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烘《易武》专栏——易武,天下普洱第一镇

本篇为《易武》中「茶人的原乡」章节之「天下普洱第一镇」的精彩内容。

易武,一文一武

易平街贯穿东西,人文之风百年不衰

武庆街连接南北,茶马驼铃穿行万里

易武,一柔一刚

柔者初识,温文尔雅,内敛宽容

刚者回味,稳健醇厚,余韵悠长

文武兼备,刚柔并济,是为王者之道

可历经浩瀚时光的淬炼,循着普洱茶的历史,唯有易武,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普洱茶无法逾越的地。

百年前,易武是贡茶之地,众多百年老茶诞生于此。百年后,易武从凋敝到繁华,见证着普洱茶的全面复兴。

无数茶人不远千里朝圣,只为亲身感受易武的茶汤底蕴、风云变幻。矗立在古镇入口的“中国贡茶第一镇”的牌坊,并不足以说明易武之地位,只是它的自谦之词。我认为易武是“天下普洱第一镇”,这既是殊荣,更是实至名归。

▲ 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牌坊

1

物华天宝的古老茶园

山川有灵气盘郁,不钟于人即于物。易武河川最为钟爱之物,自然是茶。

造物者悉心打造易武的山山水水——择其址于澜沧江北岸,喜马拉雅山脉抵挡住致命的寒流;选其地于北回归线偏南,平均温度与茶树生长温度基本吻合。茶区云海翻腾,峰连叠嶂,茂林参差,一切顺性天成,天生便是产上等好茶之地。

易武占尽天时地利,山高雾重,平均海拔1400米。位于刮风寨的黑水梁子海拔2023米,是西双版纳州第二高峰,而龙户村海拔700米。1300多米的海拔落差,形成了易武茶区极为立体的生态气候环境。

这里温热多雨,易武年均降水量在1700—2200毫米之间,年均气温17.5℃。这里土地肥沃,易武土壤以红壤、赤红壤为主,PH值在4.5—6.5之间。这里矿物质丰富,铁矿、石盐、铜矿等散步在麻黑、高山、勐户、磨者河、同庆河等各个区域,黏土分布在乡境丘陵地带。

巨大的海拔落差和自然资源的多样化,赋予易武独特的风土密码,造就了立体丰富的普洱茶生态环境,一山一味,群星璀璨。

在森林秘境之中,高山阔野之间,古茶树与密林共生,形成高低错落的完美生态圈。易武有古茶园11430亩(1亩≈666.7平方米,全书同),分布在麻黑、曼撒、曼乃、曼腊等地。勐海茶区老班章一枝独秀,易武茶区却是古树葱茏,名山竞立。麻黑、高山、茶王树、落水洞、刮风寨、弯弓、薄荷塘、同庆河、哆依树……一座座山头逐一横空出世,不断惊艳世人眼目。

山山各有风骨,探幽穷賾,其乐无穷也。

2

易武茶的贵族荣光

自古以来,易武便是官方认可的优质产区,及至清代成为贡茶采办地,征服东方帝国的最高品味,闻达于皇室亲贵,声誉日隆。

在成为贡茶之前,易武茶已有数千年的古茶历史。

古六大茶山少数民族中至今流传着三国时期孔明兴茶的故事,世世代代尊诸葛亮为“茶祖”。来自巴蜀大地的茶叶种植文明与云南濮人种茶的传统交汇融合,历经数百年,至唐时已是滇南有名的“利润城”。元代,云南行土司制度,与中原的联系空前紧密。明清,大规模屯田与移民政策乃至鄂尔泰“改土归流”的推行,云南进入大规模汉化阶段,这一时期“普洱茶”的名称正式出现。

清代是普洱茶发展的鼎盛期,易武则是普洱茶贡茶文化的发祥地。

▲ 康熙皇帝像

康熙朝时已在云南采买普洱茶运送往京城,供内廷饮用。雍正初年推行“改土归流”,在云南设置普洱府,优选普洱茶御贡入京,后易武被指定为贡茶采办地,一直持续到清王朝末年,易武茶作为贡茶深受清朝皇室与贵胄的喜爱。

论历时之长,易武作为贡茶近200年;论纳贡之丰,易武年解贡茶66666斤,是普洱贡茶终绝对的中流砥柱,在古六大茶山中占尽风流;论制作之精细,贡茶的采办具有严格的规定与操作流程;而论身份之隆,乾隆、道光等帝对易武普洱赞不绝口,清朝皇室更是嗜此茶而养成“冬饮普洱”的习惯,足见其情之所钟。

易武作为“中国贡茶第一镇”,数百年流芳的“马背上的贡品”,引后世无数茶人竞折腰。

到了现代,易武地位已然居高不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明确提出“古六大茶山易武居首”。

3

独领风骚的风云百年

名烁古今的易武“号级茶”,其实早有因缘。皇室贡茶的身份,一则影响易武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风格审美、二则影响易武的建设、教育与商路通拓。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清代起汉人奔山而来,易武逐渐繁荣兴盛,成为普洱茶的生产集散地。至清朝晚期,整个易武茶山绵延100多公里,已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村寨”的格局。清末民国,各类商号遍布易武老街、茶马古道沿途。

易武商号的主人多为“奔茶山”而来的石屏后代,他们重文崇儒,诗书传家,在贡茶技艺基础上不断精进,坚持以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艺制作最好的普洱茶,精工细作之余,又以人文加持,逐渐形成易武茶“平衡细腻、刚柔并济”的产区风格。茶商们苦心经营,商道大开,将易武茶的商业版图扩展至香港、东南亚等区域,盛况之下,马无空鞍,茶无存滞。易武茶行销天下,尽显不凡。

▲ 红标宋聘号(图片由台湾五行图书出版社提供)

时至今日,当年铸就的号级茶经典,因其卓越品质与稀缺价值,仍在各大拍卖市场不断突破天价,领衔普洱茶的价值新高。

如果说成为贡茶代表了东方帝国统治阶级的口感偏好,那易武号级茶则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由选择,是整个市场对于易武茶的厚爱,优胜劣汰,易武茶独领风骚。

易武茶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竞争中一路搏杀,以悍然之姿一骑绝尘,将灿若星辰的号级茶绘成普洱茶历史中耀目的篇章,奠定出普洱茶江湖最初的格局。往前承袭近两百年的贡茶品质,往后开创百年普洱之光华,人皆言之“一座易武山,半部普洱史”。

4

极边之地的人文风华

三千多前,濮人南迁提升茶叶驯化种植水平,云南茶叶种植从蒙昧走向文明。

至汉武帝征服西南夷设立永昌郡,诸葛亮治理南中,中原农耕文化涌入,茶叶种植水平进一步提升;到唐代,濮人、乌蛮成为种茶的两大主体民族。宋元时期,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成为种茶的主体民族。明清以降,汉人成为主体民族之一。

几千年种茶历史,东方文明的曙光不断影响着云南这个化外之邦。各民族相互影响,云南茶叶史鸣奏出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乐章。其中,对易武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自乾隆始,大量汉人涌入易武,定居在雨林深处,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至今已有三百余年。

三百余年深度开发,易武茶山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的格局。三百余年间生产水平不断成熟,易武商号林立,经典名品频出。三百余年间商道拓辟,易武成为古道之源,茶运通畅让这个边陲小镇逐渐名动海内,几乎占尽普洱茶的荣光。三百余年人文陶冶,烙印出刚柔并济的易武风骨,在物我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中,易武茶与众人圆融温雅的传统性格相知相谐。

▲ 来源于曾丽云《易武——古茶第一镇》

仰赖于几千年中原文化润物无声的滋养,更得益于这三百年静水流深的陶染。易武堆叠出悠远深邃的人文历史,流淌出动人的人文底蕴。易武被誉为“状元茶乡”,兼得自然造化之神钟灵毓秀与东方文化之包容优雅,成为雨林秘境中的一道动人风景。

品易武茶,已不止于体会澜沧江畔的东方树叶之味,更是深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品位的重要方式。

5

“天下普洱第一镇” 实至名归

纵观历史,自濮人种茶起,云南茶叶文明的第一丝曙光照进易武;到唐代“利润城”,易武出好茶已是远近闻名;至清代敬献皇室,易武茶征服东方帝国的最高品味。三千年间岁月激荡,三百余年间风起云涌,易武茶卓然傲立,始终以王者之姿一览众山小,成就不可逾越之普洱圣地。

穷究品质,被“天时地利”宠爱的易武茶,出身已是华贵,更难能笃步前行,品质传世。今日仍存世之百年茶品已被时光验证,更何况其茶性、其气韵与传统文化如此契合,自然能引得无数茶人倾心相待。

而我只是这“无数茶人”中渴望为易武略尽绵薄之力的一个。十余年前,我循茶而来,扎根易武,琢之、磨之,茶汝于成;十余年间,我一趟趟走出去,珍而重之,将易武茶推广复兴。与易武茶相伴越久,爱之越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就是易武茶的魅力所在。

天下普洱第一镇,舍此其谁?

撰文 / 郑少烘

图片 / 郑少烘

来源:茶语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