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对于临沧人来说

找到约357条结果 (用时 0.033 秒)

首届勐库戎氏“秋实节”在世界茶源地临沧双江落幕

日前,一场茶人的欢聚在世界茶源地云南临沧双江县圆满落幕,来自大江南北的200多位资深茶友,受邀参加由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勐库戎氏”)举办的首届“秋实节”。

2020年首届“秋实节”行程,对于爱茶的人来说,可谓“干货满满”。为期三天的行程,主办方安排了寻根世界茶树起源地——勐库大雪山万亩野生古茶林、走进世界有机茶园典范——勐库戎氏亥公基地、探秘原生态古茶村——小户赛古茶林和冰岛茶村、感受普洱茶严格的工艺流程——体验勐库戎氏本味制茶技艺等活动。从世界茶园的源头到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从亲身走进茶林到亲手制作茶品,再加上品饮风味个性鲜明的茶品,让茶友们全方位体验普洱茶的魅力。

图片1:茶友们登顶勐库大雪山,在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1号古茶树前合影。

在苍茫的临沧双江大雪山腹地,生长着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海拔最高、群落密度最密、抗逆性最强、面积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吸引了中国植物学界大批专家前来考察,是世界茶种发源地之一。在野生古茶林一号大茶树的旁边,树立有“勐库戎氏茶业保护古茶树宣言”的标牌。茶,这片神奇的东方叶子,是上天赐予所有爱茶人的礼物,保护自然生态,是每个茶人茶企的责任。

图片2:茶友探访小户赛拉祜族村古茶园。

小户赛村,是离大雪山最近的古村落,拉祜族人在这里世代祖居,用世代相传的耕作方法养护着一片古树茶林。在品饮小户赛茶之后,茶友们感慨,小户赛茶独特的风味与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冰岛茶”形成鲜明对比,小户赛香艳浓烈,冰岛茶优雅柔甜,双江茶区勐库大叶种茶的丰富味觉内涵,令人惊叹。

看过野生的古茶林、拉祜族村古茶园,茶友们走进勐库戎氏亥公基地,这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有机茶园。亥公有机茶园基地,不仅是勐库戎氏重要的原料产地,更是勐库戎氏的农作技术基地。在持续20年的时间里,勐库戎氏用一整套生态茶园的种植管养方法辅导茶农,不仅让企业获得更优质的原叶,也提升了双江茶区的茶叶品质。

活动期间,茶友们还走进洁净的勐库戎氏制茶车间,亲身感受从晒茶、炒茶、揉茶到压茶的一系列生产工艺环节,加深了对好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了解。

图片3:茶友体验普洱茶制作技艺。

此次“秋实节”的主办方“勐库戎氏”,是农业农村部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制茶历史始于1935年,至今已传承三代。在此次“秋实节”之前,勐库戎氏已经连续11年举办“茶乡行”活动,让广大茶友走进茶乡,不仅近距离感受好茶,也近距离体验好茶的制作过程。勐库戎氏第三代传承人戎玉廷表示,“秋实”一词出自《后汉书》:“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爱登其质。”“秋实”是对耕耘的褒奖,也是对未来的祝福。之所以把“茶乡行”升级为“秋实节”,是希望与茶人共享丰收,让更多人体验好茶,让这个节日成为一个爱茶人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行业参与进来,共同推广好茶,与更多的人分享好茶。

原标题:春采秋实 近享好茶——首届勐库戎氏“秋实节”在世界茶源地临沧双江落幕

注:内容来源人民政协网,作者李寅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小罐茶”事件的一点猜想,普洱茶真的有大师制作吗?

在“小罐茶”事件的风波逐渐平息之后,作为吃瓜群众的我,对目前行业遵从的“大师作”有了一些想法,可能这些想法过于偏激,我姑妄说之,大家也就姑妄听之。


或许是因为传统使然,中国人老想在各个方向扶持“大师”。好作为自己在这一领域膜拜和学习的对象。太往前了不敢说,但自从五四运动以后,这种风气大为减少。人们试图破除迷信,搜集数据,建立标准。所以大概有那么几十年,中国是缺乏大师的。



就拿勐海茶厂来说。不论他曾经有多少故事,不论他出了多少风靡一世的产品,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他就是没有所谓的大师。那时候的“师傅”除了意味着工资高一些,更意味着加倍的付出。下面的人是“跟你干”,所以你理所当然干得更多,这就是那时候的师傅。


后来,那一套不灵了。消费者越来越自我,从业者越来越自我,市场变化了,原先的规则和标准不再试用,于是各种适应性很强的大师便又逐渐兴起。正逢国家推崇匠人精神,于是各种挑拣过的,包装好的匠人便新鲜出炉。(更多古树春茶请加微信:chaxiansen11或点击“阅读原文”)


只不过,这样的匠人时代,茶行业足足早来了十几年! 其中各种大师的水平固然良莠不齐,但于行业的发展,确有他积极有效的一面。


茶农和茶厂里的发酵师才是最熟茶叶工艺的人


前两天跟茶友聊起大师,聊起工艺,又聊起茶农。我惊想,茶农才是最容易出大师的职业啊,因为理论上只有茶农对自己茶叶的生态环境,水土,海拔,气侯等等因素是最了解的!


这样来说,没理由不了解自己茶叶,没理由做不好茶叶啊!为什么呢?为什么纵观整个云南,你却找不出一位能尊敬地称其为“师傅”的茶农呢?!


想来想去,许是因为现在的茶农只把自己当“要饭”的,没把自己当“卖饭”的!要饭的只看谁是老板,谁能给口饭吃,而卖饭的必须制定标准,选择客户! 现在的老百姓,穷了太久,富得又太快,该打的基础还没来得及打,眼看着高楼就起。


"硬气"的师傅和"硬气"的茶厂打心底里佩服


每到一座茶山,你都会听到老百姓说“快喝喝,工艺那些地方要改进?你们是喜欢生一点,还是香一点?我们都会做,你只管要求!”(更多古树春茶请加微信:chaxiansen11或点击“阅读原文”)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地“关怀”足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借着机会,正好也可显示一下自己的专业,但对于我来说,这不过是一双没有灵魂的双手,并不可贵! 


那卡金印古熟茶


我喜欢“硬气”的制茶师傅,因为一款茶的生命一定是制茶师傅凭借着自己对这款茶的理解来塑造的。每多一个环节,便多一份取舍。不会思考,没有审美能力的人,无法构架一款茶的格局,何谈呈现?


所以,尽然很多茶叶价格连城,但于我来看,并不过眼,而有的茶虽无人问津,我却视若珍宝! 因为茶本无价值,有价值的是做茶的人!


那卡金印古熟茶


从17年春茶在易武遇到的涛哥(专做茶王树)到后来在临沧遇到的贺老师(专做昔归),再到这次,专做那卡的唐姐,她们都是我在茶山上遇到的,少有的有灵魂,有坚守的茶者。


那卡村口的石碑


不同的是,前两位激发了我自己做这两个地方的欲望,而唐姐的那卡,我只能和大家分享。我不愿称他们为师傅,因为师傅已经老去,而他们才是鲜活的,拼搏且激进的存在,我称他们为同学!


给大家推荐这款鲜活的那卡。因为这款那卡熟茶,让我相信,只有经过这些懂得取舍与坚守的人,才能让茶友们知道,一款茶,竟能这样美!(更多古树春茶请加微信:chaxiansen11或点击“阅读原文”)


那卡金印古熟茶饼


这茶发酵程度较轻,保留茶叶早期活性,留给茶叶后续转化空间,相比重发酵的熟茶,在新茶阶段苦感比较重,微微有涩度感,但是转化非常之快。唯口舌知之,身心知之,时间知之。做茶之人,品茶之人,方可知。"耐得住寂寞,方可守得住繁华"茶亦如此。


相比较传统发酵,小堆离地发酵方便把控发酵细节,也能在发酵过程中保留茶叶的特性,并选用水质较优良的山泉发酵,让甘甜的泉水和古茶相结合。


那卡古熟·那卡金印的口感


品鉴师说:

那卡金印茶汤呈漂亮的深石榴红色,余韵残存的奶香味更像是老挝奶茶所散发的味道,少许热带水果的芬芳与清爽的甜美气息相互交融,构成了一条别样的风景,温和质朴的苦底配上一丢丢韵,4星的甜度配合的刚刚好,汤体轻盈细腻有风骨。

临沧马鞍山上茶人事

马鞍山的春天,要从茶园中的那抹翠绿开始萌发算起。背着茶篓的采茶人、37户茶叶初制所里飘出的茶香味、南来北往的茶友茶商,构成了马鞍山春天最生动的画面。

“过去,我们把茶放到背箩里,成为家里的饮品”

驱车从镇康县城出发,一个多小时后,抵达马鞍山。天突然下起了雨,我们只能先到村委会避雨。站在村委会二楼,放眼望去,雨雾中的茶山别有一番景致,云雾山中绕,茶在山腰缠,每一片茶叶在雨水的洗刷下更加透亮。“这片茶地,养活好几代马鞍山人了。”茶农高会斌指着眼前的一大片茶地说。年近60的高会斌告诉记者,自他记事起村里就种茶了。每年只要茶一发,大家都会采了制成干茶,留着自己喝,喝不完的拿到街上卖。“那个时候,茶叶不值钱,采茶对每家每户来说就是完成任务,赚点零用钱,要靠茶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以前,采一季茶还不够给上大学的儿子交学费,不如外出打工来钱快。”记者从茶农的口中得知,“由于廉价,以前的马鞍山茶大部分都是自产自饮”。

转机出现在1999年,外出打工的高会斌发现,马鞍山茶因其口感在市场很受欢迎,销路不错。于是他带着满腔热情回到马鞍山做起了茶叶生意。高会斌的生意经很简单:收村里人的鲜叶卖到市场,赚个差价;或者把收购的干茶批量出售。一开始生意不错,于是高会斌大量收购村里的干茶,准备大干一场。但当时遇到茶叶市场整体低迷,导致他收购的茶卖不出去,欠下茶农很多钱。“农户的钱不能欠,我只能到农村信用社贷款10万元,先把欠大家的钱都还上。”高会斌说,“既然走上这条路,再难也要坚持。”

第二次转机出现在2007年,茶叶价格开始回升。高会斌办起了初制所,直到2014年才还清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后来,看到高会斌做茶叶生意有了赚头,村里人跟着他做起了茶生意。种茶对于这个村来说,也不再只是放进背娄里拿回家自己喝了。

中午,雨停了。在高会斌的带领下,来到了茶山。马鞍山全村现有茶园面积6000余亩,核心区大包包茶园面积302亩。连片的茶园,从山头到山脚,绵延几个山头,层层叠叠。在一座山头,一群有老有少的采茶人吸引了我们。这一边,只见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用灵巧的双手在茶树上来回飞舞,一捏一提,片片鲜嫩的牙尖“跳”入竹篓中。

“马鞍山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加上这里地处低纬度、低海拔、空气湿度高,造就了马鞍山茶香气浓郁持久、滋味浓厚鲜爽、口感纯正,回甘持久的品质。”另一边,一位外地茶商正在给同伴介绍马鞍山茶。“他是从上海来的茶商王曼龙。”一旁的茶农李秋启告诉记者,王曼龙的到来改变了他们一家人对种茶的观念。王曼龙家里世代做铁观音茶。2008年春茶季,他和朋友来到马鞍山。在走村串户喝了一天的茶后,王曼龙当即决定要做马鞍山茶。

“马鞍山茶是好茶,但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多次与村里人接触后,王曼龙觉得,马鞍山村民淳朴,能接受新思想,愿意改变。于是,他决定说服村民按照他的要求种植、管护、采摘和炒制茶叶。接下来的三年,王曼龙每一年都会来到马鞍山,把自己的做茶经验传授给村民。

  

“他每一次来都用心教我们,是他的耐心逼着我用心。”李秋启父亲李应忠说,是王曼龙的诚意打动了他们一家。经过艰辛的付出和努力,2010年,李应忠终于炒制出了王曼龙心中的马鞍山茶。此后的每一年春茶季,王曼龙都吃住在李应忠家。疫情三年也没有间断过。“任何一个地方的茶叶,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品质是首要。”王曼龙说,茶,从茶园到茶杯,需要百倍的付出。

正是有了像王曼龙这样的茶商,加上这些年当地政府在马鞍山茶产业发展中的投入,以及茶农们的执着付出,马鞍山茶才从火塘边走进茶舍、走上了茶桌案几,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逐渐走出了一条靠茶产业发展的致富路。2022年,马鞍山全村全年产干茶120吨,实现茶产业经济产值960万元。

“未来,我们要把茶放到全世界,成为享誉内外的名品”

下午4时,陆续有茶农到李应忠家的初制所售卖鲜叶。只见李秋启把晾晒茶叶的竹筛摆放好,过秤、算账、付钱,一气呵成。看着眼前做事麻利的农家人,谁会想到几年前她还是拿着高薪的外企员工。高中毕业后就外出上大学、接着在外工作,李秋启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在王曼龙的影响、父亲的带动下,加上自己对茶的钟爱,李秋启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做茶。如今,李秋启已把茶叶店开到了昆明。“家里分工明确,父亲在家打理茶地,我和丈夫在外负责销售,但每年春茶季我都会回来采茶、制茶。”李秋启说,从源头把控才能保证品质,才能赢得更多的市场和客户,“我有信心把市场做得更大更好,让更多的人喝上马鞍山茶。”想让更多人喝上马鞍山茶的,还有马鞍山幸运小茶铺的李文胜。

2015年,李文胜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马鞍山,接过家里的生意接力棒,开始做线下销售的小众定制茶。2021年一次偶然机会让李文胜接触到了抖音直播带货,并看到电商平台带货的商机。于是,他开始在抖音上介绍马鞍山的晨起黄昏,开直播带粉丝行走在马鞍山各个山头、了解马鞍山茶,并成功圈粉一波全国各地的茶友,线上销售收入不断增加。今年春茶季,李文胜的粉丝就从南京和成都慕名来到马鞍山看茶山、买春茶。“等今年春茶季结束后,我打算到外面走一走,去认识更多的人,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马鞍山茶。”李文胜盘算着自己的未来。

把马鞍山茶打造成为名品,不仅需要闯劲,还需要后劲。当前,镇康县正在筹建马鞍山茶艺展示馆、直播间和培训茶艺师等,引导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在做茶中寻找乐趣,爱上茶,让马鞍山茶走得更远更好。

记者手记

暮色降临,我们结束一天的采访准备踏上归途。

临别前,李秋启特意泡了今年的头拨春茶。新茶入口还稍微有些苦涩,但一会儿,持久回甘,满口留香。这回转,正如马鞍山上的茶人茶事,虽然过程曲折艰辛,但总算苦尽甘来。

马鞍山的春天,才真正开始。

记 者:李正稳 阮海燕 周正华 杨再国

通讯员:张会军

来源:今日临沧,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47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