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历代茶具

找到约28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茶之源——四川历代茶具精品展,一缕穿越川茶历史的茶香


  天下茶友网8月27日讯:为期10天(8月18日——8月27日)的“茶之源——四川历代茶具精品展”在四川省博物院公众艺术鉴赏空间成功举行,本次展览由四川茶文化研究会、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四川汉风堂主办,川茶博物馆(筹)、四川省收藏家协会陶瓷专委会、四川省川茶文化研究会茶器专委会承办。

戴开林:收藏家、鉴定专家。长期专注于四川古代、近代陶瓷、琉璃器、茶器的收藏研究,出版有《缤纷蜀窑》、《四川古代陶瓷研究》等著作。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是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戴开林先生,共展出戴开林先生私人收藏的四川历代茶器、茶文化文物共计418件,茶器展品大部分来自汉代、隋、唐、五代、明、清、民国各个时期四川各个地区人群饮茶、制茶所发现和挖掘出的茶器精品。展品涉及年代之久远,茶文化研究领域宽泛,十分珍贵,有许多文物都属首次展览,四川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以茶器为主要元素、规模最大的一次充分展示了川茶文化悠久辉煌历史的展览

四川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饮茶种茶历史悠久。早在西汉,著名辞赋家四川资中人王褒在《僮约》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今彭山)买荼”的记载,二千年的斗转星移,茶从巴山蜀水传遍华夏传遍世界。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制茶饮茶都离不开茶器具。


古人云:“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精辟地概括了茶与器的关系。茶具是各个时期茶文化的忠实记录者,它随着饮茶习俗的变化而变化。汉晋茗粥、唐煎宋点、明清瀹泡,中国饮茶文化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才演变成川人今天喜爱的盖碗茶。

海桑田般的古代茶具灿若繁星,种类众多,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陶瓷、琉璃、漆器、玉器等。它包含着许多重要的茶文化历史信息,同时也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表着时代的审美情趣。细品每件茶器,啜饮的是历史的沧桑与美妙。

川不仅是茶的发源地,更是产茶大省,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却又缺席全国十大名茶,成为川茶之痛。为了振兴川茶,发掘与弘扬其悠久辉煌的历史,川茶博物馆(筹)在四川省川茶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下,经过许多年的收集研究准备,精心策划了本次展览,让社会各界更多更深刻了解川茶历史,以飨各位爱茶之人,关注川茶的人。

据悉,为期十天的展览,“茶之源——四川历代茶具精品展”接待了大量来自国外和云南、贵州、北京、重庆等对四川茶文化感兴趣的国内外游客、文化艺术界嘉宾、收藏家、茶文化学者、茶学教授、茶文化培训老师、学生、茶文化爱好者和媒体记者共计5000多人的到访参观。他们都对策展人戴开林先生多年的专业收藏所折服并表达了由衷的感谢,被许多珍贵的茶器首次展出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也被川茶悠久辉煌的茶文化历史深深吸引和震撼。

唐代  茶饼

明代  龙泉窑印花龙柄壶


明代:加彩绘石茶炉

元代  釉里红转心杯

次展出的精美茶器主要有汉代带铭文铜洗、铜盉;三国二晋带字的青瓷罐、褐彩钵、盂;南北朝莲花青瓷盏托;唐代邛窑彩绘瓷壶、鸭子杯、成都琉璃场窑褐绿彩绘鸳鸯柄茶铫;宋代莲花茶社、西坝窑窑变火焰纹茶杯;元代釉里红转心杯;明代文字(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罐;清代料胎珐琅彩寿桃纹碗、荣昌窑暖壶。

 本次展览还展示出稀世精品一一唐代茶饼及明代茶叶等珍贵物品,难得一见
来源:天下茶友网

西泠印社2018秋拍落槌 ▏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

紫砂壶百科全书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西泠印社  2018  秋拍 (落槌)


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




预展信息

时间:2018年12月12日-14日

地点: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杭州市曙光路122号)、杭州黄龙饭店(杭州市曙光路120号)


拍卖信息

拍品总数:151 件

拍卖时间:2018年12月15日下午16:20

拍卖地点: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B厅(杭州市曙光路122号)



1759 清乾隆 龚心钊藏“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题“御制”二字描金描银紫泥虚扁壶

落槌价:RMB 5,600,000元



1670 清末民国 胡耀庭制段泥砖方及顾德根制潜陶刻段泥提梁壶各一件

落槌价:RMB 28,000元


1671 当代 李寒勇制朱泥圆壶

落槌价:RMB 15,000元


1672 清中期 杨葆年、凌萬興制朱石楳刻锡包砂胎方壶一对

落槌价:RMB 30,000元


1673 清中期及民国 “潮州点铜”款茶托一套、锡罐一对、茶则一只

落槌价:RMB 3,000元


1675 当代 吴界明制红泥笑樱壶

落槌价:RMB 20,000元


1676 当代 周呈飞制紫泥仿古壶

落槌价:RMB 40,000元


1679 当代 汤渝制朱泥摹古龙蛋壶

落槌价:RMB 9,000元


1680 当代 殷任飞制紫泥摹古龙文方壶

落槌价:RMB 12,000元


1683 当代 吴东瑾紫泥西施壶

落槌价:RMB 12,000元


1684 当代 施小马制紫泥调砂四方扁腹壶

落槌价:RMB 68,000元


1685 当代 丁万里书并刻、周玉奇制紫泥鸣远束带壶及丁万里刻麒麟钮腰圆章

落槌价:RMB 35,000元


1688 清道光 杨彭年制紫泥秦权壶

落槌价:RMB 180,000元


1689 当代 汉棠款紫泥椭圆玹缐花盆

估价:RMB 5,000-8,000


1690 当代 吴界明制求正对壶

落槌价:RMB 130,000元


1695 清乾隆 紫泥四方抽角墨彩花盆

落槌价:RMB 190,000元


1696 当代 施小马制紫泥铺砂四方牛盖壶

落槌价:RMB 20,000元


1697 当代 陈国良写并刻、袁小强制紫泥無垢壶

落槌价:RMB 120,000元


1700 清末民国 岩如制阳羡名壶款紫泥汉扁壶

落槌价:RMB 12,000元


1701 清晚期 贡局款朱泥水平壶

落槌价:RMB 18,000元


1704 清中期 申锡制段泥小南瓜壶

估价:RMB 160,000-200,000


1705 清中期 紫砂胎蓝地粉彩花卉纹盖碗

落槌价:RMB 18,000元


1706 清 紫泥上彩描金“囍”字贯耳瓶

落槌价:RMB 70,000元


1707 清中期 孟臣款朱泥上彩扁灯壶

落槌价:RMB 22,000元


1708 清中期 邵友蘭制朱泥仿古壶

落槌价:RMB 90,000元


1709 清乾隆 五彩堆泥绘双面插屏

落槌价:RMB 750,000元


1710 当代 王菂刻丁希制紫泥石瓢壶及書畫、拓片一组

落槌价:RMB 18,000元


1711 当代 唐雲绘沈觉初刻唐雲自用紫泥笠帽圆壶

落槌价:RMB 28,000元


1712 清 彭年刻款鼎亨裕记款紫泥合欢壶

落槌价:RMB 15,000元


1713 清晚期 王胜长制紫泥一粒珠提梁壶

落槌价:RMB 45,000元


1718 清中期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扁合欢壶

落槌价:RMB 3,400,000元


1721 清晚期 畊山款宝珠利记朱泥调砂圆壶

落槌价:RMB 28,000元


1722 清中期 用霖制孟臣款段泥杨桃壶

落槌价:RMB 45,000元


1723 清早期 紫泥虚扁壶

落槌价:RMB 110,000元


1724 清末民国 张鸿坤制岩如刻紫泥印包壶

估价:RMB 15,000-25,000


1725 清 朱泥思亭壶

落槌价:RMB 25,000元


1726 清末民国 莫悟奇定制裴石民制悟奇所作款紫泥蒲包口花盆

落槌价:RMB 10,000元


1727 清 逸公款朱泥壶一组两件

落槌价:RMB 25,000元


1728 清中期 月泉款紫泥大竹节壶

落槌价:RMB 85,000元


1733 民国 吴纯耿制紫泥六方壶

落槌价:RMB 25,000元


1734 当代 王寅春制紫泥仿古壶

落槌价:RMB 110,000元


1735 明末清初 紫砂胎宜钧釉长颈膽瓶

落槌价:RMB 75,000元


1736 明末清初 紫砂胎宜钧釉琮式瓶

落槌价:RMB 20,000元


1737 清晚期 陈柏亭制并刻紫泥高汉君壶

落槌价:RMB 6,000元


1738 清早期 紫泥扇形壶

落槌价:RMB 50,000元


1739 清及民国 谿山款锡壶及沈存周制锡罐一组两件

落槌价:RMB 35,000元


1741 清 孟臣款紫泥杨桃壶

落槌价:RMB 20,000元


1742 清 逸公款朱泥笠帽壶

落槌价:RMB 45,000元


1743 清晚期 玉成窯王东石制沈墨仙刻提梁壶

落槌价:RMB 300,000元


1744 清早期 松鼠百果白泥葫芦瓶

落槌价:RMB 14,000元


1745 清早期 宜钧釉砂胎木瓜瓶

落槌价:RMB 110,000元


1746 清 孟臣款朱泥梨式小壶

落槌价:RMB 22,000元


1747 清 君德 仿古款朱泥梨式壶

落槌价:RMB 50,000元


1748 清康熙 鸣远款朱泥六方壶

落槌价:RMB 300,000元


1749 清末民国 岩如刻紫泥狮球壶

落槌价:RMB 8,000元


1750 民国 吴云根制紫泥如意壶

落槌价:RMB 75,000元


1755 清中期 紫泥彩绘笔筒

落槌价:RMB 10,000元


1756 清中期 汉珍款紫泥螭钮壶

落槌价:RMB 110,000元


1757 清晚期 “大明宣德”款朱泥扁灯壶

落槌价:RMB 7,000元


1758 清道光 玉山款段泥四方壶

落槌价:RMB 65,000元




1760 当代 李艳制朱泥摹古蒼圜式壶

落槌价:RMB 15,000元


1761 当代 许又峰制朱泥摹古砺成古莲子壶

落槌价:RMB 32,000元


1762 清晚期 黄玉麟制愙齊款紫泥铺桂花砂升方壶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1763 清早期 朱泥贴花夔龙捧寿壶

估价:RMB 28,000-40,000


1764 清晚期 玉成窑王东石制允明刻款龅瓜壶

落槌价:RMB 130,000元


1767 清中期 杨葆年制輞川居士刻人物诗文锡包砂胎升方壶

落槌价:RMB 10,000元


1769 清晚期 黄玉麟制吴昌硕刻紫泥仿古壶

落槌价:RMB 290,000元


1770 清中期 紫砂胎蓝地粉彩鼻烟壶

落槌价:RMB 8,000元


1771 清 鸣远款朱泥平盖壶

落槌价:RMB 22,000元


1772 当代 江建翔制紫泥海圆壶

落槌价:RMB 30,000元


1773 当代 吴东元制段泥兽王壶

落槌价:RMB 75,000元


1774 民国 半匋制紫泥松椿壶

落槌价:RMB 12,000元


1775 当代 江健翔制段泥牛盖莲子壶

落槌价:RMB 38,000元


1776 清 逸公款朱泥壶

落槌价:RMB 48,000元


1777 当代 裴石民制紫泥微型花盆四件

估价:RMB 55,000-80,000


1778 清早期 宜钧釉福禄万代葫芦形水盆

落槌价:RMB 160,000元


1779 清中期 紫砂砚台

落槌价:RMB 28,000元


1780 清早期 陈其渊制朱泥贴花赏盘

落槌价:RMB 38,000元


1781 清晚期 逸公贡局款段泥圆壶

落槌价:RMB 15,000元


1782 清早期 周发祥制朱泥圆壶

落槌价:RMB 200,000元


1785 民国 岩如制金鼎商标款紫泥石瓢壶

落槌价:RMB 10,000元


1786 民国 冰心道人款段泥三足周盘胡

落槌价:RMB 9,000元


1787 当代 鲁大东刻、鲍行华制段泥石瓢壶及鲁大东刻印章、印屏及书法一组四件

落槌价:RMB 45,000元


1788 当代 汪寅仙制陈雄立書畫红泥红玉壶

估价:RMB 680,000-800,000


1790 当代 唐雲题跋唐雲绘沈觉初刻紫砂壶拓片

落槌价:RMB 8,000元


1791 清早期 周发祥制款紫泥笠帽壶

落槌价:RMB 60,000元


1792 清早期 孟臣款白泥莲子壶

落槌价:RMB 90,000元


1793 清晚期 黄玉麟制紫泥鱼化龙壶

落槌价:RMB 150,000元


1794 清末民国 程(陈)寿珍制冰心道人款紫泥掇球壶一组三件

落槌价:RMB 75,000元


1795 当代 高旭峰制紫泥颖珠壶

落槌价:RMB 30,000元


1796 清 宜钧釉紫砂胎乌龜形摆件

估价:RMB 5,000-8,000


1801 当代 何道洪制石如生刻紫泥高竹鼓壶

估价:RMB 45,000-60,000


1802 清末民国 吴芝莱制莲生刻紫泥东坡提梁壶

落槌价:RMB 48,000元


1803 清 聖思氏款金彩祥云寿字纹紫砂天鸡尊

落槌价:RMB 700,000元


1804 明末清初 紫泥铺砂折肩茶叶罐

估价:RMB 18,000-25,000


1805 清中期 满彩紫砂碗

落槌价:RMB 25,000元


1806 民国 王寅春制朱泥水平壶

落槌价:RMB 95,000元


1807 清晚期 端方款朱泥调砂平盖桑扁壶

估价:RMB 160,000-200,000


1810 清道光 紫泥内施白釉梅花洗

估价:RMB 5,000-10,000


1811 清道光 申锡款段泥掛釉佛手形壁瓶一对

估价:RMB 18,000-25,000


1812 清 邵云琴制杏川刻锡包砂胎圆壶

估价:RMB 20,000-30,000


1813 清晚期 玉成窑伯年款紫泥粉浆帽筒

估价:RMB 15,000-25,000


1814 清 澹然齊款紫泥铺砂壶

落槌价:RMB 12,000元


1815 清中期 世德堂款平盖朱泥桑扁壶

落槌价:RMB 38,000元


1816 民国 毛顺兴出品自怡轩款任淦庭刻紫泥竹鼓壶

落槌价:RMB 22,000元


1817 当代 程十发書畫范丽萍制紫泥圆壶

落槌价:RMB 20,000元


1818 清 朱泥秋水壶

落槌价:RMB 85,000元


1820 民国 任淦庭刻陈宝生制粉浆紫砂盘

落槌价:RMB 5,000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茶人(四)—— 那些爱茶的帝王将相

前几期茶馆网刊登了于观亭(于老)觀亭茶道中关于茶祖神农氏、茶圣陆羽和吴理真以及唐代茶人皎然、卢仝、赵州和尚等知名茶人的介绍,但由于当时中国民众对茶的认识和茶文化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这些茶人还都是普通的僧俗,影响力有限。

宋朝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民众,都将饮茶融入了日常生活,并带动了此后一千多年茶在中国的风行。

今天继续介绍蔡襄、苏轼、朱元璋、张源、许次纾、乾隆等6位宋朝、明朝和清朝的知名茶人,他们有的是帝王将相,有的是文坛魁首,有的是知名隐士,这些当时统治阶层的代表,他们对茶的热爱和理解,极大的推动了当时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蔡 / 襄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茶人

蔡裹(1012-1067年),北宋书法家、贡茶监制使。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人。

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大理寺评事、福建路转运使,知福州、泉州。官至端明学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蔡襄爱茶、懂茶,直到老年还“烹茶自乐,茶不离手”。任福建转运使时监造北苑贡茶,并创造出龙团凤饼贡茶,深受仁宗皇帝珍爱。

"因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制之本”,都未提及烹试,于是在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写成《茶录》两篇。《茶录》上篇讲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熵盏、点茶十条,下篇讲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茶瓶等茶器,是一部研究宋代“点茶”的好茶书。

蔡襄还写有茶诗20多首,如《北苑十咏》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茶诗。蔡襄“以茶立世”深得皇帝宠爱,对福建的茶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民国时期出版的《茶录》

苏 / 轼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茶人

苏轼(1037-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苏洵之子。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祠部员外郎,又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诗讥讽王安石变法,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出知杭州、豫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复贬谪惠州、儋州。后卒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为“四大家之一”。

苏轼精于品茶、斗茶。在南岭还曾种过茶,写过《漱茶说》《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叶嘉传》等专论。

苏轼写茶诗77首,茶词多首。留下不少如“独携天上小圆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等脍炙人口的茶诗。如《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明刻本中的《叶嘉传》

朱 / 元 / 璋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茶人

朱元璋(1328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称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后自立为一军。1368年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庙号太祖,以应天(今南京)为都,后迁都北京。

朱元璋是一个平民皇帝,要过饭。因此,取得政权后,重视农业,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奖励农桑,大力发展茶叶。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诏天下贡茶,俱以茶户采芽进”。废除团茶为散茶,这是我国茶史上的重大改革,促进了各种名茶的发展。

朱元璋严令茶法,打击走私,洪武三十年(1397年),驸马都尉欧阳伦因贩私茶被赐死。

朱元璋对繁荣茶文化也作出过贡献,他鼓励人写茶书,因此在明代出版各种茶书共68种,是历代之最。所以明代成为我国茶叶“创新采制”、成“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发展时期。

▲浙江博物馆馆藏明太祖画像

张 / 源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茶人

张源(生卒年不详),明代学者。字伯渊,又名樵海山人,江苏吴县人,长期隐居山间,汲水煮茗,博览群书,自娱自乐,对茶叶研究历时30年。

约在1595年著茶书《茶录》一卷,分采荼、造茶、辨茶、藏茶、火候、泡茶、投茶、饮茶、香、色、味、点染失真、茶变不可用泉、井水不宜茶、贮水、茶具、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21则。

此书是作者的实践总结,简明扼要,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张源在他的《茶录》中提出“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对今天的泡茶仍有指导意义。

在《茶录》最后的《茶道》一则中提出:“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这是对我国明代茶叶发展的高度总结。

▲古代茶书中的茶壶图

许 / 次 / 纾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茶人

许次纾(1549—1604年),明代学者。字然明,号南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嗜茶好客,熟悉茶事。

吴兴姚绍宽,有茶园在顾渚山,自小到老,每逢茶季,许次纾必到姚家汲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品第茶的好坏。

姚绍宽把生平的茶诀都传给了许次纾,使他精通茶理。许次纾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写成了《茶疏》。

全书共有产茶、采茶、收藏、择水、烹点、饮啜等36节。此书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

许次纾在《茶疏》中对饮茶提出了一分为的看法,书中说:“茶宜常饮,因为常饮则心肺清凉,烦郁顿释。但不宜多饮,多饮则微伤脾肾,或泄或寒。”从实践中认识到科学饮茶的重要性。

▲许次纾《茶疏》

乾 / 隆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茶人

乾隆,即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清代一位好皇帝。

在位60年,风流倜傥,一生嗜茶,六次去江南巡访,四次到茶区,游山品茶评水。到杭州西湖龙井茶区狮子峰下胡公庙前将18棵茶树封为御茶园。

为了评水,特制银斗称量各地泉水水质,以轻者为上,评出了北京玉泉山泉水为天下第一泉。

为品茶曾设计制造了三种组合式茶具,称为“乾隆茶赢”,用紫檀木做成,小巧灵便,易于携带。并用松实、梅英、佛手三种烹茶,称为“三清茶”。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230多首茶诗,是历代作咏茶诗最多的皇帝。

乾隆传位太子后,自称太上皇,一老臣谏曰:“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戏答:“君不可一日无茶。”

▲1927年北洋画报社乾隆帝朝服像

(文章取材于 于观先生所著《觀亭茶道》)

《觀亭茶道》是于观亭(于老)从事茶工作以来,对茶的认识,对茶的说道,有些观点是于老独有,有悖于先人和一些茶界名家。

全书涉及历史、文化、经济、养生、专业、杂谈、人生等七大方面,图文并茂,体系完备,是于老从茶历史到茶人生的一次系统梳理。

在现今浮躁的社会中,有这样一本书,听一位老茶人分享他的茶历史,茶人生和关于他的茶道。在安静中观书,体悟一位茶人的境界,享受一壶茶的时光。

来源:茶馆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7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