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么介绍茶

找到约1,500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在视频号,该怎么做茶内容?“王三妹家的茶”有多条点赞10万+

短视频、直播时代,曾有人感觉腾讯可能掉队了。依托微信的视频号,腾讯现在应该是在这方面真正站稳脚跟。

除了日活跃用户数早已超过2亿,视频号还配套开发了直播、小店等功能,还在微信多个位置给予优先展示。

有流量,就有做生意的机会。在视频号,有哪些茶内容达人呢?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看一个基于“茶”的人设账号“王三妹家的茶”。该账号作品高频关键词:视频号、王三妹家的茶、原生态、福建、加油。

注:图左为账号出境人

目前,该账号有51个作品,作品累计获赞48.06W,获赞平均数9422.9,获赞中位数1029,最高获赞数10万+。点赞数为500-1000的作品最多,为21个(占比41.18%)

有4个获赞10万+作品,第1个标题下作品的评论数最多为1.4万+。4个爆款内容标题如下:

1)落魄了才知道谁是亲人谁是敌人#励志##正能量##人生# #视频号#

2)我没有那么坚强,我也有心情不好,想发脾气的时候,我也想累的时候得到关心,想哭的时候有人安慰 仅此而已…… #女人##情感##视频号#

3)#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除了健康,什么都不是你的,少生气,少计较,多开心,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微信##视频号…

4)#人生感悟##视频号#

01 爆款内容选题

从4个点赞10万+内容标题可以知道,其高流量内容主要为励志鸡汤、正能量等容易引起情绪共鸣的内容。

在视频号早期,用户标签体系和推荐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系统也会更偏爱这些内容。

经过小编查询,4条内容都在2020年9月份,9月13号、21号、24号、28号。但在近1个月,该账号点赞数未有超1万的内容。

这意味着视频号运营团队逐步打压这种泛内容。该账号逐步调整内容选题,拍摄场景也和茶园、茶店、泡茶等关联起来,往垂直账号方向运营和变现。

02 流量如何变现

有了流量,自然就要做生意。通过其内容扩展链接,可追溯该账号依托经营主体为个体户—安溪县城厢同泽轩茶行。

据工商信息显示,该主体经营者为王梅菊。这个信息也与其引流个人微信号昵称保持一致,茶仙子 王梅菊(9号)。

王美菊自我介绍显示,其自称福建茶农女,是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铁观音种植户,长期批发自家生产的中、高档安溪铁观音,兼营红茶,绿茶,花茶,普洱,黑茶等。

因为该账号目前布局视频号流量变现不主要在微信小店,而是将用户引流到个人微信进行沟通和转化,账号相关经营数据无法追溯。

小结

新平台崛起,总有新势力出现。在快手卖茶,有“龙团胜雪”等;在淘宝直播卖茶,有“小茶婆婆”等;在抖音卖茶,有“伍刻茶馆”等。

在微信视频号,你还有看到哪些值得关注的茶叶商家运营账号?

就视频号“王三妹家的茶”,你怎么看该账号内容规划和变现路径?

注:本文有参考网络公开资料。

欢迎关注本文账号,后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茶酒融合销售,是茶叶企业一厢情愿吗?

  琴棋书画诗酒茶,在传统文化中茶和酒一直是关联在一起。因为茶和酒都是消费品,老百姓在特定时刻对二者都需要。

  近些年,产品跨界融合创新流行,一些商家也在积极尝试茶酒融合销售概念和玩法。国内有哪些茶叶企业玩过茶酒融合产品呢?

  今天的文章,给大家介绍4个尝试过该类产品的茶叶企业—小罐茶、八马茶业、贵茶、芬吉茶业。

  01小罐茶

  小罐茶推出的产品为大红袍?味士忌,不含酒精,只是将茶饮料以“威士忌瓶装”呈现,把饮酒的仪式感融入茶饮,开启另类的饮茶体验。

  直白点说,这款产品是小罐茶公司搞了1款瓶装茶饮料。而且,这款产品只送不卖,属事件营销(品牌炒作)型产品。

  02八马

  八马推出的产品为八马&洋河联名礼盒,1罐普洱熟茶+1瓶洋河白酒(52℃、42℃)。

  该款产品主要是走定制渠道销售。线上板块,现阶段仅有京东有货,并未作为主力产品销售。

  03贵茶

  贵茶与茅台、洋河、臻久坊等酒类企业都有合作推出过产品。其中,搞得最有影响力就是茅台,但茅台公司仅是在线上渠道—茅台云商上线贵茶产品,火热多是贵茶公司的一厢情愿。

  产品没有太多创新,就是茅台酒和茶产品放在一个盒子里,主要是贵茶想借势渠道,但该产品目前并未真正出圈。

  04芬吉茶业

  芬吉茶业,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芬吉茶业背后的操盘手以前是图书出版行业的大佬,旗下最有名的出版物就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个练习册,不少90后应该都用过。

  去年底,芬吉与所属集团旗下教育出版品牌曲一线联名推出跨界产品“一品五三”酱酒,该产品为芬吉茶业向贵州真工酒业有限公司定制。

  芬吉茶业只是在品牌层面突出“”茶酒融合”概念,实际产品和渠道玩法都在按酒的逻辑去落地。该酱酒前期搞圈层销售(借助母公司的图书营销渠道),近期在尝试通过酒类展会搞渠道销售,实际销售情况还有待观察吧!

  总的来看,茶叶企业做“酒”,有所破局还是有难度。1)产品如何创新:酒与茶同属消费品,但融合创新却是难题,是否要有个主次之分呢?要用什么规格和档次的茶、酒产品做组合创新?2)渠道能否融合:茶企自身的渠道能力也是有限,希望借助酒类企业品牌影响力和渠道进行产品销售。茶酒融合产品,主要是茶企积极宣传和销售,但酒企却没有多大积极性。3)业绩能否递增:茶酒融合产品要想触达消费者,离不开终端经销商的大力配合,但茶酒融合产品能否真正帮助终端经销商提升业绩呢?

  茶酒融合的组合式产品(非深加工产品),目前多是茶企主动探索。而且也未有市场表现优异的商业案例,还需要时间去探索。

  你怎么看茶酒融合产品?

  注:本文有参考网络公开资料。

  欢迎关注本文账号,后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和100个茶老板合作,终于明白中国为啥花2亿多进口印度茶叶了

开玩笑?不可能!

相信很多人看了标题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样的。

中国是茶叶的第一故乡,有4000多年的饮用史。

汉代就有《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唐朝我们出了个“茶圣”陆羽,他还著有《茶经》流传于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宋朝我们发明了“点茶法”,闻名全世界的日本茶道,也借鉴了“点茶法”。

目前为止中国六大茶类中所有的茶(目前也没有办法统计清楚)的茶名,据不完全统计不止上千种,而市面上常见的茶也有一两百种之多。

虽然世界四大红茶(中国祁门红茶,斯里兰卡锡兰高地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里印度占了俩,但按照品种和产量来说,中国都不至于沦落到要向印度买茶叶吧?

”2019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5月6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透露: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90多万公顷,占全球面积的61%左右。茶产量达到261万吨,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产量的45%。

看品种和产量,中国完全没有向印度进口茶叶的必要。

然而,结果可能出乎不少人的意料,2019年,中国共进口茶叶近4.4万吨。其中向印度买了超过1.3万吨茶叶(同比增长28%),花了外汇3124万美元(近2.2亿元人民币)。

要知道,印度红茶是在中国偷来的。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托一个叫罗伯特·福均的英国人,窃取中国茶叶机密。

他的计划很成功,不仅把茶树成功引种到印度,还把茶叶从种植到成品的技术都掌握并成功运用到茶叶贸易中。

作为茶叶大国,还大规模进口印度茶叶,某种程度上,啪啪打脸啊。

中国的红茶是不够好?还是产量少?需要向印度进口?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找了很多个合作过的茶老板喝茶聊天。

总结过后发现,一切问题来源于两个字“认知”。

中国人视茶为“道”,老外视茶为“术”

什么是“道”?

中国茶圈认为,茶叶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是有“灵性”的。

同样的茶叶,不同的师傅操刀,做出来的口感不一样。甚至同样的师傅,器具,冲泡方法,只因泡茶的人心情,最终也会影响到茶的口感。

这样的认知决定了中国传统的产茶模式以家庭作坊为主,更注重手工作业,并且流传至今还是以纯手工制茶为上品。

拥有纯手工制茶,某种程度上是财富,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什么是“术”?

顾名思义,“术”就是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

老外也爱喝茶,他们定制出一套严谨的生产模式,还有一堆严格的数据来定义茶叶。

农残,重金属的上限是多少,这含量那含量为几何。他们把这个叫做“有机”。

这样一套标准,把中国绝大多数茶叶都拒之门外。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机械化代表着“暴殄天物”,物以稀为贵,上好的茶叶极少人工干预,产量极少,怎么可能让机械给糟蹋了呢?

在老外的标准里,中国这种属于落后的“刀耕火种”式产茶,注定要改革,不然没办法实品牌化。


不同的认知之下,必会走出不同趋势。

2017年,《人民日报》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指出中国茶叶产业大而不强,缺乏知名品牌。发表了一篇名为《破除“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窘境》。

目前为止中国近7万家茶企,依然干不过一家叫“立顿”的国外品牌。

还有一家号称茶叶中的“爱马仕”—TWGTEA,据说这个品牌仅仅用了8年时间里就风靡了全世界29个国家。而且诞生这个品牌的国家是新加坡,并不产茶。

这个品牌绝大多数门面都开在高档商圈酒店里,特别高大上,相比之下中国的茶叶店确实显得寒碜了。


中国的茶叶店,大多数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这样的差异,主要是审美不同造成。相对想入门喝茶的小白,TWG这种品牌形象可能会更容易被记住。

即使这样,中国100%的茶企茶商依然瞧不上,说就是很差的料做的茶,根本下不去嘴。

在国外品牌强势宣传之下,国内消费者说到茶,第一反应就是“立顿”这样的品牌。相反国内品牌,消费者很迷糊,根本说不出来。只能说出品种,比如:西湖龙井,祁门红茶。

国内茶圈,更倾向于打造“小而美”的模式,形成了封闭的输出模式,小则小,美只属于极少数茶商。

大环境让绝大多数茶商不敢改革,小富即安的观念让他们继续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

小部分茶企尝试迈出这一步,结果差强人意。

中国地域之广阔,六大茶类下至少一两百个品种,国人对茶口味要求繁多,众口难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相比老外,几乎都饮用红茶,打造起品牌来,难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中国茶叶问题,只是中国商业的一个缩影,直接反应的是整个中国的商业问题。

打造强大的民族茶企,道阻且长,我们拭目以待。

找到约1,456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