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山水茶安化

找到约16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念好 “新茶经”——安化黑茶调研记

盘山而上,穿云而行,云雾缭绕间的茶山孕育了独特的安化黑茶。源起于古梅山文化,滋养于山水环抱间,生于冰碛岩上,如今的安化正以新面貌妆点着“老”样子,泰然地以文旅特色茶镇的新面貌作出“忙里偷闲,喝杯茶去”的最佳诠释。

古茶树新茶人

黑茶,中国六大茶叶品类中的“后发酵茶”,由于微生物生机勃勃的活性,被称为“有生命的茶叶”。悠悠资江,团雾轻轻氤氲于山水间,“山有千峰都绕水,茶无一叶不腾云。”安化位于世界公认的优质茶树生长的神秘纬度带,这里的茶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山水互相环抱,山体峰峦叠嶂、溪流密布,常年云雾缭绕,形成小而美的自然格局。

最具独特之处,属世界稀有却在安化常见的冰碛岩。《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安化的冰碛岩是6亿年前地球历经极热极寒的极端气象后遗留的罕见岩石,堪称世界地质奇观,检测鉴定出其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锌含量丰富。广袤的冰碛岩,让安化茶树从出生开始就非同凡响。

图为冰碛岩

安化现有茶园三十多万亩,小片分布于山地,茶中有林,林中有茶。顺着盘山路一直上行,穿过一段狭窄的公路,来到高马二溪村。湖南高甲溪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谌贵祥说,在层峦叠嶂、溪涧纵横的山谷间,是最古老的高山茶生长的地方,这里素有“千年黑茶出安化,高马二溪茶最佳”的美誉。高马二溪的茶更是黑茶“皇冠上的明珠”,古时曾是皇家茶园。

谌贵祥为“高甲溪”茶印第八代传人,他正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动漫设计、抖音直播、休闲茶游等方式,带领这一古老的茶类适应现代市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2011年的时候,我们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了全国的‘一村一品’村与特色产业‘亿元’村,茶叶给我们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高马二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谌志成说。

古技艺新传承

“80后”周六与他的兄弟一起,创建山有德茶业,他们正以更加年轻化的视角,坚持传统老茶品牌的“新玩法”,强调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坚持,同时积极创新,其品牌设计更积极迎合现代年轻人市场,在坚持安化黑茶品质的同时追求引领黑茶走出大山的新思路。

“俗话说:‘酒要勾兑,茶要拼配。’安化黑茶的一大核心技术就是拼配,一是老原料与新原料的拼配,二是阳面山与阴面山的原料拼配,三是不同等级的茶的拼配,拼配的比例是茶人的学问。”安化县茶业协会会长蒋跃登说。

“七星灶,是安化黑茶的灵魂。毛茶干燥全靠七星灶松柴明火烘焙,蔓延上升的温度,将松柴的馥郁融入毛茶的躯体,实现松香入骨。”周六说。这项技术使安化黑茶在众多茶类中独树一帜,是安化黑茶品质形成的核心技术。

图为山有德茶业茶厂内七星灶

安化黑茶沉淀百年的独特工艺——“千两茶”传统加工技艺,2022年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为千两茶

古遗迹新风貌

建于1939年的安化的白沙溪茶厂被评为安化天尖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保护单位,这里被视作我国紧压茶的发祥地、湖南边销茶的摇篮。

1902年的百年木仓,至今在中茶安化第一茶厂完好保存着,它见证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茶业的发展,谱写了安化黑茶转化升华的新篇章。百年木仓是目前国内用于茶叶生产环节最为大型、保存完整且百余年持续不间断使用的木质仓库。中茶以其独创的“一仓两藏”工艺造就独特的“陈醇浓酽,木仓菌香”品质。

图为中茶安化第一茶厂

恍然间,曾经“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中繁荣的古安化,不负黑茶千载名,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茶旅小镇,诠释了新时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茶经”。

蒋跃登表示,如今安化将黑茶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等相关产业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开发了很多以茶为媒的旅游景点和产品。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与投资茶旅小镇建设,从黑茶博物馆,到围绕黑茶文化的舞台大剧——《天下茶道》,以及当地利用自然美景与历史遗迹打造的茶乡花海、梅花寨、梅山生态园等,多形式助力“神韵安化”文旅品牌塑造与茶文化传承。

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作为神秘古老的梅山文化腹地、“万里茶道”的必经地,安化黑茶有太多文化历史积淀。湖南城市学院梅山文化研究所所长、安化县梅山文化研究会顾问李翔指出,“‘傩茶’就是安化黑茶。从当地手抄本的记载看,用傩茶治病至少有千年历史,针对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傩茶”,形成梅山独具特色的傩茶水文化。这是梅山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基因,是黑茶茶艺、茶道本土特色的体现。”

“《本草纲目拾遗》中,把安化黑茶列为中药,有止泻之利的功效。现在安化还遗留下很多以茶治病的习惯。”湖南省益阳市名中医、安化国医馆馆长王卫国说,利用茶叶和中药材原料研发生产荷香茯砖、八方古脉通茯茶、黄精茶等,都是探索黑茶的新功用。

目前,更多的黑茶打开方式正在安化被发现,丰富的历史遗迹有待更多游客探寻。在古代与现代、文化与历史结合中,安化黑茶的文旅产业正蓬勃发展。(参与调研:吕昂、袁波、范超)

来源:新华社北京(记者陶俊洁、马悦然、王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吴建利:千两茶应化繁为简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湖南有3个项目入选,分别是黑茶类的千两茶、茯砖茶制作技艺,黄茶类的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成为湘茶行业守正创新的生动见证,湘茶传承精益求精的澎湃动力。即日起,红网茶频道推出《舌尖山水非遗湘茶》系列报道,回顾“田园山水打交道,烟熏火燎练功夫”的湘茶非遗传承人延续技艺、守住根脉的前尘往事,展示湘茶非遗传承新篇。


红网时刻新闻1月16日讯(记者朱俊宇)“千两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现为36.25千克)得名,因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安化千两茶非遗工艺传承人吴建利向记者介绍,千两茶传承逾两百年,独特的花格篾篓包装形如圆柱、外观古朴,具有原始、大气、粗犷、阳刚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与奋发精神的象征。


安化千两茶。

事实上,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千两茶”,是一门传子(媳)不传女(婿)的独门技艺。为了打破这一状况,1952年,当时的安化砖茶厂(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前身)聘请刘家后人(千两茶创制家族之一)进厂带徒传艺,这门技术才得以推广。据吴建利回忆,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下简称白沙溪茶厂)是当时独家掌握千两茶加工工艺技术的厂家,在1958年机械化改造完成后,千两茶原料改制成了花砖茶,千两茶从茶厂的生产销售清单中消失。

1981至1997年,吴建利在白沙溪茶厂潜心研究安化黑茶期间,凭借出色的制茶技艺,从学徒晋升为厂长。当时,吴建利发现黑茶生产普遍机械化,虽然顺应了工业化、智能化的潮流,但是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却慢慢退出舞台,于是他开始带领团队挖掘与恢复传统制茶工艺——千两茶。他们寻找了几位老师傅,带领一些徒弟重新制作千两茶。1997年,他们成功生产了414支千两茶;1998年,技师团队承包厂里千两茶的生产,正式恢复传统工艺。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坚守传统工艺制茶,除了勇气,更多的是责任,我们一定承担起这份责任,将安化千两茶传承下去,将安化黑茶文化发扬光大!”2000年,吴建利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领导岗位退下来,携妻子王小平(原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质检科科长)一道创办“利源隆”茶厂,在延续黑茶事业的同时,传承并发扬安化黑茶。二十余年间,吴建利夫妇带领制茶团队积极探索黑茶制作工艺的创新发展,从千两踩制场、光棚晾晒场、移动式渥堆发酵箱到梅山蛮茶,陆续获得20多项黑茶制作专利。


吴建利,安化千两茶非遗工艺传承人,湖南利源隆茶厂创始人。

红网茶频道: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接触到安化千两茶?

吴建利:1981年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工作,有幸见证了千两茶自1958年停产后时隔23年的唯一一次千两茶踩制。当年共踩制千两茶327支,因销售不畅,后续没有继续生产。

红网茶频道:您参与了千两茶恢复生产过程,可以和我们科普一下,如何做好一支安化千两茶?

吴建利:千两茶是安化黑茶最具文化特征的产品,也包含了黑毛茶制作、筛选复制和千两茶成品制作三个阶段。鲜叶采摘后,要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发酵、七星灶火焙等传统工艺,制作成黑毛茶;再经一年以上散仓自然陈化,期间要对黑毛茶进行筛选、去梗、分级等制成半成品(也称“青茶”);继而使用粽叶裹茶、棕衣加固、篾篓做形,经筑、拉、压、捆、绞、锤等多重手法的反复运用,千两茶方得成型,再经108天的光棚自然晾晒,吸日月之精华,纳山水之灵气,一支千两茶才算制作完成。


鲜叶采摘。



杀青。


揉捻。


渥堆发酵。


七星灶火焙。


散仓自然陈化。


千两茶踩制。


光棚晾晒。

红网茶频道:千两茶面临制作过程复杂、销售周期漫长、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该如何进行保护与传承?

吴建利:1958年安化国有黑茶加工企业机械化改造完成后,千两茶原料改制成了花砖茶,千两茶从茶厂的生产销售清单中消失;1981年是时隔23年唯一的一次千两茶踩制,但因销售不畅而无法继续;直到1997年,千两茶的踩制技艺得以恢复并传承发扬,带着“世界茶王”的光环,展现在人们的茶杯,进入人们的生活。

保护与传承传统制茶工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鼓励企业坚持传统制茶工艺,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以及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建立研学基地,提高青少年对千两茶及其加工技艺的了解与保护意识,最为重要的是做好茶,让人们喜欢上千两茶,不断的消费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



吴建利带徒传授千两茶制作技艺。

红网茶频道:安化千两茶凝结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在哪些方面可以体现?

吴建利:制作千两花卷茶用竹篓包装是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传统,而这个传统的形成正是因为竹子本身的优点。外包竹篓在千两花卷茶灌装成型时充分利用了竹篓的特点,为产品的干燥、贮存、长途运输创造了良好的保质条件,是千两花卷茶成形的模具和收紧的工具之一。


茶马古道上,马背上驮载竹篓包装的千两茶。

安化位于北纬28度线,春末夏初采茶旺季为阵性降水多发季节,使用七星灶烘焙则不受天气和时间影响,可以提高烘焙的速度和效率。安化山多,具有丰富的薪柴资源,为七星灶使用松柴明火进行烘焙干燥提供了物质基础。七星灶明火烘焙因其自下而上的热干燥方式,连续加层所带来的“热被效应”让茶叶的温度可以达到100℃以上,这是其它干燥方式达不到的。

散仓存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茶叶的陈化性和吸异性,茶叶在自身水分较低,处于常温常湿的自然环境下缓慢自然发酵,既能使自身品质变化,也让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就形成了黑茶越陈越香的特点。

红网茶频道:千两茶制作技艺入选世界非遗,对湖南茶产业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吴建利: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申遗成功,这对世界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一次宣言,对中国茶业界同仁来说,极大提振了信心。湖南安化黑茶文化历史悠久,发掘、保护、利用千两茶制作技艺等,对做强安化黑茶产业、提振安化黑茶文化自信、宣传安化黑茶品牌,对于安化黑茶产区乡村振兴、文旅经济的促进,对于凝聚社会各界对安化黑茶的关注,以及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是极其有意义的。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贡品“安化千两茶”(经安化黑茶专家鉴定,该茶为现存最早的安化千两茶实物,距今200余年)。

红网茶频道:谈一下你未来关于安化千两茶的创新方向?

吴建利: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创新受到制约的方面很多,千两茶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就必须要有创新。一是品饮模式的创新,千两茶受制于紧压且体积大,品饮取茶不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品饮人群的快速扩大,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应该是基本方向。二是功能成分的运用还是一片蓝海,前景广阔。


安化天井山茶园。

来源:红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看了安化的这些优点,我才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好喝的黑茶

钧泽源有机茶园位于湖南省安化县陶澍村,前临资水,背靠雪峰山脉。安化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优美神奇的传说和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这里也是秀美神奇的生态风景旅游圣地,境内七十二峰神奇幽秀,四十八水清冽甘香。这里更是历史悠久的“中国黑茶之乡”,是古代茶马古道的起点,是现代安化黑茶的生产中心。

所谓好山好水育好茶。安化素有“茶乡”之称,安化黑茶之所以品质优良、驰名中外,这与境内深厚的黑茶文化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就源自安化这片神奇的土地。安化古称“梅山蛮地”,是名闻遐迩的梅山文化发祥地。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县,有近千年历史。

安化自唐代开始,已有产茶记载。安化历史上作为世界黑茶的生产中心,山山种茶,四季运茶,是古代茶马古道的起点。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安化,曾孕育了无数能人志士。清朝一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生长于此,“黑茶教育先驱”彭国钧和“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两位先贤亦在此耕耘一生。一山一水,承泽先祖福荫,聚集黑茶人文。

安化位于东经 110-112 度, 北纬 27-29 度之间,处于“神秘的北纬30 度”名茶纬度带。所谓“神秘的北纬 30 度”是指北纬30 度上下波动 5 度所覆盖的地域带,这里集中了地球上诸多秘密,更是世界茶叶生产的主要地带,拥有茶树生长的最佳自然环境,也被称之为“茶叶生产的黄金纬度带”。

地处中亚热带北端的安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总体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严寒期短。充沛的雨量,足以满足茶树生长发育的要求。整体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茶树的生长期可长达7个多月,优越的不可复制的气候不仅宜游、宜居,更有利于生产出高品质的安化黑茶。

茶树是耐阴植物,日晒时间过长则不利于滋味的醇厚度形成,香气也不易保存。安化森林覆盖率达到76.17%,境内崇山峻岭,山高林密,古木参天之下,云雾缭绕。茶树接受阳光温热能量的同时,山间云雾又不时荫蔽,使光照时间达到最佳,茶叶所吸收水分更多,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形成独特的地域花香,色味俱佳。茶树沐浴在山区这样的云雾光照环境中,汲取土壤中生生不息的天然营养,与万物自然共生,形成和谐的自然生态圈。

安化境内沟谷纵横,绿水环绕。最大的河流资水,碧波浩淼,奔腾不息地从安化境内穿过,汇入的溪流多达上百条,条条流水甘洌,清澈见底。水是生命之源,网布的溪流为安化带来的充分的降水量,净化了优良纯净的空气,孕育了山水相间的地理面貌,哺育了青山绿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有机茶园的培育提供了天然优势。

种茶的土地,以间杂着烂石的土壤为最好,茶叶品质为上,砂石土壤就差一些,而黄土地种出来的茶品质最次。安化境内拥有世界最大、距今六亿多年的冰碛岩层,约占全球总量的85%,被科学界称为“世界奇观”。这种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安化全境土壤种类齐全,土质肥沃,酸碱度适中,有机质含量丰富,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和茶叶独特品质的形成。

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自宋代开发梅山时起,安化便有“岩谷之间生野茶,品质甲于诸洲邑”一说。“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安化遍山生野茶,人迹罕见的茶山上、悬崖边、溪水旁,都可以见到一棵棵乔木或半乔木型的原生野生茶树,鲜叶宽大肉厚,生长势极强,持嫩性好,是古代“不种自生”状态下所保留下来的优良品系。2013年,钧泽源原土移栽安化县茶叶试验场百年古茶树,培育优质安化大叶种,每一棵茶树都有优良的基因,是极为罕见的原始优良品系,是茶树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

建立茶园一般适宜选择有适合茶树生长的日照时间的高山坡地,这样才能使生长的茶树茶叶香气高,滋味醇厚。钧泽源从选址、栽种、培管到初制加工,一直严格按照有机茶的标准执行。安化县小淹镇陶澍村,远离城市,远离生活区,远离工业污染,空气质量好,有着难以复制的宜茶环境。2013年,钧泽源原土移栽安化县茶叶试验场百年古茶树,在这里培育千亩有机茶园。钧泽源在茶园内适当种植根深枝少,四季常青的行道树和遮阴树,用以夏季保水遮阴,冬季保暖防寒。茶园严格按照有机标准培管,人工除草,施有机肥,生态驱虫,合理采摘,杜绝使用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物质,茶叶及成品内含物质丰富,具有独特地域香。

正是安化这一方水土孕育了钧泽源有机黑茶。安化黑茶从千年历史岁月中走来,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用特定区域的原料和工艺,才能制作出正宗的、高品质的安化黑茶,才具有安化黑茶独特的魅力。因而才有那句广为流传的谚语: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

找到约16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