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的茶艺文化

找到约4,937条结果 (用时 0.037 秒)

茶与日本:产自中国的茶,如何变成了日本的“道”?

茶叶是中国人十分自豪的本土作物,在古代中日交往的过程中,茶叶被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僧人带回祖国。长期盛行礼制的日本人,从他们对中国古代礼仪规矩的理解中创设了独特的日本茶道。今日就跟着瓷儿来了解一下日本茶道中的精神礼仪吧!

一、茶叶的起源与日本的优势

茶本是中国的产物,茶叶在字面意义上指的是“茶树的叶子和芽”。茶叶在我们国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在周晚期逐渐被人们纳做菜食。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东南部的山区居民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浙江余姚田螺山出土了我国最早的茶叶。西汉的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曾提到过“荈诧”(音译:chuan cha),意思是已经收集过的晚茶。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

品茶在中国的形成一种习俗可以说是到了西晋以后的事情。由于政治动荡、礼制败坏,本由达官贵人们享受的茶叶才有机会流入民间,茶叶遂成为百姓在饮酒之外的又一重消遣对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导致了大批士人南迁。这几种社会因素相交结合,就催生了中国的民间饮茶文化。

可是,为什么源于中国的饮料会在日本形成一种独特的茶道文化?在日本本土发展的过程中,饮茶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消遣,转而成为了超越其食用价值的一种精神文化。日本人常常将茶道看作是衡量一个家庭有无品味的标尺。在访友或聚会时,参观茶社、品味茶香逐渐成了日本人闲暇之余的高尚追求。

魏晋士人品茶论道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国土面积多为山地,并且多有森林覆盖。由于受到洋流的影响,冬季的日本比起同期的中国来讲要更为温暖,而夏季的日本则要比中国更多些清凉气。日本不仅仅气候温凉,且在海风的吹拂下相当的湿润。这样优异的气候条件为人们将饮茶、吃茶形成习惯创设了可能。

二、泡茶形式的演进与改良

从7世纪早期开始,日本僧人就将中国的茶道艺术带回了本国国内。僧人坐禅时强调长时间的冥想,而茶叶在最初被他们视为一种能够提神醒脑的饮料。这个时期日本人泡茶还仅仅是利用晾干了的茶叶,多以饮用中国南方种植的春苷茶叶为主。

8世纪,在中国唐朝流行的砖茶经由水路传入日本。直到镰仓时代的早期,日本人一直都将茶砖分开,直接浸泡入热水中等待其入味。但在中国,人们常常是将茶叶磨制成茶粉引入小茶碗中。这种做法直到13世纪初才开始在日本流行。这种类型的“抹茶”在今天仍然被运用于正式的茶道。将抹茶放入温水中泡制而并非是用沸水冲散,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口感。

流行于中日的砖茶

三、“西风东送”与日本的“采撷”

虽说日本文化与中国一衣带水,善于吸纳他人精华的东洋人不仅吸收了中国的汉字文化、传统典籍,而且还在古时长期同中国进行“贸易”,从中国处获取了方方面面利益。说到茶道文化,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中国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并不认同日本茶道的特殊性。如果您有幸亲身体验一次日本的茶道,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虽说茶道文化本就起源于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核,并且杂糅了道家讲求清净无为、谈玄尚虚的特殊个性。但日本人却将其笃信的佛教禅宗思想容纳到了“中国茶道”中去,由此得以将其充分发挥、改造,由是得以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茶道最初进入日本后,就成了禅宗“悟到”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僧弥们将饮茶当作追求“心之寂定”的必要手段,将茶叶看作西方传来的“神树之实”。

极富特色的日本茶室

正式的日本茶道讲究一种叫“三交”的特殊关系,即:与群相交、与灵相交和与神相交。第一交,是日本人重视现世生活的一大表征。与群相交,指的是利用茶道达到疏通亲人朋友之间感情的功用。在共同品味茶香的同时,更将彼此之间的感情升华超格。

第二交与灵相交,并非指与“灵魂”相交的意思。此处的“灵”指的是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植物、树木、花草、虫鱼等等。日本人的思维中遗存着古老的原始自然崇拜思想,他们的神灵常常能够以一种“自然神”的形象出现。山、林、风、水都可以作为崇拜和假想的对象,比如知名的富士山就是日本人最崇敬的处所。与灵相交可以翻译为同自然相交,日本人大户人家往往将茶社单独放在靠近丛林的空旷地块上,讲究的就是在平静之中要有的那种精神。

《日日是好日》剧照

第三交是“与神交”,日本人相信利用茶道可以促成人与神的沟通。因故日本人十分重视拿捏茶道的规矩,会精心选用最适合本节气的茶叶来品味。在参与日本的茶会时,与会者们往往能够被茶艺人的端庄态度所感染和吸引。在茶室内阵阵清香飘荡在空中的同时,参与者们可以通过个人的感受进入一种被称作“笃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印度教和佛教的冥想。

此外,日本茶道还讲求“和、敬、清、寂”四谛,并将之作为一种务必恪守的礼仪规范。“四谛”被用来修身养性的同时,还能够对行礼者本身起到气质提升的作用。

和,指的是上下有序、有理有节和上下调和。这种注重中庸和协调的情调,是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继承过来的。静,要求沏茶和品茶时要保证相对的安静。日本人认为,只有在平静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品味茶香、体会茶道的精髓。清,讲究的是茶经沉淀之后的清澈,以及道家“清净无为”的理想。寂,指日本人追求的一种“幽寂”境界,在外表现为茶社和茶室的环境干净整洁,在内透露着“沉稳安静”的美学思想。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精要

文史君说:

日本茶道也并非是“万世一系”的,对于茶道有不同理解的大师都创建了他们自己的流派。比如著名的三谷流、古市流和小笠原家茶道古流都是如今还在活跃的。无论茶道的流派有多不同,他们在布置茶室的时候都有类似的讲究。在进入茶室之前,客人们还必须经过“茶庭、拜画和净手”三道工序。茶庭是方便客人静心的一道场所,在这里通常布置有幽静的竹子和蜿蜒的石子路。拜画,是客人们拜祭主人在茶室前悬挂的画像。一般画像都会是主人家煊赫一时的前辈,也可能是一幅风景画。如千利休在《南方录》中所言“没有比挂轴更重要的道具了。”它表明着茶室的主题和意图。净手,寓意着主客都放下尘世的负担,安心的去享受品茶的过程。

来源:茶叶集市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大理南涧:茶艺文化进校园

近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沙乐小学,学生们在下关沱茶厂高级茶艺师的指导下学习茶艺表演。

南涧公郎镇各中小学通过开设当地特色课程、开展社团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茶艺文化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茶艺文化的魅力。


来源:云南网 通讯员 适志宏 摄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辩论稿

 

茶乃艺,自古而然。

 

中国茶艺源远流长,自成一脉。于唐起源,于宋发扬,于明改革,于清盛极,于民国时期传承,于今天混乱不堪,一地鸡毛。

 

茶艺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为一种国粹文化,根本基于饮茶活动过程,内容涉及筛茶、择水、识器、烹技、艺术、文化、选境等等一系列内容。发展至今,一切完备,面面俱到,应有尽有,正如水到渠成。

 

 

中国古人讲吃茶有道,这个道,即是道法自然的道,主要是生活之道,而非其它。因为古人提倡生活至善,尤其宋代士大夫文人奋力回归日常,投入生活世界,真正将喝茶视为生活要诀,用之阐释清纯、幽雅、质朴的生活气质。在中国的饮茶观念中,茶艺,无法以偏向艺术的观点来解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倒以“日常生活之术”解释最为适合。

 

所谓日常生活之术,简而言之,即是活法。陆羽《茶经》以降,饮茶之风随之盛行开来,喝茶从最初的僧侣为集中思想之用,扩大为回味生活、品味生活。

 

宋人尤其智慧,他们对茶的理念正如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与唐时迥然相异,这意味着茶艺忠于生活,行于日常,保持着以生活审美为核心的文化特性,是一种审美由外界向内心转变的契机。

 

 

简而言之,茶艺就是,茶带给生活的乐趣,以及生活反馈给茶的滋味。

 

在文明被过度消费的今日,“茶艺”二字,很大程度上只在少数真正懂茶、懂生活的人的世界里存活下来。它早已经失去其浸润生活的本质,被商业利益剥削至不见其茶,只见其艺。

 

茶艺的商业化,直接催生了诸多附庸物种与群体。“茶艺师”的横空现世,就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茶艺发展最大的看点。

 

浮夸的“茶艺”表演主义趁虚而入,令人对“茶艺”这个词汇多生疑虑。究竟是茶的艺术、制茶的艺术、喝茶的艺术,还是泡茶的艺术,公婆各执其见,但都非本来面目。茶艺沦为商业炒作、运作的对象,成为那些投机者的谋取利益手段。

 

 

按照业界给茶艺师的定义,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通俗地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所谓泡茶、饮茶的技艺,就已经明摆着将泡茶、饮茶的重心置于技艺,特别是艺。

 

泡茶需技,这一点毋庸置疑,需艺,这点则有待斟酌;而饮茶需技,简明的说就是喝茶需要技巧,这无疑就是天大的笑话,直接点出茶艺师存在的目的是教人怎样喝茶,这与教人怎样吃饭何异?喝茶需艺,这就更加奇葩,喝水吃茶还需搞得有艺术感,将自然而然的需要与享受变得做作且赋予压力,简直与古人生活世界中的茶艺本质大相径庭。

 

然而,现代商业的构架和发展恰恰需要这类“特立独行”的思想,很多情况下,奇葩和新颖早已成为利益群体视野中的对等词汇。茶艺的发展显然也难逃这股商业之风的横扫。

 

海纳百川,作为中国之道,“茶艺表演”的诞生,原本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茶艺从日常生活走向适度的舞台表演,也算一种进步,一种融入中国审美元素的创新,它对传播文化文明与国粹,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茶艺文化自有其独特作用。

 

 

不过,商业化对文化的过度开发、侵略甚至践踏,让那些乌合之众找到了以茶之名投机炒作的机会。一群“装逼茶艺师”横行于人们视野之中,故作玄虚,搔首弄姿,种种乱象,不堪入目,甚至影响了公众对茶艺文化的映象。

 

在我看来,茶艺本质上不需要惺惺作态。自古以来,茶艺不过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方式(艺术),仅此而已。

 

所谓的茶艺表演者,他们应完全称为“演员”,他们表演的目的和本质只在于表演,不在于喝,更别无他物。换句话说,“茶艺师”这一称谓,应该属于那些精通制茶工艺的制茶人。

 

对于当下的“茶艺培训”,在我不久前撰写的《茶艺培训乱象与茶艺师的装逼》一文提出了严辞批评。茶艺培训,培训什么?

 

如果是培训品茶?品茶是否可以标准化?可以教授,是否可以超越人的味觉、体感个性而同一?

 

如果是培训泡茶,泡茶的确需要学习,积累经验,然而一旦与培训挂勾,自然就多了一份路人皆知的商业属性。考试过级,统一培训,这与泡茶之法因人而异的古训相悖。古人泡茶,能大明茶理,澈知茶语,他们曾受何人培训?完全不知所踪。

 

如果是培训制茶工艺、制茶法门,这一点绝对必要。但如若是要培训制茶,那茶艺考试的地点应该在偏远的茶山境内,而非衣着古装、道貌岸然地藏于都市一隅。

 

茶艺师这一职业,不得不说,其存在是存在者的自娱自乐,与喝茶并无关联。茶艺,应提倡喝茶的本质,而非一味为商业误导,走向不实之渊,成为儿戏。

 

 

我从来反对培训,更不赞同茶艺培训。手艺之类的东西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心诚。

 

我听闻有年轻学生科班出身,自称茶文化硕士,从事茶艺教育培训,批评“2018中国茶艺现状与未来”论坛的专家、学者言不成章,毫无深度。

 

他认为:“平民百姓喝茶大多是生活饮茶,不是茶艺。”这种言论从本质上就是对诸神、自我和生活的不诚实,毫无人文关怀,客观说,实在是偏颇而无知。作为茶文化未来的继承者与希望,无论是从茶文化教育的角度,还是学生自我修养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教育和对茶文化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已误入歧途。

 

 

茶艺,当以百姓为先,以日常生活为上。以茶之艺区分平民与显贵者,其生性与资质以平庸二字概论刚好,甚至不配谈茶。茶的精神与艺术在于人作为饮者对茶的认知,在于其本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饮茶者,应一视同仁,不分高下。

 

当然,另一方面,从他的言谈中,我们也可以探到一些虚实,得出一些真相。在当下龙蛇混杂的茶界,同样存在着诸多枯坐暖舍,凭空杜撰,空谈茶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大多善于观察世道、抓住机会,趁虚而入,自以为著作等身,以道貌岸然的形象出场,站在台面上发表着不实之谈,大可用欺世盗名来形容。因为他们的特权地位,他们的话语权掩盖了真话,让虚假浮夸横行茶界,领导茶界走向歧途,这一点为害最盛。

 

我一直认为,喝茶就是喝茶,就像生活一样简单而明确,从来不需赋予太多玄乎其玄的内涵,也不需贯以那些神圣光鲜的精神。关于茶艺的一切,内容应当占主导地位,形式只是锦上添花。对茶艺最大的敬和爱,莫过于忠实于茶本身,莫过于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

因此,我以为,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从目前的实际来看,不容乐观。

 

身为茶人,我们任重而道远。我想,当下不成文,未来不可期,且行且珍重。

找到约4,854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