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山水茶韵

找到约1,067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舒曼:“考亭书苑”茶韵咏叹

“考亭书苑”这款茶是上海茶客舌尖上记忆里的一个闪光点,如今在上海滩拥有“考粉”无数,亦有数不清的上海茶馆、茶庄正在经销着由考亭书苑荣誉出品的“正山小种”和“红乌龙”,看着、闻着茶香如此溢满申城,在茶客杯中缓缓地吟唱,这首先还的感谢武夷山桐木关的魏华先生把闽北精品好茶——“考亭书苑”引入上海。

“考亭书苑”有系列精制茶品推出而广受青睐,细细品味,有时光荏苒,也有难以言说的情怀,但能撩动诸多喜欢“考亭书苑”茶客情感因素的却恰恰是“正山小种”的温馨心语。钟情于这款茶是因为“考亭书苑”除了在武夷风景保护区内拥有生态茶园基地外,更有叶兴渭、郑成根这两位杰出的制茶大师倾情出演,且融“烟熏”小种风雨,沏开那记忆的坳头村制茶历史。

叶兴渭,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研究总工程师,有研制正山小种55年历史,也是“金针梅”茶研发人之一,在小种红茶领域有其独特发言权;郑成根是第一位金骏眉茶青样本提供人,也是武夷山正山小种研究所首席制茶师,1997年独创研发“红乌龙”而茶香江湖。所以有人说,有此两位制茶大师坐镇,考亭书苑有好茶的口碑不外传也难,于是便有茶客端着茶杯洋洋自得,大有“坐拥‘正山’看外山”的感觉。

有茶友喜欢在冬日里,捧一杯热腾腾正山小种,谈古论今,朝花夕拾,可有风雨回忆,可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然而这一切,都是在考亭书苑的茶汤倾注下完成属于自己的一个个命题,于是有感而发:“既然我已钟情于考亭书苑,没有理由不含情细诉我心中对正山小种的爱意”。

说起“考亭书苑”,自然会联想到朱熹晚年在武夷山南麓建阳创办的“考亭书院”。而“考亭书苑”乃据“考亭书院”名号而来,是为纪念朱熹在似水流年的恬淡时光里嗜茶、爱茶、品茶、植茶的情结而来,是为一代大儒人生跋涉的宏儒精神而来,是为在淡然的岁月里缓缓地绽放九曲山水风光而来。

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因四方前来求学的人众多,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筑室建阳兴办学堂,初把学堂称为“竹林精舍”,后改名为“沧州精舍”。因朱熹嗜茶有加,亦常在“精舍”内外与文友赋诗挥毫、品茗论道。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县令刘克庄建祠纪念,淳祐四年(1244年)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于是,考亭书院随着朱熹的名号远播四海,流传千古。在考亭书院,朱熹躬耕茶事,把种茶采茶当作讲学著书之余的修身养性之举,朱熹的茶事活动亦体现了与武夷山自然风光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情愫。考亭书院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座书院,为当时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在闽北建有多座书院,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在建阳位于麻阳溪畔的考亭书院了,也正因了朱熹的考亭书院影响,建阳也因此被称为“理学之邦”。不过,史学界有人说,在当时中国就其书院规模而言,考亭书院远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四大书院,但是若以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而论,“考亭书院”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座书院相提并论。

鉴于此,魏华说,让昔日考亭书院的“理学”思想就体现在“考亭书苑”茶文化“游学”韵味体验中。在武夷山脉溪流旁,围炉煮茶,待沸水激活你的心绪,素手调一曲琴箫和鸣,兑上一份闲情逸致,还有半梦清趣半幽居的心情,此时一杯茶已然超越了一切,沁入了武夷山“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悠悠韵味之中。

品茶,不仅讲究茶的色香味形,更讲究茶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所以,昔日考亭书院的一杯茶,其茶品已非物质意义而言,而是与人生哲学有关联。诚如朱熹在品武夷岩茶所言:“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咏武夷茶》)。在朱熹眼中,饮茶为一洗尘心,悠然地与自然相处。他在建阳曾写过一首茶诗名《咏茶》,是在参加其表兄邱子野设的茶宴会上而作:“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觉尘虑空,豁然悦心目”。由此可见,朱熹品茶,更多的是从人生态度上考量人生的处世机缘来领悟茶道的真谛。

说起朱熹喝茶,许多人都以为他常喝武夷山茶,譬如朱熹常与友人在武夷山“茶灶石”上品饮名茶、吟诗斗茶,并留下“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茶灶》)诗句。其实不然,朱熹从不刻意挑剔茶叶,走到哪里就喝哪里茶,属“遇茶吃茶”之人。绍兴十八年,朱熹游杭州上天竺寺院与慧明(文畅)法师以茶结缘,谈兴盛浓。这杯鸠坑种的龙井茶让朱熹喝出了“沙门有文畅,啜茗漫留题”(《春日游上竺》)的绝妙诗句;淳熙六年(1179)至淳熙八年(1181),朱熹在南康军任职期间,曾多次到康王谷游历,享受当年陆羽以好水谷帘泉水泡饮庐山云雾茶时所体会到的雅兴和畅快之感,留下了“采薪爨绝品,渝茗浇穷愁”(《康王谷水帘》)的深刻印象。朱熹后来在庐山卧龙岗品茗逍遥感怀于“玉渊茗饮余,三峡空尊愁”(《卧龙之游得秋字赋诗纪事呈同游诸名胜聊发一笑》)深切体会。但凡朱熹外出纵使游山玩水,总会寻茶觅茶,是朱熹一大人生乐趣,但他在享受山水之乐中仍不忘“座对清荫只煮茶”(《积芳圃》)的清香与悠然,要的是茶烟缓缓、心不落尘的感觉。

承袭朱熹茶意深处的是考亭书苑对“琴棋书画诗曲茶”形而上追求的境界。看案上一花,赏一季嫣然;闻席间一琴,听一夜秋风;品茶中一席,得一方清趣。有人邀友畅谈忘尘之处,就会联想到“考亭书苑”茶寮中的滴水微香,那番流水洗肌骨、席间如清林的淡泊情怀恰恰是喝茶人身在茶席、心闲山野的浪漫追求。

茶无雅俗,与人共饮。以魏华之见,人这一生都是在一杯茶中相遇,无论是在寒冬还是春秋。我在泡茶,你来喝茶,我能做的,是为你冲泡一杯昔日考亭书院“理学”之茶,浅啜即可,不必深究,因为朱熹理学思想始终在这杯茶汤里与您相逢。而“考亭书苑”这杯茶韵,即使你身在远方,也能彼此牵挂。

秉持着这份念想,魏华坚持在制茶过程中,以物性为上,遵茶理,合三才,拜五行,使得茶性尽显,如武夷山的一缕风、一场雨,清馨来自天际,品一口,却能澈入心底。魏华认为,坚持武夷山“正山”品质,致力于将“正山小种”红茶发扬光大,自始至终是考亭书苑发展的终极目标。也许正是魏华的这份牵挂和用心,在2016年7月举办的上海“考亭书苑杯”茶艺职业技能竞赛上,使考亭书苑的茶香韵味大放异彩,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自古文人墨客对武夷山茶的描述和点赞是实实在在的,一杯隐藏在考亭书院的茶韵却从来没有离开记忆,那一幅镶嵌于心的朱熹在建阳茶事活动的画面,给人带来的绝妙诗意和无限遐想……

(舒曼茶话写于2018年8月上海浦东清茗斋)

天韵古茶岩韵 |集邦东“三杰”为一体,滋味酽实饱满,独具岩石韵味。

澜沧江的中上游,也有这么一种生命,它们碾碎脚下的烂石,笑傲寰宇,澜沧之水清兮,日新月异;山河之貌状兮,古树临风,成就永恒!




临沧邦东,大山矗立,大江纵横,奇峰绝影,云蒸霞蔚 ,该地多石头,许多古茶树就生长在石头缝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让邦东古树形成根深叶茂,石树共存的奇观!



“邦东三杰”,作为邦东最出名的三个山头,代表着邦东茶的优质口感。

这三个山头分别是昔归、那罕、曼岗。在云南,邦东岩茶的名气在整个普洱茶产区,临沧茶区来说都是非常有名的。邦东独特的地形地貌为邦东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形成了独特的香气和滋味。




集邦东“三杰”为一体

制出优质岩骨韵



天韵古茶「岩韵」追根溯源,从源头到成品数十个制茶环节专注严格把控质量。



01

精选三百年以上邦东岩石茶区的小曼岗和那罕古树春茶为主料,并加入一定比例的昔归古树春茶,经过传承古法制茶工艺制作而成,从而确保茶叶的高品质。



02

备料三年,匠心力作,在专注品质的基础上,以性价比高,后期转化极佳,成为天韵古茶2020年重磅新品推出于市。





官方品鉴:
2020年「岩韵」古树青饼
外形:饼型端正,芽叶紧结,略带蜜香。
汤色:金黄明亮,润泽通透。
香气:兰香蜜韵,透着丝丝木质香。
滋味:清甜爽朗,滋味酽实饱满,独具岩石韵味。
叶底:色泽均匀,韧劲十足。



风骨刚健·犹如介石


入口清甜爽朗,稠厚细腻兰香馥郁,有蜜之滋润,兰之幽雅隐隐中有木质香沁人心脾
滋味浓烈厚重,又不失外柔之甘美
外柔内刚,汤水融合,余味宽广而深远




山野气韵凸显,喉韵舒爽


一口咽下,鼻息间蕴含芬芳花香野韵
层次感丰富,幽香甜润如屡屡细流划过
中后段香甜充盈着整个口腔
喉韵清甜,苦底迅速化开舌面从始至终甘韵极佳,茶韵悠长
茶气,体感明显,气韵舒朗岩骨刚健中饱含山野逸趣
花香馥郁中散发出含蓄的山野气韵

天韵古茶2020年「岩韵」古树青饼以极富灵性的山水墨韵为设计灵感由云南民族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叶其霖现场创作以澜沧江流域古树茶为真实写照选取山水、岩石、古木为题材世人呈现奇妙的云南岩茶的味道


品饮者,细细咂味岩韵与陈韵的口感层次收藏者,静静观赏奇妙岩石随岁月陈化之美


来自秘境邦东·甄选原料


1

昔归

昔归普洱茶,产于忙麓山,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境内,是临沧大雪山向东延伸靠近澜沧江的一部分,在众多普洱茶中始终独树一帜,既不高傲,也不媚俗,以柔弱身姿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昔归古树茶特点:浓蜜幽兰香,代表高品质普洱茶的一种天然香型,而昔归的香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汤感犹如丝绸般滑过舌面 ,汤质鲜爽、回甘猛烈属整个临沧茶区之首,香甜中伴随着一丝苦涩,咽下茶汤后,喉咙处顿时阵阵清凉袭。

2

那罕

那罕隶属于邦东乡曼岗行政村,同为邦东产区的山头,那罕与昔归有所接近,但也有着不同。那罕茶在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连续十二年被选作贡茶进京,被盛誉为茶魁之首。



那罕古树茶特点:入口略有苦涩,但化得快,舌尖感受到清甜滋味,茶汤层次感丰富,饱满,茶气立即充斥整个口腔,喉韵好。如果说昔归是雅致柔润,那罕就多了一些个性化,给人不同的感受。

3

曼岗

在邦东三杰里面,曼岗算是较为爽朗,温和的,像邻家小弟一般。曼岗村也是邦东地貌,茶树生于岩石之上,拥有独特的岩韵花香。




曼岗古树茶特点:花香中透着果香,甜中带柔。曼岗入口柔顺,清爽,苦涩不强,回甘生津很快,适口度高非常讨喜。

「岩韵」原野花香与岩韵,邦东茶的标志性香气在口腔中相互萦绕交缠,仿佛一朵花正从岩层的裂隙中顽强生长,这种独特的口感为「岩韵」增添了更多的趣味。而爽滑饱满又不失甘甜细腻整体汤质,宛如这朵花绽放时的灿烂。


图片描述  


茶之自然味,臻选在有机

于云南深山中寻见,岩韵,有自然岩石的韵味

有时光缓缓流过的味道,自然美好之物

遵循自然法则,呈现事物最美好,最纯粹的本源

茶外功夫可入化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经过了“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的漫长过程。茶文化经历了秦汉的启蒙,魏、晋、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确立,宋代的兴盛,明清的普及和当代的鼎盛等各个时期。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在《食论》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是说“茶的味道苦涩,饮后能使人深思熟虑、开拓思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茶具有药用价值的记载。华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带的山林中采药,为民治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据传说,在他累的时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惫顿时消失,于是深深地体会到“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见解,说明茶具有可以兴奋大脑、提神解乏的功效。

“茶”字的使用,在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才广泛起来。茶才作为人们的普通饮品流传于世,当时唐代饮茶之风兴盛,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茶。好茶需好水相配,《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

俗语说:“吃茶是和尚的家风”、“自古名寺出名茶”。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称,茶由野生茶树到人工培植嫁接也是始于僧人。

“禅让僧人有一颗平常心,而茶给茶人一颗平常心”。佛教禅宗认为,参禅时需有一颗平常心,无妄无欲。茶性平和,香气淡雅含蓄,细品细啜,回味持久,让人心静,归于平和。这些特性与参禅悟道所秉持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中有茶、茶中有佛,佛离不开茶,茶因佛而兴。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嗜茶成癖,并留下“吃茶去”的茶文化典故,成为禅林法语;武夷山的和尚还有斗茶的风俗:“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这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出现了“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的场面。

佛寺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林逋《西湖春日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生动地描绘出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及茶在佛教寺院中的地位。

“和”是茶的重要语义。“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和美美”、“和为贵”、“和谐社会”……“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待客、走亲、访友、相亲、嫁娶、团聚等都要喝茶。茶涤荡了尘埃,滋润了关系,暖和了笑容,添增了佳话……茶是礼仪的使者,所谓茶香飘满友谊,友谊使人们与社会和谐统一。

“香袭千古,茶韵悠远”。人生五味,先苦后甘。茶多数是苦的,只有苦到彻底、甘到回味,才更加悠远绵长。茶的源远历史,就在你手中的一杯茶,茶水入口的苦涩,回味后的甘甜,是已知结果的美好而甘愿品尝艰涩的过程。茶是君子的朋友,也是你我的知己。

中国的茶道讲究俭、清、和、静。说茶能尚俭,茶能贵清,茶能导和,茶能致远。品茶,可品出人生真谛。

试想,第一道茶,清香略带甜味,似少年和青年时期,在父母呵护下,无忧无虑,健康成长,结婚成家;第二道茶,浓苦又回味带甜,就像中年时期,挑着家庭重担,为生计、为子女,整天忙忙碌碌,辛苦中亦有快乐;第三道茶后,滋味逐渐归于平淡,就像步入老年时期,一切都烟云散尽,只剩下几多回忆,美好而又伤感。想到人生如茶一样,心情也就逐归平静,与世无争了。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家年(上海浦东)】

找到约1,039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