谷区、民乐区原属景东县,1958年划归景谷县。茶叶始祖,第三纪晚渐新世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新种)化石,1978年由中科院等处发现于景谷盆地芒线,被命名为“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茶叶在这里发源。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条索不长,叶质厚,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偏苦为其特色,时有轻发酵香甜味。

 

 

 

4、邦崴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位于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村里附近有数百亩老茶林,产量不大。村内有一棵世界闻名的一千多年过渡型茶树,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邦崴村新寨家。有学者认为,在邦崴古茶树生长以前,古代濮人就已遍植茶树,后因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至今只剩下最耐寒霜、树龄最老的一棵。也就是说,澜沧邦崴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应不止千年。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色:香甜质重饱满,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

 

5、南糯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以哈尼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山寨每年以这种笋酱进贡,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哈尼人最早在南糯山上开始种植茶叶。目前南糯山茶区保留着1000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其中有1000年以前布朗族所栽种、荒废并遗留的古茶园。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香扬清甜、口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

 

6、革登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面积虽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气。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7、蛮砖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蛮砖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间,是古六大茶山之一。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蛮砖茶历史悠久,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相较其他古六大茶山,茶青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烈,香气沉郁。

 

8、无量山

茶区位置:云南省大理、思茅地区无量山茶区。无量山古称蒙乐山,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山体支脉向东西两翼扩展而呈扇形,地质结构有石灰岩、砂岩、页岩、低谷、平坝和丘陵。无量山周围的安定乡、漫湾镇、林街乡、锦屏镇是景东县的主要产茶乡镇。据景东县的普查,全县13个乡(镇)、102个村民委员会、802个村民小组区域有老茶树分布。其中50-100年的有32744.79亩。100年以上的有4394.13亩。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舌面中段香甜回甘,香在上颚中段。条索稍长,汤色黄绿尚亮,苦显涩弱,但涩较长,回甘较好亦生津,汤质尚饱满,叶底黄绿匀齐,有山野气韵。

 

 

9、易武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原属古代曼撒茶区。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 易武古茶山海拔656-2023米之间。海拔差异大,形成了立体型气候,具有温湿、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不同的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易武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气口感类似曼撒、属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相同,近年汤质较薄。

 

 

 

10、倚邦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以易武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的地方只有565米。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和中小叶种茶树。根据有关专家的审定,倚邦茶区内的中小叶种品质不但优于当地的大叶种,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中小叶种。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11、千家寨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金竹山千家寨。在千家寨上万亩野生茶树群落中,有一珠树高25.6米,胸径0.89米的最大野生茶树(上坝1号)。据专家考证,此树树龄为2700年,为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被冠以“野生茶王树”的美称。它对于研究茶叶的起源等方面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茶青揉不成条是其早年特色。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微苦,茶质较淡薄。

 

12、攸乐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古六大茶山茶区,唯一不在勐腊县的正山。这里古称攸乐,如今被称作基诺山。面积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较广的,这里的古茶园面积达到了1万亩左右。海拔在575米至169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8—20摄氏度。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如今遗存的古茶园还有2000余亩,茶树的直径大多在80厘米以上。自古以来,攸乐茶山民间就有加工少量的竹筒茶,茶叶大多被易武、倚邦等外地茶商以散茶收购。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型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扬水柔,舌面苦涩度稍高。因茶树的树龄较小,茶性较烈。

 

 

13、景迈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景迈茶区涵盖了澜沧县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是目前云南省所发现最大规模的古茶园。根据专家学者的考证景迈茶区的历史根源,认为这片古茶园早在公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始种植,距今已有1200多年,后来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片开垦种植,至今已达1万多亩的规模。古茶林内,老茶树上还有一种寄生植物——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茶青颜色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著称之茶区,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较薄。

 

14、莽枝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革登山西南方,蛮砖茶山西面,传说是诸葛亮埋铜之地。古代这里主要都是由外地生意人来从事茶叶买卖,早年的繁荣景象,如今已经消失了。在原始森林中,还有许多大、中小叶种老树茶错落其间,其中不乏数十公尺高的巨大茶树。所产茶叶,多数集中收购运到其它地区,或者由某些大厂指定收购。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15、勐库

茶区位置:云南省临沧双江地区。临沧的勐库野生古茶树群,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生长群落地处双江县大雪山中上部,分布面积约1.2万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勐库野生古茶树属于野生型野生茶,在进化形态上,比普洱茶种还原始。该茶树种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份(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由于基因原始,产于高海拔寒冷地区,该茶种特具抗逆性强、抗寒性很强等特点,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特有勐库种。

特色:茶质肥厚度大,香型特殊、劲扬,不如六大茶山茶区汤质滑柔,舌面甘韵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口感刺激性稍高。

 

 

16、曼撒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曼撒茶山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据史料记载,这里茶叶的年产量达到了万担以上。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三年,曼撒遭遇了两次大火,使得昔日繁荣的小镇被无情的毁灭,而第三次大火伴随着瘟疫更是将曼撒变成了一座荒城。从此,离曼撒20公里处的易武迅速的取代了曼撒的位置,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以至于在民间,有不少的厂家和从业者把两个茶区所产的茶叶统归于易武。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遍及两颊,近年汤质较薄。

 

17、巴达

茶区位置:巴达位于西双版纳州孟海县西双版纳洲勐海县西部。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源。1961年在巴达大黑山发现一株高达50余米的巨大茶树,被称为“巴达茶树王”,树龄在1700多年,成为巴达茶区特殊的资源景观。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

特色:数量少,口感类似于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但平均茶质较为薄,上颚中后段有特殊的气味。

 

18、勐宋

茶区位置:勐宋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南部。西双版纳有两个勐宋,分属勐海县和景洪市。这里介绍的是位于景洪市南部之勐宋。东与布朗山接壤,南部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意为高山间的平坝。于大勐龙,勐宋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甜茶”和“苦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茶农们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

特色: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近年来因为易武茶价高,民间有的就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

 

 

或许你还不知道“滇中面积最大的古茶园”在哪里?

红河第一湾

仔细研究一下地理区位就会发现,地处哀牢山东北边的新平县者竜乡、水塘镇,与哀牢山西南边的镇沅县九甲镇,形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千家寨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就生长在这一地带中。再往西南方不远处是景谷县,被称为茶树始祖的距今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就发现于景谷盆地的芒线村。可以说,哀牢山中部的这一区域是茶树发源的核心,因而在新平的哀牢山一带,生长着这么多野生古茶树和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是情理之中的必然。

新平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新平的古茶树,基本上都生长在山高水秀、空气清新,终年云雾缭绕且植被茂盛的哀牢山中,生长环境的自然生态十分优越。也因此,新平的古树茶具有芽叶肥硕、白毫浓密,香气蜜香里带有花果的清香,汤色橙黄透亮,滋味生津回甘的特点。

作为珍贵资源,古茶树、古茶园不仅是新平茶叶产业悠久历史的活见证,独特而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载体,同时也是茶区民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源。者竜、水塘、平掌等地的哀牢山深处,生活着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高山民族,他们是茶树种植的先民,茶叶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为了摸清境内古茶树资源家底,对古茶树、古茶园实行依法有效的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从2015年底开始新平县先后对古树茶资源、野生茶资源、台地茶资源,由新平县农业局、新平县经济作物工作站、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管理局、玉溪师范学院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中心等单位展开了全面而系统的调查。

新平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的《新平县古茶树资源现状调查》显示,新平县的人工栽培型百年以上古茶树共有28764棵,主要分布在者竜、水塘、戛洒、平掌、漠沙、建兴6个乡镇的40多个村寨,海拔在1400-2600米之间,其中面积较大、植株较密的古茶园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的区域内。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县管理局的《新平县野生茶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全县野生茶树资源分布面积约65万余亩,其中胸径大于8CM的55万棵,树龄在千年左右的野生古茶树达1000棵以上。在上述6个乡镇中,者竜、水塘、平掌的野生茶树资源面积最大且分布较为集中。

专家们考察水塘镇大帽耳山海拔2352m原始森林中的一株野生大茶树。

树高约20m(顶部被砍),树幅5m×4m,基部干围2.95m,干围2.75m,

最低分枝高度4.1m,有4个分枝,茶树树姿直立,分枝中等,

平均叶片长宽为12.9cm×5.4cm,叶色绿,叶身平,叶面平,叶背无毛,

分类上初步定为老黑茶种(Camellia atrothea)。

是目前已发现的在哀牢山腹地生长最高大的野生型

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栽培型古茶树几乎随处可见,野生古茶树也不少见,特别是在镇沅、景东、景谷、宁洱一带,但过渡性的古茶树却少之又少。最广为人知的,是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在者竜乡竹箐村的界碑村民小组,就发现了一棵介于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古茶树,被专家们论证为过渡型古茶树。可以说,单在新平境内,就构成了从野生型到过渡型再到栽培型的茶树演进序列。

在“滇中古茶园”茶树资源考察论证活动,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中国土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苏芳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王平盛和副研究员蒋会兵、新平龙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聪等组成的专家组,对者竜乡峨毛村、水塘镇大帽耳山、邦迈村樟木树小组、平掌乡梭山村等地古茶树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后专家们一致认为,从帽耳山以及平掌乡梭山村中山野生大茶树居群和物种多样性来看,新平县茶树种质资源比较丰富,以新平县为中心的滇中一带是茶树原产地范围。

大量野生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在地属滇中的新平被发现,极大扩展了云南古茶树的分布区域,以及野生茶树群落的分布范围,丰富了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宝库,也进一步证实了哀牢山中部的镇沅、景谷、新平一带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对研究茶树起源、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等具有重大意义。

古茶园是人类和物种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结果,如果说野生古茶树是大自然的恩赐,那么栽培型古茶树就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一棵棵饱经沧桑的古茶树,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古茶园,犹如活化石般见证了新平县在普洱茶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越来越多古茶树资源的发现,新平古茶树的靓丽面容正日渐清晰。

本文节选自

《发现新平,滇中面积最大的古茶园》

作者丨段兆顺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4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