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外国茶俗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我的茶自白

我不经常喝茶,却又离不开茶。与形形色色的茶客比较,属“非典型性茶客”。

我喝茶,做派明显不雅,大声吸吮,大口吞咽,有点“饮”(yin)的意味。不过,倒也无无病呻吟;无附庸风雅;无矫情造作;无“暗渡陈仓”;无官场时髦;无富家虚荣。

我平时多喝白开水。但是,间隔十天半个月,或者由于尴尬的行政往来累了;或者是漫步山水名胜的旅途时乏了;或者是打球游泳等运动后渴了;或者是一段时间未闻茶香想喝茶了,这时候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沏上一壶上得档次的茶水,认真地喝上一气。如果赶在夏天,室内一定不要开空调,如果赶在冬天,室内一定要暖气融融。不邀茶友,不需人服务,自斟自饮,自我陶醉。这时候,嘴里起劲地喝着,身上的毛孔全部涨开,仿佛是吱吱地向外溢着汗珠。嘴里弥满着茶香,浑身放射着清爽。粗人喝细茶,有点像饿鬼遭遇佳肴,酒鬼遭遇美酒,喝茶竟然也能喝出大快朵颐。因此,我之喝茶,专注,认真,有感情,有追求。

这时候我就想,茶作为一种草木植物,也就如同《本草纲目》中的任何一种药草一样,因其特性而与人类或动物身上的某种需要相匹配,相适应。人们应该是有了病才吃药,没有病对药是敬而远之的。头疼脑热了,熬点医治感冒的药草喝了,跌打损伤了,熬点活血壮骨的药草喝了。喝茶如喝药,也不可以一天到晚地杯不离手,茶不离口。古语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反之,整天被茶叶泡着,再好的茶也会被糟蹋的。譬如吃药,一方面,因为患病的人相信它能治病,一方面因为它真能治病,所以,有病吃药,吃药祛病。没听说过有谁无病呻吟,拿着吃药当时尚,捧着药罐摆谱。噢,对了。历朝历代,也不乏有官僚和富人有事没事喝点人参汤银耳羹什么的。但是,他们其中也多是希望益寿延年的,摆谱弄时尚的极少。喝茶亦然。想了再喝,一喝三日留香,犹如孔子听《韶乐》。要不然,就因为有条件消费,将喝茶喝好茶作为家常便饭。那样,外人认为你一是奢侈,二是显摆,三是“暴发户”。本来是想要显示文化的反倒没了文化。

但是,茶终究是茶,药毕竟是药;个人所想终究是个人所想,社会盛行毕竟还要盛行。当初,茶兴许也就是茶农们用来止渴解乏的,没准当初茶农们只是认为偏涩偏苦的野草能够聊解劳苦和烦恼。后来的专业茶客喝出了茶香,野草进入殿堂,进而演化成专门的行业乃至行为艺术。倒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工商业,也折射出中国人的充满智慧与爱动脑筋。要不然,为什么外国人喝咖啡就喝不出“咖啡经”与“咖啡文化”呢?不过,外国虽没有“咖啡经”、“咖啡文化”,但是喝咖啡依然流行,甚至波及中国。而在中国,没有《茶经》和“茶文化”,喝茶是时尚不起来的。固然,《茶经》与茶道对于种茶业、制茶业、售茶业的兴起和繁荣,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也让一种原来的野草成为后来的国粹,还给予了不分贵贱的国人们的生活平添了一道内容。但是,它也带来了伪装,带来了灰暗,带来了庸俗,带来铜臭和黑幕。如果再用现今环保意识加以分析,它还带来了农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本来无辜的嫩草,本来无辜的茶文化,遭人暗算了。如今的喝茶人,真正寄情于茶的能有多少?专心喝茶的能有多少?入了喝茶协会,取得了茶博士冠冕而名符其实的又有多少?记得我写过的文章里有这样的话:“我们不得不惊诧有的同胞异化事物的特异功能,他们尤其习惯于把雅事变俗,把美事变丑,把有秩序的事搞乱,把好事做成不好的事。更令人称绝的是,更有些个别同胞能够将一些并不十分光彩和并不十分光明的事情加以改头换面,让其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甚至于博得几分喝彩声。”这也兴许就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特征,就是文化现象多元化社会的特征:沉渣与精华齐舞,黄钟共瓦釜一声。

跑题了。仍然回到喝茶的主题上来。总而言之,如今的茶已是国粹。既然是国家的东西,那么国人谁都有权受用,谁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受用,只需不违法和不悖于公德。尤其喝茶,大家都以为是件休闲散心的事情,你偏要扯出一连串的是非来。这如果只是让闲散的事情沉重起来倒还罢了,如果引出影射什么的结果,岂非要惹祸上身。就此打住。

【摘自2008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郝春玉(河北邢台】

四川茶文化新地标:植茶始祖吴理真汉白玉雕像

植茶始祖始祖吴理真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种茶人,被茶业界认定为“植茶始祖”。

“植茶始祖”吴理真雕像

5月21日,在成都市市金牛区茶文化公园落成的植茶始祖吴理真汉白玉雕像也正式揭幕。当日,蒙顶山茶成都市营销中心在茶文化公园揭牌。

雅安市名山区治城蒙阳镇千米茶文化长廊,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题词“茶祖故里”

蒙顶山景区,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题词“仙茶故乡”

综合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明代杨慎《杨慎记》、清雍正《天下大蒙山》碑、清代刘喜海辑录《金石苑·宋》、清雍正版及嘉庆版《四川通志》、清光绪版《名山县志》、民国版《名山县新志》记载:吴理真为西汉严道,即今雅安名山人。西汉甘露(前53—前50)年间,在蒙顶山上寻得野生茶树,亲手植于蒙顶上清峰。

为彰表吴理真事迹,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朝廷在蒙山建“石屋俸祀”,并在甘露井侧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石碑。该碑“石高七尺八寸,广三尺六寸”。正中刻吴理真立像,“像高五尺三寸”,两侧对联曰“形归露井灵光灿 手植仙茶瑞叶芬”,字径三寸余,行书;人像上方石刻《甘露祖师行状》,共有文字十六行,字径八九分,正书。清代刘喜海辑录《金石苑·宋》(光绪年间出版,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录有此碑图像,并拓录“甘露祖师行状”原图、原文。全文为:

甘露祖师行状

淳熙戊申敕赐普慧妙济菩萨

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岭表来,住锡蒙山。植茶七株,以济饥渴。元代京师旱,敕张、秦枢密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倾,沛泽大通。一日,峰顶持锡井,忽隐化井中,侍者觅之,爰得石像,遂负井右,建以石屋俸祀。

时值旱魃,取井水,霖雨即应,以至功名、嗣续、疾疫、灾祥之事,神水无不灵感,是师功德有以遗之也。故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行及民,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遗像。

时绍熙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

附:《金石苑·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石碑:

宋代大学者王象之《舆地纪胜》,大约成书于宋理宗绍定(1228-1233)年间,载曰:“西汉时,有僧从领表来,以茶实植蒙山,忽隐池中,乃一石像,今蒙顶茶,擅名师所植也。至今呼其石像为甘露大师。”

明武宗(1506—1521)时期,四川新都人杨慎撰《杨慎记·蒙茶辨》,“按碑,西汉僧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殁化为石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必应。……岁四月二十四日,以隐化日,咸集寺荐香。宋、元各有碑记,以茶利由之兴焉。”

附:《舆地纪胜》及《杨慎记》吴理真种茶蒙顶记载

蒙山天盖寺《天下大蒙山》碑,立于清雍正六年(1728)。碑文曰:“祖师吴姓,法名理真,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开建蒙山。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至今日而春生秋枯,惟二三小株耳,……皆师之手泽,百事不迁也。由是而遍产中华之国,利益蛮夷之区,商贾为之懋迁,闾阎为之衣食,上裕国赋,下裨民生,皆师之功德,万代如见也……”

附:蒙山天盖寺《天下大蒙山》碑

清雍正十一年(1733)版《四川通志·卷三十八·物产·雅州府·仙茶》,详尽记载吴理真在雅州蒙山种植“仙茶”事迹。详尽记载吴理真在雅州蒙山种植“仙茶”事迹。作为正史,该志不仅肯定吴理真植茶“祖师”身份,而且还对之前部分古籍中僧侣、道人等为扩大佛教、道教影响而“神其迹”,将吴理真写成“僧”“道”“自领表来”等“附会之语”均予以纠正,直言“雅州府”的“仙茶”为“汉时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者手植”,全文为:

雅州府·仙茶

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有五顶,形如莲花五瓣,其中顶最高,名曰上清峰,至顶上略开,一坪直一丈二尺,横二丈余,即种“仙茶”之处。汉时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其七株高仅四五寸;其一株高尺二三寸。每岁摘茶二十余片。至春末夏初始发芽,五月方成叶。摘采后其树即似枯枝。常用栅栏封锁。其山顶土仅深寸许,故茶不甚长。时多云雾,人迹罕到。《书》曰:“蔡蒙旅平”,即此山与府城东蔡山也。

附:清雍正十一年版《四川通志·卷三十八·物产·雅州府·仙茶》吴理真种茶蒙顶记载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版《四川通志·卷十四·食货·雅州府·仙茶》,全文前部分与前志同,又补充记述如下:

雅州府·仙茶(节选)

……《元和志》:“蒙山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寰宇记》:“出百丈山尤佳”。《方舆胜览》:“蒙山有五顶,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产甘露茶”。《明统志》“蒙茶受阳气之全,故芳香”。《本草》:“雅州之蒙顶石花、露芽、谷芽,为第一”。《茶谱》:“雅州百丈、名山二处,茶尤佳”。

附:清嘉庆版《四川通志·卷十四·食货·雅州府·仙茶》吴理真种茶蒙顶记载

清光绪十八年(1892),名山知县赵懿邀兄赵怡主持完成《名山县志》。该志《山原·蒙山》记载:“五峰酷肖莲花,苍秀勃郁,中为禁御护贡茶七株,即甘露慧禅师手植蒙顶茶也。自汉迄今,不枯不长,谓曰‘仙茶’。”《列传四·方技》,第一人即是“汉·甘露大师”:“师名理真,俗姓吴。宋淳熙十三年(1186),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公德及民,孝宗时封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

附录:清光绪版《名山县志·山原·蒙山》有关吴理真记载

民国十九年(1930),新修《名山县新志》。该志《蒙山》《蒙茶》等专目,均记载吴理真种茶史事。《士女四·方技》,第一人也是“汉·甘露大师”:“师名理真,俗姓吴。……”

民国二十年(1931)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陇蜀余闻》:蒙山有五峰,最高者曰上清峰。其颠一石大如数间屋。有茶七株,生石上,无缝罅。相传为甘露大师所手植。”

附录:民国版《名山县新志·士女四·方技》有关吴理真记载

1978年初冬,著名茶学家陈椽为撰写《茶业通史》收集资料,组织10余人的专家队伍专程到蒙顶山茶区调研考察。1984年,《茶业通史》出版。该通史转载《舆地纪胜》《四川通志》等所记吴理真植茶蒙顶史实,并称“蒙山植茶为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要。该山原任僧正祖崇于雍正六年(1728年)立碑记其植茶史略,石碑至今尚在,是我国植茶最早的证据。”。《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经》《制茶学》《中国名茶志》等大型工具书和高等院校茶叶专业教材普遍收入。

附:《茶业通史》有关吴理真种茶蒙顶记载

1988年4月,名山县志办公室编辑出版《名山茶业志》。经过大量考证,进一步认定“吴理真是名山人,他在蒙顶山利用当地原生茶树进行驯化栽培,开创了名山茶的种植历史”。上述认定,得到当时四川历史研究所所长贾大全肯定,其在该版《名山茶业志》序言中说:“唯独汉时名山县甘露寺祖师吴理真种茶蒙山的记载,才是我国确知最早人工种植的茶树”。此后,1992年版《名山县志》、2001年版《城西镇志》、2004年版《蒙山茶事通览》、2006年版《名山县志》、各卷《名山年鉴》,以及《茶祖吴理真演义》《蒙山茶话》《仙茶故乡揽胜》《蒙山》《仙茶故乡山奇水秀》《蒙顶山导游词》等各种宣传蒙山茶文化的地情书籍均沿袭、采信、肯定上述认定。

附:1988年版《名山茶业志》有关吴理真记载

1992年,名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修《名山县志(1911-1985)》。为宣传蒙山茶及蒙山茶文化,该志特意将“茶业”升格,设立专篇。篇下设《生产》《加工》《购销》《蒙顶茶》四章。记载吴理真种植蒙山茶史事,详尽记载吴理真对蒙山茶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西汉时,县人吴理真在蒙山开始种茶,是我国具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植的茶树。由于品质优良,被誉为天下第一名茶》”

附:1992年版《名山县志》有关吴理真记载

2004年9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召开。会节期间,欧盟茶叶委员会、法国茶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代表国际茶业组织,一致通过《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认可该宣言:“据文字记载和史迹佐证,雅安蒙顶山最早人工种茶。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七棵茶树,首开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 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可,认定雅安为“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

附:《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

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节选)

今天,世界茶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在有二千多年种茶历史的故乡——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召开。

我们,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其他国际性茶叶组织、相关国家政府茶叶部门、茶文化团体、茶叶学术团体、茶叶研究机构、茶叶企业等方面的代表,在世界茶文化蒙顶圣山,本着茶文化、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望和目的,发表本宣言。

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圣山

据文字记载和史迹佐证,雅安蒙顶山最早人工种茶。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七棵茶树,首开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

蒙顶茶自唐至清,一直是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专用茶。“蒙山雀舌茶”自古就专用于供奉佛祖释迦牟尼。

历代名人留下了“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等千古传颂的名句。

发源于蒙顶山的茶文化深刻影响了全世界,本届茶文化盛会的“寻根之旅”必将成为下一个“轮回”的开端。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也是世界茶人“寻根”和“朝圣”的神往地。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茶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灿烂文明。

蒙顶山茶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茶文化——人类共同发扬光大

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其文化含义已远远超出了茶本身的色香味形的物质表现形式。茶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渗透着精神内容和深刻意蕴,产生教化功能和社会文化现象。

茶文化根在自然,发展在人文,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完美结合、辨证统一的产物。

2004年9月20日

2004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向陕西法门寺博物馆赠送茶祖吴理真汉白玉塑像。其后,一年一度在蒙顶山天盖寺举行祭祀茶祖吴理真仪式,一年一度举行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2004年起,每年都有茶学家、茶文化专家以及外国茶人到蒙山祭拜吴理真,陈宗懋院士、宋少祥教授、杨贤强教授等,也曾多次到蒙山“寻根祭祖”。2005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向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赠送吴理真汉白玉塑像。

2004年9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召开。会节期间,欧盟茶叶委员会、法国茶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代表国际茶业组织,一致通过《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认可该宣言:“据文字记载和史迹佐证,雅安蒙顶山最早人工种茶。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七棵茶树,首开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史实,肯定蒙山“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和“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

2004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向陕西法门寺博物馆赠送茶祖吴理真汉白玉塑像。其后,一年一度在蒙顶山天盖寺举行祭祀茶祖吴理真仪式,一年一度举行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2004年起,每年都有茶学家、茶文化专家以及外国茶人到蒙山祭拜吴理真,陈宗懋院士、宋少祥教授、杨贤强教授等,也曾多次到蒙山“寻根祭祖”。2005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向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赠送吴理真汉白玉塑像,以供世人瞻仰。

2006年,名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修出版《名山县志(1986-2000)》。在该志进一步对吴理真事迹进行整理,对吴理真身份进行核实、认定:“蒙山,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人工栽培茶叶的地区。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蒙山人吴理真开始在蒙山驯化野生茶,并制成圣杨花、吉祥蕊等名茶,并誉为‘中国植茶始祖’”。2008年,该志获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志书类一等奖。

附:2006年版《名山县志》有关吴理真记载

2010年6月,名山县茶业协会、名山县茶业局主持编修出版《名山茶经》。该茶经设《茶人》专篇,详尽记载吴理真开启世界人工种植茶叶之先河的突出关系,认定吴理真为“植茶始祖”,为“世界茶业发展史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工植茶第一人”。

附:2010年版《名山茶经》有关吴理真记载

2013年,吴理真种茶的上清峰皇茶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新修《名山茶业志》出版。四川省政府“巴蜀文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首席专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谭继和《序二》称:“西汉甘露年间,蒙山人吴理真在蒙山顶驯化野生茶树,并制成名茶‘圣杨花’‘吉祥蕊’,开启人工种茶之先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家陈宗懋《序一》称:“名山,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工植茶地。西汉甘露年间,名山蒙山人吴理真在蒙山顶驯化野生茶树,开启人工种茶之先河,被誉为‘植茶始祖’。名山,也因此称为‘茶祖故里’。”

附:2017年版《名山茶业志》有关吴理真记载

2018年5月,以“植茶始祖吴理真”祭祀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组织评选,被评为“中国茶事样板十佳”。

(本图文来源:茶旅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约中国杭州,让世界同饮一杯好茶

芙蓉吐艳柳生烟,最美江南五月天。

在中国浙江杭州,正值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举办期间,部分驻华使节、国际机构驻华代表受邀相聚西子湖畔,见证中国茶产业发展成就,感知中国茶产业发展活力,借鉴中国茶产业发展经验。

敬茶,敬彼此,敬世界。全球爱茶人共庆共襄2021年“国际茶日”,共赴一场精彩纷呈的“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主题活动,在品饮茶香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在互致茶叙间共话全球茶业发展美好明天。

有朋自远方来,中国以茶待客。吉庆之日,让世界同饮一杯好茶。

一届展示中国茶产业的国际盛会

最是一年春光好,西子湖畔醉茶香。

杭州作为中国国际茶博会永久主办地,今年的茶博会不仅创新办展形式,而且参展商数量和展会面积均较上届大幅增加,可谓茶企云集、盛况空前。

在设计独具匠心、地方特色浓郁的中国各地茶展厅里,驻华使节和国际机构代表看得仔细、听得认真,被眼前不同品种、包装各异的中国茶品所吸引,不时称赞中国茶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高度评价茶产业在中国脱贫事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驻华使节在活动现场品茶交流。

在福建展区,大屏幕中呈现的“秀美武夷山、灵动闽江水”,吸引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阿达马·孔波雷(Adama Compaore)驻足欣赏。

“福建茶我知道,大红袍、茉莉花茶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我特别钟爱茉莉花茶,每次喝花茶时,只要一闻到那清新的香气,仿佛都在提醒我,这味道来自美丽的中国。”阿达马·孔波雷拿起一罐福州茉莉花茶说道。

“过去,这一片片小小的绿叶子不过是山野间不起眼的普通作物;如今,却是能使中国农民致富的‘金叶子’,更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福建展团有关负责人向使节们介绍。

他举例说,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是一个以种茶为主的村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先后四次来到这个村,要求当地因地制宜给茶叶分级,要成片、成规模地种植,科学管理,打出品牌,并叮嘱当地要改良茶种,提升茶叶质量。如今,坦洋村全村八成以上人口涉茶,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

坦洋村因茶而兴、因茶而富的故事,引得使节们频频点头。

在浙江展区,除了大名鼎鼎的龙井茶,使节们还品饮了一些新品种、新口味的茶,纷纷竖起大拇指,对之赞不绝口,“茶味独特,口感很好。”

“我曾去浙江实地调研,从选择培育种植什么茶种,到扦插、管护和采集,再到加工、包装和销售,当地人以消费市场为目标,做大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业运作体系,不仅赢得了市场,更助力茶农收入越来越高。”阿根廷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赫尔南·维奥拉(Hernan Viola)说,“一片绿叶造福一方百姓,中国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一场领略中华茶文化的视听盛宴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在5月21日“国际茶日”当天,群贤毕至、胜友如云,一场让使节们领略中华茶文化的视听盛宴如期而至。

美好的故事,都从相遇开始。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几千年前,中国人与茶在林中相遇:茶被人的双手点化,绽放出千变万化的醇香;人被茶的美好征服,将它视为美德与幸福生活的象征。

在人类当初发现野生茶树的地方,中国云南的高山上,布朗族人世代种茶,将古老的野生茶树连缀为万亩绿色茶林,并最终化作杯中古朴、醇厚的普洱茶汤。

看着屏幕中如诗如画的云海茶山,听着舞台上布朗族女孩的吟唱歌颂,使节们如痴如醉、沉浸其中。他们不时端起一杯茶,在轻酌慢饮中,细细品味东方大国茶文化的诗意与隽永。

驻华使节在活动现场品茶交流。

“我爱普洱茶,不仅因为它有醇厚的滋味,更因为它还有对身体保健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我都常备普洱茶,几乎每天都要冲泡一壶。”谈起最爱哪种中国茶的话题,乌干达驻华大使克里斯普斯·基永加(Chrispus Kiyonga)对产自中国云南的普洱茶钟爱有加。

中国人喝茶的习惯,兴于唐而盛于宋。唐宋时有茶会、茶宴,都是高雅的社交方式,人们将饮茶升华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茶宴上,人们备好佳肴,寻一处风景绝佳处,共品佳茗,并将他们对于茶的领悟,通过诗、书、画表达出来,场面极尽风雅。

从那时起,题诗作画,都成了中国各种茶会上的常见配置。而在当天的“大使品茶”环节中,使节们不仅品尝了川红、六堡茶、蒙顶山茶和洪雅绿茶,中国书画家还在现场挥毫泼墨,让驻华使节在汉字书法与写意山水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深邃。

“‘茶与酒的遇见’这幅字写得非常好,且寓意深刻,就好比茶与葡萄酒的相遇,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体现了中国人所说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神内涵。”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 Watson)说,由中国首倡发起、联合国设立的“国际茶日”,是全球爱茶人共同的节日,各国要借助这一契机,加快茶产业发展,推动茶贸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次满足全球爱茶人的云端交流

茶通天下无国界,爱茶之人遍全球。

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自古就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使者。如今,伴随全球茶消费的快速增长和茶贸易的稳步发展,茶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为了汇聚全球爱茶人共庆共襄2021年“国际茶日”,一场云茶会在位于杭州西湖景区内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精彩上演,吸引全球26个国家的爱茶人跨越时间和空间,齐聚云端,共品茶香茶韵。

云茶会将中国茶文化以可视化、具象化、感性化的形式呈现给全球爱茶人。通过传播科学饮茶,宣传茶叶健康功能,让全球更多人知茶爱茶,共同交流各国茶文化,进而扩大世界茶饮影响力和消费力。

“不是你容颜易老,而是你喝茶太少。”围绕饮茶有益身心健康的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风趣诙谐的比喻,引起现场观众的一阵掌声和线上观众的一波弹幕。

劝君多饮茶,劝君多自然。喝茶是一种身心享受,而欣赏烹茶的过程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精神享受。

云茶会邀请到多位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们在线展示了鲜灵高爽的太平猴魁、滋味鲜醇的福鼎白茶、香气馥郁的大红袍和韵味浑厚的滇红茶等中国名茶制茶技艺,令线下线上观众大饱眼福。

匠人们一一揭开从一片树叶到一杯好茶的来之不易,以精湛的制茶技艺向世界展示中国制茶大师的工匠精神,以及向全球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坚守和执着。

如果说制茶大师让人们看到了专业好茶是如何“诞生”的,那么世界各国的民间制茶手法,则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茶在走出国门后所变化出的不同茶俗。

中国赣南客家擂茶、云南白族三道茶都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同时更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在现场,擂茶特殊的制作方式与保健功效,令外国网友观之意犹未尽,而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深刻哲学寓意,更令人深受启迪。

通过云端连线,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的异域风情和饮茶风俗令人耳目一新。马来西亚的拉茶制作过程,在手起手落中,仿佛跳动的音符一样,让人过目不忘;俄罗斯茶炊与中国内蒙古奶茶有相同的渊源,既保留中国茶饮元素,又结合本国气候特征和饮食特点加以变化。

“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茶起源于中国,在向不同国家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碰撞,从而衍生出各具国家特色的茶俗文化。”有外国网友在屏幕上留下这样一段文字。

正所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茶和世界,共享发展。茶以其独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将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亿饮茶人口紧紧连在一起。

茶有缘,饮无疆。我们相信,茶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买天 王小川 张健楠

图片: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米加 黄昕炎

来源:农民日报国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