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文革砖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详解73厚砖的辨识特征,它是文革砖代表,近50年陈期,堪称鼻祖级老熟茶!

73厚砖作为“文革砖”家族的一员,因年代久远,以及独特的工艺价值,备受茶友推崇。

今天,旗舰店“藏品普洱”掌柜,就和大家详解介绍73厚砖这款茶。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专业原创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绍,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买茶、存茶、泡茶、品茶的专业干货知识,尽在工众号“藏品普洱”,欢迎交流!
一、73厚砖茶的来历

73厚砖是文革类砖茶族系中的一员,这款茶究竟有什么来历呢?

1973年初,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香港客户喜欢发酵的红汤普洱茶,而广州茶厂有相关生产技术。

于是,派出昆明茶厂、下关茶厂人员组成七人小组,专赴广州学习。后由下关茶厂完成初步熟化技术,再由昆明茶厂加湿加温,研制出潮水渥堆技术。

初步完成的茶品,在实验时发酵过度,却带来了意外收获,产生出独特的香气,接近红枣的香甜味道,因此坊间称之为“枣香厚砖”。开始量产后,则称为“73厚砖”。

二、原料、规格及辨识特征

73厚砖采用油光纸包装,字版颜色偏朱红色。

值得注意的是,正面“普洱茶砖”四个大字中,洱字的“水”第一点较一般茶砖更大,“砖”字的繁体“专”中有一勾,细细比较就能看得出来,这也是老茶人辨别73厚砖的重要经验。

73厚砖采用云南大叶种五级到十级之粗大原料进行加工。制作红茶时筛分出来的红碎末,也会少比例拼入砖茶里渥堆,因此茶面呈深红色,十分美观。

由于用料粗老,梗条杂多,果胶含量不够,压制后会反弹,73厚砖成型后厚度稍高,也比较蓬松,茶面隐约可见金黄芽头。

73厚砖属宽版的文革砖,压成14cm×9cm×3.5cm的长方砖体,单砖净重约为250克。历经近半个世纪陈化,茶品出现损耗,规格与重量略有浮动,厚度约在3-5cm。

仔细观察,茶砖背面有较细的纹路,呈现为正方形格纹,像细纱布的孔状一般细小,部分后期砖茶也有布纹孔状格纹,但不像73厚砖茶的布纹这么小。

三、73厚砖茶开汤

73厚砖属重度发酵熟茶,渥堆发酵的温度比较高,茶叶发酵程度较深,是第一批以熟茶量产做成的砖茶。

茶品开汤后呈深栗色,有一股厚重的沉香味,香甜而深幽。入口即化是陈年好茶的表现,生茶需存放60年以上才能达到化境,熟茶更容易表现“化”的水性,包含了香、甜、醇、厚、滑的品质,让人入口难忘。

73厚砖的收敛性特别强,可能是有红茶掺入,红茶与普洱茶混合带来的口感变化十分奇妙,体感也特别强烈,喉部舒展,气韵悠长,饮后整个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款鼻祖级的老熟茶惊鸿再现,让在座的茶人都十分兴奋,它的出现甚至颠覆了在场所有人对普洱熟茶的认知。如果不告诉你,它的霸气与厚重会让你认为它是一款老生普呢。

在冲泡时,常常可以发现有一些茶菁,不易冲散,久泡过后茶块仍有部分未完全冲泡展开。喝完茶汤,杯底清晰可见一些粉末状颗粒,证明此茶年份已久已有些炭化了。

总而言之,73厚砖历经近50年沉淀,如今已是一砖难求。若真正有缘尝到这正宗的熟茶鼻祖,有年份和工艺的加持,如此甜醇顺滑的口感体验,必定给茶友们带来无限惊喜!

参考资料:

陈智同.深邃的七子世界[M].台北:五行图书,2006

普洱茶档案故事--下关铁饼8663、金弹子、92方砖、绿大树、文革砖、福禄寿禧……那些从未披露过的故事




用连续三期“独家关注”的篇幅来做《普洱茶档案故事——从印级茶到七子饼:亲历者实录》的系列选题,在《普洱》杂志创刊13年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当然,这其中没有任何商业的因素。13年来,《普洱》杂志始终保持冷静与客观的态度,用有温度的文字和图片,见证并记录着普洱茶的发展历程。



1988年唯一出口香港的下关铁饼8663(熟茶)


可是,在13年前,在祖国大陆,还没有专业的普洱茶媒体,那个阶段正是普洱茶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转折期,市场从狭窄的出口市场转为广大的内销市场。关于普洱茶的一切,对于国人来说,都是新鲜的,而这也给了一些人“编故事”的空间,以至于很多时候故事传得久了都成了“真相”。


昌金强与下关茶厂老厂长冯炎培先生(右)


怎样让筛选普洱茶信息的筛子目数增加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到生产一线,去了解普洱茶的生产工艺;走进各地茶山,去了解普洱茶的风土、茶树资源;走到市场前端,去了解普洱茶的产销情况和茶企的经营理念;聆听亲历者们的讲述,去了解普洱茶历史的真相……只有不断去触摸、去吸收最接近真相的信息,才能提高我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出口日本的小包装普洱散茶Y671


对于很多人来说,关于老茶的信息和评价体系是存在最多模糊地带的,其实很多茶人、茶商和茶友们,对老茶的认知也都是很模糊的。普洱茶发展至今,老茶早已价格高企,遥不可及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茶品。老茶因为稀少,显然不可能成为市场的主流,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普洱茶市场的风向。


出口日本的小包装普洱散茶Y562,及15克迷你装Y562(上)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核心价值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有老茶在前面做出了示范。甚至可以说,只有喝过真正好的普洱老茶,哪怕只有一泡,才能够理解普洱茶的真谛。但是,当云南的普洱茶成为“老茶”,能被世人敬仰的时候,话语权却已经转到了港台茶商手里,因为普洱茶过去出口量最大的地方是香港,那些曾经滞销的普洱茶,留存下来的都是价值不菲的老茶了。


出口美国的唯一一批8582/8592(3吨)外包装


又因为普洱茶在历史时期有很多的特殊性,比如包装上不印生产年份,比如无论生熟、无论什么批次什么唛号都是用几乎一样的包装纸,这就给辨别普洱茶的年份、批次、唛号等造成障碍,但也给一些杜撰者带来了发挥的空间。就连作为专业的媒体人,也常常被迷惑,这是实话。


20世纪90年代出口日本的“金沱茶”,轻发酵小沱茶,3克铝箔装,精美的手绘竹筒外包装。这才是“金弹子”的鼻祖。


从2018年以来,为了做《普洱茶档案故事》的选题,《普洱》编辑部的小编们多次采访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员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人士,他们是普洱茶在20世纪70、80、90年代直至今天的亲历者,他们是今天市场上的普洱老茶在刚诞生时期的经手人,他们了解普洱茶早期最真实的信息,他们掌握普洱茶在那个年代众多的原始资料,只是他们长期没有发声,以致于让很多漏洞百出的信息和谬误流传甚广,把市场、消费者甚至媒体人都引入了重重迷雾中。


澳门华联茶业公司,是当年港澳15家头盘商之一


这一年的采访经历,让笔者以及编辑部的每一位小编都受益匪浅,了解到很多历史的真相,眼前的迷雾也一点一点地被拨开。我们进步的过程,也是在为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填补空白,拨乱反正的过程。


真假92方砖(左真  右假)



三本《普洱茶档案故事》,为您拨开普洱老茶的重重迷雾,

《普洱》杂志倾心之作,绝对值得收藏!


2018年10月刊《普洱茶档案故事(一)》目录

2018年11月刊《普洱茶档案故事(二)》目录

2019年1月刊《普洱茶档案故事(三)》目录


买茶留给子孙喝?崔永元谈普洱茶存一百年之骗局

云南人喝普洱茶是在2000年之后的事,在那之前所有的普洱茶都是出口港销或者边销,云南人大都在喝大叶种毛茶(绿茶)。云南本地二十多年是少有存普洱茶的习惯,所以老茶都基本出自港台大师商人的故事里,我们讲当代普洱茶历史是云南普洱茶二十年左右的发展历史,再往前都是清代史料上和改革开放之前的记载,这一点崔永元先生可能对普洱茶当代史的发展不是非常了解。

崔永元先生谈到的云南茶山也不止五个茶山,其中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最有名,还有勐海的新六大茶山,还有临沧的茶山、普洱(思茅)茶山、德宏茶山、保山茶山、大理茶山等等。

至于崔永元谈到大可堂张奇明先生,还有何作如先生,这个这些都是“鉴赏大家”,但是得打一个问号。湿仓味就是六六粉的味道,通过蒸馏干燥的方式来实现这么一个老茶的味道,喝这个茶你得有喝湿仓茶的抗体,这一点崔先生说的比我直截了当,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体验这个味道。

我昨天加编者按转载了《老茶文摘》的文章《崔永元谈百年老茶骗局:他们贩卖的是发霉的思想,仓味的思想,老鼠洞味的思想!》,我收到了一位我非常尊重的江西朋友的微信语音,他说董乐这个人如何如何糟糕,读者也有留言这么说,可我只是转载这个文章,转这个文章也一下子拉不低我的档次,但是一个人的观点或者对真理的认知才是最重要的。

知识之教导,真理之指引,会从根本上催发人的勇气。学习是求真、认真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追求之心,才可能不顾一切,为真理一搏。

非常感谢杨凯先生转来这段原始的录音,我整理成文,以飨读者。我对于造假老茶、金融茶炒作、平台价格的虚假、普洱茶行业的乱象多有批评,出于我对普洱茶的痴迷而已,喝生态、健康、干净的普洱茶就这么简单。


(崔永元谈普洱茶录音完整版详见石一龙公众号)


以下是崔永元先生的录音原文


就看这样的东西特别多。为什么?比如说我们每天在这说叼盘,都说不尽,因为确实就是个跳梁小丑。但是我觉得想跟他一起叼盘,或者想跟他学叼盘,或者认为他叼盘无比正确的人,应该是大量的。

你比如说这位作者,这位作者我觉得这盘叼的就挺妙的。因为这洪水不好叼。真的。好像huxijin也没叼这个盘子,你看他叼盘出重现于华夏大地,向中华民族展现中华5000年文明的现实地位,我真服了。还有一个,它这个是个动图,老板(注:安徽黄山的)就是说他库房积压了3000吨茶叶,当然是绿茶红茶什么的。然后他特别伤心,因为他今年还特意从茶农那多收了点。

现在被水淹了,后来很快第二天就有了这个,说是武警部队去那了,帮他抢运,把库房里的那些茶叶的赶紧的给他倒腾一下,倒腾出来,有的还可以加工,实在不行的就扔了,这个人哭得很伤心,他大概损失了说9000万元,我记得好像是这么个数。但是出了什么问题呢?现在底下这个叫什么老班章熟茶,什么这个茶那个茶全都拿动图说事,都说他茶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连千元的老班章普洱茶现在被迫一折出售。

当然这些人我觉得可能不是些糊涂人,咱们上次谈逆淘汰,就是那些操盘手,他们知道没有多少个人记住这个场面,就是这个老板因为他的绿茶被淹了,绿茶和毛茶被淹了,然后他留下了辛酸的泪水。

他觉得没有多少人能记住场面,也对不上号,你看我现在也对不上号了,我只记得是安徽的,所以他们家别管有什么茶,都拿这个“老板哭”这个图来散布悲情,打悲情牌,卖自己的茶,你可以说他卑鄙,但是他不怕你说他卑鄙,因为他愿意卑鄙,他知道能挣到钱就行。全都借逆淘汰,你信了,你就傻了。

关于这个茶就是,大概10年前差不多,大陆兴起了喝普洱茶热潮。我记得我还是比较早知道的,因为我在云南有朋友。我记得最早我喝到普洱茶是在广东,你到一个饭馆,你还没有点菜,他就先把茶给你倒上,就都是普洱茶。

喝不惯,喝的就像刷锅水特别难喝。后来大概10年前,在云南那边开始流行普洱茶了。普洱茶是大叶茶,它的命名是用这个地名命名的,它那个地方就叫普洱。整个云南境内现在号称有五大茶山,都生产普洱茶。

过去那个地方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所以它运到藏区的茶,马驮着疼。那一走可能得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风吹日晒,那个茶,一会儿潮了一会儿太阳又晒干了,一会又给淋了一会太阳又晒干了,等拉到西藏以后它就发酵了,黑乎乎的,结果藏人一煮茶,再加点牦牛奶什么的,特别好喝,非常好喝这个茶。

后来川藏公路就建成了,建成了以后开着大卡车,几天就送上去了。那个茶为什么要成一饼一饼的?他是为了运输方便,没有别的原因。

要么你散茶,你想想你才能装多少,你这都压成一饼一饼的,那一饼都是一一斤两斤,甚至更多,他就是为了运输方便方便,才压成饼的。

川藏公路修好了以后,它几天就运上去,茶还是绿的呢。所以莫名一喝这味就不对了,这怎么办呢?这周总理就说让云南的这些茶厂研究人工发酵的茶,就不是马拉着它出去走半年的,不是这样。结果就出来了一个叫“渥堆发酵”这么一个工序。渥堆就是一个……我不好意思说,怕人家打我,像粪堆似的就那意思,我就弄成一个大堆,然后喷上水,用温度表观察着它的温度,让它发酵,基本上十几天,15天左右就行了(注:说的不太准确,有点知识缺失)。

就像马拉着半年风吹日晒的效果一样了。所以最早的这批就叫文革砖。因为它就是文革时候才有的,在这之前就都是生茶,没发酵的茶。而拉到西藏已经发酵了,刚才我已经讲了,不是人工的原因,那就是风吹日晒的原因。现在,从文革砖开始有了人工制作的熟茶,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大概七八年前就开始做吆子了,就是说首先是有人发现了一批文革砖,就开始讲故事了,这个圈里都叫讲故事,想卖那个东西,你不想买,我把它讲成是慈禧太后的迷信,你不光想买,你还想出高价,这个茶叶圈里就开始讲故事了。讲故事说文革砖,一个是留下来的。当时生产多了没卖出去,留出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牧民不是特别喜欢,他还是喜欢原始的那种,所以销的不是那么好。还有一种说法是大量的销到了港台、马来西亚、东南亚地区,在那个地方就保留了很多,然后这个东西就开始回流了,因为大家爱喝了,所以就值钱了。

那一块卖的,一块茶砖这么大,这么大一块茶砖比这还小,卖个几万块钱小意思,再接着更作妖了,就开始出现了100年前的茶,80年前的茶,60年前的茶,都出现了。那个故事就更多了是吧?恨不得一坨茶得有一个故事,比较有名的有宋聘号,陈云号。我有一个朋友叫张奇明,上海的,他收藏了好多,还有一个号叫永元号,就是我这个名字叫永元号,这都是过去的。

茶叶的商铺,上百年的那种商铺,他们当时卖的品牌茶。有没有?我相信有。他总会有各种各样原因遗留下来的是吧?有没有我们在市面上见的那么多?我告诉你没有,后来就乱套了,太多了。

反正中国人造假能力一流,包茶叶的纸,好造,能给你造的一模一样,这个茶叶他们尝一尝喝一喝,看是什么味,然后就开始造假。

那时候我有好朋友,张奇明,老何(注:何作如先生)什么的,经常找到好茶叶,就给我打电话说这样晚上来喝茶来我们就去喝茶,喝到过什么,喝到过那种酸的,那一看就是有问题,不对。然后多冲两次,然后喝,我说这不是受罪吗?咱别喝这个了。这个茶叶它要不对劲,比如它动了手脚,喝完了只能对自己不好。

哎,完了!这个行当就开始不断发展壮大。有一次我们去喝茶,也是他们请我们去喝茶,一喝我就觉得它坏了,茶存储有问题,发霉了,一喝就能喝出来。结果碰到一个香港的还是台湾的人告诉我说,这个叫仓味。我说哪个仓?他说就是仓库的仓。仓位,就是说它经过仓储,所以它有这么一种特殊的味道叫仓味。

我说这不就是发霉了吗?然后他们所有人都笑,就是说你太实话实说了,不给人面子。(注:这就是湿仓茶,是不能喝的,是真发霉了的。)

他们就把这种发霉的茶,发明了一个词叫仓味,就掩盖过去了。然后以后半懂不懂的那些人一喝说这茶不错,就是有点仓味,我从来不喝有仓味的茶,那就是发霉了。

那就是服毒,那茶卖得很邪乎。那种茶通常能卖到100万一饼,60万一饼。50万一饼,40万一饼,非常多。

我们说如果有不知道因为什么流传下来的老茶,物以稀为贵,可能可以。但是他们又出来个新的骗局,新的骗局就是说你现在就买了些新茶,五大茶山的新茶,你是买给后代的财富。也就是说你40年以后50年以后你不在了,你的孩子拿出来,每一饼都是宋聘。

当时很多人就到银行贷款,就把房子抵押了,上当受骗买他们这个茶。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实话实说》的时候,我就做了一期节目,请的全是红茶的专家、绿茶的专家,什么龙井的专家、普洱茶的专家,就摆到桌面上说,是怎么回事。结果我们就把这个事说清楚了。当时那个茶叶价格大跳水,好多人因此完蛋了、崩盘了。(注:讲的是2007年普洱茶大崩盘的事)

在中国就是这种讲故事、蒙人、讲故事、卖东西,这才是传统的,比那个大水淹了传统不晚,你哪怕去到潘家园,北京潘家园你逛地摊,他有一个人卖你一个掏耳勺,他这掏耳勺都有故事,张嘴就来,那故事都特别多。

现在我觉得网络上的像胡叼盘,什么jinzhengwei,这些讲故事的人,他们贩卖的可能不是商品,他们贩卖的是他们发霉的思想,有仓味的思想,有老鼠洞味的思想。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