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陆羽与茶经

找到约3,081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陆羽《茶经》流变史

  

一、唐宋茶经流变史

在茶学史上,现存史料里,最早提及陆羽《茶经》的是唐代的皮日休,据他的说法,茶经共三卷:「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疠。」所言次第和今本《茶经》全同。

到了宋代,陈师道提出有家藏一卷本、毕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张氏四卷本等四种,都是因为繁简有别。陈氏并据上述诸本合校成了新钞二篇本。可知宋代以来,《茶经》即有各种不同版本。大致现存《茶经》有四种,一是有注本最早为宋代左圭本、二是无注本,传世惟有百卷《说郛》本、一是增本,即在︿茶器﹀卷加入《茶具图赞》,最早为明郑思本,后来有《宜和堂》本。四是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历来代有明代王圻本。这四种版本里,有注本是《茶经》主流。现存宋本有左圭《百川学海》本,文中已有完备注文。后代《茶经》多属此版。

二、明代茶经流变史

明代从嘉靖起至万历年间,对《茶经》开始做增添工作,大致上是在原有《茶经》以后附加其他资料,而名之为《茶经外编》,例如吴旦本、孙大绶本、汪士贤本。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后加入《茶具图赞》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郑思本、宜和堂本。更有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如王圻《稗史汇编》本。

三、清代茶经流变史

清代《茶经》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经》大多保存于丛书里,较少单独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二:

一.最特殊者为雍正年间,福建茶官陆廷灿的《续茶经》,冠《茶经》于卷首,以己作续之,全据《茶经》之次第分章,补录《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

二.至于最完备的《茶经》版本当为清末常乐所刊《陆子茶经》本。书后附刻史料多达二十三种之多,历代无出其右。本书近承欧阳勋等景刊,裨益良多。

三.删改字句:自古以来,茶界视陆羽《茶经》为至宝,不敢作任何更动,唯有《四库全书》本。以犯「胡」讳而略有更动。

四、民国茶经流变史

民国以来,《茶经》流行状况大致上和前朝相同,有二点值得别记录:

一.大量以珂罗版影印古茶书:拜受科学之赐,不必重行刻版,即可景印古书,于是左圭《百川学海》本、《华珵百川学海》本等高价值的版本都翻印流通。

二.张宗祥校《说郛》本:校刊精良。这是唯一无注本,颇资研究参考。

五、台湾茶经流传史

台湾茶史上最早从事《茶经》工作者为林荆南,它在一九七六年,即据张宗祥刊本,将《茶经》今注今译,这是近代最早的茶经译注本。接着是张迅齐在一九七八将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国之茶书》里的《茶经》译成中文,一九八○年朱小明根据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国之茶书》,将《茶经》译入《茶史茶典》里。此后《茶经》的译注就没有进展了。

倒是张宏庸的对陆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工作,计已出版的有《陆羽全集》的辑校工作、《陆羽茶经丛刊》的蒐录古书工作、《陆羽茶经译丛》的收录外国图书、《陆羽书录》的总目提要、《陆羽图录》的的文物图录,以及《陆羽研究资料汇编》的相关史料整理。可惜后来并未继续刊载研究成果,使整个陆羽的研究悬宕未完。

六、大陆茶经流传史

大陆对于陆羽的研究始于八○年代,短短的几年,陆羽就有数个译本:邓乃朋《茶经注释》,张芳赐、赵从礼、喻盛甫《茶经浅释》,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蔡嘉德、吕维新《茶经语释》,吴觉农《茶经评释》,周靖民校注《陆羽茶经校释》。八年内有六个译本,这是在整个陆羽研究里,任何一个国度都没有出现的大丰收状况。可见大陆的潜力着实惊人。

在大陆的研究成果里,我觉得有三个研究者,值得特别提出:一是吴觉农。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茶学专家。他是一位农学者,对古典茶学能有如此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他对古典茶学的贡献是大陆之冠。他的《茶经评译》,虽然也有些瑕疵,但毕竟是可圈可点,为大陆最具代表性的茶经注本。二是欧阳勋。他所主持的陆羽研究会,前后有了不少成果,例如集结茶经研究图书,诸如《茶经论稿》。翻刻《陆子茶经》,最重要的是他自已的研究成果,例如《陆羽茶经译注》、《陆羽研究》。三是江西上饶的吕维新,吕维新的《茶经语释》稍嫌单薄,在《茶艺月刊》所刊的陆羽研究篇章,则颇资参考,至于新作《从唐诗看陆羽茶经》则尚未寓目,或有可观之处。

七、日本茶经流传史

日本的《茶经》流变,早先是《茶经》的翻刻,这在江户时期做得很多。其中最流行的就是郑思刊本的覆刻。到了一七七四年,日本的大典禅师就《茶经》加上训点,并用片甲名混杂中文详加注解,这是日本研究《茶经》早期成果,对日本茶学影响深远。日本近代茶经研究,以诸冈存为最。(说详张宏庸︿日本茶学大师--者冈存﹀《茶艺月刊》第七十八期 一九八八年一月。)他的《茶经》着作主要有:《茶圣陆羽传》 《陆羽与茶经》、《茶经评译》、《茶经评释外编》。此外他更实地考察陆羽遗迹地,对当代大陆的陆羽研究专家贡献良多。

至于当代研究成果,则以布目潮渢为最。他的贡献有二:一精校茶经,见于《茶道古典全集》卷一,及《中国之茶书》。二是收录并刊行《茶经》,他的《中国茶书全集》虽然是一个相当夸张而且不实的书名,但是毕竟刊载了八种陆羽《茶经》,其中还有几种是罕见的孤本,以一个外国学者,能够有这种水准,实在难能可贵。

八、韩国茶经流传史

事实上韩国从事于《茶经》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最早是崔凡述在一九七三年《韩国之茶道》一书,收录了《茶经》的一之源至六之饮。嗣后一九八一年,金云学的《韩国之茶文化》,将陆羽《茶经》全书译成韩文,并将所谓的郑思本中文排版,列为茶书附录之首。从此韩国对于陆羽《茶经》才算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其后,经过徐廷柱、李圭正、金明培、韩雄斌等人的努力,韩国人对《茶经》的译介才算较为完备。其中以金明培的贡献最大,他的《茶经译注》,收入他所撰《韩国之茶书》中,内容包括《茶经正文译注》收录于页二一○至三九八,《茶经相关资料》收录于三九九至四四五页。引证翔实,资料丰富。堪为韩国之最。

九、西方茶经流传

西方有关茶经的流传,宏庸所知有限,没有深入研究。仅能枚举目前知见资料如下。

一.英译本有三:?WILLIAM UKERS:ALL ABOUT TEA。系一节译本。文句典雅,颇有可取。英国《大百科全书》本,此据欧阳勋说法,疑即BRITANICA ENCYCROPEDIA的一九二八年版。FRANCIS ROSS CARPENTER:THE CLASSIC OF TEA。系全译本。并非严谨的学术之作,有通俗水平,而由HITZ所绘的插图,则相当精彩。

二.至于义大利学者马克的《茶经》,则是近些年来汉学家的一个典范,该书印刷精美,条目清晰,引用书目史料繁多。以一个义大利人,能把《茶经》治得如此,实在不易。

来源:善本古籍,作者华宝齐,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1200多年后,茶圣陆羽故里复原《茶经》中经典,擦亮天门“茗”片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茶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今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首。

而这一切,都源起于湖北天门人陆羽所著的《茶经》。

图丨《茶经》由天门人陆羽所著

天门,古称竟陵。“竟陵”者,陵之竟也——大洪山至此突兀而止,面临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

自秦始置竟陵县算起,天门建制史长达2000余年,建城史也有1500年以上。

天门棉花产量居全国县市之首,有“三乡宝地”的美誉。是全国首个、湖北省唯一的“中国蒸菜之乡”,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湖北省人口第一大(县)市。

近年来,让天门名扬天下的,必然是“茶圣陆羽故里”这一头衔。

图丨天门陆羽雕像

01

陆羽故里,旧址遗迹遍布

唐朝复州竟陵城位于汉水北部,地处今天天门市的中部,天门河(古名为西江)自西向东横穿竟陵,与汉水汇合注入长江。

公元733年,一名婴儿被遗弃在了天门西湖之滨的雁桥畔。幸而,获龙盖寺(今“西塔寺”)僧人拾得并收养,得以栖身,因“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而取名“陆羽”。

图丨陆羽在天门西湖边长大

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参加一次乡饮酒礼活动,从被召来献艺的戏班子中发现十四岁的陆羽演技不凡,闻其好学,特地“捉手拊背,亲授诗集”给予鼓励,推荐他到佛子山(大洪山余脉天门山的最高峰)拜邹夫子为师继续读书。

邹夫子是位精通经史的学者。陆羽在这里潜心攻读“经、史、子、集”,为以后著述《茶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攻书之余,陆羽常到附近的野生茶林去采茶为师煮茗,由此养成了观察茶树、研究茶树生态的习惯。

图丨西塔寺

今天的天门市竟陵城区,以“陆羽”命名的各类场所,从官方到民间,俯拾皆是;陆羽亭、文学泉、古雁桥以及西塔寺、涵碧堂等陆羽旧址遗迹遍布。

天门政府每年还会举办“陆羽茶文化节”、“茶圣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竟陵先贤。

在距离景陵古城墙不远处,保存着一处陆羽品茶真迹——文学泉。

这是一座开凿于1600多年前的古井,直到今天依旧泉水潺潺,是天门的城市图腾,也是天门悠久建城史的实证,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丨陆羽故园

02

以“经”述茶,终成世界级经典

陆羽所著的所著《茶经》全书7000余字,分为上中下3卷,系统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为艺术和审美的层次。

图丨陆羽《茶经》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茶书,开启了茶的文化时代。此后,虽然茶的农学、科学内容与时俱进,但《茶经》对于茶的人文精神、社会担当和最基本界定却从不曾过时。

后世无论中外,对茶艺道精神的总结提炼都没有超过《茶经》“精行俭德”的范畴,即同时指向人的内心品质和外在行为。

图丨天门茶经楼夜景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及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陆羽在唐代就为人奉为茶神、茶仙。

陆羽同样受到了世界茶学界的推崇。1935年出版,美国作家威廉·乌克斯编著的《茶叶全书》中提到:“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而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又称《不列颠百科全书》),将《茶经》全文收入。

作为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陆羽极其自信地以“经”名茶,《茶经》亦终成经典。

图丨天门茶经楼藏茶殿内景

03

复原经典,屡获国内外“首次”

在天门,始终有一群人一直致力于将陆羽文化发扬光大。如被尊称为“湖北茶产业社会活动家”的石艾发(已故),成立了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组织了陆羽茶文化节、中国(天门)茶圣节等,邀请国内外茶人来天门参观考察。

又如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研究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从事陆羽与《茶经》研究的社会团体。先后成功复原《茶经》中有关采、制,煎、饮茶的全部器具以及制茶工艺,让大唐煎茶技法从文字走向现实。

2017年,由该会领衔的“茶经二十四器”复制课题项目正式启动。

2019年10月,《茶经》“四之器”24种29件的仿制工作完成,这也是国内外首次完整复原茶经“二十四器”。

图丨天门茶艺师用复制于《茶经》中的“二十四器”表演茶艺

再现陆羽煎茶法,还有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即茶饼。

《茶经》“三之造”中对煎茶用茶饼的制作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但千年来被宋代“点茶”和明清泡茶所取代,故而失传。且现代的普洱、白茶等各式茶饼,都煎不出《茶经》中所描述的茶饼的状态及风味。

图丨重现古法制茶的茶饼

2019年开始,陆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芬尝试复制《茶经》里的饼茶。至2021年,外观青绿,汤色浅黄、滋味甘醇的“竟陵陆子饼”成功问世。

2022年7月,该茶饼获第25届武汉中国茶叶博览交易会“最佳传承创新成果奖”;今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唐代蒸青茶饼”等十项技能绝技绝活脱颖而出,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十大绝技”。

自此,古法茶汤的幽香穿越千年,再次香飘天门。

图丨竟陵陆子饼

04

传承与创新,擦亮天门“茗”片

天门市以丰富的陆羽茶文化资源为依托,坚持茶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茶圣故里园景区。

同时,积极培育茶种植休闲体验基地,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茶旅互动新格局,先后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湖北省茶文化旅游示范区”等荣誉。

图丨今年4月10日,天门举行茶圣拜谒仪式

做好“陆羽”文章,传承与文化研究至关重要,创新与产业发展同样必不可少。

从古至今,受制于“先天不足”的地理条件,天门并没有种茶的传统。

近年来,天门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茶产业发展作为重点项目,列入该市“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布局佛子山等地,利用非基本农田、荒地开垦种茶,配套产茶区基础设施建设,还组建科技专班对茶叶种植相关技术进行指导,并出台奖补政策支持茶产业发展,茶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截至目前,该市茶叶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产量400余吨,并形成天门地方茶叶产品和茶叶品牌,多次在武汉茶博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将天门茶圣陆羽故里这一名片越擦越亮。

图丨天门佛子山茶园

来源:请你喝杯湖北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杜育有什么神迹,陆羽在《茶经》里居然“拍了拍”五次?

陆羽撰写了开天辟地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历代尊称“茶圣”,他取得成就是因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西晋的杜育就是陆羽上位“茶圣”之尊最重要的人梯。在《茶经》这部仅有7000余字的经典著作里,陆羽就连续提到他5次。杜育到底有什么神迹,被陆羽再三“拍了拍”呢?

杜育写有一篇《荈赋》(荈即茶),是历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文中写到,初秋时节,人们成群结队在野外山岗的茶园里采茶,然后选用岷山之水煎茶,用越州茶具喝茶,这是一场现采、现煮、现饮的欢乐茶会。全篇文辞优美,赞颂了国家地沃物丰,生活美好的自豪。在文学史上,茶第一次作为主角闪耀,推手就是杜育。后人也纷纷将杜育与陆羽并提。宋代苏轼在《寄周安孺茶》诗中写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宋代吴淑《茶赋》点赞道:“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也就是说,以茶为文最早的是杜育,可见《荈赋》在茶史上的地位。

据史载,杜育(?—311),字方叔,河南襄城人。幼年有神童之称,成年后“美风姿,有才藻”,时人号为“杜圣”,历任太守、右将军、国子祭酒(即最高学府主管,相当于教育部长)。西晋初年,皇后侄子贾谧组织了“金谷会”,会员24名,号称“二十四友”,经常在全国首富石崇的“金谷别墅”聚会,著名作家潘岳、左思、杜育等都是会员。这是一个在当时影响全国拥有权势、财富和舆论的团体组织。

《荈赋》这样写道: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开篇“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就有高山出好茶的意思,“瞻彼卷阿,实曰夕阳”,远望蜿延的山坡在夕阳映照下,茶树满山遍谷“弥谷被岗”,阳光充足(夕阳)、土壤肥沃(丰壤)、雨泽露润(甘露)的宜茶环境,自然出产好茶,因而饮后有神清气爽、困除倦消的功效,“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文中首次写到采摘秋茶、首次提到煎茶选水、首次选用陶瓷茶具,更让我们首次见证了当时煎茶“沫沉花浮”的茶汤特点和隆重的饮茶仪式。此文几乎搭建了陆羽《茶经》三卷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说,杜育之文已经反应了当时完整的从茶山、茶园到采茶、选水、选具、煮饮、品赏及其功效的茶事活动全过程,可惜的是此文散轶不全,现在流传的是辑录的残篇。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提到舀水或舀取茶汤的用具,“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是用剖开的葫芦(瓠)制成。他引杜育《荈赋》句子:“酌之以匏”,并解说道:“匏,瓢也,口阔,胚薄,柄短。”杜育所谓的“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意思是饮茶的仪式很隆重,效仿先贤公刘的庆典以匏饮酒之法(公刘是古代周族先祖)。

宋《茶具图赞》中的瓢(胡员外,名惟一,字宗许,号贮月仙翁)

陆羽对茶碗要求很高,推崇越州的青瓷。他在《茶经》“四之器”引杜育《荈赋》:“器泽陶简,出自东瓯”,并指出:“瓯,越州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杜育文中提到了最早的瓷器茶具,就是兴于魏晋盛于唐代的越州青瓷。陆羽欣赏越州瓷的青色“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更能衬托茶汤的颜色。

越窑青瓷茶碗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连续两次提及杜育。陆羽煎茶选水的标准是“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引杜育文句“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为“山水上”注解,即泯山之地的清泉;煎茶要求“汤花”的色泽白色,描述汤花的术语就直接采用杜育文句“沫成华浮”中的“沫”和“花”(华)。《茶经》将汤花“沫饽”细分,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陆羽强调的汤花色泽复制了杜育文句——《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是也,即汤花白色如积雪,明亮如春花开。显然,陆羽“煎茶法”是杜育“煎茶法”的升级版,对汤花沫饽的要求也基本相同。

陆羽第五次提到杜育是在《茶经》“七之事”中,他列举了唐代以前的名人饮茶史料就提到杜育之名,却不列他《荈赋》的有关文字,可能是文字已经前述的原因。

杜育煎茶取水“水则岷方之注”在岷山之地,也就是说这次现采、现煮、现饮的茶会活动标注的地图位置在川蜀,自然采摘、饮用的是蜀茶。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即指当地茶叶用当地的泉水煎茶得“水土之宜”为佳。

西晋流行蜀茶,当时的张载称蜀茶“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孙楚认证的“原产地证明”《出歌》有“姜桂茶荈出巴蜀”,所以当时的四川大妈在京城洛阳卖茶,应该也是蜀茶(《茶经》“七之事”傅咸条目)。西晋后三五百年的唐代,蜀茶仍旧流行,有“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杨晔《膳夫经手录》)之称。“蜀茶”与“越碗”在唐代曾经是标配,几乎与杜育在文中首倡的一脉相承。唐代孟郊有诗句“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蒙茗,蒙顶山茶),施肩吾《蜀茶词》“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煮茶部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人们的饮食习惯其实没有多少改变,只是因为人口增加,要求的食物品种更丰富、原料更高产而已,吃来喝去的米、面、肉类、蔬菜、饮料……几千年了人们至今仍旧这么消费,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朝代更替几乎没有关系,茶叶喝了几千年,可能还要继续喝上几千年。西晋的茶叶史料少,是由于西晋仅50年历史(266—316),但是仅凭“二十四友”中张华、左思、杜育、刘琨的饮茶史料和前述的其他零星史料,就可以想见西晋时代,茶在中原上流社会受追捧的程度,也就是说中原饮茶不会因为西晋后的改朝换代而断绝,显然比一般认为的“中原流行饮茶是唐代禅教兴茶而起”其实已经早了几世纪。

来源:中国茶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003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