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泉州

找到约79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泉州市政协委员王清海: 统筹整合全市茶产业资源 打响“泉州茶”品牌

“我们泉州的茶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要如何统筹全市各县域的茶产业资源,促进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这次参会关注的重点”近日,在泉出席“两会”的泉州市政协委员、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王清海在接受中国网海峡频道采访时表示。

王清海表示,泉州是福建的产茶大市。泉州产茶历史悠久,南安的九日山“莲山荼襟”摩崖石刻,留下福建最早的产茶纪录。此外,在福建的乌龙茶产区中,泉州乌龙茶产量最大,泉州茶树品种也最多。如,安溪铁观音、本山、黄金桂、梅占,永春佛手、水仙,南安的石亭绿茶、惠安的铁罗汉等。泉州的茶叶产量、涉茶产值均居福建首位。茶产业是泉州的民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但是目前,泉州市各县域茶产业体量不一,效益不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不利于整体茶产业的推广。为做大做强泉州的茶产业,王清海提出三条建议:

厘清泉州茶产业资源,强化茶产业的管理和营销。

泉州的茶叶具有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茶文化底蕴深厚、名茶种类众多、品质优异、产业链长、涉茶人口多、品牌认知度高等特点,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统计部门数据现实:目前整个泉州共有茶园一百万亩以上,涉茶人口一百万人以上,产值300亿以上,这一数据看上去十分可观,但是,各县域之间对茶产业的推广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部分地区茶产业劣、散、乱现象时有存在。

因此,王清海认为亟需整合我市各地的茶产业资源,统筹全市茶产业发展,他建议设立“泉州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农业部门、相关主要涉茶县市(如安溪、南安、永春、惠安)、商务、文旅、科技、金融等多部门参与,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全市的茶产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制定整体行销战略,全面打响“泉州茶”名号,壮大“泉州茶”品牌价值。


泉州市政协委员王清海 林颖杰 摄

加大品牌宣传意识,讲好“泉州茶”故事。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入选我国第56个世界文化遗产,而众所周知,当时的海外商贸主要的商品之一就是泉州的茶叶。如何摆脱以前各县域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探索将泉州的各种茶类串点、连线,进行整合宣传、整合营销,充分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全面提升打造“泉州茶”这一独有品牌?王清海建议,可以开展以“泉州茶”为主题的品牌宣传推广活动,如:开展“泉州茶”品牌形象广告语征集活动,向全国征集一句能够代表泉州各种茶类的共性,便于记忆和传播的广告语,评选结果出来后,通过各大央媒进行广泛传播,再趁此热度,策划相关品评活动,整体提升“泉州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旅部门探索推广打造一批集合泉州各种茶类的伴手礼包,一盒里面可喝到不同品种的“泉州茶”。

加强三茶统筹,壮大泉州茶产业链。

2021年3月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一生事茶的王清海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的这篇文章,将对壮大泉州茶产业链大有裨益。

为此,他建议泉州茶产业要推动文化创新,挖掘各类茶的历史文化。系统收集、整理“泉州茶”历史文化,形成系统、科学、标准的对外传播的泉州茶历史文化读本;开发茶文旅产品,打造茶文旅精品线路;营造茶文化氛围。推动茶文化与大健康、大旅游、大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在景区、高速服务区、高铁站、机场等休憩场所,设置茶点区、品茗区、随手茶礼购买区等,营造全民喝“泉州茶“”浓厚氛围。

要强化产业赋能。王清海建议,在泉州市建设一批生态茶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做好产品溯源、正本清源;推动集群发展。鼓励支持建立水、电、路、讯、网配套齐全的茶叶加工园区,引导茶企规范生产经营,常态化开展执法行动,整治茶叶市场乱象。

要推动科技兴茶。他建议成立涉茶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加快建立茶产业专家人才队伍。根据泉州市茶产业发展需要,组建一支经验丰富、茶叶学术研究水平顶级的茶产业人才队伍,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派驻科技特派员团队,加强茶产业亟需人才培养。

(林颖杰)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泉州申遗成功!千百年前,中国茶从这里出海,火遍世界!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个世界遗产。

泉州是泉南佛国、是文化名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头衔之外,如果换个角度,从茶产业、茶文化来瞩目泉州,会发现这座城市和茶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片来源:“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官网

从莽荒闭塞的边陲之地,到名动世界的海洋商贸中心,泉州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之中茶叶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千百年前

中国茶从泉州走向世界

环顾中国历史,你会发现茶叶一直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堪比“金叶”,尤其在宋朝时期,茶叶跃升为政府主要的税收来源。但当时由于战事动乱纷杂、异族虎视眈眈,使得通往西域的“茶马之路”被封锁,茶农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茶叶发霉、滞销,也让彼时的大宋国库面临亏空严重的危机。而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泉州。

△图片来源:泉州晚报陈英杰/摄

陆路走不通那就从海路入手。大量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从泉州、漳州、广州等口岸出发,运抵印度、东南亚、阿拉伯及波斯等地区,这些地方海上贸易空前繁盛,这便是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到了南宋末年,泉州超越广州,一举成为“东方第一大港”,这是属于泉州的高光时刻。中国的茶叶从这里运向世界,中国的茶文化从这里发散四方。也为未来中国茶风靡世界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泉州,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贸易中转中心”,形形色色的外国商船汇聚于津头渡口,兴旺繁忙的商埠码头不分昼夜灯火通明。公元1271年至1272年间,意大利人雅各·德安科纳来到泉州,写下游记《光明之城》,用“光明之城”来形容这个向阳而生的城市。

△泉州市舶司遗址图片来源: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

石湖码头陈起拓/摄

宋神宗曾言,“东南执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从泉州港等地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和这之中大量出口国外的中国茶叶,一度拯救了岌岌可危的大宋税收,为当时的社会换来了一段和平稳定的时光。

如今申遗成功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便是那段辉煌时光的映射。虽然昔日繁华大都变成了遗迹,但千年来海丝路上的文化交融,让多元开放成为泉州这座城市无法磨灭的底色,也让茶叶和茶文化成为这里融入骨髓的标志。

△图片来源:“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官网

步履不停的闽南茶商

持续出圈的泉州好茶

连绵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令闽商的足迹遍布世界,把视线落于其中的泉州茶商,能看到他们为了弘扬茶、推广茶付出了诸多的努力。

泉州盛产的乌龙茶,早在宋元时期就在泉州茶商的努力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蜚声中外。千年来,随着越来越多茶商加入队伍,这些茶还在不断发酵着影响力。

△《涨海声中万国商》(局部)李硕卿图片来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官网

单单以中国乌龙茶之乡——泉州安溪为例,早在清代,安溪的茶商、茶农就远涉南洋,开辟茶叶市场。乾隆年间,西坪尧阳人王冬就到越南开设“冬记茶行”,驰名中南半岛。咸丰年间,虎邱罗岩村人林宏德配造“金泰”铁观音,委托新加坡的“荣泰号”茶行代理经销。光绪年间,西坪尧阳人王量、王称兄弟在印度雅加达开设“珍春茶行”经销铁观音…泉州茶行的足迹遍布各地。

巅峰时期,安溪铁观音甚至几乎在海外成为乌龙茶的代名词。到了现代,有“十万铁军”之称的安溪茶商,仍旧步履不停,带着铁观音走出安溪,走向世界。

△泉州安溪茶园图片来源:安溪县祥华乡政府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不畏风险、敢于拼搏是闽商们的精神内核。改革开放以来,200多万泉州人走南闯北,“爱拼才会赢”的歌声经口耳相传散落四方,泉州的商会在世界各地花开百枝。一代代泉商的努力和拼搏,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推进中国茶走向世界的一大助力。

世界的目光,正在聚焦于申遗成功的泉州和不断崛起的中国茶,让我们一同把这份瞩目扩散得更广。

△图片来源:“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官网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泉州人的茶生活 泉州“三道茶”

日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时间,泉州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茶从泉州走向世界。而作为我国乌龙茶的故乡,泉州茶也独具魅力。

泉州是我到访次数最多的茶乡,那里的茶人茶事,如同那杯浓香型铁观音,香高隽永,回味悠长。

在泉州,茶是生活。2007年,我因参加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首次来到泉州。在赴茶乡安溪的路上,当车停在加油站加油时,我诧异地看到加油站一侧,有人正围坐品茶。我好奇凑近的同时,主人已经烫好杯、倒上茶,并示意我喝茶。这不是一次偶遇。后来我才知道,在安溪,甚至在泉州,无论是店铺、单位甚至家庭,一套工夫茶具都必不可少。此后的泉州之行,无论走到哪儿,坐下来喝杯茶都是必须的。我认识到,在泉州,客人来时,茶是礼仪。闲暇时刻,茶是日子。总之,茶是泉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泉州人的茶生活,还随着泉州人的茶生意,影响到了全国各地。过去卖茶,尤其在北方地区,采用柜台销售,客人即买即走,并不提供品尝服务。21世纪初,泉州人用泉州茶生活推销起家乡茶。取代柜台的,是冒着香气的茶桌,但凡有客进店,必喝杯茶先。据统计,在全国各地从事茶叶生意的泉州安溪人超过20万。可以说,如今茶叶销售先尝后买,盖碗泡茶渐渐走向千家万户,与泉州茶生活的推广不无关系。

在泉州,茶是传承。一方水土养一方茶,除了自然孕育的独特茶树品种外,凝聚着茶农智慧的铁观音制作技艺经代代传承,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虽然我先后采访过多个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在泉州街头偶遇的一位。

那是一次到泉州出差,当地朋友知道我们喜欢茶,晚饭后直接带我们来到一家茶店——两固茗茶。店面不大,来头却不小。“在泉州安溪感德镇,说起陈两固,茶农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朋友介绍说。陈两固话不多,只是拿出两泡茶,让我们尝尝。一泡乌黑油亮,一泡条索粗壮,虽然喝过不少安溪茶,但面对这两款,无论观形还是尝味,我居然都有云遮雾绕不求甚解之感。原来,那泡乌黑油亮的叫铁观音蜜茶,是当地的土法工艺,主要是家庭保健之用,市面上少有。而那泡条索粗壮,名为野实,是铁观音野茶,采摘上百年的铁观音野茶树上的茶青,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自然也是少见。

小小两泡茶中,古早的味道里,是陈两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坚守。临走时,他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制茶技艺探秘》,他本人是作者之一。出于好奇,我查阅了他的资料,才知道他在安溪成立了首个铁观音制茶大师工作室,培训茶农超万人。

对泉州人来说,茶还是乡愁。伴着岁月的茶香,这杯故乡之饮早已流进了泉州人的血液。在采访时,不少祖籍福建泉州的政协委员都保持着喝泉州茶的习惯。印象最深的是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林树哲,每年全国两会,他都会带着家乡茶同与会委员分享。而每年会上与他喝喝茶,聊聊茶,也成为我们的“约定”。从泉州茶的特点,饮茶的风俗到饮茶的好处,话里话外,充满了对故乡茶的热爱与眷念。

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我赴香港采访,从机场赶过来的他先嘱人给我泡茶。聊及家乡茶,他找出了一款私藏茶,是厦门进出口茶业有限公司出品的铁观音,充满年代感的包装,好像在讲述一个过去的故事。原来,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离开家乡时,带走的多是这款茶。直到现在,这款茶还在继续生产,并保持着当年的包装和味道。对这些华侨来说,这是家乡的味道。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泉州,茶的故事同样精彩。生活之茶、传承之茶、乡愁之茶,这“三道茶”只是泉州茶文化的一隅。更多故事,等待着你来到泉州,慢慢体味、慢慢发现。

来源:人民政协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8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