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凤临普洱茶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59 秒)

云南临沧依托茶叶资源优势打造230亿产值

蚂蚁堆村村委会主任字红梅在茶园给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介绍茶叶。

遍布临沧大山上的茶树。
临沧的优良茶叶品种展示。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卢珊 王位 摄

古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地区之一、世界公认的茶树起源地理中心和核心地带……这个天然与茶紧密不可分的地方就是云南临沧。

临沧市处于澜沧江和怒江两水之间,位于横断山系南末端,属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的南延部分,境内山峦重叠,河谷纵横,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是“滇红”茶的诞生地、云南普洱茶、蒸青绿茶的原产地。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临沧茶叶资源优势,利用这些优势,临沧市不断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从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抓好古茶树资源地方立法保护,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抓初制产品质量,培育加工企业,研发创新产品,推进公共仓储建设,打造绿色临沧茶品牌等方面入手,实现了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大幅增加。

如今,临沧市共有栽培茶园164万亩,其中拥有百年以上古茶树的古茶园11万亩,茶叶产量15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230多亿元。预计到2025年,全市茶园面积将发展到17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7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420亿元;到2035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2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为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产业脱贫,临沧市采取“茶产品+市场+公益+合作社+茶农+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于2017年2月4日正式启动了“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的推广工作,每卖出一饼茶,就提取相应数额的资金进入公益基金,用于精准脱贫事业。

2019年底,临沧市94357户36894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28个贫困乡(镇)全部退出,提前一年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清零目标。

资源丰富古茶树遍布

群山叠翠,河谷纵横,林海莽莽,茶香四野。11月16日到19日,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从武汉来到相隔2000多公里的云南临沧,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

行走在临沧遮天蔽日的雨林中,一层层大自然铺就的天然屏障将人隔绝在凡俗之外。随处可见茶农挑着扁担,装满了刚刚从山上采下的新鲜茶叶,承载着一年的丰收和喜悦。

临沧曾被著名气候学家吕烔先生誉为“生物优生地带”;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分析临沧茶叶生产条件后,也曾撰文呼吁在临沧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园。

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四季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使临沧成为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品质卓越、最适宜茶叶生产的区域,成为“滇红”茶的诞生地、云南普洱茶、蒸青绿茶的原产地。

在这样的天然优生环境下,当地村民几乎家家有茶园,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收入保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临沧就是靠茶叶生活。”村民们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一年纯靠茶叶就能有几万元收入,如果家里有茶树,产量更稳定收入也会更高。

村民口里所说的茶树遍布整座临沧山上,这些历经了千百年风雨洗礼的大茶树,枝叶纵横,苍劲有力,散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临沧是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绵延200多公里,在海拔1050m至2750m之间,8县(区)的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野生茶树分布。

临沧驯化栽培茶树历史悠久,现存百年以上古茶园达11万多亩。群众世代有采摘习惯的野生茶林超过40万亩,主要群落分布点达35个。

“我们的茶叶都是生态种植,不打农药。”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蚂蚁堆村村委会主任字红梅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全乡14个行政村目前有2.4万多亩茶叶,蚂蚁堆村就有2870亩。目前村里栽种的的茶叶都是古树茶,和一般的台地茶不同,这里的古树茶长期坚持不打农药,也很少修剪,坚持生态种植,因此茶叶的品质非常高。

在临沧众多的优良茶中,昔归茶因口感兰香清甜、茶树历史悠久、收藏价值高受到众多茶人的钟爱。

临沧市临翔区商务局局长彭莲萍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讲述了“昔归”普洱茶的故事:“崔灏的诗里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昔人驾鹤一去不复返,他到底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其实昔人驾鹤归去,于是把找到他的那个地方叫做昔归。而我们临沧邦东乡有个地方恰好也叫做昔归,昔归也许真的是崔灏所说的昔人就到了这里,找到了蓬莱仙境。”

“所以说临沧和武汉几千年前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彭莲萍笑言,自己一喝上茶便爱上了,还慢慢从品茶变成了研究茶。她告诉记者,自己也有武汉的朋友,都很爱喝茶,她经常会跟他们交流分享临沧茶叶的故事和小知识,尤其是这个黄鹤楼的故事。“希望大家远隔千里也能感受到临沧茶业的魅力。”

塑品牌重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外界都知道云南盛产茶叶,茶叶好,但提到临沧的茶叶可能就陌生了。酒香也怕巷子深,临沧的好茶也需要走出深山,让更多的人知道。

“临沧茶叶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塑造品牌,品牌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提升茶产业市场竞争利器。” 彭莲萍说。

作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地区,临沧在2012年获得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红茶之都”地域称号,2014年被中国国际品牌协会等评为“2014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是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滇红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其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临沧市确立了“天下茶尊”和“红茶之都”两大公用品牌,提升茶叶品牌竞争力,打造了凤、勐库、龙润、澜沧江、三宁5件中国驰名商标,拥有凤牌滇红茶中华老字号1件,凤庆滇红茶、镇康马鞍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勐库大叶种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1个,还拥有云南省著名商标38件、云南名牌农产品19个。如今,“冰岛茶”“昔归茶”“中国红”等茶叶产品,已成为中国茶界的顶级产品,名冠全球。

经过多年的品牌塑造,“天下茶仓”“红茶之都”已成为临沧茶叶的公用品牌和临沧对外宣传、交流合作的重要名片,茶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已占据重要地位。

今年,临沧还打造了“天下茶尊”茶叶节,除了常规的线下展览展销外,还特意安排了线上茶叶节,从11月6日至2021年3月1日,重点围绕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双11”、“双12”、春节和元宵节等关键节点,力争打造永不落幕的临沧茶叶节。

彭莲萍认为,临沧的茶好,需要被更多的人知道。目前临沧市已拥有获国家生产许可认证茶叶工企业255户,CTC红碎茶生产线30条,茶叶初制所4304个。“未来要建设更多的集专业仓储、交易、金融为一体的交易平台,把临沧的茶叶推广出去,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批企业入临发展茶叶产业。”

临沧茶叶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茶农,增产增收让他们摆脱了贫困,改善了生活条件,逐步迈向小康生活。

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所辖8县(区)均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是云南省市辖全部县(区)均属贫困县的4个州(市)之一。为依托茶叶产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产业脱贫,临沧市采取“茶产品+市场+公益+合作社+茶农+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于2017年2月4日正式启动了“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的推广工作,每卖出一饼茶,就提取相应数额的资金进入公益基金,用于精准脱贫事业。目前,全市茶园面积143万亩,居云南省第二位。

良好的产业基础不仅让这里的老百姓因茶致富,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让临沧茶产业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通过以茶为媒,牵手消费者,牵动社会各界,与精准脱贫相结合,打造临沧茶叶品牌;同时,与开拓市场相结合,借力全社会公益爱心,把日常的茶产品消费转化为推动茶产业发展、推动慈善公益的行动,临沧市为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致富的多赢之路作出了有益探索。

探索精深加工提升茶叶附加值

茶产业已经成为临沧的主导产业,“天下茶尊”的品牌也越喊越响,提升茶叶附加值,迈向更高品质的发展成为未来趋势。

“临沧作为中国最大的产茶市、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产业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好茶,也适合作为一个茶叶长期存储的仓库。原产地集中存储后,还可以为商家和消费者节省各种转运费用。”云南云茶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客认为,促进茶叶价值,提升原料、加工、储存,通过严格控制茶叶仓储的生态环境等,使茶叶内含物质科学转化,以实现茶叶保值增值的目的。

2016年11月,云南云茶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临沧市工业园区。半年多的时间,建设了7412平方米、仓储量达1600吨的可视、可控、可追溯、可交易普洱茶专业转化智慧茶仓,开创了中国茶叶专业仓储2.0模式,配套建设完成专业仓储中心、实验检测中心、科研中心、云茶仓文化推广中心和茶叶展示品鉴交易厅3400平方米,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启动了仓储环境对普洱茶化学品质影响的研究。

“云茶仓”的建设正是按照“一县一业、一园一特”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以茶叶为主的产业资源精深加工体系,以园区集群化、园区化、专业化、特色化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已建成全国第一个以茶叶命名的产业园区——滇红生态文化产业园,入园茶企业达14家。

在茶叶质量的管控上,临沧市3572个茶叶初制厂(所)实施规范化提升改造,规范茶叶初制所环境卫生、加工工艺、操作规程、采收管理、购销行为,茶叶品质不断提升,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现在,二维码扫一扫,茶叶产地环境、生产记录等,全部一目了然。全市40户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基本实现产品二维码扫描追溯,实现“茶园”到“茶杯”可管控。

同时,临沧积极引导企业创新研发茶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进公共仓储建设。支持澜沧江茶业公司生产茶饮料,支持临沧天下茶都茶叶有限公司、临沧佳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茶粉、茶膏、茶籽油等产品开发。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纯造普洱”项目研究,利用现代生物科技研发高品质洁净普洱熟茶产品,建成年产量60吨的纯造普洱规模化生产车间。

未来,茶叶作为临沧最具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临沧市委、市政府将茶叶产业的发展当作“富农惠民”的重要产业来抓,抓住国际、国内茶叶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黄金战略机遇期,科学规划茶叶产业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好“三张牌”的部署要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茶叶产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打造千亿元大产业,塑造“天下茶尊”品牌的发展目标,不断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记者 江楚雅)

【原标题】依托茶叶资源优势打造230亿产值 云南临沧实现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共赢

注:内容来源长江商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再发现 普洱茶文化寻源

在尘封的历史中寻找茶香

谈到普洱茶文化,地理位置靠近古六大茶山的勐海似乎更有影响。西双版纳茶区,过去以澜沧江为界,分江北和江南茶区。江北的六大茶山,曾经在普洱茶的发展历史上各领风骚,此后渐渐形成了以易武为中心,江南的六大茶山,除了景迈之外,其余的南糯、佛海、勐宋、南峤和巴达,都属今天的勐海,而且由于气候及环境更适合茶叶的生长,勐海在普洱茶界的影响,渐渐超越了江北的易武,成为普洱茶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方。


著名学者李拂一先生曾在《佛海茶业概况》中说道:“普洱茶叶,驰名天下……而普洱府志载,距今数十年前,十二版纳出产茶叶,概集中普洱制造,同时普洱又为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后制造逐渐南移,接近茶山。今则大部集中佛海制造矣。”最初,在江北安营扎寨的茶商认为佛海一带所产之茶为“坝茶”,品质不如易武和倚邦一带优良。其实,在勐海出现大量生产性茶庄以前,勐海每年都有数千担散茶运往思茅压制成饼茶或“紧茶”分销给商人,其实,即使是资深的普洱茶品饮者,也很难辨别出谁是“山茶”,谁又是“坝茶”。


为了求证佛海茶叶的品质,李拂一先生曾在1934年前后,以佛海附近所产茶叶,制成“红茶”寄请汉口兴商砖茶公司黄诰君代为化验,结果是佛海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气味醇厚。”而运销到西藏后,当地的藏胞认为和酥油加盐饮用,足以御寒、壮精神,由幼而老,不可一日或缺。


在李拂一先生完成《佛海茶业概况》一文的1939年,勐海产茶数量,在十二版纳各县区已经是首屈一指的了:“佛海、车里(今景洪市)、南峤及宁江(今勐海县)等县区,凡海拔四千尺左右之山地,或原野附近之小丘陵,皆滋生茶树。尤以佛海一县之产区最广。”


李拂一

     

勐海在普洱茶界的兴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茶庄的出现大约在1908年前后,勐海出现了制作普洱紧茶的茶庄,此后的几年,茶庄发展到20多家,它们借茶叶产地的优势,迅速壮大,于是先前运往他处加工的茶叶,留在了勐海本地,促进了勐海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发展。尤其是1938年佛海茶厂和南糯山茶厂的兴办,勐海县在很短的时间声名鹊起。佛海茶厂借普洱茶扬名海外,而勐海因拥有佛海茶厂,成为普洱茶版图中众人瞩目的地方。


勐海茶厂(原佛海茶厂)


在勐海的普洱茶庄如雨后春笋出现的时候,在澜沧江另一面的凤庆,却还老老实实担当着原料供给大县的角色。谁也说不清楚凤庆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什么没有在普洱茶的生产上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大理喜洲严子祯在下关建立永昌祥商号,开始大量生产沱茶和藏销紧茶。严子祯的生意做得很大,他的产品不但通过缅甸、印度入藏,而且他还在宜宾、重庆、汉口、上海和缅甸的瓦城设分号。可以发现,严子祯不仅是个精明的商人,而且是一个有着眼光的营销战略家,借助长江水道,严子祯将他的产品营销到了全国各地,这在交通不便的旧时,水道的确是一个地方与外界相连的动脉,严的沱茶和紧茶生意顺着茶马古道和水道迅速做大了。而大量的沱茶和紧茶生产是需要原料基地来支撑的,凤庆就历史地扮演了原料基地的角色。


严子祯


当时严子祯所生产的沱茶,凤庆晒青毛茶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因此民国17年(1928),“永昌祥”在凤庆设立了商号,不过生意兴隆的严子祯并没有打算在凤庆建生产基地,他在凤庆设商号,主要是为了竞购毛茶,并有效地控制沱茶原料。民国21年,又有外地人看好凤庆的原料,在凤庆建立了福利和、复协和、复和春三个茶叶商号,到了30年代末,虽然凤庆的茶叶商号发展到了20多家,较有名的除了以上四家以外,还有文运记、宝丰祥、顺天昌、升记、时泰兴、裕德兴、协兴利、士宝源、益友店、永利记、驷兴店、协庆兴、合兴昌、陆盛昌,这些商号大部分由下关茶号分支于此,但他们几乎都只是做收购毛茶的买卖,然后运到下关改造成紧茶或圆茶。在这些茶叶商号中,严子祯的“永昌祥”是最有实力的一家,当时凤庆的茶叶产量已经达到1250多吨,但半数以上被严子祯收购,其实力足以左右顺宁的茶叶。


这一现状直至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建立以后才得以改善。事实上,在生产“红茶”之前,凤庆与云南全省各茶区一样,千百年来只生产绿茶类的晒青茶,或以晒青茶为原料的砖茶、沱茶、饼茶,或以晒青茶为原料的普洱散茶。而在勐海茶厂、凤庆茶厂和下关茶厂建厂初期,彼此的主打产品并没有决定下来,勐海茶厂除生产紧茶和饼茶外,也生产红茶;而顺宁茶厂在生产红茶外,也生产砖茶和饼茶。他们与下关茶厂、昆明茶厂同属于中茶公司,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人员的往来交换也比较密切,使得三家茶厂彼此没有什么秘密。


顺宁茶厂建厂初期,日子并不好过,大理的永昌祥显然不愿意自己的原料基地出现这么一个雄心勃勃的茶厂,它的办法就是抬价抢购晒青毛茶,顺宁茶厂为了能收购到满足自己生产需要的原料,除在城郊直接收购鲜叶加工红湿毛茶外,还先后到云县、博尚等地设收购站收购供“一母同胞”康藏茶厂(今下关茶厂)、复兴茶厂(今昆明茶厂)生产沱茶和砖茶的原料,由于顺宁茶厂是以生产红茶为主,因此,凤庆尽管是作为优质大叶种的原料基地,但却没有像当年的易武与勐海那样,涌现出许许多多普洱茶庄来。据《凤庆茶叶志》介绍,当年顺宁茶厂收购的原料,在完成调拨后,也有部分用来加工成沱茶和砖茶行销,但毕竟不是其主打的产品。因此作为一个茶叶之乡,凤庆对普洱茶最大的贡献是它扮演的幕后角色,今天,除了凤庆茶厂生产“凤牌七子饼茶”、“凤牌甲沱”和临沧茶厂生产银毫沱茶有影响之外,并没有留下许多传诸后世的普洱茶产品。


60年代制茶机器


与严子祯在凤庆只收购原料不同,佛海(今勐海)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小茶庄不仅将勐海作为原料基地,更将它作为一个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当然,尽管西双版纳种植茶叶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但其最大的产茶区勐海成长为今天普洱茶最富盛名的重镇,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逐渐穿过时间的帷幔,呈现出来的。如果说陆羽在著《茶经》时,或因见识、或因高山阻隔,没有认识到云南在中国茶叶版图上的重要地位还可谅解的话,那么清代学者檀萃在其得意之作《滇海虞衡志》中,把勐海排除在普洱茶的主产区之外,不能不说是一叶障目的败笔。檀萃在书中写道:“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绮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端、六曰慢撒,周八百余里。”他只知江北有六大茶山,而不知江南也有六大茶山,分别是南糯茶山、勐海茶山、巴达茶山、景迈茶山、南峤茶山、勐宋茶山。其实,勐海产茶的又何止才是这几座茶山,由于天赐的地理、气候以及环境,勐海土地上,可以说是山山皆锦秀,峰峰出妙茶。导致檀萃这一失误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的道路难行,他没有涉足西双版纳,没有到过勐海见识地球上这块生机盎然的土地上那一望无际绵延铺陈的茶园,否则,《滇海虞衡志》对普洱茶的产区,一定会有新的阐述。


树龄1800年勐海野生茶树王


相比较起来,唐代的学者樊绰的视野就要开阔得多,盛唐气象的潜移默化,拓展了这位学者的胸襟,使他能够超越地理和历史的局限,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来看待那些还处在蒙昧之中的事物,因此他所著的《蛮书》中这样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指的是唐代地方政权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包括今天的景东、景谷及其以南的思茅、西双版纳一带,当然也包括临沧的云县、临翔区和凤庆的一些地方,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区域。而且与檀萃相比,樊绰也要聪明得多,他不像檀那样,将普洱茶的区域确指在六山,这样很可能挂一漏万。而是用了一个“诸”字,将茶叶的生长地都概括进去了。


勐海的普洱茶生产,在上个世纪初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一份有关勐海茶庄的文献里,笔者见到这样的记载:民国3年(1914),思茅厘金总办玉溪人秦克廷,派办事员玉溪人周文卿到佛海经营盐茶生意,开设“广源利”商号,民国6年(1917),周文卿与朵云峰、刘华轩合伙成立“三益祥”商号,继续盐茶生意。民国14年(1925),周文卿开办“可以兴茶庄”。民国时期的“可以兴茶庄”,红色商标上绘有马鹿、白鹤松树图,印有“鹿鹤商标”字样,四个小圆圈内标以“云南猛海”四字,横行双线圈内印“可以兴茶庄”五字,中间直书六行字:“拣选上等尖芽,精工督造如法,诸君认明内票,请试非图自夸”。下方横书三行缅文,生产的茶砖很有名气。


民国13年(1924),腾冲富商董耀廷派叶安年到勐海租赁城子脚那“恒春号”后面山上赵绍虞宅,成立“洪记”茶庄,专营紧茶销藏,并优礼高价聘请思茅制茶师傅到“洪记”制紧茶。“洪记”茶庄后到7灶时,年产茶量1.5万担,1949年生产500多驮,后来转移缅甸。 民国17年(1928),鹤庆富商张静波派缅甸景栋栈的经理傅孟康到佛海成立“恒盛公茶庄”。同年,云南回族苏兴元在城子脚设茶灶一盘,制造紧茶二三百驮,售予“洪记茶庄”,年产茶1000担。民国19年(1930),新开业的茶庄有腾冲人李云生的“云生祥茶庄”;石屏人王抹时的“时利和茶庄”;广西柳州人李拂一的“复兴茶庄”;勐海土司刀良臣集资傣族合股的“新民茶庄”;傣汉族合股以景谷人罕荣邦为经理的“利利茶庄”;蒙自回族马鼎臣的“鼎兴茶庄”,有蓝圆茶、红圆茶、紫圆茶3种内飞,其内票以一月一星的“月星”为注册商标,紧茶为有柄心脏形。另还有张敏然的“大同茶庄”;有回族纳成方、纳成俊合办的茶号1家。


仅民国27年(1938),勐海开办的茶庄就有5家,它们是勐混土司代办刀栋材、曼 赛老叭双喜与利利茶庄合股开办的茶号;群众集资由石屏人梅植三开办的“大同茶庄”;普洱人张吉庵的“吉安茶庄”;傣族合资,由勐遮土司刀健刚开办设在曼洪的茶庄;由勐混傣族合股、勐混土司代办刀栋材设在勐混的茶庄。民国27年(1938),李拂一主张小茶庄联合,得到支持,于是由“可以兴”、“时利和”、“大同”、“利利”、“复兴”等茶庄参加,成立了“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有紧茶2万多驮,实力增强,还办了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民国28年(1939),当时的云南省财政厅在勐海创办思普企业公司所属思普茶叶试验厂,委任白孟愚为厂长。这年5月,中央经济部采纳李拂一先生建议,派中国茶叶专家范和钧率领一批技术人员,到佛海成立官办“中茶公司佛海茶厂”,机制红绿茶。 民国29年(1940),思茅“元信昌号”老板马子厚及中茶公司试验厂高价购买紧茶,茶号又增加勐宋区曼迈的石屏人陈玺、曼默的昆明人覃玉篇、佛海的大理人赵绍虞、思茅人刘肇炎四家茶庄,这时佛海的茶灶猛增至40盘,年产紧茶3.5万余担,圆茶7千余担,创佛海最高年产量,出口到香港等地的有“鼎兴茶庄”绘月星标记的紧茶。


茶厂旧照


这是一份对勐海茶庄比较详细的记载,很难想象收集这些资料的人,是怎样透过历史的帷幕,将勐海尘封在时间里的一个个茶庄重新挖掘出来的,从这份极有历史价值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到勐海在上个世纪初期,普洱茶生产的兴旺景象。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在历来注重历史文献纪录、整理的文化大县凤庆,我们却很难在尘封的历史中寻找到像勐海当年生产普洱茶的那种轰轰烈烈的景象。

(来源:六大茶山;文/  选自阮殿蓉著《普洱茶再发现》

【普洱茶再发现】普洱茶文化寻源

  谈到普洱茶文化,地理位置靠近古六大茶山的勐海似乎更有影响。西双版纳茶区,过去以澜沧江为界,分江北和江南茶区。江北的六大茶山,曾经在普洱茶的发展历史上各领风骚,此后渐渐形成了以易武为中心,江南的六大茶山,除了景迈之外,其余的南糯、佛海、勐宋、南峤和巴达,都属今天的勐海,而且由于气候及环境更适合茶叶的生长,勐海在普洱茶界的影响,渐渐超越了江北的易武,成为普洱茶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方。

  著名学者李拂一先生曾在《佛海茶业概况》中说道:“普洱茶叶,驰名天下……而普洱府志载,距今数十年前,十二版纳出产茶叶,概集中普洱制造,同时普洱又为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后制造逐渐南移,接近茶山。今则大部集中佛海制造矣。”最初,在江北安营扎寨的茶商认为佛海一带所产之茶为“坝茶”,品质不如易武和倚邦一带优良。其实,在勐海出现大量生产性茶庄以前,勐海每年都有数千担散茶运往思茅压制成饼茶或“紧茶”分销给商人,其实,即使是资深的普洱茶品饮者,也很难辨别出谁是“山茶”,谁又是“坝茶”。

  为了求证佛海茶叶的品质,李拂一先生曾在1934年前后,以佛海附近所产茶叶,制成“红茶”寄请汉口兴商砖茶公司黄诰君代为化验,结果是佛海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气味醇厚。”而运销到西藏后,当地的藏胞认为和酥油加盐饮用,足以御寒、壮精神,由幼而老,不可一日或缺。

  在李拂一先生完成《佛海茶业概况》一文的1939年,勐海产茶数量,在十二版纳各县区已经是首屈一指的了:“佛海、车里(今景洪市)、南峤及宁江(今勐海县)等县区,凡海拔四千尺左右之山地,或原野附近之小丘陵,皆滋生茶树。尤以佛海一县之产区最广。”

  

  勐海在普洱茶界的兴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茶庄的出现。大约在1908年前后,勐海出现了制作普洱紧茶的茶庄,此后的几年,茶庄发展到20多家,它们借茶叶产地的优势,迅速壮大,于是先前运往他处加工的茶叶,留在了勐海本地,促进了勐海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发展。尤其是1938年佛海茶厂和南糯山茶厂的兴办,勐海县在很短的时间声名鹊起。佛海茶厂借普洱茶扬名海外,而勐海因拥有佛海茶厂,成为普洱茶版图中众人瞩目的地方。

  

  勐海茶厂(原佛海茶厂)

  在勐海的普洱茶庄如雨后春笋出现的时候,在澜沧江另一面的凤庆,却还老老实实担当着原料供给大县的角色。谁也说不清楚凤庆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什么没有在普洱茶的生产上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大理喜洲严子祯在下关建立永昌祥商号,开始大量生产沱茶和藏销紧茶。严子祯的生意做得很大,他的产品不但通过缅甸、印度入藏,而且他还在宜宾、重庆、汉口、上海和缅甸的瓦城设分号。可以发现,严子祯不仅是个精明的商人,而且是一个有着眼光的营销战略家,借助长江水道,严子祯将他的产品营销到了全国各地,这在交通不便的旧时,水道的确是一个地方与外界相连的动脉,严的沱茶和紧茶生意顺着茶马古道和水道迅速做大了。而大量的沱茶和紧茶生产是需要原料基地来支撑的,凤庆就历史地扮演了原料基地的角色。

  

  严子祯

  当时严子祯所生产的沱茶,凤庆晒青毛茶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因此民国17年(1928),“永昌祥”在凤庆设立了商号,不过生意兴隆的严子祯并没有打算在凤庆建生产基地,他在凤庆设商号,主要是为了竞购毛茶,并有效地控制沱茶原料。民国21年,又有外地人看好凤庆的原料,在凤庆建立了福利和、复协和、复和春三个茶叶商号,到了30年代末,虽然凤庆的茶叶商号发展到了20多家,较有名的除了以上四家以外,还有文运记、宝丰祥、顺天昌、升记、时泰兴、裕德兴、协兴利、士宝源、益友店、永利记、驷兴店、协庆兴、合兴昌、陆盛昌,这些商号大部分由下关茶号分支于此,但他们几乎都只是做收购毛茶的买卖,然后运到下关改造成紧茶或圆茶。在这些茶叶商号中,严子祯的“永昌祥”是最有实力的一家,当时凤庆的茶叶产量已经达到1250多吨,但半数以上被严子祯收购,其实力足以左右顺宁的茶叶。

  这一现状直至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建立以后才得以改善。事实上,在生产“红茶”之前,凤庆与云南全省各茶区一样,千百年来只生产绿茶类的晒青茶,或以晒青茶为原料的砖茶、沱茶、饼茶,或以晒青茶为原料的普洱散茶。而在勐海茶厂、凤庆茶厂和下关茶厂建厂初期,彼此的主打产品并没有决定下来,勐海茶厂除生产紧茶和饼茶外,也生产红茶;而顺宁茶厂在生产红茶外,也生产砖茶和饼茶。他们与下关茶厂、昆明茶厂同属于中茶公司,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人员的往来交换也比较密切,使得三家茶厂彼此没有什么秘密。

  顺宁茶厂建厂初期,日子并不好过,大理的永昌祥显然不愿意自己的原料基地出现这么一个雄心勃勃的茶厂,它的办法就是抬价抢购晒青毛茶,顺宁茶厂为了能收购到满足自己生产需要的原料,除在城郊直接收购鲜叶加工红湿毛茶外,还先后到云县、博尚等地设收购站收购供“一母同胞”康藏茶厂(今下关茶厂)、复兴茶厂(今昆明茶厂)生产沱茶和砖茶的原料,由于顺宁茶厂是以生产红茶为主,因此,凤庆尽管是作为优质大叶种的原料基地,但却没有像当年的易武与勐海那样,涌现出许许多多普洱茶庄来。据《凤庆茶叶志》介绍,当年顺宁茶厂收购的原料,在完成调拨后,也有部分用来加工成沱茶和砖茶行销,但毕竟不是其主打的产品。因此作为一个茶叶之乡,凤庆对普洱茶最大的贡献是它扮演的幕后角色,今天,除了凤庆茶厂生产“凤牌七子饼茶”、“凤牌甲沱”和临沧茶厂生产银毫沱茶有影响之外,并没有留下许多传诸后世的普洱茶产品。

  

  60年代制茶机器

  与严子祯在凤庆只收购原料不同,佛海(今勐海)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小茶庄不仅将勐海作为原料基地,更将它作为一个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当然,尽管西双版纳种植茶叶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但其最大的产茶区勐海成长为今天普洱茶最富盛名的重镇,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逐渐穿过时间的帷幔,呈现出来的。如果说陆羽在著《茶经》时,或因见识、或因高山阻隔,没有认识到云南在中国茶叶版图上的重要地位还可谅解的话,那么清代学者檀萃在其得意之作《滇海虞衡志》中,把勐海排除在普洱茶的主产区之外,不能不说是一叶障目的败笔。檀萃在书中写道:“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绮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端、六曰慢撒,周八百余里。”他只知江北有六大茶山,而不知江南也有六大茶山,分别是南糯茶山、勐海茶山、巴达茶山、景迈茶山、南峤茶山、勐宋茶山。其实,勐海产茶的又何止才是这几座茶山,由于天赐的地理、气候以及环境,勐海土地上,可以说是山山皆锦秀,峰峰出妙茶。导致檀萃这一失误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的道路难行,他没有涉足西双版纳,没有到过勐海见识地球上这块生机盎然的土地上那一望无际绵延铺陈的茶园,否则,《滇海虞衡志》对普洱茶的产区,一定会有新的阐述。

  

  树龄1800年勐海野生茶树王

  相比较起来,唐代的学者樊绰的视野就要开阔得多,盛唐气象的潜移默化,拓展了这位学者的胸襟,使他能够超越地理和历史的局限,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来看待那些还处在蒙昧之中的事物,因此他所著的《蛮书》中这样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指的是唐代地方政权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包括今天的景东、景谷及其以南的思茅、西双版纳一带,当然也包括临沧的云县、临翔区和凤庆的一些地方,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区域。而且与檀萃相比,樊绰也要聪明得多,他不像檀那样,将普洱茶的区域确指在六山,这样很可能挂一漏万。而是用了一个“诸”字,将茶叶的生长地都概括进去了。

  勐海的普洱茶生产,在上个世纪初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一份有关勐海茶庄的文献里,笔者见到这样的记载:民国3年(1914),思茅厘金总办玉溪人秦克廷,派办事员玉溪人周文卿到佛海经营盐茶生意,开设“广源利”商号,民国6年(1917),周文卿与朵云峰、刘华轩合伙成立“三益祥”商号,继续盐茶生意。民国14年(1925),周文卿开办“可以兴茶庄”。民国时期的“可以兴茶庄”,红色商标上绘有马鹿、白鹤松树图,印有“鹿鹤商标”字样,四个小圆圈内标以“云南猛海”四字,横行双线圈内印“可以兴茶庄”五字,中间直书六行字:“拣选上等尖芽,精工督造如法,诸君认明内票,请试非图自夸”。下方横书三行缅文,生产的茶砖很有名气。

  民国13年(1924),腾冲富商董耀廷派叶安年到勐海租赁城子脚那“恒春号”后面山上赵绍虞宅,成立“洪记”茶庄,专营紧茶销藏,并优礼高价聘请思茅制茶师傅到“洪记”制紧茶。“洪记”茶庄后到7灶时,年产茶量1.5万担,1949年生产500多驮,后来转移缅甸。民国17年(1928),鹤庆富商张静波派缅甸景栋栈的经理傅孟康到佛海成立“恒盛公茶庄”。同年,云南回族苏兴元在城子脚设茶灶一盘,制造紧茶二三百驮,售予“洪记茶庄”,年产茶1000担。民国19年(1930),新开业的茶庄有腾冲人李云生的“云生祥茶庄”;石屏人王抹时的“时利和茶庄”;广西柳州人李拂一的“复兴茶庄”;勐海土司刀良臣集资傣族合股的“新民茶庄”;傣汉族合股以景谷人罕荣邦为经理的“利利茶庄”;蒙自回族马鼎臣的“鼎兴茶庄”,有蓝圆茶、红圆茶、紫圆茶3种内飞,其内票以一月一星的“月星”为注册商标,紧茶为有柄心脏形。另还有张敏然的“大同茶庄”;有回族纳成方、纳成俊合办的茶号1家。

  仅民国27年(1938),勐海开办的茶庄就有5家,它们是勐混土司代办刀栋材、曼赛老叭双喜与利利茶庄合股开办的茶号;群众集资由石屏人梅植三开办的“大同茶庄”;普洱人张吉庵的“吉安茶庄”;傣族合资,由勐遮土司刀健刚开办设在曼洪的茶庄;由勐混傣族合股、勐混土司代办刀栋材设在勐混的茶庄。民国27年(1938),李拂一主张小茶庄联合,得到支持,于是由“可以兴”、“时利和”、“大同”、“利利”、“复兴”等茶庄参加,成立了“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有紧茶2万多驮,实力增强,还办了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民国28年(1939),当时的云南省财政厅在勐海创办思普企业公司所属思普茶叶试验厂,委任白孟愚为厂长。这年5月,中央经济部采纳李拂一先生建议,派中国茶叶专家范和钧率领一批技术人员,到佛海成立官办“中茶公司佛海茶厂”,机制红绿茶。民国29年(1940),思茅“元信昌号”老板马子厚及中茶公司试验厂高价购买紧茶,茶号又增加勐宋区曼迈的石屏人陈玺、曼默的昆明人覃玉篇、佛海的大理人赵绍虞、思茅人刘肇炎四家茶庄,这时佛海的茶灶猛增至40盘,年产紧茶3.5万余担,圆茶7千余担,创佛海最高年产量,出口到香港等地的有“鼎兴茶庄”绘月星标记的紧茶。

  

  茶厂旧照

  这是一份对勐海茶庄比较详细的记载,很难想象收集这些资料的人,是怎样透过历史的帷幕,将勐海尘封在时间里的一个个茶庄重新挖掘出来的,从这份极有历史价值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到勐海在上个世纪初期,普洱茶生产的兴旺景象。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在历来注重历史文献纪录、整理的文化大县凤庆,我们却很难在尘封的历史中寻找到像勐海当年生产普洱茶的那种轰轰烈烈的景象。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