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转

找到约2,385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你所不知道的普洱茶定律

有人说,我把普洱茶玩坏了,我把普洱茶说成是万能的,实在是太夸张,没人会相信,而且不现实。其实,很多人的确认为是不现实,首先我说它可以是药,很多人认为就是吹牛,即使医书中写着,人们仍然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我们现代人只会认为是——故事,一种文化,一种传说。

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权,我只是把我实践出来的真相,公布出来,我吹不吹牛,由芝麻信用做背书,没有其他。我的技术由高级健康管理师,高级营养师做背书。专业技术有高级评茶员证书。我的选茶的技术有视频展示《喝懂普洱茶能分品质以及让人健康的秘密》。作为效果,我的体检报告放在了网上,没有运动,没有节食,没有吃药,喝新茶生茶肝指标下来了,这些数据都在百家号以往的文章中一一体现。另外还有各种认可图,问题是不便于发,但不代表没人学会喝茶。我对平台以及自己负责,如此而已。普洱茶是不是万能的,我可以说,只要你入门,你会觉得真的是万能的,它就是一把尺,衡量你身体健康的尺。今天的文字比较长,眼睛看累了,可以试试用百度浏览器选择语音播放,这样比较省力。

真正的普洱茶,就像一个定律,它包括了所有科技的定律,你没看错,是所有。今天的生物科技最前沿,创造了数码生命,因此作为传统的自然来说,它们本来就是存在,我们科技只是在不断模仿。那么普洱茶定律到底包含了什么呢?


1,药食同源,万病之药,这些理论我们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而作为现代理论“营养学”,我们总会用到中医调理的范畴中,营养,营养素,能量是食物常用的理论之一。食物,药物的成分,也就是说我们现代科技,把传统“药食同源”用科技的方法换了一个名字“营养学”。而中医又承认的是药食同源理论,它到底好不好,今天的疫情,我们看到了效果,当然,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在我们承认中医之后,我们继续逆推中医的起源——巫医,它有两个,一个是草药学,一个是祝由术,后来还有针灸,按摩,推拿等等。而“毉”,这个字便是“医”的繁体字。那么中医的原型我们也就有了初步理解。

在荣西禅师的时代,茶为万病之药,为末代仙药,这些有了记录,那么这些是不是传说?我们今天的疫情,通过东方草药学与西方的化学药已经看到了结果,是否还需要怀疑我们几千年前的文化是迷信吹牛?关于草药学,我们现在知道了今天的中药,而关于祝由术,或许很多人难以接受,因为,祝由十三科属于符咒,关于符咒的问题,我们更是不会信。因为,它挡不了子弹,而且我们目前科技也没有办法证明这个的真实性。但我们没有看到科技最前沿的东西,符咒不一定有人懂,但科技可以证实,它们真实存在,怎么证明呢?

要证明祝由十三科的真实性,我们的认知,思考需要重新走一遍,因为双缝实验的诡异性已经证明了科技的缺陷。而普洱茶定律是走捷径的方法。那怎么走呢?需要先入门普洱茶,而且只需28小时。它是可以证明符咒真实存在的最快捷径。当然,想使用,就必须承担后果,因为我只是证明它确实存在。如果科技实力允许,我们可以做得比尼古拉斯特斯拉还要好,因为我们知道哪些能量是适合我们生存的,哪些是美好的。


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它能提高我们整体的生活质量,而且成本很低。除了健康关系,还有我们认知的关系。我们吃的食物可以潜移默化改变我们的思维,这在我的专栏《营养师解密普洱茶》中有过一些描述,它们是一个体系出来的,很多人以为我说的话太扯了,但是就我2021年1月5日的预言,是否你能明白这个世界上真有灵的存在呢?如果你能认真从头到尾去看我的动态,你会发现,2019年的10月份开始,我就已经不停地说这些了。

但是到今天为止,我发现,这一年,做得有点跑题,因为我做的是普洱茶各类解决方案,不是做预言预警的。但喝懂了普洱茶之后,可以和这个世界自然的“灵”产生某种联系,所以会有这样的信息产生。所以我们需要真正的传统普洱茶来实现。而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天地人三才的“灵”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要用到祝由术,我们首先要理解“灵”的一些知识,因此,我们的中国文化传统不是迷信。以上是从食物的角度来说明的,接着要说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2,翻开一些书页,今天二进制语言为什么叫自然语言?二进制是莱布尼茨创立的,而他创作的时候,与中国官员白晋是有联系的,随便去百度,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些内容。还有玻儿的测不准定律,这些是历史的事实,它们都与中国的《易经》有关,我们虽然可以为之自豪,但我们不能重复炫耀“四大发明”,不思进取的老路。为此,我用普洱茶做了定律,它可以帮助人们美好,通过每个人的健康,它可以破解普洱茶的庞氏骗局,证明炒作不是骗人,还能让每个人都生生不息。怎么证明这些呢?从测不准定律变成“测得准”。从“上帝投掷的筛子”到这些“筛子”都意味着给我们的爱与光。或许很多人认为我很疯,那么下面举几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一些不争的事实。

我们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我们生活的丰富与便捷。我们用药物来治疗疾病。还有食物,还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发现,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在为自己所用?西方人喜欢用“我”,中国人喜欢用“我们”,在最原始的祝由术或者佛学面前,都是“我”的一个众生相。当把“我”变成了“我们”,我们会发现,资源从有限变成无限。我们会感受到美好由此逐步健康,而不是身体氧化变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我们的中国文化是吹牛迷信的?中国人的理念,是天生万物,但我们眼睛看到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普洱茶的定律来帮助我们感受有无的认知。


科技是用于人的,原始的巫医也是用于人的,有没有发现?我们所有理论,技术,文化,文明,都是用于人的?科学的终点与“祝由术”的初心,都希望世界美好,这点是相同的。
区别在于:
科学寻找的是一种精确的物质或几种物质来解释。所以会有“名”。
祝由术与其相反,没有“物”这么一说?用符咒画一下,就可以用了。祝由用了什么?在原始社会,这些主要用于人体健康。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最多只是明白祝由术或者说“符咒”像是我们写的小说故事变化多端,神秘莫测,他到底存不存在?我还是那句话,你需要先体会到“灵”,它们是有生命的,会跟我们心灵沟通,你说这些是迷信,你可以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感觉下自己内心,当然,做的时候用心静心来明白“自己”,但是不要多次尝试。
祝由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告诉了我们有规则与无所谓规则的一种规律。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时间与重力,但是在某些条件达成后,他们也就没用了。就像时间,地球转得快,我们的时间会怎么样呢?理论上如果以数学计算,我们会以某种比例去换算,来达到精确。但是我们的生理结构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实也证明,今天我们这个世界,地球的转速有些不稳定,这是谁造成的?是宇宙?还是因为我们破坏自然形成的?我们又不得而知。因此,科技是有缺陷的,当我们精通真正的数学后,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科技的缺陷,但通过数学可以补充我们物质,理论,知识,应用的需求,但没有办法让我们达到更高的层面。
祝由术,为我们打开了这一功能,它超越了科技的范畴,就从人体健康开始,祝由术用的不一定是药物,这个认知告诉了我们,我们可以不借助药物,仪器来给自己治病,让自己健康。这就是说,中医学中的经络,冷热虚实理论,都可以无所谓。有意思的事,它又是有实体的,实体是我们的健康。通过祝由术这一理论,就好像任何东西都可以使用,又都可以不用。这个可以说明四个字,无中生有,它的特点是,没有实质,也没有“名”。


这就成了尼古拉斯特斯拉那时候的理论,能量是形成物质的根本。但通过研究发现有些能量形成的物质是好的,有些对我们是不好的。比如,对我们好的叫细胞,不好的我们叫病毒。所以科技的顶端,会去发现哪些能量对我们好,哪些不好的等等,这些东西它们有“剂量”,当能量达到了某些条件会变质,而人体接受了这些,有些无害,有些到了一定剂量,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很多能量,我们认为重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有很多能量,我们无法掌握到,于是科学家们有了——薛定谔的猫假设。
普洱茶定律,其实就可以破解“薛定谔的猫假设”以及说明量子纠缠的真实性,当我们入门普洱茶体会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量子学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围绕着。而祝由的发现,无所谓好与坏,它的作用在于人是否安全健康的标准为前提,在网络上,祝由还提到了禁咒,这些副作用很大,为人们要引以为戒,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用。是为人们健康所用的危险法则。可以推论的是,这些东西因为太多,所以无法给予名字,但可以给我们带来健康的,就直接用了。比如茶,茶的内含物质我们以前不知道怎么命名,所以统称为茶,功能也知道。


科技发达后,我们慢慢对茶的内含物质有了各种命名,这样的目的是研究方便,但我们始终喝的是茶。问题在于,现在的茶是我们研究出来产生的,所以很多东西外形对了,内质却偏离了原先的轨道。所以真正的普洱茶定律就相当于一把尺。这把尺的法则或者说定律,就是包括了所有科技在内的顶尖技术以及我们古老的传统技术。因此,普洱茶定律与其说是一个定律不如说,它把所有的法则,规律放在了这一个空间内,而且是适合我们人生存空间的法则,因此,佛会说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世界,空有不二。道家也用有无,像老子《道德经》那样说“无为”。
那么,怎么展示普洱茶的定律呢?要展示它的定律,我们需要用以上证明普洱茶品质的方式来做演示,这个视频可以几乎用到了所有我们可以适应生存的能量,只是我们看不见。当我们入门普洱茶之后,结合《一句话入门普洱茶》,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除了光与热,其他的比如时间,人体经络等是变成实体规则的一部分,而基因这些命名,以后可以用其他的名字来替换,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认知,思想,行动,身体内外的维持,其实都是能量组成的实体影响着我们,任何元素成分都可以在以后技术层面得到替代,迭代等。


比如多巴胺,以前有些激素叫荷尔蒙等等,它们都有类似的功能,而最原始的东西,是食物,是五谷,它给我们身体思考,让我们有满足感,有行动力,提供热量等等,然后通过研究给了个新名字,碳水化合物泛指糖类,后期我们通过研究又有了替代,叠加,但民以食为天这个理论,我们会仍然继续下去。因此,学会普洱茶定律,也就是了解整个世界,它是衡量我们在这个世界,是否健康生存的一个标准,所以佛家会说禅茶一味,荣西禅师会说茶为万病之药。而科技,由于目前有了商业形式的参与,所以要找到那个标准很难,而“灵”这个东西,就像双缝实验诡异性那样,时有时无。所以我们需要普洱茶的定律来说明这个世界的准确性。

普洱茶定律的始末

介绍了普洱茶定律的形成,以及结果,有些茶友仍然对它感觉懵懵懂懂,也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普洱茶可以解释一切的理由,在这里就此说明下普洱茶定律的始末,看看我们是否能一致认同。

1,我们的远古祖先可能来自云南,因为目前认为的珠峰是最高的,人能在陆地行动一般需要陆地,剩下的我们可以自己做联想。假如证据不成立,那么人类文明的起源很可能是多源的,我比较赞同这条,原因有亚特兰蒂斯,苏美尔文明,古印度等,但其文化起源文明可以看到一个古老的符号——太极图。我之所以说中国文明起码有五千年以上的依据之一,就是因为世界各地有太极图出现,据说乌克兰的太极图有7000年的历史。但最有意思的是阴阳符号,在云南通过考古,据说有2万年的历史。

2,关于太极图需不需要去证明全世界是不是都用过,我们可以百度各地逝去的文明就可以知道。目前明确的说法是,太极图与二十四节气有密切联系,这是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它是怎么定的?太极图上的点是根据日晷定的,日晷是我们最早通过勾股定律的实现来记录季节的,以太阳照射到杆子最长与最短来算节气,而我们的农活一般与节气是密切联系的,这个时间起码有了几千年,日晷的最后变成了今天的手表,而科技中的陀飞轮机械手表为什么这么贵?这些价值正是凝聚了我们传统智慧的结晶。



3,在上古的羌族,蚩尤,黄帝,以色列,苏美尔,西藏,非洲人,象雄,亚特兰蒂斯,美索不达米亚,华阳国志,山海经,三星堆的青铜神树,生命之树,鹰,蛇,树,它们又有什么联系?如果我们搜索信息,我们会发现,这些上古时期的文明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树信息中,与我们记载的山海经描述有联系,其中太阳升起的东方扶木,太阳下落的西方若木,中央的建木沟通天人的地方。这颗青铜神树便是“扶木”,“若木”,“建木”的融合。而在三星堆中,还挖出了其他树,其中一颗底座有三个跪着的小人,还有几颗小的青铜树,可能是代表建木与若木。但是这些树代表的是什么?目前的记录说的是生命之树,上古时期苏美尔文明对生命之树是非常崇拜的,它象征着当时人类统治者没有给我们人类的第二能力:永生。只给了我们第一能力:生殖。

而在5000年前,也就是传说的大洪水之前,大陆是没有对立的。通过对山海经与三星堆发现的青铜树产生了

联系,青铜树有鸟,蛇,树,青铜树下有条蛇,最后蛇战胜了鸟,把鸟关了起来。美国喜欢用老鹰,中国喜欢用龙代表。更有意思的是西方有亚当与夏娃禁果的故事,一条蛇在苹果园让他们偷吃了禁果。而如果这些串起来,这些信息是多么脑洞大开?鸟在天,蛇在地,中间有树,人需要生殖繁衍但不能永生,我们这几千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么?这些跟普洱茶定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跳出上古时期的联想,回到现实中来。


洪水,树,是一个什么概念?水为生命之源,至今氢元素与氧元素为什么可以变成液态,我们无法解释,只是眼睛看到:“哦,这是液体。”。从这个现象我们发现了什么?从这个现象说明,我们只是用眼睛来看世界的,到底对不对,我们需要用人的其他感知来辅助确认,但其他器官的感知也是有局限的,这就好比基因研究,我们研究发现,这些基因内部像被封锁了一样,有80%的功能被限制,至今科技无法破解。在2018年的科学最新研究表明,基因带着的遗传密码是通过细胞来传递的。过去我们认为细胞之间传递的是电信号、荷尔蒙等,而现在我们发现它也用来传递基因,即细胞与细胞结合的突触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也就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因为遗传代码与记忆信息和意识,感知有联系,这为基因可能影响人的认知带来了证明。
器官就像输入设备,类似我们的鼠标,键盘等等,输入特定的信息,我们的五官便是接收世界的信号,从而转成信号传送给我们感知。那么,基因的遗传代码或者传递的信号又具体是什么?如果和世界信息联系在一起又会是什么?这个就需要用到普洱茶定律。在普洱茶定律中,有古树的概念与自然的概念,从古树概念来说,古树也就是茶树的年龄,它带着记忆信息的基因传递到我们身体中,这便是为什么有些喝茶人会越喝越清醒的一个因素之一。有些茶人喝着喝着,身体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在历史上,茶圣陆羽是一个证明,而现在也有一些人会有明显的变化,我们公认的就是当喝茶反复练习后,我们会发现,嗅觉可以变成味觉,他们通了,普通人或者新手会说:“为什么我没有?”这就是一个现象。当这些现象全部联通后,我们的基因或者说我们人体可以联通食物或者自然本身,也就是我们说的——天人合一,循环往复,永生,也就是我们或许能接近像神一样的能力。

拥有接近神一样的能力,它所表现的可能是某些特异功能,在美国,目前唯一承认拥有特异功能的是联觉。比如,他们听到声音能看到音乐的颜色等等,这部分人称之为联觉。那么就这些现象来说,我们只要特定去研究这些现象,明白本质,那么我们不就可以真正接近神了么?这不就是证明了科技是万能的,最终说明了基因是万能的么?那跟普洱茶定律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就跟我们的上古时期有了关系,之前说过,人类诞生我们并不知道,目前知道的信息很少,我们听说的是——“神”,从考古,历史以及科学的各种信息中也得到了某些不可思议的验证,而神有造人的能力,而统治人类的神,给了人的第一能力上面说过了,是生殖繁衍,第二能力的永生并没有得到,于是我们看到了苏美尔文明对生命之树的崇拜。洪水以及诺亚方舟带给了我们繁衍的信息,也就是生命,在世界上,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生命繁衍几乎都需要水。而第二能力的永生,我们现在还没有得到,但是我们知道生命的维持,在于食物,食物转化为能量,我们可以生存。我们听过有些神话故事,在西方与东方都有传播疾病的神,这说明了我们并不能永生的事实。
故事归故事,我所要说明的是,今天的科技验证了水为生命之源的现象,而茶为万病之药这个问题或许我们难以相信,但就今天的草本植物从食物到药物实现了“药食同源”,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现象,我们是无法辩驳的。而作为中医,我们知道的是运用草本植物,这又与“生命之树”有异曲同工,今天的NMN说是永生的神药,其实是维生素B族群反复提炼的,这种东西在植物中可以获得,但是含量较低。或许我们认为我们的科技很厉害,可以让我们寿命得以增加,但是请回到上述美国成人联觉的案例上来,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对这些有联觉超能力的人来说,他们同样要面对疾病与寿命的限制,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即使有了特殊的能力,我们仍然还要面对疾病。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出一个正确的科技来让我们真正健康。


茶,为万病之药,为末代仙药,这是佛家修行的人告诉我们的,还是古代日本的僧人荣西禅师说的。我们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说法:“茶,久服,有力,悦志。”。只要拥有这样的标准茶,我们也就拥有了万病之药的基础,普洱茶定律是在这些标准下完成的,但这个理论,完全违背了今天我们科技对茶的认知。我们知道,今天科学与传统会说,茶喝多了会“虚”,这是根据李时珍对茶的描述说明的,科学也验证了李时珍的理论,茶多酚多剂量摄入多了,就会肝中毒,肝不好人的肤色会发黄等等,这些都是虚弱的表现。
但是李时珍重新编写《本草纲目》时所发现中药的属性变了到底是不是属性变了还是其他?这要懂食物属性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白食物的属性,而要做到这样的技术,科技目前没做到,因为检测的食物≠吃的食物,因此我们自己就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自己明白食物的品质。最终我们也就是需要普洱茶定律来实现传统学问与科技的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上古时期我们的第二能力——永生以及更高的能力。


普洱茶定律的始末,“始”,在于神农,在于三星堆的生命之树,“中”为我们的《茶经》,陆羽鉴水,茶,久服有力悦志,日本僧人说的“茶,为万病之药,末代灵药。”,“末”或称为现代科学技术。它也证明了茶的各种内含物质对人体有益,而好的茶是没有剂量与上瘾说明的。那为什么普洱茶定律跟茶经有关系呢?因为茶的起源在云南,陆羽当时在上流社会,与云南茶有联系,饼茶在巴蜀就有,中国的阴阳符号在云南的两万年前就有出现。而我们知道这些,对我们体验普洱茶来说并没有太大用处,只有喝到了事实,我们的文化才能体现价值,体现文明的辉煌不是么?


普洱茶仓储发展史

要谈论仓储发展史,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产销格局。普洱茶有边销、内销与外销。普洱茶的仓储概念是诞生于外销。普洱茶的外销长期以香港的本地消费及转口贸易为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普洱茶的外销史就是普洱茶的港销史。普洱茶的仓储史是附属于港销史的。

这说的是,1950年到1978年的情况。其后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不再是港销与港仓一统天下,其他地方的消费市场与仓储也蓬勃兴起来了。而且外销带来的两次普洱茶热,一次是80年代的西方社会的热,另一次是90年代的台湾热,最终这股热潮传递回大陆,形成了2003年以后的大陆普洱茶热。

普洱茶的外销变迁,其实就是出口转内销线路:香港(1950—1978)——日本、法国(1978—1989)——台湾(1990—2002)——大陆(2003至今)。

下面白马非马,将围绕这条出口转内销路线图,来梳理普洱茶产业的变迁大逻辑。并在产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揭示普洱茶仓储发展脉络……

普洱茶的龙门一跃(三级跳):先后与西方主流健康价值、中国主流文化接轨,并在大陆完成产业链崛起

1978年,有香港茶商将普洱卖往日本,引起了日本的普洱茶热。1979年,甘普尔先生成为了云南沱茶在欧洲的总代理商。这意味着,普洱茶的外销继传统的香港、东南亚市场之后,西方主流国家的市场也迅速打开了。

自1978年开始的普洱茶健康热可以用以下两个故事来说明:

据老茶人邹家驹撰文介绍,香港利丰公司林芝铭小姐用人工发酵云南普洱茶设计了一个冠名“美的青春茶”小包装卖往日本。被世人视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很快发现了云南普洱茶的妙用,视其为中国古代传来的“神秘茶叶”。日本媒体介绍,好的云南普洱茶需要两三年发酵期,产量难以提高,货一直不够卖。商家有个通病,东西越少越狂抢。从1978年开始,每届广交会日本商社都蜂拥而至,大肆抢购普洱茶,不问真假不问质量,有数量就行。

据下关茶厂宣传资料,云南沱茶(外销)是下关茶厂开发研制的新产品,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该产品1975年开始试制,1976年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首次亮相,并获得外商好评,1979年香港天生行罗良先生陪同甘普尔先生到广州参加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签订了由甘普尔先生在欧洲独家经销云南沱茶的长期协议。之后批量出口,销往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卢森堡以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享有“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如果说,普洱茶的传统外销地区贡献了普洱茶的大众品饮价值,即低档的廉价日常饮料,虽然也有一些有钱人、读书人在喝它,但都是将其当成普通的茶品;那么西方社会则发掘了普洱茶的神奇保健功能,让其脱离了引车卖浆者流的“低级趣味”,与西方主流社会的健康价值接轨,从此普洱茶交了好运。这是普洱茶的第一跳。

90年代,台湾为普洱茶穿上尊贵的文化外衣,让其成为最具历史感、最神秘、最原生态、最具品饮价值的中国茶,不喝显得没文化,不做普洱茶显得没追求,变成投资收藏界的宠儿。台湾人的第二跳之后,就是大陆人在2003年开启了惊天动地的第三跳,让普洱茶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疯狂追捧与炒作。

如果说,日本人、法国人玩的是健康股,台湾人玩的是文化股,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股阶段,那么大陆人就将这些概念股进行放大,并落实到强大的普洱茶产业链,让普洱茶真正雄起并傲视中国茶界!

产销格局变迁下的普洱茶仓储发展

建国后,普洱茶的产销格局变迁如下:

1950年——1977年:普洱茶外销香港,做旧技术催生仓储与熟茶事业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港商主导的香港、东南亚普洱茶市场。这是低档大众口粮茶时代。

五六十年代,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故普洱茶的外销产销格局,由拥有出口权的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拥有销区话语权的香港人所保持。50年代,香港茶商不但是销售主力军,还是生产主力军。因为50年代初期,他们采用人工做旧技术,复制号级茶,并将快速陈化后的普洱茶大量供应茶楼。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于是香港茶商向东南亚与广东调原料,生产做旧普洱茶。做旧就是熟茶与湿仓茶的前身。可以说,香港人在五十年代初研制的做旧,开启了普洱茶的仓储时代,以及其后的熟茶时代。此外,越南、泰国的“边境普洱”也在兴起。

五十年代,广东进出口公司的成品茶在香港不太好卖,因为没有经过做旧。广东为打开成品茶市场,于是在50年代后期破译香港的做旧技术,并于60年代初期形成广东普洱茶的技术风格,并将成品茶大量出口香港。在广东普洱茶的冲击下,香港丧失了生产普洱茶的优势,转而大量向大陆进口普洱茶成品。广东普洱茶,是带有广东烙印的熟茶,其跟后来的云南现代熟茶风格差异很大,其采用广东毛茶、云南毛茶与越南毛茶进行发酵,故生产出来的成品,被称为“广云贡饼”。

在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的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每年向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原料,用于生产普洱茶,出口香港。当然,广东公司用得最多的原料还是广东原料,云南青只是配角。广东公司也会向云南计划调拨成品茶,但数量有限。

70年代初期,云南取得茶叶自营出口权,自然想生产成品直接出口,于是派人去广东学习做普洱茶,加以改进提升,从而诞生了划时代的现代熟茶。熟茶在1975年试制成功,通过参加广交会,引起了香港茶商的极大兴趣。香港茶商将云南普洱茶(特指熟茶)出口到日本,引起了日本普洱茶热,并介绍法国人甘普尔来做沱茶,引起了西欧国家的普洱茶热。于是,从1978年起,云南开始在普洱茶国际贸易中崭露头角。但真正取得统治地位还是在九十年代完成的。

1978年——1989年:保健价值逆袭西方社会,肇庆开启普洱茶洞藏时代

这是普洱茶健康价值传播到西方主流社会的时代。也是全国人民都来生产普洱茶,出口日本与西欧的时代。也是最混乱的一个时代,大量过期烘青、炒青用来渥堆生产普洱茶,这样的普洱茶不但不好喝,苦得像中药,而且对身体没好处,这让追求健康而来的老外情以何堪!最终普洱茶因供过于求,以及质量信誉问题在日本等国家销量萎缩。

但因祸得福,过了混乱的八十年代,自然要正本清源,万法归宗,最终奠定了云南的江湖地位。因为,通过市场的教训,商家意识到普洱茶还是云南产的最正宗,因为其有核心武器——云南大叶种晒青原料,以及先进的熟茶渥堆技术。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慢慢就在90年代形成共识,并在2003年以后通过云南茶界的努力争取(制定云南独享的排他性标准),最终于2008年写进国标里——云南之外产的普洱茶,属于非法。

八十年代,云南普洱茶的出口量只能排第二,广东普洱茶出口量比云南大得多。从1980年开始,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海南、江西等地也在生产普洱茶,多的生产几百吨,少的几十吨,甚至几吨,都来蹭普洱茶出口的热度。香港人只认广东与云南产的普洱茶,但为了利润,还是将其他省份五花八门的普洱茶买过来,转手卖到日本等国。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热,也让肇庆防空洞仓储横空出世,从而终结了普洱茶只是藏在香港之格局,开启了90年代台湾仓、广东仓、昆明仓、大马仓等早期地域仓储热潮。

之所以出现肇庆仓,是因为8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生意太好,要准备的存货太多,仓库装不下,有人打起了防空洞的主意,就诞生了继香港仓之后全球第二个地域仓——广东肇庆仓。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80年代,广东是全国茶叶消费大省,还是茶叶的生产及出口大省,肇庆占广东省茶叶出口量的十分之一。作为茶叶货源基地,肇庆每年为省公司采集茶叶超过2000吨,而当时省公司茶叶年存量约5000吨。货源多时,各仓库都堆满了,剩余的只好堆放在公司内的空地上,常常是堆成十几米高山丘似的,上下用油布包起来,但一遇到阴雨天,就必须提前将货物转移。

时任肇庆茶叶公司第一任老总的黄总想到一个办法:租防空洞存放。当第一批送到防空洞存放的普洱出仓后,竟受到了香港买家的一致好评。从那以后,防空洞成了存放普洱的宝地。现在肇庆市城区已有六七个防空洞用来存放普洱。最有名的要数七星岩的象山防空洞,近4000平方米的地方,从1985年沿用至今。不少爱茶人士都十分青睐肇庆的防空洞普洱茶。

资料显示,他们不但藏茶,还利用防空洞恒温恒湿的特点发酵普洱茶。

1990——2002:投资收藏市场启动,地域仓储勃兴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西方国家热,引起了马来西亚、韩国人,尤其是台湾人的关注,一些小圈子里开始喝普洱茶。为什么这些小圈子非常重要,因为里面的人大都有经济基础,读过一些书,这些人参与进来,最擅长的事莫过于为普洱茶贴金。如果说,香港人在七十年代后期,将普洱茶的保健功能作为卖点,吸引了日本人、法国人的极大兴趣,从而为原本不入流的普洱茶贴上了神奇功效的金,那么以台湾人为代表,包括韩国人、马来西亚人无疑就为普洱贴上了文化的金。于是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品鉴价值、投资收藏价值、原生态价值被挖掘出来了。

既然谈历史文化,那肯定要寻宗问祖。四川、贵州、湖南、重庆等地的普洱茶肯定要跳过,连生产了数十年普洱茶的广东也要跳过,越南、泰国被归为“边境普洱”也要跳过,要追溯到云南这个原产地来。这还不算,对普洱茶进行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个时代的断代,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于是号级茶被神话,被这些有文化的喝茶人、研究茶的人、卖茶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于是他们要去云南寻根,一定要跑到普洱茶的龙兴之地——易武看看。1993年,全球首次破天荒的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在思茅召开,为他们来云南寻根大开方便之门。其也通过到易武凭吊与复制老字号的辉煌,续接了普洱茶的先天祖气,从此普洱茶打通了任督二脉,凭借文化普洱的名义,在中国茶界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普洱茶大时代……

台湾人的加入,让89年萧条下来的普洱茶市场,又热闹起来。90年代的普洱茶产销格局是,云南生产,地域仓储开始遍地开花,台湾玩文化,主导产业话语权。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台湾普洱茶靠文化起家,但真正将台湾普洱茶市场推向高潮的,还是普洱茶神奇的疗效。

台湾茶人石昆牧在《真实的台湾与普洱茶近年史》一文中说:

台湾普洱茶收藏,起于邓时海教授于1991—1994年间开始系统整普洱茶历史与部分茶品。此时有—群台湾政商、学界、医界、宗教界、IT界等爱好者开始收藏。1995年12月《普洱茶》一书正式发行,开启普洱茶茶品系统研究之始。

时任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卫生署参亊孙露西教授于1993年开始研究普洱茶,证实1986年法国研究报告,普洱茶能降低三酸甘油脂与胆固醇,其效果比西药安妥明还快且无副作用,1999年媒体公布此份研究报告,瞬间台湾普洱茶市场兴起,也带动1995年12月邓时海教授出版《普洱茶》一书的销售及影响。1999年是台湾普洱茶兴盛始启!

台湾普洱茶崩盘,是因为香港媒体于2001年勘查港粤普洱茶湿仓,又前往云南国营厂,由谢姓廖姓台商带领进入参观紧压车间、渥堆车间、毛料仓库。而后在11月周刊发表,极其丑化,中伤普洱茶制作、紧压、仓储。兴也健康,败也健康,台湾普洱茶市场至此崩盘。然而紧接著,2002年广东市场兴起!

地域仓储之所以在90年代开始遍地开花,是因为台湾人开启了普洱茶投资收藏时代。以前普洱茶藏在香港,是一种以品饮为目的的快速仓储陈化技术。也就是在高温高湿的仓库存放三四年,茶叶变旧了,就大量上市交易,用来品饮消费。香港人已经将茶叶快速转化了,可以现喝,大家没有必要买一大堆茶,摆起来慢慢喝,都是喝多少买多少,其他地方也就没有建仓的动力。

总而言之,90年代之前,普洱茶是低值消费品,普洱茶的产业链条形成了生产与仓储专业分工之格局。也就是云南与广东作为生产方,为降低库存,增加资金周转率,往往以销定产。也就是生产方靠规模产量、资金周转与低库存赚钱,而香港人通过仓储再加工赚钱。普洱茶才生产出来,是半成品,要通过仓储才是成品。这样一来,大家分工明确,各赚自己应该赚的钱,配合非常默契,即云南、广东赚半成品加工的钱,香港赚仓储后期加工的钱!

但80年代中期横空出世的广东肇庆仓打破了“大陆生产,香港仓储”之格局。肇庆仓的出现,开始是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因为仓库不够摆,将茶叶放进防空洞。不料香港人非常认同防空洞仓储。加上80年代香港的地价房价已经很高了,大规模仓储茶叶变得不经济,其恨不得能找到新的“小弟”来替代自己仓储。有了港商的大力支持,以肇庆为代表的大陆防空洞藏茶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广东不但肇庆,而且其他地方也在探索洞藏,昆明也有圆通山防空洞藏茶。在很长一段时间,连云南产的普洱茶,都要拉到广东肇庆洞藏一段时间,再销往香港,从而开启了继香港仓之后的普洱茶洞藏时代。

与此同时,云南人也没闲着。80年代普洱茶生意非常火热的年份,加上特区建设热,云南省茶叶公司就想到离香港最近的深圳特区淘金,这样既把茶叶出口生意做了,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又支援特区建设,是不是很爽的事!于是,1988年底云南茶叶公司在深圳设立子公司——深圳富华茶叶公司,以富华公司定制茶的名义开发香港市场。因富华公司在深圳有仓库,普洱茶在仓库里放一段时间,再运香港,故非常受茶商欢迎。富华公司的仓库,可以算深圳仓的鼻祖。现在深圳房价这么贵,在深圳大规模藏茶不经济,早年深圳还是为普洱茶仓储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

到了90年代,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价值被台湾人挖掘起来,那些在销区收藏茶叶的人,肯定要建仓,从而推动台湾仓、大马仓、韩国仓等等地域仓之兴起。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之外的地域仓兴起,开始是为了货物周转(中转仓库)与降低仓储成本(相比香港仓储费用极低)——肇庆仓,后来是为了投资升值。

投资收藏推动年份茶交易火热,台湾人、马来西亚人等普洱茶新贵,不但到香港淘老茶,也跑到云南找茶。但云南省公司与茶厂没有仓储成品的传统,除了积压的滞销货外,其提供的都是新茶。而且他们经常跑云南也辛苦,而且增加差旅费,也需要在昆明有合作伙伴帮他们组织货源。于是,昆明的一些茶商抓住这个巨大的商机,一边帮外商向厂家下单定茶,一边在昆明建仓存储年份茶,卖给台湾人、马来西亚等外商,在淘了普洱茶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在90年代开启了昆明仓时代。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随着90年代兴起普洱茶投资收藏热,复制号级茶、印级茶、早期七子饼茶成为了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大量的假老茶就是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生产出来了,让人趋之若鹜,奉为神明!直到现在做假老茶,还是一门赚“白粉的利润,不用操杀头的心”的“绝好”生意!!

2003——2007(仓储的大盘时代):大陆普洱茶兴起,普洱茶进入了干仓时代。

虽然普洱茶进入了干仓时代,但直到2008年之前,市场上的茶品良莠不齐,湿仓茶可以说泛滥成灾。

这里要说一下香港传统仓储的霉变现象。香港的完整仓储是由入仓与退仓构成。入仓,就是将茶叶放入密封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让茶叶快速转化。在入仓过程中出现发霉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其原理跟熟茶渥堆一样,都要利用微生物来发霉。对霉要一分为二来看,益生菌我们欢迎,杂菌与腐败菌要控制在食品安全范围之内。在密封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茶叶转化其实是很难控制的,在产生大量的益生菌的同时,也会滋生许多杂菌与腐败菌。我们通常说的“霉变”,是指杂菌与腐败菌多的情况。对于入仓后有一定“霉变”的茶,就要用退仓技术来清除杂菌与腐败菌。在通风透气、温湿度降下来的环境下,茶叶中的微生物会继续变化,益生菌会增多,杂菌与腐败菌会减少。当杂菌与腐败菌在安全范围以内,我们就说仓退得干净,在安全范围以外,就会觉得仓味重,仓很难退干净。

所以,我们对湿仓茶要科学辨证地看,不能一棍子打死。高温高湿只是表象,怎样将杂菌与腐败菌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才是关键。现在香港的仓储技术已经在湿仓基础上进化,变得安全可控得多,不能简单的说港仓一定就是湿仓茶。即便是湿仓茶,也要辨证来看是否可以喝。

干仓不需要退仓,因为其没有入过高温高湿的仓,其主张茶叶密封自然存放,将湿度严防在75%以下,湿度低了许多,茶叶的微生物作用就没有湿仓茶激烈,也会产生不同于湿仓茶的菌群,以益生菌为主,杂菌、腐败菌少。这就是干仓茶为什么闻起来没有刺鼻的仓味的原因。最多是茶叶存放久了比较沉闷,需要在通风透气环境下“醒茶”。

为什么会出现干仓概念,是因为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存茶,茶叶虽然能快速转化,但茶叶往往会霉变。在普洱茶不值钱的年代,消费者认为其就是一种低档的东西,便宜就好,品质没必要去过多追究与较劲。

但日本人、法国人把普洱茶当保健品卖就不一样了。如果普洱茶过不了安全关,老外是不买账的。于是我们看到80年代做了普洱茶的药理实验,证明对人体有益,特别是“降三高”作用明显。为消除日本人对“发霉”的误解,就要研究微生物怎样参与后发酵,以证明“发霉”是健康安全,对人体有益的。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普洱茶的加工与仓储已经提升到食品安全、保健价值的高度上来。90年代,台湾人在宣传普洱茶的品鉴审美价值、越陈越香价值,其对普洱茶的要求,不但是健康、安全,还要好喝、颜值高,越存越好。显然香港传统的高温高湿存茶,无法满足这一消费升级之需要。于是在九十年代酝酿,到了2001年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干仓概念,并将香港传统仓储贬低为湿仓。

2003年大陆普洱茶市场兴起,开始大家受香港传统仓储影响深,随着干仓概念的普及,到了2005年以后,干仓取代了湿仓,成为行业共识

2003——2007年,是普洱茶仓储的大盘时代,臧品良莠不齐,只要是片树叶子,说是普洱茶,都会有人要,傻傻收藏起来,期待若干年后解决女儿的嫁妆,与自己的养老问题。虽然2005年以后干仓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用湿仓茶来投机获利的还是非常多,也就是说那是湿仓与干仓并行其道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天量茶叶存放在东莞,东莞也取代了香港、肇庆,成为了藏茶之都。

2008——2014(仓储的小盘时代):自然仓大行其道,科技仓引领未来

2007年,普洱茶价格冲顶暴跌,市场上的天量库存动不了。于是普洱茶进入了小盘时代,也就是选择古树茶、品牌茶来建仓。这时普洱茶也进入专业仓储时代,不但以东莞为代表的广东仓技术成熟,而且北方仓、西北仓、华东仓、华中仓,等各种销区地域仓兴起来了,原产地仓储也在兴起,勐海仓、思茅仓、景谷仓、临沧仓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时期,不再是湿仓与干仓并行,而是干仓一统天下,大家都有意识地选择干仓存放,并摸索出干仓自然存放之道,于是各地的自然仓成为最主流的仓储形态。与此同时,人工控温控湿的技术仓也在兴起,并研究微生物与仓储的转化,打造科技仓。

被否定的湿仓,在这一时期借助技术仓之名义,获得新生。高温高湿虽然有弊端,但其能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加快茶叶转化时间。那我们通过技术手段,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又让杂菌与腐败菌控制在食品安全范围以内,这就是技术仓兴起的原因。目前自然干仓大行其道,随着微生物科学深度介入普洱茶的后发酵,技术仓已经披上最时髦的外衣,将以科技仓的名义,在未来与自然仓并驾齐驱!定向培育与选择菌群就是黑科技之一,也就是今后你需要什么样风味的普洱茶,我都可以通过菌群的定向控制,来按需制定微生物配方及仓储模式,以陈化出消费者需要的口感……

2015——(健康仓时代):大健康产业与年份茶交易催生新型仓储概念

2015年以来,有三个东西需要关注:

一是普洱茶作为大健康产业,未来前途无量。

这样,普洱茶仓储将迎来健康仓时代。以后各种仓储概念会弱化,会形成自然存放与人工深入干预两大流派,不管采用何种仓储模型,其最终目的都是回归到健康之道,这就是未来将进入健康仓时代之原因。

二是普洱茶告别卖新茶的“速成普洱”时代,重回年份茶交易体系。

过去的传统工艺强调普洱茶是半成品,所以其需要通过后期仓储来将普洱茶养“熟”(不是指熟茶,是指仓储陈化的后熟作用)。只有经过“后熟”的普洱茶,才是普洱茶成品。

2005年以后,流行卖新茶,无论生茶还是熟茶的工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这

其实是“速成普洱”,即为了让普洱茶能尽快好喝,尽快上市交易,改变了以前的“半成品”工艺。

在生茶方面,许多人将前发酵的萎凋、渥红、闷黄、摇青工艺,绿茶的高温提香等带入普洱茶的初制中来,这些绿茶化、红茶化、黄茶化、乌龙茶化的工艺窜进来,虽然新茶就能做到苦涩度低、香甜柔,适口性好,适合现喝,但缺乏后期陈放价值。

在熟茶方面,传统工艺以轻发酵、适度发酵为主,2005年以后为了让熟茶做出来马上能喝,能尽快上市交易,采用了重发酵技术。重发酵的熟茶,口感顺滑,适口性好,发酵出来,摆放几个月就可以喝。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香气不够,喝了口腔有点干燥,没有回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而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不好喝,需要长时间后期转化才逐渐变得越来越好喝。转化到位的轻发酵熟茶,香气好,回甘生津,具有极高的品饮价值。

今后,普洱茶要重新回归半成品工艺,让半成品在通过后期仓储熟化为成品,并形成绝大多数的新茶、中期茶以品饮消耗为主,少量精品茶长期收藏的格局。

也就是,新茶品饮消费,以前发酵与绿茶化的创新工艺为主,其适合现喝及三到五年之内喝掉。(占40%)

中期茶以传统普洱茶半成品工艺为主,后期仓储五到十多年,转化到一定程度,大量品饮消费掉。(占40%)

挑选少量精品茶长期收藏。(占20%)

三是仓储形成金字塔结构:原料仓、流通仓与精品仓各安其位

仓储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原料仓,这是料头与生产厂家的战略性收储,以应对原料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为拼配储备原料。二是流通仓,其模式是仓储两到三年,最多七八年,然后大规模推向市场,其是快速流转,走大货的模式。而且其是一边仓储,一边卖茶,只要有客人要,不管是新茶还是中期茶,都很乐意开仓放粮。第三个层面是精品仓。仓储要大幅度升值,必须物以稀为贵,显然不是大货,而是精品才有长期存放的价值。大货还是要在流通仓快速变现。天量的莞仓,为什么卖不起价,变现难,其实就是搞混了流通货与投资货,大量的流通货长期投资,这无疑是莞仓的悲剧!

流通仓与精品仓可区隔建仓:大货存流通仓,以卖新茶与中期茶为主,有长期陈化价值的优质茶品入精品仓,以卖中期茶与老茶为主。二八法则,将成为普洱茶仓储发展的主流:仓储二分精品收藏,八分大货流通。

如今,普洱茶仓储已是三足鼎立,即勐海是原料仓的高地,东莞是速成仓的高地,昆明是慢养仓的高地。至于流通仓这块,勐海会形成原产地流通仓,东莞会形成速成流通仓,昆明会形成“互联网+流通仓”。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2,28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