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民间茶道

找到约75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道文化之研究

(《吃茶去》杂志)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浅茶满酒”,主人待客时茶要浅倒、酒要满杯,客人饮茶要细品慢咽。这样的平常生活场景中就包含了中国茶道的一个基本精神取向:在闲中返隐并取乐。中国古代文化是在本土自生式缓慢生长出来的,茶文化更是在从容、闲散的生活处境中孕育出来的,所以,中国茶道在品茗论茶时延长了个人独处或者与友人相处的时间,同时也放大了狭小场所(茶室)的空间意义,强调细细品味杯中茶汤,同时把玩手中器皿、与周遭环境共处同安,在场者的内心交流无需言语,仅仅因为共处一室、共饮一壶茶而得以完成。传统中国茶道提出的四境说对此有较好的揭示,本文将进一步对此作出现代诠释。

一、 中国文化传统孕育下的中国茶道

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及其特征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观点,这样的讨论还将继续下去,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就不会停止。本文的重点不是阐述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或者其中各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于概要说明中国文化传统的总体结构。笔者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用”,即以儒释道一体为骨架,中医和茶道构成其两翼,这两翼是儒释道之体的巧妙运用和成功渗透。对传统中国人来说,中医医身、茶道修心,身心和合及其价值追求都体现在儒释道一体的学统上。早在魏晋之时三教合流的倾向就已经出现,隋唐产生了众多三教合流的文化成果,如建筑风格、学术教义、生活样式等,中国茶道就是代表性的重要产物。

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何时出现的呢?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提到,“考茗饮之法始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然其饮法未闻,或曰为饼咀食之,逮东汉末蜀吴之人始造茗饮。”这是有关中国人将“茶事”作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的较早记载。此时,茶事已经脱离初期的药用、食用阶段,进入到饮用的阶段。即便进入到饮用阶段,饮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隋唐时的煎茶(煮茶时要添加一些佐料,如盐、香料等)到宋代的点茶(茶要烘烤并碾成粉末,倒入热汤时还要不断击搅),明代时放弃饼茶、团茶改用散茶,出现了泡茶这样的饮法,这种饮用方式能够完好地再现茶的本味、茶汤的本色,大为流行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还留有食用式饮茶法,宋代的抹茶和点茶法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成为了他们的代表性文化传统,在中国大陆则因泡茶法的一统天下而被遗忘。

“茶”原本有多个同义字,包括荼、槚、蔎、茗、荈等,最后统一定为“茶”字,根本原因是“茶”的字形最接近中国文化传统所设定的天地人关系的构想。“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陆羽《茶经》)其义为“人在草木间”。苍天之下,人为万物之灵长,敬天尽地利以利人。茶本为自然界一介植物,被人发现、采用、加工,茶从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的宠爱;同时,人因茶而获益、满足,茶所集纳的日月精华、水汽凝结和山岳含育均被人做出了极大开发,人成为茶的受益者。

应当承认,至今仍然有学者明确反对“中国茶道”的提法,认为中国只有茶文化(包括茶俗、茶礼、茶艺等事业)、茶产业(包括茶叶生产、制作、贸易等活动),但始终没有发展出系统、严谨的“茶道”。不可否认,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完整的茶道理论,也无明确的茶道流派传承,但这只能说明中国茶道有其特殊性。决定是否有茶道的关键是有无对茶事活动所内含的精神性价值(与人相关)和思想性价值(与知识相关)做出有意识的总结或概括。有无总结是一回事,总结的深浅、广窄是另一回事。通过饮茶获得身心安宁、精神愉悦并对此做出思想升华,这显然不再是生理活动,它已经进入到自我实现的境地,肯定这一内容就可以视为茶道,关于这方面认识的总结就是茶道研究。将茶的生命比拟人生,将饮茶体悟引向对自然万象、宇宙世代的洞察,并将之理解为天道、真理的具体化,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对茶的总体性把握。许多文人、僧人、思想家对此都留下了富有启迪的独特见解、深刻体悟,如陆羽、苏轼、朱熹、周作人、林语堂等。茶道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画作之中,并对中国陶瓷工艺、美学设计等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笔者之所以主张中国茶道真正形成于宋代而非唐代其原因就在于唐代的饮茶活动还有着浓厚的、与物的深切关联,这直接干扰并降低了有关茶的超越性思考。宋代就所有不同,闲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格物致知理论的兴起,为茶道的提出分别提供了现实的和思想的双重铺垫。

从字义上说,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自身的性质首先是它的自然属性和对人身心的益处,在此之上关于茶所展开的情感投射和意识升华才进入到人所创造出的精神世界。人类文明构建了诸多包含信仰、文学、哲学、艺术之内的精神世界,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在乐生、天命、义理等重要命题上,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角度上看,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三者统一到人,媒介是茶。“闲”是中国茶道的心理基础,“隐”是中国茶道的社会主张,“乐”是中国茶道的价值追求,就三者的内在关系来讲,“闲”是前提条件,“隐”和“乐”是刻意营造或试图表达的精神状态。

“闲”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含义,负面的是指不事稼穑、游手好闲、吃闲饭;正面的是指从容、优裕、散淡、豁达,正面的含义中既包括品质方面,也包括生活方式。与茶道关联的“闲”显然是指后者。“闲”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工夫,茶因闲得以成就,闲因茶得以充实。时间上的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闲,要点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即从容应对,等闲看过苦难沧桑、视荣辱或声誉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将我融于茶,将茶化作我。这样的“闲”正是精神成长、自我发掘和自由意志伸张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得闲之真谛的人才会在意向内观照,求取独立的个体我。

从价值论上说,“隐”的消极含义是保全其身,明哲保身;“隐”的积极含义则是脱俗、淡泊、精俭、洁身自好,这不是被动的退让、逃避,而是在知其不可为或者无力改换他人/社会时、仍然顽强保留自身的处世原则、固守内心的道德律,这是以一己之力抗争凡俗世界、庸常大众的随波逐流,不做犬儒,放弃世常的名利而求取个人的精神圆满。如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身”。因此,茶道中的“隐”揭示的是茶人饮者在生活、社会中如何立身的大问题,隐后返本,身处闹市求心安,身处高位知进退,隐与显是一对相互依托的对立统一,隐后再显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为人处世不忘己身。“隐”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嚣而处落寞,离繁华而安清贫,这非一般人可为。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不是说喝茶后,人就自动获得了“精行俭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俭德之人”是最宜饮茶的,陆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选择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显,饮者之品性投射到茶这一实物上。禅茶一味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立言的,佛家弟子之所以选择茶来解经悟道其缘由也基于此。

“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张,甚至也可以说是它的一大特点。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提出“与民同乐”,《太平经》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西方哲人提出了德福一致,中国文化传统更加倾心于“德乐合一”,如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乐善好施,都是将行善、助人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因所认同的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一种精神快乐,体现了“众乐乐”般的精神快感。“乐”使中国茶道明显有别于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生发于佛教寺院,最初由出家人阐发和传承,以后形成的茶道流派“三千家”,也严格维护了师徒授受关系,具有高度的封闭性,因此属于小众文化或雅文化,在其精神内涵上突出的是施茶、吃茶过程中的寂、静、敬的成分,走向了纯粹形式化的理念体悟。中国茶道之乐重申了对此世的投入和对人身处其中境遇的关切,因此,中国茶道具有更加平实的表现形式和更加生活化的现实关怀。无数的历史事件表明,无论身处何种情境下,多数中国人都易于快速接受现状,这与中国茶道乃至中国文化中的乐观主义是分不开的。

二、 茶道四境说的提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是人生哲学,中国哲学精神也脱离不开对人/人事/人情的考量。他还根据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立场概括出四种人生境界,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两种境界都是非哲学的,只有后两种境界与哲学有关,并且是哲学关注的对象,冯先生还指出,只有借助哲学的反思省察,人生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所概括的境界说看似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归结,其实是接受了西学影响、采纳西方哲学的范畴体系的尝试,例如,冯先生所讲的“自然”就不是儒家的原初含义,同样,他明确地划分出可以成为哲学对象和不可以成为哲学对象两种不同的层次,这也是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世间道”的做法。中国茶道无法划入冯先生的哲学对象之中,因为它不是形而上学的观念构建,没有正面回答知识论问题,它只与日用生活相关,只在民间风俗和日用生活中寻找意义,却力图将日常事件变为情趣、乐事,从而获得恒久性。

然而,传统中国茶道也讲境界,很早就提出了四境说,分别是:物境、艺境、人境、心境,并认为四境俱美才是至上状态。明代的书画家徐渭(1521—1593)被世人称为“茶痴”,他最明确提出了宜茶境界说,认为物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饮茶的环境,主要指不是人为建造的居室、楼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静清雅的场所,如竹海、梅林、泉边、湖畔等;艺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冲泡或饮用之法的得体、抚琴弄箫的声乐等共同构成的雅致脱俗的氛围;人境则指嘉宾来客与主人的融洽关系,专心于饮茶,彼此声气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饮茶中忘却世间万象,人与茶、茶与人合二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两忘、豁然开朗。

茶道四境之间并非简单的高低替代关系,相反,四境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连带关系。物境和艺境提供了实体性基础,人境提供了人际交往沟通的条件,心境则受到前三者的引导,反过来又纯化、提升前三者的存在方式。宋人提出的饮茶“三点”——饮茶环境、水质和茶具、品饮者的修养三个方面,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也可用看做是茶道四境说的前身。

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对生活情趣的关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营造出的人为环境中折射当事人的思绪和体悟,这就是生活的闲、人生的隐和现世的乐。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1597—1679)有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茶道四境在匮乏经济时代显得有些铺张或矫情,对俗世凡众来说它显得过于高格调和雅致,通常会被不谙茶道的人视为“茶疵”、“饮癖”,然而,恰恰是这些对茶情有独钟、不改初衷的人成就了茶道,使茶事成为风雅,使茶人有了品味。

中国传统茶道的四境说所讲的茶道不是在用时间来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间,中国人喝茶可以从早到晚,时间似乎停滞了,时间的意义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处怎样的环境和心境,这些都是空间要素。中国茶道弱化了时间维度,突出了空间维度,饮者或主宾饮者们共处的空间性存在的属性得到充分阐发。中国茶分产地、产区;但各地的饮茶方式也有地区差别,茶室、茶馆的陈设在理念上大多刻意滤去了时间的向量。据说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静静品茶,全身心关乎茶主泡茶的一举一动,用心体会茶汤之味、茶器之美、茶艺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过程中茶者(包括茶人、茶客、茶主)的思想沟通不是靠语言传递,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分享与特定的场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场为其表现形式的。西方人则非常不同,他们用时间来度量茶,喝的是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茶就像钟表一样提示人正处于作业或行为的某个阶段,所凸显的是茶外之人的所作所为。茶只是工具性存在,茶为人所用,仅此而已。

令人遗憾的是,茶道四境虽然关涉空间,但只是十分狭小的范围,往往只是设茶席、茶会的那块空间,或者仅仅关联案桌、茶几的空间。饮茶者之外,即便在同一室内(如茶室、茶馆)仍然可能垃圾遍地。中国茶道只提供了十分有限的悟道体验,却没有成功扩展、延伸开来,成为“新民”乃至“新生活”的源头动力。蔡元培在写于1916年的《华工学校讲义》中说道:“华人素以不洁闻于世界:体不常浴,衣不时浣,咯痰于地,拭涕于袖,道路不加洒扫,厕所任其熏蒸,饮用之水,不加渗漉,传染之病,不知隔离。小之损一身之康强,大之酿一方之疫疠。”推己及人、由此及彼这些中国文化传统倡导的“类推”在茶道中未被生根、发扬。中国茶道创造的洁净世界只局限于当事人的精神领域,却可能无涉于周遭环境,更未激发出行动的意志。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坐而论道”、缺乏行动力的劣根性也大抵与此相关。

中国茶道具体内容——闲隐乐——正是通过“四境”得到充分体现的。茶道的物境在于野趣、雅致,在世间却又脱俗清新,这就是闲和隐;茶道的艺境强调合于时令,契合仪规,烘托出寂静、清和的空间,这就是闲和乐;茶道的人境突出的是同坐茶席中人一期一会,以情相交,以茶传情,这就是得一知己而足矣的至乐;茶道的心境关注当事人反躬自省,向内心观照,以茶喻人生、事业,涤除内心的不满、怨恨,成就自性的伸张,这就是“大隐隐于市”的真谛。可以说,茶道四境说从不同角度全面解读、深化了中国茶道。

换句话说,中国茶道虽然也强调由茶及道、茶中见道,但并不追求道外世界。一句话,中国茶道的本质是道茶一体。日本茶道援佛入道,突出了“孤”、“寂”、“清”的品味;中国茶道引儒入道,强调的是“闲”、“隐”、“乐”。中国茶文化在唐代兴起时就是雅俗共赏,宋代出现茶道时,也是同时存在士大夫、寺院、宫廷、世家、平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佛门、道观、儒家的祠堂、学堂、孔庙等都依据各自有关天、人、物的理念预设而发展出了不同的茶礼、茶艺乃至各自有别的茶道。茶文化流布广泛,是因为吃茶人都接受了其中的乐趣。周作人曾在《喝茶》一文中有极好的概括,“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中国茶道具有深切的现实关怀,本着及物、依人、乐生的原则将茶道落脚在生活情趣上。

三、 茶道四境说的现代诠释

新中国建立后,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传播了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对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的诸多具体形式都做出了彻底否定,既根除了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也对民众一般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其间茶道研究、茶文化样式几乎停滞,仅仅保留了单纯物质性内容的茶叶种植、加工、买卖,因为茶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出口创汇产品。然而,饮茶、品茶的过程而产生的悠闲生活方式,散淡人生态度和追求精致、雅致、品味生活的志趣都被无情扫除,茶文化不再传承,茶道研究被迫中止。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也给中国茶文化复兴创造了条件。许多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茶叶贸易,鼓励围绕茶叶而进行的各类文化事业,各地纷纷成立了茶协会,茶馆也雨后春笋般繁荣起来,茶事活动频繁,并且参考和吸收台湾经验,开发出各种茶艺表演,茶事相关的茶产业,如茶服、茶器、茶具、香、古乐器、国画等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最重要的是,人们对茶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赋予茶各种积极、正面的价值。饮茶者(无论是在自家独斟自饮还是与人同泡茶馆)都不再被视为游手好闲的人,相反,经常被看做是有品位的风雅之士。

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奢靡之风盛行,茶的包装过于精美,造成大量垃圾,增加了环境负担;茶具和茶器过于昂贵,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茶艺表演出现了许多不雅或庸俗内容,冲淡了饮茶本身的乐趣。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茶生产商、经销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使用过多的化肥和杀虫剂,加工过程中添加了过多干扰茶性的有害物质,这些行为导致许多种类茶叶品质的退化,这种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行为完全违背了传统茶人应有的职业操守,也与茶道追求格格不入。

当代中国茶道所处的时代场景已经大大不同于古代。在匮乏经济时代,茶仍是稀缺品,好茶或上等茶更是珍稀品,只有殷实之家方可享受,一般平民百姓买茶只是备着待客之用,平时是消受不起的。而殷实之家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识书达理,品茶论道、鉴茶赋诗等都只是士大夫、文人之间雅致生活的追求。虽然只有占总人口极少数的人饮茶,但他们大多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思想的创造者,他们不仅维持了茶文化,也推动了茶道的传承和深化。然而,今日的中国人大多可以消费得起茶叶,茶叶的供应源源不断,茶叶的种类层出不穷,饮茶的方式不断翻新,茶真正成为粗茶淡饭般日常和廉价,饮茶者可能是每个人,即任何一个“涂之人”,此时,茶道何存?跨越全部阶层、通用于所有人群的茶道是否还有存在的可能?

饮茶成本的降低和饮茶程序的简化,茶日益向民间普及,中国传统的文人茶文化逐渐被平民茶文化取代,平民茶文化是否可以延续传统中国茶道呢?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所主张的闲隐乐三种精神不仅仍然具有意义,而且在今日获得实现变得更加可能,主要得益于物质手段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闲暇时间增加,可支配的财富也极大增加,度闲和求乐变得唾手可得。然而,发达的物质生活和快餐化消费也使时间碎片化,精致生活追求变得局促和难觅,普遍的烦闷和躁动紧压了人的精神生长的空间,在丰裕时代如何安顿心灵、为我们的精神向往提供场所?这是今日茶人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就必须强化茶道中的四境功夫。返归自然,按物之本性行事,顺物理尽物力。茶本是自然一物,饮茶之益来自于茶性的最佳发挥,茶道的初心就是保持对茶性的尊重。茶道四境必须依此茶性自然主义原则加以展开。艺境虽是人所造环境,也应以模仿自然、接近自然为原则,将艺境融于物境之中,饮茶者无论身处何处其心境和人境都应返璞归真。质言之,虽然心境重在个人独处的内心观照,人境强调以敬待人求得声气相投,但人境的出发点是心境,有独立人格和自处自律的人才会与人平和相处,茶道四境其实就可以化约为二境:物境和心境。茶人的举手投足是自身心境的外化,所使用的器具、营造的环境皆由心性外发,洞察物之本性以尽物力,对茶事中的一切皆抱持恭敬、谦和的态度。二境皆出于一心:这就是奉茶之心,易言之,敬茶之心。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主张在俗世生活中返本归真,在庸常世界中寻找优雅品位。在此,重要的不是茶、茶具或茶室,而是茶人,或者说是饮者在品茗中全身心投入所获得的自悟自省。道在茶中,悟道就在品茗的过程中。物镜、艺境、人境都不需刻意选择,随遇而安,因为象由心生,心境才是根本。在当代,拜市场经济和技术革新之所赐,茶相关的器具极大丰富、陈设越加奢华,茶室随处可见,茶叶唾手可得,然而,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外壳,真正有意义的是饮茶者求放心,将心安置于事关大问题的事物上,用宏大叙事去除生活中的繁杂,用普遍价值提升人生的关切,饮茶让人安静下来,生起敬意,卸去多余的欲望和无谓的冲动,一句话,品茶就是赴一场心灵之约,从这个角度上看,茶道四境可以成为今天中国人的信仰依托。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董鹏(陕西安康)】

大型史诗音乐剧《茶道:一叶乾坤》— 讲述茶香里的中国故事

4月13日晚,随着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型茶文化史诗音乐剧《茶道:一叶乾坤》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光启剧场连续两天的首演,落下帷幕。

这是近年来少有的茶主题史诗音乐剧,其艺术性、创新性、文化性都值得称道。



用穿越的梦

领略中国茶文化五大代表性时期

熟悉中国茶历史与文化的人们都知道:中国茶历史悠久、内容浩繁,如何在短短一个半小时内 ,为观众清晰表现中国茶的历史文化经纬,本身就是个挑战!

大幕徐徐拉开,主人公“华炎”走上台来,一个巧妙的设计,让华炎进入梦乡……

跟随着主人公华炎,跟随着他的梦境一一先后穿越“远古盘古时期”“上古神农时期”“唐”“宋”“明清”,这五个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不仅清晰展示了中华茶文化发展演进的脉络,也用极强的代入感,让观众体验感受了作为中华文化精粹之一的茶文化的缘起与蓬勃、演进与生机。


用角色的真

细致入微传递中华茶文明的薪火

在台上,“华炎”既是做梦人,也是梦中人。

先是化身盘古,呈现开天辟地的恢弘场景,见证第一片茶叶的诞生。

继而变身神农,为拯救受毒物困扰的族人而日尝百草,最终在山巅处发现神草——“茶”。

到大唐盛世,他经历了“茶圣”陆羽跌宕非凡的一生,留下《茶经》三卷。

来到开启“茶道即心道”的宋代,他领略茶入万家的繁华,重现禅茶最著名的公案——吃茶去的典故。

进入明清时期,他又踏上了丝绸之路,护送着中国的茶到达世界各地。

在台下,观众在声光电营造的氛围中,跟随着“华炎”的脚步,在角色认同中,完成了一次中华茶文明在内心的薪火相传。



用艺术价值

开启茶与传播的交融探索

《茶道:一叶乾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舞台剧,它以交响乐+舞蹈+故事的艺术表达方式,融合3D全息技术,从盘古开天辟地,纵贯唐、宋、元、明、清,通过“华炎”的这场穿越之旅。

带领观众乘着一叶茶叶,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一次中国茶叶历史观光之旅。

《茶道:一叶乾坤》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和新华网联合出品,本身就蕴含着文化与传播两个象限碰撞携手后的诸多可能。从演出实效看,也的确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尝试。

用认识价值

启迪当代茶文化传播

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沿革,要想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茶文明茶文化,于今人而言是有距离和难度的。

但《茶道:一叶乾坤》通过创新和艺术集成,生动演示了历史上中国茶的制法、用法和饮法等一系列丰富的文化知识。



从上古时期的生食法、隋唐以前的煮茶法、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元明之后的泡茶法,按照时间轴把茶叶的使用方法展示给观众,在全剧梦境的转换中,流畅地阐释了中国茶的变迁史。

同时,也演绎了我国茶道流派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陆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四大茶道流派,即贵族茶道、雅士茶道、民间茶道和禅宗茶道。

相信从剧院走出来的观众,一定会在茶叶知识和文化上收获满满。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评价道:

《茶道:一叶乾坤》演得非常好,全剧通过主人公华炎在古代各个朝代穿越的历史过程,验证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茶的故乡是中国,茶道来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

其实,茶有三个层面能给人带来愉悦:首先是生理层面,通过茶的味觉,给我们带来生理的快感;其次是精神层面,茶道就是通过一种精神上的教化给我们带来人生修为的追求;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就是茶能带给人们和平,有一句俗语叫‘茶和天下’,茶能给人们带来和谐与宁静。茶的这三个层面,在《茶道:一叶乾坤》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用文化价值

春风化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茶道:一叶乾坤》是一部关于茶的梦,这梦既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细腻情感,既是“茶梦”,又是中国梦。

沿着主人公“华炎”的“茶梦”主线,观众在穿越中,一起感受体味他的经历与成长,从中追寻到茶道的内涵——茶道即天道,茶道即人道,茶道即心道。

在该剧尾声,观众还随主人公“华炎”将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传播到日本、英国、斯里兰卡。这个剧情是正本清源,向观众传递该剧的核心之一——茶道,来源于中国,而必将再度兴盛于中国。

《茶道:一叶乾坤》于一叶之中,讴歌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也折射出中华儿女乐观善良的天性,更是对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添砖加瓦。

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在多伦开幕

8月的草原,碧草芬芳、牛肥马壮,流光溢彩、牧歌悠扬。以“共享成果 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为主题的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于8月2日在内蒙古·多伦隆重开幕。

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兴盛于18、19世纪,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穿越蒙古高原,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1.3万多公里。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将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开幕式

多伦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何明鉴

主持会议开幕式

会议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指导;中华文化促进会、蒙古和平友好组织、俄罗斯国际合作协会,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主办;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多伦县人民政府承办;国际茶叶委员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特别支持;湖北大学万里茶道研究院学术支持。共有来自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4个旗县市区的城市代表,13个蒙古和俄罗斯沿线城市,近百名专家、学者、媒体代表、产业人士共同出席本届会议。

蒙古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图布辛·巴德尔勒 致辞

蒙古国驻华大使图布辛·巴德尔勒在开幕式的线上视频致辞中期望,中蒙俄三国继续加快“万里茶道”沿线城市茶生产加工、文化旅游、遗产保护等领域的联动步伐。

俄罗斯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安德烈·杰尼索夫 致辞

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在给本届会议发来的贺信中表示,这条道路潜力巨大,建议其品牌开发进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规划项目清单。

俄罗斯国际合作协会主席 谢尔盖·卡拉什尼科夫 致辞

俄罗斯国际合作协会主席 谢尔盖·卡拉什尼科夫在开幕式的线上视频致辞中表示,建立一个切实的茶文化推广及高效的经贸交流机制,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保障,更有助于我们相关地区的发展,包括旅游合作的加强。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德荣 致辞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德荣致辞,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的重要指示。为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一带一路”中欧地理标志协定、RCEP协定等各项政策利好落地,茶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腾飞机遇,前景广阔。

多伦县委书记 王延功 致辞

多伦县委书记王延功致辞中表示,多伦县将以这次城市合作会议为契机,发挥节点城市作用,加快推动草原健康之都、万里茶道多伦汽车郊野公园等重点项目,努力打造三茶融合发展典范,同时坚持以茶为媒,与各节点城市增进友谊、深化互信、广泛联系,加强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协调发力,携手开创合作共赢的美好明天。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 王石 宣布开幕

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万里茶道协作体执行主席郭杰;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中国前驻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大使姚培生;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福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农经委原正厅级副主任冯廷佺;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茶业协会会长白文祥;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一级巡视员张培栋;茶界泰斗张天福夫人张晓红;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湖北省孝感市副市长张志敏;多伦县委副书记、代县长王军;多伦县政协主席高振岗等嘉宾。

主旨演讲

会议遵循习总书记2021年在南平视察时关于“三茶”融合的指示,在万里茶道协作体八年共同努力的基础上,以“共享成果 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为主题,设置了成果分享会、城市圆桌会议、城市主政官访谈直播、多伦时间等主要内容。国际组织代表、国内相关组织机构代表、沿线城市代表、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各领域嘉宾,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解析、阐释和会商万里茶道乃至整个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经理 张 栋 主持

主 题 演 讲

邓九刚 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

题目:《万里茶道与内蒙古》

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先生做题目为“万里茶道与内蒙古”的演讲,他提到:研究万里茶道不能仅仅抱着中国人自己的情感来叙事。万里茶道是一个大通道,见证了近代欧亚版图的政治搬迁,正是在万里茶道形成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促成了近代亚洲版图的形成。万里茶道经过三百多年的运营,形成的是融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宗教等为一体的非常庞大的系统。

郭 杰 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万里茶道协作体执行主席

题目:《共享成果,让万里茶道更好赋能城市》

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万里茶道协作体执行主席郭杰强调:万里茶道协作体在总结7年多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国际化、年轻态、产业融合和联合申遗的一系列成果进行城市间共享,推动万里茶道沿线城市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三茶融合,为城市发展提供资源整合与赋能,这样的工作将会持续下去,深入开来。他认为,万里茶道是一项中蒙俄三国共同的事业,而且这项事业因为这个时代而变得更具使命感。万里茶道完全可以为加深中蒙俄的人文、经贸、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这样重大项目做更多的贡献。

伊恩·吉布斯 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

题目:《走出困境,面向未来——国际茶贸易的解决方案》

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伊恩·吉布斯通过视频演讲呼吁人们更加重视茶的健康价值和文化融合功能,通过全球茶产业的协调发展,共同应对因生态变化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

孙忠焕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题目:《休闲时代的茶文化》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杭州市原市长孙忠焕先生作题目为“休闲时代的茶文化”的演讲,他提到:茶源于中国,经久不衰、不仅中国人喜欢,通过古丝绸之路、万里茶道传向世界,让全世界喜爱,成为休闲时代生活方式,会更加国际化、年轻化、产业融合。

徐春晖 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题目:《发挥万里茶道起点城市优势,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

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春晖表示,茶产业已经成为南平市的主导产业、尖端产业、明星产业和城市名片,未来将继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南平打造成一个“中心、两个区、五个高地”。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 王石 总结发言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王石作总结发言。他表示,习主席讲到的“茶文化”三个字应该成为本次会议特别重要的一个方向,也可以说是一个纲领,茶文化是纲领。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关系是融合而不是排斥。万里茶道是国家展开民间交流和国际性交流的典范,中蒙俄三个组织和各位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

来源/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3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