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日本紫砂壶陶瓷壶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玩紫砂壶必看的书单:从入门到行家,你就差了这12本书

很多人喜欢紫砂壶,但是不知道怎么入门,入门呢又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书,下面介绍十二本经典的书籍,从泥料,到工艺,再到收藏。

你需要的知识都在里面。

《 阳羡茗壶 》

著 / (明)周高起、

(清)吴骞

这本书是由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与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两本书合录而成。

《阳羡茗壶系》书成于明末崇祯年间,该书记述了宜兴紫砂壶替代银、锡、瓷壶的情况。书中着重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31位紫砂民间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还记述了紫砂壶的泥料产地及制壶地点。

《阳羡名陶录》是《阳羡茗壶系》后又一本宝贵的紫砂典籍,它与《阳美合壶系》相比,增补了艺人沈子澈、陈子畦、陈鸣远,徐次京、惠孟臣、葭轩、郑寺侯。

下卷设《从谈》《文翰》两个样目。《从谈》收录了文人对紫砂壶泡茶的特殊功能,工艺价值的有关记载。《文翰》收录了明清文人赞美紫砂壶的诗词铭赋等,按记、铭、赞、赋、诗等类归类介绍。

《 紫砂入门十讲 》

著 / 徐秀棠 山谷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收藏紫砂壶应当从哪方面开始,紫砂壶应该怎么养,鉴别紫砂壶的要领是什么,如何去分辨紫砂壶的胎土与做工,收藏紫砂壶要具有什么样心态观念,都有哪些紫砂名人名作等等。

本书共分十讲内容,分别从紫砂壶的选购与使用、紫砂壶的收藏意识和定位、紫砂的门类和工艺特征、紫砂装饰、紫砂老店号、明清紫砂名人名作、紫砂印记款识、紫砂近当代紫砂名人名作、紫砂壶的鉴别与收藏这十面来阐释了紫砂的入门知识,图文并茂,文字活泼,值得一读。

《 宜兴紫砂

传统工艺 》

著 / 徐秀棠

此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宜兴紫砂传统工艺特色、技巧等,很多资料来源于他对中国紫砂的亲身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继承传统,宏扬紫砂艺术意义重大。

《 茗壶图录 》

著 / (日)奥玄宝

《茗壶图录》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文字,由源流、式样、形状、流錾、泥色、品汇、大小、理趣、款识、真赝、无款、别种、用意等14章节,系统论述茗壶的历史与制艺、品赏等;

下卷为图式,包括壶形与款识等。故此书图文并茂,特色鲜明,是研究明清茗壶特别是其在日本流传历史的颇有价值的专著。

《 宜兴紫砂珍赏》

著 / 顾景舟 徐秀棠

此书以紫砂工艺发展轨迹,精选各个时期名匠代表作。尤为重视有明确纪年墓葬出土的紫砂器,也适当选择了几件日期民间生活日用紫砂器。

顾老在该书“紫砂陶史概论”中,据考古资料及相关史料对宜兴自南宋以来制陶史况、紫砂陶的创始发展、工艺演进和鉴赏,及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位大家的成就等作了全面的介绍。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该书图录说明以列作品作者姓名(真名)或作品铭款(仿品或不能确定者)作真与仿的区别,实属首次。这是顾老对鉴定真伪高度自信和敢于负责的体现,并以理论和实物相结合方式对重点作品都写了鉴赏评论,以指导读者鉴别、欣赏,这二者应为紫砂史上浓重一笔。

《 故宫经典—

宜兴紫砂图典 》

著 / 王建华

《宜兴紫砂图典》是《故宫经典》系列图书之一。

“宫廷紫砂”特指皇帝御用的高档紫砂器,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的紫砂器。二是由宜兴地方官根据皇帝的喜好向宫廷进献的紫砂器。

故宫收藏的宜兴紫砂共有400余件,本书从中遴选出200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重点突出雍正、乾隆两朝的御用的宫廷紫砂,对乾隆以后的名家款器物的也尽可能地全面地加以阐述,并加入了新入藏的现代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准确客观地反映故宫紫砂收藏的全貌。

《 宜兴紫砂器造型图集 》

著 / 潘春芳

本书是由南京艺术学院潘春芳教授,集五十年来积累的有关宜兴紫砂研究学术成果和收集的宜兴紫砂专业资料编辑而成的一本以造型测绘图为主的史料性书籍。

全书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浑朴精雅的紫砂器》文稿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论述了宜兴紫砂的特殊泥料、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宜兴紫砂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为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内著名收藏家等的紫砂收藏珍品的造型测绘图。

《宜兴紫砂器造型图集》不仅是从事宜兴紫砂研究及从业人员的详实资料,也是从事古玩收藏人士的参照材料,而且是一本实用的专业资料书籍。

《中国紫砂茗壶珍赏 》

著 / 韩其楼

本书图文并茂。全书近30万字,收录了古今中外紫砂茗壶珍品586件,并全面地介绍了历代紫砂名家的艺术传略,紫砂茗壶珍品的鉴赏知识,以及当代紫砂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人以艺彰,物以文传,作者为了整理完善紫砂壶艺的脉络,将历代名家名壶串构成完整的茗壶大系,书中设有“欣赏篇”、“知识篇”两大专题,前者又分明、清、近、现代四章,各章又分列各代名家名壶,都是最优秀的经典之作。并作翔实可信的解析和论证。

《 宜兴古代紫砂器

全形拓 》

著 / 陈圣泓

这是陈圣泓教授继《千载一时: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考》之后又一部有关古代紫砂器研究的力作。其中包括《砂器墨拓》《虚斋名陶图录》(上、下)和《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三种宜兴古代紫砂器全形拓文献,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古砂器全形拓的历史,弥补了紫砂文化史上的一段缺失,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抢救”意义。

《 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 》

著 / 黄健亮、黄怡嘉

随着出土、出水、欧陆文博资料的进入,近十年来,宜兴紫砂的研究工作有了相当程度的进展,许多谜团渐渐拨云见日,因此书中对于以往著录的资料进行了厘清,并对断代作了校准工作。

《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特别增加了茶壶的工艺、款识特写,也尽可能以接近茶壶的原寸刊印,这些改变,相信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体认朱泥壶之美。《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收录文博藏品与私人珍藏凡二百五十项。为历来最深入浅出的宜兴紫砂朱泥壶必备工具书。

《 朱泥宝记 》

著 / 三和宝记

朱泥专书之一, 1993 年台湾唐人工艺出版, 224 页全彩精装,收录价值不菲的明清高档朱泥精品近两百件,对眼界阅历大有益处,是一本入行者出窥堂奥,内行者拍案赞赏的佳著。

《 明清紫砂珍赏 》

著 / 李长平

《明清紫砂珍赏》和一般现在经常看到的紫砂图录不尽相同,它所著录的不只限于紫砂壶,不只是把重点放在明清,更不只有囿于名匠与名人的作品,而是着力于补遗:一、补充从晚清至上个世界三十年代或更晚一些的作品;二、补充茶具之外的多种文化生活作品;三、补充用了“笔画细而多的山水革命花卉”为装饰紫砂陶提供了例证。

仅靠平时收集的碎片知识填补在紫砂方面的空白,肯定是不够的,增长知识最快的方法一定是看书。

这十二本书可以帮助你从入门到行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买来品读。

来源: 紫砂壶鉴赏与收藏秘籍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器具演变史

中国茶器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器具的混用

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更没有茶具的记载,就像古代无“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

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茶还没有专门饮茶的茶具,但对饮茶的器具已比较讲究了。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

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

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器具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茶道”诞生,陆羽写成了 《茶经》,从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但在民间大量存在的还是以陶瓷的碗,盏饮茶。碗和盏的区别是:碗大,盏小;碗可以吃饭喝酒,,盏只能用于喝茶。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浅盘式茶托。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显茶的颜色,保持茶香,且不烫手,所以很快出现了陶瓷的专用茶具。唐代最著名有南北两大名窑。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窑,专门生产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台的邢窑,专门生产白瓷茶具。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制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越瓷似玉”“邢瓷类银”“邢瓷如雪”“越瓷像冰”。白瓷茶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的卷唇。

青瓷茶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在唐代,邢窑的白茶盏“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窑的青瓷有“陶成先贡吾君”的荣耀。南北瓷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窑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及和讲究。特别是斗茶成风,更是推动对饮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窑、名盏争相出现。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窑。

(1)汝窑。在河南宝丰。宋时宝丰属汝州,所以称汝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以釉色纯而闻名天下。

(2)官窑。官办的瓷窑,专门为皇宫贵族烧制瓷器。北宋时设在开封,南宋时设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窑(景德镇)。官窑主要生产青瓷,对青釉的色之美特别重视,工艺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3)钧窑。在河南禹县。宋时禹县属钧州,故称钧窑。是北方青瓷一派发明了制瓷史上“窑变色釉技术”,釉色青里透红,灿若云霞。如天青釉带托茶盏、玫瑰斑茶碗都是绝世珍品。

(4)哥窑。在浙江龙泉。龙泉窑有章氏两兄弟,都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在当时评选全国五大名窑时,哥哥的瓷窑被选中,故称哥窑。哥窑以纹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5)定窑。在河北曲阳。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生广白瓷为主,瓷质坚密细腻,质薄有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闻名,如黄釉木纹瓷茶杯。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使黑釉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永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在此叙述。

4.茶壶的前身一一汤瓶

在宋代的“点茶”实践中,对汤瓶进行了改进,成了小而轻的注水专用工具。汤瓶是唐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点杀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汤瓶就成了注水的专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轻。有盖,平底,瓶嘴细而长,高出瓶口。出口圆而细,以便点茶时注水合理控制。汤瓶为后来茶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致此,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食用变为了饮用,而人们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发展到了点茶,对茶具和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点茶法的出现更加表现了当时人不同于前人对物质、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甚至点茶法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影响颇深。

三、明代茶器具

明代是我国茶叶“创新采制”“开创千古饮茶之风”的改革年代。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废团茶为散余,推动了散茶发展,名茶辈出,饮茶由点茶改为泡茶。泡茶程序简化,饮茶工具减少。

1.由繁到简,茶具减少

唐代较老的茶饼,只好用“煮茶法”。宋代龙团凤饼很细,弃煮而用“点茶法”。

不论“煮茶法”,还是“点茶法”,都是程序复杂,茶具繁多。

明代散茶冲泡,就比较简单了,撮一点茶放在杯(壶)中,沸水一冲就可以喝了,所以宋代泡茶也叫“撮茶法”。

这时饮茶只需烧水的壶、泡茶的杯(壶)就可以了。

由于是散茶,储茶器具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这时的饮茶器具主要是三大件:烧水壶、泡茶杯(壶)、储茶罐。

2.壶的兴起

壶是在汤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壶,它比碗,盏更容易保温保香,干净卫生,可以独饮,也可以几个人分饮。

所以很适合散茶冲泡。壶由大逐渐变小,《茶笺》中载:“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明代的茶壶主要是景德镇的白瓷壶和后来的青花瓷壶及宜兴的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除了它自身的特点外,还得益于明代散茶的出观、泡茶方法的兴起。

3.茶碗由黑变白

由子明代散茶绝大部分都是緑茶,茶泡在碗(盏)中,碧汤绿叶,在白色的映照下更是赏心悦目。黑色却没有这种效果。

因此,宋代独领风骚的黑色茶盏,随着"点茶”的消失,而逐渐退出茶具市场,兔毫盏也成了一种历史文物。

由于泡茶的需要,白瓷越来越精,艺术价值越来越高,造型美观,料精式雅,古称“甜白”。

景德镇的瓷窑成了全国白瓷中心,在明代一度封其为官窑。

景窑所生产的白瓷茶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做工出神入化,成为艺术精品,把茶具推向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代茶具除了弃黑从白以外,宜兴的紫砂茶具也迅速兴起。

它使众多的饮茶者爱上了颜色古朴、红润、造型精美,泡茶“既不夺其茶香,又无熟汤之气”的紫砂壶。

4.茶罐地位的上升由于明代是散茶,绝大多数是易变质的绿茶。因此,茶叶的储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各窑都制出了盛茶的“罂”,造型各异,雅致大方。如景德镇的青花瓷茶罂和宜兴的紫砂茶罂。

综合明代茶具主要是白瓷壶、紫砂壶,碗(杯),罐三大茶具。

四,清代茶器具

清代茶器具基本沿用前朝的茶具,没有根本的变化。

因为饮茶仍是明代的泡茶法,所以茶具的变,只是在原来的框架上更加细化、精确。但是,也出现了几个亮点。

1.茶具制作工艺有了长足发展

清代的制壶艺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陶瓷茶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色彩纷呈、争奇斗艳。

景德镇瓷茶具在釉色上取众之长,尽人工之巧,花样繁多,不断翻新。除了生产五彩瓷外,还创新生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釉。

至此,中国的瓷器茶具由青瓷白瓷、黑瓷到彩瓷,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2.新茶具争妍斗艳

清代的茶具另一个亮点是新材料、新茶具的不断出现,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如福建的脱胎漆茶具、锡制茶具,玉、水晶、玛瑙茶具。四川的竹制茶具、海南的植物(如椰子)茶具等,相继出现,造型独特,各具一派。

3.三才碗的兴起

盖碗虽然产生于唐代,但到清代康熙年间才骤然兴盛,成了茶具的主体。

从宫廷到贵族,再到民间都兴起了这种三件套的“三才碗”。

它寓意着儒家的天地人和的哲理,用它喝茶,有盖利于保洁保温,且内壁渐敛利于茶叶沉积,且能凝氤氲,茶香久不能散。

碗敞口利于注水,内壁渐敛利于茶沉积,托可防止茶水溢出,又避免端之烫手。

用它品茶,一手托碗,一手持盖,先以盖慢慢拨动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使茶汤上下翻动,茶味浓淡均匀,再细品茶香。

展示出端庄沉稳、从容不迫的风度。盖碗不但可一人品饮,也可以代替茶壶,配以小型茶瓯几人品饮。

盖碗多种多样,但较为庄重的是黄釉盘龙盖碗,多为宫廷使用。青花瓷盖碗,多为文人雅士使用。

四、当代茶器具

茶具进入近代,五彩缤纷,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我国茶叶发展到今天,有六大茶类上千个品种,不同的茶,要求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适用茶具。我国地域广大,56个民族,每个民族对茶的要求,对茶具的喜爱,都有所不同,因此茶具要有多样性。归纳起来有古陶茶具,细瓷茶具、紫砂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漆器茶具、石玉茶具、竹木茶具八大类。但现在应用最多的还是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三大种类。

1.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主要产自江苏宜兴。传说是古代有一个异僧在宜兴蜀山发现朱、紫、米黄颜色的陶土,这种陶土可以烧出多种颜色的器皿。烧出的器皿表面会发出若有若无的紫光并呈现出漂亮的立体的粒子感。所以人们称它为“紫砂”。

紫砂茶具的出现推动了饮茶的艺术化,而茶艺又促进了各种紫砂茶具的出现。

紫砂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它气孔多而细,气密度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吐纳特点。当遇热时气孔张开,将壶中贮有的茶香吐出。当壶冷时将茶香纳入。同时紫砂壶不怕骤冷骤热。泡茶不变味。隔夜茶不馊。

紫砂壶形、色多样,美观大方。表面装饰高雅。紫砂壶千姿百态,就形体而论主要分三类:一是几何形,二是自然形,三是筋纹形。紫砂的各种颜色是在1000C~1250C的窑火里,制作者匠心独运而烧出来的。不管是紫、褐、红、黑、黄、青等几十种颜色都是温润自然,永不褪色。紫砂茶具表面装饰高雅,常与文人墨客的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融为一体。

2.温润细腻的瓷器茶具

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览我国的瓷器茶具共分青瓷、白瓷、黑瓷、彩瓷。

(I)温润如玉的青瓷茶具

青瓷起源于商,到唐代已经成为我瓷釉的主流,它是以玻璃质的透明淡绿色的青釉制成,瓷色纯净,青翠欲滴,既明澈如冰,有温润如玉。制出的茶具质感轻薄,圆滑柔和,陆羽非党推崇,他说"越瓷上”"越瓷如玉”“越瓷青,青则益茶”。唐代最著名的瓷窑就是浙江余姚的越窑,如越窑烧制的青瓷莲花盏,是一代名盏。到宋代,五大瓷窑中的哥窑青瓷盏,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驰名中外。明代主要是炒青绿茶,用青瓷茶盏泡茶,青中透绿,更能衬托出茶汤碧绿之美。所以青瓷茶具在明代达到极盛。

(2)细腻透明的白瓷茶具

白瓷起源于南北朝,那时的釉色并不纯白,白中泛灰。到了唐代河北邢窑才烧制出优质白瓷。邢窑出的白瓷茶具质地细腻透明,壁坚而薄,色泽纯洁,器型稳重,线条流畅。唐代是煮茶,汤色较重,用白瓷碗喝茶更能衬托出鲜艳的茶汤,所以唐代白瓷茶具非常盛行。到元代以后,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更是完美精致、纯洁典雅,外部绘有名人书画加以点缀,艺术性更浓,价值更高。

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茶具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也为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茶具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工艺基础。

(3)绀黑如漆的黑瓷茶盏

黑瓷起源于晚唐,鼎盛于宋。黑瓷茶具的兴起得益于宋代的“点茶”,崇尚茶白,风行斗茶。宋代的饮茶方法是“点茶法”,要在盏中打击出白沫,调制出“水丹青”。特别是宋徽宗皇帝赵佶写了 《大观茶论》,把斗茶之风推向了高湖,而黑茶盏有助于对茶白的衬托,益于“水丹青”的出现。所以建窑成了全国的名窑生产地,烧制了不少适合宋代斗茶的黑釉盏。如兔毫盏就是最好的斗茶宝碗。它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通畅,细如兔毫。茶汤入盏,放射出五彩缤纷的点点光辉,非常适合斗茶。

(4)五彩缤纷的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起源于唐,兴盛于明清。它是在白瓷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瓷器发展到高峰的标志。它吸收了青瓷、白瓷所有的优点,并增加了彩釉的烧制,从而使我国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彩瓷茶具中最负盛名的还是景德镇瓷窑烧制的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四大类茶具。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兴于唐宋。青瓷、白瓷扬名天下。元明时期,景德镇成了全国烧瓷中心。在明代一度被命名为官窑。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为鼎盛,成了中外闻名的“瓷都”。

景德镇的茶具在唐代有茶盏、执壶;在宋代有斗笠碗、茶盏、执壶;在元代有执壶、茶碗、茶盅、茶盏;在明代有僧帽壶、压手杯、扁壶等。清代除了前代的茶具外,又出现了提梁壶、把壶、扁方壶、茶杯等。景德镇瓷茶具最大量的还是青花瓷茶具。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青花瓷茶具。

3.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古代叫琉璃茶具,最早所说的就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茶碗。这说明中国的玻璃生产最早始于唐代,虽然造型简单原始,透明度较低。但它是我国现代玻璃茶具的原型。古代的琉璃茶具,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低、生产落后、成本高、价值贵,所以大都是作为皇家供佛之用。宋代,独特的高铅琉璃面世,元代民间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清代北京出现了琉璃厂,所做的琉璃制品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到民间。

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玻璃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古之珍贵的琉璃成了物美价廉的玻璃,玻璃茶具也遍及寻常百姓家了。

玻璃茶具,是用含石英的砂石、石灰石、纯碱等混合物、在高温下熔化,成形,再经冷却后制成的。它外观秀美、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非常适合泡茶,特别是绿茶。

现代玻璃制作工艺简单且容易操作,所以玻璃茶具造型多变、装饰多样。颜色从无色到各种有色玻璃。种类有水晶玻璃、金属玻璃、磨砂玻璃、乳浊玻璃等。

玻璃茶具更是无所不有,茶杯、茶盏、茶托、茶壶、茶海、茶匙、茶漏、茶盘等,几乎所有的茶具都可以用玻璃做成。所以玻璃茶具成了当今最普遍、最大量、最受人欢迎的饮茶器具。

(来源:茶馆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买不买没关系,至少得看看书!


在购买紫砂壶之前,

多读专业书是基础,

读书,尤其读经典紫砂壶参考书,

是入门的重要途径。

......



《阳羡茗壶系》(明)周高起

《阳羡茗壶系》是紫砂研究史上的第一本专著,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周高起对紫砂壶的喜爱远非一般文人雅士的赏玩可比,他既追溯其源流,也探究其工艺,还从理论上研究紫砂壶的使用保养。作为一介书生,他无力购买时大彬之真品壶,便搜求残破者作为研究之用。




《阳羡茗壶系》全文虽仅三千五百余字,却充满真知灼见,是研究早期紫砂壶的必读之书。全书内容包括三部分:陶工、陶土、杂论。

《阳羡茗壶系》有多种刊本,目前所见最早的是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檀几丛书》本,晚些的有清光绪十四年(188年)金祥武刻的《粟香室丛书》本等,再晚的刻本几乎都翻刻自金本。





《紫砂茗套录》(清)吴骞

吴骞(1733-1813年),字槎客,号揆礼、葵里、患谷、兔床山人。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吴骞擅综画,工诗赋,亦能治印,喜金石文玩,犹以富藏古籍善本著称。他在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基础上,充实内容,撰成《紫砂茗陶录》。



《紫砂茗陶录》成书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分上下两卷。上卷分为原始、选材、本艺、家溯四部分。下卷分为谈丛、文翰两部分。上卷内容多辑录自《阳羡茗壶系》,重新编排而已,仅在家溯部分略有增补。下卷是此书精华所在,谈丛部分收录散见于明清时人书中论及紫砂壶,及茶艺、茶具的片断文字,文翰部分收录明清文人赞咏紫砂器之诗。

不过,文人之记述井非全真,亦有道听途说者。如李斗《扬州画舫录》说金沙寺僧所制之紫砂壶具,“以指螺纹为标识”,供春之壶,“以无指螺纹为标识”,还说时大彬“枝指”(六指),“以柄上拇痕为标识”等等,俱是坊间谬传。






《茗壶图录》(日本)奥玄宝

奥玄宝(1836-1897年),原名奥三郎兵卫,名玄宝,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实业家、收藏家。

该书分两部分,前部为总论,分14个章目,分别为原流、形状、流扳、泥色、品汇、大小、理题、款识、真赝、无款、衔捍捏、别种、用意,从一个收爱好者的角度,记述紫砂的起源、造型、款识、真赝、理趣等各个方面;后部著录3把茶壶,其中除两把白釉瓷壶、一把锡壶外,其余均为紫砂壶。这些壶中,17把是作者的藏品,另外15把是其友人的藏品。

此书特色之一是作者对紫砂壶的命名,他仿效《茶具图赞》,结合每件茶壶的形状、姿态,以拟人化手法绐每件壶一个极具感情色彩的名字,并说明命名的理由和出典,使茶壶具有了鲜活的个性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此书另一特色,是作者将这些茶壶以工笔白描的方式绘成图谱,连印章、款识也精心地描摹下来,除标明壶名、泥色和收藏者外,还精确地标注出每一把壶的通高、腹径、壶深、重量和容积,井描述壶之盖、钮、流、腹、底等细节处的形状。这种科学的记录方法是古代中国陶瓷研究者所不具备的,这些详细的资料为后人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阳羡砂壶图考》(民国)江孔殷

此书为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出版,内页为江孔殷题签与印款,发行者为香港百壶山馆。

江孔殷(1864-1951),广东南海张槎人。字韶选,又字少泉,小字江霞,号百二兰斋主人,别号霞公、江太史,谑称江虾。祖上为广东茶商,巨富,有“江百万”之称。一说幼年时家道已中落。行二,长兄似夭亡。





《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 

这是第一由宜兴紫砂大师亲自编著的大型彩色画册,分历史和现代两部分,收录最精美的宜兴紫砂制511件(套),其中历史部分(1949年前)167件,包括58位从明、清到民国的艺人,现代部分344件(套),囊括了当代最优秀的91位工艺师。图版之前,有主编顾景舟、李昌鸿和徐秀棠撰写的三篇精论文,涉及紫砂陶史、生产工艺和宜兴悠久的茶陶历史。

顾景舟先生以其猜湛的技术为依托,辅以渊博的见闻学识,对古代遗存的紫砂做了细心的甄别,凡断定为真品者,均标明工匠姓名,对有疑问的作品,则只实录铭款。作为民国时期的仿制参与者,顾景舟这种谨慎的态度,给后人鉴别真伪提供了依据。






《中国紫砂》徐秀棠著  

《中国紫砂》是中国第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紫砂陶发展历史及艺术成就的专书,作者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此书既是紫砂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紫砂历史和理论的概括。然而,此书并不是所谓紫砂简史似的平淡记述,而是有所侧重,在具体的问题上做深人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使此书既有杀统完整的脉络,在局部又有相对独立的专题研究。比如“紫砂壶的装饰艺术”和“紫砂雕塑及其他品种”等章节,都是如此。





《中国紫砂茗壶珍赏》韩其楼 夏俊伟著 

韩其楼,1930年生于江苏宜兴,长期在家乡从事新闻工作,研究紫砂陶成绩显著。夏俊伟,1946年生于宜兴,196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一直在宜兴从事紫砂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

此书分“欣赏篇”和“知识篇”两部分。“欣赏篇”按年代顺序,收录明代至近代名家装砂壶三百余把,现代艺人作品三百余把,用清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作者及作品,包括其造型、泥色、款识、尺寸、藏地等信息,既可欣赏精美的紫砂壶,也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知识”包括“紫砂矿土材质与练制”、“紫砂壶成型技法”、“紫砂壶鉴赏常用术语”、“印章与款识”四部分,是紫砂知识的汇集,给爱好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此书因内容庞杂,有考订不精严之处,是白玉之瑕。





《紫砂春秋》史俊棠 盛畔松主编 

全书共35万字,分为溯源话艺、紫艺论丛、艺苑掇英、文人题咏四大部分,收录有顾景舟、徐秀棠、高海庚、汪寅仙、潘舂芳、罗桂祥、谢瑞华、姚迁、张守智、杨永善、艾煊、陆文夫等紫砂名人、学者、教授、作家的研究论文、史实举证、紫砂人物、技艺演进、文人参与紫砂等文章,另外书中还附有《阳羡茗壶系》和《阳羡名陶录》原文,对于紫砂器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1978-2009年 中国紫砂著作及拍卖图录8册



Artworks for Appreciation


觀 |《明致》周宇杰 王翔装饰【静山堂】

链    接

摶 |《大彬钱钮》徐栋【静山堂】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