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茶的智慧:养生养心中国茶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茗心茶文化研究院 带你领略真正的茶文化培训

就以前来看,喝茶更像是长辈们的社交方式,但是近三年茶叶在不同年龄段销量趋势图报告显示,85后和90后成为茶叶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占比超过了总消费的一半以上。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茶文化培训,茗心茶文化研究院专注茗心茶文化体系传承,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茗心茶文化,爱上茶文化。

“陆羽班”是赵英立老师开展的第一个茶文化培训班,当年因为找不到合适教材,赵英立老师便自己编写了《中国茶艺》,为了让学员们毕业之后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又编写了《喝茶的智慧-养生养心中国茶》。在不断进行新学员茶文化培训的同时,赵英立老师完成了《好好喝茶》的编写以及茗心茶文化体系的创建。目前赵英立老师的亲传大弟子韦芳老师创立茗心文化公司,开展多种系列的茗心茶文化培训班,将茶文化带给更多的人,一起享受茶文化的洗礼。

每一期的茗心茶文化培训班开展的模式与地点都是多种多样,曾经在贵州贵定、四川宜宾、苏州太湖、江苏无锡、福建武夷山等多地都开展过。小规模的进行人员招收,多批次的接纳爱茶学员,尽心教授他们关于茶文化的细枝末节。茗心茶文化研究院的老师们会安排理论讲解、实操练习、去茶园实地考察、去茶厂观看制茶流程等多种授课方式,让学员们更加透彻清晰地学习茗心茶文化体系,从多种角度了解茶文化。

(茗心茶文化课程中)

茗心茶文化研究院的老师们为了细心关注到每一位学员的茶文化学习,每次只招收少量的学员进行茗心茶文化培训,在不断有新学员加入的同时,还有许多老学员会反复参加,向老师学习更多的茶文化。18年有一位茗心茶文化培训班的学员,在形容几种茶的特点时说道“就像是坐在米兰时装周展台前,看到一个个美女纷至沓来目不暇接”。19年的一位茗心茶文化培训班学员说“心情越是不好的时候,越是应该泡一壶好茶来安抚自己,一个人安静地喝‘鬼肉’时烦恼就被压制住了,就像尘土被细雨与压住一样”。

世间爱茶之人千千万万,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独特性格。茗心文化研究院不断召集各方爱茶人士来相互切磋交流,更欢迎茶小白来取经学习。茶文化,难以用言语表达,当你爱上它时,那便是一辈子的事情了。

注:内容来源竹海热线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事聚焦】国运盛则茶运兴——改革开放中的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期间召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五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现场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正值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在我国唯一以茶为名的湖南茶陵县召开,特别有意义,令人感慨系之。回首40年,岁月峥嵘,天翻地覆,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时代鼎新,弄潮逐浪,更上层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也饱含着中国茶人的梦想,那就是“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辉煌”。如今中国发展的航船驶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茶和茶文化更要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智慧和力量。

 

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在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发言

 

中国茶人最切肤之深的感慨就是“国运盛则茶运兴”,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蓬勃发展更证明了这一点。

(一)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兴衰起伏,茶运同此凉热。

 

中国茶人颇为自豪的口头禅:“唐宋元明清,自古喝到今”;“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的甜美苦涩其实并不相同。中国茶和茶文化历经数千年,有过辉煌,也曾遭受磨难和衰落。

 

 

择其要者,数千年的中国茶和茶文化发展史,曾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也正好与国运鼎盛的轨迹相合。

 

第一个是汉唐时期。西汉前期,国运昌盛,继“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极盛之时,茶之饮用在士大夫文人阶层生活中已相当普遍,市场交易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西汉《憧约》所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丝绸之路”。西汉时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一直通达罗马、埃及。“丝绸之路”不仅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大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还是政治外交的大通道。“丝绸之路”同时也是茶之路、瓷之路,它们相依相伴,共同书写了中国文明的光辉篇章,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沟通了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联系,成为中国人民同中亚、西亚、欧洲乃至非洲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为人类文明和进步树立起辉煌的丰碑。至唐,随着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时期的“开元之治”直到中唐,茶叶生产发展迅速,有80多个州产茶,贡茶兴盛。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设立“贡茶院”,专门生产被陆羽称作“紫者上”的“顾渚紫笋”茶。此时,陆羽《茶经》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

 

第二个高峰期是两宋时期。北宋并没有完成国家统一,南宋更是被逼到江南一隅,虽然宋代疆域不大,军力羸弱,但经济、文化却相当繁荣。以文化论,宋代在教育出版、思想哲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堪称一绝,达到历史的新高度,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硕果和大师巨匠。茶和茶文化也呈现了空前繁荣兴盛的局面,茶叶生产品质化,茶道技艺精致化,文学艺术高峰迭起。两宋时期茶诗词数量空前,书画、瓷器、艺术等都创历史高峰。同时,凭借佛教和民间文化交流、贸易往来,茶和茶文化传播日本等地,尤其是末茶点茶法传至日本,形成日本茶文化独具特色的一个流派——抹茶道。

 

第三个高峰期是明清前中期。明太宗朱元璋为刺激茶叶生产和普及,颁布法令废“龙团凤饼”制茶,推广散茶,炒青、烘青、晒青大行其道,以沸水冲泡茶叶成为主流茶饮方式,简便、节约,又可得茶真味,极利于茶饮进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明代还出现了烘青花茶(公元1440年)和红茶(公元16世纪),特别是红茶随海外贸易传入欧洲,丰富了世界人民的茶生活,甚至影响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世界工业革命和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清代前、中期传承了明代茶和茶文化发展,国家鼓励茶叶生产,特别是宫廷推崇茶和茶文化(乾隆是嗜茶皇帝,嘉庆把茶宴联句定为家法),大大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在清代产业鼎盛时期,中国茶叶对外贸易额占世界产业贸易总额的80%以上。此时,龙井、碧螺春茶成为贡茶新贵,武夷山乌龙茶在康熙年间(公元1720年前)已经出现,白茶、黄茶也在明清期间显现,普洱茶在清时得到重视,中国茶的六大品类和再加工的花茶已经俱全,茶饮习俗进一步走向世俗化、简约化和功能化,茶消费和茶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呈现出茶和茶文化的兴旺景象。

 

中国历史上茶和茶文化的下行轨迹都发生在各个朝代的衰败没落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茶和茶文化自然惨遭厄运。鸦片战争失败后直至民国,政府腐败,战乱不断,是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极度衰弱期。此时,英国人最终完成了中国茶叶向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转移种植和加工的计划,使中国茶产业经济惨遭严重打击,严重丧失了中国茶和茶文化在世界的话语权和竞争力。至新中国建立初的1950年,中国大陆(未含台湾)茶叶产量仅为6.52万吨,其中内销4.56万吨,外销1.96万吨。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茶和茶文化进入恢复性发展期,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复兴振兴期。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茶叶商会会长、河南国香茶城董事长姬霞敏女士参加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从茶产业发展数字看:1980年,中国大陆茶叶产量为30.37万吨,其中茶叶出口为10.79万吨;至2011年茶叶产量上升到162.32万吨,为1980年的5.34倍,其中茶叶出口32.26万吨,为1980年的2.99倍;至2017年,茶叶产量达到261万吨,为2011年的1.61倍,其中茶叶出口35.5万吨,为2011年的1.1倍。2017年是中国茶和茶文化发展值得赞赏的一年:茶叶产量显著提升,干毛茶总产值达到19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名优茶产量与大宗茶差不多,但总产值达到1427.8亿元,为大宗茶的2.98倍;茶园面积快速增加,已达4500万亩,茶园生产进一步优化,无性系良种面积占58.6%,比上年提升2%,有机茶园占7.2%,提升1%;市场销售额达2353亿元,增幅为9.54%,高端茶价格平稳,中低端茶价格齐升;茶叶安全质量提升,2017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全国茶叶及相关制品三个季度抽查合格率平均高于99%,2018年1月达100%。

 

 

从茶和茶文化发展成就来看:茶区茶和茶文化已经成为经济产业、民生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富民惠民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国计民生。各地党委政府都把科学发展茶产业茶经济提升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富民惠民、全面小康和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高度,重点扶持,推动发展。近年来,中国茶产业发展重心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目前,茶园面积最大的是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福建五个省,增加最多的是贵州、湖北、陕西、江西四个省。同时,各地对茶的科技教育、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以及茶文化宣传普及等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涉茶和茶文化的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成倍增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和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大的茶业龙头企业纷纷设置科研机构,茶和茶文化各类人才后继有人;茶企业跳出茶叶做强产业,从做精做优茶叶六大品类茶走向融喝茶、饮(料)茶、食茶、用茶、玩茶、事茶等为一体的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值)利用形成共识,文化链、科技链、价值链、效益链同长共进,成果丰硕;茶和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全民饮茶日活动以及斗茶、赛茶等群众性宣传普及活动方兴未艾,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理念深入人心,认知中国茶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茶文化事业繁荣兴旺。2011年全国茶消费人群为4亿,2017年底已近5亿;2005年全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为0.48公斤,2015年达到1.1公斤。可喜的是20-30岁的年轻消费者在稳步增长。茶叶市场经销正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茶消费方式也正在从传统的品饮方式,走向茶饮料、茶食品,茶生化用品,茶艺术品、茶旅游休闲养生,茶文化艺术活动于一体的多元消费、立体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健康消费时代,全方位、立体式地发挥着茶和茶文化的养心健身、雅俗尚乐的功能和价值。

 

从茶和茶文化的发展态势看:党中央对我国“三农”以及茶和茶文化工作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党中央先后就“三农”工作发了11个“一号文件”,特别是2017年中央的第11个“一号文件”直接写上了茶产业科学发展的具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懂茶爱茶,重视茶和茶文化,巧妙运用茶和茶文化治国理政、协和万邦,他在两年多七次出访中八次说道茶和茶文化,还给第一届中国国际(杭州)茶叶博览会发来贺信,给中国茶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是中国茶人学习的好榜样。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是盛世兴茶的好时期。盛世兴茶,中国茶人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着力弘扬“自信、诚信、匠心、创新”的新时代茶人精神,强品牌、提品质,重安全、求健康,大兴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质茶,大兴为走好“一带一路”满足世界茶人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茶。

 

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现实,探索构建小茶农生产融入现代茶业发展新模式,至关重要。致力培育和扩大新型龙头茶业经营主体,精致培育“小而美”的文化茶业企业群,深入推进以利益链联结融合为基础的茶农组织创新,以科技人才链支撑为核心的茶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以新理念和茶文化自信为引领的文化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探索实践,正在各地积极展开。今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研究重点是总结中国“三安——浙江安吉、福建安溪、湖南安化县域特色发展路径(模式)”,目的就是要用中国智慧、中国气派探索一条中国特色区域发展的茶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兴了一个产业”,中国茶业科学发展的潜力无穷,中国茶人更要作出积极探索和创新创造。

 

(三)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茶和茶文化正走在振兴、复兴的大道上,中国已是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业强国,再创中国茶业强国辉煌任重道远,中国茶人尚须努力。

与世界茶业强国比较,中国茶业还是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茶园面积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50%,但产量约占30%,在世界前八位产茶国中(中、印、斯、肯、印尼、越、日、土)单产是最低的(他们约高于中国的1.5-2.6倍)。二是中国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品牌不响,以原料茶和低端茶出口为主,缺少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近年来中国茶叶出口量徘徊在35万吨左右。2017年茶叶出口平均价格仅4.54美元/公斤。三是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程度低,大国小农特征明显,全国名优茶品名超过1500个,但名牌不多,有名牌规模也不大。四是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程度低。日本茶饮料、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消费达40%,仅茶食产品就有几百种,在食品、医药、化工、服装、饲料、轻工、化妆、油脂、旅游等方面的深加工产品十分丰富,而我国茶叶仅有5%用于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等。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茶人要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振兴、复兴发展的基础上,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以建设茶业强国为目标,放眼世界,改革创新,重点展开四大新突破,致力盛世兴茶。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提升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上有新突破。在政府层面,要全面理顺茶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破解大国小农、管理多头的难题。尤其在壮大茶业发展体制机制上,要着力探索构建小茶农生产方式融入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区域性或跨地域性的特色模式创新,实行文化链、利益链、科技链、营销链等的联动融合发展,使茶和茶文化达到大而强、大而精、大而彰和富民惠民利国的茶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提升文化自信和科技创新,在强健茶业发展双翅(膀)上有新突破。文化兴则茶业兴,科技强则茶业强。坚定坚守茶文化定力,迸发创新创造活力,用信心、诚信、匠心、创新事茶,担当茶业强国重任,做好品质茶、健康茶、文化茶、品牌茶。不要自夸颜色好,只求茶香满人间。从品种到茶园,从加工到营销,从茶资源到美好生活多元需要,科技、人才和文化是制高点、致胜者。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培育各类人才,联动相关学科,强化研发开发,做精六大品类,精彩六茶共舞,用文化链、科技链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效益链的联动效应,促使茶业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造福人类。

 

3.强化标准和品牌创新,在打造国家级世界级品牌上有新突破。品牌是认知的名片,消费的门牌。中国茶业不仅要有地方的知名品牌,更要打造国家级、世界级的知名大品牌。品牌要重标准、求品质、塑诚信、讲规模,切实解决有品无牌,有牌少量,多而不强的问题。茶业强国必须是品牌强国。应当进行一次品牌革命,用中国智慧、中国气派,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响亮品牌。

 

4.创新营销文化,着重在三个营销方向上有所突破。俗话说,种茶不易卖茶难。营销不畅,茶业大国深受其害。营销开路至关紧要。着重在三个营销方向上用心发力:一是主攻内销,继续倡导茶为国饮,大力提升品质消费、健康消费、多元消费。中国人口规模大,是茶的消费大国,消费潜力巨大。

 

2015年我国年人均茶消费量为1公斤,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如果到2025年再翻一番到2公斤,将是一个了不起的消费业绩。二是拓展外销。文化引领,品牌开路,深入研究世界各消费国的茶饮文化,了解其用茶的口味和消费习俗,把适应消费与引领消费结合起来,在积极扩大原料茶大众茶出口的基础上,创新拓展多元营销渠道,用心营销中国品味茶,努力使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好一带一路,走进世界。三是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充分发掘茶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大力发挥消费潜力。市场是立体的,创新营销文化可以创造市场,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创新营销文化,综合开拓茶业发展空间,是一篇需要花心思、下功夫做好的大文章。

 

(五)

 

中国茶和茶文化,在造福人类的历史上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融入生活,增添情趣,促进健康,传承创新,繁荣兴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洗礼,使它更加容光焕发、魅力无穷。它既具有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富民惠民的经济功能,又具有乡愁绵绵、风情万种、文明传承的文化功能;既具有清敬和美、联谊交往、人际和谐的社会功能,又具有绿水青山、红脉绿韵、绿色发展的生态功能;既具有平静闲适、精神愉悦、健全体魄的养心健身功能,又具有清明政治、协和万邦、茶和天下的治国理政功能,成为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桥梁纽带,成为走进“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运盛则茶运兴,我们坚信,新时代中国茶和茶文化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周国富:药茶,中国茶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周国富:药茶,中国茶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山西药茶高峰论坛演讲

  哲人有言: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当下,山西唱响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的健康发展之歌,底气来自中国药茶文化千年传承弘扬的深厚底蕴和山西药茶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优势及其丰富实践的历史渊源,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关乎生命更关乎生计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性大流行人类对身心健康的期盼,契合了中国人民“治无病之病,则无病”的养生保健观,彰显着山西药茶人“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的成事之道。盛世兴茶,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山西发展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前景灿烂。

  今天,山西省隆重举行“山西药茶高峰论坛”,人才荟萃,少长咸集,智慧迸发,太原论鉴,共话山西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同议茶的美好健康生活,交流互鉴,意义重大。

  下面我就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的创新发展问题谈点认识,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药茶和药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交融发展的瑰宝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是一部茶以文兴、文以茶扬的创新发展史,也是一部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创业史,中国茶人最切肤之深的感慨,就是国运盛则茶运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汉唐,盛于宋,绵延元明清,衰弱于近代,振兴于当代,远播世界,造福人类。以诗、瓷、茶为代表的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进步树立起辉煌的丰碑。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开辟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和茶文化史的新纪元。唐宋以降的兴盛时期,举国上下,无论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儒释道家、寻常百姓,无不以茶为饮、以茶为乐。“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其真实的写照。难能可贵的是,茶和茶文化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融入生活,增添情趣,促进健康,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并随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传播亚欧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散茶,炒青、烘青、蒸青、晒青及窨花等绿茶工艺各行其道,沸水冲泡茶叶(撮泡法)成为主流茶饮方式,同时还派生出红茶、黄茶(闷黄)、黑茶、青茶、白茶、药茶等诸多茶品类,茶饮习俗进一步走向世俗化、简约化和功能化,极大地推进了茶叶的生产和消费。1840年因茶触发的鸦片战争失败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战争不断,国运衰落,茶和茶文化遭受沉重打击,一落千丈。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茶和茶文化全面进入盛世兴茶的复兴振兴期。当下,中国已是世界产茶大国、世界茶消费大国和世界茶文化大国,茶和茶文化日益成为经济产业、民生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和富民惠民产业,是事关国计民生、国家战略的大事情,得到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当前,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正借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之东风向茶业强国目标奋进。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十分重视、关心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他为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发贺电,给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致信祝贺,多次深入茶区,关注茶业,殷切期望茶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真切希望中国茶界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深化茶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给中国茶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中医药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两翼”,互相交融,相辅相成,共同护佑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茶是伴随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养生保健饮料,并随着中国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交相融合而演化蝶变出清饮、调饮(混饮)、药饮、衍生品食用饮和情感体验共情饮等丰富内涵,成为人类仅次于水的健康之饮。

  茶,本就因药而发生。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而解之”之说,说明最早发现的茶就是药。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载有“以茶为药”的功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对茶的药理作用也有详细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唐代药学家陈藏器也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之说法。先秦时期,为了缓解茶的苦寒之性,选用生姜、韭菜、薄荷等药物与茶一起烹煮成汤饮用,使之入口不伤脾胃,于是就开辟了“药茶同烹”“药食同源”的药茶共饮的阶段,使人既能享用美味茶汤,又具有一定的保健治病作用。从隋唐至宋元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医药学家对于茶的功效的深入认识,茶逐渐成为药方中的“君药”。“药茶”一词首现于宋代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中的“药茶诸方”一则,书中载有八种“药茶诸方”,如治疗伤寒头痛壮热的葱豉茶方、薄荷茶方、石膏茶方等。宋代太医院官修医书《和济局方》中还有药茶的专篇记述,可见药茶文化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社会各阶层都乐意接受药茶这种养生保健方式,并随着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药茶逐渐商品化、平民化、普及化,此时药物代茶饮逐渐成为药茶的主流表现形式,药茶出现了丸型、膏型、散型等诸多剂型,以方便携带和饮用。同时,由于祖国传统医药学的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各类药茶处方呈现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如适合老年人服用的“三子养亲汤”,适合妇女服用的“四物汤”等,还有被《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的午时茶、枸杞茶、姜茶、八宝茶、天中茶等,言明可以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等功效。《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书中也记载慈禧热病咳嗽时,曾饮用清热止咳代茶饮,光绪常饮用的安神代茶饮、清肝聪耳代茶饮等。  

  随着中国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千年融合蝶变,中国人对茶的认识不断深化,认为茶不仅是人类仅次于水的健康饮料,也是一种养生保健具有药用功能的饮品。在中国,饮茶分为清饮、调饮(混饮)、药饮、茶衍生品食用饮和情感体验共情饮五类。清饮,即是单用开水泡茶来喝,分喝茶、品茗、茶艺、茶道等层次,满足生理之需(解渴)、感官之需(色香味形)、交往之需(礼仪、技巧、交流)、修身养心之需(洞察自然、反观自我、明心见性、体悟道德),获得身心愉悦、快乐健康。调饮,即在茶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橘皮、薄荷、桂圆、红枣、枸杞及花草等中草药物调和混饮,以满足个人嗜好和养生保健。“药饮”,既有药茶同烹、药食同源的调混饮,更有药物代茶饮,用于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早已深深融进百姓的日常生活。茶衍生品食用饮,即运用现代科技方法从茶和中草药中萃取特殊有效成分,如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等制成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药品和食品。情感体验共情饮,由于茶文化是共情文化,情感体验共情茶饮,使人身心享受更加充满。丰富的茶饮文化,使人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舒缓压力,调节情态,健康身心。随着现代科技的深入研究和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创新、融合发展,茶饮文化和药茶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二、山西药茶文化与药茶产业发展正逢其时,前景灿烂

  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给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文化造成严重影响。人们普遍得到一个启示:世间万物,生命诚可贵,健康最重要。现实告诉我们,国民经济是一个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国民健康同样是一个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健康不仅对个人和家庭具有根本意义,对社会、民族、国家,同样具有根本意义。健康是最容易得到的,也是最容易失去的东西。预防是最基本、最智慧的健康策略。起居有时、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治未病、防欲病等养生保健理念渐入人心,养生保健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用词,人们对健康的欲望更为强烈,药茶文化和茶饮文化,已成了养生保健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健康消费的新时尚。

  正如楼阳生书记所说,山西药茶历史悠久,原料道地,工艺成熟,口感独特,功效确切,优势明显,在国内国际具有很高的公认度和美誉度。得天时地利人和之道,聚药性之精华,传茶道之神韵,兼具药的功效、茶的味道、服务于人的健康,千年本草完全契合养生保健的时代潮流,彰显出独具山西原创的特色印记。茶本为药,药可为茶,同宗同源,植根“三农”,未病先防,护佑健康,这就是山西药茶之出处,山西药茶之妙处,也将是山西药茶之胜处。

  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药茶产业、药茶文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茶类第七茶系,发挥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健康、安康中的重要作用,正逢其时,意义重大。建议有四:  

  1.坚持中国特色,山西特点,国际视野,确立现代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高质量发展观。

  药茶和药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千年演化蝶变的璀璨明珠,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深深融进中国人民养生保健的日常生活,也对世界健康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山西的药茶和药茶文化历史悠久,优势明显,地位独特,根基深厚,发展高质量现代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得天独厚。

  发展现代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一定要把中医药文化、茶文化和晋商文化有机融合,坚持“治无病之病,则无病”的养生保健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功能观,充分发挥山西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确立立足药业做产业、跨界融合壮产业、顺应时代创业态、变革创新强产业、补链强链健产业、文化自信闯市场的现代药茶产业发展观,破解大国小农发展瓶颈,培育壮大以新型龙头企业为支柱的现代药茶产业集群,培育大品牌,发展大产业,发扬自信、诚信、匠心、创新的茶人精神,立标准、重品质、创品牌、竞市场,实现多元化、差异化、优质化,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强农富民惠民康民作贡献。

  2.推进从中草药种植园到药茶产品的全产业链品质战略,用健康理念保障健康产品。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对品质消费需求日益强烈,绿色奠定健康底色,文化涵养安康亮色。为此,作为养生保健产品的健康生产和健康产品的安全供给至关重要。务必做到心无旁骛,坚守诚信,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切实保障企业家和企业两个健康,企业家要用心用情办好健康企业,健康企业智造健康茶品,健康茶品惠及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品质、健康的药茶产品始于中草药种植园。人人祈求健康,健康产品更需要好品质,好质量才有好销量,好品质先要种出来。恪守疗效,是中医药文化的生命线。现在大多茶药两用道地药材为人工种植,好的种植园的基础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美,用绿色之态彰显品质之优。

  品质健康茶产品供给,贵在慎始慎终。从中草药种植到药茶产品供给,经历采摘、加工、制作、包装、营销、消费等诸多环节,务必坚守精行俭德、诚信匠心的茶人品格,坚持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实行品牌化、市场化营销,功能化、规范化饮用和品质化健康消费。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把好安全、口感、功效三大环节,保障品质健康的产品供给,精心打造养生保健产品的金字招牌,用好品质保障好身心,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身心健康的追求。  

  3.用科技和文化支撑起现代药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现代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遵循既要遵古,又要崇今的原则,对传统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提升改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其优秀药茶和药茶文化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和创新,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组织中医药学、茶学、营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专家,系统梳理药茶和药茶文化资源,认真汲取药茶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对药茶和药茶文化进行传承创新,传承优精配方,改造不适时代的配方,创新新配方,增加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医道与茶道的完美融合,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科技的新理念、新进展、新成果对药茶产业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清洁化和产业化提升改造,拥抱高科技,激发新动能,进行全产业链的品质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

  4.行动“国际茶日”,弘扬药茶文化,全面提升人民大健康消费水平。

  当今时代,竞争激烈,节奏太快,欲望无限,疫病肆虐,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树立大健康理念,为养生保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健康服务,努力提升人的心力、免疫力、体力、抵抗力十分重要。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的祖先发现茶、种植茶、利用茶、创新茶已有数千年历史,茶早已融进华夏文明的基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待客、以茶礼敬、以茶交易、以茶养生保健的习俗,在人们的心目中,茶是一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茶又是一种“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化生活,茶还是一种修身养性、健康益寿的养生保健之道。随着文明交流互鉴,茶成为了通疆达海的世界健康之饮。“国际茶日”的设立,不仅是对中国茶文明作出世界贡献的礼敬,更是对当今中国茶和茶文化小康健康安康的期盼。当代中国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不仅要承担起传承弘扬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更要有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重大担当。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际需求,提升茶疗水平,文化引领,抱团进取,开放共赢,攥指成拳,生威发力,讲好药茶文化故事,在提质创牌上用心思,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创出好品质,赢得好销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市场,构筑起“精细高雅的清饮”、“浪漫时尚的调饮”、“康健益寿的药饮”、“新奇乐爽的食用饮”和“情感体验的共情饮”等多领域、多文化、多样性茶品消费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和美好生活需要。

  来源:茗边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