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枣香味的是什么

找到约152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普洱茶枣香味的原因

  普洱茶具有许多细腻微妙的香气物质,在香型上主要分为:兰香、枣香、荷香、樟香。那么普洱茶有枣香味的原因是什么呢?

  普洱茶的枣香味

  枣香普洱茶指的是熟茶

  枣香的普洱茶是在生长于植被非常茂盛,经常云雾缭绕而且有野生枣树的环境中的茶树才能产生这种香气,由于经常有落叶,久而久之形成了天然肥料,茶树根系吸收了这些肥料,加上茶叶吸收雾气,于是茶叶形成特殊的枣香气。

  枣香。枣香的形成需要相对粗老的叶片发酵制作,青壮细嫩的茶箐是发酵不出枣香的,所以,枣香型的普洱茶最常见的就是老梗老叶子的比例相当的多,也是普洱茶中比较低档的品类。枣香还可以分为:生枣香、熟枣香、黑枣香

  普洱茶的香气是多种多样的,生茶和熟茶也不同,主要是因为茶叶在制作和存储过程中,游离态的氨基酸和芳香烃在不同条件下分解而产生。

  生茶多为:花蜜香、兰花香、梅子香、槟榔香...

  熟茶多为:糯香、枣香、参香、药香、樟香、荷香...

  普洱茶枣香味的原因

  一、原料

  茶叶中出现枣香味,首先原料级别在7-9级是最容易发出枣香,因为7-9级料内含物以纤维素为主,但还是有一定的内含物,且具备一定嫩度。纤维素含量丰富的原料在渥堆发酵中更容易出香甜,从而容易发酵出枣香。至于具体的原因尚不清楚,就比如高档料容易出荷香、10级原料易出木香一样。

  二、工艺

  原料具备条件并非就意味着肯定可出枣香,还要看工艺。枣香是一种比较纯正单一的香气,最好是发酵比较充分但又不过头的成熟度为佳,但这对堆子温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需要很有经验的发酵师才能发酵出带有枣香味的熟茶。

  三、存储

  如果级别达到了,工艺没达到;或者说级别达到了,工艺也达到但还没出枣香,那就只能等后期陈化了,只要陈化环境没问题,此类熟茶还是有概率出枣香的,并且概率还不小哦!品鉴一款茶,首先就是闻香,这其实是一件很挑战嗅觉的事情,一款有好的香气,好的滋味茶得之不易,且喝且珍惜!


普洱茶生熟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生茶和熟茶之间真正的差异是什么?二者同是云南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后发酵而制成的散茶和紧压茶。那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茶性?一个性寒,一个性温和?性寒性温和只是假象,真正的差异是渥堆发酵。

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最大的差异是前者没有经过渥堆发酵,而后者经历了渥堆发酵,从此,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形同陌路”。在茶叶店的柜台上不能摆在一起,存放的时候不能摆在一起,对比的时候不能摆在一起,像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曾一起走,结果还是走散了,在彼此的世界里。

普洱生茶

普洱生茶分为散茶和紧压茶,散生茶就是晒青毛茶,即茶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晒干后即可;紧压茶就是晒青毛茶经过压制,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紧压茶外形有圆饼行、碗臼行、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和规格。一般紧压茶是不分等级的,但有高、中、低三个档次。生茶在制成之后,一般要经过长时间的自然发酵,使茶的味道更加柔和。普洱茶本质的香气是独特的,基于工艺的缘故,普洱茶生茶很好的继承了原始的香气,如花香、兰香、冰糖香、蜜香、木香等。

一、名茶鉴赏

外形:条索完整,紧结,清晰。

色泽:色泽光滑油润。

叶底:柔软、新鲜、有伸张性。

汤色:汤色随着时间的增加会从栗红色转为深栗色。

香气:新茶带有幽幽的花香、豆香;陈茶不同时期自然发酵出荷香、樟香、兰香等不同香气。

滋味:新茶像脱缰的野马,野性难驯、苦涩、茶味十足、回甘强劲,还带有幽幽的花香、豆香。陈放时间越长,口感就越醇滑、厚重。

二、制作工艺

茶鲜叶采摘后,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后制成晒青毛茶,即散生茶。然后再压制成各种形状,这就是紧压茶。

三、冲泡方法

盖碗,水温在100℃左右。

普洱熟茶

普洱熟茶是采用人工发酵加工制成的普洱茶,历史上正式出现熟茶是在1973年。而在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普洱茶生产的新篇章。人工发酵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普洱茶自然发酵时间过长的问题,从而由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以达到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

一、名茶鉴赏

外形:条索紧结、完整。

色泽:茶青呈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呈暗金黄色。

叶底:发酵程度较轻者叶底呈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呈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汤色:汤色红浓明亮。

香气:由青樟香转变为淡淡的樟香然后变为参香带枣香味,时间越久、仓储条件越好,枣香味、参香味会越持久。

滋味:口感陈香醇厚,顺滑、回甘,几乎不苦涩,泡水长。

二、制作工艺

用晒青毛茶经过渥堆后,不经紧压的为散熟茶,经过紧压制成各种形状的为熟紧压茶。

三、冲泡方法

玻璃杯或盖碗,水温在100℃左右。

每次谈及喝普洱生茶还是普洱熟茶好时,最终都会有一个答案,适口为珍。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而事实是好茶人人都适合,没那么好的茶,才需要别人的接纳与包容,就比如口粮茶。为什么要喝口粮茶?因为性价比高,因为喝得起,而不是因为品质好,品质好的茶可不叫口粮茶,其名美曰“古树茶”。

那到底是普洱生茶与普洱熟茶哪个更好呢?这是一个伪命题。偏好生茶或偏好熟茶的茶友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因为生茶取代不了熟茶,熟茶也代替不了生茶。

普洱生、熟茶就像是茶系银河里的星辰,不同的是,各自发出的光芒不一样。

什么叫“绿茶化”?什么工艺值得存?茶友从大龙潭上喝到了什么?茶叶进化论第14期沙龙实录(五)

沙龙中品鉴的茶样如下,顺序:

1、紫砂壶冲泡的2023大龙潭熟茶

2、传家壶焖泡的2023大龙潭熟茶3、2023大龙潭生茶(五分钟杀熟杀透)4、2006凤牌大叶青

5、水青风(2023大龙潭红茶)

茶友:今天一进来喝的第一杯是这款(大龙潭熟茶),它不管是热的时候还是凉的时候,口感都是比较稳定的,枣香特别明显,它的枣香你都不用去寻找,你一喝就有。后面喝的06年的凤庆生茶味道很快(出来),但是10多年的茶的话它有点瘦了,但是它滋味是有的。

后面还喝了一个红茶,它的香气很高,一拿过来温度其实降了一点,拿过来它的香气一下子就冲到了鼻腔。后面喝的熟茶,它的甜度没有触动我,不过凉了之后挺好喝的。那两个生茶就是新工艺——最大程度的保留糖苷的一个形式,它的回甘可能就比一般的更深一点,我感觉它香气有点奇怪,豆香里面还有另外一种香气。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因为它的品种的问题。但像这种工艺的话,还能存吗?跟传统的那种杀青方式是有些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也有茶友在后面讨论了相关问题,李扬在后面一并做了解答,便于文章阅读,此处将李扬老师发言提前)

李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能代表当今市场的困惑。

首先什么叫晒青毛茶?它本身就叫晒青绿茶,它是绿茶的一种。如果感兴趣的话,这个现象可以作为一个文献学的角度去研究一下——”绿茶化“这个词一开始提出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茶叶协会包括一些前辈都在说谨防普洱茶的“绿茶化”,大概05、06年那一段时间,恰恰是在争论国标的阶段,到底要不要把生茶算进去?所以谨防普洱茶的绿茶化其实是要说什么?其实它有一个潜藏的意思,我就不点明了。

那今天我说说表面上的意思,你的生茶做出来,压成饼,拿到香港这些原本就喝普洱茶的地方。大家怎么喝呢?是把这些茶拿去存着,然后存到它变成红汤了,没有那么刺激性了,再拿出来喝,这种茶叫什么茶呢?叫普洱茶。

所以普洱茶是这么喝的,而现在的风潮变成,这个青饼你拿过去以后直接就撬开喝了。第一年的青饼就拿去撬开喝了,你跟喝绿茶有什么区别?这叫绿茶化,所以绿茶化从来就不是讲工艺的,它是一种对茶的使用方法。

但是这个词提出得不好,容易被误解,以至于越传越歪。现在很多人都以为绿茶化是指工艺了。

我们这两年遇到的问题经常就有,你这个茶做的怎么跟绿茶一样。包括前些年我跟一些茶农第一年的合作,我告诉他怎么做,然后可能周边就有人跟他说你这是做绿茶,我一般怎么回复的——我说我就是做绿茶,你照着我说的做就行。

那它跟绿茶有什么区别,它就是绿茶,但是是晒青绿茶。跟其它绿茶区别在哪?在干燥阶段。一定是要低温干燥——晒干。

我们的整套工艺——比如说短时间的摊放,及时杀青,短时间杀熟杀透,及时干燥,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最大化保留糖苷类物质。

如果在整个工艺过程当中,如果我们有任何前氧化的动作,比如过度萎凋或者低温长炒或者焖黄,就会导致糖苷的分解,糖苷一分解就会导致茶汤看着没有那么绿,会变黄,香气会变高,入口的甜感会加强,一些涩感会减弱,我们听起来好像都是一些好事。可是,这些表面的适口性却是用越陈越香的潜力为代价换来的。

我刚才回答你这个问题时候,其实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的产生背景,我要把前面的原因梳理清楚,你会发现我们老是强行把生茶和绿茶划开,然后找出它们的差异性——我不是说它没有差异性,它有差异性,但这个差异性绝对不要在炒制工艺当中去找,你这么一找——就容易搞混掉。

所以接下来我就要解构第二个关键词“传统工艺”。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循名责实,每个名字背后非要匹配一套标准的传统工艺。

而事实上,我们把鲜叶摘下来,摆一摆,拿个锅把它炒熟了,揉一揉晒干,这么一个工艺,从古到今都是这么做,制茶人通过对一些工艺细节的调整,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风格,这种调整大家觉得我们今天的人会做,古人会不会做?

都不用说古人,你做10年的茶,你自己想尝试一下别的风格,你通过一些工艺系数的微调,可不可以尝试?它有科技上的创新吗?没有。

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所谓的新工艺在历史上其实都出现过,只要没有科技进步的因素参与,我们所谓的所有的新工艺其实都是传统工艺。所以在我们的一些史料文献的只言片语当中,看得到萎凋,看得到焖黄,所以低温长炒和萎凋也是传统工艺,而我们这套工艺是教科书《制茶学》第二版上写的工艺,也是传统工艺。所以传统工艺这个标签?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要想做好茶,我们只能先确立我们要做一个什么茶:

比如说我要做一个未来汤质喉韵体感潜力都丝毫不打折扣的茶,那么就得用我们选择这种方法,它背后的机理在我们公众号和课程中,我这里不展开啦。

如果我考虑的是近三年我们在市场上的一个有效销售,做一些其他的选择那也是正常的。之前有些学员就跟我反馈,在技术到位的情况下,轻微的糖苷损耗,也不会把茶作废,依然保有大部分潜力,但新茶销售就好做多了。

但我要做的就是不打折扣的,毕竟我还有熟茶这条路,我要做的就是老生茶和熟茶的原料。之前我们春茶预售阶段,我们的销售团队跟我反馈说茶这么做下来生茶不好卖,我说我就要这么做,能卖就卖,不能卖存着。因为我做茶前就做好了选择。

(以下是茶友的品鉴反馈)

李成萍:我们刚进来的时候是泡的,像喝到了甘蔗汁。后面也喝了焖的,我觉得包裹度确实挺好,很有大叶种的风格。很轻盈,尤其是喝茶,我就很喜欢勐库大叶种的感觉。

阿庆:我感觉它稍微有点太新了,没有老熟茶的那种感觉。这个茶放一放,可能惊喜会更多。但是我们喝下来,它的品种风格,它的清凉感,回甘,生津全部都有。

茶友:我刚进来的时候拿玻璃杯喝的应该是焖泡的,我直接喝了一杯,就感觉它的顺滑度很高。当时我还想,我没有喝过茶叶进化论有这样一个味道,但是又似曾相识,后面就觉得有枣香。然后我留了半杯在它凉了之后再喝了一下,发现它凉了之后跟热的时候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凉的时候甜感会更高。一开始的枣香我没有喝出来,我喝到一点点糯香的感觉,然后确实是一种酸——后面尾调的酸。因为我可能喝生茶都比较多,所以回甘生津肯定是没有生茶来的明显。我们以前做茶从来没跟李扬老师学过,就没有包裹度这个词,但是它的顺滑感喉韵是这种感觉。

然后顺便说一下刚才喝到的那几款生茶,因为我们一直做生茶,对于生茶来说感知比较明显。第一个就像大家说的5分钟杀青确实很像绿茶,豆香,但是我喝到了它后面的甜,特别甜,它的尾调会有那种清甜感,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喝到。但是后面的那杯凤庆茶厂的老茶,我基本上没怎么喝,因为我喝古树喝的多,所以那款没有太大惊艳感,就没有5分钟的那个惊艳感更强。

红茶的话,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比较平。后面泡的熟茶的话,第一泡的香气是比较弱的,但是还是一样,比较顺滑,到最后现在喝的这一泡的话,跟焖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今天一共喝了5款茶叶进化论的茶,我个人特别喜欢这款熟茶。因为我前两天也收了一些05年06年老树熟茶,通过长期转化之后,甜感特别高,但是今年的新发酵的这种熟茶的话,能喝到很明显的后面的尾调的甜我觉得还挺惊奇的。

茶友:我觉得两个就有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的话我会觉得它的滑度特别好,然后它的包裹度也非常的明显,清凉感也挺好的。我一喝进去它就会往下坠,往下滑的进入我的喉部,会觉得整个喉部的口感也会比较润、比较好。

第一泡的熟茶给我感觉它的味道更像一种有森林野生的青苔林,让我觉得比较特别。它的枣香味特别明显,给我的感觉比较养生,比较温和,非常适合冬天喝。

中间其实还喝了好几款的生茶和一个红茶,我感觉比较惊艳的是年份比较老的一个凤庆的生茶,印象很深刻。红茶有一种比较蜜甜的果香味,特别明显。

茶友:我期待那个红茶期待了很久,因为我也是凤庆人。我喝了好多凤庆红茶,我觉得走包裹度这个点是一个很新的赛道,因为高香型的红茶太多了,像一些金芽、金针或者说中国红这种综合型的红茶,它们的滋味好像已经被大众的心智所认识了,今天的红茶的这种包裹度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点,这个是我们平时很少去关注到的一个点。

我觉得熟茶从工艺上来讲非常干净,没有任何的杂味。这个熟茶如果不跟我说是凤庆的熟茶,我可能以为是易武茶。我觉得它跟易武的很像,很顺滑很粘稠的那种茶汤,然后它的厚味、顺滑度,还有它的包裹度非常好。我觉得焖出来可能会更好喝一点,香甜度就很高。

中琦:其实易武在以前也已经引进了很多的凤庆大叶种呀。

茶友:我对自己家乡凤庆的认知也是很差,我也喝过生普跟白茶,但是我没有喝过凤庆的熟茶,我觉得这个(熟茶)很神奇,能做出这个口感。

茶友:我喝完这杯茶的感觉非常独特。我不管在茶室喝也好,在外面茶馆喝也好,感觉蕴含着故事,包括各位老师的话——从这个茶怎么起源,它一步一步从一个原初的概念到最终一个实体,能够看得见,能够闻得见,能够喝得着一个实体,那种叙事就出来了。我觉得接下来包括我等一下要吃什么样的饭,要吃什么样的菜,我都会很精心的去设计,我觉得这些仪式感是因为这杯茶、茶叶进化论所带来的,这不仅仅是喝茶,反正我感觉到它的背后是一种艺术。要是白天的话,我就有点错觉,就感觉那种鸡尾酒师在那调一杯(酒),非常有创意,非常有创造性,所以我对这边会有这种期待,包括课程方面,我会去跟他们联系一下。

杨学海:今天喝了几款茶,有红茶,有生茶,有我们大龙潭的熟茶。我刚好去过红茶生产的现场。我亲身感受经历了工匠精神,做茶的人从鲜叶采摘到后续的每一步的都从头到尾全部盯住了。

我来茶叶进化论刚好一年,在李扬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一种科学思维,比如看我们的品鉴,李扬老师这里解释的很简单,那天上课的时候听的——就是感知,我们对茶汤里面色、香、声、味、触、法这些感知——除了感知之外,要对这些感知系统进行处理分析思考。这处理分析思考里面,它有一些科学的东西在里面,文化的东西也进来了。

今天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包裹度。我两年前第一次接触时,没怎么懂,然后直到我到凤庆——跟很多我们的朋友——一些制茶师傅交流,看大家怎么理解包裹度。

那天,我们喝的几款茶有包裹度的,对比也喝了没有包裹度的。当我们的茶农朋友和我们茶厂的工人朋友来分享的时候,我听到一种描述,就是工艺做到位了的味道,像荷叶上的水珠。有可能是因为每一步工艺都做到位了,每一步工艺想要达到的目的都到位了,它就带来那种很均匀的汤质,然后才能形成一个包裹度,茶水才不分离。

茶友:今天大概是有三种茶,熟茶生茶还有红茶。熟茶刚进门喝到的是焖泡的,我是蛮喜欢焖出来的熟茶,因为我感觉入口的时候还有点奶香,很亲切,然后再加上后来用盖碗冲泡出汤的时候,就感觉有些枣香出来。感觉喝着还是一个很舒服很放松的茶,我可能比较主观,因为我喝茶时间短,我大概也就从去年开始喝茶的,来到云南这边之后才学会喝这些茶,刚才你们说的包裹度的话,我还是有点难理解——大概是说所谓的入口成团。

然后到06年的那款生茶,我感觉它对我口腔的那种抢夺度很强。它的风格不是我那么喜欢的风格,但是没有说它很不好,我感觉它是另外一种风味。这种风味可能男生会爱一点,我更喜欢柔情一些的。

然后到了新的生茶,很香,我是感觉它很香,就像绿茶那种感觉。当然我一直也有一个疑问,就是你们刚才说到的豆香,我以前听朋友说过,他平常不太会有豆香的茶,他说这是一个起火高温,短时间出来的茶。(李扬老师的回答在文章中前移了)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红茶,我红茶喝的非常少,但是这个红茶我刚开始入口,我觉得它滋味很平,但是后来它回甘生津中包裹着一点蜜兰香让我很惊喜。我每次喝完一个茶会静等一会,去体察它的韵味。

茶友:我就简短的说几句,因为我刚才看地图,刚好你们说的大龙潭,差一点我本来想去的,但是有点遗憾没去成。凤庆那边的好茶可能我喝的比较多,生的跟红的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感觉,我就不说了。喝到熟茶的时候,首先我闻到香气确实比较新,堆味比较明显,但一入口我眼睛都睁大了。因为刚刚做出来的熟茶,它的汤感真的我在好多地方是真的没有喝到过的。这个小姐姐还在讲的时候,我就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的去看那些叶底,然后回来又马上问了那个熟茶是在哪里发酵的,是怎么样一个发酵工艺。这个熟茶也不说没喝懂吧,就是喝的中间有点小小的疑问,但是喝完了以后又反复的喝,我觉得确实凤庆的茶还是相当有潜质的,真的特别感谢你们大力的去推广、去宣扬凤庆的茶。

茶友:我今天一进来喝了这个茶以后,我就觉得这个茶很熟悉。后来我就问中琦老师——我说我觉得这个茶很像凤鸣——因为进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大龙潭,我喝了以后我就觉得很像凤鸣,但是这个茶感觉特别好,喝了以后,我觉得虽然是今年的茶,但是它很厚很滑很活,而且比凤鸣更香。

后来喝到那款06年的茶,我是觉得会喝到淡淡的一丝那种烟香味,后来这两个生茶的话,我觉得第一个我们喝的就是短时间杀熟杀青的,实际上我都觉得很鲜,然后它是有收敛感,实际上是比较涩的,但是它化得开。我特别喝了一口白水,回甘是特别强。后来的那款生茶,我会觉得就像我们平时喝生茶没有及时出汤闷久了的那种感觉。

我10月份的时候把我们的茶带到广东,我在那个地方泡跟在昆明泡的感觉不一样的,好像香气要更高一点,是水温比较高。我还对比喝过梅子箐。现在我就基本上可以明白那个工艺杀青,它甜度更高,当下喝那个会更好喝。李扬老师说制茶是为了后面越陈越香的这样一个理论,我觉得非常畅通。而且我也特别开心,及时到茶叶进化论买茶,有了一个稳定的购买渠道。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