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花茶生意

找到约18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我喝过那么多种茶,我上过那么多茶课,怎么就做不好茶生意?

不时有从事茶叶终端经营的人问,“我喝过那么多种茶,我上过那么多茶课,怎么就开不好一个茶叶店?怎么就做不好一个茶空间?怎么就做不好一门茶生意?”

笔者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如下场景:

我喝过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都匀毛尖蒙顶甘露庐山云雾狗牯脑茶采花毛尖恩施玉露古丈毛尖......

我喝过钱塘龙井大佛龙井千岛玉叶顾渚紫笋径山茶金坛雀舌南京雨花茶休宁松萝岳西翠兰桐城小花老竹大方霄坑五队浮瑶仙芝婺源茗眉双井绿茶小布岩茶湄潭翠芽绿宝石石阡苔茶高桥银峰湘波绿保靖黄金茶碣滩1号永川秀芽巴南银针城口鸡鸣贡汉中仙毫……

我喝过正山小种祁门红茶宁红工夫滇红工夫古树滇红金骏眉坦洋工夫川红工夫信阳红遵义红利川红……

我喝过祁红国礼特茗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毛峰香螺野生茶……

我喝过大红袍正岩肉桂老丛水仙牛肉马肉安溪铁观音黄金桂凤凰单丛冻顶乌龙东方美人……

我喝过薄荷塘老班章冰岛昔归七村八寨五大山布朗巴达南糯贺开那卡帕沙景迈困鹿山大雪山……

我喝过安化黑茶广西六堡雅安藏茶泾阳茯茶湖北青砖茶祁门安茶……

我喝过福建白茶云南白茶湖南白茶贵州白茶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水仙白白露白……

我喝过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沩山毛尖平阳黄汤北港毛尖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

我喝过1年3年5年8年10年15年20年30年老普洱老白茶老岩茶老铁观音……

我喝过名牌非名牌正牌副牌大厂小厂老牌新牌传统现代礼品自饮小袋大袋小罐大罐原叶袋泡各种茶……

我喝过冲泡煮饮热泡冷泡杯泡壶泡盖碗泡人泡机泡清饮调饮……

……

我考过茶艺师评茶员评茶师技师初级中级高级三级二级一级各种证……

我上过理论派实战派修行派各种课……

我听过高峰中峰无峰各种坛……

我追过大师中师小师上师下师高师低师太师宗师各种师……

……

似曾相识么?

笔者将这个问题贴到朋友圈,部分朋友留言如下:

“专业茶知识和销售应该是两个学问,只有把学到的专业茶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多渠道多维度输出才行”

“太懂茶了[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生意也是一个学科 也需要专业技能~”

“茶叶生意等于茶叶技能(审评+冲泡+……)+生意技能,所以这就是目前大部分茶叶技能流的困惑~”

“为啥老师是老师,商人是商人,角色有分工[偷笑]”

“不要偷换做茶和做生意的概念……”

“提这个问题的人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福祉众生,为大家提供方便的营生,一定是循序渐进的经营,不存在急功近利的一夜暴富的可能,如果按照在社会超越阶段发展起来那些沉迷于捷径者的标准,没有任何人能做好茶生意,就算短期内出现了所谓的成功模式,那也是昙花一现而已![微笑]”

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既可以是说来话长,也可以是三言两语:

茶生意,最终遵循的是生意原则。爱好是愉悦自己,生意是服务他人。在适当了解茶的基础上,了解生意,了解经营,而不是一个猛子在茶海遨游而忘了经营的根本。

做茶生意,需要适当的了解一点茶,但也不要让自己痴迷于茶而忘了生意的根本,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忽略了重点,一条龙的时代早已远去,立足于优势互补更能合作共赢。

做终端茶生意,关键在于发挥自身所长建立适合自己的经营体系,从经营角度为消费者选好茶、说好茶、泡好茶、卖好茶,以赚钱的方式把茶卖出去,同时通过产品与服务把口碑带回来,并日积月累。如能形成品牌,那则是更长远的成功。

来源:茶业管理评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年轻人喝茶的新生意来了?24小时营业,有品牌已跑出300+店

茶的新业态又来了!

最近,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共享茶室”,24小时营业、线上付费预定、按小时收费、全程自助。

而且,共享茶室已经跑出黑马品牌,有的在全国已开出300+门店,甚至80%的门店都在盈利,有的店老板直接告诉我,“月净利润3~4万”。

这到底是一门什么生意?

共享茶室全国兴起!有品牌已开出300+店

发现了吗?最近全国多个城市,都开出了“共享茶室”,仔细一查,全国共享茶室品牌、独立商家多到数不过来。

说实话,看到“共享”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几乎不抱期待。直到实地探店、和一众茶室老板聊过后,才发现这个模式有“意想不到的市场空间”。

先来看看共享茶室是怎么“共享”的——

线上付费预定,扫码进入茶室,全程自助

我随机找了一家“6茶共享茶室”,有独立小程序,大部分都选址在写字楼附近,自行选择房间付费,付款后自动生成二维码,刷二维码进入茶室。

美团、大众点评上也可以搜索商家,进行类似操作。

按功能划分独立茶室,24小时营业,按小时收费

6茶共享茶室这家店,共有158平方,按照容纳人数、功能等方面划分了5个独立茶室。

有3~5人小茶室,也有6~9人的大茶室,私密性强,可以进行投影会议、商务洽谈、也有适合棋牌、桌游的空间。

内部是原木风、轻中式风格装修,色彩明亮,没有厚重感。

按小时收费,自助泡茶,也可以扫码购茶

茶室24小时营业,房间按小时收费,平均每小时35~50元(房间配置、门店地区、优惠力度上的不同,价格有浮动)。

剩余15分钟时有短信提醒,时间到了会自动断电,消费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是否续费。

每个茶室都配有茶座、茶具、茶食和基础茶包,顾客自助泡茶、轻松自在。

大厅也有茶叶自助选购区,可以另外购买,这里茶叶品种丰富,正山小种、生普、福鼎白茶,还有拼配茶,依据种类,定价各有同,区间9.9元~68元。

1个员工即可看店,周末几乎满客

自助的形式对经营人员依赖低,所以门店只有一个兼职负责房间清理、茶具消毒、茶品售卖等工作,老板会根据情况到店。

看到这,大家肯定好奇生意到底怎么样。

别说,生意真不错,我几乎在6茶共享茶室待了一天,多数房间都有客人,老板一直忙着茶具发货。

这家店的店主赵一潼告诉我,周六日客流较满,需要提前预定,“有来谈事情的,也有带着食物来聚会的,还有来玩棋牌休闲的”;

这家店是去年3月开业的,现在月净利润能达到3~4万。

进一步了解,更出乎我意料:2017年品牌创立到现在,6茶共享茶室已经在全国开出310+门店,而且80%门店都在盈利;而且,北方市场、三四线城市效果竟然比南方、一二线效果更好。

共享茶室到底在做什么生意,又是怎么盈利的?我联系了6茶共享茶室创始人吴翔。

全国80%门店都在盈利?

揭秘“共享茶室”生意逻辑

1、 最大优势是做“空间功能的集合”

从自习到办公,这几年共享空间的生意有很多,共享茶室有优势吗?

赵一潼用一句话解决了我的疑问,“共享茶室不仅能商务洽谈,还能给年轻人提供娱乐空间。”

换句话说,共享茶室做的不是“空间的单一功能”,而是“空间功能的集合”。

茶室隔音效果很好,关上们就是个独立安静的空间,世界杯期间,经常有三五年轻人带上夜宵来茶室通宵看比赛,茶室一般都在写字楼,完全不用担心吵到邻居;

重要的是,有“茶”这个自带文化氛围的产品做载体,让空间更有调性,能成为周边白领人群商务社交、办公的好去处。

除此之外,茶室还会承接周围公司的小型团建、会议、沙龙等,空间功能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开发。

2、24小时营业,选址直接决定平效

做功能的集合,选址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直接决定了一家共享茶室的平效。从外部看,绝大部分共享茶室都开在写字楼内部,但是仅仅是写字楼也很有讲究。

吴翔告诉我,他们将写字楼划分为劳动力密集型,如保险、销售;资金驱动型,如金融、银行(办公面积足够);还有技术密集型等(几乎没有对外社交的需求)。

其中,劳动力密集型写字楼有大量商务社交需求,同时又缺乏环境好、隐私性强、性价比高的商务社交空间,在选址上尽量精准围绕这些点位。

加上24小时营业,共享茶室最好的选址,是以写字楼为主,叠加商圈、社区,保证尽可能覆盖周围人群的全时间段的空间需求,避免白天有人、晚上没人的“潮汐效应”,让平效最大化。

除此之外,6茶还开发了写字楼之外的“异业合作”。

比如,和希尔顿、格林豪泰等酒店合作,瞄准在酒店房间约人聊天不合适,在大堂约人聊天不够私密”的痛点,给差旅人事提供私密商务空间;众创空间、地产商、产业园也成为发力点。

3、成本也可控:房租不高、不需要专门看店

共享茶室的自助属性,决定了对运营人员的低依赖性。

每家共享茶室只需要一个人工,负责茶室的日常维护,工作内容包括茶室环境维护、茶具消毒、茶产品的销售等,店主可以根据闲适情况决定到店频次、时间。

除此之外,大部分共享茶室都开在写字楼内部,相比沿街、商圈,房租成本更加可控。

4、95%以上的陌客,比传统茶馆更容易获客

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茶馆,对年轻人来说有一定门槛和心理负担,这种负担来源于“对茶馆消费方式的不了解”,和对茶产品不了解的“羞耻感”。

共享茶室“收费方式透明”、“自助选茶”的属性,打破了这种隐秘的消费心理障碍,让茶室更加接地气,也更容易打开消费者。

吴翔告诉我,后台数据显示,共享茶室95%的消费者都是陌客。

吴翔坦言,体验感做好,门店复购率就会提升。早期门店也尝试过“纯无人模式”,体验感不够完善,产品销售也没有做起来。现在的门店,都会配置一个运营人员,提高消费粘性。

5、 充分开发“茶及周边”业务线,甚至计划上新茶饮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感到疑惑,“只售卖空间,盈利天花板显而易见”。

吴翔告诉我,共享茶室有两条业务线:一是空间,二是茶叶、茶具、礼盒连带销售。

目前,6茶正在强化品牌茶叶在门店的售卖,已经和茶厂、茶园建立合作,同时丰富茶的种类,比如增加花茶、拼配茶等。

同时也能利用茶空间衍生出的消费者资源,和公司建立合作,提供茶相关礼盒服务;后期还会增加新茶饮业务,以空间为基础,解决年轻人的更多需求。

北方城市、三四线城市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现在,6茶共享茶室已经在全国63个城市开出门店,东三省、新疆、西藏之外,其他地区都有门店,甚至已经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出乎意料的是,茶文化相对较弱的北方城市,和商务社交需求相对较少三四线城市,反而呈现出更大的潜力。

吴翔说,南方茶叶、茶馆竞争很激烈,在福州,可能茶馆比便利店都多,茶空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反而北方人更容易接受这种以喝茶为切入点的“空间”,增量规模非常大。

而在下沉市场,茶空间的娱乐价值远大于商务价值,朋友之间的聚会、棋牌、喝茶闲聊,需求比较旺盛。

与此同时,“空间服务”本身在三四线就相对稀缺,而且房租、推广投入成本也更小,因此门店运营稳定性极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采访中,不少店主提到了市场教育问题,比如,打破消费者对共享茶室功能上的认知,并不容易。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不是一门“年轻人茶空间”的好生意?

尽管已经火了一年多,新中式茶馆、共享茶室百花齐放,但“茶馆”这个领域,似乎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

一方面,各地茶文化的差异巨大,比如,福建人喜欢岩茶,而江浙沪地区喜欢龙井,不同的冲茶标准,无法被复制到每一家门店。

另一方面,依然有很多年轻人对“茶”知之甚少,客群拓展尚未充分。

所以,吴翔选择了“重空间,轻茶文化”的模式入手。整合空间功能,用自助模式、透明消费,减轻消费心理压力,先把有茶+空间需求的消费者“领进门”。

之后,再逐渐深入发展茶品牌,加重品牌茶产品销售务线比重,将消费者留在品牌之中。

目前,共享茶室在全国兴起,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品牌,甚至局部已经出现了“价格战”。

在吴翔看来,更多人投入这个赛道,意味着市场教育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目前是有益于行业发展的。

但任何一门生意,最终还是要回归对产品、品牌的深耕。

每个品类都有独特的生长逻辑,关键在于敢不敢打破常规、重塑认知。

“共享茶室”,是不是茶空间的好模式?能不能持续盈利?来评论区讨论吧。

来源:咖门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吴锡卿,张昌翼同是安徽人,垄断了北京花茶市场

  安徽人有多强?他们两个,垄断了北京的花茶市场

  老北京人喝茶向来认字号,以前就有这么一句话,南城张一元 ,北城吴裕泰。

  如今他们是北京茉莉花茶的代表老字号,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创始人都是安徽人。从当年籍籍无名的小弟,到如今的老大,他们在江湖中几经沉浮,才功成名就。 

  从东直门到鼓楼有条东西五里长的大街,从崇文门到北城根雍和宫豁口有条南北十里长的街,这两条街的交叉点,叫北新桥。

  光绪年间,北新桥来了两位安徽歙县人,他们一位是举人,此次要进京赶考,而另外一位,是陪举人进京赶考。

  陪伴的这位,叫吴锡卿。

  举人考试没考上,心有不甘,为求功名,想再考一年。而在这个过程中,吴锡卿却用自家带来的茶叶跟周围的邻居混的很熟络,大家都爱喝他的茶叶,骨子里长着徽商基因的吴锡卿,隐隐感到,或许卖茶叶也能够让自己在北京站稳脚跟。

  当时他只是个在北京北漂的穷小子,没有本钱,就在北新桥一个破败的大门洞摆摊卖茶,当时连名字也没有,包装纸上只印刷了“北新桥路路东大厅便是”的字样,但就算这样,慕名来买茶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就这样,吴锡卿的生意越做越红火,1887年,吴锡卿花了五块银元请了一个老秀才,写了一块牌匾:吴裕泰茶栈。

  他没有想到,吴裕泰这三个字会火遍半个北京城,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买茶必到吴裕泰。

  他也没想到,13年后,他的另一个安徽老乡创办的茶庄,占据了北京南城。

  民国时期,吴锡卿先后在北京、天津开了十几家分号,而且自己还被推举为京师茶行工会会长,达到了那个时期的顶峰。

  吴裕泰在北京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据说,吴裕泰还影响了一位茶痴、现代知名作家——老舍先生。  

  老舍在1957年创作《茶馆》时,将第一幕的时间设定为1898年,此时吴裕泰已经营了11年,而剧中地点叫北京裕泰大茶馆。

  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曾说:“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古迹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大都经得起实地核对和验证。”

  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揣测,吴裕泰对爱好花茶的老舍先生是有很大影响的。  

  就在吴裕泰正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吴锡卿的老乡,又一位安徽歙县人来到了北京,他就是张昌翼。

  17岁时,张昌翼离开老家,开始了北漂生涯。最初,他在崇文门外的荣泰茶庄做学徒,那里是京城闹市区之一,每天买茶的人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红火。

  和其它学徒不同,张昌翼不是只负责具体的一方面,他什么都想学,他既会拼配茶叶,又能接待顾客,到了后来茶店账目也归他管。渐渐地,他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人脉。

  羽翼渐丰之时,张昌翼想凭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番天地。

  1896年,张昌翼递交了辞职信,在朋友帮助下,于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一家烟铺前边摆起了茶叶摊。

  1900年,烟铺经营不善,赔本停业,张昌翼看准时机,直接买下店铺,将茶叶摊改成了茶叶店。

  茶叶店最早的时候叫张玉元。张,表示这是张家的买卖,如同吴裕泰是吴家的买卖一样;玉,是玉茗的简称,也是茶叶的统称;元,有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张家第一家茶庄的意思。

  1908年,张昌翼在如今的前门大栅栏开设了第二家茶庄,字号改为张一元,意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1912年,张昌翼又在大栅栏街路南开办了第三家茶庄,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又称“张一元文记”,此后,张一元的名号广为流传,并开始了与吴裕泰分庭抗礼之路。

  与吴裕泰相比,张一元极注重宣传。

  当时,张一元是第一个将茶与娱乐结合在一起的,他们会播放戏剧招徕顾客。  

  而且茶铺外边会放一辆汽车,表明这是上等人出入的场所,当时梨园名家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等都是张一元的老主顾,当时这些人都是妥妥的大V,有了偶像的宣传,茶客们自然对张一元趋之若鹜。

  1937年,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家国陷入战火之中,大时代下无人幸免,吴裕泰、张一元也纷纷步入了低谷,经营惨淡。

  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时,“吴裕泰茶栈”更名为“吴裕泰茶庄”,由冯亦吾老先生题写了“吴裕泰茶庄”的横式牌匾。  

  同年,张一元也被国家赎买,进而变为国营企业。

  然而,他们的好日子并没有来到,1966年,伟人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像吴裕泰、张一元这种老品牌,自然会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牛鬼蛇神。

  这期间,北新桥大街改名为“红日路”,吴裕泰茶庄也改成了更有革命味道的“红日茶店”。

  而张一元茶庄也被视为封资修标志,更名为“闽春茶庄”。

  此后,直到1982年,才重新启用“张一元”这个老字号,并特请书法家董辰良书写了新匾额。

  而吴裕泰则一直到1985年,才终于恢复“吴裕泰茶庄”的老字号。

  随着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展开,国营的两家茶厂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

  1997年,吴裕泰实行连锁经营,至2002年,年销售额过亿。

  1999年,张一元也从国营转成了股份制企业,成为了规模经营的商业品牌。

  自此以后,两家茶庄开始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交相辉映,成为茉莉花茶领域两座并立的高峰。

  参考资料:

  [1]《张一元茶庄沉与浮》,章永俊,《管理史鉴》;

  [2]《闲话张一元》,闻一少,《商业文化》;

  [3]《百年沧桑吴裕泰》,张晓清,《民俗风情》。

  来源:懂茶帝

找到约17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