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描述

找到约1,103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图片直播|马边绿茶•第八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茶友网在现场

2019年第八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茶友网(原中国普洱茶网)小编带你逛茶博会——马边绿茶。

图片描述  


普洱茶“绿茶化”现象该怎么理解?

普洱茶“绿茶化”是行业内近二十几年来,最值得深度讨论的现象之一。


这个话题本质上是一个“观点”,但容易被认为是一个“事实”。很多误解由此产生。


比如,认为普洱茶“绿茶化”就是指普洱茶制茶工艺过于接近绿茶。而事实上普洱茶的毛料,本质上就是晒青绿茶。


所以“绿茶化”如果从工艺层面去理解,解不通,非常片面。


这个现象其实是一种品饮观的错位。


普洱茶审美和绿茶审美是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在长期品饮的过程中建立的。两种审美的核心有本质区别。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




1


不同品饮习惯所带来的不同审美



如果非要将普洱茶和绿茶对立起来讲,那这个对立并不在加工工艺上,而在审美习惯上。


绿茶审美是什么?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茶贵新酒贵陈」。

(tips:酒是发酵食品,相当多的发酵食品都有越陈越好的特点。)


「茶贵新」中这个茶主要就是说绿茶,在标准工艺下,越新鲜的绿茶,茶氨酸的含量越高,喝起来也就越鲜爽像龙井、碧螺春这样的茶,开头半年最好喝,如果时间久了,翻年了,茶氨酸就会衰退,鲜爽度降低,品饮价值也就下降了。所以绿茶就不适合长期存放。


用一个字来总结,绿茶喝的是“鲜”。




普洱茶审美是什么?


早期喝普洱茶的都是珠三角、南洋地区,这些地方往往会将普洱茶进行一段时间的存放,再用于日常饮用。


为什么要存放?因为在仓储中茶叶的苦涩和刺激渐渐褪去,醇厚度和喉韵渐渐产生。这样的茶不但更符合当地人的口感,而且对身体大有裨益。


这个仓储中的变化就是后发酵,这个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缓慢作用,有刺激性的儿茶素大幅降低,温和养胃的茶多糖渐渐增加。这种变化而得来的温润,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醇」


这特点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得来,不是新茶就能有的,这就是“越陈越香”。普洱茶的审美离不开越陈越香,这是普洱茶审美的核心。



|小结|


绿茶喝的是「鲜」,而普洱茶喝的是「醇」
再做一个比喻: 我们偶尔会看见蚂蚁往窝里面搬运树叶,其实蚂蚁不吃树叶,它们收集树叶,等它发酵,长出真菌,也就是鸡枞。蚂蚁是吃鸡枞菌的。
绿茶审美和普洱茶审美的区别就是:绿茶喝的是叶子,普洱茶喝的是「鸡枞」。





2


普洱茶“绿茶化”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发展,山头茶、古树茶崛起,很多人形成了一种直接喝新生茶的习惯。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把晒青绿茶当做什么来喝?
当作普洱茶来喝的话,茶叶需要仓储后发酵,等存出了厚度和喉韵,然后才喝。
如果直接新茶就喝掉了,实际是把它当作绿茶喝了。这就是所谓的普洱茶“绿茶化”现象。

 



对于执着于普洱茶审美的人,还没等到这个茶最精彩的时候就把它喝掉,是个很可惜的事情。


对于本身就接受绿茶审美的人,喝新茶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不清晰理解普洱茶“绿茶化”,容易把一些概念混淆,产生很多假问题。


很多人就是错把这个“绿茶化”理解为是在说工艺。而一旦觉得“绿茶”和“普洱茶”在工艺上是对立的,就会去思考普洱茶的工艺到底是什么,至少它肯定不是绿茶的工艺,于是创造出来一些想象产物,或者搜罗出一些猎奇旧事。


错误理解普洱茶“绿茶化”概念,某种程度上帮助一些不太利于越陈越香的工艺的传播





3


从7572到8592



普洱茶“绿茶化”现象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我用勐海茶厂的7572和8592这两个茶来举例。

 

绿茶审美下的固定思维

绿茶的审美基于鲜爽,品质因子是茶氨酸。


而芽头越多的茶,茶氨酸越多。所以绿茶审美对含芽率的要求特别高,在绿茶审美的语境下,含芽率对茶的价值有决定性影响。



|7572到8592的变化


对于珠三角或南洋这些普洱茶的长期销区来说,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当地人反而觉得级别太嫩的茶,可能会转换太慢,或者转化不出醇味。他们有自己的经验总结,更喜欢相对壮实一点的茶。


这种态度在邹家驹先生的记载中可见一斑:


香港经过多年的实践,认定芽头毫尖不宜生产普洱茶,原因是嫩叶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低。醇化普洱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多多益善云南的科学实验结果,也验证了香港的市场经验。


“1974年后,云南省茶科所王海思等开展了茶叶化学成分分析,经多次测定,得出云南大叶茶化学成份的多酚类物质明显高于小叶种,含量一般在30%以上,高的可达40%左右,儿茶素总量多在15%以上,夏秋季含量高于春季。”(见《云南省志·科技志》)


——《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种》邹家驹



其中有些知识点可能需要更新,本文不展开了,但当时香港人的审美态度却是相当明确,毋庸置疑了。


80年代南天公司来到勐海茶厂做茶,想拿到香港卖,勐海茶厂专门给南天公司做了一个唛号8592,按照需求大量定制。


(tips:唛号中的四个数字,前两个数字代表这个产品的初创年份,第三个数字代表主要级别,第四个数字代表茶厂。

7572,就是1975年开发的产品,7级茶为主料,2代表勐海茶厂;7581,就是1975年开发的产品,8级茶为主料,1代表昆明茶厂;8592,就是1985年开发的产品,9级茶为主料,2代表勐海茶厂。


为什么会有这个改变呢?因为7572太贵,要便宜一点。要便宜的话,级别就要放低,于是把七级茶改成九级茶。这一改,恰恰迎合了香港人的审美。


8592的销售量,从南天公司的反馈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比7572要受欢迎得多,销量也大得多。


今天老茶圈子内所谓的「紫天饼」,也就是早期的8592,确实比同期的7572卖价要高。

 

八十年代的7572



为什么8592普遍的品质更高呢?


当时国营茶厂的生产观念受绿茶思维的影响,认为芽头多的茶好。


什么样的茶芽头多呢?离茶场比较近的坝区现代化茶园。这些茶要优先做烘青绿茶和红茶。


由于8592它对原料的级别要求低,所以就轮不上用坝区茶,而会选择山区路远的村民做的相对粗老相对难看的毛茶。


今天看来,勐海的山区里那时候以大树茶为主,所以8592的大树茶的含量就会比同时期的其它茶更高一些。




紫天饼(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茶叶进化论李扬 编辑|高雯



为什么老有人说生普不是绿茶?

—“这是什么茶?”

—“普洱生茶。”

—“是绿茶吗?”

—“不是,是普洱生茶。”

发生在茶店的这样一段对话,成功在初来乍到的客人头上打了一串问号,客人一脸茫然地点了点头,似懂非懂。

普洱生茶是不是绿茶?这个问题其实无需再论,《制茶学》早已经说清楚了。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是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后,采用日光晒干而成的绿茶。”

——出自《制茶学》

从六大茶类的分类来看,普洱生茶属于晒青绿茶,这就是绿茶呀。这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并不算一个冷门知识,那为什么老有人说生普不是绿茶呢?

有一种可能,市场对晒青茶的了解不多,当晒青和普洱两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同时出现,有些无所适从。

说起绿茶,一般会直接想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太平猴魁这类烘炒青绿茶,但很少有人想起晒青绿茶。晒青茶主要作为发酵茶的原料,很少直接销售,知名度远不及烘炒青和蒸青,导致晒青茶被“冷落”。

甚至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晒青茶”是直接太阳晒干的。由于对普洱茶的晒青茶的制作不熟悉,甚至从业五年多的培训讲师(不在云南)都认为晒青是不经过锅炒杀青的,可见大家对晒青茶了解之少。

实际上,六大茶类和普洱茶并不属于同一逻辑序列。六大茶类是以工艺划分的,描述的是不同的加工方式;而普洱茶却是以地域来命名的,是一个文化产物。

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两条逻辑线出发,强行将两种逻辑糅合在一起,只会越描越黑。

锅炒杀青后,日光干燥

而在云南,还存在另一种可能:为了区分生普和其他绿茶的不同,有意无意间造成的差异化。

普洱茶和绿茶的审美差异,让“生普不是绿茶”这种说法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因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这使得生普(晒青)需要和烘炒青绿茶划分开来。万一说了生茶就是绿茶,那还怎么「越陈越香」呢?毕竟在大家的印象里,绿茶是不适合长期存放的。

为了强调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干脆就一言以“避”之——生普不是绿茶,泾渭分明。

烘炒青的审美在于「鲜」,需要尽快喝掉来感受它的鲜爽;生普(晒青)的审美在于「陈」,经过转化会更加适合品饮,呈现它越陈越香的特性。

两者品饮习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生普和其他绿茶的差异,而且晒青绿茶其他绿茶在外形、口感上的差异实在明显,于是晒青茶(生普)似乎在绿茶中显得格格不入。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极容易被误解的概念:普洱茶绿茶化。

这个概念的提出,让很多人产生这样一种误解:生茶的工艺不是绿茶工艺,一旦杀青杀太熟了就把生茶做成绿茶了。

其实这个概念是早期珠三角南洋地区的一个共识,倡导生茶不要一做出来就把它喝掉了。喝生茶如果求“鲜”、求“新”,就把普洱茶当绿茶喝了。普洱茶应该摆一摆,喝它的醇厚和韵。

这才是“不要把普洱茶绿茶化”的语境。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独特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也恰恰成了它的羁绊。

找到约1,06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