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正山小种是不是绿茶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正解对茶的几种偏见


身在绿茶区中,多会以绿茶的语境下论茶,大多数人对于茶的认识都是比较单一的,他们认为茶的嫩芽(嫩稍)才是茶的精华所在,于是,各种小说里对于高品质茶的理解几乎都与茶芽有着必然的联系。


好些年前,琼瑶阿姨的《还珠格格》里,紫薇给皇帝准备茶,都是剥去了外面的鱼叶、侧芽,只留下了当中最嫩的芽芯;上海的本土喜剧《红茶坊》里,特级的西湖龙井,一定得是筛得很干净,单芽的扁炒青,各种无知的矫情........


最近火得一比的X罐茶,白毫银针也是挑干净了鱼叶、侧芽,说只是为了追求极致的口感……有这些宣传,如何叫人不对茶芽情有独钟呢?没错,茶树芽的确是茶树最为精化的产物,甚至于其中富含的氨基酸高于其他的部位,但是茶芽所含的其他成份却十分有限,甚至于一些品种单芽制茶,口感偏淡,影响品饮。之所以这么说,无非就是给出一个更为宽泛的选择,茶未必一定得选芽。



事实上,在中国六大茶类的选择上,芽叶茶,枝叶茶,甚至于芽叶连枝茶并非是不可以选择的对象,其口感品质也不也单芽茶来得差。只是很多人对茶的误区,导致我们在选择上有一定的偏见。


这些偏见基本上集中在三个部分


1、对茶青等级的偏见   有很多人来问金骏眉,问我金骏眉的价格,要知道桐木关里的金骏眉,品质好的真的价格不扉,到零售端的价格真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却很少有人会主动来问正山小种、大小赤甘的价格。原因是金骏眉单芽的茶,条索漂亮,送人档次高。


同样的问题也产生在特级西湖龙井、特级白毫银针等茶品上。当然,金骏眉名声在外,宣传的力度固然是不小,但是茶的品质优劣非是在茶青的等级上,换句话说,茶青的等级只代表了茶在外形上的评价标准,与茶的口感、香气、茶韵、耐泡度等条件一样,并没有作为唯一性的标准出现在茶的品评中。不然的话,我们怎么能觉得无芽制茶的六安瓜片好喝?怎么会以一芽四五叶的采青方式来制作乌龙茶?很多普洱茶为什么都会用到3等以下的青料?原因我想不言而喻。


茶,我们依然要跟据茶的品种、门类、制茶等等,来选择茶的青料,即使我们的确知道,每一种茶树都可以根据需要做成不同类别的茶,但总有适合与不适合,恰当与不恰当。而选茶,茶青的等级,是不是单芽,这个仅仅只能作为很基本很基本的参考,最终评价一款茶,仍然要相信你的嗅觉、视觉和味觉,呈现出最完美的体验。



2、同样,既然茶芽不能作为茶品质的唯一评价标准,那么茶梗自然也不是。否则,黑茶的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茶粗老的茶梗?为什么有些乌龙茶将茶梗也揉在了茶叶中?为什么还要采制粗老的白茶寿眉?……偏偏是X罐茶把去了梗的台湾乌龙当作是精品茶概念炒作,颠倒黑白,把错误的茶叶品评方式带给了喝茶的人。


我不否认有制茶人的确这么做,把茶叶的梗去掉,但不管去掉与不去掉,这并不是影响茶品评的关键,否则传统茶的这种做法肯定早已被淘汰,既然留了下来,必然是有一定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在之前一道78年的红茵中找到了答案。莫嫌粗枝老叶品相差,据说那款茶新茶入手时都不好喝,定是要上了年份的茶才悠然香甜,似参汤米汤浓稠顺口。


我们有太多的人误解了茶,误解了茶梗,才会下意识的忽略了时间留给茶的成长空间。我早说过了,在评品茶的世界里,眼界决定一切,高度决定一切,如果你觉得你的内心还没强大到包容茶的一切,那么,事茶未必是你值得选择的一条路,喝茶未必是提升逼格的捷径。



3、还有一个概念那就是茶树的海拔生长条件    大多数去茶叶市场晃的人基本都会打听海拔高度,由此一个又一个谎言不断诞生。诸如桐木关正山小种茶产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请问桐木关最高处不到1200米,你家茶叶是种在空中的么?此类的笑话很多,也不鲜见于某一款知名的茶品推广中。


高山的条件的确适合茶叶的生长,但是高山也并不是茶树唯一适合生长的环境,也不是高品质茶唯一的评价条件。否则,又如何解释海拔平均在300米左右的西湖龙井能成就绿茶门类中的神奇?又如何解释武夷山坑涧中,海拔仅300-600区域内产出身价不菲的正岩茶?又如何解释那洞庭湖中一叶君山小岛,海拔不超过100米,却产出了著名的君山银针茶?所以迷信海拔高度显然就是传达的错误的信息。


茶树的生长条件,海拔高度高的确是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湿度、温度、日照、土壤、气候……这些都会影响最终茶青,甚至于茶叶的品质。莫不要被一个海拔高度忽悠得晕头转向。留给自己一个正确接触茶,了解茶树生长的态度,才会喝懂茶。


言尽于此,选茶好自珍重。在决定掏钱买茶的时候,先确认一下,是不是过于简单的相信了一些所言所语,是不是过于主观的理解了茶,是不是对茶那种独特的味道有过深入的了解……


茶叶有多少种?在饮茶的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茶叶有八大类,除了红茶、绿茶以外,还有乌龙茶,还有白茶、黑茶、黄茶。

这几种茶之间有交叉吗?乌龙茶和青茶是一种茶吗?黑茶和普洱是一种茶吗?

黄茶和白茶感觉很相似,区分的标准在哪里?

在饮茶的方式上有什么分别?

营养价值上呢?


绿茶


(上图是安吉白茶,叫做安吉白茶其实是绿茶,同理还有天目湖白茶)


绿茶未经发酵。根据杀青时候的工艺分成
1.炒青绿茶(根据不同形状又分成长炒青,扁炒青,圆炒青等)这种工艺的绿茶一般被人为是最好的,所以我们知道的名茶大多属于炒青绿茶。龙井,庐山云雾茶,碧螺春等
2.烘青绿茶(常见于安徽) 六(lu四声)安瓜片 太平猴魁
3.晒青绿茶    这个搞不好快失传了。。。
4.蒸青绿茶   事实上这种工艺在日本还是在流传的。比如玉露茶。
其实好的绿茶是很嫩的,我试过用泡完的绿茶煎荷包蛋是可以吃哒~比小葱香哦


黄茶


(图蒙顶黄芽,除了黄一些还是很像绿茶)


黄茶是绿茶工序加多一道闷黄实现一点点的发酵
按照叶片大小嫩度分成黄芽,黄小茶和黄大茶
比较有名的就是蒙顶黄芽  君山银针了


白茶



(这是寿眉,完全不一样了吧,一般白茶有白色的毫毛)


传统白茶只产于福建。跟绿茶工艺就差很多了,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叫做萎凋。通常来说发酵程度会大于黄茶。所以我感觉会酸酸的。
(其实白茶和黄茶区别很容易分。黄茶特别是黄芽茶是嫩嫩黄黄的很像绿茶,白茶就不一样了)
比较常见的白茶有三类吧?
1.白毫银针 身披白毫,模样似针
2.白牡丹
3.寿眉 也就是贡眉了  长得非常粗犷,像落叶一样。据说70年代香港茶楼里都是这个。


青茶

    

(上图是条索明显的凤凰单丛)

(上图是团成小球的铁观音)


青茶就是乌龙茶了。半发酵,发酵程度高于前三者,低于红茶。乌龙茶是以香气著称的。青茶多按照产地划分:

闽北乌龙     著名的岩茶就是闽北乌龙了,大红袍是岩茶的其中一种,由于是按照树种分类,所以岩茶有非常多非常多的种类呢。说到大红袍,其实几千上万块的都是假的,知道贡品是什么么?

闽南乌龙      铁观音 其中按照工艺又分成清香,酸香,浓香。但如果你问我广东茶楼里那种是什么型,我只能呵呵了。大概是酱香吧~笑~

广东乌龙      凤凰单丛 这种茶又是乌龙茶里最香的,所以它的分类也以香味命名。比如说芝兰香,姜花香,还有姜花香里出名的通天香。

台湾乌龙      冻顶乌龙 东方美人(就是香槟乌龙了)我是很喜欢东方美人的,因为发酵程度大很像红茶。对的那我还不如喝红茶好了。


红茶


(写了高级两字就真的会变高级,我是相信的)


红茶是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以上所有茶叶。按照制作工艺分成功夫红茶和小种红茶。此外还能加一个红碎茶。

1.小种红茶     小种又分成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区别就是是否产在武夷山桐木关。正山小种是非常古老的茶,传说中所有红茶的都源自它,包括现在很火的金骏眉。
2.工夫红茶     除了小种都是工夫红茶了。包括云南的滇红,安徽的祁红,广东的英红等。
3.红碎茶         很多红茶传到国外,就成为切碎了放在茶包里那种了。比如著名的立顿啊车仔。


黑茶


(在公道杯里可以看到普洱的颜色是酒红的哦,生茶时间久了是会这样)


黑茶,所谓后发酵茶,是制作完放在那儿待他自己发酵。所以这个发酵程度很难讲了,取决于你存放多久不是吗。黑茶也是按照产地划分的,藏茶,云南黑茶(普洱),广西黑茶(六堡)等。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普洱了。这个也分成两种

生茶       这是传统工艺了,普洱进行杀青之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储存,是干仓生茶了,放个20年,就能成为老生茶,这个时候茶叶已经发酵差不多了,是很贵的。如果不幸受潮,就会成为湿仓货,价值就会大打打折扣。一般说投资就是指生茶了。

熟茶        由于生茶发酵需要很长时间,现代人就发明了熟茶。就是一般生茶做好了,多了一道工序渥堆。原理就跟沼气池差不多吧。放在一起温度升高发酵。熟茶发酵程度大于新的生茶,口感柔和。但由于这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所以很多人会推崇生茶。


花茶

    

(碧潭飘雪)


花茶即香片,这个的分类法则就和以上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觉得花茶就是菊花茶啊玫瑰花茶。其实不是的。真正的花茶是选取茶胚,然后用花朵的气息去沾染茶叶,最后去花留叶。好的花茶不太会让你看到花朵的。


比如茉莉花茶,取烘青绿茶,用好多层茉莉花去芯,层层垒起来窨(xun四声)制,绝对不是混在一起那么简单。


——————————————————————————————————

至于泡制方法。


现在中国所谓的茶艺我看到大多是功夫茶的方法。就是美丽的大姐姐着穿旗袍用修长的手指为你服务的那种。

总的来说~比较嫩的茶叶,像绿茶黄茶,要用低一点的水温,80来度就好了。可以选择中投上投法(叶片沉的话)放在玻璃杯里冲就行了。

发酵大一点的茶叶呢,乌龙红茶一类的,就需要用热一点的水在盖碗或者紫砂壶里冲泡出汤了。

至于普洱一类很粗犷的茶叶,甚至还可以用小壶在炉子上慢慢煮。冬天很有意思的。



品茶方式     这个我想讲多两句了


就是拿小杯子喝啊。喝高香型的乌龙茶会用闻香杯。
我觉得这个心态很是要端正的。
一般的同学呢,能喝出来个正山小种的松烟香已经很厉害了。但有时候会听到有人喝了一口茶就说,嗯,这个茶树龄大概多少,放了多久多久。我会有点无语,也许个别茶叶比如普洱生茶是可以喝出来储存时间,那也是极其厉害的人才能做到。何况每棵树,每批茶叶,每种储存方法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做到一品就能说出来呢。
遇到这种人我心里是会呵呵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好多人都喜欢贵的不得了的茶叶。其实无论是大红袍,金骏眉,还是狮峰龙井。真正产量就只有一点点的一点点,哪里够全国的土豪消费。你真的以为那些就这个名字漫天要价,上万块一斤的就是真的了吗?
一两千一斤的价位,金骏眉是绝对买不到真的,但运气好的话却可以买到不错的正山小种,滇红你快能买到极品了。你会选哪个呢?
还有,真的时间越久越好吗?熟茶low了吗,超市就没有春天了吗。我觉得都不一定的,我曾经喝完自带的各种茶叶,然后在国外超市买7刀一大盒的荔枝红茶。对的就是所有人都不齿的超市罐装茶。但是居然煮出来一屋子荔枝的香甜味道,还是很振奋人心的。
跟钱没有关系,找到自己喜欢的最重要吧。

说高深一点还有茶道。
茶经里有写的,点茶煮个开水还分腾云驾雾啊鱼珠蟹目之类的。这个我觉得太悬了有点装神弄鬼不喜欢。
不过比较有兴趣的书里描写古人的斗茶,用茶在纸上写东西。
至于禅茶一味。
这个更厉害了,我觉得在这个年龄还是别想这个了吧,好好学习以后突然想明白再说。对于僧人,茶道还会和香道结合在一起。对香道虽说很有兴趣,但因为完全没有接触只是听喝茶时候人家聊起,东南亚地名一大堆根本记不住,一块木头也好多说法。对于不清楚的东西,我通常会默认水很深,然后作远观仰视状。希望有一天也可以泛泛地接触。
我听一个长辈说在日本,茶道有时会焚极品的香,那个香灰之后是要喝掉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生物或者化学都学过的啊,碳化的东西怎么会有益健康呢?总觉得大家很喜欢把一个东西追求到极致,但你到底是追求这个东西呢,还是追求这种极致带来的快感呢?
就像你喝很贵很贵的茶,或者弄很高端的茶道,累都累死了,真的会有享受吗?
貌似跑题了。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了。


比较实际一点的话,如果你自己喜欢做小茶点,中式的西式的其实完全不用讲究搭配。无论是烤饼干还是蒸点心,比追求狂拽酷霸屌要有趣多了。


营养价值


理论上来说,发酵程度越轻,那营养保留越好。
但我想说这个茶叶放在杯子里就那么一点点,你就算全部吃到肚子里也不会大补吧,何况是冲出来水喝呢?
如果想要补充氨基酸,你可以喝饮料多吃蔬菜
想补充维生素C,你可以吃维生素片或者大橙子大菠萝
如果像补充矿物质  喝矿泉水都是可以的。

哪种方式都比喝茶效率高。

原作者:王诺诺

从绿茶和铁观音的介绍


安溪铁观音


最近是绿茶集中上市的季节,绿茶在中国十大名茶中位列之首,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尤为出名,绿茶的售价也是最为高昂的,动不动就500元之上,而这也仅仅是入门价位,并非亲民茶品。

 

对于绿茶的接触,也是出于客户喜爱,名下的客户多为安溪铁观音茶客,但偶尔客户出于改口,个别客户对绿茶的喜爱,长时间的合作,彼此的相互信任,也会替客户代购一些铁观音之外的茶类。

 

雀舌


就这样入续接触了绿茶,喝过的绿茶诸如龙井、碧螺春、雀舌、猴魁、安吉白茶等等,从对绿茶喜爱的程度来说,碧螺春独得我喜爱,然后才是龙井、安吉白茶、猴魁、雀舌,龙井的价格是最高昂的,狮峰龙井都是大几千,有些客户说,大几千的狮峰龙井还算不上好,但我们这的行情就是如此,西湖龙井跟乌牛早绿茶龙井相比,我甚至更喜欢乌牛早绿茶,香气更加让我喜欢,西湖龙井的香气似乎更偏向豆香,而安吉白茶我个人喝起来感觉有些像海蛎味,不知道对不对,也许我尝试的绿茶口味还不够多吧。

 

绿茶可以说是奢侈品了,可能对于北上广深的茶客来说,价格并不算什么,单但从全国的人均收入来看,很多人还是消费不起,至少我自己上千元的茶叶是下不了手的,而且绿茶的耐泡度并不高,比铁观音还低,这不是奢侈品是什么。

 

正山小种


最实惠的还是红茶类了,一般价位不高,耐泡又好,也是特别大众化的茶,就龙井而言,低端的也得200左右,长得有点像猴魁了,对于我们这种外行来说,有时候也难以辨认,就如外地的茶客很难区分安溪的铁观音和本山茶一样,更甚者安溪四大名茶都分不清,这也是很多不良商家用来充当铁观音的一种手段,而误导很多喝茶的以为铁观音这么难喝。

 

安溪铁观音之所以能一直经久不衰,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品性和价格。目前铁观音的市场行情价普遍位于500以内,价格相对于亲民,而其口感呦同时兼具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可谓一茶兼两类。耐泡度又位居红茶与绿茶之间,才能长期占据各大茶类销量榜榜首。

 

武夷奇兰


茶类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经久不衰的永远是那几类,就如前年兴起的白芽奇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问津了,上次有位客户让我搞点样品给他尝尝,我逛了十几家品类齐全的茶店,也没能找到一泡,大多反映说,茶叶口味一般,很多人喝了,都说不喜欢,现在都不做了,还有的以为是武夷奇兰,说是大红袍的一种。各大茶类井喷,还来不及把十大名茶研究透,有出来几十上百种,真是学不完,学不尽。因而研究研究十大名茶就够了,至于其他的,偶尔也学人尝尝鲜。

 

至于黑茶,基本是难以入口的,毕竟我们当地的口味轻,但生普还是阔以的,偶尔尝尝还行,生普有点像半发酵的茶,事实上是未发酵茶,自然陈放而来,生普特别的刮油,喝上几杯就特别的饿,所以喝生普不配点茶点我是受不了的。

 

梅占芽金骏眉


而小青柑我基本是不喝的,我之前一度认为小青柑难喝,直到有一会替客户代购一提新会小青柑,那个价格贵哟,是市面小青柑价位的两三倍,是真的还挺好喝。让我一度对小青柑有了很大的改观,这让我对那些不良商家深恶痛绝,卖的是很便宜,但口感真的很垃圾,有时候你都会认为喝了是不是对健康无益,甚至于有损健康。

 

从小青柑的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很多新茶人说铁观音很难喝,也许正如我第一次喝小青柑一样,我喝的是很次的小青柑,让我一度以为小青柑就是难喝,这其实是一种很可恨的误导,当初我喝的也不是那种七八十的,我还特地品尝150左右的小青柑,而这个价位已经是店家那边最贵的了,走访了不少家,高价的都很少超过200的,后来才知道,都是本地产的劣质货,而真正的新会小青柑在我们这,根本就没有这么低的价位。这些奸商因为自个的利益,祸害了整个行业,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信任。

 

福鼎白毫银针


而关于白茶,白毫银针和牡丹还是挺不错,特别是牡丹茶,性价比特别高,价位不高,耐泡好,回甘强,也是很实惠的茶,而且可以长期存放而不易变坏,贡眉和寿眉真的看起来太像树叶了,挺实惠的,作为口粮茶还是可以的。白毫银针的口感就比较淡了,有点像正味铁观音中那种喝起来很淡,但回甘不错的茶,品饮后的感受优于品尝之中,但价格也相对高一些,越是贵的茶,似乎淡的居多,这应该就是茶的特性吧。

 

我觉得吧,我的茶叶还是会一直围绕着安溪铁观音,毕竟自己的也懂,对铁观音特别的熟悉,知根知底;当然为了兼顾更多爱茶人的需要,也会兼营其他好喝的茶,不入流的坚决不做,好喝是重点。诸如铁观音、龙井、碧螺春、安吉白茶、乌岽单枞、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梅占芽、白毫银针、牡丹王、茉莉花茶、胎菊、金丝皇菊,会是我最优考虑的,也是很多客户反馈不错的茶。好喝才是硬道理。

 

大多数人还是更喜爱安溪铁观音,其实从销量来看就很明显,安溪长期位居全国产茶第一县,即便现在不断的缩减产量,退耕还林,改种其他水果蔬菜,依然不改销量第一。

 

衷于安溪铁观音,好喝是基础,回头是目的,诚实守信是根本,未来还很漫长,我们还能在一起多久呢。

找到约7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