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龙井古韵

找到约6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访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英杰

累世积淀 ,犹记千年茶风;新开一盏,传承盛世茶香

——访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英杰

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

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屈原在《离骚》里曾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隐喻君子品德之高尚美好。由此观之,“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可谓是文人雅士对于饮食的至高赞誉了。而这份赞誉的背后,是一段传承千年的古韵茗香,是一枚饱蘸风雅的文化遗珠,更是一个在新时代重焕风采的传统产业——西湖龙井。

出身茶人世家的戚英杰凭借对西湖龙井的一腔赤诚,引领家族企业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忠实传承手工制茶技艺,积极融入“互联网+”潮流,筹建国内第一座西湖龙井博物馆,把承载了唐宋盛世遗风的茶文化引入当下,也推向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

西子湖侧畔 ,传世有茶香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无论是在文士骚客的佳句名篇里,还是古今游人的流连目光中,杭州无疑都是一片深得自然慷慨馈赠的灵秀之地。这里不仅有西子湖畔的画桥烟柳、云树笼纱,有环湖而抱的逶迤群峰、秀美林泉,还别有一段饱蘸了千年风流的悠悠茶韵,那就是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

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东至南山村,西至灵隐、梅家坞,南至梵村,北至新玉泉以内的龙井茶基地,为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东起北纬三十度黄金线穿山而过,起伏的峰岭引来了东南的暖湿气流,又将西北寒风阻隔在外,独特的白砂土与黄红壤疏松肥沃、通水透气,共同孕育了“茶中圣品”西湖龙井,也滋养了一个世代以茶为业的龙井世家——戚氏。戚英杰正是这个茶人家族的第十二代传人。

2009年,随着父亲年事已高,原本建筑专业出身的戚英杰放弃了对口工作,回来接手家族产业。尽管有着久浸茶香的家学渊源、也不乏自小培养的浓厚兴趣,但对于当时的戚英杰来说,这依然是一段颇为艰难的“跨行业”之旅。

进入企业的头三年,他沉下心来辗转各个基层岗位,潜心钻研西湖龙井从采收、炒制、加工到成茶的工艺流程,以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和对天时节令的顺应,守护西湖龙井“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之誉。

西湖龙井的采收历来以早为贵、以嫩著称,尤其清明节前采制的明前龙井,素有“女儿红”的美称。为了不坠西湖龙井茶的传世嘉誉,戚英杰坚持“只做春茶”,每年的青叶采收只在3、4月间的早春时节,最长不过一个月。时间虽短,对青叶品质的把控却绝不简单。举凡长度、色泽、品相乃至芽叶数量,戚英杰都带领团队严格遵循相应的采收标准,从源头奠定西湖龙井茶的上乘品质。

繁忙的采收季里,每一丛鲜嫩的龙井青叶都是“才下枝头,便上案头”,第一时间经历晾晒去青、粗筛分类,在短短数天时间里失水、降苦、增香,完成生命中的第一道蜕变,然后进入最为关键的炒制环节。

为了保留西湖龙井的醇正茗香,即便在春茶生产的高峰期,戚英杰也坚持传承古老的手工制茶工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鲜叶的品相,灵活运用“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十大手法,依次对龙井青叶进行粗制、精制、储存,一丝不苟地执行全流程标准化工序,最终将一捧叶片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叶底细嫩呈朵的西湖龙井茶呈现在世人面前。

不仅如此,随着“大数据”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戚英杰还建立起了一整套龙井茶溯源系统。通过系统,消费者和公众可随时查看茶园的实时景象,对西湖龙井茶从种植、施肥、修剪、采摘、加工的全管理流程进行追溯和监督,从而确立起西湖龙井茶市场的监管与诚信体系。

在戚英杰重重把控下精制出的龙井春茶,一经冲泡便香馥若兰、汤色清亮,入口齿颊流芳、沁人心脾,更富含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久饮可生津止渴、提神抗衰、清热利尿、强心解痉,还具备减脂降压、防癌抗菌等保健养生功效。2010年,它曾以“中国十大名茶”的身份入驻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2016年,又成为G20峰会的官方专用茶。

凭借着惊艳国际的绝佳品质和对传统制茶工艺的体系化传承,戚英杰荣获杭州市西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的“第二批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传承人称号,带领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开启了延续古老工艺、弘扬龙井茶文化的崭新征程。

一盏传古韵 , 一盏引新章

西湖龙井,因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周边群山而得名。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已经有了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至于宋元,龙井茶从山野禅寺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先有杭州太守赵抃以“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上点龙团”之句,记述高僧辩才烹茶待客之事,又有诗人虞集以“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盛赞龙井之色清味甘。到了明清,《湖儒杂记》称其“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则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也。”相传,清乾隆帝下江南时就曾游龙井茶园,还亲自采过茶叶、看过茶农炒茶。时人将其采摘过的十八棵茶树圈地而养,称之为“御茶”,至今仍可在狮子峰下见到,“龙井问茶”更因此被列入西湖“新十景”。

而这里,也正是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1350亩无公害西湖龙井茶基地的所在之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政策。为了解决茶农的销售问题,戚英杰的父亲戚国伟联合茶区六名村支部书记,成立了杭州西湖龙井茶叶公司。创业之初,由于缺少资金,企业步履维艰。戚国伟拿自家房子当做经营场所,又向银行贷款数万元,带领乡亲们蹬着三轮车,晚上到茶农家里收购茶叶,白天到景点贩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成长壮大。在戚国伟的带领下,公司自1986年开始承办国家礼品茶,始终是浙江国礼龙井的唯一指定生产企业,所创“贡牌”西湖龙井更是唯一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的西湖龙井茶品牌,先后招待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德国总理默克尔、俄国总统普京等各国政要,并为此收到过国家外交部的贺信。

三十载流金岁月,父辈茶人的砥砺拼搏让当初小小的乡办企业一路高歌猛进,发展为了如今实力雄厚、颇具规模的“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不仅建起了占地4000㎡的办公楼、加工厂及仓储,在北京、上海、西安、扬州等各大城市开设了300余家“贡”牌西湖龙井茶专卖店,更激励着戚英杰不忘初心、再续辉煌。

面对厚重悠长的千年古韵和珠玉在前的父辈佳绩,戚英杰化压力为动力,凭借坚韧的意志,先后迈过了景区厂房建设、机械设备更新、工艺调整优化甚至是监督施工时不慎从高空坠落受伤的重重坎坷,积极利用现代营销理念与网络信息技术,带领企业和品牌实现了新的发展。

戚英杰直言:“西湖龙井茶的名贵,不仅在于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更在于它的天然稀缺。”就目前而言,龙井茶共有钱塘、越州、西湖三个产区,合计种植面积约110万亩。其中,只有西湖产区所产的龙井茶才能被称为西湖龙井,而西湖产区的茶园却仅有2.3万亩。换言之,对于西湖龙井茶企来说,产量的突破并非可行之策。为此,戚英杰为企业谋划了三个清晰的品牌体系:一是优中选优的“狮峰龙井”,贵在做精;二是咬定核心主产区的“西湖龙井”,旨在做强;三是广纳周边产区优质茶源的“龙井茶”,意在做大。

在此基础上,戚英杰一方面持续巩固传统营销渠道,另一方面积极顺应“互联网+”潮流。不仅带领企业进驻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成功带动大额销量,还在疫情复工后大胆尝试直播带货,2小时销售额超200万,有力提升了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构建起了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体系。

与此同时,戚英杰也在带领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谋求进一步的转型升级,计划引入外部资本筹备上市,希望将西湖龙井一脉的千年茶韵与传世茗香送上更加广阔的舞台,弘扬传统茶文化,重现唐宋茶风尚。

文化载茶史 , 风华一馆藏

在戚英杰看来,西湖龙井不仅是产品品牌,更是文化标志。守住西湖龙井,就是守护和传承千年茶文化。因此,在他的心中,始终藏着一个“西湖龙井茶博物馆”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筹谋六载,踏遍千山。

2013年,戚英杰跟随杭州市农办到欧洲考察。期间,当地一家专供皇室的酒庄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酒庄里有个很小的展览室,里面放满了书册,随手抽一册出来,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历代的酒标,一个酒标就是一个与皇室相关的故事,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赞叹之余,戚英杰马上联想到了西湖龙井的境遇。

当时,国内一年的西湖龙井茶消费数据为一万吨,而真正的西湖龙井产区产量实际只有约550吨,巨大的差距背后是鱼龙混杂的市场乱象。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业界对西湖龙井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国人对西湖龙井茶的模糊认知,更是西湖龙井茶文化的荒芜与遗落。从那一刻起,戚英杰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西湖龙井茶建一座专门的博物馆。

为此,他耗费巨大精力,多方收集龙井茶的文史资料与实物。北宋年间的茶碾、杭州出土的铜折叠火铲、道光三十年的布政使司牙贴,还有见证了杭州一带一路茶叶史的方正大茶庄红木茶箱等,都被戚英杰收入博物馆,用来纪念那些充满茶香的历史时光。2019年,这座由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独家出资,由戚英杰和收藏家赵大川共同担任馆长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于龙坞茶镇落成,前后耗资四百多万,占地1600平方,收藏了一千三百余件文献文物资料,向每一位茶人、来客诉说着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传统茶文化正在逐年复苏,盛世品茶的风尚更吹进了年轻一代的群体当中,西湖龙井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戚英杰也时刻履行着作为西湖龙井制茶工艺传承人的职责,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进入企业,借由培训与展馆将西湖龙井茶的宝贵传承分享给更多的人。

来源:贡牌狮峰龙井茶

狮峰龙井第一波茶芽初展,距离开采预计还有10天左右。(实时产区图播报)


浙江,狮峰山

当地最低温度18℃,最高温度29℃,多云

西南风2-3级,相对湿度70%


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也就意味着严寒逝去,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很快,辽阔的大地上,即将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


这时,龙井村第一波萌发出的芽头隐约有了成熟之态,由于发芽数量有限,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更是稀少,带着积累了整个冬天的鲜醇至味,让人无限向往。


图片拍摄于2019年3月20日,浙江狮峰龙井村,第一波茶芽已萌发


狮峰是首屈一指的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狮峰龙井尤为上品”是所有人公认的,上品狮峰更出自龙井村胡公庙,也就是乾隆批文十八棵御茶所在地,这里的地形、土壤在狮峰不大的区域中也是得天独厚的,产自这里的茶,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


 图片拍摄于2019年3月20日,浙江狮峰,龙井村


狮峰山一带有着良好的地理环境,所产的茶叶光滑扁直,色泽如天然糙米,滋味柔和甘芳,清香持久,回味隽永。也只有狮峰产区,敢去掉西湖俩字,而后名气反而更大。


 图片拍摄于2019年3月20日,浙江狮峰,龙井村


 图片拍摄于2019年3月20日,浙江狮峰,龙井村



“外表隽秀,内里却劲道暗涌,如山岳临渊,侠者临风”。曾有一位茶人品后,陶醉之余做如此观想,赞叹此茶境界之旷远。有如文武兼修,圆融如意,气韵悠长。



在龙井村产茶制茶的茶农众多,世代坚守着这片肥沃昌茂的土地,为世人培育香郁扑鼻狮峰龙井。陆洲东先生,也是其中一位。



陆老家族世代居住于龙井村,祖祖辈辈在龙井村种茶、制茶。


他2011年成为龙井村最年轻的炒茶王,西湖龙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国家高级炒茶技师,国家高级评茶师。16岁开始学习炒茶的他,如今与茶叶朝夕相处已三十年。



他炒得一手好茶,已经是远近闻名,每年陆家的狮峰龙井早在采摘之前就会几乎被预订光。


并且他一直坚持手工炒茶,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打磨每一片茶叶。掌握火力圆融自如,能把不同的火候放在最好的点上,将茶叶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炒出的茶香水交融,口感鲜爽。



这次推荐的两款狮峰龙井,其中一款是来自狮峰龙井传统核心产地龙井村。另一款的产区,则是公认的狮峰龙井最核心小区域——狮峰山胡公庙,这里是乾隆批文“十八棵御茶”所在地,产量稀少,更为珍稀。



这两款狮峰龙井,和“十八颗御茶”相同,为西湖当地土生土长的龙井群体种,“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历经千年的自然选择,让其逐渐演化为和当地生态环境共生状态更好的品种,也是口感上乘,滋味饱满,最具代表性的龙井品种。



试想,当你在这个春天分享到这一泡狮峰龙井,寻一雨后清晨,一杯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茶香,鼻端萦绕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轻轻地随着茶中的涟漪,向这雨露春景荡漾开来。



细细地品味,或许能从茶中,渐渐地品味出西湖上那牵扯古韵遗梦的情怀来。“一杯春露暂留客,两靥清风几欲仙。”

茶语X吴晓波频道百匠大集2019年春茶季现已开启,2019年狮峰龙井现福利价众筹预售,产区直供,众筹结束即恢复今年市场售价,预购从速!


2019

龙井村狮峰龙井·明前茶、

胡公庙狮峰龙井·明前茶、

胡公庙狮峰龙井·开园茶(头采全手工)

众筹预定通道开启

逾期关闭通道,无茶可补


龙井村狮峰龙井·明前茶

415元/50g

预计4月初采摘

4月中旬发货


胡公庙狮峰龙井·明前茶

598元/50g

预计4月初采摘

4月中旬发货


胡公庙狮峰龙井·开园茶(头采全手工)

2280元/50g

预计3月底采摘

4月中旬发货

传统茶禅文化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是指我国人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摄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像志》,则是以影像的方式致敬农业文化遗产。该书汇编原农业部发布的第一、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39项,接下来将要介绍的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便是其中之一。

图为清晨从空中俯瞰西湖区白乐桥,民居与茶园完美地构成了一幅田园诗画。(王艳萍 摄)

这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这么喜爱茶。这种低矮的绿色植物的叶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种稀松平常而又不可或缺的存在。

人们饮茶,由此延伸出制茶、品茶、用茶、赏茶、诵茶、为茶制造各种器皿等一系列茶文化。但是,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把茶叶当作饮品的?现在众说纷纭,已不可考。中国现存历史最久、最完备介绍茶的一部书,是唐代时陆羽写作的《茶经》。这本书翔实地记载了前人和当时人的茶叶生产经验,从茶叶的起源,讲到了饮茶的器皿和品茶法。可见,陆羽写《茶经》之时,中国的茶文化已经趋近成熟。《茶经》中的第八个部分,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茶叶产区。在介绍浙西产区的文字中,有这样一句话:“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这是说今杭州的天竺寺、灵隐寺是钱塘地区的茶叶产区。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对杭州产茶的记载。

西湖龙井茶的优良品质,除得益于西湖山水的环境条件之外,最根本的是赖于西湖茶农对茶园的精耕细作、巧施用肥,及对成茶的细采精炒等一整套生产技术。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王艳萍 摄)

当天采的鲜叶陆续都收来了,需要分开晾干。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是为一绝,鲜叶摊放,火力锅温都需要精细掌控。龙井茶的炒制技术相当考究,手工炒制龙井茶在如今已经比较少见了。(王艳萍 摄)

北纬30°是世界公认的茶叶产区黄金带。杭州西湖,恰好被这条黄金带穿过,是龙井茶的故乡。杭州龙井茶文化系统就是以龙井茶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以及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西湖西南畔的群山上空,常常氤氲着从西湖飘来的水汽。连绵的群山阻挡了北来的寒气和南来的暖流,氤氲的水汽在炎热的亚热带气候中,既遮挡了部分光照,又提供了足够的湿度。龙井茶树便在这独特的地理小气候中生长,以此培育了龙井茶叶色翠、形美、香郁、味醇的特点,以及“淡而远、香而清”的独特味道。“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到今天,西湖龙井茶已经冠列中国名茶之首。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外,考究的采制技术也是成就西湖龙井茶的重要原因。西湖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特点:早、嫩、勤。鲜叶嫩、匀、绿是龙井茶的基本要求。在鲜叶采摘回来后,还要经过八道工序才能制成成茶。炒制过程中,对“抓、抖、(透)搭、拓(抹)、捺、推、扣、甩、磨、压”十大炒制手法的灵活运用,是考验一个茶农是否成熟的标志。在多年的发展中,当地的茶农对茶叶的细采精炒有着一整套成熟的生产技术,他们世代守着自己的一片茶园,种植栽培、采摘炮制的手艺和精致的茶文化在他们中间代代相传。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西湖龙井茶融入杭州的角角落落,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细细品味,或许能从一杯茶里,渐渐品出牵扯古韵遗梦的情怀。(王艳萍 摄)

老辈人对龙井茶是敬畏的,对于这一能改变茶农生活命运的营生,自然会有很多祭拜的形式,流传至今已简化了很多。图为当地茶农在祈祷风调雨顺。(王艳萍 摄)

(来源:中国摄影出版社)


找到约6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