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样的茶叶是好茶叶

找到约3,205条结果 (用时 0.042 秒)

强势围观!品品香杯获奖者再话白茶

如果让心仪白茶已久的茶友,到品品香看历史、学工艺、访茶园,亲身体会一杯白茶从茶杯到茶园的不易,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品品香杯“白茶心语”文学作品大赛的6位获奖代表,亲身到品品香来感受白茶魅力,纷纷下笔感怀,留下了他们的美好纪念。

 


品品香林振传董事长为白茶心语获奖者颁奖

 

夏国强
白茶相约福鼎行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从中原腹地,千里迢迢,应邀参加第五届福鼎白茶开茶节,与品品香杯白茶心语文学作品大赛获奖好友相聚,一起探寻白茶发源地,体验茶文化。白茶相约,茗香袭人,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福鼎,您好,我来了!

第一次走进福鼎这座美丽的城市,迎面扑来的第一感觉是:山青水秀,人美茶香。在群山怀抱中,在大海的涛声里,扑面而来,到处是青翠的绿色,飘动的花香。俯视波光粼粼的江水,呼吸高浓度负氧离子清新的空气,卧榻在金九龙大酒店的高楼,品尝着从未吃过的海鲜,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一切又都是那么的自然。福鼎之美,美不胜收。

开茶节开幕式设在著名的白茶第一村点头镇茶花市场,市领导和茶界名人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和奖金。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新华网等66家新闻媒体都进行了 采访报道。为让我们这支作家团队近距离感受白茶之乡的魅力,在组委会的指导下,我们先后随团参观了大沁白茶庄园,聆听了白茶专家讲座;晚上又参观了品品香白茶博物馆,在优雅静谧的古筝乐器声中,聆听并观看了品品香独有的茶艺表演,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特别是在第二天品品香白茶庄园观光时,林健董事长亲自盛情接待,还专程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白茶加工、制作的独特工艺,为我们接风洗尘,并合影留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好山好水出好茶,明代文学家、茶叶专家田艺蘅曾盛赞白茶:自然本真。是的,福鼎山水一体,山厚重则水厚重,山奇幽则水奇幽。正如先哲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物华天宝,茶不醉人人自醉。如果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我们物质生活中必须的一种需求,那么,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更能 体现我们这代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升华。红尘万千事,何如一杯茶!徜徉在茶的世界里,与茶相伴,总感觉:茶树美、茶园美、茶香美、茶艺美,从来佳茗似佳人,白茶犹如一妙龄少女,缱绻在我的梦里,滋润着我的心田,陶醉着我的爱情,留下一串串美好的脚印。

感激这次福鼎之行,感谢《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感谢福建省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搭建了白茶心语平台,成就了我的文学梦想,给了我一个飞扬的舞台,结识了许多好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这里,我真诚地期盼,让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伴着白茶愈久弥香。

福鼎,福德之邦,鼎盛之地!今生有缘相遇,便是一生的感动,一世的牵挂!

 

张丽红福鼎白茶在点头

2016年3月24日,我终于来到了福鼎。福鼎,是一个极有中国味道的地名。个人与家庭的祉祚,谓之福;民族与国家的稳定,谓之鼎。这个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县级市,其地名似乎承载着比地域更多、更重的文化意义。

如果说龙井茶区是“大隐隐于市”,那么福鼎白茶就可以称为“小隐隐于林”了。龙井,集泉文化、茶文化、禅文化于一体,有着太多的传说和诗词赞美;而福鼎白茶 就相对安静、淡然很多,属于慢热型的茶叶,其生长环境亦更加原生态,另有一番动人的精致。此次寻茶我们到了闽东茶园第一镇,福鼎点头镇。

点头镇里,一座座现代化的白茶庄园崛地而起,最著名的就是“品品香福鼎白茶庄园”。其在东海之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管阳河山脚下。品品香白茶生长在云雾缭绕的群山深处,空气清新,生态环境绝佳,更以澄浪潭天然泉水灌溉,采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栽培。白茶外形纤秀,恰似娇羞女子,在三月的暖阳之 下,晶莹剔透。

在白茶山品林家私茶。陆羽的《茶经》透露“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说:“永嘉东三百里是海,应是南三百里之误。”永嘉南三百里 在哪里呢?就在太姥山管阳河山脚下我们喝茶的地方:品品香白茶园。这里的主人叫林振传,即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福鼎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身健,国字脸,不苟言笑,自署茶人。林家私茶很是缠舌,味蕾在与茶香的厮磨品咂中,蓦然将日子拉长,让人感到一种世俗的悠闲与快乐。

这里让我知道了生在太姥山、太姥娘娘亲手栽植的白茶茶祖绿雪芽;让我知道了福鼎满山满坡的一丛丛、一片片茶树,都是那棵茶祖的子孙;让我知道了自茶圣陆羽记述福鼎白茶至今一千多年来的白茶文化;让我知道了福鼎、尤其是点头镇依山面海特殊的地理特征和云蒸霞蔚的气候环境,必然孕育出千古茶茗的自然法则;让我知道了白茶独有品质,还来自于严格的栽培管理和精心的采制技术……

3 月下旬,福鼎的白茶已进入采摘。我们近距离地触摸全身披满茸毛的白茶,我们亲手采摘下头春的一朵朵芽尖,我们放下一切感受着白茶的恬淡、清雅、闲适,我们一点点地解开这“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白茶面纱。七分原料,三分工艺,见到如此纯净的生长环境,如此质朴的制作工艺,我们才能体会白茶是那么的原始、自然却又那么健康、珍贵,或许最简单的才是最美的。

 

 

相  想
茶旅:茶煮印吾心

作为品品香白茶心语征文的应邀获奖代表,能够前去亲临白茶之乡——福鼎,甚是荣幸,期盼这一日半的旅程,像期盼一个隆重的节日。我不喜安排旅途,却决定此程一定得去,因为我喜欢舞文弄墨,更喜欢茶。然而没有安排的旅途,总是容易忽左忽右,说好的和福鼎以夜幕的方式相见,却终于还是在阳光下,仓促地赶往福鼎市点头镇白茶节开幕现场。

然而,这种打开方式却出奇意外地令自己欣喜,曲曲折折的山路,不宽不窄,缠绕着一个个相互依偎着的小山丘,山丘上是一片一片绿色的茶埂,宁静而静默,是湘西的味道。这不禁让我期盼着次日的品品香茶园参观。我想象着那是一片起起伏伏的翠绿,这起起伏伏因了山丘的起伏,也因了茶树的不同,应是有老有嫩,有高有矮,因为只有老茶树才能孕育老白茶,也因为只有嫩茶方能孕育白毫;而在茶园中应夹杂着一些清澈见底的池塘,能一眼望见池底的青苔和游荡的小鱼。我想象着,次日却是更为惊艳的给予我印证。

随后,亲临白茶节的开幕式、致辞、颁奖以及剪彩,秩序井然,夹杂着红绿欢快的锣鼓阵,应邀来领奖的我们像欢快的蝴蝶。在茶旅的第一天,我们见识了福鼎的茶园,也见识了这个临海城市的宽阔。

似乎,以为茶旅的兴奋至高点便是此,不曾想到,晚间亲临品品香公司的体验馆,体验馆恬然优雅的布局,白茶仙子清朗的语音,舒适的讲解,带领我们普及白茶历史、白茶制作、白茶功效。随后更为精彩的节目是三位白茶仙子进行晒白金系列的煮茶表演,古琴时而悠扬时而铿锵,将我们沉沉地带入煮茶的表演过程,我记得我竟感动得流泪了,为那煮茶缓缓的美,更为第一次遇见久仰的煮茶表演。

于我,煮茶是长久的习惯,是不甚流行的品尝方式,它就像歌曲里的民谣,受众面很小,而当煮茶表演以如此正式且浩大的场面展现在我面前,那感觉便像遇见知己,晚间的梦里,煮茶的形象仍在延伸。煮茶,由来已久,且更具情调、更为简单,我想若是将此茶旅比作一杯茶,那么煮茶的印象便是久久的回甘。

 

 

 

刘端莉
在白茶之乡 触碰幸福的“鼎”端

 

 

 

一年又到清明,白茶开始了新的生命旅程,携上春天的灵魂,去践行上天赋予的使命。

知获得青春优秀奖,要参加颁奖仪式,心中顿时涌起满满的幸福感。自小生长在福鼎,不用像其他获奖者一样要翻越万水千山才能够来到白茶之乡,领略有白茶为伴的幸福。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原产地、主产区和出口基地,来自福鼎的白茶才是正宗的好白茶。

从山岭到峡谷,从田野到岩缝,从平原到高山,华夏大地哪里都能生长着不同的茶树。在福鼎,这个福祉鼎盛之地,清明期间,茶农们殷勤地采摘着大白茶、大毫茶茶树上的叶子和嫩芽,不炒不揉,自然萎凋之后制成白茶。

经济的迅猛发展潮流中充斥着物欲横流。我们的步履过于匆忙,节奏过于快速,连自己也被喧嚣与浮躁弄得蓬头垢面。我们就像白茶一样,从各自不同的区域中被采下,投进形形色色的水中,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浮沉人生。

人生不过是喝一杯茶,谈一段天,兜兜转转,玩玩看看。白茶淡泊,一叶如舟,划向你心灵的深海,心淡意远,不露峥嵘。

友一个茶社名字很好,叫做鼎正好茶,言简意赅,福鼎正宗好白茶。茶社主人老丁经常邀请笔者与其他茶虫相聚于茶社,借一方天地,品一壶好茶,可以谈 古论今,可以嬉笑怒骂,可以插科打诨。有时也知会各人带上自己中意的茶来斗一斗。浮生如茶,在哪里翻滚,就在哪里释放光华。

生如茶,需要细细地品味,才能品出苦甜的韵味,日子需要真情实感去面对,才能打造生命的乐趣。经历了、看淡了,也明白了,其实所有的不如意,都因为依附的太多,一旦天平失衡,就难以找到支点。心若强大又何惧路艰,心无风雨又何盼他人执伞,精心打造自己胜过所有的抱怨。时光一去不再回,珍重活着的每一个日子,尊重他人,珍爱自己。

能够在白茶的陪伴下,晨起看朝阳,落日赏余辉,那就是幸福的端。

 

 

宋春来
在福鼎感受白茶

 

 

3月的下旬,我应邀去参加福鼎白茶的开茶节,因此有机会在中国白茶的故乡福鼎市感受白茶,心里自然是十分高兴。

尽管我写的诗歌《白茶,佳人》获得品品香杯白茶心语文学作品大赛的青春参与奖,但是对于白茶,其实我之前还是没有太多的了解。这次到了福鼎,才大吃一惊,原来福鼎的白茶有那么多人在关注。

到达磻溪镇那天,阳光静好。但见四周群山起伏,景色如画,层峦叠嶂间云雾缭绕,满目青翠,难怪这儿被誉为太姥山下的一颗绿色明珠。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 也许正是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才造就了福鼎白茶。磻溪镇的十三坪大沁茶园,那一垄垄茶树仿佛大地的诗行,正在温暖的春光里荡漾着绿波。这绿色的波涛随山势蜿蜒而去,我的视野所及都成了茶叶的海洋。阳光里,春风扑面而来,送来的全是清新的气息。面对这春天的茶园,我情不自禁地闭目深呼吸,觉得充塞在内心里的俗尘,正在这绿意盈盈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年好景随春至。这不,茶园里,勤劳的采茶女那灵巧的手指正在翻飞,她们是那样的专注。就这样,那春天的嫩芽,如宝贝一样被轻轻地放进了随身的背篓里。这嫩芽,毫无疑问是春天的馈赠,也是大地对茶农的最好的回报——因为他们付出了勤劳和汗水。

茶叶采摘下来后,就要加工。在我印象中,茶叶要杀青,曾在别处见到过用大铁锅来生炒的。可白茶加工没有绿茶这种杀青过程,而是让茶叶经萎凋后烘干而成,其中加工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等品种的白茶又各有差异。一杯清香的白茶,背后蕴藏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我只觉得那春芽的气息越来越浓地沁入了我的心底。

福鼎白茶其色香味真是让人难忘、让人回味、让人陶醉。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我觉得福鼎白茶就是满身披毫、秀外慧中的佳人美女,值得人们好好品尝。此刻,一杯白茶在手,我怎能不好好品味这大自然馈赠的艺术品?

这次福鼎之行给我留下了白茶飘香的美好回忆。谢谢福鼎人,尤其是热情好客的品品香人,也谢谢《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的编辑老师们!

 

 

范惠贞
白茶这一生

缘于白茶心语,我有幸赴一次盛会——参加福鼎的开茶节,看看福鼎的茶山,品品福鼎的茶,亲亲春天的风。还在动车上,却已万分想念,那里的人那里的茶,水灵灵的妹子和欲罢不能的小吃。一路闻着动车上爆米花甜蜜的香气,去和茶山谈一场恋爱。

三月桃花开过,杜鹃还含三分。在去福鼎点头镇的路上已是春风十里,一路彩旗飘扬,歌声荡漾。开茶节的隆重举行宣告着茶发芽了。热热闹闹之后,我心里还是念叨着茶山,就像是要去见一个久别的恋。对茶山的那份爱源于我学过茶学,我祖辈是农民,我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敬。

第二天,我们有机会去品品香白茶庄园感受白茶生长的环境和白茶现代化生产,终于圆了我此行的一个心愿了。一进品品香庄园,就看到一个翠绿的湖,湖里有一个木轮在缓缓转动似在为制茶师傅低吟浅唱,湖边整整齐齐摆放着一席席的白茶在摊晾,像是一个个身着浅绿色伞裙的姑娘在翩翩起舞。穿过如画的风景,我们来到了品品香的茶山。映入眼帘的仍然是绿色,可是满心期待的欢喜却夹杂着忧伤。原来,本是春风拂面的季节来了场倒春寒,积累了一个冬天冒出的小芽头很多被冻死了。而茶树是坚强的,一生孕育,一生壮大,看!墨绿色的枝头闪耀着新绿,那勃发的嫩芽是希望啊!有的是从冻伤后的枝头从新冒芽,有的是从老枝新生。厚积薄发,生生不息。这是生命的力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回到庄园,品品香的林总告诉我们,今年的茶扛了三场大雪,好不容易踏雪而来一枝春。他心疼茶,心疼茶农,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白茶的传承。

夜, 一点点的温柔,一点点的冰凉。窗外福鼎的夜晚是安静的,思念成灾。这时候,我想写人,而不是写茶,更不是白茶。因为我觉得一些情愫不是茶叶能够承载的,只能寄托。特别是白茶,清清淡淡,朴朴素素,简简单单,是在相思之后的一缕清风,一点安慰。我想说,你的青春有多美,无论你那时候爱着谁,都像此刻杯中的白牡丹一样默默绽放吐芬芳。


 

 

 

真正的成功,其实是熬出来的-专访茶界院士刘仲华

  安化黑茶,这个十多年前曾经一度衰落的产业,在十多年间,借助科技的力量,缔造了从贫困县到茶业百强县的传奇逆袭,而其背后,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做了大量扎实而给力的研究工作,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究竟是如何与安化黑茶结缘,在黑茶的研究中有哪些难忘的攻关细节,此时他提出黑茶高质量发展的号召,究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就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接受了记者刘千录的专访。 

  刘千录

  茶频道记者  

  刘仲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您好刘院士,在安化只要是提起您的名字,大家都竖大拇指,因为对于安化人民来说,您是改变了他们命运的科学家,安化黑茶有今天的成绩,您的研究可以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今天我们把时间线往回倒一下,回到您和安化黑茶的第一面,您还记得跟它是怎么结缘的吗?

  刘仲华:当然与安化黑茶的结缘,首先从知识层面的结缘,是因为我1981年进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学习,在课本上面就有安化黑茶的历史、文化、品类等等一些知识,这是一个没有真实的面对面的黑茶,那么了解和接触到安化黑茶深入的内涵,应该要追溯到1988年,当时我是硕士研究生刚刚毕业,我的导师施兆鹏教授联合了当时的我们湖南农业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的王增盛教授,还有微生物领域的温琼英教授,他们三位教授组成了一个黑茶的研究团队,我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一批年轻人共同的参与了,黑茶品质形成机理的,这么一个项目研究,从此就跟安化黑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安化黑茶为什么吸引我

  Q

  我专门查了一下啊,从1987年到1992年这6年,各大茶类的研究都在开展,但其实相对来说,黑茶一个冷门的研究方向,从中国知网的数据,这6年关于绿茶的学术文章有18500篇,而关于黑茶的研究文章只有289篇,科学研究有时候也会追研究热点研究,但是施老当时带着您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研究冷门的黑茶,您觉得安化黑茶吸引您去研究的点,是什么呢?

  刘仲华:应该说安化黑茶吸引我的点是很多的,那么第一个就是从1988年进入到黑茶的具体的研究领域里面,感觉到黑茶它是跟其他的茶类有所不同,它是由微生物参与后发酵的一个茶类,它的品质形成的机理,它的品质化学,跟一般的茶类相比,它来得更复杂,就从科学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讲,我觉得它更有挑战性,同时都吸引了我和我们的团队。

  Q

  刚才您说到了挑战,那么我觉得是不是说在那个时候的,科研条件也是挺具有挑战性的?

  刘仲华:应该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88年、89年、90年这三年,当时我们大学的条件不好,白天没有电,只有晚上才有电,所以我们研究团队,晚上吃过晚饭,8点钟开始进实验室,然后到第2天早上8点钟,离开实验室,是这样。我们连续战斗了三个暑假,我们团队在我们的老师们带领下,一直在实验室里面坚守,在研究黑茶的制造化学,所以说在1991年,我们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在中国茶学最高的学术期刊《茶叶科学》上发表了一个专题,叫"黑茶制造化学",那么这次我们两代人连续三年,用日夜奋战的精神,才把专题发表出来,这也奠定了我们现代黑茶研究的一个经典的理论基础,其实那个时候我其实年龄并不大,但是这个过程让我从此跟黑茶有着深深的这种吸引,因为越研究越觉得里面的科学内涵越多,问题越多,所以那里只是研究了,黑茶科学的一个阶段,那么应该说黑茶为什么能够让我,如此执着地去研究。

  在深入研究安化黑茶制造化学后,刘仲华与其团队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茶叶的深加工,从1994年到2005年的十一二年之间,他们深耕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并取得重大突破,终于在2008年,《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与产业化》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此时,安化黑茶再次进入到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的研究视野中。  

  又见安化黑茶

  Q

  为什么您在做完茶叶深加工的研究以后,又把目光转向了安化黑茶呢?

  刘仲华:因为做茶叶的深加工,它的大的背景是以健康作为基础,是因为茶叶里面除了我们的品饮价值以外,它有一大批茶叶的功能成分,这个功能成分正是深加工要研究的对象,也是茶能够从传统的饮料,走向大健康的一个基础。那么黑茶它跟其他的茶类的共同之处,它都是一个饮料,不同之处,它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日不可缺的一个饮料,它是生活的必需品,它也是因为他的生活习惯、食物结构而导致他离不开这种茶,它一定有它的健康的价值和健康的属性。所以在第二个阶段的研究,我们是瞄准黑茶与人体的健康的机理来进行研究,解决三个问题:黑茶对人体的健康有没有作用,是什么东西有作用,是怎样起作用,这样能够为黑茶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到拓展到我们的内地,甚至到国际市场,提供一个科学支撑,所以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我和我的团队,发现原来黑茶里面有如此多的奥秘,尤其是它的健康属性和健康机理的研究是有无穷无尽的课题需要去进一步地探讨。

  心生目标:把安化黑茶产业推向新高度!

  Q

  个人感觉啊,相比较第一次的研究,第二次对安化黑茶的研究不仅仅是在科学层面,而是从产业层面,这次再来到安化,又有什么样的体会?

  刘仲华:我记得我真正第一次到安化来,深入到产业里面是2006年的年初安化县成立茶叶协会,那个时候的安化黑茶,一派萧条,企业几乎处于停产的状态,只有少数几个大一点的国有企业,有一些留守人员,那么给我的一种(感觉)是原来有这么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黑茶,那么神秘的黑茶,走到产业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的落差,包括当时去参观一些,黑茶的生产的基地或者是工厂,我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当时的安化黑茶,不是不能看,而是看不得,正因为这一个现象,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或者说也给了我一个震惊,也给了我一个动力,我一定要率领我们的团队,在更高的层次、更深的角度、更广的领域去研究和拓展安化黑茶,把产业真正能够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艰难的科研探索

  Q

  那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急于攻破却很难攻破的一些东西呢?

  刘仲华:像茯砖茶的发花过程中,金花,冠突散囊菌,如何让它在不论在什么的载体上面,比如说在砖的表面,在砖的里面还是散茶,这个都能够形成茂密的金花,看似简单,其实有非常大的困难,因为某种程度上它已经颠覆了经典的微生物它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换一个角度,去创造条件,诱导金花的茂盛地生长,所以说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跨越和突破,我们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就是说本来是发花,发的金花茂密,结果白霉来了、黑霉来了、青霉来了,不要因为你的学问有多深你就能够把茶做好,其实我们站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的基础上,我们尽管有相当多的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操作里面,你不一定能够赛过这些一线的工人和技术员,所以在这个的背后,你要指导产业,要能够让技术员和民间的大师能够真正认同你,你们必须要做到百战百胜,每一次都是成功率要百分之百,这个也有无数次的苦恼,在苦恼的背后,最后完成了这么一些创新,还是来之不易的。

  Q

  科研遇到阻力,您有没有沮丧的时候?

  刘仲华:因为我们都是搞科学研究,都有时间进度有计划的,那么在预定的时间,你本来计划跟某某企业服务,要做一下散茶发花的一个产品,并且人家都有时间表,某年某月某一天你必须把最完整的东西呈现给人家,然而时间就快要到了,我们所面对的不是金花,而是白霉或者是有黑霉青霉的污染,这个时候那种痛苦,比平常损失什么东西都更难受。因为在这一条路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的以此能够坚持成功的一个思路出来,所以说是在成功的路上,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尽管找到了真理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践中应用的时候又出现偏差,这种困惑实际上是科研人员,最郁闷和烦恼的,也很难说它是一种巨大的打击,至少是一种深深的这种困惑。

  Q

  那这个科研难关,过了多久攻克下了呢?

  刘仲华:我们从散茶发花做到砖面发花,诱导调控发花,坚持了差不多两年时间的反反复复。

  靠熬夜熬出来的!

  Q

  科学攻关的过程,其实也是锻炼队伍的过程,听说您对您的团队的成员,评价还是很高的。

  刘仲华:那么我的团队几乎都是轮番作战,日夜奋战,那么一直在实验室里面,我们团队最大的特色就是,招之能战,战而且能够日夜奋战,战之能胜,这是一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我们很多重大成果的获得,重大的研究的突破,都是靠熬夜熬出来的。

  Q

  我觉得团队的特质,其实带有非常强烈的领导者个人特质在里面,这就是我们说的灵魂,您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因为大家都知道,您本身就有着这么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儿,熬夜改文章、做实验是常事,所以才能带出来这样一只战之能胜的队伍,那么您在科研的过程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成就感呢,令您欣慰的事情又是什么呢?

  两个方面的成就感

  刘仲华:这是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是从科学研究,理论研究角度上讲,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包括我们的老师这一辈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包括后面我的学生,三代人持续都在研究黑茶,我们很欣慰的是,也感到有一点点小的成绩的是,我们这个团队把黑茶加工的理论技术的基础,做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也为后来的学生和我们的研究者,奠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基础,这是在科学上的价值,这个积累也是很值得骄傲和欣慰的!

  第二点是产业领域里面,那么到16年、15年的时候,10年的努力,再回过头来再来看,曾经我到过的安化的时候,非常欣慰,整个全县因为安化黑茶的产业,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整个安化的经济社会因为黑茶而扬名,那么湖南茶叶因为安化黑茶,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湖南茶叶,那么在这个的背后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那么我听他们当地的老百姓,有一句顺口溜说,“安化最好的风景是茶园,最好的店子是茶店,最好的厂房是茶厂,那么最好的车子是茶商的”,所以这说明产业联动带动了整个安化的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尤其让人们走进了一个向往的幸福生活,所以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他的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能够在现实中有所检验,这就是感到欣慰的地方!

  新思考:茶业高质量发展

  Q

  那么现在来看的话,安化黑茶的发展,可以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也把安化当地茶产业发展,列入“三安现象”,作为典型案例,那么在这个时候,您给安化当地政府、茶企茶人朋友们又提出了“安化黑茶高质量发展”这么一个命题,或者说是号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您会提出这样的一个号召呢?

  刘仲华:从发展的节点上来讲,过去的安化黑茶一路发展,从当时那么一派萧条,到今天成为中国茶叶百强县的第1名,成为连续多年全国茶叶产业里面因茶而获得的税收最多的县域经济,然后也因为茶能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一个典范,还有很多的美誉都让我们安化因茶而获得,这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可以用4个字来表述叫做“提质增效”。一个传统的黑茶,通过10多年的努力,政府的引导,市场的牵引,科技跟文化的联动,形成了产业的规模、效益,市场的占有率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是一个阶段。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既有为过去的,成绩而感到欣慰,同时我们未来的发展,也有一些困惑,也有一些痛点,也有一些挑战,当然我们更多的是有信心!

  所以未来的十年的安化黑茶,是在进一步完善提质增效的,成果基础之上,做好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今天上午的报告里面我也说了,三大创新,第一个是进一步地科技创新,把茶叶的品质做好,形成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增值的茶叶的第一产业。

  那么第二个方面就要,通过营销的创新,要进一步打响区域公共品牌,擦亮我们的中国十大区域公共品牌的金字招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的集群,然后通过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的多元化的创新,让安化的黑茶它的市场的占有率,它的消费的面,它的消费的群体,和它在市场上立体的拓展,形成一个大的跨越,那么在这么一个背景下,安化黑茶的产品的价值,和品牌的价值,将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第三个方面叫做业态创新,转型升级实际上是个业态创新,由过去的重视茶叶的一产,到现在一产、二产、三产联动,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二产,把茶叶的深加工(打造)成为我们新的一轮产业升级的一个支撑点,同时把茶跟旅游、文化、健康、金融等等多元化地结合,让茶的第三产业重新形成新的增长点,那么也是安化黑茶新的一轮的规模和效益的增长期。

  所以说我觉得,下一轮的转型升级的背后,一定是三产联动,构建大茶业,大规模,大效益,所以这是我们共同认为,未来的5~10年安化黑茶的目标!

  为安化黑茶转型开“药方”

  Q

  那如果说安化黑茶想要完成,这样的一个转型升级,那么他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呢?

  张辛欣:第一个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从湖南省益阳市到安化县,再到我们的乡镇的产茶的区域,领导这个层面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茶产业,在推进安化,推进益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以领导高度重视!

  第二个,我觉得现在的科技,要进一步地进行创新,要为产业发展注入核心动力,要让产业的基础要进一步夯实,不管是一产、二产还是三产,科技是一个强劲的支撑。

  第三个方面,我们的文化在全面复兴和发力,把文化跟科技相互交融,再渗透到我们的茶的,一产、二产、三产里面,所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说,政府引导,市场牵引,科技支撑,文化推进,全面推进我们的安化黑茶快速跨越发展。

  所以这几个动力都已经具备了,最后需要的是信心,所以我们政研学产商,大家都有共同的信心,一定能够把安化黑茶,从现在的200多亿,做到300个亿,乃至500个亿,成为湖南千亿茶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Q

  好的,感谢刘院士接受我的采访!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到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您期望中的安化黑茶产业将会转型成什么样的,刘院士说他非常欣赏安化县委书记刘勇会的一句话,那就是让安化黑茶形成我们24小时生活的主旋律,从起床开始到睡觉的时候都一直围绕着茶生活,美好健康生活从安化黑茶开始,这样一个立体式的安化黑茶产业,就是自己和团队所不断推动的,而且他相信,这样的生活,正在走来,这样的安化黑茶,也正在走来。

  内容来源:茶频道《洞察》

  编辑:陈梦娟 覃涛

  终审:刘千录

小罐茶的罪与罚

小罐茶的罪与罚

 

又是一年丰收时节,吴秀波的粉丝收获“渣男”一枚,小罐茶收获二十几亿销售额。普天之下各自庆典收成,粉墨登台,斯情斯景,血本无归或颗粒无收显然惨淡,但小罐茶的喜上眉梢也未必是一出好戏。

 

《易》曰:“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2018年,茶界的“风头”注定属于小罐茶。

 

小罐茶2018年创造二十几亿销售额的“小道”,对于那些收成不咋地、郁郁寡欢、心胸狭隘、碌碌无为的茶业同行而言,简直就是一道“亮瞎了眼”的晴天霹雳。小罐茶也因此毫无意外招致麻烦,一时间成为“刀俎”下的“鱼肉”。

 

在布满华夏文明的太平洋西岸,杜国楹这位神奇的营销家再次成为风口浪尖上的孤军。这注孤军的火药与他以往的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手机异曲同工,横空出世,博人眼球。

 

神乎同妙,又谬有千里,这绝非一注简单的孤军,而更像是一支配备航母的强大部队。


2


小罐茶的“革命”

 

平心而论,小罐茶的成功,确有翻开茶业新纪元之功劳。

 

并非像小道传说那样,其成功仅仅只是靠“虚假广告”,占据广告地理优势或者其它等一些片面的论辩。

 

小罐茶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取得革命性的胜出,根源在于“革命”二字。

 

“革命”对于吃瓜群众,准是一个十分惶恐的词,但在这里,小罐茶确实不可否认地掀起了茶界革命。

 

革命的本身,一是新事物的逐步上位,二是旧势力的败退。

 

革命革命,小罐茶究竟“革了谁的命”?我们不去确说,明白人都了解。

 

一贯惶惑不清,或者云里雾里的反驳者、批判者们,只不过是那些被引导、指使和利用的基层力量。

 

追根溯源,杜国楹的小罐茶从诞生至今,创业履历,已有数载,众人皆知。自诞生之日,从不乏口诛笔伐。历来艰难,却从未堕落。支撑小罐茶发展的,除了观众所云的“广告”之外,品质和理念自然才是重中之重。

 

3


小罐茶的罐与茶

 

必须阐明的一点是,我与小罐茶非亲非故,关于小罐茶,我只述说自身的所见、所感。允公允能,公道自在人心。从市场、现实、未来趋势等诸多方面来看,小罐茶的生产理念、营销意思路、品质等,确有诸多无可挑剔之处。缘由颇多,不作细述。

 

那么,小罐茶是一种怎样的神器,何德何能成为茶界瞩目之稀珍?

 

作为一种茶饮,小罐茶并没有抛弃茶的本质,而是更加强调了茶的内涵。它直奔主题,将品质和功用作为买卖的焦点,与时俱进,赋予茶更加符合实际、贴近时宜的商品属性;开启一种全新的传统茶饮的营销模式,真正打开消费市场,提升消费者的水平,打破时空局限。

 

这就是杜国楹的高明之处。同样是卖茶的,唯独他能身先士卒。

 

这种“破旧”手段,有如一个沉溺于古代世界的诗人,打破顽固复古思想的束缚,着汉服,配牛仔裤、运动鞋,命之“潮流”,尊古而就当下,标新立新,令人喜爱,此为大爱,泛爱。

 

反之,沉溺而不可自拔,一味追求复古,顽固呆板,必为异类。当今茶业是否应该三省其身?

 

对一种执着于传统消费理念的事物进行“革命”原本就不是什么易事,尤其茶饮这类已经被历史高度赋予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和印象的东西。

 

茶的古典思维灌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细胞。一些新生代甚至因为茶的“老套”而拒绝与茶瓜葛,这是国饮的悲哀,也是茶文化传承不可不察的生存问题。

 

小罐茶的出世,确实改变了茶叶消费者对中国茶的传统印象,它以优秀、质感和独特品格,建立新的饮茶观念,将充满城市之光的包装设计和优质茶饮带入经济世界,引领茶作为一种符合时宜的健康饮料进入年轻人的生活世界。

 

茶突然脱掉了“高冷”或者“老土”的外套,“随性”、“自然”起来,与生活一起散发着城市之光。

 

进入生活只是小罐茶的开始,让新生代年轻人欣然接受、习惯才是小罐茶的最大功绩,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的中国文化传承方式。

 

小罐茶由此开创茶业的标准化生产,引领茶作为一种持久性传统饮品的可持续发展,巩固茶饮渊远流长的主流地位。

 

面对新形式与旧内容完美融合的小罐茶,如若你是一个能随大流、随遇而安的喝茶人、懂茶人,有先见之明、公正良心的茶人,你就不会轻易去臆测、妄言小罐茶的是非。

 

小罐茶一时“走红”,招来了业界无数的批评、病诟。当我们认清真相,看惯了随波逐流的案例,我们便知道孰是孰非,孰真孰假。

 

谣言止于智者。从当前国内权威实验的种种测试数据来看,与当下国内茶业茶产品的生产水准作比,无论从茶源材料、生产水准、品质包装、营销理念,以及制作工艺来谈,小罐茶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4


小罐茶诱发的矛盾

 

面对同行的成功,茶界或许是时候更多的思考如何去自强不息,而不是一味地绞尽脑汁损人利己。

 

歆羡风行年度市场的小罐茶的同时,我们是否需要放平心态,从长计议?

 

茶业是否需要暂时放下圣神的传统文化包袱和固步自封的传统理念,正确认识到茶作为一种饮料,作为一种商品,作为一种消费对象的本质属性,从根源上拯救承续千年的古老茶业。

 

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必须接受消费者的检验,接受时间的检验。小罐茶的营销额,一定程度上自证了现阶段的正确性,面对符合发展规律的事物,批判和诟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无关痛痒,甚至是无病呻吟。

 

小罐茶确有开启了21世纪市场经济体系下的茶界革命的意味,主要是它重新定位并确切了茶叶的商品属性,推动茶叶突破传统的文化认知,回归消费品的本质,符合茶的消费属性。让茶进入雅俗共赏的境地,保持茶文化高雅内涵的同时,将茶饮普遍化、生活化。

 

小罐茶的另一所长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思路,将外包装的现代极简美发挥到极致,并融通了生活的至简之美,质感与品味之美,赋予古老的茶与金属世界相谐相近,又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现代内涵和古典主义审美。

 

小罐茶在营销自己的同时,不失对中国传统茶饮文化敬意,这是真正的创新弘扬。对本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度抨击小罐茶的吃茶群众是否真正看清或思考过这一问题?

 

5


小罐茶的“莫须有”之罪

 

其实,小罐茶的设计与营销理念,早已为茶界芸芸纷纷效仿。然而,一些贪心的平庸之辈,一边模仿得小有成效,一边却意犹未尽,无法尽善尽美,导致四不像,不能营生,由此心生妒忌,所以逆怨而边模仿边谩骂。

 

对这类人来说,仿佛跟风骂一骂别人,自己的茶就能羽化而登仙,利益就会转过身来多瞥自己一眼。

 

尽管众所周知,但是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懦弱。多么矛盾而可耻的商业现象,人性的阴暗,理念的固步自封,导致利益集团只能转嫁注意力。

 

一个茶人,如不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整天怨天尤人,以何立足茶界的武林,何以笑傲茶林江湖?

 

即便饱受质疑,比照当下混乱无章的茶业行情,小罐茶所取得的成就理所当然。二十几个亿的年销售量!如此庞大的生产规模与产品体量,每年需要产出无数产品,然而小罐茶能够做到每一罐茶都有无限接近的品质,这足以说明它的生产标准具有严格的质量、工艺把关。除了破除传统束缚的营销思路,小罐茶的流水线生产,也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完全创新。

 

至此,有必要回到小罐茶的品质问题上来。在品赏小罐茶的过程当中,经过多番多项比较,查看官方分析数据,不难发现,总体上,小罐茶的生产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均超过目前茶行业的平均水准。

 

可见,相对而言,小罐茶的品质毋庸置疑,有茶友甚至综合各项优势分析,喻之为当下茶界的LV。


小罐茶宣传图片


转头探查当今茶业之林,那些满目琳琅的所谓高品质茶产品,其品质问题倒是常常峰回路转,云里雾里,令人摸不清头脑。

 

小罐茶从诞生至今,每年都有批判的声音,但它的总值每年都在增长,足以证明,小罐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它的品质和理念自然能使谣言不攻自破。从经验的角度审视,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小罐茶消费群体十分接受甚至欣赏它的包装设计。

 

我欣赏小罐茶,喝它,认可它。突如其来的批判大潮,或许确有它自身的问题。而究竟是什么缺憾或问题,让小罐茶一次又一次陷入舆论的危机?在没有完全弄清楚之前,所有的言传都不足为信,林子深了什么鸟都有,这不是没有道理。

 

反观其它大小茶企、专家、学者、跟风茶友,参与谩骂的,是否又敢扪心自问,然后对天发誓问心无愧。无度地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行为,是否有嫉妒之心、不明是非之嫌?我们无从得知。

 

总之,不仅很多行业如是,就是茶行业也盛行谁既得利益最多,谁就该获“莫须有”之罪的邪气。

 


6


小罐茶的“污点”

 

目前,外界对小罐茶的质疑和批判,主要不在茶的品质问题上。大多批评者聚焦小罐茶“小罐茶,大师作”的央视广告语,据此大肆挖掘杜国楹营销的黑历史,添油加醋,认定小罐茶打虚假广告,逐步发酵升级。

 

不敬神冥的过往和吹大了的牛逼终究会驱人加倍偿还、暴露真相,杜国楹这次恐怕已经见识到它的威力。

 

撇开对“大师作”的质疑,“好听就是好茶”的言论其实也格外突兀。不严谨的广告宣传背后,一方面确有别有用心之嫌,另一方面又迷之合理。

 

面对一股股黑暗势力般的飓风,站稳脚跟成为小罐茶的当务之急。小罐茶很快以“巧言”出面圆场,解释称所谓的“大师作”并非“大师做”,听之荒诞,倒也有它的可信之处。

 

但对于那些喜欢搞事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显然充分不成立。

 

有很多人绞尽脑汁,以极尽脑残的方式计算大师炒茶的水准和产出,否定小罐茶广告不实,以此掀开吃瓜群众的跟风谩骂。

 

这些逐条计算大师炒茶量的人和听风者,无异于那些计算藏书家读书数量的人,很大程度上为“脑残普查”工作节省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2019年的商界是否可以根据这一笑话面向社会全面征收“智商税”了?

 

小罐茶在央视打出的“大师作”的广告确实别有用心,吹过了头,在风口上遭受诟病,见怪不怪。

 

但正如后来小罐茶官方微博出面解释的一样,“大师作”的本义是指产品都是在八位大师指导下完成的,这就没什么问题了。

 

这一说法并非无稽之谈,以紫砂壶的制作为例,市面上每年有无数件xx大师署名的紫砂壶作品,且均是真品。

 

如果按照需交“智商税”的茶友的计算模式,这位大师一辈子也未必能完成他一年完成的这些作品。

 

我以为,大师制造可以是一种以“大师风格”为核心的指导制造,建立以某一大师为核心的团队品牌,形成一种无限接近于该大师亲手制造的生产线,这是当代手工工艺制作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它的生产模式以主干风格为核心,以品质为基本,因此,对产品的质量影响甚微,它仍然是大师的作品,只是中间环节的分工更加流水化。

 

“大师作”可以理解为一种共识,在手工业产品越加进入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当下,文化的传承和进步需要大师,我们的时代需要大师。

 

透视当今中国茶界,小罐茶所选聘的邹炳良、王顺明、戚国伟、高碰来、谢四十、林乃荣、林振传、张成仁八位制茶家,无论从德行、资历、经验、功夫层面来讲,都是国内第一流的制茶大师,他们确是目前各大茶系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例如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邹先生早年踏遍青山,跋山涉水,一生乐为普洱茶,是熟茶之父,堪为当代普洱茶第一人;而王顺明先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琪明茶叶研究所创始人,他的制茶技艺在业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是中国茶界的古树,羽叶珍稀而饱满,值得我们敬重、学习、信任。

 

“大师作”还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理想。如果整个茶界,乃至各行各业都心怀“大师作”理想,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7


小罐茶“高树多悲风”

 

当然,小罐茶招致谩骂与诟病的根源,可能远远不止这些。

 

主要还是应了那句话“高树多悲风”。

 

我们说小罐茶引领茶界革命,究竟革了谁的命?我们无需深究。在这以前,我们无法确知曾经有多少新兴进步的事物夭折于吃瓜群众“起哄式”的跟风批斗中,我们也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

 

时至今日,中国茶市的茶叶需求量并没有大规模扩张,但小罐茶的出世和崛起,的确打破了茶业利益平衡,因此招来“旧势力”的嫉妒和反击。

 

二十多亿的年销售额,划走了行业内其他茶企、茶商、茶店的大半奶酪。利益链背后的各路“专家”、媒体、“茶人”们纷纷借势上位,对小罐茶的批判推波助澜,大有绿林好汉之壮观。

 

事实上,除了个别别有用心的导火者,很多诟病小罐茶的人,根本不知道小罐茶是干什么的?只不过沾了一身喜欢跟风骂街的习气罢了。

 

一部分制茶人,他们每年的茶产品非常有限,质量极低,乃至毫无销路。

 

在小罐茶流行于市的“困境”中,他们将“失败”的根源转移至备受热捧的小罐茶之上,不省自身学习效仿、积极进取,反而自甘堕落、人云亦云,毫无自知之明,揪住别人的辫子不放,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一发不可收拾,小罐茶的诸多问题以讹传讹,逐渐扩大,进入公众视野。

 

还有一些人,他们无法容忍比自己牛逼的人(事物)存在,简而言之,就是见不得别人好,以胡乱咬人,或者攻击的方式去泄自己的无能之愤,细思极恐。心存恶念,必食恶果。

 

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各位茶道中人,在面对流言蜚语时,我们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喜欢小罐茶,所以我坚持推荐饮用小罐茶。单从茶饮的生态、安全、健康三大基本标准审视,试想一下,中国有几家茶企敢严格执行双检双测?有几家茶企的出品能请行业里的权威把关监制?又有几家茶企能够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后迅速崛起,成长为行业翘楚?

 

一直以来,我终究不认为塑料袋泡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茶。

 

因此,相比立顿这样在海内外飞扬跋扈的袋泡茶,我更希望小罐茶引领中国茶再次主导世界视野,将中国茶发扬光大。

 

就像小罐茶的企业使命和愿景:“做中国好茶,做好中国茶”,“让中国茶重新走向世界”,朴素而有力量,在这一点上,我坚定支持小罐茶。

 

我喜欢普洱茶,对普洱茶颇有研究。邹炳良先生的普洱茶小罐茶滋味甚好,周围的茶友亦如是评价,敢问那些谩骂小罐茶的朋友是否已经品尝几罐?

 

过度的阐释已然乏味无力。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终究需要时间和人民群众的检验,是非功过就让时间和消费者去定夺吧。但我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小罐茶。

 

网络时代的商业属性有一条重要准则,它与某种现存的社会属性大约一致。

 

在“平等”、“公平”主义无孔不入的当下市场,一些假以“人民的名义”的投机分子决不会允许“惊艳登场”的个体和牛逼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他们善于利用闲得蛋疼的吃瓜群众习惯性开启终极脑补模式,冠之以违背“平等、公平”的罪名捣毁他人的“利益”和“成功”。

 

但愿小罐茶能够在这场商业战争中越挫越勇,完成自己的商业使命。

 

在寻茶之路上,我们多少次“以手抚膺坐长叹”,发出“路在何方”的天问。

 

而在面对新的可行之路时,我们却固步自封,一味怀疑,不知所措,畏首畏尾,甚至为阻碍我们前行的势力助纣为虐,这是多么可悲、可怖的事。

 

作为茶界的新生代,小罐茶可能是推动中国茶业再次走向世界,巩固“茶叶帝国”的重要转折因子,我们何不坦然释怀,抓住机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普天之下的茶友、专家、学者、媒体,何不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雅量去瞻瞩、行走茶业之道?

 

《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

 

古人讲,“君子不器,成己达人。”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小罐茶引发的话题可谓多矣,不器方有大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石一龙”授权转载,作者石一龙,仅供学习使用。

找到约3,116条结果 (用时 0.02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