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武:从无名的移民之城,到古六大茶山之首

“古六大茶山之首、千年茶马古镇、漫撒老街、石屏汉人、十万移民...”每每谈及古六大茶山,易武始终是一个隔不开的话题,数千年的茶史在此交融,上百年的茶品因它而生,这个有着太多的茶与故事。

古六大茶山专题第一篇,我们就从古易武的故事开始,聊聊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


易武的茶山排位之谜

易武是傣语地名,意为美女蛇所在之地,位于勐腊县东北部,距景洪仅12km,易武是一座坐落在山脊之上的移民城市,也是云南现存古建筑较多、茶文化积淀较为丰厚的千年茶马古镇。

早在唐朝时期,易武(时称“利润城”)就在南诏银生节度使的管辖之下,属于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的范围,李石的续博物志亦有记载“茶出银生诸山,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表明早在大唐时期,易武茶区就已在产茶。

傣历932年(公元1570年),宣慰使司首领“召应勐”将辖区划分为12个承担贡赋的行政单位,其中易武与倚邦、整董(今属江城)同属于一个版纳,隶属于车里宣慰使司。傣语称这12个版纳为西双版纳,这一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而说到易武的历史,不得不提的就是其古六大茶山之首的地位,云南茶山林立,以澜沧江为界,业内曾对云南著名茶山进行分类,分别为“江内六大茶山”以及“江外六大茶山”,“江”即横跨普洱茶核心产区的澜沧江。江外六大茶山,也叫“新六大茶山”,是近些年来传播较广的新兴山头,分别是布朗、巴达、勐宋、景迈、南糯、南峤。

而江内六大茶山则兴盛于明清时期,被称为“古六大茶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亦有不同的说法,如今所称的古六大茶山,是按1957年西双版纳州政府组织,由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带队,对六大茶山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当时现存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最后得出六大茶山分别是易武、倚邦、莽枝、攸乐、蛮砖、革登,这也是如今茶界的主流看法。

(注1:古六大茶山的具体指代,还有以下3种说法,第一种是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第二种是倚邦、架布、山習崆、蛮砖、革登、易武;第三种是曼松、曼拱、蛮砖、易武、牛滚塘半山、曼腊半山、攸乐。)

(注2:由于旧茶山的衰落,新茶山的崛起,以及行业的细分发展,新老六大茶山的说法都不再经常被人说起,还有人将产茶较少的倚邦,蛮砖与易武合并,统称大易武产区。发展到今天的易武茶山,实际上还包括一些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部,毗邻老挝的产茶区,如曼撒茶山、曼腊茶山,现存的古茶园共计7000多亩。)

20世纪50年代时,无论是茶山范围还是产茶量上,易武都稳居第一,因而在古六大茶山中位列榜首,另外,除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管辖外,其他5座均隶属勐腊县,其中倚邦、蛮砖、革登、莽枝均在象明彝族乡境内,而当年那条标志性的易武青石板街,如今是勐腊县易武镇政府所在地。


有趣的是,在道光年间以前的文献上,六大茶山中是没有易武的,如较早记载六大茶山的《滇海虞衡志》:出普洱所属的六大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曰漫撒。”此前还有说法认为漫撒是易武的古称,其实这一说法是有误的。

到了道光年间,《普洱府志》里的六大茶山,依然是只有漫撒,而无易武。直到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才把漫撒改换成了易武。从漫撒到易武,背后隐藏的是一段是明清年间百万汉族移民进入云南的变迁史。

古易武的繁荣与落幕

易武的繁荣始于清朝的普洱贡茶,罗养儒《纪我所知集》中记载:“论云南贡茶入帝廷,是自康熙朝始(公元1662年),云南督抚派员支库款,采买普洱茶5担运送到京,供内廷作饮。至此,遂成定例,按年进贡一次。”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和粮食的购销,并把易武定为贡茶采办地;改土归流时,又设设易武土把总,管理曼撒、易武两大茶山。“伍乍虎从征普思夷匪,以功授土把总世职”,当时将易武单独列为一个版纳。

乾隆三十年(1765)年,漫撒被纳入贡茶行列后,曾闹起过严重的匪患,导致漫撒本地的百姓奔散逃离,土司为了完成贡茶任务,破例招纳汉人进入,后来随着大批汉人“奔茶山”,漫撒逐渐人满为患,人们便移居易武,在这一过程中,易武周围的土地山坡,很多都被开辟种茶。

在众多移民而来的汉人中,石屏商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了长期经营,许多人举家迁入,从此定居在雨林深处,其中就有同庆号创始人刘汉成,车顺号创始人车顺来,同興号创始人向质卿,同昌号创始人黄锦堂等等,经过数十年的经营,石屏人才在易武建立了一座前所未有的汉人移民城市——镇越。

不过,此时的易武,实力远不如曼撒,尤其是当时的曼撒老街,茶庄茶号遍布,茶商行旅络绎不绝,可惜清朝同治年间至光绪年间,曼撒老街连续发生了三次规模很大的火灾,那时候的房屋主体皆为木制,最怕“走水”。曼撒老街走向了设落后,商业重心也开始朝易武转移,渐渐地,易武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取代了漫撒茶山的地位,也在古六大茶山中拥有了姓名。

清道光十三年(1839年),易武古镇进士车顺来上供自家所制易武茶,龙颜大悦的道光帝遂书“瑞贡天朝”四字,并命官员监制牌匾,赐予车顺号茶庄,与之并称的则是宋聘号、福元昌号、同兴号和同庆号等著名茶号。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茶庄、茶商的不断发展,易武逐渐成为了茶叶生产、交易中心,最先形成了集种植、生产、贸易于一体的西双版纳普洱茶产销中心,镇上的常驻居民也近万人。

在普洱茶生产繁荣的同时,易武镇的建设也迅速发展起来,古镇里最出名的莫过于那条易武老街,这条大路形似马鞍,顺山坡而建,路面则完全用青石板铺设,当地两旁,茶庄,商铺,住宅密集,还有许多庙宇、会馆、学校,当年的易武街,也成为如今易武镇的代名词。

后来,介于易武的强势崛起,茶马古道也用青石块从思茅铺到了易武街,易武与内地的来往交流也更加便利,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这里白天驮运茶叶的骡马充塞街道,入夜客栈人满,赶马人的帐篷架到了山坡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遗憾的是,这已是古易武最后的辉煌。

20世纪30年代后期,法国人禁止普洱茶运往老挝、越南销售,掐断了易武的大动脉,而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沦陷,要道被毁,瘟疫横行,货币混乱,通货膨胀,茶庄歇业,茶厂停摆,茶园荒废,再加上49年国民党残军溃退至金三角地区前,在易武放的那把大火,昔日繁荣的易武极速衰亡。

知识延伸:民国末年普洱茶秘史:六大茶山衰落,号级茶庄消亡

随着岁月的流逝,易武街的各种建筑也逐渐破损,尤其是在“文革”中,破四旧造成的严重人为破坏严重。昔日香火旺盛的关帝庙,曾为商业中心的石屏会馆,如今都只留少量破旧建筑,颓立在易武小学大门左侧;那些具有内地汉族民居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宅,建国时尚存300多户,现在只剩下50多户;昔日名扬四海的茶庄老宅,也仅存同兴号、同昌号、福元昌、迎春号、守兴昌、车顺号6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易武的时代虽以落幕,新的故事已然书写,小微产区风,茶地高杆热,易武正在以一种年轻的姿态归来,敬请期待下篇——新易武:七村八寨各自为战,茶地秘境层出不穷。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