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对外承包古茶树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40万吨茶叶躺在云南仓库!数千家中小茶企,无法摆脱库存之痛?

普洱茶,越陈越香。

没有库存,就不叫普洱茶。

但库存,就像家中的余粮,够吃够喝最好。不然,占用了仓储,占用了资金。堆在仓库,一旦卖不出去,是财富,也是累赘。

2009年到如今,云南山头茶时代的库存,日积月累,数量之庞大(大约40万吨),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然而,等待这些库存茶的结局,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残酷。


-01-

云南山头茶,十年梦幻

2009年,普洱茶进入名山古纯的时代。

全新的概念,全新的市场,普洱茶,又迎来一个大红利。

2011年,土司贡茶冰岛老寨的茶园对外承包,本土茶人用高价赶走了在冰岛炒茶的韩国人,带动了茶商承包茶园的热潮。

茶商承包茶园,宣传古树茶的价值,市场闻风而动,尽数追捧古树茶。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树茶供不应求,茶山原料价格飞速上涨。

以冰岛老寨为例,2011年的冰岛老寨古树茶大约300-500一公斤。2012年涨到3000一公斤,2013年达到1.1万一公斤。

茶叶价格飞速上涨,茶农看到有利可图,纷纷扩大产能。就像原本种蚕豆的冰岛老寨,改成清一色的茶树。茶山里毁林种茶的事,也是屡见不鲜。

2013年火爆的行情,吸引很多中小茶企进入市场。

这么多人手捧现金、满怀信心进入普洱茶行业,2014年春茶,一些承包茶园即将到期、手握大量原料的大厂忽然放出消息,要投入几亿做古树茶。

古树茶产量本来就稀少,只占普洱茶产量的4%,年产量大约3000-5000吨。

2013年,做1公斤古树茶的平均价格为800元,1吨古树茶80万。大厂突然要砸几亿做古树茶,还不把云南古树茶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中小茶企看到这样的消息,纷纷上山抢茶。虚假的消息,直接抬高了2014年的春茶价格。

2013年,冰岛老寨茶叶1.1万元/公斤,2014年春茶突然涨到了2.3万,涨幅可见一斑。


然而,中小茶企接盘后,到了终端市场才发现,价格太高,茶叶根本卖不动。中小茶企,成了山头炒作的接盘者。很多品牌,还没在市场站稳脚跟,就永远活成了过去。

茶农扩大产能,加上炒作,非理性的价格上涨,让古树茶的红利短短三四年就被吃光。

正是从2014年开始,开始出现产能过剩。

无论是古树茶物以稀为贵,还是人为炒作,但库存的积压,本质上,是产能迅速扩大,茶叶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

2016年,普洱茶流行茶山行。

散客上茶山,旅游的同时,顺便买点茶叶。原本品牌茶的经销商也上茶山自己做茶。

茶行业的流量,一起涌到茶山,继续抬高名山古树茶的价格。2021年春茶,冰岛老寨的单株价格已经涨到6万元/公斤。

然而,所有人都扎根名山,造成名山茶异常火爆,普通茶叶无人问津。普洱茶市场,进入严重的两极分化:

名山古树茶供不应求,但中小树茶和台地茶,库存越来越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从2014年到如今,年复一年的积累,山头茶时代,库存之大,令人唏嘘。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和网络公开数据:2014-2018年,云南普洱茶累计产量65万吨,累计库存35万吨。

2019年,云南普洱茶产量15.5万吨,内销10.55万吨,出口0.28万吨,也就是说,仅仅2019这一年,就有4.67万吨的茶叶库存。2020年,普洱茶又产了16.2万吨。

越陈越香的普洱茶,新茶加上旧茶。往年的茶叶卖掉一部分,新茶又补上。2014-2019年,保守估计,库存大约40万吨(非确数,但很多)。


40万吨茶叶是什么概念?

按照2019年10.55万吨的内销量,就算普洱茶停产4年,也够喝。

这些茶叶,就分散在云南几千家大大小小的茶企中。龙头老大,囤茶就有7万吨。忙着上市的茶企,哪家没有数千吨的存货。

其它中小茶企,小一点企业,囤茶几吨,多一点的几十吨,上百吨。钻进任何一个茶商的仓库,都是茶香扑鼻,看着异常壮观。

好在紧压茶饼不占位置,一件茶叶15公斤,摞在一起,单元房里,堆个10来层,再多茶叶,也放得下。

-02-

庞大库存,很难变现

茶叶堆起来容易,但卖出去很难。茶行业,最难的就是库存变现。

饱和的茶叶市场

茶叶市场,一靠内销,二靠出口。

2019年,普洱茶出口2800吨。普洱茶的出口量,常年维持在3000吨左右。

2019年,普洱茶内销10.55万吨(比2018年增长1.8万吨)。然而,卖出去的很多茶叶,并没有完全喝掉,而是堆在仓库里。

内销增长缓慢(比产量慢太多),出口长期稳定(3000吨左右)。这是普洱茶市场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变。

这注定了,未来很多年,普洱茶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茶难卖,将是一种常态。库存非但去不了,还会越积越多。


库存茶,流水还是投资

普洱茶,有卖掉赚流水,卖不掉赚投资的说法。

也就是说,囤茶,卖往年的茶叶赚了钱,再去投资新茶,周而复始,卖掉就是赚,卖不掉可以存着升值。

遗憾的是:卖旧茶存新茶很不现实,行业流量在茶山。很多茶企,一个春茶的收入就占了全年收入的50%。

大家都在忙着搞新茶,旧茶只能离开茶山,回到城里慢慢卖,旧茶的销量,根本赶不上新茶。

而且,山头茶时代,讲究古树茶物以稀为贵。2013年以来,好茶好原料众人争抢。留存下来的库存,因为茶老板圈子差异,会存在好茶卖不出去的现象。

但总体而言,存下来的库存,大多数是台地茶。

普洱茶越陈越香,原料、工艺、仓储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茶山上的台地茶,机器采摘,机器炒茶,机器揉捻,原料品质就很一般的普洱茶,存放很多年,会有多大升值的空间。

且不论台地茶,哪怕懂过这样的普通的山头,8年前的茶叶,价格还是很便宜,占比更大的台地茶,投资囤茶,不过是一场美梦。

正如2005-2007年形成的莞藏普洱,17年过去了,如今依然躺在仓库。

去年6月,东莞有茶商开仓,60多块一片普洱茶,照样无人问津。

同样,十年前的台地茶库存拿出来,转化如何?又有几人对此有信心呢?

庞大的库存,最后的结局,只怕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残酷:部分转化好的茶叶,有茶客愿意入手,被茶商拿出来卖掉。

其它茶叶,年复一年的积压,卖不掉,也舍不得丢,只能堆在仓库,无人问津,漫无边际地“升值”下去。

这也是市场的自发淘汰。

写在最后:

2007年,炒作普洱茶的港台庄家将库存抛货,上家抛给下家,到了终端,没有接盘者,导致普洱茶市场价格雪崩。

有2007年的前车之鉴,普洱茶行业,对库存,有着深深的恐惧。

其实,大可不必。

2007年的普洱茶市场,重炒作不重喝,市场靠资本在支撑。资本逃离时,自然会一片雪崩。

名山古树茶时代的普洱茶,色香味俱全的健康饮料,市场靠品饮支撑,大约5000万茶客喝普洱,这是普洱茶最大的底气。

如今,无论市场还是茶客,都已经很成熟、很理性。这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十几年教育的结果。

也就是说,无论市场,还是茶客,已经忽悠不动了。

所以,库存茶,所谓引起行业危机之类,无稽之谈。大伙都学聪明了:好茶抛货,有茶客接受。垃圾茶就算有人想抛货,也没有人要啊!

只是,无论莞藏普洱,还是名山时代的普洱茶,都是相同的结局:好茶不乏人要,坏茶躺在仓库。

而因为库存无法变现的中小茶企,只能暗自消失在市场。

无人问津,无人知晓,空来一场,留了个寂寞!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卫星:把“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大品牌

图为: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图右)在生态茶园调研

普洱是一张茶产品的响亮名片,也是产品名称和地域名称结合得最完美的地方。茶是普洱的根、普洱的魂、普洱的历史和记忆。普洱不但茶树类型齐全,而且构成了从茶树的野生、过渡到人工栽培,完整的人类发现、利用、驯化茶树的文明序列,是名副其实的“古茶树博览园”,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树资源的重要宝库,是世界茶树原生地中心地带。普洱茶以其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演绎了光辉灿烂的茶文明,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3年5月,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的最高名号,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叶的国家,标志着普洱作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了全球公认。同时,普洱还是被人们誉为“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源头。早在600多年前,从普洱起源辐射出接内地、达京城、通邻国的五条“茶马古道”,被后人称作是中国西南大地上最早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的国际大通道,更是民族融合之道、开放之道,成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放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今天,昔日的马帮铃声已渐渐远去,随着大健康产业的风生水起,历久弥新的“普洱茶”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云茶”“中国茶”的一张响亮名片。

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茶产业是普洱名副其实的“衣食万户”大产业,覆盖全市10个县(区),有茶农130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农民来自茶产业的年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20%。

近年来,普洱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云茶”战略,按照省委陈豪书记和阮成发省长的指示要求,着力破解品牌培育滞后、品牌分散、组合不够、知名度不高、号召力不强等突出问题,通过建设优质基地、强化标准建设、塑造知名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完善物流体系,统筹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流、政策链,以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抓品牌、抓标准、抓“互联网+”、抓融资、抓庄园,不断强化品牌、标准化、品质、大批量、影响力“五要素”,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努力把金字招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大品牌。

强化品牌是把“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大品牌的第一要务

所谓“金字招牌”,就是品牌。强化品牌就是要把“金字招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大品牌。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放心的食品饮品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普洱生态良好,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绿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优势。加之我们全面禁止高消耗、高污染企业进入,严控化肥农药的使用,空气、水体、土壤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清新空气、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为生产包括茶叶在内的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我们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产业,全力打造品牌,统一“普洱”地理标识,开展普洱产品地理标识设计、认证工作,统一产品地理标识,引导企业在包装上启用普洱特色的区域功能公用品牌LOGO和文字,让所有普洱出产的产品打上“普洱”的烙印。

实施“品牌整合”战略,以“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为目标,以我市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景迈山”LOGO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26座古茶山茶产地范围内的企业尽快成立诚信联盟,并制定联盟标准,将众多小企业集中到一个区域龙头企业下,形成集群抱团发展,共同打造品牌、建设品牌,共同享受品牌带来的红利。

同时,加强品牌策划营销,采取企业自行策划、专业品牌策划公司操盘、委托分销渠道充足的企业作总代理等形式,扩大品牌营销,让产品变成商品,让商品变成品牌,用品牌吸引消费者的忠诚度。普洱茶品牌价值开始凸显,2016年我市凤凰窝名茶市场价10800元/公斤,困鹿山古茶市场价8600元/公斤;同时,产值过亿的企业达到了5家(天士力帝泊洱、澜沧古茶、柏联普洱茶庄园、云南普洱茶集团、祖祥高山茶园)。

大家都知道,普洱有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景迈山,山上生长着千年万亩古茶林,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栽培型古茶林中茶树面积大、历史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国内外专家学者称景迈山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

景迈山古茶林集生物宝库、文化宝库、金山银库、生态宝库、人文旅游宝库及艺术宝库于一身,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生态、科研、品牌价值,被人们誉为是普洱茶文化的精神高地、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为此,我们正在全力推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担当起填补世界文化遗产中茶文化空白的神圣使命,有效捍卫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种茶、制茶及饮茶领域的主体地位,为保护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年2月7日,我们在昆明海埂会堂召开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上市,这是我们为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世界的普洱”迈出的又一大步。

为打造普洱茶地域品牌,提升“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我市全面启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工作,构筑诚信联盟、产品标准、标志使用监控、产品检验“四条防线”,明确特定的企业、特定的产区、特定的原料、特定的工艺、特定的标志“五个特定”,使每一片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四有四可”,即: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目前已经完成诚信联盟组建、产品标准制定、生产加工监控系统建设、产品检验等工作,即将向市场推出一款有身份证、有履历、可查询、可追溯的新型普洱茶产品。

坚持标准化是把“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大品牌的重要途径

标准化是产业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也是塑造品牌的关键。制定普洱茶标准,对茶企业内部来说,是其生产、加工、销售的准绳和检验依据,对外可以作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的品质指标,对生产和贸易都起着提高和促进作用,也是让消费者能否放心的重要评价标尺。

首先是普洱茶标准体系的建立。抓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对口帮扶普洱的有利时机,成立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科技创新,推广运用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标准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茶叶生产基地、生产过程、监督管理标准,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基地、企业、市场三方相互配套又分工负责的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完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第二是推动基地建设标准化。推进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生态、绿色、有机茶园。严格实施农药销售准入机制和去向目录备查机制,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禁止在茶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加大物理防治,积极推行太阳能杀虫、生物农药、寄生虫、微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及茶园整地、茶树修剪、病虫防治、大宗茶机采等关键环节的实用机具和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茶—沼—畜模式及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建设一批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从源头上保证茶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是促进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按照标准建设茶叶初制所,支持企业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生产线,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实现清洁化、循环化、自动化加工,推进分级包装,减少散装等低附加值产品销售。加快普洱茶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化发展。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帝泊洱速溶茶珍”,就是用制药的工艺生产的普洱茶产品,是对普洱茶生产标准化的新提升。

第四是构建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平台,创新产品质量监管体制和方式,切实加强普洱茶产地环境监测、商标注册和农产品认证,确保普洱茶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提升品质是把“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大品牌的核心

品质就是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形成品牌的重要支撑。提升品质不仅是顺应消费需求,更是茶产业提质增效、增加茶农收入的重要途径。我们重点做好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源头控制,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加强茶叶品质安全的监测。

深入实施茶园立体工程、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大力开展有机茶园认证。截止2016年,全市有机茶园认证面积24万亩,力争到2020年超过30万亩.一批普洱茶产品通过欧盟、美国、日本的有机认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茶叶清洁化生产的建设步伐,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清洁化,确保普洱茶品质安全。

全力推动普洱茶产业全链式发展,大力发展集基地、加工、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普洱茶庄园。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开展协助攻关,开发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积极发展工业旅游,推动茶旅融合,全力支持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创建国家4A景区,鼓励茶企业利用生产基地、加工车间、产区景观、企业文化等相关工业因素开展旅游体验活动,让游客及消费者实地参观茶叶生产基地,现场制作茶产品,体验普洱茶文化,增强消费者对普洱茶的信心,让普洱茶产品成为健康、有机、生态、无公害的代名词,努力建成普洱茶大健康食品基地。

大批量生产是把“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大品牌的基础

大批量就是规模,包括基地规模、加工规模。普洱有很多优质产品,消费者也十分认可,但由于没有形成大批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不足,实质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问题。就茶产业而言,我们正在大力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规模效应,进而促进品牌集聚。

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土地流转,支持龙头企业或大户以租赁、承包、购买、合作等方式推进基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打破过去以户为主分散经营的“小农”格局,做大做强基地。2016年,全市茶园面积296万亩(含野生古茶林)、采摘面积154.5万亩,均居全省第一;毛茶产量10.67万吨,居全省第二;综合产值203.4亿元,居全省第一;单产69.3公斤/亩,居全省第三;亩产值2815.5元/亩,居全省第一,规模效益初显。

我们积极推动企业整合做大规模,鼓励和支持同类企业、相关企业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互相参股等方式,跨地区、跨行业优化重组,扶优扶强龙头企业,扩大规上企业数量。全力支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云南天士力帝泊生物茶集团、龙生集团、澜沧古茶公司、云南普洱茶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联动发展,促进产业内部生产要素、上下游产品和销售渠道优化组合,打造产业集群。

扩大影响力是把“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大品牌的原动力

影响力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获得利润最大化的能力。文化是形成影响力的灵魂。普洱茶历史悠久,辐射力、穿透力强。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好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搭建茶文化传播媒介平台,丰富普洱茶产品的文化底蕴,提升品牌的文化品位,扩大普洱茶文化影响力。

普洱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遗产,如景迈山茶祖历史文化及古茶园遗产,茶马古道、古镇遗址等,还有作为世界茶叶原产地的“五世同堂”的实物证据链,即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镇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型古茶树——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景迈山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加强普洱茶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鼓励茶文化文艺作品创作,推进生态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与普洱茶文化有机融合。

大力弘扬茶艺茶道、“茶祖历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传统普洱茶文化,以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全力推动茶旅融合,使旅游景区景点和集中连片茶区有效衔接,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茶香的茶园、茶景、茶乡、茶村、茶街、茶馆,把最美的景、最纯的水、最好的茶融合起来,以普洱茶产业兴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促普洱茶产业,提升名景与名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充分发挥好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的作用,积极支持茶叶企业建设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宽普洱走向世界的新“茶马古道”,让普洱茶不仅是云南的茶、中国的茶,而且成为亚太的茶、全球华人的茶、世界的茶。原题:《以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把“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大品牌》

来源:人民网

 

最贵一公斤4.2万元!冰岛茶高贵背后存在的隐忧

  4月的冰岛老村,停车场停满了豪车,众多身揣巨款的客商,正在把这个10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云南小村变成“竞技场”,一把冰岛老寨的鲜茶叶等同于金叶,鲜叶价超金价大家坐等“接盘侠”。

 

  冰岛茶符合“讲故事”的所有条件,有段时间,冰岛老寨的山坡上,到处可见“茶王树”牌子,上面还标着买断这棵古茶树的外地客商老板名字。

 

  古茶园被誉为勐库大叶茶的发源地

 

  从地图上看,勐库名气最响亮的茶区被山脚的南勐河一分为二——东半山和西半山。东半山以坝糯藤条茶为著称,茶味细腻甜香,西半山以小户赛、大户赛、懂过等几个茶区为核心,茶叶涩味重,但持久耐泡、回甘迅速“冰岛老寨虽然在西半山,却包含了东西半山几乎所有优点。村子里产的茶刚喝时有点轻微的苦涩感,但是生津回甘强。十泡之后,醇厚的冰糖韵味仍然留存,让人意犹未尽。”冰岛村的茶农不无得意的说。

 

  外来商人直接上山交易绕开本土生产企业和中间商

 

  冰岛村坐落在海拨1600多米的一个山坡上,村子前后和中间都生长着古茶树。根据2014年临沧茶科所和勐库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这里的古茶树最大树龄为五百余年,老寨里百年以上古树仅存4954棵,300年以上古茶树尤其稀少。

 

  勐库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冰岛村委会百年以上古茶园现今只有334.98亩,古茶树24232棵,年产干茶7.8吨。而这部分茶,就是外来客商老板豪掷千金争夺的主要对象。

 

  激烈的鲜叶争夺战让本地做茶的人“胆战心惊”,到最后都怀疑自己太没实力了。“不像其他外来商人一样,不提任何要求,不啰嗦,比的就是砸钱的速度和魅力,用钱的厚度换鲜叶的厚度。”当地一位做茶的老板说。

 

  “为了‘货真价实’的山头茶、古树茶,或者为了更丰厚的利润,外来商家、茶客绕开本土生产企业和中间商,直接上山和茶农、初制所交易。”戎玉廷透露,商家这样做可以赚到销售环节的利润,又省掉了生产加工的成本,必然获得更丰厚的利润。若和他们竟争,我们本土企业在厂房建设、硬件设施的投入、技术研发投入、技术员工的培养、纳税义务等等都成了累赘,更何况本土企业还没有别人会宣传能讲故事。

 

  其实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村村寨寨都建有茶叶初制所,但标准参差不齐,对鲜叶的品质要求各有说法。冰岛茶的采摘一般是一芽二叶,但有的村寨认为鲜叶采摘要老才好,可以采三四叶、四五叶,没有芽也可以,甚至老黄片都可以卖出百元一公斤的价格。

 

  特别是有“马蹄”(硬化的茶梗,普洱茶的一个特征)的茶叶可以给出更高的价,“这是本末倒置的,有‘马蹄’的茶叶喝起来口感更涩,但商家只认‘马蹄’,没“马蹄”的茶叶有时居然还卖不出去了。”戎玉廷说。

 

  那些拼凑而成的“冰岛茶”

 

  每年一到春天,那些标榜为冰岛茶“名山”的山头上,天天人满为患,奔着买点好茶去的人也很多,但最终因为价格高的离谱。而且每家的茶的口感不一,一家一个味,真假难辨。一般消费者实在是不敢下手,不得不遗憾离去。

 

  戎玉廷介绍,最后造成的局面是,冰岛有的村寨茶农尝到高价茶的甜头,宁肯将鲜叶老在树上,也不肯低价出售。有些村鲜叶没人采也卖不出去,但市场上从来不缺该村的茶叶。有些茶山还没有开采茶叶,但市场上已经充斥该山的春茶。


  “真是咄咄怪事,冰岛茶还会玩穿越。只有暗箱操作这一切的茶商卖得盆满钵满,就不知那些买到‘名山’茶的人是否喝出了‘名山’味道!”一位代理昔归茶的临沧茶商说。

 

  在袁正、闵庆文和李莉娜主编的《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有这样的表述:在冰岛村,古茶树不是以亩来计算,而是以棵为单位来计量的。茶树划归农户,其收人所得也归农户所有。一个事实是,就算被认为冰岛茶正宗产地的冰岛老寨、南迫、地界、坝歪和糯伍5个村的古茶园,都不是大型的茶叶基地。

 

  在这样的条件下,古茶园的产茶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冰岛”茶饼,无论从价格上还是数量上,都不一定符合冰岛茶质优量少的特征,但却符合了冰岛茶高昂的价格。

 

  这些茶,有些是以勐库大叶种茶为主要成分拼配而成,属于质量较高者。还有些以其他普洱茶为基础,表层覆盖勐库大叶种茶或拼配少量勐库大叶种茶制成。甚至还有完全以其他普洱茶品种制成的茶饼。这样的制作手法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这些冰岛茶有的标明了产地,有的没有标明产地,没有质量上的保证。这种乱象,在冰岛茶价格居高不下的现在,正愈演愈烈。另外,树龄仅在几年到十几年内的冰岛村附近山坡上的中树、小树,也被人拿来包装成古树茶。尽管外形差不多,但口感、甜涩度完全不一样,内行人一喝就“现了原形”,欺骗的只是不懂茶的人。

 

  一位常年在冰岛收茶的刘姓老板戏称,以冰岛村为中点,茶价以辐射状向外递减,紧挨冰岛5寨的村寨茶价最贵,因为喝起来相似度最接近,距离越远的外圈村寨茶价越便宜。“好比投个石子进水产生的涟漪,中心点的波纹最值钱,荡一圈掉一个价,荡到最外围,就是普通茶叶价了。”

 

  拿古茶树的年龄论价

 

  做冰岛茶的商人都知道,每年冰岛茶上市时,300年以上古树茶产量不超过2.6吨,但市场上到处有声称采自千年古茶树的冰岛茶,而且价格在一位游客看来“光听听就会晕倒”。

 

  那些千年古树茶从何而来?一位茶商透露:“自己制造出来的。千年古茶树勐库、邦崴都有,都不在冰岛,基本被保护起来了,允许采摘的很少。”

 

  云南网了解到,全世界年纪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在云南凤庆县香竹菁,被誉为锦绣茶王,树龄高达3200年。网友调侃,这棵树“年纪”比商纣王大100岁,比孔子大700岁,比秦始皇大1000岁。而全世界“年纪”最大的野生古茶树是云南镇沅哀牢山千家寨的1号古茶树,树龄2700年。在2017年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一饼500克的1700年邦崴古树茶,拍出了18万元的天价。

 

  这些古茶树存在的价值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们衍变成为见证地球生态变迁的活化石。

 

  而另一方面,为了渲染自己的古树茶年代久远,商家可谓绞尽脑汁,兴起了一股比拼“最老茶树”的挂牌之风。商人先承包下古茶树,然后琢磨对外推出个什么年份的古树茶。你挂个400年,太弱了!我最不济弄个500年、600年,甚至直接喊出了千年古茶树的称号。

 

  “这里面学问可深了,多个100年不是喊着好玩的,是要变现成生产总值的。”一位茶商透露,“100年古树茶你卖3万元一斤,我这个300年的好歹要买9万元一斤。那么700年呢,1000年呢,十几万、几十万一斤的古树茶就这么新鲜热辣地出炉了。”

 

  不过这个游戏基本没有下家,纯属商家的自娱自乐,并且在一些州市普洱茶协会的自律和干预下,炒作商人自己都快玩不下去了。但有意思的是,每年还有人乐此不疲地表演,一到春茶上市就亢奋。

 

  若是不做山头茶古树茶 部分企业都不知怎么生存

 

  本来普洱茶都分古树、大树、中树、小树产品,但现在市场唯“名山”“古树”是瞻,卖茶的人也只喜欢卖名山、古树、纯料茶。

 

  “这导致茶山出现一个怪象,家家都想要培植大茶树,叶子也越来越大,发芽也越来越晚。”戎玉廷说,其实藤条茶基地以前留的树冠大小是非常科学的,很好采摘,发芽率高,发芽时间早。但如今很多藤条茶基地却盲目地留大树,导致发芽很晚,影响到了春茶的上市,茶商不得不推迟收购时间。


 

  “清明节都过了10天了,有些茶树还不发芽。等清明一过,价格就低了,茶农收益也会下降。”戎玉廷恨铁不成钢。

 

  据统计,临沧目前茶园种植面积达139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有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当地茶商在多年经营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口碑,但在万花筒般的冰岛茶炒作中,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制茶卖茶路子,跟着潮流去拼“山头茶、古树茶”的玩法。

 

  戎玉廷透露,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当下活得挺滋润,那些不做山头茶古树茶的企业都不知道该怎么生存了,企业的客户总体在减少,有些企业都不敢打自己的品牌了,“代加工”成了好多企业的生存方式。

 

  当下双江茶的市场流通值已超百亿元,而原料贡献产值就达20亿元,但整个双江县茶产业的税收仅1000万元左右。云南普洱茶、双江产业以及双江茶企均面临困境,如何突破?

 

  “导致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普洱茶被‘名山’‘古树’这些没有标准、只见其型的概念所代言、绑架。”戎玉廷认为,做名山古树茶初衷虽好,但它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资源掌握在分散的农户手里,可控性不强。缺乏标准,容易造假。而且进入门槛低,投资回收周期短,适合取巧、投机。最重要的是投机客不需要建厂房、买设备,不需要懂制茶技术,只要凭空有想法就行。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就了现在的乱市,这对普洱茶整体发展非常不好。”戎玉廷说,云南茶叶的优势在于健康生态可持续的理念、优质稳定的原料和标准化的生产管理体系,这才是别人抢不走的东西。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在中国双江第五届勐库(冰岛)茶会健康茶叶论坛上同样认为,云南有600多万亩茶园,古树茶、名山茶和小产区茶只是其中的一个特色,生态茶、有机茶才是云南茶产业的主体。陈勋儒介绍,5年来云南连续邀请全国各地的茶商赴滇了解茶园的生长环境和制作过程,观察其是否生态安全,从而坚定他们销售云南茶叶的信心。“建议双江、临沧的茶产业要在品质、品牌和标准上下功夫,如果大家都把临沧乃至云南的茶产业建立在处理好特色和整体的关系上,云南的茶产业就会良性发展,全省千亿茶产业一定能够实现,全国更多的人就能喝到云南的健康茶。”

 

  “古树茶、名山茶虽然暂时可当成获取高利润的工具,但绝不可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戎玉廷断言。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