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叶出口企业

找到约3,683条结果 (用时 0.025 秒)

中国茶叶出口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茶叶出口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访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蔡军□ 本报记者 赵光辉

“世界茶原产地+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丰富的茶叶品种产品种类+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一茶叶消费量”=“世界茶叶贸易什么地位?”

如果这道题摆在面前,你会得出什么答案?你会如何思考?日前,围绕中国茶产业贸易话题,《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记者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蔡军进行了专访。

2023年中国茶叶出口数据

为何引人关注?

促成此次采访的直接诱因是2023年中国茶出口量价齐跌的现实。2月19日,《茶周刊》在微信公众号上刊发了《2023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价齐跌!》报道。从中国海关发布数据看,2023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为36.75万吨,环比减少0.77万吨,降幅为2.0%;出口额为17.39亿美元,环比减少3.43亿美元,降幅为16.3%;均价4.73美元/公斤,环比减少0.82美元,降幅为14.6%。

报道一经推出,阅读量迅速过万。以往,《茶周刊》公众号的行业读者对中国茶叶出口关注度较低,这种阅读量是个罕见现象。《茶周刊》公众号行业读者的职业画像显示,从事外贸出口的读者仅占一成。从留言情况分析,是这个数据让不从事外贸的行业人士都开始追问:中国茶叶在世界上遭遇了什么?为什么走出疫情阴霾还不能拨云见日?

采访一开始,蔡军就为何行业读者对外贸关注度飙升作了详细分析。首先,2023年的出口数据延续了近两年外贸连续波动的情况。这种小范围波动在近几年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属于正常。记者注意到,我国茶叶出口额和出口均价自2022年出现下降,2023年继续波动,人们自然担心茶叶外贸情况会不会更糟,这是大家高度关注外贸的深层原因。其次,从更长的时间上看,多年以来,中国茶叶出口像“人参卖了萝卜价”,像“公主做陪嫁天天为他人做嫁衣”。这“身世遭遇”“角色剧本”早已经让人意难平。为什么坐拥诸多优势的中国茶到了世界市场却是要价格没价格、要品牌没品牌、要形象没形象?蔡军说,这两种原因叠加在一处,引发全行业的高关注、热议论,是可以理解的。

从国际形势分析

中国茶出口不振有什么“隐因”?

“2023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价齐降,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在国际方面。”蔡军说,“一方面,海运成本大幅飙升,让出口企业有苦难言。俄乌冲突延续至今,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红海通道被堵死,茶叶出口的海运成本大幅上升,侵蚀着中国茶叶的贸易利润。很多出口订单还要等船、等集装箱,延迟出口的经营风险也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美国采取的美元收割政策让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茶主要出口国的支付成本大幅提升。中国茶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都使用美元结算。美元持续加息政策导致美元大量回流,北非等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美元短缺,货币成本大幅提升,企业债务负担加重,成为拉低出口数据的直接原因之一。此外,从中国茶企消化疫情期间积压的库存、国外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上来看,中国茶叶出口数据调头向上还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茶叶出口想扭转颓势,非常难!”

蔡军说,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茶叶出口市场放开20多年中,中国经济日新月异,茶叶消费也处于不断升级提升中。但从国际上看,这20多年来,其发展大多处于低增速,消费升级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不能用中国的发展水平和研判思维去对比、衡量、预期海外茶叶市场。

从反思中能否寻找到

中国茶叶外贸格局的历史起因?

行业人士对中国茶叶外贸审视后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在国际市场,中国茶叶更多是卖资源,挣不到品牌溢价;没有品牌,只有文化历史;缺少大企业,仍以“小散弱”企业为主体;没有地位,只有体量;没有发言权,大多“为他人做嫁衣”。

这一切是一直如此,还是另有原因?我们从历史回顾中能否积累智慧,找到改变现状的钥匙?围绕这些问题,从事茶叶外贸27年,作为中国茶叶外贸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进市场化改革的亲历者,蔡军为记者展开了深入的历史溯源。他说,从新中国成立后茶叶外贸发展历史看,以2002年前后为节点,可以分成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化改革两个大阶段;2002年市场放开后,市场化改革实现了从外贸专营到以生产型为主的民营茶企业大发展。

客观地讲,我们不能因为这几年茶叶外贸遭遇逆风和挫折,就看不到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蔡军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茶叶市场化改革起步晚,但动手快。加之中国茶叶的丰富产业资源,2002年—2023年,这20多年的茶叶贸易成就是显著的,发展是迅速的。蔡军用一组数据来说明:2002年—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实现稳定发展,出口量由25.2万吨上涨至37.5万吨,20年年复合增长率达2%;出口额由3.3亿美元上涨至20.83亿美元,20年年复合增长率达9.6%。这放在任何一个茶叶生产国家,都是骄人的成就。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过去的成绩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与中国茶叶的产业规模、历史文化地位相匹配,我们这一代茶人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把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世界舞台的地位和影响提高到一个新的、应有的高度。为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过去20多年的改革进行复盘,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积累智慧。蔡军说,2002年放开茶叶外贸市场,让生产企业直接开展出口业务,形成与贸易企业的竞争,在竞争中提升壮大,这个大方向无疑是大势所趋、历史潮流,出发点也是好的。但现在来看,这个改革缺少了后续的发展设计和政策支持。20多年后,中国出口茶企依然处于“小散弱”状态,各自为政。这导致企业以杀价为主要手段,内卷严重,内耗惨烈,外贸企业整体处于产业链底层。应该说,这一切都与当初的选择不无关系。

从国外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经验看,法国葡萄酒、澳大利亚奇异果、巴西车厘子、泰国牛油果等产业的成功之处、规律共性包括了:要走组织化的路子,通过行业组织,形成产销分工,以更有话语权的专业营销组织对接国际市场;同时,集中行业组织力量、宣传广告力量,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份额、收获品牌溢价。对照这些,我们让生产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看似市场化改革,本质是用中国茶的“自然经济状态”冲撞成熟度高、体系化的国际市场,是严重不对称的。拿发展20多年的茶企与有上百年历史的立顿、川宁比较,是没有可比性的。但六七万家中国茶企不敌一个立顿、全国上万家外贸茶企难敌国外品牌的说法,暴露了中国茶企的市场经验、贸易实力都处于绝对劣势,也揭示了小企业为国外品牌打工、输能的必然。在这场“羽量级”与“重量级”的市场博弈中,价格策略成为唯一选择,贸易茶企利润微薄,甚至倒挂;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也与这种挣扎在生存线的状态不无关系。作为这个历史过程的亲历者,蔡军每言至此,总感到十分惋惜。

中国茶叶贸易到了

开辟新历史起点的时候了吗?

那么,我们要对市场化改革的路子进行否定的评判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有问题吗?蔡军表示否定。他表示,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那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管理智慧和历史眼光,无法作出超越历史现实的选择。

但现在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和产业基础上,应该可以从顶层设计和后发优势上,作出比此前20多年更好的成绩。我国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也是最早出现茶文化的国家,而后通过国际贸易,茶叶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风靡世界的饮料。从2022年各国茶叶出口数据看,肯尼亚排在首位,以51.9万吨占全球茶叶出口总量的28.5%;中国居次席,以34.9万吨占全球茶叶出口总量的19.1%;斯里兰卡以26.3万吨、印度以20.4万吨紧随其后。目前,我们的这个贸易成绩与茶叶第一大国的实力与潜力都是不相称的。

过去20多年,尤其是近1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绩给了中国茶贸易新的起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三茶”统筹理念为茶叶更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人文基础;茶叶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能力大大提高,科研和精深加工能力、产品设计能力今非昔比;普遍实现公园化园区、花园化工厂,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绿色发展、三产融合跃上新台阶,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在高水平区间;同时,国家形象极大提升,带来更多市场支持、文化加持。

如今,我们对市场化、对产业竞争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蔡军说,把企业“放羊式”驱赶到市场,让其野蛮生长、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这过于理想化、简单化,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全部内涵。正因为历史局限性,把中国茶叶外贸企业放置在产业不平等、经验不匹配、产业配置不合理、市场支持不健全的起点,这是20多年来也没有彻底翻身、没有将中国茶叶从历史文化到品质内涵合理价值最大化的根本原因。着眼未来,蔡军给出了几条的建议:

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做新的顶层设计、给予新的产业配套政策和措施。譬如:政府引导、支持扩大中国茶在世界范围和区域市场的推广宣传和品牌打造;改变销售组织形式,借鉴学习先进经验,进行建设茶叶交易中心对接国际市场的试验探索;发挥税收导向和积聚能力,通过退税革新方式加速培育龙头企业,补强短板,久久为功打造中国茶的世界级品牌。蔡军说,中国茶有责任、有信心为世界消费者贡献更多的品饮福祉,也有实力、有条件打造世界级的中国茶饮品牌,打造中国茶在世界茶叶版图的品牌高地、旗舰地位。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全国茶叶出口企业齐聚四川 共商绿茶出口大计

第三届中国(夹江·峨眉山)国际绿茶出口发展论坛现场。


3月30日,以“构建出口贸易新体系,引领精制川茶国际化”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夹江·峨眉山)国际绿茶出口发展论坛在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夹江县人民政府、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商务部外贸司农产品贸易处处长逄伟,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杭州海关食品处处长郝跃,四川省乐山市委常委、市直机关党工委书记阿刘时布,乐山市副市长陈长明,乐山市政协副主席刘淑玉,以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商务厅,乐山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领导,茶行业专家,全国茶叶出口重点企业等300多人出席会议,共商全国茶叶出口大计,为夹江绿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会上,四川省乐山市副市长陈长明首先致欢迎词说,乐山市现有茶园面积135万亩,茶叶总产量14.1万吨,其中绿茶出口3.2万吨,茶产业已成为乐山优势产业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柱产业。他还表示此次绿茶出口发展论坛,是一次智慧的碰撞、经验的交流和高端的对话,必将为乐山茶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发展定位,必将推动乐山继“名优绿茶”之后,打造另一张“出口茶”的亮丽名片。同时,借助绿茶出口发展论坛这个平台,进一步推荐茶产品、拓展茶市场、弘扬茶文化、繁荣茶经济、发展茶产业,为做大“全国高山绿茶发展核心区”“精制川茶出口引领示范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乐山力量。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杭州海关食品处处长郝跃在讲话中表示,2020年我国茶叶出口量34万吨,创汇24.4亿美元。当前世界遭遇百年未遇的大变局,国际贸易格局面临深刻变化,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茶叶出口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我们也看到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不断加强,随着乡村振兴和互联网化的发展,海关总署将加强与出口企业的沟通,巩固发展通道,一起维护市场秩序。海关总署将会同相关部门为出口企业创造条件,希望茶叶出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现新格局,深化行业纪律,维护企业利益,推动茶产业发展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四川省百岳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静伟和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先洪分别代表夹江县、峨眉山市茶叶企业进行了发言。

随后,由夹江县县长漆宾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颁发“首席专家”聘书。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分别授予夹江县“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峨眉山市“国际最具核心竞争力高山绿茶产地”,夹江县县长漆宾、峨眉山市委副书记先平分别接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还授予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国际绿茶品牌发展创新典范企业”,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峨眉山月花园饭店“国际茶人驿站”。


为促进乐山市茶产业集群发展,乐山市成立了绿茶出口联盟,并举行了成立备忘录签订仪式。本次备忘录的签订由乐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峨眉山市、夹江县、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五个区县协商而定,备忘录的签订标志着乐山市茶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格局,踏上精制川茶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宣布论坛开幕并发表讲话。2020年,四川省茶叶出口量、货值同比分别增长150%、70.6%。今年1-3月,出口量、货值同比分别增长224%、71%,态势良好。但与浙江等省份相比,四川省在全国茶叶出口格局中的占比仍然很小,与四川省茶叶大省的地位明显不匹配。差距意味着未来的增长空间。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正在谋划推动川茶单品突破,在最能体现四川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集中资源推动文化底蕴深、品牌起步早、发展潜力大的茶叶产品加快发展起来,高标准推进生态茶园建设,高质量推进川茶品牌打造,高效率推进川茶出川,努力让更多的人知川茶、爱川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第三届中国(夹江·峨眉山)国际绿茶出口发展论坛。论坛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作《提升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作《扩大和深化国际合作,带动茶叶出口高质量发展》、身兼峨眉山市、夹江县两县县委书记的龚德勤作《打造中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绿茶产区,为弘扬中国茶文化做出应有贡献》、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立民作《后疫情时代,中国茶叶出口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作《科技创新为绿茶出口增添动力》主题演讲。


当天下午,还举办了全国茶叶进出口行业协调工作会。会议分析了当下茶叶贸易形势和应对举措,研讨制订出口茶叶团体标准的可行性,探讨建立我国出口茶叶质量溯源平台,磋商欧盟、摩洛哥等市场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应对工作,讨论如何与国际同业组织合作、推广健康功能茶等议题。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夹江县,位于“天府之国”四川省西南,地处“一带一路”南丝绸之路和成都1小时经济区。夹江享有“西部瓷都”“千年纸乡”“中国绿茶出口强县”之美誉。夹江现有优质茶园30万亩,建有四川省最大的出口茶备案基地15万亩,年出口绿茶2.3万吨,出口额突破10亿元,产品远销非洲、中亚、东欧等地区,被誉为“出口茶生产示范县”、“川茶国际化引领县”。

原标题:【聚焦】全国茶叶出口企业齐聚四川 共商绿茶出口大计

注:内容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作者安明霞、王璟,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深度干货:中国茶叶营销的八大误区


导读: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但是长期以来,中国茶叶始终处于“有名茶无品牌”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在国际上,一直被视作“原料茶”,以“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形象出现在国际茶叶市场。更有甚者,有学者断言道:中国七万家茶企不敌一家“立顿”。虽然这句话有些言过其实,但这句话不得不让我们深省:中国茶究竟陷入了怎样的品牌营销误区呢 ?


一、“文化”的误区


茶业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自然有厚重的文化背景与底蕴,历史上也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盛情讴歌。


但是茶叶行业倡导的“文化”,首先应该是一种“商品文化”,一种“主题包装文化”,一种可以和消费者产生共鸣、促进销售,培养忠诚度的“文化”;而非孤芳自赏、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文化”。


市场行为必须分清主、次;分清“皮”、“毛”――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文化”是为了产品服务,而不是产品为文化服务;“文化”是为了产品的销售,而不是牺牲销售来证明自己的品牌(企业)有文化!


百家争鸣茶说也是泛滥成灾,业内人士莫衷一是各执一说,业外人士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于是言者有意,听者无心;言者自言,听者自听。至此,中国茶道因多助而失道,因多言而失言。


中国茶业营销:“文化过度、营销不足”。



二、产品的误区


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有效的挖掘、提炼出自己产品的独特卖点,更缺乏品牌的“归核――品牌内涵的缩定,走进了产品严重的同质化怪圈。因为缺乏品牌区隔、就缺乏品牌的鲜活度,缺乏品牌支撑,产品的附加价就不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就会下降,产品也因此缺乏持久的竞争力与生命力。


实际上,中国茶业市场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供大于求,茶叶行业的生产弹性大。只要茶价上涨,茶叶产量当年可以大幅度增加;只要某市场价格较好,库存茶叶马上就会从全国各地涌入。所以,再好的“产品”卖不出去就是“废品”!


市场将永远根据供需关系发展,永远按市场规律决定生存!


所以,中国茶叶企业(企业家)要学会:

用“比较”的眼光,有“宽度”的看自己的产品;

用“竞争”的眼光,有“高度”的看自己的产品;

用“商品”的眼光,有“角度”的规划自己的产品。



三、价格误区


受制于国情和现实,中国茶业短时间内不可能真正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人工种植、修剪、施肥、采摘、制茶将长期存在,而人工成本将不断上升。这就决定了中国茶叶的价格很难在短时间内下降。凭借价格取胜这条路走不通。中国茶企要正视这个现实,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从某种程度上讲,手工制作正好是一个优势,它意味着茶叶制作精细、产品独一无二、产量有限等。当然,打造大众化品牌,以某种创新的形式整合传统的茶叶种植、加工以实现适度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基础。但无论怎样,中国茶企不能把价格定得太低。


茶企依靠价格取胜,除非你真的依靠规模化生产、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了成本,否则你必将陷入盈利低—质量低—价格低—盈利更低的恶性循环中,步入一条不归路。


较高的价格是打造品牌的基础,中国茶企打造品牌一定要敢于定一个相对较高的能够支持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和持续发展的价格。关键是中国茶企要找到一个让消费者愿意出高价的理由,即品牌定位。

 


四、包装误区


在茶行业做久了,大家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做品牌就是做包装。事实上,礼品茶包装在国内早就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而且已经成为阻碍茶业品牌化发展的一大毒瘤。做品牌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重诚信、讲信誉,茶叶外面的包装与里面的产品名不副实,如何能做得长久? 


五、品牌化误区


很多茶企喜欢用企业商号(所谓企业品牌)去覆盖不同档次、不同价位甚至不同类别的茶叶产品。这在中国茶企中是相当普遍的做法。


品牌是在消费者心智中打造的,延伸品牌除了说原品牌外后面还要跟着品类名,否则消费者就不明白你在说什么,这就增加了传播、沟通的难度,让品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心智争夺战中很难获胜。消费者总是倾向于简化你的品牌、你的概念,你如果与他相背,他就选择抛弃你。


在商业世界里,很多企业在打造品牌的早期,其产品品项是比较单一的,比如可口可乐。而红牛多少年来都是那种黄金三片罐,直到近两年才推出另一款产品。


你不是依靠产品多取胜,而是依靠品牌取胜,而品牌需要一个最能体现其定位的产品来建立和强化消费者的认知,简单最有力量,而复杂则遮蔽了消费者的心智。



六、出口误区


中国茶人以“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形容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将“出口、创汇”放在重要位置,中国茶业国际竞争力弱成为中国茶人永远的痛。

事实上,以“出口、创汇”论英雄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其一,中国以前出口茶叶主要是按照国外标准,把质优价廉的茶叶出口到国外,挣的是资源钱、辛苦钱、血汗钱。


其二,把茶叶作为原料出口到国外,长此以往会麻痹中国茶企,让中国茶企放弃做强自己茶叶品牌的理想。


其三,中国茶业崛起的前提必然是中国茶业品牌的崛起,其路径也一定是先国内后国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未来全球最大的茶叶市场,中国茶企不能舍弃国内市场而盲目进军国外市场(尤其是以优质茶叶原料供应商的身份)。


中国茶企可以开创新品类,开拓中国本土茶叶市场,成为某个品类的代表,再进军国际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中国有全球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和全球最大的茶叶市场,有全球最多、最全的茶叶品种和最悠久的饮茶文化,为什么中国茶企就不能依此打造中国自己的茶叶品牌、推出自己的茶叶标准呢?


在中国市场打造品牌,无论是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中国茶企,还是以非出口为主的中国茶企,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茶叶出口企业不应该总是依赖低价出口茶叶而自废武功,失去打造品牌的机会。


七、意识的误区


1、危险的“机会主义”

回避科学的客观的过程,用小聪明来代替严谨的市场行为!


2、缺乏做品牌的勇气与决心:

缺乏市场投入的观念与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害怕竞争与风险,缺乏专业运做能力与团队,把“偶然”当“必然”,把“狂潮”当“高潮”。不注重品牌建设,靠着一知半解的品牌知识,恶意炒作,把轰动的“影响力”当知名度;又把“知名度”又当作“品牌”,急功近利,说的是“长远规划”,实际是想捞一把就走!


3、缺乏创新思维:

孙子兵法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商战的“粮草”更多指的是思想,只有创新的思想,才有创新的行动!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行业的原因,往往中国茶叶行业习惯了用“经验决策”代替“科学决策”。

习惯思维、意识保守,做市场缺乏系统的思维、长远的规划,只凭“商业感觉”;特别不注重“软件”建设,把市场投入、专业的营销策划思想当“投入”而不当作“投资”!


4、缺乏专业的鉴别能力与借力发展的思想:

不借势、借力、借脑发展。实际上,中国还是有非常专业的营销策划公司,遗憾的是企业往往没有鉴别能力,不能正确的选择营销策划公司,一旦被一些只有“嘴上功夫”却没有真正实战能力的“伪策划、广告公司”误导后,就对营销策划本身的重要价值产生了疑问!封闭了自己与真正专业团队的合作之路,“因腻废食”实在非常可惜!


5、战略心态不稳健:

茶叶行业(项目),是一个比较特殊、浪漫写意的项目,因为与文化联系紧密,看起来很美!但实质是属长期慢热型、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典型的供过于求的行业。决定了茶叶行业,投入周期长、竞争激烈、回报慢。


所以,做茶叶“产业”不能靠激情,它的成功,必须有强大的资源实力做支持!特别是要有打持久战的稳健心态相匹配,要讲科学与规律,要“雄心”与“耐心”并存!



八、企业管理的误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与“产业特性”,“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经营体系与现代茶业的矛盾还将在职相当长时期存在,影响着我国茶业全球化和产业化进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规模生产、小农家庭化经营方式、传统的茶叶加工方式与茶业产业化、全球化经营的矛盾,以及传统而原始的交易方式、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茶业企业的发展。


中国茶叶企业,以“家族式企业、家长制管理”居多,还没有真正向现代企业转型。没有引进专业的营销队伍,汇聚技术、管理、策划、广告、销售、服务、物流等专业技术人才。


由于没有专业人才,市场运作就靠老板凭经验、拍脑袋、靠关系、讲运气。市场策略缺乏组合拳,没有计划性、系统性、比例性、节奏性、连续性、出了问题就救火。


中国茶,品世界,作为茶行业的我们应当认识和走出这些观念误区,打造中国茶企强势品牌,走向成功,恢复中国在世界茶叶行业的强国地位。


——本文作者草根文化,感谢作者的辛苦付出。

找到约3,652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