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日本茶道哲学

找到约17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我所所长与同济大学德籍教师、茶道哲学研究者何心鹏先生座谈

我所所长与同济大学德籍教师、茶道哲学研究者何心鹏先生座谈

文/图:刘雪萌

11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邀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德籍教师何心鹏先生在人文楼办公室进行了座谈。


双方首先就各自开展茶道哲学研究和推广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交换了意见。何先生介绍,他在同济大学主持举办了4场主题茶会,学术讨论和品鉴茶艺相结合,为了保证学术讨论的深度,邀请的与会学者大多8-10人,进行茶艺表演的多为同济大学在校生,他们自发组织了茶文化协会。但在今年5月举办的研讨会上,他邀请了日本茶道里千家的传人做主题发言,讲述了茶道中声音的重要性的问题。李萍教授回应道: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成立至今两年半来推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包括哲学家茶座、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暑期地方茶俗茶文化考察等。李萍教授盛情邀请何先生参加明年的相关活动,共同合作推进茶道哲学研究获得更大发展。


作为一名地道的德国人,何先生与茶道的因缘令人十分感慨。他在本科阶段所学专业是汉学和哲学,所以,有机会到了山东大学留学,虽然喝过茶,但完全没有接触到茶道。在图宾根大学读硕士期间,他到了位于日本京都的同志社大学留学,开始了解到日本茶道,并拜了里千家流派的宗师学习了半年。在博士期间,他又到日本大阪大学交换学习两年,他从德国哲学的现象学来看待日本茶道美学和中国道家思想,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之后他到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专题研究,广泛接触了江浙一带的多位知名茶人,即便现在同济大学就职,他每年还要到浙江大学为汉学专业的国际留学生开设“中国哲学与茶道美学”等课程。李萍教授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茶道哲学研究正需要何先生这样有深厚哲学背景、对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有充分了解的人,中国茶道中断了数百年,需要我们用理论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来构建中国茶道哲学。


李萍教授和何先生还就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在当代德国的发展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李萍教授认为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不同:第一个是茶的作用,第二个是茶道的表现形式,第三个是茶道流派的传承。何先生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中国茶道多样性源于中国的地区性强,同时与中国传统曾出现断层尔有关。他补充到,日本茶道并非一成不变,19世纪前茶道学徒在茶道知识和技艺的传承上比较自由,之后家长制兴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茶道的发展。有关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在当代德国的发展问题,何先生指出,日本茶道在德国的普遍接受度不高,日本茶道虽然继承较好,但也存在创新不够的问题,难以融入普通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就茶叶的消费而言,在德国,印度阿萨姆茶占据很大比例,但中国茶的比例在近十几年间也在逐渐上升,而且上等的、高品质的中国茶也开始赢得了德国民众,一些中国茶企生产出来的质量高、配有详细说明、包装独特的产品,越来越让德国民众感受到中国茶的魅力。


最后,双方就茶道哲学研究的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度讨论。何先生谈到自己计划出一本有关跨文化视角下茶道哲学的书;希望发行一年一期的茶道哲学期刊;他正在研究18世纪末19世纪欧洲初沙龙茶文化;他还考虑从茶道入手尼采以来西方生命哲学、生活方式变革所具有的哲学意义。李萍教授非常看好何先生的上述研究及其成果,李萍教授介绍,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目前正在组织撰写两本茶道哲学方面的通俗读物,一本是茶道与商道类比式研究,另一本探讨儒学在中国茶道的融贯。李萍教授特别指出茶道哲学方面的书还需要时间沉淀,作为新的学科,茶道哲学的发展还处于草创阶段,但现代社会有这方面的迫切需要,它将为跨文化交流和现代哲学生活化提供有力的根基。

座谈结束后,李萍教授与何心鹏先生合影留念,双方表示此次对话非常必要,期待未来彼此有更深一步的合作

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读(1)

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读(1)


刘悦笛 社科院哲学所


下面讲非常熟悉的,在日本茶道里面讲“和”、“敬”、“清”、“寂”,这是日本茶道里面最重要的四个美学原则,一般称之为茶道四谛,这也是佛教的话。这个把真正的禅茶一味推到一个极致,究竟什么叫做“和”、“敬”、“清”、“寂”?我想引用一个非常重要的京都学派哲学家久松真一。谈到京都学派历史上都知道是谁呢?西田几多郎,这是最大的哲学家。


还有一个做禅宗最厉害,而且和海德格尔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人,就是久松真一。他是吃透了存在主义的,或者是海德格尔一套的东西,回过来阐释日本本土的哲学及美学思想。他讲和是什么?“和”就是主客之间的充分和合毫无隔阂。这样讲的时候其实我们现在用语的时候已经主客二分了,但是用“主客”的时候已经在这个框架里面了。但这是一个梯子,你可以扔掉。


包括我们现在说话已经完全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也是大约十五六年前我在日本京都的时候,见一个老先生,他给我写了几个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用繁体字工工整整给我写的,我觉得好奇怪,给我写这些词干什么?他说这些词都是日本人创造的。中华,我们中国人讲有中国这个说法没有中华;人与民放在一块,也是日本造;共和国,共和我们有,共和国没有;发展、经济,这些词都是日本人造的。我跟这位老先生说是你们创造的,一个快90多岁的老先生,我说,是你们创造的,可是你们为什么用中文呢?(笑声)你们只能用中文这些高贵的词去翻译西方的概念,比如物理、数学(算学中国有)、文学这些词都是从日本来的,哲学这个词也是,当然美学这个词不一定,等等,包括伦理这些词都是从日本来的。主体、客体、对象(过去老词儿搞对象)这个词是日本来的。其实我们的语言已经充满了日式汉语,因为日本这个词也是一个外来语,日语引入了很多翻译的语言。


“敬”是什么?是两个人相敬之情;“清”就是饱有清静之情;“寂”是无喧嚣,心境的平静。当然这个解释是具有很高的哲学高度,跟一般人解释的茶道不一样,因为他讲了茶哲学。但是这些都是从“新”提出来的,因为他要讲一个说法,叫做“新茶道”,“新茶道”讲什么,他讲生活的整体,他说所谓“新茶道”的生活,并非只是趣味、艺术,或者单纯手法的这样人类生活的一般之单方面的事情,而是究明人性的根源。这句话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在其根源上是经营人的生活,其中包含着人的生活全体”。这句话,我个人认为太赞了,茶道即生活之道!


久松真一的贡献绝对不比西田几多郎要低,特别是对禅宗全球性的阐发而言。久松真一认为,“立足于心茶道的心茶会的目的,连贯着宗教生活、哲学思考、道德行为、艺术鉴赏这样的人的生活全体,由此根源生活下去。”他就强调由茶道可以悟到法、喜、禅、韵,悟到禅味道的时候可以身心自障。这是一种被精致化的非常高级的“生活美学”的心境,因为他讲你在茶道当中学到的不是艺术,茶是艺术吗?不是。茶也不是哲学,茶也不是道德,但是茶却关乎艺术,有艺术的美感,却关乎哲学化的思考,关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生活的整体。久松真一讲新茶道的时候又把它归结到生活的层面去。




日本茶道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中国人却没有把好多事做到特别的极致。你会发现出国的时候,有一个老板曾对我说,中国人做了那么多好的丝绸,但是中国人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好的丝绸品牌,我们卖丝绸就当布料卖。爱马仕、LV这些卖一个丝绸包卖几十万元万块钱,我们同样一个产品卖几千块钱,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品牌。你在国外会发现无印良品或者优衣库,特别是优衣库,你会发现在纽约都有优衣库的店,几层楼的店,为什么?日本人可以把很多事做到极致。这跟日本文化有关,因为日本文化非常小,因为小,所以就能够在特别小上面做的特别极致化。如果大家去东京,京都有一个吃日本料理的地方,那个料理的地方就是一个人在做,就是这么大一个小房间,每天就营业短短几个小时左右。你去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屏风特别简单,进去之后就是一个台子,一个特别干净的台子。但是每上一个日本料理都是一个艺术品,好贵的。因为它把日本料理做成一个艺术品!


茶道也是一样的,也是一个生活化的形式。所以在日本讲所谓茶汤是一个形式,日本不说茶水,只讲“茶汤”。我们中国人讲汤里面有肉和菜才是汤,但是也有道理,水里面掺了其他的东西才叫做汤,这样说也有道理,掺了茶叶也可以叫做汤,日本人叫做茶汤,中国人很少讲汤,也许也与东瀛的抹茶传统有关,毕竟抹茶比较细嘛。“茶汤之形式悉为禅也,口传、密传皆由师口传弟子,而无书物也。”在日本也是,茶道也是口耳相传的。“茶汤者因出自禅宗,故专事僧之行。”非常有趣,刚才我讲这个原则——和、敬、清、寂,日本的茶道原则,其实在日本这样的茶道原则最初叫做什么?叫做“谨、敬、清、寂”,后来被谁改了?就是千利休和尚。自从他把“谨”字改成——“和”字以后,日本的茶道就有了“和”味。他把我们中国的东西叫做“唐风”,日本的东西叫做“和风”,日本的风格,就像“谨”字本来是特别拘谨的,但是讲“和”就比较放得开、更为广大。



大家看,这张画像就是千利休,这是千利休在日本庙里的一个佛像。千利休被封为茶道的宗师,他认为茶之道即佛之本义。这方面受中国禅宗的影响,但日本做出了一个积极的拓展。讲茶道就是修禅之道,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暖、插画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所以日本茶道有一系列程式的东西,日本人做事特别程式化,与国人比较而言,其实这是向“仪式化美学”的归依。这样好也不好,好就是非常规范的抹茶的传统,都给你表演,很规范的,不好就在于它失去了自由,其实各有利弊吧。



注:本文根据哲学家茶座第十五讲讲座录音整理,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

这本专著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所考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日本茶道的精神核心、哲学性、艺术性、宗教性、民族性及其发展变化过程,都给日本茶道文化研究者以启迪。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撰写的《茶趣异彩·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五章的内容。

不过,真正重视并理解中国茶文化的著述,还是更多的见之于亚洲茶文化圈,日本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千宗室先生的《<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则使研究上升为哲学的高度。

第一章《茶经》,论述唐以前的茶,陆羽的身世与《茶经》以及《茶经》以后的中国茶;第二章日本的茶道,依次论述平安时代的饮茶、《吃茶养生记》的世界、镰仓时期的寺院茶、斗茶的流行、村田珠光与茶道的产生、武野绍鸥与茶道的成立、千利休与茶道的大成;另有终章、参考文献作者主要著作目录、结束语等。千宗室先生以该书向中国天津南开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由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专家和日本文化史专家方克立、吴廷谬、石峻、朱伯邕、俞辛煤五位教授、博士导师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1991年5月5日,博士论文答辨顺利通过,《千宗室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对该书有较高评价:

千宗室先生的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是一部系统研究日本茶道源流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专著。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该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比较突出的建树:

一、确认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日两国茶人所共奉之最早的最高的经典著作。不仅日本的茶种、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而且中国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的意境”,那种对幽洁、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观有深刻影响。

来源: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