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铁观音摇青

找到约54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铁观音的加工工艺

 

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3月下旬萌芽,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一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40—45%;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一7月上旬)为夏茶,产量占15—20%;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一8月下旬)为暑茶,产量占25—3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一l0月上旬)为秋茶,产量占25—30%。有个别地方由于气温较高,还可生产一季冬茶,冬茶颜色较青绿,滋味也较青,产量不多。制茶品质以秋茶为最好,春茶次之。秋茶的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暑茶品质较次。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捎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以午青品质为最优。

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特别,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叶, 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叶, 俗称“开面采”,是指叶片已全部展开,形成驻芽时采摘。采来的鲜叶力求新鲜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释放,香气浓郁时进行炒青、揉捻和包揉( 用棉布包茶滚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制成商品茶。

凉青、晒青、凉青:鲜叶按标准采收进厂经过凉青后进行晒青。晒青时间以午后4时阳光柔和时为宜,叶子宜薄摊,以失去原有光泽,叶色转暗,手模叶子柔软。顶叶下垂,失重6—9%左右为适度。然后移入室内凉青后进行做青。

做青:摇青与摊置相间进行,合称做青。做青技术性高,灵活性强,是决定毛茶品质优劣的关键。摇青使叶子边缘经过摩擦,叶缘细胞受损,再经过摊置,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伴随着叶子水分逐渐丧失,叶中多酚类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乌龙茶的特有品质。铁观音鲜叶肥厚,要重摇并延长做青时间,摇青共3—5次,每次摇青的转数由少到多。摇青后摊置历时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摇青必须摇到青味浓强,鲜叶硬挺,俗称“还阳”,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平衡。第四、五次摇青,视青叶色、香变化程度而灵活掌握。做青适度的叶子,叶缘呈朱砂红色,叶中央部分呈黄绿色(半熟香蕉皮色),叶面凸起,叶缘背卷,从叶背看呈汤匙状,发出兰花香,叶张出现青蒂绿腹红边,稍有光泽,叶缘鲜红度充足,梗表皮显有皱状。

炒青:炒青要及时,当做青叶青味消失,香气初露即应抓紧进行。

揉捻、烘焙:铁观音的揉捻是多次反复进行的。初揉约3—4分钟,解块后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干,不粘手时下焙,趁热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缩等手法,经三揉三焙后,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气敛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层白霜。包揉、揉捻与焙火是多次重复进行的。直到外形满意为止。最好才焙火烤干成品。

簸拣:慢烤后的茶叶最后经过簸拣,除去梗片、杂质即为成品。

铁观音摇青技术

以下以铁观音初制摇青技术为例具体解释:

1 “走水”获高香 “保青”是关键

摇青是制好铁观音的关键,而“走水”又是摇青的主要目的之一。所谓“走水”,即通过摇青,使“嫩梗中所含有的相当数量的芳香物质”和含量比芽叶高出l—2 倍的氨基酸和非酯型儿茶素随水分扩散到叶片,使之与叶子里面的有效物质结合,一道转化成更高更浓的香味物质,这也是乌龙茶高香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走水” 的进行,除了要求叶子要处于运动状态,还要求梗叶有一定的水分含量差和保持叶肉细胞的生理机能(亲水能力),也就是茶农所说的“保青”。相反,若过早丧失叶肉细胞的生理活性,就叫“死青”,“死青”就制不出好茶来,因其“走水”无法进行,叶子在摇青过程中得不到水分的补充,叶子失水过多,制成茶外形干枯、内质香味较低淡。

2 摇青操作的“三守一攻一补充”

铁观音摇青操作上素有“三守一攻一补充”之说法,即第一、二次摇青宜轻,转数不宜过多,停青的间宜短,一般第一次摇3分钟,第二次摇青5分钟,以免使水分散失过多,以保持青叶的生理活性,使萎凋后的叶子能慢慢复“活”过来。到第三、四次摇青则要摇得重,摇得足够,使叶缘有一定的损伤,有青、臭气散发上来,一般第三次摇青10分钟,第四次摇青30分钟。“一补充”则是在第四次摇青摇得不足,叶子“红变”不够时,再补摇一次。每次摇的转数应由少到多,停青时间也是由短到长。第一、二、三次停青停到青气消失,表面叶子萎软下来之后,就要及时摇“活”,以免叶子因水分散失过多而“死青”。

3 铁观音摇青中“消水”程度的掌握

“消水”即茶青的水分丧失情况。“消水”适度的掌握,是摇青的技术所在。在摇青摊凉过程中,若摊凉太久,不及时摇“活”,致使摇青叶失水过度,手握叶子有沙沙响声,并有枯燥感,就叫“尽水”。若摇青过程中停青不足,水分散发不够,摇青叶还有“假活”现象,芽仍挺立饱水,手握有梗断之觉,这样就行杀青,就叫“大水”。“尽水”叶制出的成茶,外形松懈,色泽枯黄。“大水”叶制出的成茶,外形也不够紧结,色泽青灰。二者的品质都比较差。

“消水”适度的掌握,往往因季节、气候及品种的不同而异。铁观音摇青“消水”适度的掌握,应掌握“春消、夏皱、秋水守牢”的原则,因为春季气温低、温度大,茶青肥壮多水,做青过程中水分应蒸发多一些,即在摇青时可摇得重一些,停青时间长些,待到做青适度时,梗叶要“消”即嫩梗外观干瘪柔韧,折而不断,这时才会有浓郁的香气。至于夏、暑茶园气温高,水分蒸旋陕,失水应少一些,梗叶略皱,发酵适度即可。秋茶因含水分少,只有保持鲜灵陛,才会形成高强香气,所以至做青适度时,梗叶仍略有光泽,才能体现秋茶的秋香特色。

4 “发酵”程度的掌握

据老茶农的经验认为:“发酵”程度的掌握。应做到“春秋等香,夏暑等红”的原则,因为春秋委节气温比较低,叶子变红较慢,帮摇青可摇到梗叶水“消”,有较高的清花香显露,再行杀青。而夏、暑茶气温较高,叶子边摇边“发酵”,就不能等“梗叶消,有高香”了。而主要是看叶子红变适度时,就要立即杀青,否则变会“发酵”过度,降低品质。

5 低温低湿的北风天

北风天是制高级茶的好天气。因为在这种天气下,叶子中的多酚类的酶促氧化进行得比较缓慢,叶子发酵比较慢,摇青可摇到“梗叶消”,使叶子里面的内含物能充分转化为成茶的香气和滋味物质,同时,在低温低温隋况下,叶子内含物的化学变化比较缓慢,物质的转化,积累大于消耗,并有利于摇青时的“保青”,使“走水”能顺利进行。梗中丰富的有效物质能得以充分的利用,所以说“北风天”是制观茶的好天气。

总之,要制好铁音,应“天、地、人”相配合。天即“天时”,也就是制茶的和天气。地即“地利”,是指铁观音特定的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及良好的鲜叶原料,这也是制优质铁观音的先决条件。再者是人,人要“人宜”,即制茶的技术水平,要制好铁观音,就要懂得“看青做青”,要掌握好摇青工序的操作要领及程度,这是制好铁观音的主观因素。

拖酸制法

一是回青、二是拔青、三是拖青。对比正炒茶,区别如下:

一、正炒茶:采青后第二天中午11-12点炒青(杀青),毛茶条形圆结,色泽乌绿润,香气高强,带兰花香,滋味醇和但带微涩,音韵明,汤色金黄。

二、回青制法:采青后第二天15-18点炒青(杀青),毛茶条形紧结,色泽绿润,香气高强,滋味醇正,音韵明,带花生仁味及酸甜味,但滋味淡些,汤色金绿黄。

三、拔青制法:采青后第二天22-24点炒青(杀青),毛茶条形较紧结,色泽墨绿,香高,较醇正和有音韵,带酸甜味,汤黄色或深金黄。

四、拖青制法:采青后第三天6-10点炒青(杀青),毛茶外形紧略不沉重结,色泽暗绿,香气尚高,不够纯正,音韵轻,滋味醇和带有较强酸馊味,久浸则茶汤转橙黄色,叶底硬挺暗绿。

铁观音:摇啊摇,摇出“观音韵”

今天,解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之

铁观音制作技艺

千年茶史,观音何来

安溪素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产茶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全县巳查明的茶树品种有四十多个,其中除铁观音、本山、黄棪(黄旦)、毛蟹、大叶乌龙、梅占、奇兰等优良品种外,还有肉桂、佛手、桃仁、毛猴、筲绮、白牡丹等稀有品种,而制茶之品质则以铁观音为最优。

铁观音栽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植株属灌木型,树冠披展,枝条斜生。叶片呈水平着生,叶形椭圆;叶尖下垂略歪,叶缘齿疏而钝,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叶色浓绿油光。嫩梢肥壮略带紫红,俗有“红芽歪尾桃”之称。萌芽期在春分前后,为迟芽种。

铁观音品种具备“红心歪尾桃”的特征

名茶之乡的安溪县,具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气候。全县海拔在40~1000米之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半部多低山丘陵,海拔一般在100~300米之间,地势相对平缓,多有河谷平原分布其间。

西半部地势骤然升高,海拔多在600~800米,峰峦重叠,云雾缭绕,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季度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6~21℃,年平均降雨量1600~1800毫米。铁观音就在这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长繁殖着。

最美茶乡安溪行•茶寮品仙境 赵建明/摄

铁观音名字的来历主要有“王说”和“魏说”两种。王说坚持“文人献茶,乾隆赐名”,魏说则始终认为是“观音托梦,魏荫传茶”。两家的说法在茶人之中都形成了广泛影响,因此《中国茶经》《福建乌龙茶》以及《安溪县志》等书,均把王魏两说一并收录。

02天地人合,功到自成

有了优良的鲜叶原料和适合的气候条件,还要有精湛的采制技术,才能充分发挥铁观音品种的优点。一泡(指做好一批铁观音,因其量少,俗称“一泡”)优质的铁观音形成,除了要有铁观音良种茶树外,还必须天、地、人三者兼备。天,指适宜的气候;地,指优良的环境和土质,人,指精湛的工艺技术。

铁观音在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香气高雅韵味浓、齿颊留香喉底回甘,铁观音茶香味持久、经久耐泡、音韵悠长,自古以来就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美名。

铁观音的美名离不开安溪铁观音精湛的制作技艺,早在2008年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茶类制作技艺中别具一格。

铁观音是“半发酵茶”,成茶品质兼有红茶之甘醇,绿茶之清香,具自然兰花香气,风格独特。传统工艺,制作严谨,技艺精巧。

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小开面至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时应做到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碾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不带老梗。

生长地带不同的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以午青品质最优。采下的鲜叶按传统的制造工艺,经过凉青→晒青→凉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包揉→复焙→复包揉→文火慢烤→簸拣等十多个工序才制成精茶。

松岩乡采茶女上山采茶(刘洁智 摄)

凉青、晒青:鲜叶采收送厂经过凉青后进行晒青。

晒青对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是利用阳光短时间的照射,使鲜叶散发部分水分,失重6~9%左右,同时增强叶内各种酶的活性,为做青做好准备。晒青时间以下午四时左右阳光柔和为宜,晒时宜薄摊,以叶片失去原有光泽,叶色转暗,手摸叶子柔软,顶叶下垂为适度。移入室内凉青后进行做青。

做青:摇青与摊凉相间进行,合称做青。

做青技术性高,灵活性强,是决定毛茶品质优劣的关键。摇青使叶子边缘经过摩擦,叶缘细胞受到损伤,再经过摊青静置,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伴随着叶子水分的逐渐散失,叶中多酚类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乌龙茶的特有品质。

铁观音鲜叶肥厚,要采取多次重摇,并相应延长做青时间。摇青次数5~6次,转数由少到多,每次摇完都要进行摊青静置,摊叶厚度由薄至厚,历时由短到长。

第3~4次摇青是重要阶段,必须摇到青味浓强,鲜叶硬挺(俗称“复活”或“还阳”),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平衡。

第5~6次摇青,视青叶色、香变化程度而灵活掌握。精于制茶技艺的都重视“看青做青",即视茶青情况、气候变化而灵活掌握做青方法。粗叶少摇,嫩叶多摇,“北风天”气温低,湿度不高,宜厚堆、重摇;“南风天”闷热,气温高,相对湿度亦高,宜薄摊、轻摇。

经过十多小时的摇与静置相间进行,鲜叶始终保持一定的生理机能,使鲜叶中多酚类得以完成缓慢的酶性氧化过程并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伴随着香味和色泽的变化,最后形成了铁观音特有的色、香、味。这时茶青叶缘呈朱砂红色,叶中央呈黄绿色(半熟香蕉皮色),叶面凸起,叶缘背卷,从叶背看呈汤匙状,发出兰花香,含水量60~65%,叶张表现为三分红七分青,青蒂绿腹红镶边,叶中泛红点的特征。若遇北风天又加上精工制作,则成茶品质特佳。

炒青:做青做到青味消失,香气初露,须抓紧时机进行炒青。

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抑制鲜叶多酚类酶性氧化的继续进行,固定做青过程形成的品质并给予成品以良好的香气。

揉、焙:铁观音的揉捻与烘焙是反复多次相间进行的。

初揉约三、四分钟解块后即行初焙。焙至六成干不会粘手时下焙,趁热包揉。包揉是塑造铁观音形成“蜻蜒头、螺旋体、青蛙腿、砂粒绿”特有外形的主要工艺。

传统方法以白布包裹茶坯500~1000克,运用“揉、压、搓、抓、缩”手法,经三揉三焙交替进行,再用50~60℃的文火慢焙。

安溪茶农常说:“茶为君,火为臣。”做青虽用尽功夫,到烘焙时如不注意火候,以旺火烘焙则前功尽弃。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气敛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泽油亮,茶条表面披有一层白霜。至此,“天”、“地”、“人”三者紧密结合,一泡优质铁观音于是乃“功到自然成”。

品鉴兰花香、观音韵

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油亮带砂绿色,红点明显,具特蜒头、螺旋体、青蛙腿、砂绿带白霜的特征。汤色金黄、浓艳清澈。

叶底肥厚明亮,呈绸面光泽。泡饮时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长,香锐而浓,有“七泡有余香”之誉。近据国内外试验研究结果证明,铁观音不但具有做青过程所产生的各种香气组分,而且具有铁观音品种所特有的香气组分,更主要的各种香气组分的比例,铁观音中低沸点香气组分比例明显比其他乌龙茶大。

传统工艺的铁观音叶底柔软明亮,绸缎面,红边明显

这就是铁观音以其特殊的“铁观音”韵,独特的天然花香令人心悦神醉和一杯铁观音茶杯盖乍启即巳芳香扑鼻满室生香的原因所在。

泡饮铁观音皆选用精致的瓷质、陶制小壶、小盅和清澈洁净的天然泉水。茶具先用沸水烫热,然后装入适量铁观音茶,继以沸水冲泡,这时就有一股殊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正是:“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

2~3分钟后,将茶汤均匀地倾入小盅,先嗅其香,后尝其味,浅斟细啜,名茶、良具、好水三者相配,确是一种生活艺术享受。有朋自远方来,主人敬茶以铁观音为贵,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品饮者则以能尝到一杯名贵的铁观音而引以为荣。

1996年11月,张天福在广州举行的安溪铁观音茶王赛上审评茶样

04二次腾飞,香飘五洲

铁观音早已驰名于世。在国外市场上,铁观音以其优异的品质获得极高的声誉。历史上外销主要市场为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被客商视为茶中奇货,争相订购,而供不应求。海外经营茶叶的华侨商行都将精选的铁观音做为镇行之宝。

2022年,安溪全县涉茶总产值320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1430亿元,连续七年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在安溪,80%的人从事涉茶产业,农民年均纯收入有56%来自茶产业,真正实现“绿色银行”助力乡村致富。

安溪铁观音印证茶人工匠精神,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安溪铁观音以国礼茶、国宾茶身份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外交活动上亮相,成为中国茶的代表符号。今年5月20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十八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员。

▲“茶海”里忙碌的采茶工(张向阳 摄)

近年来,安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区域大生态、茶园小生态、土壤微生态三个层面立体推进茶园质量管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蓝地绿、水清景美赋能茶乡群众美好生活。

科技赋力,提质增效强动能。安溪积极布局“卫星+”时代,“安溪铁观音一号”“安溪铁观音二号”卫星成功发射,通过精准图像数据,有效实时监测茶园各项指标,升级优化茶园管理,提高茶叶品质,助推茶产业发展。

2022年2月27日11时06分,中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安溪铁观音一号”卫星搭载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一缕茶香远播海外。“安溪铁观音”作为我国知名地理标志产品,已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国际商标注册,并入选“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产品清单。

越来越多的茶企开拓国际市场,寻求国际合作;安溪每年向日本、东南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约1.5万吨茶叶;“以侨为桥”,发挥“侨力”,安溪铁观音“走出去”的渠道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持续拓宽,打造一批国际研学基地,在海外举办茶叶品鉴、茶道表演等茶文化交流活动,安溪铁观音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来源:茶道CN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润岩茶寿教您如何鉴别润岩茶寿大红袍与铁观音

茶叶品种多、茶叶功效齐全,这是我们对茶最初的认识。在没有深入了解茶的时候,很多朋友会将部分茶叶的品种混肴,就如铁观音和绿茶。在闽南地区饮铁观音是常见的,不过即使常喝茶的人也将铁观音误会成是绿茶,而同属乌龙茶系列的润岩茶寿大红袍与铁观音,更让人们分不清楚。润岩茶寿大红袍与铁观音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类别,很多人会混乱,特别是刚进入茶行不久的茶友搞不清这种状况。今天,胡润百富·润岩茶寿文化大会堂为大家介绍润岩茶寿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不同之处。


1、采摘标准不同:

润岩茶寿大红袍鲜叶采摘控制在大—中开面

铁观音鲜叶采摘控制在小—中开面


这里顺道为您解答何为茶叶的大开面、中开面、小开面:
大开面:顶芽成驻芽,第一叶等于第二叶。
中开面:顶芽成驻芽,第一叶等于1/2第二叶。
小开面:顶芽成驻芽,第一叶刚开平。
  

2、萎凋程度不同:

润岩茶寿大红袍萎凋程度重,一般减重率10%~15%顶部1—2下垂。
铁观音萎凋程度轻,一般减重率5~10% 顶叶下垂。




3、做青程度不同:

润岩茶寿大红袍摇青次数多,7~8次,摇青转率慢,摇青时间短,0.5~1小时。

铁观音摇青次数少,4~5次,摇青转速快,静止时间长1~2小时。

4、发酵程度不同:

润岩茶寿大红袍重萎凋,轻摇青,发酵重,三红七绿。

铁观音轻萎凋,重摇青,发酵轻,一般二红八绿。

5、炒青不同 :

润岩茶寿大红袍高温炒青,多焖少透,时间长。

铁观音高温炒青,透焖结合,时间短。

6、揉捻程度不同:

润岩茶寿大红袍热揉、快揉、长揉。

铁观音热揉、快揉、短揉。


7、包揉不同:

润岩茶寿大红袍没有包揉为条。
铁观音有包揉、外形弯曲紧结、重实、蝌蚪状。

8、干燥方式不同:

润岩茶寿大红袍低温慢焙80~85℃足干后要吃火。

铁观音低温慢焙70℃ 足干后即可不用吃火。

9、汤色不同:

润岩茶寿大红袍金黄。

铁观音色淡。

10、滋味不同:

润岩茶寿大红袍醇厚味浓、果香明显、叶底肥嫩、绿叶红边。

铁观音鲜爽、味较淡、有奶油香、叶底黄嫩、红边鲜艳。


虽然润岩茶寿大红袍和铁观音都属于乌龙茶类,但是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别说是外行人分不清楚,即使是资深茶友也未必能清楚的说出润岩茶寿大红袍与铁观音的区别。

找到约54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