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红袍山水茶

找到约301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世界红茶的发端,中国理学的摇篮,三教同流,思想内化于心,天造地设,山水外化于行,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是央视在武夷山市荣获“十佳魅力城市”时的颁奖词,也是对武夷山的高度诠释与评价



武夷山







“世界红茶的发端,中国理学的摇篮,三教同流,思想内化于心,天造地设,山水外化于行,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是央视在武夷山市荣获“十佳魅力城市”时的颁奖词,也是对武夷山的高度诠释与评价。



世界红茶的发端

如果有一种茶曾经影响了世界,那么这种茶就是红茶。1662年,凯瑟琳皇后将红茶带到了英国,让英国“下午茶”成为贵族间追崇的生活方式风靡开来。



世界红茶源于中国,中国红茶根在福建,红茶始祖在武夷山桐木关。

400多年前世界首泡红茶诞生在这个小山村。之后的祁红、滇红等都是因当时在此为官的人事调动,而将正山小种红茶工艺传播,又因水土气候品质不同而后续开来 。

如果问哪种茶是红茶中的极品----它无疑便是金骏眉。2005年6月,桐木关人创制全新的茶种----金骏眉,它是野生茶茶树所产芽尖,6至8万颗芽尖方制成一斤。

武夷山桐木关,就像一块红茶的净土,内涵隽永又无声无息,这就是世界红茶的发端。

如果你来到武夷山,请慢下来品一口纯正的红茶。



中国理学的摇篮


作为一座绵延500多千米的山脉,武夷山在山水怀抱中孕育了世界瞩目的红茶,同时也是一块丰润千年的人文沃土,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学乃至东方文化的基地。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紫阳书院、考亭书院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因而,武夷山被称为“道南理窟”。







朱子理学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而且漂洋过海,影响远及东亚和欧美诸国。朱子理学于13世纪走出国门,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思想、教育、文化史,被认为是“东亚文明的体现”。 武夷山作为世界双遗的“突出普世价值”之所以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一部分就源于朱熹及其理学文化。



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武夷山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朱熹在世七十一载,有近50年是在今武夷山五夫镇度过的,在此生活、著书、讲学长达四十余年,留下不少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和文化遗迹。

如果您来到这一座守望千年的五夫古镇,也就是走进了中国理学的摇篮地。



三教同流,思想内化于心


千城千面,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性格,武夷山也不例外。武夷山人杰地灵,除了影响深远朱子理学和远古的“古闽越”、“闽越族”文化,还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







如果有一种茶曾经影响了世界,那么这种茶就是红茶。1662年,凯瑟琳皇后将红茶带到了英国,让英国“下午茶”成为贵族间追崇的生活方式风靡开来。

如果你来到武夷山,那么千万不要错过武夷宫、止止庵、桃源洞道观;也不要忘了到深藏于武夷山深山中的佛教名刹天心永乐禅寺、妙莲寺及瑞岩寺走一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儒、佛、道的那历久弥新的千年气息。



天造地设,山水外化于行


武夷山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但它本是一座大自然造就而成的天然山脉,风光神奇秀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武夷山,美妙绝伦的景色和悠远的历史文化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天造地设。







有人说,武夷山是个一生要去至少要去四次的地方。春天茶山撩雾,香满天下;夏季百花尽开,五彩缤纷;秋时天蓝水碧,层林尽染,冬日白雪朦朦,云海翻腾。


武夷山集山岳、河川风景于一身,在山与水的结合达到绝妙的境界:清澈碧绿的九曲绕山而行,曲折萦回;发育典型的丹霞地貌千姿百态。

游人乘坐古朴轻巧的竹筏顺溪而下,既可饱览武夷溪光山色、瞻仰两岸文化古迹,又可享受诗情画意、领略惊险刺激。

武夷山就是天然的中国山水画,自然而然的精妙构图,山水鬼斧神工般的间插所展现的诗意,真真令人叫绝。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除了是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山岩茶也一直是深受世人喜爱,从古至今受到世人的追逐、茶人的推崇、文人的礼赞、国外友人的膜拜。随着人们对茶认知度的提升,武夷茶更是光芒四射,武夷山的茶文化也延续了千年。

历史上早在宋朝,武夷茶已经作为进贡朝廷的御茶,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晋商将武夷岩茶运送到恰克图交易,运送至俄国,进入欧洲,开启了欧洲茶文化的启蒙,这条运输之路绵延上万公里,被称为“万里茶道”。







说到岩茶,武夷山大红袍具有绿茶之清香,又有红茶之甘醇,亦是众多岩茶中的臻品。大红袍的珍贵不言而喻,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值得世人慢慢品味,其经典传说也是被世人广为流传,我们从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的山水剧里就见证了大红袍的前世今生。

《印象大红袍》传承武夷山茶文化,以令人骄傲的武夷山风景作为背景,360度旋转座椅,带世人全方位欣赏秀美山水与武夷山关于茶的那些故事。

如果你来到武夷山,那么印象大红袍将和你娓娓道来这万古山水茶的无限魅力。




这是上苍偏爱的武夷山;

这是我们骄傲的武夷山;

这就是武夷山!


两岸媒体采访团走进武夷山!用镜头记录武夷山水茶

22日,“融行八闽”两岸媒体采访团一行30余人走进武夷山,近距离感受山水美景,品读历史文化,并实地了解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历程。

在武夷山,采访团打卡大红袍景区、岩骨花香漫游道、朱熹园等地,看茶园、走茶径、观制茶、品茶香、赏茶戏,深入了解武夷山水茶。这里高颜值的生态环境、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给两岸媒体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大红袍景区,听导游讲解茶文化

参访过程中,采访团成员不时拍照、录制视频。他们表示,这里空气清新、满眼绿意、人文荟萃,希望把武夷山的好山好水、茶文化等,通过镜头记录下来,促进两岸同胞互相了解。

台湾媒体记者拍摄景区茶树

参观茶企,了解制茶技艺

“一个茶产业,带动这么多民众致富增收,同时还促进了旅游业发展,真的很了不起。”台湾民生好报记者杨曼林第一次来武夷山,她表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起到桥梁的作用,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大陆发展,让两岸能有更多交流与合作。

参观茶企,了解制茶技艺

“融行八闽”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由福建省委台港澳办主办,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承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东森新媒体ETtoday等20多家两岸主流媒体和网络达人参与采访,活动立足两岸媒体的专业视角,利用各媒体的不同优势特点,透过镜头和笔墨,向两岸同胞呈现清新福建形象,讲好“闽台融合发展故事”,传播“福建声音”。

来源:武夷山茶产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武夷山问茶

一、登山

对于山水一事,我自小并没什么感觉,在平原生活,也习惯了极目四望,大道无边。诗词里写山水的辞章读起来基本毫无感觉,而此次在武夷山中的经历,真正让我知晓了什么叫山水,再回顾以前读过的诗词或范宽石涛等画家的山水画,随即知道了什么叫“胸中有丘壑”,古诗里的一些常用到的字眼不再是文学化的描述,而是经过语言高度浓缩出来的现实景象。

进山之前,考虑到体力不足,在小店中买了一支登山手杖,刻意没有跟随旅游团的大部队,而是自己独行。早春的四月,行走在武夷山起起落落的山路上,深感不易。萨特说“他者即地狱”,可现如今自己一个人呆着的机会多么难得,独自杖行山中,感受着从未有过的轻松,思绪飞扬。古人常“隐居山林”,这样的山林,若能在此间汲泉煮茶,或静而禅坐,再或者三五好友吟诗作对,行曲水流觞之雅事,再复何求?

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不时看到一丛一丛的茶树,青黄色的芽头刚刚冒出来,我偷偷采了一两个放在嘴里,没有经过炒制的芽头微微发涩并不好吃,可毕竟见到了真正的茶叶,也算小长见识。继而前行,行到幽僻处定有几张石凳等待着你小憩片刻。我坐在一处极狭窄的小山谷中,放眼望去,看不到一个人的踪迹,只是听着远远的人声,像是大部队的旅行团在讲解景点。我坐在石凳上,点起一直烟来,听到人的“叫唤”声此起彼伏,所谓“叫唤”,在我的方言里是没有缘由的大喊大叫的意思,古人比较雅,称为“长啸”,果然画面更有古意。如此说来,绿林好汉啸聚山林,其实是最为诗意和惬意的事了。“长啸”是人本性的一种流露,到此山中,幽深僻静,远处传来滴滴答答的水声,人间诸事抛诸脑后,不“叫唤”才怪呢!我刚要学着长啸一二,却看人群向我移来,遂强压了回去,离开了那个小山谷。好不懊恼。

对于现代人来说,停止目前或得意或糟糕的人生,到山林之中,亲近山水,溪流鸟鸣相伴,或许是最好的减压方式。重要的是,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停驻,梳理,回味,遐想,这令我只恨行程太紧。

而后乘竹筏漂流九曲溪。所谓“九曲”,两个弯为一曲,九曲便是十八弯。坐在竹筏上,从“九曲”一直漂到“一曲”,其间又生许多感慨。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碧水”,原来看到书里写“碧水”,我想水不是透明的么,怎么会是绿的?以为是夸张的写诗。但在山中溪流,才知碧水是最为贴切和写实的描写,不由钦佩。碧水是水深到一定程度,并且在没有波澜的情况下形成的颜色。四川有种花茶名曰“碧潭飘雪”,“碧潭”二字,已无修辞,世界本来就是这样,还用什么修辞吗?而在顺流而下的时候,又明白晚明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的“磊磊泉水”之“磊磊”是什么意思。如果说“碧水”形容的是静水,那“磊磊”二字便是对活水的描述。灵动的流水碰在圆圆的鹅卵石上,稍一盘旋,形成白色的小窝后马上流走,便是“磊磊”的意境了。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漂流,时而经过高崖下的碧潭,又时而经过狭窄的溪流看见那“磊磊之水”,真是让人生出临渊羡鱼之感,可“羡鱼”可不是为了“结网”,而是想要化身为彼,亲近这碧水活泉了。

二、问茶

早春四月,因公往福建,先后经福州、武夷山、厦门,短短流连,长长回味。闽地的细弱,纤雅和轻淡,附着茶香茗韵,碧水丹山,渐次在我脑海中搭建起一种独特格调,让人不卒忍离。

当我去时,红色木棉花正骄傲地盛放,我却想起德化白瓷与建州黑盞的影像来,这两者是我心中的福建印象,多少有些神秘的色彩,莫如这木棉来得直接和热烈。

热烈之后,隐藏在武夷岩茶背后的花香与岩韵,以极其含蓄的方式,透过鲜亮的茶汤,散发出来。闽北乌龙久闻其名,得此际遇入武夷一探,更浇心中块垒。

所谓岩茶,产自武夷山景区,在岩称岩茶,在麓称洲茶。岩茶品种繁多,以大红袍最为出名,其他如水仙、肉桂、奇兰等品,皆各有其韵,自成一品。南唐文人统称之为“晚甘侯”,寓意茶性霸气如王侯,回甘长久。又有四大名丛,乃正岩茶中的上品,曰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

现如今,正宗的大红袍已非我辈能喝的上了,可岩茶风韵,通道颇多。肉桂,老从水仙,陈年水仙,品种丰富。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便是投茶之后,手捧盖碗,深嗅数秒后的感觉。花香如桂、如兰,藏在干茶里,热水一激,纷纷并出。每种岩茶的香气大不相同,各有层次与风骨。就像人一样各有性格:有的霸道,直冲肺腑,有的甘冽,口舌生津,有的绵软,毫无后劲,有的又醇厚,神游万里不觉已晚。

令我沮丧的是,我不是茶人,并不能明辨其品质、工艺、香气和真假,岩茶之道、之味、之品,始终参悟不透。沮丧之余,恨不得化身一茶农,采茶制茶,与茶相伴,抑或遍访茶师,明道解惑,奈何深处闹市,亲近不得。 还是喝茶吧,我在心里劝自己。

短短一天,在武夷山中行走,山间水间,意间心间,人生能到此有一日,不易。离开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定会再访武夷,再来亲近这碧水丹山。

(摘自2012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刘斌)

找到约29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