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临沧茶人

找到约2,840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邦东“老黄片”:老茶人说好.新茶客嫌歹?饱受争议的「普洱茶」

云南的茶人说:“普洱茶是常青树,终年常青也不掉叶,所以不会是从地上扫的落叶。”

黄片,不一定很大的叶子 ... 是由于没有及时采摘而使茶叶发老了(古茶树的采摘特殊性,同是一棵树,有的叶子很嫩有的叶子已经成熟,但是都得一并采摘,不然会影响下一次都发芽),但是这在摘茶叶时很难观察得到,必须在晒青后筛检才能知道(所以它不是病叶.枯叶)。

其特点就是“甜润.耐泡”,“少苦少涩”,“古茶树和荒野茶树等树龄足的茶树”,“多是第三叶”,“品相不足.温柔有余”等~


阮福《普洱茶记》中提到:“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

黄片.是成熟的叶子.或接近成熟的叶子.它已经不大会再长大了的.但在树上或未炒青前.它都还是绿色的.

茶叶在春天或采摘后发芽.成长速度很快.一次可能长出好几片叶子.有些还是嫩芽.有些已经将近成熟.而将近成熟的叶子采摘下来经炒青后就变成黄色.而且揉捻后不易捲缩.而成为所谓的黄片.

有人炒作吹嘘它为普洱茶中的瑰宝,也有人说它是枯叶.病叶……

「生不喝黄片,熟不喝茶头」

坊间又说,“普洱黄片是级外茶,茶商基本不收,普洱茶头是发酵下脚料!”

黄片确实矿物质较丰富.但所含重金属也容易超标.所以少量或不常喝是对身体危害不大.但如常喝.又喝大量,就容易产生较大危害.如铝容易造成老人痴呆症.氟也有很大危害.

泡茶方式也有差别.如果只是以冲泡的方式泡茶.其浸出物所含重金属含量不多.如果经长时间闷煮.则会释出较大量重金属化合物.喝多了则容易对身体产生危害...

「山上采茶人,都饮用黄片」

黄片说白一些就是老一点的叶子,都是同一株茶,为何黄片就会含有重金属,而嫩叶就少一些,那这茶到底能不能喝呢?

据说,山上采茶人都饮用黄片,招待客人也煮普洱老黄片,这是以示客人为尊贵!

云南等少数民族的“大礼”就是煮茶来以示欢迎客人,以“大叶”(黄片)煮上3小时左右与贵宾一同饮用。

这里摘一些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做研究:

茶树中的氟以叶中含量最高!研究证明氟主要累积于成熟叶中,并随叶龄的增加而升高;除叶龄外,环境与树种亦是造成氟的含量多寡的因素。

相关研究指出优质茶的氟含量较低如(绿茶.乌龙.红茶) .粗茶(黑茶)氟含量较高!此为叶龄影响所致!但奇怪的是优质茶含氟量虽较低但氟却容易在冲泡过程浸出,反之粗茶却较不易浸出,氟的浸出量与水温的温度成正比!一般而言前五分钟会大量释出。

研究亦证明第一及第二泡的茶含氟量最高!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氟的摄取量为2-4mg/天,而黑茶氟含量每公斤为113-637mg,平均为每公斤200mg ,倘若以每公斤200mg氟含量的茶日饮10g而言,其氟的浸出物以80%计算,则每日从茶摄取的氟为1.6mg ,但若是氟含量超过500mg/公斤,则每日10公克的茶其氟含量已超过建议饮用,以10g以下为宜。

结论:

一.老叶含氟量较新叶高但氟浸出物较新叶低,是否能推论出老叶不适饮还有待商榷?

二.每日的茶叶饮用量以不超过10克为宜,否则容易氟摄取过量;

三.前二泡最好不要喝,第一泡洗茶后可静置五分钟待氟溶出,后再冲泡第二泡并将茶水倒掉!


  • 茶名:邦东老黄片
  • 出品商:小茶控
  • 平台:淘宝
  • 品种:云南大叶种
  • 形状:砖茶
  • 产地:中国云南临沧
  • 特点:古树纯料
  • 色泽:金黄透亮
  • 年份:2015年
  • 季节:春





原料采自临沧的邦东茶区,饼面平整,经过6年的陈化,已显油润,滋味够甘醇.甜润度极佳. 陈韵渐显……有人说普洱茶最佳适饮期以5年为分水岭,所以6年陈的普洱茶无论是滋味还是口感都是达到一个特别舒服的存在,你觉得呢?










老黄片在茶区还有一种较特殊的作法:

“老黄片”是采摘茶树上的老叶子,经过杀青制成。但制作老黄片杀青的方法跟制作普洱茶的锅炒杀青不同,是以“涝青”,就是把采摘来的老叶子放在沸水锅里煮一下,用热水高温破坏鲜叶中的酶活性,待到叶子萎蔫时,捞出晾晒,待干后即成老黄片。冲泡前最好放在碳火上稍微烘烤,这样有助于老黄片的香味在饮用时全部释放出来。

茶圈的内卷与躺平

太残酷了

今年最流行的一个词叫作“内卷”,勤劳善良勇敢的中国人民通过长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天下何处不内卷之局。茶,也不例外。

内卷和内卷不一样。在有的领域,你有点壁垒,有个门槛。不管是资金,技术,文化,还是什么壁垒,抗内卷能力就强一些,至少有个护城河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有一个领域,传播学上专业术语称为CNB,这个领域因为毫无壁垒可言,有张嘴就跨过了门槛,而且不管怎么卷都不上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发现了这个传播学规律,总结为一句谚语:CNB不上税,这一规律目前仍然适用。

在茶领域,真正修内功的少,玩概念的多,茶学慢慢就变成了玄学。看似云山雾罩,门槛却低的不能再低。门槛有多低,内卷就有多残酷,本文将回顾逐步内卷的历史进程,剖析其中原因,进而为消费者提供应对策略。

别给我整那些没用的

茶领域靠立什么flag来向鄙视链顶端冲锋呢?

靠包装?你花一年研究出来的,肯定有人一天就给你仿出来了,大多数人根本不关注细微差异,仿品成本低得多。

靠工艺?大师们用几十年攒下的功夫换点收入无可厚非,问题是换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个领域也越来越内卷了,大师的脸皮快速贬值,对产品加持有变为负值的风险。

弟兄们,有没有更简单粗暴一点的?

有啊,前面不是说了吗?传播学理论现在不就用上了吗!

茶界传播看普洱,普洱传播看古树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要来就来粗暴的,别整那些没用的。

茶叶三根本:原料、工艺、藏养。工艺大家看不懂喝不明白,藏养得几年才能出效果,这些都太不粗暴了,最粗暴的就是原料。原料一是树龄,二是山头,这两件事上把传播学理论用上了,就可以闯荡江湖;用好了,就可以打遍天下。

树龄的内卷

在树龄领域,本来过去没有古树的概念。早些年说百年古树,大家都觉得高山仰止,倍加珍惜。经过多年内卷,一个月卖的茶还不够门口停车费的小铺,拿出一饼茶拿都是千年起步。你拿一饼两百年古树,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最有意思的是,有的还给你说的有零有整,好像当年刨坑种茶籽的时候,他就在场,你说这穿越上千年,不为大富大贵,不为山盟海誓,就为了卖你一饼1280年的古树茶,你说这容易吗?

树龄普遍内卷之下,各地茶树王的树龄就成了敏感话题,你定低了,对不起乡亲父老,对不起地方经济;你定太高,变成其他地区的眼中钉,遭人嫉恨。

这个时候,掌握传播学理论就非常重要了。莽夫角力,习惯先发制人;高手过招,却最忌先亮底牌。你要是定了八百,别人就可以定一千;你要是定一千,别人就可以定一千五,这个时候你再改,就露怯了。

但同在江湖,多少还是要留有余地,别人八百,你定三千,这就欺人太甚,坏了规矩,也无法长久。卷来卷去,大家卷出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卷出一个有里有面的江湖,也别说普洱茶,商业社会,不靠套路靠什么?

我是你大爷

树龄这个东西就是个数目字,有点过于直接了,可操作的空间非常有限。真正操作空间大的是山头。

这方面的打法就又不一样了。讲究的不仅是先入为主,更要一招毙命,不留余地。本来易武茶历史底蕴摆在那里,占了很大的先机,但是这方面疏忽大意了,有一个“易武为王,班章为将”的slogan,但是没怎么花力气宣传,留了活口,结果后来被班章的一句“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给彻底碾压了。

如果说普洱茶领域有什么经典营销案例,“班章为王”估计要拔得头筹。你想想易武和班章的关系,本来是你是大哥,你的小弟现在出来要自己干,这也可以;小弟现在也想当大哥,这也能理解;但是他非要把你娶了,而且还要昭告天下,无人不知。什么TMD叫营销,这就是营销。

传播学领域就是一招毙命,一旦形成认知,那就是霸权,你茶有多NB没用,传播上你必须跟着我来。虽然冰岛、易武小产区大把的顶尖好茶,但是给你们留下的位置只有后、妃、嫔、才人、答应……,再往下就剩太监了。昔归茶虽好,一开始推广的时候,只能跟人说:俺们被誉为临沧的老班章,其实口感风格完全挨不上,有点死皮赖脸蹭热点的意思,这就是认知的力量。即便冰岛比班章贵几倍,你问问不懂茶的人冰岛贵还是班章贵,80%还是说班章贵,“班章为王”嘛。

这就跟茅台一样,认知在这里,不要求多好喝,只要口感别差到难以忍受,那就是首选。按我们的详细品鉴打分,就老班章现在的品质,在类似规模产区里面恐怕前十都进不去,但他在认知里面就是王。有没有不服的,有太多不服的了。

世界茶王所在的镇沅第一个不服。班章算什么,我们有2700年的哀牢山千家寨茶树王啊。但是班章为王这个认知要怎么破呢?形成多年了,牢不可破啊。有了,我们年龄比你大,你班章为王,那千家寨就为爷!爷号普洱茶应运而生!

你就是皇帝,也不能不认老子,不认祖宗吧!虽然没法撼动王者地位,我占个大辈我也不吃亏。既然千家寨是爷,那镇沅其他山头也是爷,于是干脆推出了八大山头——镇沅八大爷!

镇沅的茶人朋友说送我一套八大爷做个纪念,我委婉谢绝了,我们家上有老爷,下有小爷,我每天都伺候不过来,我再请八个爷供着,我怕吃不消。

内卷何时尽

老子(老聃)说,名这个东西是公器,一定要慎重,要是为了私利占公器,大家在这上面内卷,这后面就麻烦了。你是王,他是爷,后面再来一堆祖宗,这不成了郭德纲的相声了吗?

曼松几百年贡茶,历史底蕴深厚,茶也没得说。但是在这么内卷的时代下,也必须来点狠的。某些人把slogan变成了“普洱十分好,九分在曼松”。这就过分了,你一个人占了90%,让那么多人争剩下的10%,这有点赶尽杀绝的味道了。

问题是刚说完这个slogan,一看卖的是一公斤的大茶砖,而且得意洋洋给大家看不知道多少吨的库存。曼松古树春茶一共几十公斤,有实力的人早就内部预定瓜分了。你要造假好歹做得靠谱一点啊,顶级古树现在谁会做一公斤大砖啊。

可见真正对CNB传播卖力的人,往往是卖假的人,真东西数量有限,根本不用传播就分完了。老班章的人根本就不关心班章是不是王,古树本来就不愁卖啊,只有压了一大堆货卖不出去的人,才会在CNB方面铤而走险。

你说反正都是不懂的人瞎BB,既不会影响真正买老班章的人,也不会影响买冰岛、易武的人,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然,真正名山古树毕竟是少量,这些人可能坏不了名山古树的圈子,但是可能对普洱茶的产业生态不利,限制行业的发展维度。

如何破局

其实内卷这个词来自于人类学领域,本义和现在大家说的意思有点区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因为系统封闭,没有真正的突破、创新,大家只能进行低层次的,低效率的竞争,自己竞争的异常残酷,在更高的维度看,毫无意义。换个场景,真正拉出去,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几十年过去回头看,一地鸡毛。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最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打破封闭系统,进行真正的突破和创新,这里面不管你是借鉴红酒还是咖啡,或者能真正立足中国茶产业的特性,扎根于中国茶文化的特质进行创新,都能拓宽发展的维度,都能改变内卷的局面。

这个说起来话长,非一人之功,非一时之力,也非本文一文所能穷尽。我们再来说说消费者应该如何应对。

应对内卷的最优策略,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躺平啊。

别管是什么大师,什么树龄,什么工艺,什么价格,也别管云山雾罩的故事,我就是一个喝茶的,你跟我说这些没用。

喝就完事儿了,我觉得喝着舒服,对我胃口,价格能承受,就ok了。如果想再深入一点,那我就可以细品品,香气、滋味、口感、体感,在我心目中就会有一个大致分级或分数,分数高的我喜欢我买单,不及格的你说破天我也不贪便宜、我也不当韭菜。

最简单的一件事,往往不那么容易做到。

找到约2,77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