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日本茶道文化

找到约1,33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什么是茶道?


何谓茶道,目前说法很多,但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茶道中的“道”,指的是事物的法则和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是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这都可在儒家的学说中找到依据。

“茶道”一词是由唐代释皎然首先提出的。皎然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其中谈到茶的功用,能“涤昏寐”“清我神”,但皎然触及到的是更深层次,将饮茶与“道”联系在一起。皎然将它归结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里,不难看出:茶道的内涵,首先受到的是儒学的渗入,但它是由佛家皎然最早提出的,其中又有道家思想的影响。接着,天宝进士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写到:“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土无不饮者。”文中所指的“茶道大行”,指的是中唐时大兴饮茶之风。这里的“茶道”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饮茶的方式、方法。

中唐以后几乎有千余年之久,在中国的茶书和有关涉及茶的书籍中,未见有“茶道”一词出现。不过,严格地说,唐人对茶道的理解和界说,并不是很明确的。

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茶道才重新被人们关注,从更深层次上进行界说。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就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与中国相反,茶道自中国传到日本后,再结合其国情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形成虽然要比中国晚几百年,但茶道已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日本人民心灵的一种寄托。

不过,何谓日本茶道,日本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久松真一从文化学角度出发,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谷川彻三在《茶道的美学》中认为茶道是“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熊仓功夫从历史学角度出发,认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仓泽行洋在《艺道的哲学》一书中认为:“茶道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以点茶、吃茶为机缘的深化、高扬心境之路的意思。另一个是以被深化、高扬了的心境为出发点的点茶、吃茶之路的意思……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如以图示意的话,就成为‘茶心’,……茶道超出了艺道的范围,成为了人生之道。简而言之,茶道是宗教的一种存在方式。”



而日本茶道,在中国人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周作人在《吃茶》一文中是这样认为的:日本“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日本茶道研究者藤军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中认为:“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被称为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

2018年4月17日,日本茶道里千家大宗匠千玄室在北京献茶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仪教育、道德教化,直至正心、养性、健身的一种手段。因此,可以说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结晶,是生活,是艺术,是哲学。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不论是出现,或未曾出现过茶道,茶道始终蕴含在饮茶文化之中,成为人们饮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自网络。文字选自《茶文化概论》,姚国坤著,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日韩茶道文化的传承,启示了中国抹茶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上月刚举办的2020梵净山抹茶大会上,“2020梵净山抹茶产业发展高端对话·暨中日韩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同顺利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的茶学专家,向与会嘉宾展示介绍了各自国家的茶道文化。在这场年度盛会中,他们呈出了哪些的精彩观点,又给中国抹茶今后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

  作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一员,历史上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日本、韩国的传统茶道文化就是典型例子,其形成、发展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日本著名茶艺家、陶艺家,日本“表千家茶派”传承人高柳凌绪女士,首先以茶器为切入点,向嘉宾讲述日本茶道的精神。

(图:高柳凌绪女士讲述日本茶道的发展)

  历史上,日本僧人曾多次来到中国学禅,并把茶种、茶器与饮茶方式一并带回了日本,这成为日本茶道诞生的缘起。

  茶具,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之一,古代日本僧人将“曜变天目茶碗”带回国中,历代以来被日本列为国宝,并与其“侘寂”美学的形成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图:曜变天目茶碗)

  中国饮茶方式自唐宋时期传入日本后,日本将其本土化,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形式。而在日本茶道的形成中,许多著名人物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曾兴盛斗茶赌博之风,村田珠光则是重要的改革者,他吸收宋代禅学的精髓,将取巧、求胜的斗茶风气,转为“从茶中寻求开悟境界”的取向,因而被奉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

  之后,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进一步将茶道发扬光大,奠定了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思想基础,被誉为日本茶圣。

(图:日本茶圣千利休画像)

  茶席伊始,不论是身份高低的武士,进入茶室前都要放下武器,怀着赤子之心入内。饮茶者在茶中渐入佳境,人、茶汤、茶器、茶室都没有了区别,仿佛进入了一个胜妙的世界。这种“以茶悟道”的追求,与中国禅宗的“不二之境”、道家的“由器入道”思想,有着深层的联系。

(图:日本茶圣千利休的茶室)

  高柳凌绪女士表示,在当代,茶是我们沟通的桥梁,中、日、韩三国都是在同一个时代,欣赏着同一件美好的事物。

  韩国宫廷茶礼

  随后,韩国茶界领袖、韩国宫廷茶礼传承人、韩国茶礼教育院院长金福一女士,向与会嘉宾介绍了韩国的生活茶与宫廷茶文化。

(图:金福一院长讲话)

  韩国自新罗善德女王时代,从唐朝引入喝茶习俗,后由遣唐使金大廉从中国带回茶种,并开始种植,从此茶饮及茶文化得以在韩国本土发展。

  韩国茶礼的形成,与中国关系密切。据考究,高丽时期,带有祭祀性质的五行茶礼形成,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其思想基础。也正是这个时期开始,茶从王公贵族向平民阶层普及,茶文化开始盛行。

  据了解,到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王室尊奉朱子儒学,形成了以《朱子家礼》的冠婚丧祭之礼为核心的茶礼文化。朝鲜王朝后期,丁若镛、草衣禅师、金正喜等人大力提倡饮茶、种茶,将茶与文学、艺术结合,茶道再度兴盛起来。

(图:对韩国宫廷茶礼影响甚深的《朱子家礼》)

  金福一院长介绍,韩国茶文化以中国茶圣陆羽的《茶经》为圭臬,宫廷茶礼中所用的器具,包括了茶壶、茶碗、茶筅等。

  通过视频,金院长展示了韩国传统的王室茶礼,净器、投茶、击拂、出汤等步骤,从容有度,规制严谨。金院长介绍,整套茶礼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与阴阳五行的原理相契合。

(图:金福一院长视频展示韩国宫廷茶礼)

  通过金福一院长的展示,现场嘉宾对韩国宫廷茶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如何讲好中国抹茶故事?

  这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使我们略窥日韩两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

  无论是两国学者所介绍的日本茶道、韩国宫廷茶礼,还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以茶碗、茶筅调和茶粉的饮茶方式,实际上都渊源于古代中国的点茶法。

  茶文化的良好传承,为日韩带来软实力提升,同时也为其带来广阔商机。尤其以日本为例,1990年代始,瓶装茶饮料在日本流行,至今内需旺盛。而抹茶也成为一种主流口味,更远销欧美,征服了西方人的味蕾,来自日语音译的“MATCHA”一词随之风靡世界。

  正因如此,作为茶文化渊源地的我国,更应在茶文化的发扬上持续发力,这或许是中国茶行业发展未来的关键。

  如何做好中国茶质量,如何讲好中国茶故事,两者应同等重要。

  历史底蕴深厚的抹茶,自带文化属性。在当代,抹茶文化的发扬,不在于复原一套繁琐复杂的茶礼,而在于厘清这些问题:

  ●如何讲述好抹茶的前世今生

  ●如何讲述好抹茶的当代价值

  ●如何让用心研茶的企业讲好品牌故事,为人所知

  如何讲好抹茶的前世今生?陆羽《茶经》倡“精行俭德”、赵州禅师名偈“吃茶去”、苏东坡“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一碗质朴的茶,早已被古人赋予深层内涵。先贤从茶中获得的哲学思想,是当代讲好中国抹茶故事的重要养分。

  如何讲好抹茶的当代价值?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普遍焦虑,这成为当代的现实语境。抹茶绿色、天然、健康,可表征一种自然的、健康的、舒缓节奏的生活方式,为现代人的身心带来安慰。要敢于在当代语境下,延伸抹茶的意义,大胆探索抹茶的文化价值、营养价值、应用价值。

  除此之外,用心研茶的企业,同样要讲好故事,让优质产品更为人所知,让优质的中国抹茶造福海内外消费者。这一点上,贵茶欧标抹茶一直在努力,用自身实力说话、用产品质量讲好故事。

  “世界抹茶看中国,中国抹茶在贵州”中国抹茶文化的发扬,当然少不了贵州抹茶的力量。

  陆羽《茶经》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考究,文中所记载之地,皆属于今贵州省境内。自古以来,贵州不乏出产上等好茶作为贡品。而省内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与茶有着不同的渊源。贵州茶文化,天生便有着独一无二的绝佳脚本。

  讲好茶故事,当然离不开过硬的茶品质。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日本、韩国的学者都对贵州茶、贵州抹茶表示认可,并寄予期望。

  “此行是我第一次品尝梵净山的抹茶,感觉充满香气、回甘无穷,完全可以在正式的茶会中亮相。”——高柳凌绪女士称赞。

  “中国贵州省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国最好的绿茶生产地。”——金福一院长如是评价。

  日韩学者的认可再一次证明,梵净抹茶大有可为。而作为梵净抹茶的重要一员,高品质、高标准、无污染的贵茶欧标抹茶,将迎来广阔前景。

  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代表自然的东方口味、东方审美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抹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大背景、大机遇。抹茶的未来,有待中国茶行业在塑造当代的“新时代茶文化”上进一步发力,让茶文化的浪潮助力优质的贵州抹茶走向世界。

  来源于: 贵茶欧标抹茶

我国茶道虚静之美

我国茶道虚静之美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至于就小处来说,即如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这就是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于此。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关于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一点,即静乃始于虚也,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一切,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由此可知,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创作生活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皆离不开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尤其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则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需知,由茶悟而升华,即堪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甚至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或问,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如日本茶道那般地枯寂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在啜茗中兴之所至,或则朗吟,或则放歌,或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无不可。无怪蜀都一带茶馆,历来盛行摆龙门阵,那就叫做静中有闹,闹中有静,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我想,这可以说是虚静之美的一种动态样式,动态风貌罢。

内容来源于网络


编辑 | 蒋启行

责编 | 李赋斌

主编 | 李劲峰

找到约1,30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