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所

找到约908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新成果展示推介会

媒体见面会现场

10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新成果展示推介会暨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揭牌仪式媒体见面会举行。据悉,本次会议将以“让茶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主题,以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宜宾市人民政府主办;邀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作为指导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宜宾学院、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翠屏区人民政府协办;宜宾市茶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翠屏区农业农村局、翠屏区金秋湖镇人民政府承办。

创新发展的茶叶研究国家队,硕果累累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主要职能是围绕我国茶产业科技需求开展研究,为数千万茶农提供技术服务,为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主要开展茶叶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研工作,学科领域覆盖茶叶全产业链产。依托茶叶研究所建有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中心等17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牵头组建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协调全国茶叶科技攻关。建所以来,始终以引领茶学科、支撑茶产业为使命开展科研创新,先后取得各类获奖成果12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5项、省部级奖50项,为我国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茶叶研究所围绕茶学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科技问题开展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建成了世界上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茶树基因库,现存茶树资源3300多份,发掘创制了一批低咖啡碱、高茶氨酸及叶色突变特异新种质;在茶树全基因组组装和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上;育成了‘中茶’‘中黄’‘中紫’系列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0多项;开展的茶叶精制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促进了茶叶加工连续化自动化水平;研发的化肥减施、数字化色板等茶叶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及产品,促进了茶产业绿色发展和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研发的速溶茶等茶叶深加工技术和产品,提高了茶资源利用率,带动了我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茶叶中农药残留及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夏秋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食品工业专用茶及制品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分别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

为便于成果的宣传和推介,研究所精选了近年来32项科技新成果进行汇编,形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新成果》于本次推介会上首次与大家见面。汇编成果涵盖茶树优质特异新品种、茶树栽培管理、茶园绿色防控、茶叶加工与质量控制及茶叶品质特征与营养功效分析等领域,重点介绍了品种的来源、特征特性、适栽区域及产品的技术指标、节本增效及市场应用前景等。与此同时,本次推介会设置成果巡展,有18项成果进行展板宣传,众多科技新产品进行实物现场展示。希望通过本次推介,为研究所的成果转化提供具体支撑,为研究所与产茶市县及茶叶企业搭建合作的平台,提供精准的科技服务。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科技处处长姚明哲发布科技新成果

培育多彩茶树新品种,助力美丽乡村振兴建设

近年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研判茶叶产销形势的基础上,以特异品种选育为突破口,育成一批茶树特异新品种,包括早生抗病虫种“中茶108”、“中茶302”;特异黄化品种“中茶211”、“中茶124”、“中黄1号”、“中黄2号”;白化品种“中白一号”;优质早生品种“中茶125”、“中茶127”、“中茗6号”、“中茗7号”等。

本次推介会特邀中国农科院茶叶所改良育种中心主任王新超研究员作报告,重点介绍中茶系列茶树新品。会议展厅有四项品种“中茶108”、“中黄1号”、“中茶111” 及“中茶125”参加巡展。此外,本次推介会重点参观“中茶108”、“中茶302”等特异品种在宜宾当地川茶基地品比园中的适种示范。多彩的茶树新品种,有满足市场多元化和消费者“新奇特”的消费潜能,将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茶旅结合示范园区提供多样化种质资源。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水平

茶叶所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中有国家队担当。

本次推介会通过特邀报告、现场示范点参观及实物产品展示等方式,重点介绍茶叶研究所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新模式、绿色防控农药减施新技术。中国农科院茶叶所边磊副研究员将结合会场报告及现场参观等形式,详细介绍天敌友好型诱虫板、LED杀虫灯、鳞翅目害虫性诱剂等陈宗懋院士团队研发的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在宜宾当地茶园的示范应用。伊晓云助理研究员将作“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及应用” 报告,并协同合作企业代表,为大家现场宣讲茶树专用肥、控释肥等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新产品。

研发茶叶加工新工艺,推动茶叶多元化发展

市场需要导向及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促使现代消费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茶叶所采用绿色、先进的加工技术,改造茶叶外观和品质特性,实现了茶叶从冲泡到直饮,从热饮到冷饮,实现了茶叶消费和呈现方式的变革,带来了从喝茶到吃茶,从饮茶到用茶的巨大变化。

本次推介会将现场观摩工夫红茶全天候光补偿萎凋技术、可视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连续发酵机、自动揉捻机等一系列茶叶所新研发的茶叶加工技术装备,现场为大家详细呈现茶叶的精准加工工艺。通过特邀报告“茶叶加工与品质化学新成果”、展板宣传及产加工产品宣讲等形式全方位的介绍研究所茶叶加工与质量控制新技术、新产品。茶叶工艺的科技创新促使茶的业态不断拓展,茶的新产品日益丰富,茶的世界从单一变得多样,从传统走向时尚。

重点签约,成果转化有落地;代表发言,畅谈合作新感想

中国农科院茶叶所历来重视茶叶科技成果转化与茶产业开发、宣传推广工作。近年来,在四川省广元市打造特色黄茶产业基地,广元黄茶产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湖北鹤峰县挂牌成立了“中茶所武陵山区(鹤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出“建成中国有机茶第一县,打造百亿茶产业”,鹤峰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已达到8.5万亩,茶农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所和产地及合作企业的合作,加强宣传示范,本次推介会设置中国农科学茶叶所与合作方的签约仪式。研究所将分别与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签订《2020年共同推进“市所”合作协议》,与浙江天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签订《一种花香红茶饮料的加工方法专利转让协议》,与陕西省紫阳县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代表签订《所企合作支撑焕古庄园茶叶可持续发展合作协议》。签约内容涉及特定专利成果的技术转让,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技术服务,签约经费达两百多万元。此外,会议特邀产地及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发言,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世俊、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颜泽文董事长及陕西省紫阳县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刘小军总经理将分别就与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的合作感想进行与会交流。

原标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新成果展示推介会暨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揭牌仪式媒体见面会举行

(来源:四川新闻网)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ev Plant Res,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所发表白化茶突变体‘海顺2号’的代谢组、转录组、DNA甲基化联合分析

白化茶是一类叶绿素缺乏的茶树突变体,通常白化茶滋味鲜爽,对人体健康也有多种益处。目前对于白化茶已有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因素限制了我们对白化茶的深入了解。例如,茶树高度杂合、遗传背景差异大使我们很难通过白化、正常茶树品种的比较找到影响白化的关键基因。其次,对同一茶树品种中不同表型(如遮荫或不同生长阶段)的茶叶进行转录组分析,也很难避免环境或发育阶段等对数据的干扰。最后,转录组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但通常提供的数据量太多,很难从中找到关键点。因此,寻找遗传背景一致的茶树突变体,并进行多组学联合分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近期,Beverage Plant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题为An integrative analysis of metabolomics, DNA methylation and RNA-Seq data reveals key genes involved in albino tea ‘Haishun2’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作者找到了一株特异的茶树突变体“海顺2号”,同时具有白化叶和绿叶。对绿叶和白化叶进行了代谢组学、DNA甲基化和转录组学分析后发现,白化叶积累的儿茶素显著减少,说明儿茶素与叶绿素形成密切相关。综合分析共鉴定出385个候选基因,其中包含两个在白化叶中高度表达的NAC转录因子,许多参与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在白化叶中下调,例如 4CL、FS和LAR基因。CsMYB5 和 CsGSTF11在白化叶中也明显下调,表明它们在儿茶素积累中的潜在作用。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茶树白化机制及其对儿茶素等次生代谢的影响,有利于更好的发掘利用特色植物资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韦康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成浩研究员、王丽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茶产业体系,浙江省育种专项和所基本业务费项目的支持。

来源:武夷山茶产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所成功开发茶叶中溴甲烷检测方法

  溴甲烷又叫甲基溴,分子式为CH3Br,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沸点3.6℃),具有很强的熏蒸效果和穿透作用,能够快速、高效、广谱地杀灭各种有害生物。溴甲烷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应用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熏蒸剂,主要用于土壤消毒、仓库消毒、口岸检疫、运输工具消毒等。溴甲烷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剂,可对人的皮肤、肺、肾脏和肝脏造成直接的损伤。WHO(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制定的溴甲烷的ADI(每日最大允许摄入量)为≤1 mg/(kg·bw·d)。溴甲烷对地球臭氧层有破坏作用,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政府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决定逐步淘汰溴甲烷的生产和应用。我国从2019年1月1日起在农业生产上全面禁止应用含溴甲烷产品。2021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3-2021新增了饮料(含茶及相关产品)中溴甲烷的最大残留限量,但未提供检测方法,亟待开发相关检测技术,弥补检测依据缺失的问题。

2023年1月,Beverage Plant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撰写的题为 Determination of methyl bromide residues in tea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优化了样品前处理、萃取条件、色谱和质谱条件等关键参数,成功建立了茶叶中溴甲烷残留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在溴甲烷残留量0.05-2.0mg/kg范围内线性良好(R2 > 0.99),最低定量限(LOQ)0.05mg/kg,方法回收率在95.0-107.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7%以内。应用该方法对真实茶叶样品和模拟溴甲烷熏蒸茶叶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分析的25个实际样品中均未检测到溴甲烷残留。模拟溴甲烷熏蒸后的茶叶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后,其溴甲烷的残留量即低于方法定量限。本研究表明茶叶中溴甲烷的残留风险很低。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陈红平研究员和柴云峰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丹阳为第一作者,浙江工业大学李祖光教授和朱晴晴为该研究的合作者。该研究得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23)和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项目的支持(CAAS-ASTIP-2020、CAAS-ZDRW202011)。


来源:园艺植物研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0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