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澜沧古茶2015新产品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澜沧古茶:那个做了七年柑宝的叔叔获奖了

劳动是一首永恒的赞歌每一天我们都在用劳动创造价值用劳动点亮美好生活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致敬劳动者 礼赞劳动美

4月28日上午,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表彰大会在广州举行。会前,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省政协主席王荣等领导会见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与大家合影留念。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吕业升主持会议。

广州市共有8个集体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29名个人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0个集体被授予广东省工人先锋号。

其中,澜沧古茶研发中心主任吴中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01

专业引领

推动柑普茶行业标准化、品质化

吴中华201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茶学专业,自2015年入职澜沧古茶以来,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经验,长期扎根生产和市场一线,以专业、专注、专心的工作态度,为澜沧古茶的产品开发、生产、品控和推广等工作、也为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云南茶山考察研究茶树资源

2015年,茶行业市场遭遇动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吴中华临危受命,以项目组成员身份进驻广东新会生产一线,发挥自身在普洱茶研发和生产的丰富经验,全程参与研发、生产新品茶妈妈小青柑,让澜沧古茶成为首家标准化生产柑普茶的茶企。

在广东新会柑园

在茶妈妈小青柑生产线

茶妈妈小青柑生产期间,严格品质监控

他连续七年驻点生产一线,跟进“茶妈妈小青柑”“茶妈妈大红柑”“茶妈妈新会陈皮”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和品控管理工作,连年实现单品产值过亿元,受到广大茶友的追捧。

在柑普茶缺乏统一标准时,结合普洱茶、新会陈皮越陈越香的共同特性,吴中华参与完成《陈皮普洱茶》企业标准的制定,并代表企业协助制定《新会柑普茶》团体标准,提升了新会小青柑皮普洱茶产品的质量。

2018年,作为柑普茶行业的领衔茶企,吴中华代表澜沧古茶全程参与了《航天级食品 新会小青柑皮普洱茶》的标准制定过程。经联合专家小组信息收集、原料产地考察、实验验证、分批检验、成文研讨、意见征询、终稿确认等科学、严谨、细致的编撰工作,经以陈宗懋院士为评审组长的评审,澜沧古茶成为《航天级食品 新会小青柑皮普洱茶》标准制定者,将柑普茶/小青柑的品质推向新的高度。

茶妈妈小青柑的上市,实现两大地理标志(普洱茶、新会柑)保护产品的结合,促进新会陈皮行业从2015年前产业产值规模不足10亿到2021年超101亿的迅猛发展。2019年,茶妈妈小青柑走出国门,荣获 “世界茶业金奖赛冠军”称号。

茶妈妈小青柑荣获 “世界茶业金奖赛冠军”称号

02

钻研发明 拓展品类

以专业赢尊重 以担当筑梦想

在职7年间,吴中华驻点广东新会生产线就足有24个月,往返行程超六万五千公里,跟进陈皮普洱生产439批次,出色完成了品牌重点产品茶妈妈小青柑的每一年的生产任务。备料、生产、品控、出货,事事有序铺排,件件有条不紊,不给公司添麻烦,不让上司多操心,担当尽责,为每一代的茶妈妈小青柑问世保驾护航。

同时,他积极拓展创新,提报了《一种陈皮普洱茶膏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带领团队完成丰富产品品类任务,研发了17款白茶系列、9款红茶系列,并推动全面落地;完成了42款委外加工产品近2亿产值的生产跟进和品控管理,完成了袋泡茶、现制茶饮、速溶茶、茶饮料、茶点、青柑精油、护手霜等多款新式茶饮、茶衍生品的研发及落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吴中华凭借务实的工作作风、专业的工作技能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连续6年获评澜沧古茶最高个人奖“春億奖”,荣获邬梦兆茶业人才奖励基金“杰出创新人才奖”的荣誉称号。

对于此次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吴中华表示:“从小就知道劳动最光荣,很多劳模的形象我也一直记在心中,很高兴在平凡的岗位实现了自己从小的憧憬与向往。这是认可,也是责任,唯有继续前进,才不辜负这个奖项。”

03

专业赋能 传承有序

构筑56年茶品牌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茶树的茁壮生长离不开土壤的滋养,那人才的成长也必然离不开澜沧古茶的支持。

正如吴中华所言,“个人的发展和澜沧古茶的发展密不可分,澜沧古茶品牌的力量、市场的分量,让每一位员工有着开拓荒野的勇气,有着踏实前进的信心和决心,澜沧古茶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建立自主研发体系

目前,澜沧古茶在传承传统普洱茶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已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工艺和具备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云南澜沧厂部技术研发实验室

澜沧古茶建立了以研发中心为核心,生产、质检等多部门联动的研发体系,一直提升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坚持产品的自主研发设计,注重人才及团队的建设,实现澜沧古茶技术创新并向产品转化。

集团产品研发中心独立建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澜沧古茶已拥有一支素质高、年轻化且专业强的研发队伍,由吴中华所带领的研发部团队,也是目前澜沧古茶首个实现全员茶专业本科化的部门;同时,建立起《研发项目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以保证澜沧古茶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运转和充足的研发人员支持。

由朱美宣总工程师带领的云南厂部原料技术骨干

由吴中华带领的营销总部研发中心技术骨干,也是公司首个实现全员茶专业本科毕业的部门

梯队梯次 传承有序的匠人团队

作为一家拥有56年制茶历史的茶企,澜沧古茶更拥有着一支从未断代的优秀匠人团队——

品牌创始人、董事长、茶妈妈杜春峄1966年上山制茶,50余年只做好一杯茶,至今仍活跃在生产研发一线,是“中国制茶大师”、“普洱茶传承工艺大师”。

集团技术总工程师朱美宣,1998年加入澜沧古茶至今,跟随茶妈妈习茶,经历各个基层历练,专业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其创办的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朱美宣技能大师工作室

更有一班以吴中华为代表的茶学科班出身、勤学敬业的新一代茶人,他们踏实兢业,扎根一线,以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既恪守传统,又开拓创新,在稳定传承中迭代工艺品质,推动传统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品质化,为澜沧古茶优异的品质转化提供了有力保证。

匠人团队,传承有序

与吕才有教授等顶级普洱茶专家合作,成立了科技专家服务站,利用产学研合作优势,提升品牌科研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恪守传统 夯实品牌核心竞争力

科研创新 助力品牌高质量发展

拼配和发酵是核心市场竞争力 形成特有“澜沧味”

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和技术改进,澜沧古茶结合普洱茶产品特点,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形成突出且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拼配和发酵,研创了富有澜沧古茶特色的新产品,形成特有的“澜沧味”,满足了众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多项目研发 成效显著

澜沧古茶也积极把握行业发展机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并落实研发计划,参与了茶叶产品多项企业、团体、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开展了包括“001”生茶、熟茶渥堆发酵、陈皮普洱、杯装茶、氨基酸茶皂等在内的多项研发项目。

其中,“001”成功成为澜沧古茶古树生茶代表,荣获云南省绿色食品“10 大名品”称号;熟茶渥堆发酵项目通过不断改进发酵方法,使得发酵水平大幅提升,应用该技术成功制成众多消费者青睐的熟茶产品,包括“乌金”、“0085”、“冰岛熟茶”等;陈皮普洱系列产品在口味和形态等方面实现了众多创新。

001,云南省“10大名茶”

持续研创“茶+”新模式

多品类多口味产品为行业注入活力

2021年,澜沧古茶共投入研发费用超1500万。研发体系的构建,高成本的投入,让澜沧古茶能持续结合市场趋势和消费潮流不断开拓创新,持续研创“茶+”新模式和新业务,不断推出深受茶友喜爱的各类茶品和新品,在艰难的时期也能顺势发展,在低迷的市场也能高歌猛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和成绩。

“茶+”,现制茶饮

“茶+”,调味茶

茶食

茶精油、护手霜、蒸汽眼罩

澜沧古茶集团总裁王钧表示,“澜沧古茶一直以来都把科研创新当作重点工作,而吴中华则将专业优势和澜沧古茶支持充分利用了起来,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他有担当、有能力、有专业、有品德、有颜值,是澜沧古茶、也是行业的骄傲。希望全体员工以他为榜样,不断奋发拼搏,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助力澜沧古茶高质量发展。”

怀抱赤诚,持守真味。用专业造就价值,以创新开拓未来。

困于云端的中国茶企

去年6月,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计划于A股上市,几乎同一时刻,澜沧古茶披露IPO招股书,宣布向A股发起冲击。最终结果如何,目前仍未可知。

作为茶叶的主产地和茶饮的发源地,茶道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千年之久的历史。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8年,茶叶产量前三的国家为中国、印度、肯尼亚,其产量分别为261.6万吨、133.9万吨和49.3万吨,占世界产量比例分别为44.36%、22.71%和8.36%。2018年,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消费量达211.9万吨。

但尴尬的是,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竟没有一家是以茶叶为主营业务。

据中茶与澜沧古茶发布的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2019年三年期间,中茶的营收分别为12.29亿元、14.90亿元和16.28亿元;澜沧古茶的营收分别为2.50亿元、3.00亿元和3.80亿元。

相较于喜茶40亿的年营收和立顿200亿的年营收,差距可谓是天上地下。

发展近百年的茶企老品牌,既不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也难以在消费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中国传统茶品牌似乎正在走向困局。讽刺的是,依靠消费品思维迅速开拓并抢占市场的小罐茶等新式茶商却大肆破圈。

基于此,新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眼下的中国传统茶企陷入了怎样的困境?

2、换一种视角,新式茶商是如何破圈的?

3、对于传统茶品牌来说,出路究竟在哪里?

01 云端之上,不接地气

中国的饮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两汉时期,当时茶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被传到了京都长安,供皇家品鉴。

此后上至王侯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好。但是,茶饮作为一种大众饮品,却总保有着一种文人的清高,这种清高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反而将茶饮这种大众饮品带向了小众的道路。

“七万家茶企抵不过一个立顿。”这句话看似夸张,但是调侃的背后,却暴露出传统茶企目前正在面临着的窘境,那就是为什么中国茶叶难出圈?

浏览一些传统茶企的官方网页,就会发现传统茶企在宣传自己的茶叶时,总习惯于过多地强调茶叶出产的山头、茶叶的原产地址。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乌龙、武夷肉桂等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茶叶的出名皆是因为产地的知名。

原料产地就是传统茶企的金字招牌,在这些茶商看来,只有出自特定产地的茶叶,才是高品质的好茶叶,才会得到顾客的认可和追捧。

但事实是,由于茶叶的生长受到气候、土壤、种植技术、人力投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同一产地在不同时期产出的茶叶品质不尽相同。消费者基于对产地的信任购买了茶叶,但是拿到手中却发现产品品质与营销的口碑差距较大,如此一来,反倒是消耗了消费者对传统老品牌的好印象。

而且作为现代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来说,对茶叶的产地并不过分强求,对于产地的信息也不够敏感。过度强调山头、产地等虚无缥缈的概念,造成了茶饮消费长期浮于云端,消费者对茶叶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得不到提升,茶叶的销路就难以得到开拓。

除此之外,传统茶叶经销商的目标客户群主要聚焦于熟人圈层,茶叶的销售多依靠固定客户的回购来保证销量以及依靠熟客的推荐来拓展销路。

日常的熟人销售维持了传统茶叶经销商的基本运营,而节假日则是茶商收益的主要来源。公司的年会、逢年过节的拜访好友都会选择去茶叶经销商处采购茶叶,并且购买力度极大。作为礼品属性的茶叶,价格太低拿不出手,所以一般选择的茶叶都是上等的好茶,价格动辄上千甚至上万。

也就是说,茶商在这段时间的营收利润,占到了全年营收的极大比重。

但问题是,这种销售渠道依靠的主要是经销商个人的人脉关系,极不具有稳定性。一旦老顾客不再选择回购自家茶叶,而另择它商,茶商就可能面临着客源流失,开销入不敷出,正常的经营难以维继,甚至倒闭的局面。

换句话说,如果传统茶企和茶叶经销商不选择下探市场,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而是拘泥于自己的传统理念、圈子生意,想要打造知名茶品牌,实现传统茶品牌的破圈似乎并不现实。

02 固守传统,难见商机

传统茶品牌难以实现破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今天,喝茶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作为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传统茶品牌抓不住年轻人的心,就意味着直接被砍掉了一多半的市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传统茶饮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待见了呢?

其一,传统茶企过度推崇“品茶”而不是“喝茶”的理念,而传统的品茶过程又极为繁琐。

传统茶道中品茶需要用到的工具,包括茶壶、随手泡、茶盘、茶托、茶池(茶海)、茶洗、茶杯(品茗杯、功道杯、闻香杯)、茶针、茶勺、茶夹。而品茶,又包括了以下繁复的步骤: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

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每天都奔波于繁忙的学业和工作中,难有充足的时间和高雅的兴致静下心来品茶。相对于传统茶饮,年轻人显然更青睐于快消饮品。既不需要占用本就不多的休闲时间,也满足了自身的即时需求。

再者,传统茶企在产品的生产包装方面不符合年轻人对于饮品的简易便捷的期望。

传统茶叶的包装多以椭圆形和长方形长筒为主。笨重不易携带,限制了消费场景的延伸;开封后难以储存,也增加了年轻人购买茶叶时的忧虑和负担。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茶企多将目光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忽略了下游产业链的延伸。

冷泡茶、花果茶、奶茶等作为茶饮下游延伸出的新产品,在近几年不断发展,引领了新式茶饮消费的潮流。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茶市场规模由2015年2569亿元增加至2020年4107亿元,CAGR为9.8%。其中现制茶饮市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1136亿元,预计2020—2025年将以24.5%的复合增速增长至3400亿元,成长速度显著快于茶行业和其他茶产品。

我国茶消费群体接近5亿人,而年轻一代的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根据《中国新茶饮行业发展白皮书》,从年龄来看,90后是新式茶饮消费的主力军,90后、80后、00后消费占比分别为52%、28%、18%;从职业分布来看,白领、学生是新式茶饮消费主要群体,占比分别为42.4%、29.5%,且超过60%以上拥有本科学历,目标消费群体受教育程度高,从消费能力来看,超过80%的消费者月均收入超过5000元,消费能力强。

面对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剧增的消费新需求,聪明的商家已经开始寻求茶饮的新融合,探索茶饮发展的新道路了。但传统茶品牌却几乎没有动作,依然固守于单一渠道的茶叶销售方面。

不寻求新销路,就难以开拓市场,实现扩容,想必传统茶企也已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传统茶企继续坚持固守传统,不“讨好”年轻人,那么,只会把路越走越窄。

03 转换思维,逆风翻盘

2016年成立的小罐茶,毫无疑问是茶叶品牌的一匹黑马。

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小罐茶营收从2016年的2.3亿元持续飙升至2019年的14.6亿元,3年内CAGR达到85%,增速引领全行业。

作为新式茶商中成功的代表,小罐茶的经商之道是什么?

在新眸作者看来,主要是消费品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传统茶企的商业逻辑是产品到消费者,而小罐茶的商业逻辑却是消费者到产品。简言之,传统茶企将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而小罐茶却是将茶叶定义为一个消费品。

小罐茶聚焦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先锁定了目标消费人群,再根据人群的需求,设计相应的产品和包装,然后进行品牌宣传。并且在占领市场后追溯上游,建立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建设生态茶园进行规模化种植,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完成了茶叶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运营。

基于消费品思维下的小罐茶在产品上更加注重品质和品类的标准化。

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上文中提到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另外,在包装上,分袋装进罐装,保留了罐装茶叶的传统的同时,更加便利化,符合了现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延伸了消费场景。

而互联网思维下小罐茶,更注重线上的营销工作。

小罐茶请了八位制茶大师站台,营造“泰斗级大师”的广告噱头。从产品包装、店面装修,再到内容营销,小罐茶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有格调有档次的茶叶品牌。品牌的知名度出来了,销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可以说,消费品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构成了小罐茶企业的核心护城河。

小罐茶的成功之处固然有借鉴意义,但同时也要清楚小罐茶的商业逻辑并非完全适用于传统茶企。

就拿中国第一家国有茶叶公司——中国茶叶来说,小罐茶的模式就不太适用。首先,小罐茶为了标准化建设,聚焦于8款SKU。但中茶作为一个全品类综合经营的公司,旗下的茶叶品种多达几十上百种,显然不可能将产品品类只聚焦于几个或十几个上。除此之外,中茶目前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于传统渠道和门店渠道,现代渠道的占比仍然偏低。在线上渠道建设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就贸然在互联网上大肆投放广告,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

04 打破困局,谈何容易

根据《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的数据,2017年中国茶叶企业总数约为6万余家,其中规模企业为1600余家,总资产超过1亿的企业仅87家,总资产超过10亿的企业仅6家。

结合Euromonitor以及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19年我国茶叶行业CR5仅为3.7%,CR10仅为5.1%,远低于同期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水平。

数据反映了目前中国茶行业的基本情况。竞争格局趋于分散,头部企业量级过轻。并且,由于茶叶的产地广泛、产品细分种类多的原因,导致行业的集中度各不相同,但从总体的趋势来说,行业整体集中度低,规模企业数量少。

企业多而杂,大而散,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的茶行业走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与中国茶叶固守传统经济模式,不下云端有很大的关系。

前文提到,中国传统茶品牌目前的商业逻辑依旧是“产品—消费者”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错位,信息不对等,市场对消费者的意见和诉求反映不及时,企业得不到第一手的市场资料,后续的产销就如“盲人过河”,全凭感觉。

不止销售端,生产端上,传统茶企采用的也是粗放型的小农生产模式。人工种植、采摘耗费的人力、时间成本大,并且难以保证原叶品质的统一。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加工难以实现,供给往往满足不了需求,产品也流入不了现代渠道。消费者心智的占领、企业品牌的树立就犹如纸上谈兵。

尽管已经清楚了病症所在,但传统茶企要想走下云端,又谈何容易?

对于传统茶企来说,就算是头部企业资产也不过几十亿左右,而就算是一个小品牌,旗下也有几十乃至上百种茶叶品类,想要一刀切的全部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显然有些为难。

而在营销方面,小罐茶的商业模式已经被指是“营销大于产品”。想要效仿小罐茶的模式,企业可能还要再三思量。究竟是要名气还是要口碑?有没有足够的底气实现名利的双收?在小罐茶已广受诟病的情况下,再步后尘,消费者还会买单吗?

困于云端的传统茶企,想要破局,就要走下云端。但云端易上难下,传统茶企想要走下来,并且走得优雅,恐怕还需要再费一些功夫。

文 | 新眸,作者|亚婷,编辑|栖木

注:内容来源钛媒体APP,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2年春季茶博会的特别之处……

其实在去茶博会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疫情影响下的终端消费市场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投资市场双重叠加,参展效果一定不会太理想,亲临现场发现情况比预期中还要糟糕,几乎没有人流,大益茶这次参展是大姐代表厂家参展,在这样惨淡的人流下,我预算应该是大幅度亏损,至少亏三十万以上,不过大姐比较低调只说是出来推广大益茶的,对亏损绝口不提,大姐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我也衷心为她点赞,因为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只能买两袋福袋消费一下以表心意,在行情如此萧条低迷情况下,经销商出来参展,可以说是血本无归,不容易啊!

言归正传说正事:茶博会的另外一个点在于规模大幅缩小,茶企可能不超过50家,除了大益,下关,福今,陈升号,今大福,澜沧古茶传统实力茶企之外,新增了东卓茶业,泛茶,勐昌号新招商茶企。中茶,雨林古茶坊,合和昌都没有参展。2015年的时候,雨林古茶坊和合和昌是最活跃的参展茶企,一个周期过去了,当时最火热的茶企并没有出现。这一个周期经历了什么?可能只有茶企自己知道。市场呈现出来的结果会说明一切,在一个周期里会残酷地淘汰一些品牌,也许再过十年,茶博会还能不能存在还是个未知数。随着数字时代,信息化时代的透明化,茶博会的概念越来越远,就像纸质媒体一样几乎会被边缘化,通过茶博会来招商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茶博会的谢幕会宣告一个传统招商渠道的时代落幕,时代的更迭真的就是这样残酷,真的让人欲哭无泪,因为它们是被时代淘汰的。比如八年前,我跟一个做传统广告和纸质媒体的朋友说,纸质媒体没有未来,很快就会消失的时候,他还半信半疑,现在呢?谁还看报纸?杂志?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太多,说实话,未来还将深刻地改变各个产业,对普洱茶产业影响也会很深远。

今年茶博会给我最大的惊喜是下关沱茶产品的升级。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说下关。我解释一下,下关多年来一直没有抓住普洱茶的边。你应该懂得我说的边是什么意思。多年来大家对下关的认识是火焰味。这次认真品饮终于意识到下关开窍了,终于知道用勐海料来做普洱茶了,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终于摸到一些边了。跟下关营销中心管理人员聊了一下,他们这几年都在推新产品,新口感,在下关新产品口感上再难寻火焰味,至少说明原料有了巨大的改进,特别我在喝了红印沱之后,感觉下关应该是换新人了终于知道学习大益茶的工艺和选料技巧了。

这次茶博会喝了许多新品牌的班章,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福今的茶,我觉得除了大益就是福今真正抓住了普洱茶的本质。福今的茶真正体现了普洱茶的本质,去伪存真,它不是那种烟飘的茶,不是那种浓烟滚滚难以下咽的茶,福今的茶真的抓住了普洱茶的本质,不以市场短时间吹捧烟就浓烟滚滚,真的很不错,初心没有变,真心点赞,还是一颗初心做好茶。

新品牌勐昌号的勐昌之星的独特香味让我记忆深刻,这个独特的香味据营销中心人员说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茶博会规模太小了,随便逛一下,喝一下茶就结束了,其他亮点几乎没有,因为现场没有人气,说其他多好的都是吹牛。

这次茶博会让我看到了茶博会这个展览会的没落。普洱茶行业的萧条,市场大洗牌还在继续,但我认为,普洱茶品牌对品质的追求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下关这样的百年茶企终于在产品开窍了,也算是茶行业的一大幸事。

当然在回程的途中同行业一些玩家交流看法普洱茶的未来方向,特别是新生品牌营销方式,问我怎么看,我认为,格局决定了他们的出路,普洱茶的困局限制了普洱茶品牌的突起,特别是整个行业缺少吴远之先生这样的杰出人物,很难有大格局者跳出茶行业圈子谋划未来,现在大部分的茶企,新生品牌都还在偷学大益茶,而现在大益茶自身都面对行业低迷困局,可想而知新生品牌能有多大作为呢?一个周期后再回首,再总结吧。

来源:涂涂说茶 涂少平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