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凤庆县茶厂

找到约22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汤仁良与云南蒸酶茶

逃难到恩施

汤仁良,1921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38年日军侵占杭州,为躲避战乱,母亲四处借了60元国币,汤仁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中,逃难到恩施,在其表姐郑尉青的介绍下,进入中国茶叶公司恩施实验茶厂做实习生,师从范和钧,在此供职的有众多茶界名流:冯绍裘、戴啸洲、黄国光、李菊仪、袁炳才、周仕祥、王堃、王乃赓、尹苏民等,在茶叶界都是很有造诣的,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茶叶技术培训中心,集中了当时的优秀老师,涉及到茶叶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对外贸易等领域,被誉为中国茶叶的“黄埔军校”,汤仁良进厂后两个月就因好学被提拔为助理员,同时考入中国茶叶公司托办的茶叶技术培训中心,得以系统的学习茶叶方面的理论知识。


汤仁良先生

恩施实验茶厂是汤仁良事业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个驿站。在那里为他一生所从事的茶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初步的实验经验,1939年被安排到芭蕉分厂工作,分厂厂长是黄国光(解放后任中国茶叶公司副总经理),浙江杭州人,自然对聪明伶俐的小老乡关照有加,不仅在业务上细心指导,生活上也给予关照,让背井离乡的汤仁良得到温暖,在芭蕉分厂几个月的时间里,还到过朱砂溪分厂,厂长李菊仪也是浙江人,制作龙井技术高超,在此学习了龙井制作。随后被安排到宣恩庆阳坝分厂,这里厂长杨润之,对于年轻而又聪明好学的汤仁良,将自己所有技术传给他,在这里学会了恩施玉露制作。

当时庆阳坝茶场制作恩施玉露的条件极为简陋,没有一样机械,加工设备全部是当地能够找到的设备,杀青是在大锅中进行,一个50公分的竹制蒸笼,用两个直径45公分的竹筛循环使用,大锅盖是竹片编制成倒漏斗形,可防止冷凝水滴入茶胚,蒸好的茶叶倒在篾席用大篾扇使其快速冷却,并散发水分,篾席也就四床,茶叶的做形是在整形台上做的,当时也就两个整形台,整形台是砖砌成长框内中间设燃烧木炭的炉膛一个,在砖框上放置一个与其外径相符的木框,操作台上部用长、短铁条平放支撑操作台,操作台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框,长190Cm,宽70Cm,高20Cm,用麻布紧堋在框底上,在麻布上裱上六层绵纸(用构皮树制的皮纸),操作时私人分列两边,每边两人左右并排进行,茶场每人发一条毛巾擦汗,装茶用木箱,筛、选、转、运用簸箕,庆阳坝分厂的条件虽然很差,汤仁良在这里学习的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绝技,这项技艺对他后来的茶叶生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40年,中国茶叶总公司经理换成李泰初,此人是孔祥熙的干连襟,仗势欺人,骄淫极奢,爱瞎指挥。恩施实验茶厂很快换成他所倚重的人。汤仁良只得另谋出路,刚好有个叫王乃祥的老乡在重庆云南茶叶公司四川分部(在重庆夫子池销云南茶叶)当经理,邀请他去任出纳,于是汤仁良被迫到重庆谋生。

蒙难在重庆

汤仁良到重庆后,先拜访了在重庆经商的叔公和堂哥,对他的到来,二人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叔公希望他在重庆经商,并承诺把自己名下的一个分店交汤仁良经营,汤仁良没答应,叔公又提出由他运作到中央大学读书,汤仁良也因为自尊心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堂哥建议到他的公司任职,汤仁良同样拒绝。按汤仁良自己的说法,他不愿意靠别人照顾过日子,心高气傲的汤仁良要靠自己的能力去求生。于是他去了云南茶叶公司四川分公司,成为该公司的在重庆的一个职员,也算是学有所用,凭本事吃饭。

战时的重庆抗战氛围很浓,无论国共两党或其它党派都要在陪都重庆表达自己的主张。《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主张的舆论阵地,是进步人士非常喜爱的读物。汤仁良作为一个深受战乱之苦的热血青年,自然把这一刊物当作精神食粮,公司对面墙上贴着的《新华日报》,他是每日必看。这个时候,虽然是国共合作联合抗战,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活动在明的方面好像是允许的,《新华日报》也能与《中央日报》《大公报》《扫荡报》《扫荡报》等同时贴在墙上,让市民观看,但它的纸质很差,也没有人敢看(这是后来才知道的)。但暗中却不一样,他们对进步人士进行打压、限制,对拥护、靠近共产党的人士更是暗中采取措施,或关押,或暗杀,最大限度地进行扼杀。在这种大背景下,汤仁良不可避免的成了国民党特务的怀疑对象,1940年的夏天,国民党特务对汤仁良动手了,他们把他抓了起来并严刑逼供,年轻气盛的汤仁良对国民党特务的行为非常反感,审讯从一问一答变为一打一骂,汤仁良饱受皮肉之苦。特务们在审问不出结果后将其转到警备司令部。经过四十天左右的非人折磨后,因国民党特务找不到汤仁良与共产党有牵连的证据,被放了出来,释放时经一个狱警(浙江老乡)点破,汤仁良才知道自己是因为看《新华日报》惹火烧身,引出如此巨大的麻烦。

经历如此磨难的汤仁良,这时有些屈服于命运,从不迷信的他居然去测了字,他写的是一个“有”字,测字的先生给了他八个字:“大益东南,不利西北”。听了这八个字,他灵光一闪,恩施不就在重庆的东南吗?看来自己的命运还得再次与恩施联系到一起。于是他连夜向堂哥汤朝荣借了三十元钱,乘坐民生公司的小火轮到巴东,再乘木炭车又来到恩施。

再次到恩施

汤仁良回恩施后,经时任五峰县茶叶改良场场长的袁炳才介绍,认识了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戴松恩,戴松恩见汤仁良聪明伶俐,就安排他到畜牧组做助理学员。畜牧组主任王邦巩见汤仁良爱学习,是个可塑之材,就不安排他具体工作,让他自学文化知识并进行指导。

1940年,在王邦巩的关怀鼓励下,汤仁良考上了湖北省立农学院会计专修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湖北省立农学院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当时院址在恩施东郊的金子坝(陈诚官邸所在地),它是湖北省主席陈诚仿照延安办学方针,学生读书免费,还供吃、供住、供夏衣冬服,但毕业后,要为政府服务两年才能自由找工作。1940年建立的湖北省立农学院,是在当时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陈诚直接倡导下,在极其困难的时期,为湖北培育建设人才开办的学校。为表达对这所学校的重视,陈诚亲任名誉院长,每到星期一,陈诚只要在恩施就会去农学院参加纪念孙中山“纪念周”,并与学员交流,学员不仅可与他直接对话,还可向他提出问题,调皮的学员甚至还与他开玩笑。虽然吃穿由政府供给,但汤仁良没有钱买鞋,就练高跷走路,汤仁良在冬天为避免脚受冻,曾经踩着高跷去食堂吃饭,

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师资力量是雄厚的,一些名校的名师因躲避战乱逃到恩施,在农学院执教。虽然条件艰苦,但在战火纷飞年代能够生活无忧,已是非常不易,所以师生们都很珍惜,学员学习也刻苦努力,老师也用心传授。那时教授和职工的工资是实物发放。生活仍然艰苦,其中有一位教生物统计学的李凤荪教授,挑粪水浇菜,不小心跌跤,因为舍不得肥料,在铲土时发现一个虫,经过培养送去伦敦世界昆虫学会鉴定。在全世界100多万昆虫中没有此虫,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凤荪虫”。另一位教经济学的教授沙凤歧,思想很开放,他经陈诚同意,竟敢教学生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论】和计算公式S=(T/t)元。让学生们知道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湖北省立农学院的学习并未如预期完成。

1942年春,因日寇的侵略更加疯狂,侵入五峰县,学院停课,学生只有提前毕业。汤仁良因所学专业是会计,被分配到宣恩中学任会计主任。这份工作应该是很不错的,但热爱茶叶的汤仁良却有些觉得不满意,竟违命不去宣恩,到了五峰茶叶改良场任技佐,月薪160元。


图片来源:《近代以来中国茶业研究及图鉴》

奔赴云南

汤仁良到五峰三个月,接到了表姐郑蔚青的来信,代表其父亲郑鹤春(云南茶叶贸易总公司经理)邀请他到云南茶叶贸易总公司工作。原来云南的茶叶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偏偏冯绍裘在1941年春去昆明中央机械厂定制四部克虏伯式双动揉捻机而不回的情况下,使红茶加工技人员更是难求。汤仁良1939年在恩施实验茶厂看了全国茶叶评审,当看到云南茶叶时,对其圆润饱满的芽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由此产生了云南情结。汤仁良看到信后立即决定去云南,并约上当时的五峰茶叶改良场场长袁炳才(又名袁鸣)夫妇和五峰农场场长熊径阳(是一个在深山炼提供铁材给贺龙被捕,因五峰老县长慈心,叫看守人员替他买烟时,暗示逃走的共产党员),一同前往云南,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一路颠簸,1942年6月一行辗转到达昆明,成为云南的一名茶人。这位21岁的小伙子怀着对茶叶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被一封信召唤到云南,却不知此去等待他的是一条多么曲折的人生道路。

汤仁良到云南省公司不久,就被公司派往顺宁。当时有一紧急情况,冯绍裘因故离开了顺宁茶厂,吴国英继任副厂长,为冯绍裘定制的大型克虏伯式双动揉捻机,员工不会使用,做出的红茶质量却出现问题,调往口岸的五百担红茶,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海关全部退货。汤仁良到顺宁茶厂后,通过分析发现发生质量问题的关键是在揉捻时整体发酵过度。造成原因是揉捻机的容叶量高达200公斤左右,揉捻时间两小时左右,云南是大叶种茶,芽叶肥厚重实,在加压揉捻的过程中因加压造成温度升高,促使茶叶在揉捻机的桶内发酵若按正常工艺要求发酵,就成为带酸的褐茶了。为解决这一问题,汤仁良带领茶厂技术人员进行试验,针对发酵过度,先是在发酵工序缩短发酵时间,虽然发酵过度的问题解决了,但品质问题还是存在,因为两次发酵茶叶品质完全变异,根本不符合红茶质量标准。面对这样的结果,汤仁良只能另设它法了,要使红茶品质达到要求,只能从解决揉捻时发酵这一特殊现象入手,如果揉捻过程推迟或少发酵,问题就不存在了。汤仁良带领工人和技术人员在揉捻加压上进行试验,按茶叶加工的技术要求,揉捻加压按“轻——重——轻”的顺序进行,汤仁良认为大叶种的茶叶比重大,大型揉捻机投叶量大,桶深,自身压力就大,而揉捻时加压就压力更大,茶叶细胞破碎快,促进了在揉捻时先、后不一致时的茶叶内部的物质转化。试验目标确定为减压运行,最后的结果是不加压,连桶盖也不盖,利用茶叶自身重量形成的压力,使萎凋叶揉捻成条,而茶叶因无外在压力作用,通透性好,在揉捻过程中减少发酵现象,成品质量比较符合标准,达到外销要求。

汤仁良到达顺宁茶厂不满五个月解决了难题,因业务能力太强,被副厂长所不容,采取不发工资,理由是汤仁良的工资太高,群众不服。汤仁良负气回到昆明公司,总经理郑鹤春说事情已经知道,命汤仁良仍回顺宁。汤仁良以好马不吃回头草,坚决拒绝,郑经理又要汤仁良与业务主任王乃赓同样100元的月工资在公司工作,汤仁良说:我是你们请来的,凭什么要减少60元?既然公司无法安排,只好在公司吃住,另找工作。

年余后,直到1944年春,墨江茶叶公司经理禹恩燮,委托该公司昆明营业部经理兼墨江茶场李子忠场长,邀请汤仁良去墨江工作,担任墨江茶场技术主任。墨江茶场有500余亩茶树畸形生长的茶地。当年汤仁良除开始修建食宿厂房、试制“恩施玉露”器具外,在秋末将茶树全面进行整型修剪。过年时,李子忠从昆明回来,看到遍山是枯枝落叶,他心痛地责问汤仁良:你怎么能这样搞?汤仁良将取消顶端优势促发侧芽的道理说明。汤仁良在墨江茶场十分关注茶叶加工,把浙江师傅熬夜制茶改变到白天炒制龙井,将鲜叶储藏过夜,起到轻微萎凋作用增加香气。改变原来一次炒干为分段即初炒、复炒;将茶胚成型后(含水量在30%左右时起锅)平直摊放在簸箕里,待全部鲜叶做完后进行复炒,既省工、省燃料,又减少苦涩味。受到原来看不起汤仁良的一位浙江龙井老师傅孙德明的尊重。到1945年,茶园增产20%,而汤仁良指导生产工艺的“玉露”茶一炮打响,产品供不应求,墨江茶场又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李子忠高兴之余,花了150个银元,给汤仁良买了一套毕几毛呢西装,作为奖励。

淡泊名利,一心为茶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汤仁良毅然参加“云南人民倒蒋自卫军二纵队”(滇黔桂边纵九支队前身),并担任墨江军政委员会宣传部长,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后,一心投入茶叶事业的汤仁良,申请辞去部长职务,经边防副司令员余为民同意转业,并嘱咐去西双版纳建设小上海,团长刘杰生转业时任思普恳殖场场长,任命汤仁良为茶叶股长,历时一年许,在接收三厂一场的同时,汤仁良利用国民党军破坏不了的工具,在勐海南糯山茶厂生产了2.5吨红茶。1952年送样品经上海商品检验局鉴定,品质超过高档祁门红茶。汤仁良将报告单送给时任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天放,他非常高兴地说:云南有这么好的宝贝。立即将报告单送省经济委员会当场决定拨款十万人民币,并令汤仁良在昆明购买化验仪器,等待从上海调拨的显微镜。为1952年8月建立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做好准备,汤仁良因此调去思茅行政干校学习,1953年2月被农业厅从干校调到凤庆任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当时党政领导都很重视茶业,县长兼任红茶推广大队长。省农业厅又要求农业推广站以茶叶技术为主,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下,汤仁良能力得以发挥,通过培训农民技术员,土制三角水平尺,不到两年,将全县3900多亩荒芜、上下直裁的茶垦复改成水平横行。在加工技术上,汤仁良选定离单位约三公里的象唐初制所,蹲点农民自办的茶厂。实践中发现揉捻机的缺点在于揉盘上棱条不合理,揉桶运转,使茶体离心外跑,每次揉捻要一人将外跑的茶扫进揉桶。运转时,桶边与直型棱条形成剪切,茶条被断碎,而且团结力很小,揉好一机茶需要两小时以上,成茶品质较低。汤仁良在新婚的日子里,夜以继日的刻苦研究,不知其数的刻制不同型的棱条,最后成功的是不同曲律的曲棱。使茶胚起到向心力作用,茶胚不外跑,形成茶胚自身团扭,减少断碎,揉捻时不要专人管理,成茶紧结圆润,提高精制率10%左右。但被解放前的顺宁茶厂副厂长、留任为凤庆茶厂的厂长否认。几经周折后经中国茶叶总公司技鉴胡浩川同志亲临凤庆鉴定说:适合外销。并授意省农业厅将此揉捻机推广全国,省经济作物处处长贡惠英同志亲到凤庆,与县长解德宽商得同意,命汤仁良制30部模型,当时凤庆只有大刀木匠,城内只有一个被劳改释放的反动军官懂得数学的木匠,汤仁良请示县长同意,叫他到农技站制30部模型交省农业厅,共花了业务费2000元人民币。造成后来反右批判的证据,说汤仁良走白专道路,一鸣惊人,请反动军官到单位工作,浪费国家资金。并于1958年被划为右派,县委书记为了报私仇,不许汤仁良搞茶,到农村蹲点,指导粮作技术,近20年,汤仁良所蹲过的七个生产队都空前丰收,得到农友们的喜爱,无数次暗中给少量鲜叶,汤仁良得以探试“云南蒸酶绿茶”的工艺,认识了云南大叶种要制出好的绿茶,必须改变绿茶不能发酵的常规。

1976年落实政策改错后,继续投身茶叶事业,做出巨大成就,蒸酶茶制作也于1981年得出了成果,准备推广,却受到人为干扰,推广计划流产,于是愤而办理了离休手续,并发誓“再也不沾茶”。1985年临沧地区成立了“茶叶技术标准委员会”,经凤庆县县长毕文玉推荐,地区计量局毕加吝局长邀请,汤仁良因热恋云南大叶种制绿茶之心不死,放弃了赌气之话“再也不沾茶”的誓言,又成为该委员会的特邀委员兼顾问,再次开启了他的茶叶科研课题。

身在云南,不忘“玉露”

特别希望把自己在恩施学到的茶叶加工技术用于生产中。“玉露”茶是汤仁良在恩施学到的最精湛制作技艺,到了云南自然要展示出来,于是他采用大叶茶鲜叶制作玉露茶。由于大叶种芽大毫多,做出的“玉露”茶与恩施玉露相比在“细”和“光亮”上有所欠缺,但因紧圆亳多,又不能盗名“玉露”,就以“银针”为名。上市后受到消费者追捧,产品供不应求,制作玉露茶的关键是蒸青和整形、上光,形成玉露特殊的外在感观品质,虽然汤仁良对工人手把手地教,但理条、上光的工序仍须汤仁良参与完成。蒸青则是形成玉露内在品质的关键,为保证质量又提高产量,汤仁良于1946年在云南墨江茶厂进行研究改进,用一口大铁锅盖上中间钻有直径2.5厘米圆孔的板盖,盖上安装35Cm高、100Cm长、30Cm宽的木框。长方型的木框内装一个漏形的匀汽箱,箱口钻有许多小孔的铁皮,起到分匀蒸汽的作用,在上面安装手摇轮回竹条编制的蒸青帘,帘部除茶叶进、出口外,都用木板围封。每小时可蒸鲜叶40公斤,比庆阳坝时的蒸青设备不仅提高了产量,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保证了杀青质量,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墨江没有棉纸,就用厚约1.5公分用铁条为筋的薄层纸筋石灰板作作台的底板,可以长期固定使用,总体上减少了制茶成本。后来因工作变动,汤仁良先后在凤庆、临沧、耿马传授玉露茶制作技术,使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在云南得到传播。在临沧永泉茶厂制的“云针”获全省绿茶第一名,在凤庆茶厂制的“太华茶”得到外贸部总顾问黄国光的表扬,并获得金牌称号,每公斤600元,供不应求。汤仁良在云南虽然花了很大的精力推广玉露茶制作技术,产品也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临沧地委在凤庆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说:从来没有喝到过这样好的茶。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是很难掌握的,云南的大叶种茶内含多酚类蛋白酶高,而且非常活跃,还有茶多酚中的复杂儿茶素含量既高又苦涩,用一般杀青工具做不到的,要用恩施玉露蒸汽杀青,才能在温度不低于45℃,操作达三小时半的时间里完成不是氧化作用的“发酵”,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苦涩味。成为口感润厚、外形美观的高档绿茶。虽然很多人喜欢“玉露”茶,但因为人工操作,劳动程度强,缺乏事业心强,能吃苦耐劳的人才,因而汤仁良在云南传播玉露制作技艺也是面临困境,,玉露茶并未如他所愿大范围推开,就连自己的大儿了虽然他用尽心血去教也没有完全学会。

反右成为牺牲品,饱受磨难搞科研

1958年,反右扩大化,对县委主要领提了几点意见,即被划成右派,停职降薪,不准搞茶,到农村蹲点,20多年间,连续蹲点七个生产队。每到一地他都刻苦钻研,不怕苦不怕累,潜心农业科技研究,为所在社队实施特殊增产增收措施出谋划策。凡他蹲点的生产队良食都空前增产,乡亲们把他当作财神—样敬重。并暗暗的给他一些鲜叶,试验后得到了决定性的认知是最高兴的事。1971年夏,县委领导人将他的公职无理由的免去,并强令下放到边远穷困的营盘公社务农。他苦苦申诉,无济于事,只有申请返回浙江老家,幸得时任军管会政工组长刘振基同志的帮忙,汤仁良以自愿申请退职为由,并发给全家四人回浙江的差旅费800元,成为浙江诸暨小山村的一介农夫。汤仁良所在的公社党委书记和生产大队支书了解到他是搞农业的,就委派他为公社植保委员大队植保组長,五年时间里,给所在生产队改进了农业技术,大幅增产增收。工分值每10分达到1.80元,而其他生产队只有0.30元左右。

1976年云开雾散重见天日。汤仁良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回风庆农科所开始新的农作物杂交试验。1980年冬天,他被调往临沧外贸局新成立的茶科所任制茶组组长。汤仁良在人生最美好的季节耗去了20年光阴,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损失,也是茶叶界的损失。

借助“玉露”谱新篇,改进工艺创“蒸酶”

云南历史上就是产黑茶“普洱茶”的地方,汤仁良工作的凤庆县,1939年前只生产晒青,冯绍裘创制“滇红”后才有红茶。从恩施走向云南的汤仁良最先接触的是绿茶,培训时学习了红茶和绿茶加工,但在实习时得杨润之“玉露”制作技艺真传,因而对“玉露”自然有不可割舍的情感,对蒸青工艺具有独到的理解,对绿茶自然也有一份爱恋的情怀。我到云南他家中拜访时,他喝的是绿茶,而且他告诉我,他平时喜欢喝的就是绿茶。云南大叶种的普通鲜叶苦涩味重,是难制成好绿茶的,汤仁良为云南大叶种茶生产绿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实验,也使用蒸汽杀青技术,在初烘后加入“发酵”工艺,最后取得成功,研制出云南特有的“蒸酶茶”。探索做试验早在1942-1948年间汤仁良在顺宁(今凤庆)实验茶厂、墨江茶场试制玉露、毛峰、龙井等绿茶,终因制出的产品苦涩味较重而失败,唯玉露因原料幼嫩和独特的品质特征得到认可。解放后,内地茶叶院校毕业生分配到云南工作,他们也以小叶种绿茶工艺制成大叶种原料的绿茶,产品送母校老师鉴评,导致中国陈椽、王泽农、阮宇诚等茶界专家、学者在论著中断言:云南大叶种只能制高档红茶,不宜制绿茶。这个结论给云南绿茶判了死刑。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红茶市场不景气,有人说:不能吊死在红茶上了。汤仁良也从多年制茶的经验中悟到不同工艺可以改变云南大叶种的“脾性”。从那时起,在农村蹲点时,得到农友资助少量鲜叶,用开水壶蒸汽制蒸青茶实验。在无数次的失败后,摸索到需要“发酵”,才能减少苦涩味的初始方法,,成功投产。

1976年秋恢复公职后,汤仁良举家迁回凤庆。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公开搞起了蒸青茶研究。到汤仁良平反后被借调凤庆茶厂茶科所指导生产“恩施玉露”茶时,得以利用该所蒸汽炉将二三级鲜叶制成“珍眉”(即蒸酶茶)。试验得到系统进行各项技术指标被确认,试验宣告成功。1980年,汤仁良调到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初建茶科所制茶组长,在此期间到临沧县博尚镇永泉茶叶初制所蹲点,在提高红茶品质的同时自购工具制竹木手摇蒸青机,继续蒸酶茶的研制,试制产品得到地县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临沧地区茶科所计划于1982年正式生产,不久,计划被莫名其妙的推翻,汤仁良愤而提出离休申请,致使蒸酶茶的研制工作中断。1985年初,曾喝过蒸酶茶时任临沧地区计量局局长毕加吝和凤庆县的毕文玉县长以“为人民服务”为由,说服汤仁良重启蒸酶茶的研究,并在地区科委主任李根福等人的陪同下到临沧各县进行系统的调查,最后决定在临沧县博尚镇建立永泉茶厂。经过反复改进、研制机具和完善制作工艺,于1988年试制成功并投产,产品送省参加全省茶叶鉴评,惊动全省茶界,其中参照玉露工艺制作的“玉针”(因银毫白如针而命名)获100分满分,冠全省参评产品之最;“珍眉”得94分名列第二。又报送国家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经高级工程师王善庭、钟罗化验,因品质出乎意料,在写评语前,由该所出资,花了3000人民币邀请沪浙茶叶专家会评,共同的评语是:品质较佳,超过浙皖高档炒青绿茶,可与中小叶名特茶相美。云南省科委及有关部门领导、《云南日报》记者纷纷前来视察、采访,一时之间,赞誉之词不绝于耳,产品供不应求。当年时任地委副书记的艾群在凤庆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说:这么好的茶,我从来没有喝过,希望各县都搞起来。会议一结束,耿马县委书记杨学亮即到永泉茶厂邀汤仁良和华加吝去耿马。(当时汤仁良因已经答应杭州茶叶试验场场长给栋房子,报销去云南来回差旅费和每月补贴400元的条件,准备去该场工作,没有立刻答应,经毕加吝说云南落后于浙江,应该在云南)次日,随杨书记去了耿马。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的会议上决定以乡镇企业名义,在勐撒建厂,可谓雷厉风行。八月投产当年茯利两万多元。此后该厂生产的“回味牌”蒸酶茶系列先后分别获得展销、博览会五个金奖、一个银奖,其工艺申请获得国家专利。

1994年由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报请云南省科委批准,下达课题“蒸绿茶机械化生产线研究”,随批文补贴人民币17万元,经过三年六个月研制,于1997年8月成功鉴定,共耗资23.2万元,全生产线共22台套机器组成,全年可生产合格干茶100吨,并试生产了175公斤中档蒸青绿茶,鉴定后,全部生产线由地区外贸局接管(后来被不懂茶叶机械的厂长破坏了)。1995年,陈椽教授的学生,时任云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长的贡惠英同志写信给他说汤仁良经过发酵制成的绿茶很受消费者欢迎。他在回信中说,汤老老了,忘记绿茶是不能发酵的,并要点茶样看看。当时,汤仁良正在帮耿马县供销社在勐撒建立三南茶厂,将该厂的商品“露珠”“滴翠”“蒸酶”寄去各200。他正在开汤时,恰逢国家经贸委主任姚依林造访,就把三包剩余的叶茶“借花献佛”,又写信给汤仁良说:盼再各寄十几克。第二次同样寄去三包商品茶共600。这次他邀请安徽商检局、茶叶公司、茶学会、农学院四位高工专家会评,评审结束,欣然题词:“原璧归华、更新换代、形质并茂、还我国饮”。并用快函祝贺,同时建议在昆明召开记者招待会(因无经费没召开)。陈椽乃是我国茶界先辈,居然能自我否定以前论断,足见汤仁良利用蒸青发酵工艺制作的绿茶的品质之优。蒸酶茶是在传统制绿茶工艺上增加了发酵和高温蒸汽快速杀青,这是两个互为因果的改革。因此,彻底钝化了茶多酚蛋白酶的基础上,进行长时间的闷、抖式的发酵,又能减少破坏有益物质如维生素c、叶绿素,并可部分将咖啡因、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简称e-gcg的苦涩味减少,将其大多有益成份保存下来。蒸酶茶工艺存在的缺点:一是两个新增工序的操作,特别是发酵要求严格;二是初制成本高于传统绿茶10%左右。但它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实现了对云南大叶种茶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的开发利用,并且对今后新产品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时日本的茶叶专家渡边依作在临沧市访问凤庆茶厂时问汤仁良:你是怎样解决云南大叶种制绿茶消除苦涩味的?汤仁良因为地委书记段经堂要求保密,只好婉言答复:日本是小叶种茶,这项技术用不着。但作为国内企业应该有针对性地应用这项技术,大叶种地区用于绿茶制作,中小叶种地区在夏秋茶的加工上也可能借鉴这项技术的相关指标,做出品质更好的茶叶产品。认准蒸青好工艺,研制设备做好茶。

汤仁良在恩施学玉露茶制作时对蒸青这一杀青工艺有了很深的了解,他认为炒青会因为受热不均匀而影响产品质量,蒸汽杀青则没有这一问题,只要杀青设备密闭性好,杀青效果非常好。到云南后,他在绿茶制作的探索中始终把蒸汽杀青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1946年,汤仁良在云南墨江茶厂改进的匀汽箱与摇轮回蒸青帘蒸青设备能达到每小时可蒸鲜叶40公斤速度,这在当时来说效率是很高的,但需要操作人员技术熟练,要靠嗅觉掌握摇动的快慢,才不致失误。1981年在临沧县博尚镇永泉茶叶初制用汽油筒代替铁锅,在墙外用钢管将气体导入如上述蒸青箱内的手摇蒸青,每小时可以杀青75公斤,缺点是摇机人仍然要靠嗅觉掌握摇动快慢。1986年,汤仁良设计制造出电动网带轮回式蒸青机,只要调整好撒茶厚度与轮转速度,台时产量达到300-400公斤。但有三个缺点没法解决:一是增加茶胚水分115%不仅增加失水燃料,而且影响品质;二是盖板架和筛网(铁质)上的冷凝水里的铁离子污染茶叶,影响色香味和人的健康;三是筛网是匀速轮转,蒸好的茶叶很柔次,粘附在筛网上,二次重蒸,混入在制茶里,影响成品观感明显。(使用此机,须专人清除被粘茶叶)到了90年代初,汤仁良在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协助下,制成了“快速振匀蒸青机”76型,台时产量可达600公斤(鲜叶),直接操作只需搬茶、撒茶两个人。蒸好的茶胚不仅不附冷凝水,还能蒸发茶叶体内自由水0.5%左右。也没有铁离子的污染。(因为汽室除喷汽口是铜网外其他都是绒、棉织品),在6秒钟内达到彻底钝化多酚酶的作用。

汤仁良为了减轻制茶成本,设计了压力不超过0.1Mpa的蒸汽发生器(直立锅炉形式自动加水,可以不断使用),售价只要7000元,装上0.1Mpa的压力表会自动放汽使用蒸汽只有0.06-008Mpa的压力,很受厂家欢迎。汤仁良因为长期坚持试验,勇于探索,在茶叶界成绩斐然,得到国家和茶叶界的高度认可,1992年10月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7年4月被授予吴觉农勋章。这是对他一生为茶的最高奖励,作为一个茶人,得此两项殊荣夫复何求。

2019年,汤老去世,享年98岁。

来源:云南省茶业协会 苏学章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红茶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的?

  2020年年初,在西班牙巴萨罗那一家街边的咖啡馆等朋友,本想点一杯便宜的黑咖啡消磨时间,但却在“茶”的那一栏,发现了云南滇红茶,售价2.8欧一壶(人民币22元左右,这家店意式浓缩的价格是1.5欧,美式的价格是2.5欧)。相比咖啡,云南红茶的价格略贵,但此刻已经不是计较价格的时候了,连忙点了一壶云南滇红茶尝尝。

  服务员端上茶来,用一个蓝绿色的小茶壶配了一个深蓝色的小瓷杯。我揭开盖子,看到茶壶里泡的是完整的叶片,应该是滇红工夫茶。泡了两分钟之后倒入小茶杯里品尝,虽然滋味不如在云南喝到的香高味浓,但依然喝得到大叶种红茶特有的香气和韵味,此刻已经十分满足。对于一个喝茶人而言,在陌生的地方遇到熟悉的茶,是一种惊喜。茶叶和人的流动,是滋味的流动,也是文化和记忆的流动。  

  从17世纪的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中国红茶就踏上了它的环球之旅。荷兰人把茶叶带到欧洲,英国人把喝茶的传统发扬光大,一杯杯红茶,随着日不落帝国的征途,红动四方。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早已衰退,红茶却依然香飘四方。400多年来,红茶一直都是世界茶叶贸易的主角,是世界范围内饮用人数最多茶品。从东方到西方,红茶也是当之无愧的最具包容性和最受欢迎的茶品。

  云南红茶与世界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云南红茶经由马帮、汽车、轮船一路奔波,从澜沧江边抵达泰晤士河畔,由此开启了云南红茶的全球化时代。从1939年开始,云南红茶便为了成为世界红茶贸易的重要一环。

  云南红茶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如今的云南红茶又面临着怎样的机会和挑战呢?

  战乱时代,为出口换汇而生

  云南红茶的华丽登场,就是为了出口换汇率。战乱年代,安徽、福建等中国红茶的主要产区无法正常生产,国家需要寻找新的产区来进行红茶出口,为国内带来充足的外汇。滇红工夫茶于1938年在顺宁试制成功,从1939年凤庆茶厂开始批量生产,供出口换汇。

  凤庆地处云南西南部 ,境内山地多、平地少,多民族聚居,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2019年,从云南昆明到凤庆,驱车要10余个小时。乘飞机也要先飞抵临沧机场,再从机场转乘3个小时的汽车才能抵达。在交通不便的抗战年代,一杯产自云南的工夫红茶,要抵达伦敦,路程遥远。  

  1939年至1940年间,制作好的工夫红茶要先用骡马运输,送到下关后,再由汽车转运昆明,转调广州口岸、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设在香港的富华公司销售于伦敦国际茶市。后是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设在缅甸仰光的振华公司和启南公司两个办事机构,将凤庆红茶产品经云南省茶叶公司指定的运输线路,或由顺宁经昆明装火车至海防,或由顺宁以骡马运输,取道西南通道,或绕道保山,转腊戌装火车至仰光。销往印度、缅甸、泰国,或通过仰光、转口香港,销伦敦茶叶市场。

  当年的茶叶出口就如同接力赛一般,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才能抵达终点。第一批“新滇红”出口的时候,还没有木箱铝罐子,是用沱茶篓装运香港,然后再改装木箱铝罐出口。1939年凤庆茶厂边建厂边生产,批量试制成功工夫红茶17.4吨,交由香港富华公司转销伦敦。云南红茶的品质在伦敦市场广受好评,这是云南大叶种的荣誉,也是云南红茶开创者的荣耀。香高味浓的云南红茶里,流动着的是一个国家的苦难与伤痛,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勐海作为云南茶叶重镇,也几乎同时与凤庆茶厂开始了红茶试制,据汪云刚、刘本英的《滇红》一书记载,勐海于1940年加工出了第一批机制红茶,至1941年底生产出工夫红茶200吨左右。关于这个时期佛海茶厂的红茶加工和出口,《中茶进出口公司志:1938-1990》中也有记载。1942年,因为日军侵占缅甸,滇缅公路中断,凤庆和勐海的红茶无法运出,只能内销。1942年-1950年间,时局动荡,包括红茶在内的几乎所有云南茶都运销阻滞,发展也较为缓慢。

  计划经济时代内销与外销

  1950年,云南红茶开始恢复出口,要了解当年云南红茶的销售情况,需要先了解中国茶叶出口政策的大背景,也要理解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发展背景。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配合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茶叶出口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50年代,主要以苏联和东欧为主;60年代,减少东欧和苏联国家的出口,增加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亚非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出口;70年代发展和扩大对欧美,亚非国家的出口;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出口比较多元化。1950年至1990年间,云南红茶远销苏联、波兰、英国、美国、加拿大、巴基斯坦、日本、法国、新加坡、伊朗和香港等 20 余个国家和地区。  

  1949年以后,国家对茶叶实行“中央掌握,地方保管,统筹分配,合理使用”的原则。中国茶叶总公司确定的茶叶销售以“扩大苏销、新销,掌握边销,调剂内销”的方针,1950 年代,云南红茶主要调供湖北茶叶公司,销售苏联和东欧各国,少数销与第三世界国家。

  1956年对于云南红茶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因为从这一年起,云南红茶的产区从原来的凤庆、勐海两县扩大到了昌宁、云县、双江和临沧4县,当时省茶司和凤庆茶厂抽调了100余位技术人员,同时还聘请了安徽和江西的50多名技工到这四个地方进行技术指导。这一年,有800多名茶农学会的初制红茶技术,云南红茶的产量也比1955年增加了一倍。当年的这些红茶产区,如今也是云南的红茶重镇。时代在变,但制茶的传统在各地茶人间得以传承。

  上世纪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云南红茶对苏联的出口有所减少,这个时期云南红茶主要调供上海、广州口岸,以号码茶拼配出口,供应西欧和北美市场。1974 年以后,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始自营出口普洱茶和工夫红茶,云南红茶全部调供云南省茶叶公司拼配号码茶出口,1975年,云南调供出口的红茶首次突破10万担。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改善,云南红茶又恢复了对苏联、波兰、捷克和民主德国的出口,一直到90年代都是逐年上升。从云南出口苏联的茶叶,从昆明东站装火车出发,经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出口苏联。《云南进出口公司志》中记录,1990年出口苏联的工夫红茶为895吨,红碎茶为3031吨,小包装茶250吨。

  工夫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其实是一个非主流产品,国际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是红碎茶,这与西方的饮茶习惯相关,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广泛,主要是在中国以及华人文化圈流行。且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世界主要红茶出口国主要供应的是红碎茶,红碎茶分级严格,定价统一。印度在19世纪末就开始用揉切机进行红茶生产,产品分级出口,高效率,低价格。其他茶园亩产高、人工等成本低,中国的红碎茶出口,面临的竞争比较激烈。  

  云南省红碎茶的起步较晚,《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中记载,云南红碎茶“1958年在勐海茶厂试制,1959年少量调拨出口,1964年小范围内推广生产,文革期间停顿,70年代恢复生产” ;而《凤庆县茶叶志》中的记载是“1957 年首批自然碎茶调供广州口岸,远销埃及1957 年,首批自然碎茶调供广州口岸,远销埃及。1958 年,制成初制分级茶,分别调供上海和广州两个口岸,销售伦敦。”我们先不讨论着两处记载中的分歧,我们大致可以讨论的是云南红碎茶的出口不会早于1957年,也不会晚于1959年。1986-1990年间,云南红碎茶的出口量在1000吨-3000吨之间,占到全国红碎茶出口量的4%左右,主要销往西欧和北美。  

  图▏拍摄于凤庆茶厂老厂

  在红碎茶的出口中,云南有先天优势,但也有难以克服的后天劣势。

  中国出口的红碎茶当中,中小叶种红碎茶是主流,云南大叶种制作的红碎茶与中国其他产区的中小叶种红碎茶拼配后进行出口,可以提高整体售价。中小叶种的外形好看,大叶种的红茶香高味浓。利用各自的特性进行拼配之后优势就显示出来,品质优势在流通市场中变成了价格优势。20世纪80年代,有云南大叶种拼配的红碎茶比单独是中小叶种的红碎茶每吨可以提高售价一百-两百美元。1979年,凤庆茶厂的两批红碎茶被评为全国质量第一名,美国立顿公司以每吨2650美元买走。1980年凤庆茶厂出口的红碎茶最高卖到了3270美元一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凤庆茶厂的年产量(工夫红以及红碎)大约在三四千吨左右,平均出口价格是每吨5000美元。  

  后天劣势方面,云南红碎茶起步晚,且全省产茶区的工业化水平比较低,茶叶亩产量低、加工成本高。我国的红碎茶出口在1984年达到了7.2万吨,创历史新高。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世界红碎茶主产区的增多和产量增大,云南红碎茶的质量稳定性和价格成本控制上,难以与国外红碎茶主厂区进行竞争,出口售价较低,亏损比较明显。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品质和成本之间的的博弈一直都在。

  内销方面,1985 年以前,无论是工夫红茶还是红碎茶,除副茶内销外(副茶指的是碎茶、片茶、末茶),全部正茶产品均调供出口。1985 年以后,国内市场才逐步放开,各地茶厂的红茶得以销往全国各地市场。  

  图▏拍摄于凤庆茶厂老厂

  1956年以来,除了凤庆茶厂,全省许多茶厂都进行过红茶的规模化生产:勐海茶厂生产过工夫红茶、CTC袋泡茶等;大渡岗茶叶公司主要生产CTC红碎茶;普洱龙生集团生产过工夫红茶;腾冲茶厂生产过工夫红茶,昌宁红集团生产红碎茶和工夫红茶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最近20年,云南很多茶厂都进行过红茶的生产,产销情况也逐步多元化。但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消费量来看,国内的消费长期以来都主流是绿茶,红茶的市场还比较小,亟待开发。  

  CTC生产线的沸腾干燥机

  云南红茶的的机遇与挑战

  有观点认为,随着普洱茶的崛起,云南对红茶不够重视,因此让云南红茶的产销走向低迷。也有人认为,云南红茶的现状,只是中国茶产业从国家统购统销到放开市场后的一个缩影。

  1996年改制以来,云南红茶最老牌的企业——凤庆茶厂的起起落落也牵动着业界的关心。对内,企业改制经营和管理困难重重;对外,全球茶叶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挑战重重。这家老牌企业的处境,也是云南红茶现状的一个缩影。

  我国出口的主要茶叶品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分品类来看,其中绿茶仍是主要茶叶出口品类,2019年中国绿茶出口达30.39万吨,同比2018年增长0.3%,占茶叶出口总量的82.8%;红茶出口量为3.52万吨,同比增长6%,占比9.6%。从这个数据看,红茶出口占比虽然少,但也是稳中有升。  

  在原料出口方面,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保山的昌宁红茶集团目前是云南最大的茶出口企业,拥有全球最大的CTC红碎茶生产基地和4.1万亩国际雨林联盟认证茶园。该厂所生产的的优质红茶原料已出口到法国、英国、新西兰等17个国家和地区。云南红茶的出口具备品种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如果要用红碎茶这一品类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相竞争,则优势较弱。在红碎茶之外,云南工夫红茶如何再次“出走”,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内销方面,格局相对稳定。绿茶仍是主导茶类,占比为超过60%,黑、红、白茶发展迅速,其中,红茶占比近11%,并有占据更大市场份额的趋势。外销市场的红碎茶竞争激烈,抓住国内市场的潮流,或许是云南红茶发展的一个好机会。印度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印度每年的红茶产量在100万吨左右,而80%都是国内消费的,只有20%的出口。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的红茶进口量是3.64万吨,占进口总量的83.9%,进口总额为1.26亿美元,进口均价为3.46美元/千克,相比进口价格,中国的红茶出口均价是9.91美元。中国的红茶进口,其中斯里兰卡的量最大。这个数据也印证了国内新茶饮崛起的过程中,红茶的品饮需求在不断扩大。红茶无论是调饮还是清饮,都有其独特滋味。红茶在国内市场的营销,还有许多空间可以挖掘。

  多年前,有一位不喝茶的朋友问我,云南也有红茶?红茶不是英国的么?我听了之后有些哭笑不得,连忙和他普及一些基本的红茶知识。云南红茶作为大叶种红茶的代表,80年来,它创造过辉煌与奇迹,也经历了蛰伏与迷茫。云南红茶,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喝到,它是一种商品,一种饮品;也是一段记忆,一种生活。  

  来源:茶业复兴

云南红茶高光时刻,“一顿滇红十吨钢”

以下文章来源于茶业复兴 ,作者王娜

有人说,红茶是贵族的饮品。其中云南红茶更是上得大家厅堂,也入得寻常百姓家。它既是英国皇家的最爱,也是国家指定的外事礼茶,更是千家万户茶几上常备的待客之物。

作为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不论是在英国的复古电视剧、电影里,还是在巴塞罗那的街边咖啡馆里,你都有机会看到云南红茶的身影。它之所以风靡全球,还得归结于天时地利。

十七世纪正处于西方大航海时代,于是红茶传到了欧洲,并在各国的贵族圈中流行起来。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时更是带了非常珍贵的红茶和砂糖作为嫁妆,把饮用红茶的习惯带到了英国,后期还发展为要搭配小点心一起食用的英式下午茶,才使其成为英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上还因为红茶引发过两次战争:一次是英国太过依赖进口中国红茶,为了扭转和中国的贸易逆差而输出鸦片,继而引发鸦片战争;另一次,则是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可见英国人有多爱红茶。

400多年来,红茶一直都是世界茶叶贸易的主角,是世界范围内饮用人数最多的茶品。从东方到西方,红茶也是当之无愧的最具包容性和最受欢迎的茶品。

云南红茶与世界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39年。第二次是在世界大战期间,云南红茶经由马帮、汽车、轮船一路奔波,从澜沧江边抵达泰晤士河畔,由此开启了云南红茶的全球化时代。从1939年开始,云南红茶便成为了世界红茶贸易的重要一环。

早年,由于云南红茶仅供出口,且价格高昂,内地喜欢红茶的人很少。我们常会看到那些红茶产区诉说红茶出口得如何,销售得如何,却鲜见有人由衷地说自己如何喜欢家乡的红茶。在云南红茶的原产地——凤庆当地人的记忆中,初次品尝红茶得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了,在滇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成仁印象里,他最早接触红茶是在1985年前后,早年张成仁只喝晒青茶而不喝红茶,一方面是因为从小长辈就吓唬小孩说“喝红茶会拉肚子”、“只有外国人才喝红茶”,另一方面,相比红茶来说,晒青茶更容易得到,且制作更加简易。

国人之所以关注红茶,是因为红茶在国际贸易中巨大的需求导致的。但国人一直是以生产、制作绿茶为主体,晚清时期,绿茶生产量中,一度有九成以上销售到国外,其中俄罗斯占了很大比例。

在绿茶滞销的情况下,有俄罗斯人来大宗买卖,让茶农无比鼓舞。然而,绿茶并不适合海运,数月的运输,加上海上潮气,导致绿茶很容易变质。绿茶受阻,只能在红茶上下功夫。祁门之地,本是红茶的发源地,但受制于交通等诸多因素,也受制于小叶种茶带来的不耐泡和不够味因素,很长时间里,这里的红茶都外销不起来。

1938年9月冯绍裘受中茶公司委派,来到云南凤庆开办茶厂。他发现,云南的大叶种茶做出来的红茶,在口感上完全可以适应外国人的要求。叶厚,耐泡,香味的丰富性都与印度等地所产红茶别无二致,因此,滇红很快打开销路。

不同于传统红茶产区悠久的红茶史,云南红茶的发展仅有80余年的光阴历程。即便云南红茶发展时间不长,但凭借其独一无二的特点,成为中国红茶界绝无仅有的一朵奇葩。云南红茶到底凭借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夸赞?又有哪些独特之处令人咋舌称道呢?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一点一点揭开云南红茶神秘的面纱吧。


为抗战而生的“英雄茶”

中国制作茶叶的历史悠久,在20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进入20世纪以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红茶崛起,严重冲击了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改变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地位,同时也使红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进一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七·七”事变后,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入,侵华日军很快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东南重点茶区沦陷,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红茶断绝了货源。

各个等级的云南红茶

《顺宁县志》记载:“1938年,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战区,产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积极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顺宁茶厂。”近代中国,战火不断,烽烟四起。红茶,是当时中国政府维持出口最重要的商品,通过国际茶叶贸易,从中赚取外汇,以换购战争时所需的军备。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日本逐渐占领了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传统红茶产区随之相继沦陷。政府为维持红茶的外销市场,计划在硝烟不那么浓烈的西南地区开辟新的红茶制作基地,以巩固中国茶的市场地位,维持战争军需的供给。这一举动也激发了我国茶界先辈们爱国救民的民族精神和意志,纷纷投身于实业救国求复兴的活动中。

凤庆

1938年的秋末冬初,中国茶叶公司委派经济委员郑鹤春和制茶技术员冯绍裘调研云南茶叶的产销情况。“不曾生产过红茶的云南,能否制出好的红茶呢?”冯绍裘在云南实地调查后,便打消了心中的疑惑。顺宁(今凤庆)茶树成林,且均为乔木型的单本植物,芽壮叶肥,白毫浓密,茶树生长周期长,茶叶内含大量的茶多酚,产量高,品质好,十分符合理想的红茶制作原料;再加上云南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土壤肥沃,茶树生长旺盛,从三月到十一月都可以采摘芽叶,量多质优,可与印度、斯里兰卡大叶种红茶相媲美。如此改制红茶,定能大有作为。

大叶种红茶

冯绍裘首次用凤山大叶种茶制成红茶“云红”,返昆后寄样到香港,茶市认定为上品,有经营价值,因此,于1938年12月16日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并决定在凤庆(当时叫顺宁)、勐海(当时叫佛海)等地建立茶厂,以现代机械设备大量生产红茶等产品,以供出口换取外汇或急需物资。


开启云南机制红茶的先河

顺宁实验茶厂建立以前,凤庆只有传统手工制作,生产的只有晒青毛茶。“原来安石当地做的茶叫做老黑茶、土茶,冯绍裘来了以后,才有红茶的生产。”手工滇红茶传统技艺传承人李映华说,以前手工晒青毛茶的制作全靠手工,原来的晒青茶用大锅炒,晒干后就卖。李映华坦言,制茶后期的技术和设备全靠从凤庆茶厂引来。

早期的手工筛簸作业

1939年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顺宁实验茶厂边建设边生产,厂长冯绍裘为赶在春茶季节生产出第一批滇红,在赶制竹木制茶用具时,他自己设计试制了人力手推木质揉茶机、脚踏与动力两用揉茶机、克鲁伯式金属揉茶机、脚踏与动力两用烘茶机、百叶烘干机。商请昆明中央机器厂和五金厂制造,运到保山拆装抬运到顺宁,相应购置了动力和传动设备和直流发电机,由此取代了“手揉脚搓”的传统制茶方法,首开顺宁机械制茶和用电照明的先河。并在当年4月29日向当地茶农推广30台。这也成为了顺宁民间和茶厂使用揉茶机具的开端。

凤庆茶叶科学研究所

《凤庆茶厂志》有相关记载,1959年,凤庆茶厂将原有的部分动力机廉价出售支持重点初制所,又在主产茶区初制所购进一批动力和全金属结构制茶机械。象塘、凤山、安石、大摆田、中和、甲山先后实现动力制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专家来凤庆看滇红茶的制作就是在安石老茶厂的厂房里。

 

国家建设的功臣

作为云南红茶的主力军,当年凤庆县全面改制红茶时曾提出“一吨滇红十吨钢”的口号,为的是鼓励茶区人民多产红茶,支援出口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

据资料显示,当年提出“一吨滇红十吨钢”口号的依据,源自1954年3月3日吴国英厂长传达西南(重庆)茶叶会议精神时说:“我们五三年销到苏联9000担红茶,换回厚钢板4500吨,比例是一斤茶换十斤厚钢板,即一吨茶换十吨钢=4000卢布4800万元人民币(日币),180担红茶可换回一部新式拖拉机或一部收割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滇红茶主要销往原苏联,并深受当地欢迎。这引起了苏联专家的高度重视,曾三次来访,一次来信要茶,再度要求供货。其中,1956年5月,苏联茶叶专家德日卫尼什和布洛尼可夫参观安石平田初制所和茶厂筛制车间后,评价“滇红”是中国最好的红茶。

1956年苏联茶叶专家来访

1958年,作为滇红茶的诞生地,云南凤庆茶厂将制造成功的超级工夫红茶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来信祝贺致谢并鼓励:“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并增加出口、争取多创外汇,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次年,凤庆茶厂生产的特级工夫红茶被国务院定为外事专用礼茶,定点定量生产。

 

英国女王的心头好

1986年,云南红茶诞生47年之后,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超级粉丝。

当时已经60岁的伊丽莎白,第一次访问中国,她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来华访问的国家元首。在结束了对北京、上海、西安三个城市的访问后,女王来到了云南昆明。据中新网云南频道报道,当时的云南省省长和志强代表云南人民向女王赠送了礼物:一盒滇红茶、一套白族服装和一副“云子”围棋。从此,滇红茶进入英国皇室,也敲开了云南红茶走向世界的一扇大门。据说,女王特别喜欢这份礼物,回到英国白金汉宫之后不仅仔细品尝,还将滇红放在透明器皿里,作为观赏珍品,称这是“东方美人”。

时任省长和志强向英国女王赠送“云子”和滇红

时隔30多年,人们依然好奇这杯特级工夫红茶有着怎样的魅力,竟能够被选中成为赠送女王的礼物?据介绍,当年赠送伊丽莎白女王的这盒茶,是滇红创始人冯绍裘先生1938年来到云南后研制出来的一款极品红茶,按传统工艺标准制作而成,以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色泽乌润显金毫、汤色红艳明亮、香气馥郁高长著称。1958年,“滇红人”传承创新研发出滇红特级工夫红茶,在英国伦敦拍卖出最高价,次年,它被国务院确定为“外事礼茶”,这算是当时国内红茶的最高级别了,所以即便是赠送女王也是拿得出手的。

1979年云南日报报道

此外,众所周知,英国是全世界最爱喝红茶的国家,每年消耗的茶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80%的英国人每天都在喝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更是下午茶的忠实粉丝,她每天都雷打不动的喝两次红茶,一次是早上起床后,一次午饭后。可以说,这是针对个人喜好选择礼品的一个好例子。

2015年3月4日,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到访云南。当日,威廉王子结束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演讲后,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刀林荫代表云南省向威廉王子赠送陶艺包装的滇红工夫红茶“中国红”。滇红茶再次成为中英交流的见证。

本文节选自《云南红茶教科书》
找到约22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