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紫阳毛尖与西乡毛尖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安康富硒茶品牌打造的思考与建议

  历史上安康是全省茶叶主产区和紫阳茶集散中心,计划经济时代,安康茶厂、紫阳茶丆,为安康茶产业恢复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安康市如今没有茶叶龙头企业了,各县区、各大小茶厂都自产自销,生产、加工、营销样样要管,品牌多,茶叶花色品种多,市场却无法做大,从而也制约了全市茶产业发展。加之安康茶叶长期以来未按国家常规归口管理,未能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因此茶业发展速度跟不上全省发展速度。全市茶叶产量也由50年代占全省80%以上,2010年降低到只占全省33、64%,而汉中市上升到占全省60、14%。2018年全省茶园面积已发展到 270、1万亩,安康为76、85万亩,茶叶产量全省10、3万吨,安康为 2、48万吨。安康市茶园面积比上年增长10、4%,茶叶产量增长6、4%,但仍赶不上全省的发展速度,占全省的比例:茶园面积为28、45%,茶叶产量为24、28%。

  如今市农业农村局内已成立了茶叶局,有了上下对口的管理机构了,并计划全市统一打造安康富硒茶品牌,这是安康茶产业发展史上两大喜事,值得庆贺,值得关注。期望集中精力、认真探讨,从人力、财力、智力、物力多方面加大投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安康富硒茶品牌打造好,特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仅供参考。

  一、认真探讨统一打造安康富硒茶品牌问题

  21世纪最珍贵的是品牌,品牌是质量、信誉度、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表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区域公用品牌是外部化的区域形象,是一个区域的名片,是区域经济健康成长的产物,也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区域的无形资产,是众多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浓缩和提炼。

  近年来,为了茶产业转型升级,去年6月成功注册了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竞争力,助推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市上已完成“安康富硒茶”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协定。狠抓品牌创建工作,统一品牌是安康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品牌是一个商品的标签,品牌意味着质量的优化,管理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大。近些年来,各县区、各企业都在打造各自的品牌,而作的最好的是紫阳富硒茶和平利女娲茶两大品牌。早在2015年6月16日,第三届中国富硒生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富硒行业十大富硒榜颁奖大会上,紫阳县被评为“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紫阳富硒茶问鼎“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首,长期致力于此工作的梅紫靑、李龙安获得“中国富硒行业十大杰出贡献奖”和“中国富硒行业十大风云人物奖。12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紫阳富硒茶与华为、娃哈哈、蒙牛、联想等十大国内知名品牌同获”年度魅力品牌,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的知名品牌。已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在此基础上,统一打造安康富硒茶品牌,从长远看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如何才能办好这件大好事呢?是摆在安康人面前的艰难而复杂的事情,用行政压制与命令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安康富硒茶必须在原有品牌基础上,认真抓好质量优化,管理提升,市场份额扩大三件大事,才能使生产者、消费者及市场认可。

  市上拟建立“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十企业品牌(母子商标)品牌管理体系,在安康富硒茶之前,紫阳富硒茶及平利女娲茶两个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已实行母子商标的办法,如何才能替换成安康富硒茶十企业商标?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关系,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且必须解决的新问题。紫阳富硒茶和平利女娲茶以及各县各企业的品牌,多年来已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安康富硒茶的前身,甚至精髓,特建议要下功夫、下力气、下决心认真过细处理好内中的关系与问题,使小品牌企业乐意为大品牌出力争光,安康富硒茶品牌必须借紫阳富硒茶与平利女娲茶的荣誉,在此基础上做的更好,为各县区、各生产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为此要有意识地组织引导人们在可以预见的、不伤感情的前提下,广开言路、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市内、省内甚至可扩大到国内,开展大讨论,如:为什么要打安康富硒茶品牌?紫阳富硒茶、平利女娲茶信誉度很高了,继续打有声望的品牌不更好吗?把有名望的品牌压下去创一个新品牌,这不是在内斗吗?市上无龙头企业为什么还要强打安康富硒茶品牌?如何做到在宣传安康富硒茶的过程中,维护与巩固原有品牌的声誉?如何利用原有品牌声誉来打造好安康富硒茶品牌?如何管理好统一品牌?如何办好茶业协会?如何组建龙头企业?如何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大讨论进一步“吵”热品牌,扩大影响,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通过大讨论,提高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关于选准主打茶类、主选产品问题

  安康人十分聪明,从古至今,白、绿、黄、红、青、黑六大茶类都加工过,现在需要冷静地疏理一下,从产地生态环境、气候条件、茶树品种及其市场需求多方面分析,春茶应以名优绿茶为主,夏秋茶以红茶、黑茶为主,白茶也可适当加工一些。主打产品中,历史名茶紫阳毛尖不能丢,要学信阳毛尖一样,做好做大做强。女娲银峰是平利的主打产品,质量过硬,信誉度高,也应扩大市场。建议分别制定标准,模仿计划经济时代陕青茶生产、加工、销售的模式,标准不仅要有文字表述,还必须有实物标准样。制定标准时,生产者、加工销售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生产者按标准指导生产加工,收购部门按标准验收,统一精制上市,使广大消费者认准其外形内质,年年不变,喝得满意,逐步扩大消费市场。

  安康夏季制的绿茶品质不如春季制的绿茶,夏季绿茶苦涩味较浓,消费者不喜欢,价格也偏低,但夏茶加工红茶不仅香高味浓、人力资源、加工厂资源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夏季红茶与夏季绿茶相比,其明显好处是口感好了,价格高了,且充分利用了资源,这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可贵的经验,建议大力推广,全力做好安康红茶。关于名优高档茶与中低档粗老茶搭配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不少地方仅采一季春茶、仅采一季细茶的做法实不可取。建议粗细搭配,一年中春夏秋三季都有茶釆,都要采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工不同茶类,大力推广机采,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关于如何打造安康富硒茶品牌问题

  安康富硒茶品牌是一个超越原有县(区)的公用品牌,从上到下要统一认识,理顺思路,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组织落实

  首先要下大力气办好茶业协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转变职能,加强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发挥行业协会服务、自律、协调、监管作用”的指示精神,茶业协会应成为政府为企业和茶农牵线搭桥、参与市场竞争的桥梁。协会以服务为本,其工作中心是企业的难点、行业的热点、政府的重点。协会要作好如下工作:

  1、制定产业规划,落实产业措施,推进产业化进程。

  2、加入全国信息和科技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茶叶产销动态和科技信息,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开发高科技新产品。

  3、配合工商行政、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制定行规行约,保护会员和消费者权益。

  4、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完善内部机构,设立品牌策划部、技术推广部、科技开发部、机械设备推广服务部、市场营销部,为会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有偿服务工作。

  5、开展科技创新推广、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工作,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二)人才落实

  安康富硒茶品牌建设是一项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创造性工作。“人”的作用最为关键,品牌最终还是靠人。安康目前的人才状况堪忧,20世纪70年代以前,安康专区有一个西北农林部兴办的茶叶试验站,有技术人员19人。还有两个国营茶场,两个国营茶厂。技术干部全国统一调配,当时就有不少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河南等省及本省关中、汉中调入的科技人员,为安康茶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如今茶叶试验站变卖了,茶厂下马了,科技人员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安康茶业人才奇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配备不能等闲视之,要制定人才培养引进的长远计划,制定优惠的穏定的人才引进政策,使凤凰愿意来我们汉江边的凤凰山下筑巢、安家立业。

  (三)科技带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充分证明了这条真理。回顾茶产业科技发展史,我们有很多经验,但也有极深刻的教训。我原来工作过23年的单位,是省农业厅委托安康代管的全省唯一茶叶科研机构,南方各省类似机构均以上升归口省农科院管理,唯有安康却把茶叶试验站层层下放,直至消亡了,实在可惜!这不能不说是安康茶叶逐渐落后于汉中的原因之一。目前看来,要恢复建立太艰难了,近几年我在参加一些学术活动时,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肖斌教授交谈,请他把他们的茶叶研究所建到安康来,我们一同考察了瀛湖岸边的茶园,他感慨地说,西乡点上的五年生茶苗还不如瀛湖边上的两年生茶苗长的好。我老实告诉他,1984年我完成全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以后,开始主张把收集的资源保存在紫阳茶试站,不料却被当时权威领导认为那是省上的事不管它被否定了。省农业厅委托我选一个全省茶树品种资源保存单位,西乡人十分欢迎我把品种资源保存在西乡,但我去实地考察后发现土壤条件不理想未选在西乡,现在看来我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后因西乡人的科技意识强且热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西乡建了茶叶试验站,从而大大促进了西乡及汉中茶业的发展。但不能不承认安康的生态环境优于西乡。因此我建议他把科研基地建到安康来,建到陕西省内最适宜茶树生长的瀛湖库区来。他也看上了这块宝地,且要求提供的条件也不高,这是解决安康茶业人才奇缺科技落后问题的最理想的捷径,是促进安康乃至陕西产业腾飞的大好事,请领导们考虑,联系落实这件大好亊。

  四、关于培养创建龙头企业问题

  英国不产茶,但英国却收购多国红茶加工世界驰名的立顿红茶。咸阳不产茶却把茯砖茶生意做的很大,安康是优质富硒茶产区,却至今散马无龙头,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把安康富硒茶的龙头企业建立起来,把安康富硒茶的标准建立起来,按照标准指导生产,统一收购,规范加工,统一包装上市,做大做强安康富硒茶品牌。建议供销社在销售上多花点精力,当务之急是做大市场,扩大销售,以销促产,力争比计划经济时代做的更好,把龙头作用发挥出来。

  五、关于小产区茶开发问题

  安康有开发小产区茶的优越环境条件,且已引起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程启坤教授的高度重视与支持。2016年12月,他在为我的《一心为了人民健康——一我认识的于若木》作的序中指出:“陕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个地区几乎所有的县市都产茶,茶区风光秀丽,生态条件好,是发展茶乡旅游的好地方。加之陕南各地与茶相关的历史和人文条件一一的差异性,形成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小产区。因此我曾建议:做好设计与规划,有重点地把一些有条件的小产区打造成茶产业旅游区,让更多饮茶爱好者能深入陕南很多环境优越的、茶叶品质各具特色的小产区,亲自去体验、去品尝那些优质的小产区茶,引起他们对这些小产区茶的兴趣,若干年后,定能见到成效,期望安康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旅游区建设得更好,成为西安的后花园,全国生态旅游胜地。”他的建议与期望,值得认真学习领会研究落实。

  安康的中部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凤凰山,茶界人们盼望着安康茶产业如凤凰一样腾飞,把紫阳、平利两个主产茶县比作两翼,而盼着市政府所在地的汉滨区加快发展成为凤凰头与躯干,盼望着安康市政府早日把茶叶龙头企业的培养出来,使安康富硒茶产业尽快腾飞。

  作者:程良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程良斌:中国安康富硒茶——紫阳茶时期

程良斌,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陕西省农牧志·茶叶》、《硒都曙光》、《中国名茶志·陕西卷》、《紫阳富硒茶文集》、《陕西茶产业》、《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等。

安康是我国最早园栽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据《神农本草》介绍,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安康位于秦岭以南,古时因地处华山之阳,亦称华阳,是神农尝百草最近便的地方。茶马贸易、征课纳税时代,安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安康这个古老茶区焕发青春,探究其历史,可以分为八个时期。

四、紫阳茶时期

(一)紫阳立县,以茶出名

明代,割金州西南、汉阴东南设建紫阳县。紫阳县是用道教紫阳真人命名立县的,此后紫阳周围各县所产之茶均称为紫阳茶,其产量丰,销路广,逐渐出名。紫阳县与四川省万源县、重庆市城口县紧邻,古代即有任河栈道与四川相通,茶叶大都集散于西乡、汉中,运销甘肃、宁夏、青海等省。紫阳茶的发展与明清时代的茶马贸易密切相关。当时,外地商人在紫阳“买茶装篦,邑民利之”。加之乾隆、嘉庆年间,数十万南方破产农民涌入陕南,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产量达300万斤以上,其中紫阳县200万斤以上,紫阳茶声誉大大提高。

(二)信票作证,贡茶不误

清光绪《紫阳县志·食货志》载:“紫阳茶春分时摘之,叶细如米粒,色轻黄,名曰毛尖,白茶至贵。清明时摘之,细叶相连,如个字状,名曰芽茶,入水色微绿,较白茶气力充足,香烈尤倍。”

道光廿九年(1849年),《石泉县志》把紫阳茶、汉阴大米、平利生漆、旬阳龙须草并列为兴安四大名产。紫阳毛尖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民国《西乡县志》称:“至清代,陕南帷紫阳茶有名。”因其品质优良,贡茶不误,民国《紫阳县志》有“每岁充贡”“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的记载。不仅有桂花庄“每岁充贡”的传说,更有存于陕西省档案馆的《贡茶事案》信票国家一级文物作证。清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紫阳县知县唐清甫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贡茶事案》信票上书:“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字样,其中并提到在紫阳境内麻柳坝、茅坝关、权河及盘厢河等地采办春茶的具体数目。

紫阳贡茶信票(清光绪年间)

(三)产区扩大销区拓展

光绪后期,随着国内市场对茶叶需求量的增长,紫阳茶不仅行销西北,还销往湖北等地。据宣统元年(1909年)的《陕西财政说明书》介绍,紫阳茶“细者发湖北省城,粗者运汉中以及川甘”。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统计,从白河出境输往湖北的紫阳茶,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93927斤、三十一年(1905年)为129509斤、三十二年为100800斤。

清末民初,白河、镇坪开始兴茶,使安康市境内植茶范围扩大到除宁陕县外的其他9县。其中以紫阳县茶叶产量最丰,占全市产量80%以上,输出量紫阳县占全区90%以上。民国时期,紫阳茶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国内2部权威的地理专著——《中国分省地志》(民国十六年版)和《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民国十五年版)均高度评价过紫阳茶:“南山紫阳产茶,色香味佳,于龙井、六安、武夷、松罗诸佳茗而外,别具一种风味。”1932年的天津《大公报》报道:安康县“茶叶为粗制绿茶之一种,名安康茶,每石(担)售洋30元,只能敷本地之用,输出甚少,但邻县紫阳县之紫阳茶则产量甚丰,茶质亦佳,最上品的色香味与西湖龙井、六安之茅尖不相上下,因僻处山中,所知者少,故无人注意。现下最好之白茅尖每斤一元六角……在汉水未被阻前,湖北庄客择其最佳的‘雨前毛尖’,‘卍字’等茶,坐庄大宗收买……更粗者即制茶砖,均运往武汉长江一带售卖,与浙皖之茶并受欢迎。近年汉水虽被阻,每年产额犹达百万斤左右。如能焙制得法,扩大宣传,亦陕南一大实业也”。

抗日战争前几年,杨虎城主陕期间,澄清吏治,赈济灾民,注重水利,恢复生产,发展实业。在安康境内清剿股匪,6次裁减地方部队,1934年不准驻军向地方派款,取消特税,禁烟禁赌,开始修筑汉白公路,发展林业和教育等,使安康经济发展较快,茶叶等山货特产有较大增长。杨虎城还亲自多方奔走呼号,请南京政府和江浙财团来陕投资,遂有陕西实业考察团来陕南之行。据《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载,1935年紫阳县输往甘陕一带茶叶32万斤,每百斤40~350元。安康县输往西安、甘肃、汉口、襄鄂地区茶叶3万斤,每百斤30~40元;岚皋县输往安康、汉口茶叶0.5万斤,每百斤30~100元。1936年全市茶叶产量305万斤,其中紫阳产茶250万斤,为抗日战争前历史最高水平。1938 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汉水下游,安康地区山货特产输出处于停滞状态,唯有紫阳茶受战争影响较小,是年输往西乡50万斤,1944年运销量52万斤。抗战结束后,尽管当时纸币一再贬值无人要,但商人购买茶叶以被称为“碎银子”的食盐支付,茶叶产销均较平稳,销量180万~200万斤。

(四)茶税苛重苦不堪言

民国年间,茶叶税仍是当地主要税源之一。茶叶税额为农副产品中最高,始为15%,后降为10%。紫阳茶税最高达30%,茶税占本地总税额的30%。1928年8月,当时的省长刘镇派人员视察后,在视察报告中说:“该县产茶为全省之冠,据视察局呈报已现衰败现象,其最大原因是30%苛税及工资高贵所致。”查“紫阳名产之茶在本地税额亦达30%以上,为全国各省所未有”。视察报告哀叹道:“皆摊派于民,竭泽而渔,民力何堪?”在紫阳设有特种消费税征收分局,规定紫阳细茶每百斤征收6.4元,粗茶每百斤征收2.2元,此外还有营业税、印花税等,使茶农茶商苦不堪言。除征收茶叶交易税外,还要征收茶山田亩税。据1940年紫阳县府给专署呈文:“全县茶山3048亩,每亩税率10%,每亩价款1200元。”1948年,物价飞涨,紫阳茶甲等(毛尖)完税价由1946年的每百斤158333元上涨到45500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茶叶货物税为毛茶价的5%。1954年,中茶西北区公司、西北税务局联合通知,西茶财74号、税货办234号“关于1954年茶叶纳税问题的通知”,指出西南边茶按原税率5%折成换算率为7.35%征收。其余税率25%,折成换算率为36.75%,作为茶叶计税标准。即毛茶收购总金额x36.75%=应纳税额,即为批发茶叶应纳货税款。私商收购的茶叶,税局机构根据茶叶品质和当地国营公司或市场的批发牌价乘以税率 25%核定收税额。

1958年改征茶叶工商税,税率定为40%(按毛茶收购价计税),1983年降为25%。茶叶对紫阳县财政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最高年(1975年)茶叶税利占到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0%。

(五)紫阳茶恢复发展

历史上的紫阳茶,除紫阳县产的茶外,还包括四邻各县所产之茶,它跨越川、陕两省。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将紫阳茶产区范围划定为陕西的紫阳、镇巴、东乡(今四川省宣汉县)、西乡、安康、岚皋,四川的万源、城口。

由于榷茶治边,以茶易马的历史原因,甘、青、宁等省区回族居民有饮用紫阳茶的习惯,且视紫阳茶为珍品,三省(区)常年销售茶叶2万多千克。1984年以前,茶叶实行统购统销,保证边销,紫阳茶被称为民族团结茶。1984年以后,在全国茶叶滞销的情况下,紫阳茶仍供不应求,畅销西北。

1957年以前,外贸部、商业部、农业部及农产品采购部一直沿用紫阳茶的名称。1950年,西北茶叶公司紫阳支公司在紫阳河街成立,同年迁至安康,更名为安康支公司,并在西乡、汉中设立了2个推销组。1950年11月,国营紫阳县毛坝茶场成立。1953年,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在紫阳县瓦房店成立,全地区的茶叶生产、加工、收购、流通、运销网基本形成,不法私商受到打击制裁,茶叶生产从无政府状态转向在政府领导下的有计划生产。1954年,人民政府还发放了茶叶预购贷款3亿元(合今3万元)。加之土改后,农民分得了土地和茶园,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积极垦复荒芜茶园,清理枯枝,刮青苔、地衣,上基肥,砌石砍,为坡地零星茶蔸修筑簸箕台,对断条缺株茶园实行点播补缺和移苗补缺等茶园基础建设工作。1955-1956年,在互助合作运动推动下,茶园管理进一步加强,还有计划地发展了一批新式茶园。1957年,全区茶园面积发展到6.19万亩,比1949年增长1.05倍;产量达到1572.85吨,比1949年增长1.45倍;茶叶质量显著提高,中高档茶占3/4。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陕茶:从处境尴尬到破茧重生

提起茶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会是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普洱茶、黄山毛峰等品名,而对陕茶却知之甚少。

其实,陕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色泽口感俱佳,但却犹如“深在闺中”,因无品牌影响力、产业附加值小、市场占有率低等原因,一度处于尴尬的境地。

面对陕茶的诸多困境,多年来,陕西茶人创新探索,重塑品牌,以茶产业升级转型为突破方向,努力寻求一条破茧重生之路。

处境尴尬的陕茶

“如果不是饮茶爱好者,或者相关领域专家,可能并不一定熟知陕茶,甚至部分来买茶的陕西本地人也仅仅知道紫阳毛尖、陕青或茯茶等几个名字。”有着多年茶叶销售经历的经销商说,“陕西也有茶,不过说起茶叶,首先想到得还是江浙闽。”

但实际上,陕西茶叶在业内相当有名。陕南地区汉中有仙毫,安康有富硒茶,商洛还出红茶,关中也有泾阳茯茶。其中,陕南所处的秦岭南麓和巴山北麓,由于降水充沛,山高谷深,终年云雾缭绕,更是天然的上好茶场。

“陕西茶区是全国难得的一片净土,茶叶香气高、味道浓、耐冲泡,无污染,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亦给出过这样的评价。

然而长期以来,与高品质相悖的是,陕西茶的全国知名度低,外地知道的人并不多,市场占有率也较低。除了少数几个品种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外,大多数陕茶都在本地或西北地区销售,甚至陕西各大茶叶批发市场几乎被外省茶叶所占据。

“商场里面茶叶多得很,陕西茶叶也有,但是比起卖外地茶的,卖咱陕西茶叶的还是少。”市民牛先生准备给家里买点茶叶,可到超市和茶城逛了几圈发现,销售陕西茶叶的商铺并不多,大都是卖福建、云南、江浙等外省茶叶的。

而准备给亲戚送些陕西茶叶的连大姐,在逛茶叶批发市场的时候也发现卖福建、云南等外省茶叶的商户比销售陕西茶叶的商户多的多。这让酷爱陕茶的连大姐很郁闷,业界里对陕西茶叶的品质赞不绝口的大有人在,可是为何市场上销售并不多?

对此,一位茶城的工作人员表示:“西安的茶城绝大部分是南方企业在销售,卖的也多是南方的茶叶品牌,而且南方每个省都有知名的茶叶品牌,有很大的产量。加上南方人到处做生意,开的店铺多了,大家印象中觉得茶叶都是福建、云南等地的好。而陕西人抢开店铺意识弱一些,也比较恋家,做茶叶生意的少、知名度不够高,给大家的印象不深。”

该工作人员继续说:“几年前,我到外省推荐陕茶时,甚至有外省的消费者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陕西居然也出产茶叶’,在一些外省人的印象里,茶叶是南方湿润环境下生长的,而一说起陕西就是干旱的黄土高坡,哪里能种茶叶?”

除了线下等传统销售渠道,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搜索茶叶,出现的茶叶产品排名中,靠前的也大多是南方的茶叶,或者偶尔会出现一、两款陕西茶叶产品。

“陕西也产好茶叶?”这是外省人的疑问;“咱陕西茶也有这么好?”这则是不少陕西人的疑问。这些无不折射出陕茶的尴尬。

多种因素影响陕西茶产业发展

陕西茶叶始于西周,盛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西乡、紫阳茶更成为贡品。解放后,宁强雀舌、紫阳毛尖、八仙云雾、秦巴雾毫等均是被人称道的上等品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紫阳茶几乎占领了整个陕西和西北市场,茶叶铺所供茶叶十之八九是紫阳县生产的“陕青茶”。

从历史上的辉煌到如今似乎被人遗忘,则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共同导致的结果。

由于陕西山地茶园多,布局分散,茶园管理机械化难以大面积推行;而大多数陕西茶企都是从“小作坊”开始,因此始终摆脱不了规模局限以及资金匮乏,技术水平落后,经营理念缺失等“小而散”的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在企业发展中,就决定了茶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生产难以实行,茶叶品质质量安全难以控制,优质茶叶产量无法保证;在经营方面,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始终各自为阵,经营分散,各唱其调,各吹其号。

而对一个企业来说,拥有一定规模和产量,是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重要基础。曾经有一家陕西绿茶企业凭借优质的产品质量受到外商的青睐,不过当海外客商一次就要订货同一个品牌茶时上百吨时,企业由于没有这么多的产量而无奈舍弃了这单生意。

品牌繁多却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品牌,是限制陕茶发展的又一因素。

“陕茶的品牌曾经有上百种,在陕南茶区,一度出现过县县都开发独立品牌的局面,有的地方一个县就有10多个茶叶品牌,甚至连一些乡镇也开始投入到竞相开发独立品牌的行列中;而在泾阳茯茶的迅速崛起中,也是品名层出。”一位研究茶叶多年的专家感叹道:“陕茶品牌虽多却不响,产品规模普遍不大,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出名度也不高,没有地方名牌产品,更谈不上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覆盖面大的出名品牌产品。”

实际上,打造一个出名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几句广告就可造就。名牌的形成,一要有一流的质量,二要有长期不断的宣传,三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也就是说出名品牌的宣传是在满足群众需求的根底上用钱垒出来的。要做到这点,不是某个企业或者某个县可以支撑得起的。

此外,茶产业相关人才不足也值得关注。茶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产业科技支撑,有学者表示:“虽然陕西高校多,但对于茶产业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还是偏少,如西北农林有茶专业,对陕西茶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整个陕西茶相关人才还是不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陕西全省从事茶叶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的专业人才不足千人,各市县茶叶管理部门及技术推广部门中茶叶专业人员也不够。跟江浙闽等省份比的话,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更是严重匮乏。

部分陕西茶叶企业的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有待提高,同样需要引进专业人才。

如何破解影响发展的因素,让陕西茶叶走向全国、走向全球,也成为陕西茶业界人士的共同心愿和使命。

陕茶破茧之路

无论陕西茶业界人士怎样为陕茶绞尽脑汁,但有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全国的茶叶市场上,各大名茶已经牢牢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留给陕西茶叶的空间很小了,陕茶要在夹缝中破茧而起,必须要寻求一条突破之路。

作为陕西农业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为促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陕西先后制定《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陕西茶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据了解,自2012年陕西省政府把茶叶种植由陕西省供销社划归农业农村厅管理之后,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和产值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省茶园面积293.4万亩,总产量11.9万吨,一产产值195.4亿元;茶叶品种也迅速增加,由原来单一的绿茶发展到以绿茶为主,兼有黑茶(茯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5大类茶品。

产业兴旺,种业先行。陕西同样在培育优良品种方面发力。2019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品种登记,“陕茶1号”成为陕西省首个、全国第9个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品种。

“‘陕茶1号’是我们区研发推出的高品质茶树,长势旺、产量高,产出的毛尖、银针品质上乘。”安康市汉滨区有关部分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陕西现有茶园中,除自主选育的“陕茶1号”之外,还有以中茶108、安吉白茶、乌牛早等为代表的引进品种。

随着茶园面积、产量的快速扩张,茶叶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陕茶的品牌化之路也逐渐驶入“快车道”。为让茶叶品牌更具市场影响力,陕西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逐步整合区域内众多茶叶品牌,着力推广陕西茶叶,并制定各类标准加以规范。

以汉中市为例,近年来,汉中市将此前20多个茶叶品牌初步整合为“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三大品牌,分县划片使用,之后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申报“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将全市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全力打响茶叶“金字招牌”。在2018年中国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到22.57亿元,成为汉中最具地方特色的“金名片”;而陕茶另一个区域公共品牌“紫阳富硒茶”,品牌价值达到17.05亿元,位列第31位,价值和排名也创造历史新高。

此外,电子商务也为陕茶产业注入了新活力。“与传统销售不同,网络销售具有交易便捷、运营成本低等优势,为陕茶‘走出去’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发展空间非常大。”相关部分负责人表示。

线上渠道带来的好处,安康紫阳县向阳镇茶农来大姐深有体会:“以前没有销路,再好的茶叶都卖不出去。现在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的茶叶卖得远也卖得好。”

电商为陕茶发展带来了很多惊喜,线上渠道撑起了陕茶“半边天”,在助力茶企增效、茶农增收的同时,提升了陕茶市场溢价和品牌知名度。

如今,陕西茶产业不仅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在国内市场已经小有名气,越来越多的外省人知道并认可了陕茶。除此之外,陕西茶企还将目标瞄准国际市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荷兰等地均有陕茶的足迹。

今天的茶区,茶香飘满山,茶农绽笑颜,陕茶产业已经成了一方群众的生态、富民产业。而陕茶的未来之路也一定会更加宽广。

编辑:晓林

来源:西部决策网、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