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日本茶入

找到约1,045条结果 (用时 0.076 秒)

关于“茶禅一味”和圆悟克勤的墨迹

摘要:流传广泛的圆悟手书“茶禅一味”之说是查无实据的臆测,被日本奉为国宝的圆悟印可状和一休授予珠光的圆悟法语两幅墨迹往往被人混为一谈,“茶禅一味”在日本确立后先后两次传入中国,现在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概念,但纠正茶文化领域的错误认识也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茶禅一味 圆悟克勤 墨迹 一休宗纯 村田珠

一、圆悟手书“茶禅一味”之说查无实据

我国茶文化研究者中有人认为“茶禅一味”最早的资料是宋代禅门巨匠圆悟克勤的手书真迹。如丁文在其论文《论“茶禅一味”》中说:“‘茶禅一味’,其说源于宋代,系禅僧圆悟克勤手书赠送参学的日本弟子的四字真诀。(1)”再如江静、吴玲编著的《茶道》也说:“‘茶禅一味’的说法最早是由我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1063-1135)提出的。据说,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赠予高徒虎丘绍隆。(2)”杭州作家王旭峰也说:“宋代有个叫圆悟克勤的禅师,手写‘茶禅一味’于日本弟子,回国时翻船,装在竹筒中的字幅儿辗转到了一休大师手中,据说一休以此得道。这四个字便成了镇寺之宝,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里。(3)”三者都断定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不同的是有的说这四字真诀是赠给日本弟子的,有的说是赠与中国弟子虎丘绍隆(1077-1136)的。

显然,赠送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圆悟克勤究竟是否手书过“茶禅一味”的四字真诀?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们至今未能出示圆悟克勤手书过这四字真诀的史料证据。不仅如此,我们在圆悟克勤的《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以及圆悟弟子虎丘紹隆编录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佛果克勤禅师心要》等史料中也没有发现圆悟克勤的有关茶禅关系的言辞。圆悟克勤禅师是中国禅林的一代宗师(图1),著有“宗门第一书”《碧岩录》,在佛教界有着崇高的地位,但要断定“茶禅一味”出自圆悟之手,是必须具备可靠的相关史料的,不能仅仅凭他的禅学建树和地方饮茶习惯进行主观臆测。

其实,在汉语里,“茶禅”或“禅茶”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才被作为一个固定词语而广泛使用。据学者研究,我国古代将“茶”和“禅”二字组合起来,构成“茶禅”或“禅茶”一词的文献资料,最早出现于清代。有人通过《四库全书》和佛教典籍的电子检索,发现中国古代并不存在“茶禅”或“禅茶”这样的概念,至少不是一个重要概念(4)。

不仅是古代,即使在1990年代之前,“茶禅”或“禅茶”也是几乎无人使用的词语。1990年,葛兆光在《读书》杂志发表《茶禅闲话》一文时说:“古人以禅意入诗入画,尝有‘禅诗’、‘禅画’之称,似无‘茶禅’之名,”于是便自己杜撰了“茶禅”一词用于文章的题目(5)。翌年,葛先生又在《读书》发表《茶禅续语》,说“自家不识金镶玉,大言不惭以为‘茶禅’是可以抢个专利证的杜撰,谁料无意中读一书,云克勤禅师赠日本僧珠光语中便有‘茶禅一味’,今尚藏于日本奈良寺中,不觉脸皮无光,只得连叫‘苦也苦也’。(6)”葛先生给自己的文章起了个名叫《茶禅闲话》,以为自己杜撰“茶禅”一词,有首创之功,可以拿个“专利”,没想到某书写着“茶禅一味”语出圆悟克勤之事,顿觉脸上无光,叫苦不迭。

我们无意考究葛先生是从哪本书上得知“茶禅一味”语出圆悟克勤的,我们想说的是,博识如葛公尚且不知有“茶禅”一词,可见至迟到1900年代初,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尚未成为一个习用的词语,更不用说“茶禅一味”了。大概由于这样的原因,1992年5月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陈宗懋主编的茶文化词典《中国茶经》中没有“茶禅”、“禅茶”和“茶禅一味”之类的词条。不仅如此,2002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朱世英等主编《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也没有“茶禅一味”的词条。

国内学者早已有人对圆悟手书“茶禅一味”的说法提出过质疑。例如,在2007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茶事通义》中,陈香白指出:“笔者查阅了《大藏经》等相关资料,尤其是《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并翻遍《中日高僧书法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7月版)均找不到‘茶禅一味’出自圆悟克勤之证据。(7)”可惜的是,这样学术态度严谨的质疑没有被很多人接受,认为“茶禅一味”出自圆悟克勤之手的臆说至今依然在我国茶文化领域十分流行。

二、海上漂流的圆悟印可状

江静、吴玲的《茶道》还说:“这四字真迹后来被来华的日本僧人携带回国,临抵海岸之际,风急浪高,船体粉碎,所幸四字真迹已经漆制装裱,未被海浪吞没,漂至岸边,为人拾起,最终辗转传至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8)”靳飞《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一书也说:一休“他能把自己老师华叟宗昙的印可状烧掉,但却精心保存着圆悟的一幅墨迹,可见其对圆悟的尊敬。后来一休把这幅墨迹传给茶道开山祖村田珠光。由珠光下传,此墨迹遂成茶道重宝。可惜的是,在流传中有半幅被人截走后神秘失踪了,余下的半幅今藏于东京的国立博物馆,更被列作国宝。(9)”这不符合事实。

遭遇风浪漂流海中的圆悟墨迹,既不是“茶禅一味”的四字真诀,也和一休宗纯没有任何关系。根据相关资料我们知道,经历过海上漂流最后被定为国宝的圆悟墨迹是宋宣和六年(1124)十二月圆悟写给其弟子虎丘紹隆的印可状,日本茶道界称之为“流れ圜悟”,意思是“经过漂流的圆悟墨迹”。因为是圆悟给紹隆的印可状,我们不妨称之为“圆悟印可状”。据传,一名叫尧甫的僧人在萨摩(现鹿儿岛县)的坊之津海边捡到了装在桐木筒里的这幅印可状,后献给大德寺大仙院的古岳宗亘(1465-1548),成为大仙院的“什物”。所谓“什物”,是指“个人不能随意处理的寺院所有之物”,也就是说这“流れ圜悟”成了大仙院的庙产,物权不归私人所有。后来,大概由于享德2年(1543)的火灾和应仁之乱(1467-1477)给大德寺造成了巨大损失,需要复兴的资金,天正8年(1580)前后,大仙院将其卖给了堺市富商·茶人谷宗临(1532-1601)。宗临的儿子宗卓又把这印可状裁剪为两半,把后半幅卖给了仙台藩主伊达政宗(1567-1636)。剩下的前半幅后归祥云寺所有。位于堺市的祥云寺是谷氏家族的“菩提寺”,即供奉谷氏族祖先的寺院,应该说是檀越对祖庙的捐赠吧。文化元年(1804),这半幅墨迹又转而为大名茶人松平不昧(1751-1818)收藏,成为松平家祖传的宝物。1938年,松平家族将其捐赠给帝室博物馆,而原先卖给伊达政宗的后半幅至今下落不明。

帝室博物馆即现在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因此,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圆悟克勤墨迹,即“流れ圜悟”,只有前半幅19行字。纸本墨书,尺寸为43.9×51.4厘米,因为是现存最古的圆悟克勤墨迹,昭和26年(1951)被定为国宝(图2)。虽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对这半幅“流れ圜悟”的真伪提出过质疑(10),但至今依然没有动摇其“国宝”的地位(11)。

(图注:圆悟印可状(选自京都国立博物馆《日本人和茶》)

圆悟克勤的这幅印可状,原文见于《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四和《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上,全文约900字,只有“赵州吃茶去”一句中有个“茶”字,此外没有一个“禅”字,更不用说“茶禅一味”了。可见,所谓“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经海上漂流或被裁剪为两半最后被定为国宝的说法,不能不说是某些人根据一鳞半爪的信息而主观杜撰的动人故事。

三、一休授予珠光的圆悟法语

再说一休宗纯授予村田珠光的圆悟墨迹。在日本茶道界,通常把一休授予珠光的圆悟墨迹特称为“圜悟の墨跡”,以区别于上文所述之“流れ圜悟”。“圜悟の墨跡”是宋建炎二年(1128)二月,圆悟克勤写给虎丘绍隆的法语,为行文方便,我们暂且把称作“圆悟法语”。

现存的“圆悟法语”,纸本墨书,长61.2厘米,宽29.7厘米。现藏畠山纪念馆,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图3)。原文收录于《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上《示开圣隆长老》,全文347字,内容是回忆师徒之谊,赞赏紹隆才干,勉励禅途精进之类,与禅茶无涉。

(图注:圆悟法语(选自京都国立博物馆《日本人和茶》)

关于这幅“圆悟法语”,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山上宗二记》有所记载,文中说:“又有用禅宗之墨迹于茶汤者,是珠光得圆悟之墨迹于(一)休和尚,以是为一种(饰物)而乐。(12)”又云“圆悟墨迹一幅,……是昔珠光得赐于一休和尚之墨迹也。(13)”另《宗湛日记》也说:“所谓圆悟墨迹,乃珠光得之于一休而装裱者也。(14)”据此,日本茶道史家一般都认为,村田珠光曾从一休宗纯获得过圆悟克勤的墨迹这一历史事实是基本可信的。

被称为日本茶道开祖的村田珠光(1422-1503)11岁出家入奈良称名寺为僧,因怠慢寺役而被逐出寺院,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19岁时进入位于现京都府田边市酬恩庵成为一休宗纯的弟子。酬恩庵即现在的一休庵,是大德寺的“末寺”,属临济宗。珠光师从一休修禅,悟出“佛法就在茶汤里”的真谛,一休以圆悟墨迹作为印可状授予村田珠光。珠光将其挂在茶室。《山上宗二记·墨迹》认为此举为“挂墨迹之初也。”,说明开茶室挂禅僧墨迹之先河者为村田珠光。之后,随着日本茶人和禅宗寺院关系的日益密切,茶式挂禅僧墨迹的做法逐渐成为惯例,成为茶会的点睛之物。

挂于壁龛的字画在日本被称为“挂物”,而把茶室里挂的字画特称为“茶挂”。茶室里挂字画,并非单纯为了装饰点缀,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字画表现茶会主题,统合主客心境,被视为“一座建立”、“一期一会”的“本尊”,是茶会最要紧的物件。日本茶道圣典《南坊录》云:“无若挂物之第一道具者,乃客、亭主共茶汤三昧,一心得道之物也,以墨迹为第一。敬其文句之心,赏玩笔者之道人、祖师之德也。(15)”说明茶会以“挂物”为第一,“挂物”以“墨迹”为第一。而日本茶道界所称的“墨迹”,主要是指禅僧,尤其是临济宗禅僧的墨宝。从这个意义上说,圆悟墨迹在日本茶道史上是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的。

堀江知彦《茶挂之书》提出了作为“茶挂”的四个条件:一、能表现“侘び”“寂び”境界;二、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季节感;三、具有禅意;四、传承路径明确(16)。从传承途径来说,这幅圆悟墨迹也是传承有序,曾辗转于名流大亨之间。珠光去世之后,珠光的养子村田宗珠继承了这幅墨迹,后经武野绍鸥、千利休、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之手,无一不是声名显赫之人,因此,这幅圆悟墨迹自古以来被视为日本茶道的顶级“茶挂”。

四、“茶禅一味”在日本的确立

我们有必要简述一下“茶禅一味”在日本的确立过程。日本在早在16世纪就有反映茶禅一味思想的资料,但“茶禅一味”作为一个语词的确立却是上个世纪的事。

临济宗禅僧大休宗休(1468-1549)语录《见桃录》引松源和尚诗句“茶兼禅味可”(17),被认为是“茶禅一味”的萌芽。堺市南宗寺开山大林宗套(1480-1568)在武野绍鸥的肖像上所题诗中亦有“料知茶味同禅味”的句子,表达了茶禅同味的认识。记录千利休孙子千宗旦(1578-1658)茶语的《禅茶录》曾被改为《宗旦遗书茶禅同一味》、《茶禅同一味》等书名流布坊间,茶禅一味的概念进一步明确。1905年,大日本茶道学会创始人田中仙樵出版了《茶禅一味》一书,被认为是“茶禅一味”始见于文字的首例,标志着“茶禅一味”概念的确立。

但是,“茶禅一味”并没有很快成为一个社会习用词语(日语称为“熟語”),笔者查阅手头的辞典发现,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在日本出版的相当于我国的《辞海》规模的大型国语辞典,例如小学馆的《新版·言林》(1963年)、岩波书店的《广辞苑》第二版补定版(1975年)、小学馆的《国语大词典》(1981年)中均未出现“茶禅一味”,而只有“茶禅一致”一词。说明那个时代在日本社会习用的是“茶禅一致”,而非“茶禅一味”。

1988年三省堂出版了松村明编《大辞林》,其中的词条仍为“茶禅一致”,但在词义解释之后列出了同义语“茶禅一味”。三省堂的《辞林21》(1993年)也是如此。可见,大约在1980年代中后期,“茶禅一味”一词才开始成为日本社会习用的四字格习语(日语称为“四字熟语”)。在此之前,也许主要在茶界或禅界使用。例如, 1956年日本出版的桑田忠亲编《茶道辞典》(东京堂出版)、1975年出版的井口海仙等主编的彩色版《原色茶道大辞典》(淡交社),均有“茶禅一味”词条,而没有“茶禅一致”。后来,作为茶界和禅界用语的“茶禅一味”,随着日本经济增长,习茶修禅人口不断增加而逐渐渗透到社会民众之间,最后定格成为一般民众熟知的四字格习语。

五、“茶禅一味”传入中国

“茶禅一味”作为四字格习语传入中国应该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1937年,日本大东出版社出版了医学博士诸冈存的《茶とその文化》一书,书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茶和佛教,尤其是和禅宗的关系,并用“茶禅一味”和“茶佛一味”来说明茶和禅宗以及佛教的密切关系。1939年12月,诸冈存的《茶とその文化》的中文编译本由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茶叶出版部作为《茶叶丛刊第一种》出版发行,题为《茶与文化》,编译者吕叔达。原书共有两处“茶禅一味”,中文编译版删除了一处。但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知道的最早出现“茶禅一味”的中文资料吧。

大概是由于吕叔达编译的《茶与文化》是浙江省茶叶行业的出版物的缘故吧,该书并未在社会上产生多大的影响。“茶禅一味”第二次传入中国便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事了。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热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百废俱兴,经济热独占鳌头,文化热不甘落后,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了当时文化发展的抓手,时代潮流滚滚,泥沙俱下在所难免。就茶文化角度而言,1977年,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等人提倡弘扬茶文化,在“茶道”和“茶艺”的用语选择上引起了争论。为了避免和日本茶道的混淆,人们选择了“茶艺”作为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中国茶艺、韩国茶礼和日本茶道等反映东亚三国不同茶文化特质的三个概念,为大陆的茶文化热增添了助力。与此同时,我国茶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对邻国日本、韩国的茶文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各种译介邻国茶文化的专著和文章不断问世,“茶禅一味”亦随之见诸各种书刊,成为人们谈茶说禅时津津乐道的一个概念。

但浮躁的时代难免因浮躁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当时我国茶文化研究者对日本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1980年代,有人会把“南浦绍明”当作南浦和绍明,认为是两个人;也有人把“堺”翻译成“边境”,不知道“堺”是日本的一个地名。关于中日茶文化交流历史的知识,当时也大多是通过日文资料获得的,但由于资料欠缺、读解能力、治学态度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这样那样的知识性错误。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的臆说,以及混淆“圆悟印可状”和“圆悟法语”的错误应该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正如我国经济经过迅猛发展其以后,现在已经步入了稳步发展的新常态那样,我国的茶文化研究也应该由快速发展而转为扎实、严谨的阶段,逐渐纠正茶文化领域的一些广为流传、以讹传讹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知识,已是茶文化研究者的当务之急。愿和全国茶文化研究者共同努力。

【摘自2017年《吃茶去》杂志(总第67期);作者:曹建南(上海),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专家)】

参考资料

(1)郭天成主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织委员会,1984年,第78页。

(2)江静、吴玲编著《茶道》(《日本文化丛书》第一辑),杭州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3)王旭峰《爱茶者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4)宣方《茶禅一味:传说、历史与现实》,沈立江主编《盛世兴茶——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精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7页。

(5)陈平原、凌云岚编《茶人茶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65页。

(6)同注(5),第72页。

(7)陈香白《茶禅一味》,竺济发编《茶禅东传宁波缘——第五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8)同注(2)

(9)靳飞《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10)千宗左等监修《新修茶道全集》卷二《器物篇上》,春秋社,昭和30年,第43页。

(11)《千利休ー‘侘び’の創造者》(別冊太陽ー日本のこころ155),平凡社,2008年,第47页。

(12)林屋辰三郎等编注《日本的茶书(1)》(东洋文库201),平凡社,昭和46年,第141页。

(13)同注(12),第189页。

(14)熊仓功夫《茶の湯歴史ー千利休まで》(朝日选书404),朝日新闻社,1990年,第106页。

(15)中村直胜《茶道圣典·南坊录》,浪速社,昭和43年,第115页。

(16)堀江知彦《茶掛けの書》(东方选书13),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昭和52年,第9页。

(17)松源和尚,有人认为是宋代禅僧松源崇岳(1132-1202),但查《松源崇岳禅师语录》无此句,待考。

耀悦法师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作总结发言:我理解的茶生活

这两天大家以茶相聚,以茶省察自心,以茶结缘大众,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听了诸位茶人的分享,很有触动。

各位茶人于茶之一道浸润很深,于一碗茶汤中品出了诸般滋味,除了甘甜浓淡,涩滑厚爽之外,那令我们念念不忘的,必是茶之外的味道。有些人在茶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有些人在一杯茶里体味到了心灵的成长,在座的每一位茶人都是用这一杯茶与这个世界对话,用这一杯茶与周围的人交流。我们的确应该感恩茶,茶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

在中国,茶这一片树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我们常说禅茶一味,茶道是从中国禅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日本禅僧山上宗二在茶书《山上宗二记》中说:“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皈依。”禅茶僧泽庵宗彭在《茶禅同一味》中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可以说,茶是趋入禅门的一个契入点,生活中入道的门径八万四千条,中国人偏爱茶,茶与我们最亲切,也最契合中国人的精神审美,我们从日常饮茶中窥到了那条通禅的幽幽小径。

曲径如何通幽呢?

一、禅茶一味是什么味?

虚云老和尚曾经开示:所有修行的要点都要导归当下,导归自心,离开了当下谈不上修行。这是一切修行的要点,茶道亦是。

茶与出家人的缘份亦是源远流长。在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之前,唐代禅门吃茶之风极其普遍,唐代的百丈禅师在其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更是把禅门饮茶规范化,这套关于吃茶的详尽仪规在禅堂中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希望大家有机会去体味一下。

丛林饮茶重在实用,所用茶具极其朴素,泡茶用的是大铜壶,茶杯是杯壁极厚粗磁碗,至于奉茶的仪规也极简单,前面一人发杯子,后面一人倒茶。行茶者通常右手执壶,缓缓而行,倒茶时丁字步站立,小心缓慢地将茶水倒入茶杯,不可溢出,亦不洒落,接受者伸长手臂以杯相接。几百人的禅堂,安静的可以听到针落地的声音。在大冶洪炉的选佛场中,每个人饮到的茶是什么味道,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净慧老和尚在禅修中提倡:专注、清明、绵密。关于这一点,老和尚有一段具体的讲述:

修行任何法门都要保持专注、清明、绵密的状态。专注就是让整个生命的力量都倾注在一个目标上;清明就是要让内心明明朗朗,没有杂念;绵密就是要使专注与清明保持连续、稳定的状态,绵绵密密、相续不断。修行能如此,自然会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日本千利休曾说过: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我想,大家在煮茶、沏茶,行茶的过程中念念专注,念念导归当下,即是由茶入道吧。

二、赵州茶,平常味

一句“吃茶去”,深入人心。关于赵州吃茶去的公案,大家都很熟悉了,自赵州从谂禅师之后,禅茶成为深入人心的概念。

公案就是过河用的桥,禅师以此为媒介启迪学人,让人们以此为手段,止息妄心,令万念归一。时到今日“赵州茶”依然接迎学人无数。我们作为茶人,也不妨时时问自己一句,什么是赵州茶?

记得师父明憨大和尚曾经开示说:赵州茶是什么味呢?赵州茶就是平常心的味。平常心就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茶人千利休认为“所谓茶道,无非烧水点茶而已”。

煮茶、沏茶,行茶时念念专注,如同在禅座上打坐,下了座如何保持呢?也大约也如同在座的各位茶人,不煮茶,沏茶时,如何保持茶生活呢?

我窃以为,茶乃平常事,以平常心来行茶道即是茶生活吧。虽是平常事,一颗平常心却不易得,什么是平常心呢?

换言之,这碗“赵州茶”要以怎样的“平常心”来喝呢?净慧老和尚苦口婆心。他告诉我们:

“要用感恩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是在其中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人文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分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净慧长老以“生活禅”的角度,对“平常心”又做出了一番深入浅出,当代人易于理解的诠释。

我们要学习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心心念念,日久功深。

我们要学习将“生活禅”的理念,一点一滴落实到自己的茶的生活里。祝愿大家都能过上自己向往的茶生活。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以茶入菜 成全春天的浪漫

《孟子·告子上》云:“食色,性也”。喜爱美好的东西(食物),乃本性使然,令人心生向往。对于中国人来说喝茶是雅事,享受美食则是乐事。以茶食佐茶,更是美上加美了。

吃茶的历史

中国人在开始饮茶之前,就开始有“吃茶”的习惯。

最初,我们的祖先是把茶叶当作药,从野生的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到了春秋时期,古籍《晏子春秋》中首次出现了关于茶的文字记载:“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脱粟之食,五卵、茗菜而已”。其中“茗菜”就是用茶做的菜。

古人把采摘早的嫩茶叶叫“茶”,摘得晚的老叶叫“茗”,把摘回来的鲜茶叶加水下锅煮成汤饮来吃,这就是“茗菜”。

金朝时,官方记述国家传统礼仪的史书《大金国志·婚姻》中,就有记载,当时结婚嫁娶的习俗里,须有茶食点心:“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而到了明清,一些类似《清明上河图》的风俗画里,出现了干净体面的茶食铺子,门口挑起一袭幌子,上面写着“官礼茶食,嘉湖细点”八个大字。

现代社会,随着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以茶入菜”为特点的许多“茶饮”和“茶膳”又逐渐兴起,也让吃茶的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些用茶做出的美食佳肴,囊括了中国人对茶与食物的热爱与虔诚。

世界各地的茶菜

通常,茶叶入菜的方式一般有四种:将新鲜茶叶与菜肴一起烤制或炒制;在茶汤里加入菜肴一起炖或焖;将茶叶磨成粉撒入菜肴或制成点心;用茶叶的香气熏制食品。

茶和菜的搭配,不仅仅是放在一起就好了。要做茶菜,用料要考究,整体的色泽要素雅,搭配要合适,要能够让茶叶绽放鲜香才可。一定要适宜,不可盲目胡乱地炒在一起。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基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诞生了不同的茶叶。基于不同的茶类,也诞生了各式各样的茶菜。

安徽

茶菜代表:黄山毛峰虾仁、祁门红茶焖牛肉、太平猴魁戏白丝、六安瓜片花生芽

黄山毛峰虾仁

相传,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在用“雀舌”“鹰爪”等茶叶去炒河虾仁了。

近年来由中国烹饪大师、高级技师安徽天鹅湖大酒店行政总厨胡建东领衔的团队与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安徽名茶宴,多款精致的徽式美馔分别搭配不同名茶,韵味交融,相得益彰,邀您品春茶、食春味。

杭州

茶菜代表:龙井茶香鸡、龙井虾仁

龙井茶香鸡

杭州的春天,茶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在与众多业态的结合中,茶与美食的结合最顺理成章,源远流长。以茶入菜,成就了龙井茶香鸡、龙井虾仁等杭州名菜,划下了杭帮菜与其他菜系的独特之笔。

龙井茶香鸡精选八个月的放养鸡,加上上等龙井和调料,充分搅拌腌制完成后,再用紫砂微薰两小时,直到茶香鸡入口软嫩,浓郁茶香也会随着蒸汽晕开。

云南

茶菜代表:普洱茶炖排骨、普洱茶香鸡、凉拌茶

普洱茶炖排骨

云南人连花都不会放过,更何况是茶叶。普洱茶炖排骨就是一道云南人爱吃的美食。

普洱茶很适合炖肉,比如和排骨在一起。用去掉茶叶的茶汤将排骨浸泡去油腥,然后再放入锅里焖。要实在麻烦的话也可以直接在茶汤里加入各种酱料,然后放入排骨文火慢炖。

广东

茶菜代表:广东太爷鸡

广东太爷鸡

广东人真的会吃鸡。太爷鸡是将鸡浸完豉油卤水后,再用普洱、甘蔗加糖熏制出层次丰富的茶香、甜香,古人用四字形容为“透骨醉香”。

由于此鸡系经卤煮后用茶叶制而成,透骨醇香,所以又称“太爷茶香鸡”。

日本

茶菜代表:茶泡饭、抹茶点心

茶泡饭

日本茶泡饭使用的“茶”,最早、最具有普及性的就是煎茶,也就是最常见的日本绿茶,除此之外还有抹茶、玄米茶、红茶等日本茶。茶泡饭中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佐料,比如:芥末、酱油、味醂、酱汤、芝麻等;还有各种各样的配菜,如梅干、鲑鱼、鳕鱼籽、海苔、金枪鱼、鳗鱼、鲷鱼等。

茶泡饭虽然是在日本流行起来的,但是追根溯源,最早还是在我们中国出现的,只不过渐渐地失去了传承。

江南的春天,悠扬的丝竹飞扬,清新的茶味飘香,平和的美食着味,将心境入诗入画,留在了春天。

来源:《徽茶》2023年4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21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