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如何快速出水

找到约121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如何把撬下来的碎茶饼,泡得好喝



刚开始学撬饼的时候,村姑陈最喜欢撬秋寿眉饼。


简单,易学。


尤其是立秋节后采的那批,生于秋季初期的寿眉,梗粗叶阔,纤维粗壮,怎么都不会撬得太碎。


随手把茶刀刺入饼身,往上一抬,便能得到一片扁扁的,完整的秋寿眉饼。


就算是手残党,也不怕把饼撬得太碎,影响观感,也影响口感。


后来撬春寿眉饼,撬白牡丹饼,怎么撬,都容易碎,也容易把饼撬得满目狼籍,像被狗啃过的玉米地,长枝矮叶,参差不齐。


惨不忍睹。


撬饼当然是有技巧的,能撬出整片的饼,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值得炫耀的本领。


关于怎么撬饼,之前的文章里有详细介绍。


在这一刻,咱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撬下来的碎茶饼,泡得好喝。


如果,是新人,或者虽然不是新人,但在撬饼方面一直没有天赋,一直处于撬不好的境界,撬下来的茶饼,碎的较多,除了芽头和梗数量多的部分相对完整,叶片的部分基本是碎片或者碎块。


这样的情况,直的是很糟糕。


本来是兴兴头想撬块饼下来泡了喝,没想到手不麻利,撬成一碗碎片茶。


糟心不说,还要纠结是倒掉重撬,还是泡了喝。


这样的碎茶饼,究竟要不要喝呢?

 

答案是,好茶不易,存茶不易,且喝且珍惜!


喝!




撬饼最容易撬碎的是白茶的哪个部位?


如果,撬饼人是位高手,懂得使力,那还好一些,叶片碎得不会太厉害。


如果,撬饼人是新手,或者天生就不懂得如何使力,那么,必定每次都会把茶饼撬得很碎,或者,大多数时候撬下来的茶都是碎茶。


撬饼时,最容易撬碎的是白茶的哪个部位呢?


白茶茶叶的枝芽,是有采摘标准和要求的。


白毫银针是纯芽头,一旗一枪。


白牡丹是一芽一、二叶,芽头秀长,两片叶片细窄瘦小。


寿眉是一芽三、四叶,芽头瘦小,叶片宽大,肥厚,梗粗壮,宽硕。


在白茶叶的上述身体结构中,芽头硬于梗,梗再硬过叶片,叶片是最宽的,也是最薄的,偏偏在撬饼时,它却是最容易受到力量拉扯的部位。


当这些白茶品类被压成饼,我们再去撬这些饼,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就是,把叶片撬碎。


撬饼,着力的地方是一个点,无论是用茶刀撬,还是用茶针撬,都是从一个点刺进去,再向上撬起,带动一整个面的茶叶抬起来。


这样的用力方式,撬下来一块茶饼,能最大程度保持完整的,是芽头和梗,最容易破碎的,就是既薄又宽大的叶片。


谁让它薄呢,谁让它宽呢,谁让它最容易受到拉扯呢?


又薄,又宽,撬的时候,茶刀或者茶针向上一抬,呲啦声中,白茶的叶片必定是最先破碎的那一个。


首当其冲,没有余地。




碎茶饼有哪些口感缺点?


撬得很碎的茶饼,必定是要比撬得不那么碎的茶饼,口感上要差上许多的。


主要原因,就在碎叶片身上。


我们知道,不管什么茶叶,只要碎的叶片太多,茶汤就容易生成苦味和涩味。


撬饼时被撬碎的白茶叶片,尤其是春寿眉和春牡丹的叶片,是很薄的,也相对较小。


它们在撬饼时被撕扯分裂成数片碎叶,相较于未完整时,叶缘打开的细胞数量更多。


叶片破碎的部分,细胞极容易打开,流出养分,释放内质。


比完整的叶片,内质释放更快,更多。


若此时没有迅速、快速出汤,茶多酚和咖啡碱大量溶解入茶汤里,便极易形成口感苦涩的茶汤,影响喝茶的口感和心情。


故而,撬得极碎的茶叶,冲泡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苦涩味。




撬碎的茶饼该选择何种茶具?


碎茶饼,破碎的叶片多,要想不苦涩,必须得出水快。


在茶具的选择上,主要要求便是一个——能让茶汤快速出水,顺利出水的器皿。


茶壶,靠的是嘴出水,嘴小而细,出得自然就慢。


就算是宽嘴大壶,出得快些,但是,列位看官别忘记了,壶嘴是有长度的。


茶汤从壶里,通过壶嘴这个通道,进入公道杯或者茶杯,在这个通道里,即使通道再宽,它仍然是个通道。


茶汤的流动速度,仍然是慢的。


仍然会让后面的茶汤,不能及时流出来,延长与茶叶的浸泡时间,让茶汤变得苦涩。


唯有盖碗,是大嘴出水,是瀑布状出水。


盖碗的盖子与碗之间的缝隙,就像一张嘴,青蛙的嘴,能张得很大,张得很开,方便茶汤迅速而快捷地通过,以最快的速度流得公道杯中。


茶壶是壶嘴出水,盖碗是碗沿出水,一个细,一个宽大,大家对比看看,谁出水快?


自然是盖碗。


谁能尽量减少茶汤浸泡茶叶的时间,必然也是盖碗。


SO,若不小心撬出很碎的茶饼,请大家,务必选择一只盖碗来泡茶。


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喝到苦涩味重的茶汤。


在撬碎茶饼的不幸中,找出万幸来。





撬碎的茶饼该用多少度的水?


完整的茶叶,比如散茶,村姑陈一向是要求,要用沸腾的水冲泡的。


至于原因嘛,在原来的文章里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本文就不赘述了。


而这次,我们面对的是不小心撬得很碎的白茶饼,甚至还是茶多酚含量极为丰富的春白茶饼。


村姑陈觉得,如果您泡茶的出水时间,能控制好,能做到快出水,那水温就还是保持沸腾吧。


沸水冲茶,香气更高扬,内质释放得更多汤感更稠滑。


但是,如果是新手,控制不好茶汤出水的时间,时常慢出水,那么,您可以在泡茶练习期内,适当降低水温,降到95度左右。


这个温度,对茶叶的催化作用,没有沸水来得那么强烈,对于出水慢的人,能降低水对茶叶的影响,茶汤不致于泡得那么苦涩。


当然,这只是在新手练习期内的权宜之计。


等过了泡茶新手期,能熟练掌握出水时间了,还是要建议用沸水冲茶的。


唯有沸水,方能释放茶叶的所有美好。




撬碎的茶饼冲泡神器是什么?


在所有泡茶工具里,撬碎的茶饼必备的标配,是一只茶滤。


茶滤,平时我们是不用的。


 尤其冲泡白毫银针和牡丹王(特级白牡丹)的时候,更是不舍得使用茶滤。


盖因茶滤,会成为茶汤与公道杯之间的一道屏障,在阻住碎茶叶掉入公道杯的同时,还会阻止部分白毫进入公道杯中。


在冲泡实践中村姑陈发现,有大部分的白毫,能突破茶滤的屏障,进入公道杯,最终被我们所喝下肚去。


但有小部分白毫,老实巴交地就被茶滤阻在了过滤网上,与公道杯中的白毫弟兄们,从此天人永隔。


因此,冲泡高等级的白茶、白毫密实的白茶如白毫银针、特级白牡丹时,不建议使用茶滤。


但冲泡白茶饼,比如撬得极碎的春寿眉饼、白牡丹饼、秋寿眉饼时,为了避免碎茶叶掉入公道杯,继续被热水浸泡而释放呈苦涩味的物质影响口感,还是建议,使用一只茶滤。


可以选择网孔大点的茶滤,尽可能多的让白毫通过,而阻住面积较大的叶片通行。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并不是每个人,每一次撬饼,都能保证不撬碎,撬出完整的、漂亮的茶饼来。


既如此,当某一天,撬到一盖碗碎碎的茶饼,便不必焦心。


按照村姑陈教授的方法,选择适合的茶具,控制好出水时间,控制好适合的水温,并且拥有一只冲泡神器,那么,在撬到碎茶饼的不幸里,也能找到泡出可口茶汤万幸来。


茶叶是恒,而冲泡是变。


唯有拥有不同的冲泡方法,才能面对不断变化的茶叶。


让它们,统统在你手上,泡出香气四溢的茶汤来。

你知道如何把熟茶泡好吗?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编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茶人探讨。

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提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五、余话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如何才能把普洱熟茶泡的更好喝?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以下让“老司机”从器皿、水、冲泡手法等分析,分享泡茶心得。


1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


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


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2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3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


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


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4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下图中左边是第四泡旋水加猛冲的茶汤,注水4秒,浸泡26秒;右边则是同一茶第三泡稳定缓慢旋水注入产生的茶汤,注水9秒,浸泡21秒。可以明显看到,左侧茶汤深,暗且浊,右侧浅,亮且透。区别很大,简直让人不能相信泡是同一泡茶,仅仅调整了注水手法所致。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提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5余话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找到约12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