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泡出茶汤要把茶叶拿出来

找到约302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从制茶人的角度谈一谈发酵度


谈起普洱茶熟茶,发酵度貌似是一个专业的话题。


“发酵度”被频繁讨论,主要是由于近些年的“轻发酵”熟茶越来越多,逐渐热门。


“轻发酵”熟茶得以崭露头角,可能是因为普洱茶是强调越陈越香的茶。“轻发酵”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茶的好戏还在后头,将来还会慢慢展现。


有人站出来说,熟茶技术就是人工加速的后发酵,既然都要人工快速发酵了,就不要装什么清纯了。不一次发酵到位,还要期待仓储转化,是不是多此一举?


其实,这两种观点是一类,都是浅层理解,没有触及本质。看起来各有各的道理,也谈不上对错。


要对发酵度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必须站在制茶人的角度了解什么是发酵,还要对发酵有相对微观的认知。



1


关于发酵度的传统认知


发酵的时候,发酵师傅把茶拿出来一泡,看叶底就能告诉你这个茶几成熟;有经验的翻堆工人甚至看一下堆子,就能告诉你这个茶现在几成熟。


这个几成熟怎么来的呢?主要是看颜色。茶叶整体变红,一部分发黑,一部分泛绿,大概就是8成熟;如果总体都红了,但是又隐隐透着绿,就是5-6成的水平。


这个是标准吗?不是,这个是习惯。从来没有人规定发酵到什么状态叫几成熟。只是这一时期行业内从事这个工作的人相互讨论,形成的表达习惯。这个习惯会流变,谈不上标准。


有传言,早期大厂的熟茶发酵,都是轻发酵。


2019年我曾拜访勐海茶厂的老厂长邹炳良先生,一起喝一款熟茶。


这款茶红里透绿,如果放在今天勐海八公里的发酵车间,工人们会认为是6成熟,但在邹老这里,这个发酵度叫8成。


我问邹老厂长,勐海茶厂早期的茶,也就是80年代的茶,发酵大概是几成呢?邹老的答案是7-8成。


几成熟,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而言,是不一样的。



我比较幸运,经常有老熟茶可以喝,尤其喜欢七八十年代的勐海茶厂熟茶。


我接触到的真品中,不管是7572还是8592,发酵度在当下看来都是偏轻的,喝起来有回甘生津,叶底微微泛绿。


邹老厂长的回答跟我喝到的情况完全符合。所以,传言早期大厂的熟茶是轻发酵,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


但是,早期昆明茶厂、下关茶厂的熟茶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昆明茶厂的7581,干茶和叶底的色泽更深,喝起来,氧化程度也更重,与勐海茶厂的茶完全是两种风格。


大厂的早期熟茶,也不一定都是轻发酵,各种各样的风格。


按照现在江湖上对发酵度的理解,勐海茶厂就是轻发酵的代表,昆明茶厂和下关茶厂则发酵偏重。



2

酵中茶叶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里要补充说明熟茶的发酵工艺:


一堆毛茶,通过加水让含水量提高到28%-40%(邹老的经验是28%-33%),微生物就会爆发。通过微生物和氧化的双重作用,最终形成汤色红浓、叶底红褐的熟茶。


具体操作方面:均匀潮水之后,大概七天翻一次堆;一般四次翻堆之后,就可以开沟干燥;开沟后每天翻一次沟,茶叶含水量降低后可以渐渐降低翻沟频率。


发酵和干燥的时间加起来一般是五六十天,快一点四十来天也能搞定,慢的话也有拖到九十多天的。



茶叶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主要有两个路径的变化:氧化路径、微生物路径。


|氧化路径


主要是茶多酚氧化生成茶色素,决定了茶叶的颜色,也降低了茶汤的涩感。


|微生物路径

主要是微生物把纤维分解,生成水溶性多糖,决定了醇厚度。


微生物路径还可以具体细分:前期主要是黑曲霉活动,后期过渡到以酵母为主,期间也有其它微生物相继登场。如果要更细致讨论,每种菌从出现到离场都可以算作一个单独的阶段。


文章开头所谓的发酵度,其实是这些变化的笼统概括,难以精确。


那各种品质指标跟发酵中发生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一拆解。



|发酵与茶叶颜色(包括汤色和叶底)的关系


茶叶颜色的形成,主要在于多酚类被氧化,形成茶色素。茶叶色泽,不论是汤色还是叶底颜色,反馈的都是茶叶的氧化程度。


颜色越深,就是氧化程度越深。


如果通过茶叶颜色来判断发酵度,判断出来的只是茶叶的氧化程度,只是发酵度的一个方面。


市场上常见说这堆茶发过了,烧堆了,全都发黑了”,如果把这种情况准确地描述,应该说它氧化程度过高了,而不是笼统地说它发酵度过重。


因为,微生物路径的变化对茶叶颜色影响有限。如果是在控氧的环境中发酵,茶都发软了,汤都很醇厚了,叶底有可能还是绿的。



|发酵与叶底韧性的关系


很多人评价熟茶,喜欢揉搓叶底,认为叶底要有韧性才好,泥软了就不好了。这其实是个误解。


叶底的韧性是什么?是由叶片纤维结构的完整程度决定的。纤维结构在发酵过程中,会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掉,尤其是酵母


酵母分解了纤维,产生水溶性多糖。所以同等情况下,相对泥软的茶,醇厚度会高一些。反过来,如果考虑外形,醇厚度就要有所让步。


纤维结构保留多少,跟茶汤水溶性多糖溶出多少,本身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技术上能够保证酵母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是选择让叶底保留更多的韧性,有一个更讨喜的外观?还是希望它变得更有醇厚度,而外观上稍做一些牺牲见仁见智。


当然,也不能完全不顾外形。因为当酵母生长过多,整堆茶会彻底变成一滩泥,没法当茶喝了。外形上适度的保留,是必要的。


|发酵与时间的关系


熟茶发酵中,氧化程度和微生物路径的变化程度,都跟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先看氧化路径:一般来说,相同条件下,时间越长,氧化程度越深。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条件会影响氧化,比如堆子的形状、盖布的密闭情况、堆子的板结情况等等,都会影响氧气与茶堆的接触程度。


(举个例子,同样的时间,小堆发酵的氧化程度会比大堆发酵更深,因为小堆的体积小,整体与外界空气接触得更多。)


微生物路径也一样。相同条件下,时间越长的,微生物转化的程度就越深。实际操作中,堆子的形状,含水量,温度也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时间是一个影响发酵的因素,但一定要跟其它条件结合起来讨论。


|发酵与口感的关系


发酵的整个过程,口感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刺激性越来越低


氧化作用会让苦涩类物质转化,与口感刺激性相关的苦涩类物质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一路降低。


二、醇厚度越来越高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不断地分解纤维,把本来不溶于水的纤维分解成了可溶于水的多糖,并且还把纤维链中捆绑的蛋白质也分解出来,转化成游离氨基酸。


水溶性多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出现增加了茶汤的厚度和滑度。


在可控的发酵范围内,笼统而言,发酵程度越深,醇厚度越高,刺激度越低。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精细操作中,两条变化路径可以分别控制。


发酵与香气的关系


发酵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物质。熟茶可能有的枣香、梅子香、果香等等,都是一些具挥发性的有机酸参与形成的。


发酵初期,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非常多。随着发酵深入,初期的挥发性物质会逐渐散逸,逐渐氧化或者转化消解掉。


整个发酵过程,结束得越早,干燥得越快,保留的挥发性物质就越多,香气也就会更复杂、馥郁。


发酵轻的茶,往往具备花果香;重一点就有糯香、甜香;再重一点就是陈香。


香型可以藉由发酵的程度来控制。一方面是微生物分解和生成挥发性物质,一方面是氧化作用消减和纯化这些物质。



3

那什么样的发酵度最“好”呢?



那什么样的发酵度最好呢?这取决于“好”的标准。


有些人喜欢醇厚,有些人喜欢刺激;有些人喜欢陈香,有些人喜欢花果香。这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去制定加工方向。


这些要求,都可以通过氧化和微生物控制去靠近和满足。


我做茶是按照我的理解:我认为普洱茶的核心在于“越陈越香”,熟茶的核心同样是“越陈越香”。


这里说的“越陈越香”是针对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越陈越好的意思,是说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产生缓慢后发酵。微生物利用糖苷类物质中缓慢释放出的糖,分解叶底纤维,产生水溶性多糖和游离氨基酸,使得汤质越来越厚,喉韵越来越深。


发酵的目的是什么?是把茶扶上“越陈越香”的轨道。


在普洱茶生茶存放的前期,由于大量儿茶素的存在,抑制微生物生长,所以生茶前期在汤质上的成长很小。非得要存到几十年后,儿茶素水平降低了,才得以展现出醇厚度。


通过熟茶发酵,可以将儿茶素大幅降低,搬走“越陈越香”道路上的石头,让茶的转化一路坦途。


好的发酵,是把醇厚度拉起来,刺激度降下去,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糖苷,把茶送上越陈越香的轨道。


(发酵如何保留糖苷?两个方面:一,不要过度氧化;二,切忌生长杂菌,比如灰绿曲霉之类的杂菌就要抑制住。谈及糖苷类的知识,可以参考线上课程《李扬讲透什么样的茶可以越陈越香》


把茶送上越陈越香的轨道之后,是送得远一点还是近一点?取决于个人。仓储也是一种乐趣。



4


熟茶仓储的乐趣



生茶在仓储中,转化特别慢,一等几十年。可能存好的时候会很有乐趣,但成本实在太高。


熟茶方便多了:减少了儿茶素的窒碍,后发酵一路通畅。一款好的熟茶,每一年都看得到成长,乐趣满满。尤其是发酵较轻,具有馥郁花果香的熟茶,不论在香气还是口感上,每一年都会有清晰的、可以感知的变化。


只是仓储的乐趣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毕竟大部分人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5


怎么谈论发酵度会显得更专业?



其实,用几成熟来形容熟茶的发酵度,是不太准确的说法。


整个发酵过程,是多维度变化的综合,至少可以分为氧化和微生物两层,而且微生物这层还可以细分出很多层变化。


说一款茶6成熟,说的是60%氧化了,还是黑曲霉或酵母长出了60%的水平?这很笼统,并没有讲清楚。


可是,每次提及相关话题都用氧化度和哪些微生物的作用程度去描述的话,又显得过于复杂。


用几成熟去描述熟茶发酵度,是随顺适权的做法。


由于熟茶发酵度没有官方的认定,所以我们现在谈论的发酵度只能是综合范围。包括了发酵过程中的氧化程度以及各级微生物发挥作用的程度等。


真正要做出对普洱茶熟茶技术有指导意义的探讨,我们非常需要把概念精细化。


至少,讨论几成熟之前,先把氧化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清。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的《普洱》杂志,标题为《谈一谈普洱茶的发酵度》



文|茶叶进化论李扬 编辑|高雯


连茶都泡不好,还敢出来卖茶?

茶圈,十分有趣。

手握好茶,还要会泡。

偶尔遇到,年轻人在老司机面前,把冰岛坝歪单株泡出9块9包邮的水平,场面简直太尴尬。

-01-喝过百年老茶

有位茶友来喝茶,给他泡了个冰岛老寨的中小树茶。

却不料,大哥喝了一口,张口就来:这茶还可以,但我平时更喜欢喝老茶。

茶客继续说:以前,我在一个朋友那里喝到30年代福元昌号的老茶,近百年的茶叶,汤色油润,芳香四溢,世间罕有的好茶呀。

说完,还不忘看着年轻的老杨说:你对号级茶了解吗?

老杨装作不知道,喝近百年的老茶?那些老茶的文物价值远超品饮价值,要说有多好喝,真不知道。


随后,茶客便解释:20世纪40年代之前,普洱茶由商号、类似今天的私企来做,比如易武宋聘号等四大茶号,凤庆的俊昌号。

茶客喝下半杯冰岛老寨中小树,滔滔不绝地说:但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茶马古道断了,茶叶卖不出去,商号衰落。再后来,中茶出现,蓝印、绿印等印级茶出现,懂了吧!

老杨一副听君一席话,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的感觉,对茶客一番点赞。好奇地问:您很懂茶,哪里人呀。

茶客说:我是建水的。老杨点点头:早知道就应该用建水紫陶给您泡壶茶。

随后,老杨话锋一转:建水人做茶,在云南也算相当早了。道光三年1823年,就是建水茶人把秦佩信茶庄迁到了倚邦(资料来源:《云茶大典》)。

茶客一听,脸色有些铁青,像是没听说过的样子,只能端起一杯茶,慢慢饮下。


-02-老夫只喝古树

聊了良久,又拿出坝歪单株冲泡。

茶客一边等着泡茶,一边说:平时我的口粮就是坝歪,五寨中性价比最高的冰岛。

茶叶泡出来,茶客喝了三四杯,开始问道:你这个茶树龄是多少年的?百年以下的我可不喝。

这题显然不会。茶树种下去几年,恐怕连茶农都不知道,你问我,我能问谁呢。

于是,老杨看着茶客,思索片刻后说道:

采茶的时候,树干比胳膊细的,都是混采。跟胳膊一样粗的,当一般的古树采,比大腿粗的,一块茶园也就那么几棵,用来做单株。至于到底多少年,真不知道。

茶客匪夷所思地看过来:这小家伙是装傻还是真这么傻?

其实,现在的树龄,更多是文化范畴,而不是茶树的生理树龄,重点还是要看茶叶品质。


茶客喝了几泡茶,一边喝一边说:这个茶可以,苦涩度低,花香融在汤里,韵也很不错。你的冰岛什么价格?

混采1千6一公斤,普通古树4000,单株4500。

茶客:我现在喝这个是什么?

老杨果断地说:2020年的单株。

茶客突然皱紧眉头,分明有些不爽,在嘴里嘀咕:单株?就这水平也敢叫单株。

茶客又喝了几泡,终于还是憋不住了:你这茶就是一般的古树,根本达不到600年单株的水平。6成单株的料,4成普通古树的料。

老杨一脸诧异,分明就是2020年第一次到茶山,全程像打了鸡血一样看着做的。

莫非,中途出了什么问题。

-03-喝出山头

喝茶半晌,茶客突然问一句:我这么挑剔,你会不会不开心!

老杨摇摇头:不会,真正懂茶爱茶的人才会这么挑剔。有的人觉得茶就是几片树叶,但真正爱茶懂茶的人,能喝出不一样的地方。

茶客一脸得意:你说对了,喝茶,老夫是有真功夫的,有些人喝茶三年就敢在我面前显摆,老夫不屑一顾,我怕我功力太猛,一般人镇不住。

老杨看热闹不嫌事大地问:能喝出山头吗?

茶客得意地说:要看是什么山头,有名气的山头,连猜带蒙,还是能喝出来的。

老杨拿出一款新茶。冲泡之后,茶客喝了三五杯,慢吞吞地说:

大中山,甜度高,涩感强,这个茶很像冰岛,但是韵浅。树龄跟年份我喝不出来,在昆明干仓陈化5-8年,你当冰岛卖,十有八九的人喝不出来。

这神奇的技能,吓得老杨咽了咽口水:原来,江湖上真有人能喝出山头。只是,不管陈化几年,大中山就是大中山。

见识到茶客的本领,老杨重新撬了一泡坝歪单株,请茶客一壶试试,茶客欣然应允。只见茶客从口袋里捞出一个朱泥紫砂壶,投茶6克。

茶客泡好之后,端起一杯,只感觉茶汤像棉花似的浮在上颚,饮下一杯,润入肺腑。好茶带来的感觉,很难用语言形容。

茶客喝了两杯,开始说教:你这茶,3泡出喉韵,十几泡仍然余韵绵绵,自始至终汤与香相生相伴,真单株啊。但是,你的泡茶水平很一般,你只能把茶叶泡出一般的风味,还要多练习。

老杨一脸惭愧地看着这得意的茶客,无奈地说:

这就是经常送茶样,让茶客自己带回去泡的原因。

喝茶这条路上,无论泡茶技能,还是茶叶知识体系,都还有得学呢。

写在最后:

初学喝茶,总有疑问:

同样的茶叶,茶叶店里喝那么香那么润,自己在家喝,却没有那种感觉。莫不是卖茶的太奸,把茶换了。

茶,从树上的鲜叶到茶饼撬开,也只是半成品。要把半成品变成一盏清甜可口的茶汤,是个技术活。

同一饼茶,水质不同,天气不同,泡茶人的心情不同,泡出来的茶,风味自然不同。

泡茶,有一个过程

曾遇到一些茶友评价真正的冰岛老寨,一点味道都没有,说好的细腻的汤感,新茶就能展现出的喉韵呢,根本没有。这是初学者。

遇到一些漂亮的茶艺师,泡茶花里胡哨,各种动作耍得异常妖娆,可是,泡出来来的茶,真不好喝。这是菜鸟。

遇到一些泡出三五年的年轻人,能泡出各个山头的茶叶的风味,便得意洋洋地说:泡茶,不就那么回事。这样的人,多年之后,泡出来的茶,没有长进。

也遇到其貌不扬的小老头,不显山不露水,随便露一手。泡茶的水平,分分钟就表现出自己喝茶十几年的道行。千锤百炼之后,已经和茶一样、浓淡皆是味。

喝茶的路上,谁不是刚入门的时候,三两次泡不出香味,一杯泼在茶桌上,闷闷不乐地不喝了。随后,又捧起茶杯,一次又一次地练。

直到某一天,突然在公道杯里闻到了花香,终于泡茶入门,心旷神怡。

泡茶,是一个过程。玩茶的乐趣之一便是:了解基本的泡茶知识,孰能生巧。最终,万千茶叶在自己手中,冲泡起来,游刃有余。

喝茶,品尝不同的茶叶风味

初时喝茶,比水更有味道。随后,发现茶叶中独特的花蜜香,便深深热爱。

人到中年,方知茶的好。自此一把紫砂,两个茶杯,一入茶门,其它饮料,都是路人。

喝茶的路上,喝遍万千茶叶,绿茶的鲜爽,青茶的高香,红茶的清甜,执着于不同茶叶里风味的变换。终于在普洱茶的韵味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杯,藏起了自己喜欢的茶。

喝茶,是一种心境

白驹过隙,雨花蹁跹。当藏茶在岁月里变老,人在生活的磨砺下变得波澜不惊。喝茶,已然成为一种心境。

不再执着于多么浓郁的花香,不再追捧时下火热的茶类,唯独在一盏淡茶里,与清茶岁月一起,化作淡泊宁静。

爱上普洱茶,便是一生,你我终会在有茶相伴的日子里,慢慢老去。

人生迟暮时,在有茶喝有人爱的日子里,趁着春暖花开,出去走走,听鸟语花香,忆往昔岁月。

散步归来,泡一壶茶。饮下的茶,半盏香甜苦涩,半盏人生至味。

此时,想起刚喝茶时候,曾把冰岛泡出9块9包邮的水平。

饮下一杯,过眼云烟处,岁月已无声。

来源:普洱话江湖 茶茶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怎样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泡茶是中国人的发明,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拐点,带动了茶具、茶道、茶艺、茶文化的发展。泡茶讲究茶具、用水、水温、环境、心境、服装等。泡茶技术,让茶饮真正实现普及。

  第一、洁具温杯不可少

  不管泡什么茶,茶壶、杯具都要整洁干净。避免串味,影响茶的口感。

  在泡茶之前先用开水烫一下茶具,可以起到消毒的效果,清除异味,干净又卫生,喝着心里也舒服。

  并且,开水泡过的茶壶或茶杯,温度升高,更有利于激发茶叶的香味,也就是茶友常说的“温杯”。

  第二、投茶要适量

  泡茶时的投茶量没有固定标准的,一般都是凭个人的感觉来把控。

  但是投茶量过多的话,泡出来的茶汤茶味过浓,口感会变得苦涩,影响饮茶体验。并且经常喝浓茶对身体不好,还容易出现茶渍牙,影响个人形象。

  投茶量过少的话,则茶香不足,滋味清淡,品不出茶味。

  正常情况下,茶叶和水比例在1:50左右;当然每个人的口味浓淡都不一样,主要还是根据个人喜好来调整。

  第三、合适的水质很重要

  泡茶时,所用的水是也是影响茶汤口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人泡茶所用的水更为讲究。他们会采集露水、雨水和雪水封存起来,等家里有贵客的时候才舍得拿出来用。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当今社会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问题频发,所以这些雨水什么的都不能直接拿来饮用。

  泡茶应该选择软水或暂时性硬水。而我们生活中用的自来水多为硬水,不宜泡茶。

  所以平时大家泡茶时最好用纯净水,口感会好一些。

  第四、合适的水温很关键

  生活中泡茶时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水温。不同的茶类所用的温度也不同。

  许多不太讲究的茶友在泡绿茶的时候,用刚烧开的水直接冲泡,这样是不对的。因为绿茶比较嫩,直接用开水的话,容易把茶叶“烫熟”,口感会变差。应该把开水放置到85度左右,再进行冲泡。

  而像黑茶这种原料粗老的茶,如果水温太低,就无法唤醒茶性,一般用开水冲泡,或者直接煮茶来喝。

  泡茶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掌握了对的泡茶技巧,泡出一杯好茶还是很轻松的。但是话说回来,泡茶方法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茶叶也无济于事。

  茶叶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上乘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因此,茶叶有"康乐饮料"之王的美称。但是饮茶还需要讲究科学,才能达到提精神益思维、解口渴去烦恼、消除疲劳、益寿保健的目的。


找到约287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