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生茶形容

找到约354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普洱生茶性寒对吗?

  常有人问普洱生茶是不是性寒?新茶是不是不能喝?也常见认为普洱生茶性寒的文章和说法。

  其实关于普洱茶是否性寒是一个未经证实,而且目前也无法用实验仪器量化证明的说法。

  古代的书籍中关于普洱茶性温还是性寒,说法不一。有说性温的,也有说性寒的。

  清赵学敏编《本草纲目拾遗》说“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元江府志》说“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

  主张性寒说的理由:

  一是引用古籍中形容普洱茶“烈”、“刻”、“酽”的说法,认为"烈"、"刻"、"酽"是形容性寒。其实“烈”、“刻”、“酽”并不是说普洱茶性寒,而是要强调普洱茶味浓烈。在中国茶中,普洱生茶无疑是茶味最为浓烈的。

  二是认为普洱茶味苦,味苦就是性寒。这就更没道理,更加片面。中药中不少味苦的药并不性寒。例如灵芝味苦,其药性其实是中性的。

  第三,认为普洱茶性寒的理由是有部分人群喝了普洱生茶会有肠胃不适感。其实喝了普洱生茶肠胃不适感原因多样,也许是因为有农残,也许是对茶碱茶多酚敏感。


  普洱茶生茶的新茶是否性寒,能不能喝,我认为还是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来决定。

  喝了没有身体不适的人是可以喝的。喝了有肠胃反应的人可以不喝,少喝,或者不要空腹喝,又或者不要喝浓茶。

  茶山的茶农基本都是喝新茶;收茶的茶商每年也要喝很多新茶;喜爱普洱茶的茶人中,有相当比例的茶人因为喜欢新茶的香气和鲜爽,也会喝很多新茶。我自已每年也要喝很多新茶。从我自己的体验看,没有性寒或者肠胃不适。

普洱生茶到底是什么味道?

  普洱生茶,即生普,是普洱茶的一种特殊品类,它是一种没有经过人工发酵的普洱茶。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它到底是什么味道,或者说普洱生普的味道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原因在于:
  1、它一直在变化;2、没有靠谱的品评标准
  一直在变的东西,您怎么能一两句话就说清它的味道呢?我们只能分阶段说明了;没有标准的茶您又如何能界定它的好与坏呢?我们只能通过与其它茶类对比来形容了。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于越陈越香,如果说这个“香”字不够准确的话,应该是“越存越好”。
  从晒青毛茶出来,不管是散的存放还是压成饼、砖、沱来存放,只要存放的条件合适,它就能在一定温度、湿度和氧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和陈化,随着年份的延长,滋味口感也会发生变化,并趋向于越来越好。
  具体怎么个好法呢,我们不可能一年、两年、三年···十年、二十年的列举,通常用新茶、中期茶和陈茶三个阶段来形容

  1.普洱新茶的味道
  普洱新茶,一般指经过初制加工成的毛茶或者饼茶,存放年限在5-10年之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普洱茶。虽然有人不同意散的毛茶是普洱茶,但这是另一个论题了,此处不做探讨,因毛茶的滋味口感和新茶阶段的生普区别不大,我们索性直接将它纳入普洱新茶的讨论范畴。
  有人习惯性将普洱新茶当成绿茶来品鉴,从茶学类教材上看,实际也可以把它作为晒青绿茶看待,但是品饮的方法却和传统绿茶有明显的区别。
  品饮绿茶,我们重在新鲜,重在鲜爽,普洱新茶无论在香气浓度和鲜爽度上,都和传统的绿茶没得比,如果你直接拿这两项来PK,可以说是拿鸡蛋去碰石头了。实际上普洱新茶由于大叶种茶的优势在于厚积薄发,传统绿茶的亮点重在品饮过程的享受,普洱新茶的亮点却在品饮之后的感受。如果比较生津、回甘的表现,茶气茶韵的体感,原料优质的普洱新茶可以秒杀一切绿茶。
  当然,没有香的茶是没有灵魂的,虽然它的香不及传统绿茶岩茶类,但却是一种来自原生态的自然香,是一种大叶茶树品种占基因优势的天然品种香,虽然微弱却很高级,若隐若现却长久迷人,隐于茶汤之中,馥于唇齿之间,似兰似荷,似桂似麝,淡雅而不落入俗套,芬芳却不甜腻黏人,是一种让品者上瘾后欲罢不能的香。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普洱新茶的滋味,我以为,它应该是:
  强烈的生津,长久地回甘,愉悦的茶香,通畅的体感
  2.普洱中期茶的味道
  普洱中期茶,一般认为存放到10-20年之间,普洱茶的外形和内质已经发生一定的变化,但还保留新茶阶段的特征。
  这样的茶其实很尴尬,因为它正处于转化期,没有达到老茶陈茶的醇厚润滑,却保留了生茶的苦涩寡淡,生普的香减弱,陈茶的韵达不到,可以说是普洱茶最不适合品饮的阶段了,唯一可以品到的亮点是优质原料陈化后的茶汤之中含有蜜香,这可以作为评估中期茶存放价值的一个重要参考项。
  从品饮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普洱中期茶的味道:
  生涩难尽,陈滑不足,蜜韵若存,后期可待
  3.普洱陈茶的味道
  普洱陈茶,一般认为存放在20年以上的普洱生茶,资深的老茶客则选那些40年以上的生普才算陈茶。

  不管它存放多少年,它的外形和内质与新茶和中期茶阶段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我们对茶味道喜欢用”什么香“来形容,绿茶、红茶和青茶类,这种香是基于嗅觉上的体验,而对于普洱陈茶来说,它的香已经完全融入茶汤之中,那是一种调动触觉、嗅觉、味觉,和体感上的综合体验,所以才有木香、陈香、参香、药香、樟香等说法,所以才有韵味、陈味、岁月之味和无味之味的感悟。
  形容普洱陈茶的味道,是个难题,小编只能以自己的感觉勉力一试:
  醇厚饱满、丝滑甜润、陈香绵绵、气韵流长(来源:刀哥说茶,图片来源:茶友茶网图库)


优质的普洱生茶应该符合哪些特征?

  近年来,普洱生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论是周末的休闲小聚还是工作场合的商务会谈,一起品味一泡回味无穷的普洱生茶已经成为很多爱茶之人的不二之选。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普洱茶市场,应该如何通过品饮鉴别一泡茶的品质优劣呢?经过二十多年对普洱茶的品鉴,我们为您总结出了九个字来概括好品质的普洱生茶所具备的特征——鲜、香、甜、润、韵、厚、滑、纯、清。 

  鲜——经年累月,遇水即活
  普洱生茶的鲜,体现在它即使经过数十年的陈化,仍能保持鲜活的本性。一旦沸水注入,鲜嫩的茶叶很快便会舒展开,呈现出深绿色或栗黄色,叶底结实富有弹性,焕发出勃勃生机。曾听到有人总结普洱茶之美就在一个“活”字,我深表赞同。因为它的活性才会产生后天存放的诸般奇妙变化,也因为它的活性,爱茶之人能够从普洱中品出“生命之味”。
  香——“淡妆浓抹总相宜”
  普洱生茶的香是丰富而多元的。产区、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的不同都会造成香气的差异。有人钟爱景迈茶清新雅致的花香,有人偏爱布朗茶深沉厚重的木香,也有人喜爱易武茶端庄典雅的兰香。对于香气的感知是具有主观性的,同一款茶的香气,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描述。但是不论香气是清雅还是浓酽,只要茶香纯正,没有杂味,就是好品质的普洱生茶。

  甜——不但“越陈越香”,而且“越陈越甜”
  品味普洱生茶时,前几泡感受到更多的或许是茶香和茶气,十泡之后茶香渐淡,沁人心脾的甘甜便会占满整个口腔。提到普洱生茶,我们可能听说过“越陈越香”,却不知道它还“越陈越甜”。这里的“陈”既可以指“陈年古树”,也可以指“陈年存放”。一般情况下,陈年古树茶会比低树龄的小树茶更加甘甜,因为古树茶鲜叶中含有更多的糖分和茶多酚。同时,在良好的仓储环境中长年存放的普洱生茶会越来越甜,因为在存放的过程当中,茶叶内的苦涩成分会渐渐转化,最终苦涩散去,甘甜持久。
  润——“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出自被誉为“茶仙”的唐代诗人卢仝所写的《七碗茶诗》。从诗中可见,“喉吻润”是好茶的重要特点。品质好的普洱生茶润度极佳,饮后满口生津,嘴唇和喉咙都能感受到持久的滋润。如果一泡茶越喝越让人觉得口渴,那往往说明茶的品质不佳。

  韵——余香萦绕,回味无穷
  对于很多爱茶之人来说,回甘后韵是茶最迷人的地方之一。而普洱生茶在这一方面的特性尤其明显。好的普洱生茶回甘持久,后韵悠长,往往至少在饮后半小时仍能明显感觉到口中的余香。很多经过长期存放的高品质生茶,回甘余韵可以在口中持续数小时之久。
  厚——入口成团,口感醇厚
  优质的普洱生茶茶叶内含胶质丰富,因而口感醇厚,入口成团。所谓“入口成团”,指的是茶汤入口后不是像水一般四散开去,而是聚成一团。古树茶内含物质最为丰富,因而聚口程度更高,给人更加厚重的感觉。反之,树龄较低的茶在口中的凝聚感不强,质感偏弱,品茶人通常用“水味重”来形容这种感觉。
  滑——质感绵密,至柔细腻
  我们在喝细磨的豆浆时,往往会用“丝滑”来形容那种细腻柔顺的口感。优质的普洱生茶同样具备这种丝滑的质感。丝滑柔顺会使人感到亲切和心情舒畅。用优质的原料做成的普洱生茶,在良好的仓储条件下陈化的时间越长,丝滑的口感就会越发优秀,最后甚至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

  纯——茶性洁净,不惹尘埃
  从古至今,茶给人的印象总是纯净高洁的。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嵇康就曾写道:“素琴挥雅操,清茗滤凡尘”。优质的普洱生茶口感是非常纯净的,没有杂香或杂味,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下长期贮藏,慢慢陈化,即便经过数十年的岁月,也不会改变纯净的口感。相反,在苦涩味渐渐淡去之后,纯净度会越来越高,给人高洁纯粹的品饮感受。
  清——口有余香,舒适清爽
  优质的普洱生茶饮后往往余韵悠长,清新的茶气一直回荡在口腔和喉咙之间,连呼吸都带着茶的清香。一泡好茶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洗去工作忙碌中的尘垢,除去一顿饱餐之后的油腻,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鲜、香、甜、润、韵、厚、滑、纯、清”是对优质普洱生茶特性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九个特征的茶品就是值得长期存放并且具有较高品饮价值的好茶。不过,茶和人一样,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优缺点。我们总结这些特性,并不是希望大家把这九个字当作一把尺子去一一度量每款茶的优劣,而是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和品味一款好茶。“茶无绝品,至真为上”,在了解好茶特性的基础上,我们便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口感的茶品,享受品茶带来的无穷乐趣。
  文来源:嵇古茶文化,作者:茶小生。图来源:茶友网


找到约34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