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样判断银针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鱼叶”之于白毫银针,“马蹄结”之于荒野茶,是怎样的存在?

《1》“鱼叶”和白毫银针

标准的白毫银针的外观,民间俗称为“一旗一枪”。

“枪”,是指茶芽,肥壮的芽头白毫满披,形态非“针”般细瘦,反而更像鲜嫩饱满的春笋、浑实挺直的银枪头。

而“旗”,便是指紧护着芽头的那一片小鱼叶。

见过白毫银针鲜叶的茶友会发现,“鱼叶”其实并非真正意义的叶片,它不是叶片的舒展状,而更多是呈现为“壳”状,像芽头的一个保护鞘,所以也俗称叶壳。

鱼叶,是采摘早期的白毫银针的标配。

鱼叶是芽头的固定拍档和贴身护卫,它个头小小,底部和芽头相连,又半环抱状包裹着肥嫩的芽头,共同组成了早期白毫银针的模样。

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芽叶生长速度加快,后期采摘的白毫银针往往没有鱼叶伴生,而且之前重重叠叠的芽头,外层也会逐渐开展,开始变得瘦、长、紧实度大不如前。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鱼叶,是高等级白毫银针的一个体现。

但是,干茶没有带“鱼叶”,就一定不是高等级的白毫银针吗?

也不尽然。

主要有两个例外情况:

一、茶菁经过“剥针”处理

有时为了外形更匀整秀美,茶厂在制作高等级白毫银针时,一些采回来的茶青,在摊晾、萎凋之前还会多一道“剥针”工序,即人工拣剔出鱼叶或采摘时带下的小叶片。

如此剥针后的茶青制成的白毫银针,仍免不了部分带有“鱼叶”,但整体是以单个的、肥壮饱满的芽头为主。

二、干茶的鱼叶自然脱落(或碰落)

上文提到过,鱼叶小且多呈“壳”状,当它和芽头都是新鲜的娇嫩茶青时,连接很紧密。

但是,待到经历日光萎凋、干燥、复晒等长达近两个月的加工之后,水嫩的茶芽变得干燥,轻握一下手心都是扎扎的感觉,之前紧裹芽头的小鱼叶,水分走失,也变得伸翘起来。

小巧细嫩又足够干燥的茶叶,不但芽头易折,鱼叶、叶片也很容易自然脱落或受力被碰掉。

这也是为什么在制作高等级的银针、白牡丹的时候,人工往往会更精细和用心。

再加上,高品质银针或牡丹,精制时,还有一道“风选洁净”工序,借助工具,把成品茶,风选一下,成品干茶更洁净。

综上可知:不能以是否带有“鱼叶”,作为判断白毫银针等级的指标。

《2》“马蹄结”和荒野茶

在白茶市场上,相信很多茶友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是不是荒野茶,看它有没有马蹄结就知道了。

这句话可能来自某个卖荒野茶的店老板,也可能来自某个超敢说的白茶“专家”

时间有限,信息庞杂,这种判断茶叶真伪时,短平快风格的所谓“标准”很有市场。

但是,这种以“马蹄结”论荒野茶的观点,又有几分效用呢?

荒野白茶的“马蹄结”是什么?

大家可以看下图:

(2021荒野白茶的干茶:没有拍特写,但可以参看最左边翘起的那个茶条,尤其明显)

可以看到,茶条的末端会有一小截梗,明显比上面要稍微粗壮一些,而且带“结”状,有个别“结”上,还连带着一小劈木质化的纤维。

斜斜看过去,这个“结”的断切面神似一个类梯形的小小马蹄,顾名思义,这就是荒野茶的“马蹄结”。

茶叶受水浸润后,“马蹄结”看起来会更明显。

(下图所示:冲泡后的2021荒野茶叶底,马蹄结清晰可辨)

马蹄结,是荒野茶的特殊采摘方式使然。

如今市场上的荒野白茶来源,一部分是人工种植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自然荒弃多年的茶树、而后因为白茶价值的飙升而重新管理采摘;一部分是茶农为了提高收益,人为将茶园进行荒放一定年份后,再进行采摘。

不管是自然荒弃还是人为荒放,荒野茶的管理都较为粗放,由于无人为过多的管理,营养积聚缓慢,荒野白茶的茶芽较茶园茶短瘦,根部木质化程度略高,且与枝干结合的较紧。

如此一来,采荒野白茶的时候,茶农不不会像采茶园茶那样,就近茶芽采下,而是往往更靠近枝干的部位进行采摘,这样的采摘手法既不伤害芽头,也更容易采下。

也因此,便形成了我们肉眼能看到的“马蹄结”,即“被连带着采下来的、芽与枝干连接的那一小截儿”。


“马蹄结”是荒野茶的一个标识,但不是鉴别荒野茶的唯一标准。

茶,归根结底还是大自然的产物,长相外观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辨识品质的参考,但如果仅从是否具有某一特征(比如“马蹄结”)就得出结论,未免失于偏颇。

更何况,受制于个人视角、常识、经验的深浅不一,结论更是差之千里。

要真正的辨别荒野茶,看外观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喝,从香气、滋味等方面综合判断,才是最妥帖的方式。

有没有独特的山野气息,有没有更醇爽、甜柔的滋味,有没有更耐冲泡......这些指标都用上,才能更准确。

来源:茶百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白茶的含水量要怎么判断?请收好这四大妙招!

前言

过年了自然是要吃好吃的!

今天,母亲做了当地的芋头糕,用碗将芭蕉叶围成形,带着炒香的芋头香菇的米浆倒入其内,放到蒸屉里蒸熟。

这么一大碗,要怎样才能判断其彻底蒸熟了?用筷子在中间扎一下,米浆不沾筷子,就熟了。

看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这话果然不假。


过年过节,除了美食相伴,还可以喝喝茶解腻,在白茶中,将茶存好,才能喝到好茶!

在存白茶过程中,白茶自身的含水量,对于存茶有着直接影响。

那么,在没有精确仪器帮助测量下,白茶的含水量怎么知道是多少?

这个问题可别着急,要知道在生活中,存在不少的小智慧。

要想判断白茶的含水量,这四个妙招,可得收好!

妙招一:手触法

干燥的白茶,通过直接用手触摸,触觉体验是不同的。

干度达标,含水量极低的白茶,用手触摸,能传递出十分粗粝的触觉体验。

散茶状态下的白茶,叶片薄且酥,像极了薯片,茶梗酥脆,芽头干爽,表面上的白毫茸毛,呈现出蓬蓬的状态。

带着粗实茶梗,宽大叶片的寿眉茶,体积蓬松,轻轻抓起一捧,在干度足够的情况下,会发出沙沙沙的声响。

在用手触摸的过程中,彻底脱去了水分的寿眉叶片,变得薄而硬挺,叶脉突出,手感粗糙。

在独自品茶过程中,将寿眉茶称好重后,放入盖碗内,干度达标的寿眉,干爽的梗叶,遇上急遽而下的沸水,能发出嗤嗤嗤的声响。

这点儿,细心留意,就能发现,这可是判断寿眉茶干度的重要方法。


对于全为芽头制成的白毫银针来说,由于茶身较重,占地体积小,在干度足够的情况下,抓取的过程中,并不会发出声响。

在干度足够的前提下,白毫银针表面的白毫茸毛,呈现蓬松的状态,摸起来像摸一只毛发松软的小奶狗。

而含水量不达标,发生受潮的白毫银针,用手摸上去,会带出黏腻感,白毫易脱落。

除了散茶,压制成饼的白茶,要怎么通过触觉,来判断其含水量呢?

就拿常见的寿眉饼来说吧,在干度足够的情况下,茶饼表面,就如同干燥脱水的冬季皮肤,呈现出大干皮状态,表现会带些干燥得飞起来的小叶片。

在拿取茶饼的过程中,无论是茶饼的表面,还是茶饼的边缘,传递给人的触觉,都十分的干爽酥脆,好像一不小心,就要被碰碎了一般。


妙招二:眼观法

在买白茶的时候,通过眼睛观察,怎能判断出白茶的含水量?

这可不是天方异谈,看出白茶含水量的眼观法,用的不是神秘的透视眼,而是靠小智慧。

这个小智慧,就是看白茶的叶片破碎情况。

对于干度达标的白茶来说,在包装、运输的过程中,茶自身难免会发生碰触,久而久之,出现适当的叶片破碎情况,极为正常。

对于一款存久了的老白茶,要是没有一点儿叶片破碎的情况,那就好比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没有半点儿皱纹,这样的怪事,实在是太过妖异。

其实,若是一款白茶中,丝毫没有出现叶片破碎的情况,那极有可能,是白茶叶片中的含水量在作妖。

当白茶的含水量不达标,或是受到了外界水汽干扰后,湿润的水汽,会使得白茶叶片变得发软,没有精神,手软脚软的,叶片自然不易破碎。


然,这样子因含水量不达标,导致叶片丝毫无损的白茶,茶友们要是遇上了,可要多绕道而行。

对于压成饼的白茶来说,要想从外观上判断其内部的含水量,不妨通过撬饼来具体感知。

含水量达标的白茶,在干度足够的情况下,撬饼的过程,是十分干脆的。

当茶刀刺入茶饼内部后,就像刺入一块酥脆的千层糕一般,能发出不少清脆的声响,干燥极了。

这是,顺着茶饼压制的层次结构,就能轻松的将茶饼撬成适当的茶饼薄片。

干度足够的白茶饼,在撬饼的过程,是十分轻松的。

而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在茶刀刺入后,声音会发闷,甚至一声不吭,在这时,能感受到水汽在其内的白茶饼,内部存在着韧劲,在撬饼的过程中,无处用力!

妙招三:闻香法

通过调动自身感官,来判断白茶的含水量,不得不提闻香法。

佛语中常言,由闻知诸法,由闻得涅槃,闻法尤为重要。

通过嗅闻白茶的茶香表现,除了能判断其含水量问题外,还能判断白茶自身品质的好坏。

在干度达标的情况下,白茶才能更为全面的发挥其风采!

在嗅闻白茶的香气中,能感受到高扬、饱满、层次清晰的香气类型,能给人十分愉悦的感觉。

而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在香气上会暴露缺陷,在初期时,这些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由于自身水汽过多,茶香会显得发闷。

在闻香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高扬馥郁的茶香,反而会带出闷闷的水味。

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在后期的贮存过程中,这些多余的水汽慢慢渗出来,导致整体的白茶受潮变质。

在又闷又湿的环境下,白茶很容易生出闷味、水味、酸味、甚至霉味等种种怪异气味。

在买茶的时候,若是遇上茶香寡淡,甚至怪异的白茶,可要多加注意!


妙招四:冲泡法

对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来说,冲泡法,是卸下其全部伪装的方式。

干度不达标的白茶,经过冲泡后,会露出许多马脚。

这样的白茶,在冲泡过程中,最大的缺陷,是极不耐泡。

正常品质下的白茶,泡上十来冲,是不在话下的。

而含水量不达标,或是发生初步受潮的白茶,可能泡上一两冲,滋味就寡淡不堪。

除了外,在喝茶的过程中,能感受出茶汤中的水味,让喝茶过程极为不悦。

白茶中多余的水分,导致在冲泡时,茶汤显出分层的状态,香与水不融合,喝着极为别捏,还能在汤水里感受出发酸、发涩的滋味。

最后,这些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茶汤必然的极为寡且薄的,白茶的稠厚顺滑美好喝茶体验,全然无法感知!

结束语

选购白茶,含水量是不可忽略的内容。

在买白茶的过程中,含水量自然是要越低越好。合格的白茶中,含水量不得超过8.5%。

试想,要是买了100克的茶,其中的水分就超过了8、9克,这样的白茶,自然是再便宜也不能买!

要是买到了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在后期存茶过程中,再怎么注意,白茶自身多余的水汽仍会逸出弥散,导致整体的受潮变质,完全失去饮用价值!

白茶的含水量要怎么判断?眼观、手触、闻香、品味,这四个妙招,可要收好!

干度足够的白茶,才能在喝茶过程中,带来无尽的喝茶趣味!

怎样辨别白茶好坏?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怎样辨别白茶好坏?

  1.观色

  白茶鲜叶越嫩、越饱满,白化程度越强,制成的干茶越显金黄,品质越高,越显尊贵。

  以白牡丹为例,3-5年的老茶,其银针色彩偏黄,这就是转化的呈现;以寿眉饼为例,除非5年以上的老茶,否则不可能颜色统一为灰褐色;以老茶为例,白茶有“不落地茶”之称,整个生产流程不落地不粘土,干茶不洁净基本可以判定有问题,要么是生产环节不讲究,要么是保存有问题,再就是做旧。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白茶,茶饼占了半壁江山,对于茶饼质量的判断,除了上述几点,还可以通过观察凹面来展开。因为压饼的工艺问题,凹面一般会显得细碎,跟凸面大不相同。如果正反面一样,基本断定是“金包银”,或者说“撒面儿”。

  2.闻香

  嫩香是白茶的特色之一,无论是干茶还是冲泡后的茶汤,嫩香越浓,越持久,品质越高。

  冲泡之前,可以先闻干茶。工艺讲究的白茶,香气纯正,不会有杂味儿。有些锅炉热风吹出来的茶叶,可以明显闻到煤渣味儿。同样,因为保存问题或做旧手段而产生的霉味儿,也证明不合格。

  在白茶冲泡之前一般会先温杯,然后投茶轻轻摇几下再闻香,这样效果更加明显。不同地域、不同工艺所产白茶香气是有区别的,柔和与刚烈,内敛与张扬。

  3.赏奇

  用95摄氏度左右开水冲泡,切勿加盖,至三分钟后,观白茶舒展,还原呈玉白色,叶片莹薄透明,叶脉翠绿色,叶底完整均匀、成朵,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白玉卧底,汤色嫩绿明亮,此时,白茶的独特性状达到至纯至美。

  白茶是有活性的茶。好的白茶,冲泡之后,叶底鲜活,不会有“死相”。同时,冲泡的过程中,水分重新通过叶脉进入叶片当中,在白茶制作过程中的失水过程也能再次呈现出来,从而判断工艺水平。

  4.看茶汤

  一是看颜色,二是看纯净度。不同等级、不同年份的白茶汤色非常容易辨别,白茶中白毫银针汤色杏黄,而同等年份的寿眉汤色呈现橙黄色;观察茶汤的净度时,最好使用玻璃公道杯,可以从侧面很直观的观察茶汤是清澈还是浑浊,但在观察判断的时候,必须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一份白茶,即便是老白茶,汤色仍然应该是纯净的,不会浑浊。

  5.品评

  待茶汤凉至可入口时,细细品味,滋味鲜爽,唇齿留香,进入最高境界。干与润、涩与顺、苦与甘、薄与厚、醇与水,这几组概念,是可以大致囊括白茶口感的。

  好的白茶,喝到嘴里应该是柔顺、滋润、甘甜、醇厚、爽朗的感觉。除了苦涩是茶叶本身就有的东西,工艺手段很难完全转化掉,其他的情况都是不理想的。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