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湖北的茶文化与茶产业

找到约1,400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湖北省政协主席黄楚平:让湖北的这壶茶“热”起来

饮茶不仅仅是简单地生津止渴,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者合一,成为人们对茶叶消费的第一动力。

日前,湖北省召开全省茶产业链建设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湖北省政协主席、省茶产业链链长黄楚平在会议上表示,湖北要大力实施茶产业链建设“六大工程”,奋力实现千亿茶产业目标。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黄楚平介绍,茶产业在湖北农业发展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茶祖”神农氏、“茶神”诸葛亮、“茶圣”陆羽和“茶使”王昭君的故里都在湖北。近代,湖北省还是中俄“万里茶道”的源头。汉口被誉为“东方茶港”,茶文化历史厚重。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湖北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产值均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537.6万亩、茶叶产量36.1万吨、茶叶农业产值194亿元,茶叶综合产值已突破600亿元。“十三五”期间,茶产业的发展,助推18个县、2300多个村如期脱贫摘帽,为63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与浙江、福建、广东、安徽、贵州等茶产业强省相比,湖北丰富的茶叶资源经济转化效益显得不足。黄楚平认为,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品牌不响;二是龙头不强;三是产业链不长;四是市场拓展不力。此外,湖北茶产业还存在科技创新不够,生产标准不高、质量不优等问题。对此,湖北省委、省政府有清醒认识,并将茶叶列入全省建设十大农业优势重点产业之一。”

“为此,今年以来,全省茶产业链工作专班迅速行动,湖北省在专门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茶产业条例贯彻实施工作方案、茶叶产业链建设工作方案、全省茶产业链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省茶产业链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还将出台关于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茶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措施和省茶产业龙头企业评定标准。各茶叶产区的党委、政府对加快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很高,10个市州(直管市、林区)和50个县(市、区)建立了茶产业链工作机制,制定了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省直有关部门为全省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多真金白银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正是在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湖北的这壶茶正在慢慢‘热’起来。”黄楚平说,“在省委、省政府确定2025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超800亿元的基础上,我们经多方征求意见,职能部门认真讨论,有关专家充分论证,自我加压,提出了到2025年全省实现千亿茶产业的发展目标。”

谈到如何实现千亿茶产业目标,黄楚平提出了“六大工程”的实施计划:一是大力实施品牌培育工程,近期全力打造“五绿一红一黑”七大区域公用品牌。远期要通过市场化方式,进一步优化整合区域公用品牌,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打造在国内叫得响、立得住、过得硬、传得开的湖北茶叶大品牌。二是大力实施龙头壮大工程,要支持一批有生产规模、有营销渠道、有社会责任的茶叶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一些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合资合作等形式整合中小茶叶企业并组建能够挂牌上市的企业联盟或集团;支持对国家级、省级及出口龙头茶叶企业进行培育,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性、有影响力的知名大型茶企,引领楚茶跨越式发展。三是大力实施补链强链工程,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打造覆盖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的茶产业链,促进全链条融合,重点打造10个以上具有影响力的湖北最美茶乡和茶旅融合精品线路及景区。让茶产业与康养、文化等相互融合,互促互进。四是大力实施品质提升工程,要严格执行“扶质不扶量”的政策导向,着力建成一批高标准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力争到2025年,全省茶园无性系良种率提升到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茶园的建设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五是大力实施市场拓展工程,积极推进省级茶业交易中心、区域性茶叶交易市场、电商交易平台等的建设和运营,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国内国外并进”的多元营销格局,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健全市场销售体系。六是大力实施科技赋能工程,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生态茶园建设,加快茶叶加工标准化、连续化生产线的使用;要依靠科技创新,着力开发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下一步,还要通过选派专家到茶叶大县任职或挂职等方式指导茶产业链建设,为全省茶产业链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撑。

黄楚平表示,今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他认为,对湖北而言,茶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依靠、是实现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湖北一定要奋力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为实现中部崛起高质量发展锚定目标、破冰前行。”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1年12月10日11版)

记者:毛丽萍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我国茶产业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不懈奋斗下,终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产业先行。

茶产业是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是茶农增收致富的产业。在我国茶叶主产区,县域茶业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水平,茶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意义非凡。

文章围绕茶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茶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的关系,统计了11个省级行政区、337个贫困县茶产业发展和脱贫摘帽的情况,梳理了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以期为带动茶产业继续做好防止返贫、持续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01茶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

1、茶产业与贫困地区地域同构

目前我国茶园面积约150万公顷,遍布近20个省区近千个县市,其中大部分省区的数百个产茶县属于贫困县。全国22个省级行政区内的832个国家贫困县中,产茶的省级行政区就有16个,与茶产业有关的国家贫困县有337个,其中三分之一以茶叶为支柱产业;近几年的全国重点产茶县中(100强),接近一半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茶产业与我国贫困地区存在十分紧密的地域同构的关系,在茶产业的助力下,这些产茶贫困县均已实现脱贫摘帽。一片叶子成就的大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战重要的决战决胜战场,也成为了贫困地区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靠。

2、茶产业与贫困人口产业协同

安溪县既是千年古县,又是人口大县,也是安溪铁观音的故乡。曾经安溪县是福建省最大的贫困县,1985年贫困人口31.37万人、占全县人口39.6%。安溪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以茶脱贫”战略,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组织化和良好管控提高茶叶品质及效益。经过多轮大规模扶贫,实现由贫困摘帽到基本小康,再到全国百强的“三大历史跨越”。由国家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安溪县“以茶脱贫”的模式成为众多产茶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典范。

▲福建安溪茶园

近年来,各大产茶区、产茶县持续做好茶的文章,带动当地茶农增收致富。

如贵州茶产业辐射带动356万人,带动贫困人口34.81万人,脱贫17.46万人;广西三江茶产业覆盖全县98个贫困村,2.15万户贫困户,从2000年起茶产业已带动8.5万人脱贫;广西昭平县茶产业覆盖全县35个贫困村,惠及贫困人口2.5万人;陕西汉中市在脱贫攻坚中1.15万户2.67万人依靠茶产业实现脱贫。

“安溪模式”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有效推广,上百万茶农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3、茶产业是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模式的典范

地处浙西北山旮旯里的安吉,曾是有名的贫困县。随着“白叶一号”的推广以及安吉白茶的兴起,百姓将山林改成了茶山,效益大涨,成就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佳话。

致富不忘党恩,先富帮后富。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该村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愿意捐献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如今,这片致富的“金叶子”已在四川省青川县、湖南省古丈县、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雷山县落地生根,白茶产业发挥了重要的增收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作用,是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模式的典范。

▲浙江安吉茶园

02脱贫攻坚关键期茶产业发展概况

1、省级行政区脱贫攻坚关键期茶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国家在全国共划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区,共14个片区,其中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7个片区适合发展茶叶,茶产业成为当地扶贫的核心产业。

图1分析了这7个片区的11个主要产茶省级行政区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2012~2019年)茶叶产量和茶园面积的变化趋势。

▲云南昌宁古茶树

·茶叶产量增长最多的是云南省,2012~2019年间增加16.55万吨,湖北省、贵州省、四川省产量增量也超过了10万吨。

·产量增幅在28%~168%之间,其中贵州省增幅高达168%,其次是陕西省达127%,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西省产量增幅也超过70%。

·茶园面积增加最多的贵州省,2012~2018年间增加220.92万公顷,其次是四川省、湖北省和云南省,分别增长104.57、96.05和83.84万公顷。

·茶园面积增幅在18%~90%之间,贵州省增速最快,其次是江西省、陕西省和湖南省。

这些片区茶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2、产茶县脱贫攻坚关键期茶产业发展情况

在我国茶叶主产区,县域茶业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水平。

图2统计了部分全国重点产茶县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2012~2018年)历年茶叶产量的变化趋势,在所统计的42个重点产茶县中,除个别产茶县产量比较稳定外,多数产茶县茶叶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茶叶产量增幅超过100%的有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巴东县、湖南宜章县、湖南阮陵县、贵州西秀区、云南临翔区、云南永德县、云南绿春县共8个县。

·茶叶产量增幅超过66.7%的还有安徽裕安区,湖北恩施市、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湖南石门县、安化县,云南昌宁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云县、沧源佤族自治县,江西修水县,共计20个县。

·茶叶产量增幅超过33.3%的还有安徽岳西县、金寨县,贵州黎平县、丹寨县,云南凤庆县、勐海县,江西上犹县,河南光山县,共计28个县。

03我国产茶县脱贫摘帽概况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共有337个贫困县以茶产业为脱贫产业,其中云南省70个,贵州省65个,四川省35个,广西壮族自治区31个,超过20个的还有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布的国家贫困县历年摘帽名单,对337个涉茶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最早实现脱贫摘帽的涉茶贫困县主要有江西吉安县、井冈山市,重庆万州区、黔江区、丰都县、武隆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四川南部县,贵州赤水市。

涉茶贫困县脱贫摘帽主要集中在2018~2019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别有100个和14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表1统计了全国重点产茶贫困县的脱贫摘帽时间,45个全国重点产茶贫困县全部在2017~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其中2017年8个,2018年22个,2019年15个。

全国重点产茶县是根据自身条件打造形成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推动茶产业结构变革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

04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

1、产业政策引领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各省根据当地茶产业发展的不足与短板,纷纷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从宏观层面、全局角度引领茶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安徽黄山茶园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于2018年3月出台《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办[2018]7号)。

·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于201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江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5]22号)。

·2011年以来,河南省制订并实施《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9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广西茶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办发(2019)117号),制定了广西茶叶发展目标。

·四川省政府于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四川茶业强省意见》1号文件。

·贵州省出台《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年)》等文件,2020年贵州省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贵州首部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

·云南省政府先后发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和《云茶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2021年,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进一步加强茶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继续将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河南信阳茶园

2、创新联结机制

在落后产茶县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创新联结机制的出现,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带动茶农分享茶产业链增值效益,从而有力助推茶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贵州省湄潭县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欧盟标准湄潭模式,以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减少成本,增加茶叶产值。

·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基地村民委员会和村支部委员会成立茶叶专合社,让茶农入股专合社,共同出资建立加工厂,现已辐射茶园基地30667公顷,带动17万户茶农,其中12531户成功实现脱贫。

·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动承接1500万株(5000亩)“白叶一号”茶苗在受捐的“三省五县”产出茶叶的加工、销售和品牌运营工作,努力发挥供销茶企的责任与担当。

·福建正山堂茶业责任有限公司将标准化的名优红茶加工工艺与技术推广到贵州普安、湖南古丈、河南信阳、四川广元、湖北巴东等茶区,带动各省红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和生态经济。

▲正山堂·巴东红茶业

3、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茶产业技术标准是规范茶叶生产,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2019年以来,各省市和相关团体大力推进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订工作,完善茶叶标准体系的建设。

安徽省发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松萝茶》等11项地方标准和3项团体标准。云南发布19项地方标准和7项团体标准,其中保山市发布9项完整的《保山市茶叶标准化生产综合技术规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花香型做青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12项地方标准。贵州省发布《贵州抹茶》等15项地方标准和17项团体标准。湖南省发布《地理标志产品古丈红茶》等5项地方标准和30项团体标准。江西省发布《针形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23项地方标准。湖北省发布6项团体标准。四川省发布《茶树小绿叶蝉测报调查规范》地方标准和9项团体标准。

落后产茶地区茶叶行业标准化意识的提升强力助推当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将进一步增强当地茶业的竞争力。

4、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与发展

打造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有利于整合区域优势品牌,提升区域茶叶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扩大区域茶叶产业规模,增加茶叶产品附加值,是实现稳定致富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为此,“潇湘”茶公共品牌坚持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产业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安化县15万贫困人口中因茶脱贫人口达9.4万人,成为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成功典范;石门县茶产业带动全县20万涉茶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沅陵县茶叶茶产业带动全县贫困户5680户、1.8万人脱贫。

胡晓云等研究了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当地就业人员的变化,2018年普洱茶、信阳毛尖、湄潭翠芽和恩施玉露4个区域公用品牌分别带动了就业人口1050万、132万、35万和12万,普洱茶不仅是带动就业过千万人口的品牌,而且十年间(2009~2018年)增长率达650%,年均复合增长率23.7%,平均每年新增91万人。湄潭翠芽十年间销售额从2亿元增至69.1亿元,增长率达3347.6%。恩施玉露品牌价值从2.9亿元增至20.5亿元,增幅达608.6%。

这些茶区以品牌为抓手,整合多种扶贫方式协同作战,优化资源,合力共赢,有力促进了我国落后产茶区实现整合扶贫的效果,是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的有效推进途径。

5、精准帮扶

截至2020年5月,安吉县共向“三省五县”捐赠“白叶一号”茶苗425公顷。其中包括首期向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贵州省普安县和沿河县捐赠358公顷,以及2019年向贵州省雷山县捐赠67公顷。

“白叶一号”茶产业在贫困地区产生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脱贫。首期捐赠四县已累计兑现土地流转费228万元,惠及农户605户,户均增收近3800元;组织贫困群众约6.7万人次务工,累计发放劳动报酬776万元;覆盖的1871户6133名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前为1862户5839人)中已有1548户5505名贫困人口脱贫,白茶产业发挥了重要的增收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作用。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也纷纷开展相应举措对落后产茶县展开精准帮扶。杭州市与恩施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通过稳链、补链、延链、强链,完善当地茶产业链,从而促进茶产业全面提升,四年多的杭州市与恩施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直接带动全州36.36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助力全州八个县(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2012年以来以项目为纽带,以平台为依托,通过派出科技副县长、团队特派员、个人特派员,开展组团式科技服务与对口帮扶工作,带动农民创业创新,通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以科技创新示范县和标准化示范县为中心辐射全国主要茶叶产销地区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网络,科技服务进一步覆盖浙江、福建、四川、湖南、贵州、云南等省40余个产茶县的政府、企业、市场等,对其茶叶加工的机械化和标准化、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和控制,茶叶深加工和副产物高值利用、茶叶跨界产品开发及技能人才培训等茶叶全产业链进行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活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创新提出“六位一体”(选定一个区域、签订一份协议、确定一名联系专家、编制一份规划、实施一批项目、应用一批新成果)的区域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和“三长战略”(县市长+董事长+院所长)的科技帮扶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促进消费扶贫的精准有效,及时发布产销、标准、政策信息及专项报告,为产茶县(市)政府提供权威参考;通过各类展会平台,宣传推介贫困地区优质茶叶;持续支持湖南、贵州等省贫困地区进京推广茶叶;引导并发挥会员单位中龙头茶企的带动作用,开展精准扶贫。

浙江大学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号召,专门成立景东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两位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在云南景东开启脱贫之路,立足景东县古茶树资源优势,优化茶产业链管控,促进精准扶贫,合作开发的“紫金普洱”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05茶产业继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展望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各茶区纷纷大力发展茶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茶行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茶产业成为337个涉茶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数百万茶农及从业者实现增收致富的主要力量。

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过去几年茶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仍有部分茶区的茶产业是以盲目扩张茶园面积等较为简单粗放的形式发展的,这种模式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茶业的发展,但是效益较低,且在当前茶产业结构失衡、茶资源过剩的形式下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在“十四五”开启之年,落后产茶区应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继续做好持续脱贫、防止返贫,推进乡村振兴,让实现三大跨越的“安溪模式”和先富带后富的“安吉模式”在祖国大地全面铺开,星火燎原。

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针对我国茶产业各地发展不平衡问题,持续加强生态茶园建设,从源头提高茶树的健康、茶叶的品质和安全、茶园环境的生态化。

加强“机器换人”理念和实践在茶园管理和鲜叶采摘领域的应用,加强清洁化、连续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推广与应用,推进我国茶产业现代化进程。

持续深入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的绿色、高效、高质、高值化创新进程,推动抹茶、速溶茶、粉茶、茶多酚、茶黄素、茶皂素、茶氨酸等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的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的进程、力度和强度,并从政策和金融层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强度,充分利用创新链延长产业链,提升当地夏秋茶资源及中低档茶资源的价值链。

加大“评茶员(师)”“茶叶加工工”“机械制茶师”“茶园管理师”等茶叶技能型人才、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人才和标准化人才等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中茶院茶园管理师培训

2、加强茶业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

茶业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茶产业全域进行数字化管理,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茶产业结构转型成工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茶叶数字化生产建设示范项目(浙江更香有机茶业)

目前,以智慧茶园、数字化智能生产线、RFID防伪溯源等为代表的茶业数字化技术已逐渐成熟,并已在浙江、福建等茶区推广应用。

·深入推广智慧茶园技术,提高茶园管理能力,实现对茶叶品质和安全的全程可追溯。

·应用茶叶连续数字化生产线,实现从鲜叶进厂到初制茶完成柔性调控及全程连续化、机械化、智能化加工,提高产品品质的稳定性,降低成本。

·加强防伪溯源技术在茶叶智慧管理方面的应用,系统解决行业面临的消费防伪判别、仓储盘点烦琐、茶叶全产业链溯源及品质安全等问题,智慧地消除茶叶真伪难辨的消费盲区。

后发展茶区应多汲取先进茶区的管理经验,加强茶业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3、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各地应借助当地文化底蕴优势,在深度挖掘各地特色历史茶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展开三产融合工作,促进茶产业链不断延伸。

一方面通过打造茶文化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将各产茶区当地的旅游资源与茶产业相结合,推出茶园生态游、加工体验、个性定制、茶旅研学活动等精品旅游线路,不断丰富茶旅活动。

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茶业三产融合综合体,持续开展茶庄园、茶叶特色小镇、茶产业园等综合体的建设,打造集生产、销售、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体。

▲安溪桃源有机茶庄园

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扶持政策,规范茶旅游市场秩序,加快整合区域范围内的茶叶和旅游资源,加快改善茶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设施建设,增强茶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

施林佐

《中国茶叶加工》杂志责任编辑,浙江省供销社团工委委员,中茶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现已发表论文10余篇,翻译国家标准3项。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施林佐,石琳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泡好出口、名优、荒野“三杯茶” 鹤峰:百亿元茶产业呼之欲出

好山好水出好茶。

地处北纬30°“黄金产茶点”的鹤峰县,森林覆盖率82.7%,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稳居全省县市第一,是全国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鹤峰茶的优良品质。

鹤峰县以“推进全域有机,打造百亿茶产业”为目标推动茶产业发展。如今,茶产业成为鹤峰农业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全县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10.9万亩,规模全国第一。茶叶市场主体1100余家,其中规上茶企25家,产值过亿元茶企7家、过2亿元茶企3家,茶企总数、出口总量、创汇总额均居全省县市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县。

出口茶成创汇名片

走进走马镇木耳山有机茶园基地,茶园连绵起伏,柏油公路盘旋而上,茶农正抢抓晴好天气采茶。

茶山下,茶叶企业凯荣实业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茶香四溢。

“今年来,公司陆续接到来自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2800万美元的订单。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湖北鹤峰茶商大会上,达成意向签约11.5亿元。”凯荣实业董事长朱银火说。

朱银火是宁波市一家茶业企业老板。为寻找优质茶源,他来到鹤峰。看好鹤峰的生态环境和茶业资源,2019年,朱银火创办了鹤峰凯荣实业公司。

2020年,疫情让茶业企业发展受挫。朱银火顶住压力,推进建设凯荣公司8000吨有机茶生产加工和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整合茶产业中种植、加工、流通、消费4个环节,逐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3年来,凯荣实业累计实现茶叶出口逾1.5万吨,创汇逾6000万美元,辐射带动茶农1万余户,引领了鹤峰县茶叶营销的创新与转型。

2022年,鹤峰县干茶总产量3.75万吨,出口8000吨,创汇3200万美元,远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阿富汗等国家。

鹤峰茶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成为打通国际市场、香飘世界的“金字招牌”。

名优茶凸显品质

近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中国茶产业生态低碳发展信息交流会上,来自鹤峰县的翠泉茶业大放异彩,喜获“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认证企业”荣誉称号。

位于中营镇北佳集镇的翠泉茶业,是一家创办于1992年,专注于名优茶生产、加工、自营专卖的茶企。

一杯声名远播的好茶,关键在于茶叶本身的品质。而这,也正是翠泉茶业走过30余载后,仍然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翠泉茶业作为鹤峰名优茶产业的代表,深受高端客户青睐,先后40余次获省级以上名优茶评比金奖、湖北十大成长型企业、湖北省十佳名优茶加工企业、湖北茶业十强企业等荣誉称号。

翠泉茶业董事长唐祖新介绍:“今年,在茶叶普遍减产的情况下,公司加工了6.9万公斤鲜叶,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

翠泉茶业公司拥有绿色食品认证基地5000余亩,有机茶园转换基地2000亩。在北京、武汉、长沙等城市设立翠泉茶叶直营店。

有机茶是鹤峰茶产业的名片,具有核心竞争力。作为“老字号”茶企的翠泉茶业,在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同时,不断探索新路径,书写茶文化与茶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图景。

荒野茶华丽变身

走进平均海拔800多米的容美镇麻旺村,野茶树抽出绿绿的嫩芽,古色古香的茶山栈道上,处处能看到村民采茶的身影。

麻旺村有野茶面积5000余亩,古茶树4万多株。这里出产的野茶味香、耐泡、口感层次丰富,但地理位置偏僻,销售途径少,导致“宝在深山无人知”。

2017年10月,来自福建的胡金莲与麻旺村野茶邂逅。2018年,胡金莲投资2000余万元,注册成立恩施州八方野茶业有限公司,致力于野茶开发、生产、加工和销售。

“野茶收购价格好,一天赚200多块钱。”麻旺村村民何大姐说。

“过去野茶没人要,现在野茶很名贵。今年以来,我们已生产加工2.5万公斤干茶,产值达8000万元。还要让更多人喝上健康生态的鹤峰野茶,真正做到鹤峰茶,世界品。”胡金莲说。

与胡金莲有同样期盼的,还有鹤峰县众多茶企茶农,他们都在为“三杯茶”的发展添砖加瓦,希望早日实现鹤峰百亿元茶产业梦想。

来源:恩施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88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