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山水茶语

找到约22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孙丽丽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好好泡茶就是修禅

尊敬的耀悦法师,与会的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的“生活禅与茶生活”。我不太会用专业的逻辑来架构演讲,只好烦请各位耐着性子听我讲讲与茶前半生的故事吧。

当我面对“生活禅与茶生活”这个演讲命题时,不由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了15年前。那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挺有福报的一个人,刚刚到石家庄三字禅茶院工作,就初闻净慧长老关于“生活禅”的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还有“正清和雅”、“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精神,以及赵州“吃茶去”公案。虽然那时候我还是一名普通的茶艺师,每日里拂尘洒扫,侍茶弄花,迎来送往。但却有机会经常见到净慧长老,并有幸为长老泡茶。也经常和众茶友一起聆听他老人家的开示,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就是对我们茶艺师说的一句话:“好好泡茶就是修禅”。

这句话什么意思?我真不懂,那时候我的工作就是泡茶。还好,问问净慧长老的弟子——三字禅茶院吴老师。吴老师则借用净慧长老一句话来回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吴老师还说,不懂什么意思没关系,首先记住,该干什么就好好干什么,比如泡茶、扫地,也许以后就懂了……

十年前我孕育了一个生命,也是我人生角色到了一个转换阶段,以茶为营生的我开始有机会稍作安顿。没有想到的是,在我休息期间,从前与茶接触的日子倒成了我在那个阶段最值得回味和感悟的全部,它像我生命中的角色一样,也发生了变化,很微妙、也很美好,这样的体会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从此以后,我依然从事的还是泡茶,但是好像有些懂了“好好泡茶就是修禅”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五年前,我离开了让我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开始了自己对“茶空间——上叶堂”的打造,当时没有多余的考虑,可以说毫无准备也没有期待,只凭着一腔对茶事的热爱。

我喜欢茶,喜欢一切与茶相关的事物,尤其独喜泡茶。只要在茶的世界里,我就会感到很安心也很自在。虽然那时对“生活禅”理念似懂非懂,觉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概念离我那么遥远,但我依然在遵循净慧长老提出的“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精神基础上,将自己的“茶空间”定位在茶文化的培训和推广层面。

其实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我深知只有以此为初心才能规避自我的惰性,才能更好的精进。茶文化的培训从基础开始,温故知新,慢慢地丰富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宽度,在茶文化知识方面力求严谨,在习茶过程中力求专注。每一次示范我都会像有一种仪式感一次又一次的亲自操作,后来才体悟到:泡茶乃真正的禅修,似乎有一种力量在加持着你——温柔而坚定!

在经营的过程中也曾有过动摇,也有想过要不要像社会上培训班一样,多经营一些其他传统文化项目,以此来增加“上叶堂”的培训内容。但是几经斟酌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想做而且能做的事情,最终还是以茶文化课程为主,邀请各专业老师将花道、香道、书画穿插和融入在茶课之中,让来到这个课堂里的每一位学员都有机会,轻轻叩开一扇门或一扇窗,领略一下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的魅力。至于是否能够深入学习或深度体验,我以为,随缘就好。我一直这样认为,培训课程的重要一环就是“将急不在一时的修身养性之事,落实到生活里”。这样才能发挥茶文化抑或是禅茶文化的化育功用。

有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学员私信与我分享她们的喜悦说:因为学茶,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在工作、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譬如说,再忙也会有时间忙里偷闲静静的泡壶茶;

譬如说,身边人感觉自己说话的语速和态度,变得温柔舒缓;

还譬如说,做事情的时候会想到泡茶的动作,有意识的更加专注。

……

每每听到这些学员分享体会,心里总会有些偷着乐的小窃喜。然而,当我平静下来时,心中愈发感到责任感的强烈。不错,小小的一片树叶,浅浅地一碗茶汤,因为我的言传身教,每个人都是因缘相应感悟到更多。所以,我始终不敢懈怠,一方面不断地学习成长,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和现场茶会等活动,及时更新和补充对茶知识不同阶段的理解。

从前信息闭塞,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是有限的,是茶的芬芳引导着我亲近善师友,在学茶、访茶的路上行走、阅读和分享,感知草木山水之灵,感叹古人先民的无上智慧。这些,无论在我的课程实践里,还是在我的茶生活里,均是受益无穷,这样的体会其实在我后来才慢慢感知到的。

所谓日用而不知,十几年与茶一起的日子,成就了我面对凡尘琐事看起来更加平静和从容,但凡和我接触的亲人朋友都会看到我的状态后问:

“平日里如何保养?”“在哪美容吗?”“用什么化妆品?”

在我的认知里觉得最好养生办法就是通过禅修习茶让心中少事,我虽皈依三宝,却还是在红尘之中。红尘里的一杯茶香,就是我的功课,这门功课就是:

分汤授课修布施,行茶有度修持戒,赞不喜、谤不怒、修忍辱,学而不怠修精进,制心一事修禅定,以茶见性修般若。

2008年由舒曼老师和三字禅茶院共同创编了一台“赵州茶语”禅茶演示,我很荣幸参与了创作和演示。这台禅茶节目,不仅亮相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舞台,还代表中国参加在韩国首尔举行的2012年第七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公演。那是我第一次出国,这是一种缘,是和禅茶文化结的“缘”。作为主泡,我很激动,也很自豪。我清晰记得当时的心情非常紧张,随着在台上行茶过程的铺展,心情开始慢慢平静下来,没有语言,只有禅中的奥趣与茶中的平和。当净慧长老一首《赵州禅茶颂》诗偈在六岁小女孩朗诵的声音里响起时,韩国歌剧院全场掌声雷动,这掌声一直随着我们缓步退场而经久不息,那一刻我心中的喜悦无法言表。在茶的世界里语言显得多余,我们依托着一杯茶的香洁,结缘着中日韩三国的茶人,结缘着心中最挚爱的“禅茶”。

在那次禅茶活动中,令我最为动容的是日韩演示队年长的成员,大多头发斑白,年过半百,年龄最小的亦人到中年,从服饰到妆容,得体精致,舞台上步伐轻快坚定,行茶过程恭敬从容,观之心中莫名感动。从那刻起,以茶结缘,以茶修禅的念头闪过心头,也坚定了我在茶之路上行走的决心,心有善念,身心和谐。这既是禅缘,也是茶缘。

净慧长老曾说:“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是我心中的魂;

茶,是我心中的灯。

习茶路上,不忘初心,好好吃茶。

净慧长老告诫:“好好泡茶就是修禅”。

我想再加一句:“好好喝茶也是生活”。

感恩大家的聆听,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各位吉祥如意!

舒曼:茶叩“无门关”

佛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那么,何以赵州和尚却说:“狗子无佛性”。

晚唐时期,禅门巨匠从谂禅师在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演示生活中的安心法门。每每他对参学者提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时,便从清净的心性中流露出了一个“无”字。这一句深刻而又隽永的话语由此流传千古,远播四海,使无数的人们回归到当下的真实。

一个“无”字,且能悟透了空性,找回了初心,找回了真实的自己。难怪宋代五祖法演禅师对“无”字颂曰:

赵州露刃剑,寒霜光焰焰。

更拟问如何,分身作两段。

空门由心开,用心看世界。终于有一天,南宋无门慧开禅师以磨砖为镜的锐气刺破了灵魂的迷雾,苦参“无”而开悟。无门慧开禅师把赵州“无”字作为禅门一关,叫做“无门关”。并在其纂集著作《无门关》中,把“赵州狗子”列为第一公案。

《楞伽经》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有参学者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师云:“无!”

学人问:“上至诸佛,下至蚁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无?”

师云:“为伊有业识性在。”

及至后来,有参学者一而再、再而三追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之时,想不到赵州和尚睿智而答:家家门前通长安。

佛祖曾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狗子究竟有无佛性,岂不是即非无佛性,是名无佛性麽。许多道理,如同“哑子得梦,只许自知”。

在中国禅宗史上出现过许多参悟公案,尤以赵州“无”字公案,藉狗子之佛性,以打破学人对于“有”和“无”之执着。正如无门慧开禅师曰:

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

人生很多事,且不争“有”,亦不辩“无”,其真意自会明朗。

风卷云涌,亦如风轻云淡;怒海翻涛,亦如溪水静流。

赵州答“无”,一如他常说的“吃茶去”一样,即非赵州茶,是名赵州茶。

赵州有茶却道无茶,赵州无茶却道有茶。

当你突破了这一杯茶的概念,心似白云,意如流水,去寻找心灵中那一壶芳香、一盏淡泊,彻底打破我们无始以来无明烦恼的根本。既然言佛不如言狗,好比言佛不如言茶,如此,“无”字话头便与茶成了“一味”:

有人问:“赵州还有茶也无?”

师云:“无!”

问:“天下皆知赵州茶,此处为何说无茶?”

师云:“为伊有业识在。”

临济真净克文禅师对赵州“无”字颂云:

言有业识在,谁云意不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赵州禅师用“无”这个契入口,来告诉参学者,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生活,看清生活的本质是空,是无。

所谓“无”,心在当下不妄想,身在红尘不逐流。在浮生闲日的禅意里沏上一壶茶,淡看花落云起,心无牵挂。正所谓:心中藏有桃花园,何处不是云水间。

无念——于念而无念,守一窗空灵的明月;

无相——离茶而吃茶,品一杯清心的静思;

无住——有缘而随缘,写一笺宁静的心语。

现象世界,一切皆空。赵州禅茶,有茶无茶,皆由心而起,若有所念,赵州有茶便无茶。色空一体,禅茶一味,内外如一,应是“无为有处有还无”。

曾记否,无门慧开禅师在法堂内参“无”字话头,寂寥中,忽然听见犹如排山倒海般的鼓击声绵绵密密的从斋堂那一头传来,无门慧开心中很久以来的疑团,顿然消失,豁然省悟,高颂:

青天白日一声雷,大地群生眼豁开。

万家森罗齐稽首,须弥勃跳舞三台。

那一派“天淡云闲列长空,丽日高照大地春”的山水气象就这样呈现在他眼前。

觅一处闲暇,煮一壶清澈,颂一关无门,感风云徐徐无语,悟泉溪涓涓默流。

此时,把一个“无”字暂放他处,听风得清籁,观水知静流,只将赵州一声“无”悠然地沉淀,轻轻地随静水流深,随清风飘散。就在此刻,浑然不知日而垂、月初上。月印千江,禅心无痕。

茶道无门,千差有路。

以茶见性,即非喝出来,亦无门可入。

茶道,无形无相,又无处不在。但,言语道断,心行灭处。

然而,万法唯心所现,茶与道均在一切法之内。唯有杯茶在握,除妄想、分别、执着,心清净,渐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随缘而起的佳境之中,以此泯灭世间一切分别知见,与万物融为一体,方能以茶见性,触目皆为茶道。

人生,不必拘泥于一处,“有”和“无”,“空”与“色”,均是万物皆可的状态。世事皆有本性,众生皆有佛性,与其牵挂有无,莫若超越有无。安时而处顺,佛性即禅心,禅心即茶性。

如是放下一个“无”,便将解脱生命的烦恼,享受轻松自在的人生;

如是放下一个“无”,便可证入无门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的生命境界,并在这个澄澈的境界里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那就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今年10月将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舒曼茶话继2012年在韩国召开的第七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推出《赵州茶语》禅茶演示而获唯一奖项之后,今再度创编《茶叩无门关》禅茶演示。此文为这台禅茶演示节目而作)

星云大师题写“无门关”

【民族民俗】彝茶之乡 茶语欢歌——探寻马边彝茶历史

  作者:罗学锋 陈兴鑫 方方 

  彝家采茶女马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供图

  炒茶

  网红直播

  品茶

  古树葱茏,茶韵飘香,高山林深处,沉淀千年的时光,静谧地揉进涤荡而开的圈圈木纹。

  马蹄哒哒,铜铃清脆,茶马古道上,穿越千年的回响,声声延唱着茶马互市的鼎沸辉煌。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崇山峻岭间走过千年,历久弥新。

  变换的四季,不变的山川。一芽新绿,在岁月的长河中,与彝家人相伴相生,被唱进生活,唱进歌舞,唱进风俗与文化。

  额洛野茶,荞坝贡茶,樱花茶园;飞雪迎春,文彬绿雪,边河玉叶……与彝家共历千载的小小茶叶,托起彝乡大大民生;人均1亩的生态茶园,铸就马边人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茶,已成为山水彝乡秀美马边的响亮名片。

  2020年12月26日,在第七届中华茶奥会上,马边再次因茶被世人瞩目,“中国彝茶之乡”美名花落边城,茶语彝家写下浓墨一笔。

  彝茶之乡,与茶为邻,结缘千年,茗香悠长。


  自古 高山云雾出好茶

  “川边有佳茗,何逊瑞魁草。”

  “茶,是大自然赐予马边的珍宝之一。”马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朱玲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区的马边,坐拥低纬度的璀璨阳光、高海拔的云雾雨露,这样的地理环境宜于茶树生长,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名优绿茶最适宜区域之一。而茶在马边的生息历史悠久,千年未息,延续至今。

  朱玲介绍,据资料考证,两汉时期,长江中上游茶区主要有马边、宜宾、珙县、沐川等地。“宋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也称:‘彝人带携瓢攀登树上采茶。’指的就是彝族群众在乔木型野生茶树和未修剪的灌木型野生茶树采摘茶叶。”朱玲说,如今,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镇(原袁家溪乡)额洛村已发现上千亩的野生老茶树,有的树干直径达20厘米,高卓营乡大河坝村的峰洛溪(小地名)也发现了约5亩的野生老茶树。“这些老茶树不仅见证了马边的变迁成长,更是彝茶之乡最直接最生动的活证明。”

  茶叶,源于野生,兴于耕耘。彝茶之乡马边,不仅拥有大量野生老茶树,茶叶的人工栽培也时间较早。

  据《马边县供销合作社志》、清嘉庆版《马边厅志略》记载,马边茶叶人工栽培起源于佛家僧侣,和尚坐禅过久易困,需饮茶以解,谓之曰茶佛一味。明王寺、永丰寺、龙龄寺、万寿寺等在马边城四周10公里内规模较宏的寺庙,均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这些庙宇所在地,现在都是马边茶叶的重点产地,如劳动镇柏香村有座楼厅庙,就有僧侣的茶楼遗址。马边茶叶的人工栽培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马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高级农艺师甘勇介绍说。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马边成为四川省茶叶重点产销地之一。《雷马屏之农业》中曾说,马边是“西南边区之中心,汉夷贸易之总枢”。据民国时期整理成册的《川康边政资料辑要》马边篇记载,“本县为产茶特区,如玛瑙、荞坝、观善、龙凤、赶场坝、靛兰坝、雪口山、下溪及荣丁等地皆盛产。尤以观善为著,又大竹堡,全区遍地山坡,皆有无主野生之茶树,品质精美,色香味俱佳。在民国十年间,全县每年曾出产至100万斤之谱。农民采得茶叶后,即用饭锅烘干,背挑上市,出售于茶贩。谷雨前出产者为毛尖茶,春分前出产者为上天字,再则为人字、和字,期于概属粗茶。细茶销售成都、乐山及宜宾一带,其销售量以成都为多。粗茶则多销于夷(藏)地也。”“这些记载都清楚表明了马边彝茶之乡的历史和地位。”朱玲说。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彝茶之乡马边的茶历史悠久,盛名在外,宋即为茶马互市之地,明清时期曾被列为贡品进贡。1959年,马边茶更是作为10年国庆献礼被送到北京。

  近年来,赞誉有加的马边茶更是拿奖拿到手软。马边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叶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列入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荣获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出自马边的“森林雪”“文彬绿雪”茶叶产品获得第八届中国名优茶评选一等奖。


  至今 彝家欢歌茶相随

  彝茶之乡的马边,茶产业兴盛,茶文化也繁荣,与彝汉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文化相连。

  “茶树长彝区,茶香飘汉区。君饮茶执政,臣饮茶谋事,毕饮茶祭祖。饮用茶平安,饮用茶吉祥。”西南民族大学李文华教授曾谈道,彝文经书中此段文字真切描述了茶与彝族各群体日常活动活的“亲密度”。

  “不仅如此,彝族中还有一茶二酒三肉的讲究。”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宗局办公室主任吉胡武甲说,彝族文化中,毕摩(彝族祭司)在做相关宗教仪式活动中敬神灵时,第一步就是献茶,其次才是献酒献肉,茶在彝族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一席。“如今,马边还有不少茶园会延续习俗,举行开园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其实,毕摩口口相传的彝族文化中,有许多与茶有关的内容。比如,相传当年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中,孟获方伤员无药医治,孟获母亲就带领彝族妇女满山找茶叶,捣烂,敷于伤员伤口消炎。后来孟获母亲发现天天进山找茶、采茶很不方便,便将野生茶树移栽到石丈空(地名),让野生的茶叶从此‘家养化’,也让茶与马边、与彝族群众的生活更紧密。”

  彝茶之乡的茶文化,存在于彝族的“大日子”里,也存在于群众的小日子里。

  “彝族对茶叶的认知是不仅能当药消炎,还能入水饮用。生活中,特别是彝历新年,大家端上泡水酒、吃起坨坨肉,跳舞、摔跤、跳锅庄,通宵达旦后往往会冲泡上茶水解除油腻和酒气。现在马边彝族群众除泡茶叶外,仍有很多还保留着煮茶树根水喝的习惯。”吉胡武甲向记者介绍说。

  在彝族的娱乐和劳作中,茶也是重要“嘉宾”。“‘阿若妞’在彝族文化中是情人的代称,也是情歌的代名词。马边的阿若妞以男子演唱为主,他们一般会在山上采茶或采笋、放牧时放声高唱,茶元素可是彝族儿女爱情的重要‘见证人’啊。”吉胡武甲笑着说道,“此外,以往在采茶闲暇时,彝族群众也常常背靠茶树,吹起彝族特有的簧乐器口弦,驱走劳作的疲惫。”

  时光荏苒,茶与彝的融汇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延展。

  “黑红黄是彝族的代表色,与茶的种类不谋而合。我们计划在已有知名度的‘马边绿茶’基础上,结合县域内日趋成熟的黑茶、红茶等工艺及产品开发,着力打造彝黑、彝红、彝黄品牌,制定、完善彝茶系列相关技术标准,让彝茶之乡的内涵更加丰富。”朱玲说,未来,彝茶之乡将续写茶与彝乡的新辉煌。

  来源:乐山日报

  作者单位:乐山日报社

  责任编辑:闫英 高琴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找到约2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