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喜欢喝茶的人的性格

找到约434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一瓣心香-俗轩茶道千澄茶室元旦茶会


一月一日一瓣心香

三张席三款茶三道止语

六声磬六人席六道换新茶




阳历新年第一天,新老朋友相聚于茶室,抽支花签,开启新年的好运,一同品茶,借茶表达美好祝愿,期待一个崭新的开始。



三款茶毕,茶香入心,一起借着这个温暖的场域分享自己的新年期盼,也分享点滴感悟,此次茶会主持人也为每一位送上了定制的藏香,贴上了此次茶会特别定制的签,也愿大家带着这份美好的祝福开启新年。



茶客说,新年第一天,和大家分享了三款茶。心中满满的喜悦。我特别喜欢喝茶,而且从小喝茶,喝遍了各种各样的茶,因为爱茶。所以对茶特别中意也钟情于茶,也悟到了许多东西。我觉得茶如人生。刚刚摘下来的茶,就如青涩的我们,完成了学业新入社会,什么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炒过的成品的茶,就像我们到了中年,当我们喝的时候,又经过了茶艺师的手,经过了水经过了温度还有退化,它又升华了,变成了人生的另一个境界,这就到了五十岁的我们,知天命的年龄。这时候我们回看人生,少了遗憾,我们会静下心来去品味茶的各种味道,去体会,就像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去看自己走过的路,那些青涩也是美丽的,那些错误也是可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记忆。其实没有对与错,只有更好。所以谢谢今天的茶会,祝大家新年快乐;



慕佧说,我是去年五月份第一次来到茶室参加茶会,小英姐主持的生日茶会。我当时的感受就是世界上还有这么美的人,穿着中式的衣服,美美的往那边一站,娓娓道来俗轩茶道讲的是什么,那一瞬间我就决定要报名学习茶道。那是我第一次正式的接触茶,原来虽然喝过很多,但茶对我来说都是解渴。我18年是本命年,好像觉得本命年会不顺,但我会觉得我这个本命年过得特别有福气。



因为学习茶道接触了很多在我原来的生活中不会出现的东西。因为我学心理学十多年,自以为懂得很多,在茶中发现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茶给了我人生的另一种选择,比原来更开阔,心态上也变得更平和。今天还有一位花糕娘娘没来,我特别要提她,因为第一次见到她做的花糕就被吸引了,觉得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美的东西。这都是在我原来的人生当中不会有的。我原来的头脑就像一个计算机,都是运算和程序,学完茶之后,才觉得自己开始真正的生活了。我第一个报名了今天的新年茶会。我一定要在茶室开启19年的第一天。茶室就像我的第二个家,每天来了都不想走。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引导,还有师哥师姐,大家非常的慷慨和真诚,还要特别感谢小高师兄,因为我经常赖在这里让他给我开小灶。今年的收获和成长非常大,感觉36岁是人生的另外一个开始。感谢大家;

 


隋班长说,今天下午特别的感到幸福。今年来的比较少,没怎么参加茶会,所以特别感谢今天邀请我来。我一时之间不知道表达什么好,就说下觉得刚才抽签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好,应该是红楼梦里面的,我抽到的是桂花,今天整个从茶席到布置到三款茶的选择,到茶主的冲泡,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签卡背后的那句话:天香云外,人与花心各自香。谢谢大家;

 


徐怡娟说,很开心在新年的第一天可以来这里跟大家一起喝茶,很感谢大家,感谢老师。我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听所有的学长学姐和茶客分享对茶的感受,就像一次茶道课复习,他们说的东西,有很多是我忘记的,现在又慢慢在我的脑子里复活跳动起来了。有很多慢慢遗忘的东西又出现了。小英学姐是一个仙女姐姐,记得第一次来茶室就见到一个仙女姐姐,现在又看到一个。第二款茶用的盖碗,真的很烫,但是小英姐就只是神色自若地在那里,拿着盖碗看着茶汤一滴一滴地滴来下,我拿到盖碗时才感受真的是太烫了。很感谢她,把茶的本色都表现出来了。感谢大家,祝大家新年快乐;

 


茶客说,我是第二次来到茶室,第一次是三年前,初五的时候来的。初五是包饺子,大家像一家人一样,气氛特别好。每次来都不像是喝茶,就像是来到一个大家庭。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淡了很多,因为茶大家走在一起结这个缘,气氛特别好,这里没有名和利,每个人都敞开心扉。特别感谢迎春老师提供这个机会,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我也借着这个机会祝大家2019年有个好的开始。谢谢大家;

 


煊煊朋友说,首先感谢“狮姐”介绍我来参加这个活动。2019年第一天,这段时间我个人的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前几天一个老家的朋友打电话给我,让我买红袜子红秋衣,说我们老家是45岁要买红袜子红秋衣,45是一个坎儿。正好“狮姐”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个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我就来了。我平时周末很少参加活动,特别感谢。刚才喝茶的时候我特别有感受,平时喝绿茶比较少,喝普洱比较多,平时喝熟普也从来没有喝出今天的感觉,平时喝的熟普比较苦,今天喝的从头到尾是回甘的,没有苦味,我觉得和茶有关,但是和心情也有关,于是喝茶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其实以后工作中生活中出现烦躁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去思考,这样子能够让自己去缓解心情或是境况的困难。也借此机会谢谢大家,祝大家19年健康快乐幸福美满;


 

孙洁朋友说,在喝茶的时候,我觉得是能够看到一些东西的。从一滴滴到最后几滴都特别珍惜,都不浪费,让我想到要自己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那会儿觉得自己很幸福很知足。喝茶是能让人安静下来,让自己更温柔,和喝酒是正相反的,最近喝酒比较多,酒桌上那个我也是真的我,是张扬的自己,觉得自己的激情都能释放出来觉得开心,和平时压抑的自己不一样,但是茶是让自己沉静下来,反而会有更多的体会能散发出来,和泡茶的感觉是一样的,慢慢的舒缓了。今天发现自己不太一样,能够静下来,谢谢大家;

 


茶客说,很开心能和大家一起共度新年第一天。我觉得非常开心,新的一年祝大家新年快乐,也祝我们有一个新的开始。今天的茶会大家付出了很多,能感觉到大家的用心。都说品茶像品人生。今天这位师兄泡的茶非常的好,把三款茶都表现的特别好。绿茶就像青春年少的同学一样,青葱美好都能够展现出来。乌龙茶,特别是岩茶,从香味就觉得像我们的中年,尤其是欣赏朋友中很出彩的人,那种羡慕不忌妒恨的感觉,觉得特别好。最后是这款熟普,就好像我们的家人,从茶汤当中能够喝到心里暖暖的,特别好。感谢大家;

 


李娜说,今天很惊喜和感动,因为和麦姐一年都没见了,看到主持人是麦姐我就来了。从我刚进来,我觉得大家都是仙女姐姐和仙司哥哥,所有人都很有能量,一直冲我笑,我觉得我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地方。而且品茶过程中我们不光是在关注自己的感受,还有别人的感受,就像我们是一个能量体在这里,所以很多惊喜和感动。今天喝的三款茶,每款茶都给我不同的感觉,第一款茶是绿茶,比较平和,是我最喜欢的一款茶,第二款岩茶,感觉很厚重,第三款式熟普,觉得特别温润,就像自己身体里的感觉,这三款茶也很像自己生活的一个状态。对茶最深的理解,是我之前关注的是喝茶本身这件事情,但经过今天我关注的是茶的本身以及它进入身体里的一个感受,而且还收获了很多温暖和感动,看到大家特别温暖,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万事胜意,谢谢大家!



孙静说,今天错过了茶会的开始,觉得略微遗憾,但是参加了还是觉得很惊喜。今天跑到海边去看了新年的第一个日出,我想无论如何我都要来参加新年的第一场茶会,似乎这么多年以来,无论是年中茶会还是这样的一个新年茶会,从来都没有错过,这已经是必须得有一个仪式感去承载,希望记忆中能够一点一点回味的时候,还有这样子的一个仪式感。大麦的这个茶会,我非常高兴能来,一如大麦带给我们的感觉,整个茶会也是充满温暖、支持和鼓励,还非常的欢喜,同样也是非常用心和认真的,像大麦一直带给我们的感觉。还有伯韩同学也能在这样子泡茶的状态中,太高兴了。我依然会在这里,和大家在一起,欢聚一堂,新年快乐!

 


仰镜伊说,古丽姐和慕佧姐两个人加在一起就是我想说的。因为我今年也是本命年,我自己立了一个目标,也实现了,就觉得有点小傲娇,而且今年去了两次拉萨,都是在大麦姐那儿,她给我泡了好几次茶。尤其是最后一天晚上,给我泡了六堡,我们俩秉烛夜话,对我的影响和感受特别的深,因为那次我才走进了茶,才跟迎春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结缘。这是我18年最大的一个收获。这个收获没法具体说,但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师兄师姐们都是藏龙卧虎,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茶道,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我们是周末班,一周工作很疲惫,周末到茶室,老师会观察到我们每个人的状态,然后选择不同的茶,通过茶道的学习来调整我们的身心,润物细无声地疗愈我们,这一点我感触特别深。



回到今天的茶会,也是老中青三代。绿茶感觉是年轻时的激情和朝气蓬勃,今天重新认识了岩茶,虽然上课中也喝到了,但是不够敏锐,很多细节没有捕捉到,但是今天我捕捉到了什么是岩骨花香,有很大的收获。熟普就更不必说,好茶如药。还有最重要一点,茶好是基础,但是泡茶的人更重要,从高师哥的茶里面可以喝到满满的正气,但又非常的纯净高雅。好的茶主会把茶的能量放大出来。我真的是非常的感动,在这里有一种抛开了世间所有等级,身份,财富的束缚,在这里都是平等的,以茶会友,以真心换真心,感恩大家;

 


煊煊说,大家好,再次自我一介绍一下,我叫相梓煊。这个名字是我九十岁的老师师母给我起的。木辛梓是想让我以后别那么辛苦,火字旁的煊是希望我以后口才越来越好。今天的新年茶会,我也想对我2018年做一个总结,我当初的初心为什么来学茶道,其实我一直是单身,没有男朋友,内心对这件事也是很烦恼,本来是想跟金娘娘学花糕,结果她带我来到茶室,说你先学茶道吧,把茶道学完了,男朋友就来了。



我做了十几年的销售,性子一直很急,女汉子的性格,内心很毛躁,通过近半年的学习茶道,我从内在和外在都变得柔软了,像女孩儿了,温柔了。而且从茶道布席中,我学会了审美,从茶席、挂画、插花中,让我看到了生活中各种美好。这两天我在反思,拼命的赚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有多少人拥有了很多财富,却并没有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美好。所以我觉得在拥有财富的同时,不断去体验去观望生活的美好,幸福指数才会越来越高。在新的一年里,我对我自己的希望,就是自己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去迎接这一年会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出现问题要很淡定的去解决,做一个积极阳光正能量的人,谢谢大家;

 

 


茶主高乃丁说,很高兴作为茶主给大家泡茶,也很高兴有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茶会。因为我对主题比较喜欢比较在意,当大麦说一瓣心香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茶席设计和插花怎么去配合主题。在茶道学习过程当中,茶主会对这部分见习,所以先带大家欣赏一下这部分的设计。



小英姐那席,盆的花器里面飘了一瓣花瓣,其实那是郁金香的花瓣,正好掉下来,也想到大麦姐发的图片上放着一瓣莲花的图案,也很符合小于姐气质,又恰巧迎春老师也带来了白色丝绸有荷花图案的茶席布,本来还在琢磨花瓣从哪里来,本想花瓣可以从大家心中生起,但现在有荷花的话,正好就可以呼应。就像我们中国古人一样,只要它是在你心中,你就有了一朵花瓣。小英姐的挂画是知福,希望大家新的一年福气满满。



我这边是红色和橘色颜色系为主,橘色在古代是通吉祥的意思,挂画里面有瓶,是平安的意思,背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如意,代表吉祥如意,再配上主题是一瓣心香,这个康乃馨有一个心字,所以前几个字就有了,加上我相对年轻一点,用发芽的龙柳来代表茁壮新生的感觉,有新的活力的开始。



然后沈班长的那席,看起来有点偏平淡,但是背后的挂画里面有粉色红色的衣服,这样子的着装也会来带来一个新年颜色的主题,插花配了是果实,不是那么香,但是名字是藿香蓟,一瓣心香的香也有了,这样就把这一期整个主题都串了起来,然后插花花器用的是竹筒,寓意新的一年像竹子一样,每一节每一步都会更进一步,也像茶主当下的状态,是一个有果实有丰收的稳健的状态,事业也好家庭也好,会继续下去。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会过得更好;


 

茶主沈伯韩说,特别荣幸给大家来泡茶。这个挂画是和大麦一起选的,打开之后颜色看着还不错,就说试试吧,因为从来我的风格是不能用粉色的,但是新年总归要有一个新的变化,不能总是那么沉闷。插花也有两枝粉色,乃丁看到我选的之后又加了两朵,搭配了一下。整个茶席是根据藿香的颜色来选定的,我们那会儿开玩笑说,小英姐是仙女我们是护法。一瓣心香这个主题,每个茶席都会有一个主题定位,我这边是清,希望给人一种清雅清明的感觉,也希望我泡的茶给大家一些新年的气息。



18年到茶室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是品茶泡茶包括到茶室都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个功课,我很多时候都会想起来,哪怕是出差在几千公里以外。当大麦姐发出邀请,我觉得是特别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来到茶室。我们喝茶的人都会讲究一期一会,今天其实也是一期一会。大家在这里,有新老朋友,可能有些只会见一面,有的可能会以此为缘见的更多,但是我希望我给大家泡的茶,会是一个19年能够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每个人也都会品出不同的感觉有自己的体会,希望茶室是大家19年前行的一个动力,不管会遇到什么样子的事情,平时也好坎坷也罢,第一次来的朋友也好老朋友也罢,大家能想起有这么一方天地,有一个温暖的存在,希望大家还能够回来,不管是喝我泡的茶,还是任何一位茶主泡的茶,北京有这么一个地方等着大家。最后希望用这个和顺号的茶,祝愿大家19年和和顺顺;

 


茶主郭小英说,从这次茶会说起,有天我坐迎春老师的车,老师说要办元旦茶会,大麦说你要不要做茶主,我都没考虑就说好。因为今年来茶室挺多的,因为我今年做生日茶会的主持,但是做茶主泡茶并不多,其实是有一些忐忑来泡茶的。只有中间那款百瑞香是岩茶课的时候老师泡的自己喝过,所以还是有些紧张,于是我们提前一天来是试泡了一把,和顺号也是我今天第一次泡,我感觉我跟茶是连接在一起的,我是用心来为大家奉茶的,这也是我们的心意。



大麦的主题一瓣心香,起初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这个名字特别雅致,她说的那些含义,真的是点点滴滴的心意都在茶里了,今天泡的好与不好都请大家多担待,希望今后还有机会给大家泡茶。大麦是第一次做主持人,我给她一万个赞,因为我们四个建了一个小群,大麦是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包括流程解说词、布席、穿什么衣服,她都特别详细的关注了,然后真的是超级用心,这么多功夫才能呈现今天一个美好的茶会。还有这两位男生也是,伯韩负责跑腿儿的,那么冷的天去马连道买东西,小高的插花,今天早晨一来我自己都觉得好惊艳,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插花,寓意都在里面了,真的是大道至简至,这个花瓣就像我们的心,今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插花,过多久都会记住。



最后说说我自己,我是5年前来学茶,当时我也是很走脑的人,而且很喜欢玩,确实是因为学茶让我静下来了,大学里面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真的是停下来,坐在这里静静地开始学泡茶,我才知道我原来可以和自己的心有连接,不是张扬外在的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感觉像个陀螺在转,通过学茶我能和自己相处。这是一段旅程,这也是我特别爱来茶室的原因。今天早晨这两位先生他们带着满满的阳气来的,他们五点半去爬了香山看了元旦的日出,下了山又接上我来了茶室,我自己也觉得很温暖。每次来都特别温暖,来了就想待一天,每次都很开心满满的收获。我也希望大家通过茶会,对茶和茶室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新朋友、老朋友,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见,谢谢大家!

 


迎春老师说,特别的祝贺,今天大麦茶会办了这样一场茶会,这一场茶会背后用了非常多的心思,当然还有我们的三位茶主,这三位高级班同学的鼎力相助,这背后是很多人的默默付出,才让大家能够感受到的这一下午的温暖美好,同时也是这些高级班的同学以此来修习茶道。很开心看到这么多的同学,经过几年茶道修习自己的成长,我特别高兴,我今天退居幕后了,我只是中午来给大家做了一顿饭,所有关于茶会的事情都不需要我来做,这是最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看到大家的成长。



另外,就是今天三位茶主真的是用心的把这样的一瓣心香通过他们的手,通过他们的茶传递给茶客。刚才听到大家的分享,我知道大家喝出道了,这也是我们特别想传递的茶道精神,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在我们一进门茶祖供桌的上面,挂着一个牌匾“敬静净”的三个字,就是我们所修习的俗轩茶道的宗旨,所以在整个主题茶会当中,不同的同学,有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他们依然在这样的茶会中践行着这样的茶道精神,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共鸣,让每一个人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以及我们在当下的时候对自己身心的关照。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愿。茶室做了七年多时间以来,我们对这个地方的定位是,这里是一个闹市中的清净地,爱茶人的心归处。今天有新朋友能够在这里通过茶道的品茶,感受到第一次品茶的乐趣,也希望今后成为一个爱茶人,但同时这里也是有别于我们浮躁的社会,希望这里永远的保持下去,一份清静的地方,让我们在这里传递真正的美好,真正的正能量。再一次的感谢大家今天到来和我们所有同学的付出,一八年不管成就还是痛苦,所有的经历其实都过去了,今天是一九年的第一天,祝大家在未来的每一天当中都能够收获这份美好都能够心想事成,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麦说,一瓣心香元旦茶会,不管是千澄茶室的同学,还是俗轩茶道的修习者,我们是带着满满的诚意,就好像这个名字一样,希望在新年的第一天把最美好的祝福最真挚的心愿送给大家,所有的其实在茶里面都有了。



我在这里要鞠三个躬,第一个给迎春老师,这些年来感谢老师的不离不弃,我们不进步的时候其实老师比我们还着急,我们偷懒的时候老师也是更着急,有迎春老师,我们才能够坐到这里很坦然的给大家泡茶,我才能站在这里给大家主持,谢谢迎春老师。第二个躬,给三位茶主,真心谢谢。我觉得有一次茶会特别不容易,因为每一款茶,每一位茶主,这款茶相应不相应,他泡出来的茶能不能够契合我们的主题,表达我们一月一号的心愿,还挺难的。因为要把茶的美好展现出来,还要把今天的主题展现出来。而且在北京聚一次挺难,他们还要提前来,我们要提前讨论,因为想要有一个整个主题表达,不能每一席都是表达自己的部分,要体现出整体的状态,深夜12点我们还在讨论这个好不好,行不行,所以特别感谢,有亲同学真好。第三个躬,给今天到来的所有的茶客。特别感谢,因为每年的第一天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感谢你们今天把时间给到我,来参加茶会,没有别的,就是感动,谢谢。



接下来有个小环节,我们给今天在坐的每一个人都准备了一个小的伴手礼,这个伴手礼和香有关,因为是藏香。我在拉萨的客栈每天都会点,因为外面买的可能不太靠谱,于是我就找到藏香发源地,找到传承人特意去做的一款,因为今天是一瓣心香的主题,我们就贴了这个标签,而且标签是沈师兄度两次去到马连道做的。非常非常感谢大家!现在我们敲一下磬,茶会结束,千澄茶室一瓣心香元旦茶会圆满结束,谢谢大家!


澳大利亚和茶: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在澳洲的社会历史

摘 要: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人们每天要喝掉20多亿杯茶。然而,茶是如何获得饮料中“超级大国”的地位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故事。相反,它是一个具有复杂系列的故事情节,涉及众多“演员”,持久性的长期变化和戏剧性的转折。文章调查了茶叶是如何成为澳大利亚首要饮料的,研究了茶的社会历史,探讨了此饮料是如何塑造澳大利亚人工作、休息和娱乐生活的,揭示了茶叶如何在塑造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中发挥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的地位是如何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以及一个以“美式和平”形式的新帝国的崛起而下降。茶在澳大利亚的故事只是更加复杂的全球茶之故事的一章,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见解:那就是茶是如何纳入殖民国家建设中来的,以及作为一个受欢迎的饮料,它在21世纪未来将会如何上演。

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日常生活结构中提醒我们:“日常生活是由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几乎注意不到的小事组成……每天发生的事情是重复的,重复的次数越多,它就越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结构。它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其特点是存在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延续……社会不同层面的人们的饮食、衣着或住宿方式从来都不是无关紧要的”[1]。茶———这种“人们几乎不会注意到的小东西”———已经传播到了五湖四海,沿着古老的海陆贸易路线从中国向外延伸[2-4]。由于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它发展出了不同的地方特色。

01

问茶与澳大利亚殖民地的建立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也是澳大利亚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显著的地方发生了变化。通过考察茶在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文化历史,可以了解茶是如何影响社会习俗、性别角色、饮食行为和工作习惯的。

1788 年,“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 (罪犯)流放地而建立,当时,这片大陆在西方被称为“新荷兰”。直到1824年,“澳大利亚”一词才正式使用。1787年,由11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从英国航行到“新荷兰”,船队载有778名囚犯 (586名男性和192名女性),被一支大约有1500人的特遣队护送。大部分船员和乘客是英国人,但也有少数来自法国和美国的罪犯。船队行程长达24000公里,耗时250天才完成。当时,它被认为是人类移民史上组织时间最长的事件之一。

在1787年以前,英国人则将罪犯送往北美的13个殖民地。然而,美国人对英国统治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在一场关于“税收和代表权”的争端中,反抗英国当局的主要行动之一就是将一批茶叶倾倒进波士顿港———著名的“波士顿茶党也称波士顿倾茶事件”。当然,这些茶来自中国。英国政府需要一块新的领土来安置罪犯,而“新荷兰”则被认为是最佳的选择。

18 世纪末,茶作为一种饮料,在不列颠群岛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但它仍然是一种奢侈品———尽管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已经习惯了茶的味道和刺激效果。茶正成为朱莉·弗洛默所描述的“必要的奢侈品”[5]。事实上,其中一名叫瑞秋·厄尔利的乘客 (女罪犯) 因盗窃了一盎司茶叶、烟草和糖而被定罪,并被判处搭乘第一舰队发配澳大利亚。据记载,第一任总督亚瑟·菲利普曾与当地原住民领袖贝尼隆分享食物和茶,茶很快在原住民中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饮料。这一点在历史上来看,通常与糖一起食用的浓郁中国红茶在英国的茶文化中是最受欢迎的———虽然绿茶仍然占有市场份额。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茶叶是第一舰队高度珍视的非官方货物的一部分。

官方第一次正式记载了中国来访者来到澳大利亚的记录是在1818年麦世英的到来。然而,1788年的第一舰队与中国有着重要而直接的联系。这些船只,包括佩恩夫人号、斯卡伯勒号和夏洛特号,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特许进入广州收集货物茶 (该船的高级船员被允许购买大黄、肉桂、扇子、水银和瓷器作为贸易物品带回英国,但茶叶在1833年之前一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品) [6]。从1788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往返中国的途中,经常在澳大利亚殖民地停留。因此,随着英国殖民地在澳大利亚的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这条新路段,创造了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贸易、移民和文化的新联系。

02

“甜茶”的发现:一种来自澳大利亚本土的茶叶替代品

早期的澳大利亚殖民地茶叶仍然是一种稀缺品,直到1792年茶才开始被出售,茶叶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价格昂贵。因为从茶树中获得的茶叶有限,新来的人开始寻找一种当地的茶叶替代品。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替代植物,即甜叶菝葜———一种澳大利亚本土的撒尔沙植物[7]。这种植物以藤蔓的形式生长于潮湿的温带沿海森林的地面上。这种植物长期以来被澳大利亚原住民用作传统药物。布拉德利中尉这样描述它的品质:“我们还发现了一种植物,生长在岩石周围和林下灌丛之间,它的叶子被煮后变成了一种令人愉快的饮料,并被我们全体船员当作茶来使用。”

1790 年,水手约翰·尼科尔乘坐朱利安夫人号路过悉尼,他对甜茶和它的特性如此着迷,以至于在返回英国时带走了大量的甜茶。他记录道:“殖民地有一种药草叫甜茶,它被浸泡和饮用就像中国的茶。我很喜欢它。它不需要糖,味道既苦又甜。”

为了收集茶叶,尼科尔的船在去英国的中途停留中国,把大部分剩余的甜茶卖给了中国商人,这些商人已经认识到了此种外来植物的药用价值。这可能是澳大利亚在殖民时期向外国出口的第一件商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土食物和采集兴趣的恢复,甜叶菝葜得以东山再起。现在甜茶正在与不同品种的茶树产的茶叶相混合,并由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澳大利亚药剂师和茶叶零售商出售。这是澳大利亚茶文化创意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03

茶与社会生活:澳大利亚茶文化的发展

随着19世纪上半叶几十年的发展,英国继续发展并扩建悉尼的流放地。他们还在诺福克岛(1788年)、范迪门岛 (塔斯马尼亚) (1804年)、摩顿湾 (布里斯班) (1824年)、天鹅河 (珀斯)(1828年)、菲利普港 (墨尔本) (1835年) 和阿德莱德 (1838年) 建立了新的殖民地。除了囚犯,越来越多的自由移民也来到了澳大利亚。在1828年,罪犯占到总人口的46%。但是到了1841年的时候,罪犯就只占20%左右了。因此,在19世纪中,随着罪犯时代退居过去,现代澳大利亚人口的轮廓形成了:现代由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组成的城市化人口出现了。正是这种社会阶层的结合,形成了19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澳大利亚茶文化的基础。澳大利亚在继续与英国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同时,于1901年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并开始形成独立的民族认同。这是一个茶 (话) 会的时代,从最不起眼的工人聚会,到有抱负的中产阶级“只有受邀请才能参加”的花俏活动。在那个时代,男人和女人被固定在特定的性别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茶为男女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为女性提供了管理家庭空间的机会。

1822 年,英国法官约翰·托马斯·比格向英国下议院提交了一份报告,题为 《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状况报告》。我们从报告中得知,到1822年,最初的茶叶短缺情况已经不再出现。茶、糖和烟草是标准的配给品。即便如此,配给的数量并不是那么慷慨。停止配给茶 (和糖) 也是一种对罪犯的惩罚方式。因此,比格报告说,茶和糖仍然被认为是奢侈品。然而,这种奢侈品却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报道引用了 《悉尼公报》 (1816年12月7日):“茶和糖是罪犯膳食中经常伴随的食物,并且是下层阶级移民餐桌上的常客;但是牛奶和蔬菜却只给上层阶级供应。”[8]

此时,在英国及其全球的殖民地中,茶和糖的结合已成为各行各业人们饮食中稳定的一部分[9]。1840 年至1860年,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增长了一倍;1860 年到1880年增长了68%,澳大利亚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茶叶市场。从19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福州对澳大利亚的茶叶出口翻了一番多,从370万英镑增加到970万英镑[10]。事实上,澳大利亚曾一度是世界上饮茶最多的国家。彼得·格里格斯估计,19世纪30年代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人均茶叶消费量接近4.5公斤,19世纪40年代上升到5.0公斤[11]。

随着茶逐渐成为澳大利亚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大英帝国人民的首选饮料,它已深深植根于社会和文化习俗之中。茶不仅仅是一种令人愉快而舒适的饮料,还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全球贸易经济的一部分。饮茶还成为了一种社会区别的标志。不同阶层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消费茶,他们眼中茶的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他们通过用一种隆重的方式提供并享受茶,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大量工人阶级所享用的茶被视为从日常劳作中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事实上,添加了糖和牛奶的茶成为英国工人阶级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茶和咖啡等饮料中添加糖是很正常的。相反,考虑到英国人喜欢所有甜的东西,茶里不放糖就太奇怪了。恩格斯在1844年的著作中描述了曼彻斯特工人阶级的状况,并写道,除了肉类 (在可获得且负担得起的情况下) 和蔬菜 (尤其是土豆) 的基本饮食之外,“作为佐餐,人们通常都喝淡茶,也许是茶加一点糖,牛奶,或一些烈酒。茶之于英国乃至爱尔兰,正如同咖啡之于德国一样不可或缺。一个地方越不喝茶,那么那里就越贫困”[12]。

饮茶的发展对两性关系也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传统的中国一样,澳大利亚殖民时期的男女也经常被隔离。男女在家庭和公共领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两种角色之间界线鲜明。事实上,在我们这里讨论的大部分时间里,女性的地位是低于男性的。参与公共饮酒领域是与女性的“良好声誉”不相符的。因此,茶成为了连接女性们社交纽带的重要饮料。在茶 (话) 会上,人们在喝茶时会吃蛋糕、三明治和其他美味佳肴,这已成为男女在适当认可的环境中进行互动的常见方式。

这些茶 (话) 会发展成了“茶餐”和“下午茶”的传统。各种各样的规则和礼仪都是围绕着这些社交喝茶的形式发展起来的。茶餐和下午茶最早出现在英国,并迅速传播到澳大利亚等英属殖民地。茶餐和下午茶有什么区别?茶餐中的“茶”更多地与用“茶”的意义有关,意思是“晚餐”,而不是饮用茶的集体活动。茶餐是19世纪工人阶级的一种习惯。下午茶可以是一项盛大的活动,主人发出邀请,拿出最好的茶具,并为这一场合盛装打扮。然而,在加班时,下午茶也变得不那么正式了,可以简单地指下午喝茶的休息时间。茶餐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地与优雅的中产阶级社交聚会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工人阶级晚上的一顿饭。茶的习俗,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的现代世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澳大利亚的饮茶也与大英帝国的观念紧密相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茶是一种民族饮料却来自中国———这一直是英国政治家、商人、作家等人的痛处。正如朱莉·弗罗默所写:“然而,将茶视为一种英国国内商品引发了人们对将国内生活和国家认同的理想建立在来自中国的外国产品上的担忧———尽管英国试图渗透打入这个国家,但令人沮丧的是,中国对英国人来说仍然是未知……同时英国人将中国视为‘他者’。使用亚洲的茶来培养英国的国家认同感,这可能会瓦解国家认同感赖以形成的差异。”[5]

为了打破中国对茶叶生产的垄断,也为了打破“中国”和“茶叶”之间的认同联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热衷于在英国殖民地内建立茶叶种植和生产产业。为此,苏格兰园艺学家和冒险家罗伯特·福琼在19世纪50年代被派往中国“获取” (即“窃取”) 茶树、种子和技术[13]。印度和锡兰 (斯里兰卡) 的茶园通过现代工业规模化经营,大幅降低了茶叶的价格[14-15]。据估计,在1897年,整个大英帝国共消费了8000万杯茶。19世纪初,英国和澳大利亚消费的大部分茶叶来自中国,而到了19 世纪末,茶叶则来自英国殖民地内部。这就标志着茶叶与中国的联系被显著地切断了。当然,当时澳大利亚也有中国人,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也从中国带来了自己的茶,其中一些还卖给了当地的白人殖民定居者。

04

流浪者和比利茶

这一时期澳大利亚茶文化最具标志性的东西之一就是“比利”,由此衍生出“比利茶”。“比利茶”无疑是澳大利亚对世界茶文化最独特的贡献之一。澳大利亚比利是一种金属容器。这种金属容器最初被用于在开往澳大利亚的船只上运输咸牛肉。到了19世纪晚期,它成了澳大利亚乡村生活的代名词,在那里,它被用作在篝火上的烧水和泡茶的器皿[15]。

在19世纪,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放牧,对剪羊毛和其他农业活动的季节性劳动力的需求稳步增长。剪羊毛的工人从一个绵羊站走到另一个绵羊站,从一个剪羊毛棚到另一个剪羊毛棚通常需要步行走好几天。这些流动工人被称为“流浪者” (Swagmen)。其中的“swag”指的是铺盖卷———里面还包含了他们的个人物品。毫无疑问,其中最珍贵的是上文提到的茶叶、烟草和糖这3样东西。这里面还有面粉———是制作“丹波面包”的关键,这是一种简单的“澳大利亚土著面包”,是用篝火的热炭烤制而成的。澳大利亚的农村是人们常常饮用比利茶的地方———意味着这是一项非常男性化的活动。而在家庭环境中,女性支配着茶———特别是通过早上和下午的茶 (话) 会。而男性支配着“丛林”中的茶,尤其是在流浪者的生活或其他形式的乡村劳动中。

在中国,备茶通常是在茶壶或其他类似的设备放入茶叶,然后把热水倒入其中冲泡茶叶。流浪者就无法享受这种“奢侈”了。

《丛林流浪》 这首歌最早由帕特森于1895年创作,它的首节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他一边唱歌,一边看着老比利在沸腾。”这首歌非常流行,到1903 年,它已经被用来销售一种特殊的茶品牌———果不其然是:比利茶。《丛林流浪》 是一首深受澳大利亚人喜爱的歌曲,它经常被认为是“非官方的国歌”。事实上,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更有可能知道 《丛林流浪》 的歌词,而不是澳大利亚的官方国歌 《前进的澳大利亚》。

05

茶与酒:禁酒运动

在唐朝,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文学、宗教和文化生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4]。在唐代茶兴起之前,酒在重要的社会仪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中国古代乃至当代,酒和社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茶的兴起与禅宗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茶被看作是酒的替代品。茶也能“醉人”,但即使一个人大量喝茶,也不会出现酒那样的负面作用。

公元8世纪末和9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出现了一篇描述“茶酒争功”的文章[16]。在这场辩论中,“酒先生”和“茶先生”给出了他们的理由———为什么自己作为饮料最好而另一种不好。“茶先生”将自己与一类新兴的佛教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茶是圣人、皇帝和前贤首选的灵丹妙药,茶可以消除困顿和疲劳,而且没有有害的或尴尬的副作用。与之相比,“茶先生”认为“酒能够拆散家庭,破坏家园,通常会导致淫荡和堕落的行为……而你,酒先生,会让人喝醉和糊涂”。人一喝酒,话就多了。对于大街上的普通人来说,至少70%的饮酒者是被朋友背回家的。最终,“水先生”的出现提供了第三条出路———“茶先生”和“酒先生”都不是辩论的赢家。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唐代佛教的兴起,一种提倡节制和避免饮酒的新话语正在形成。茶被认为是酒精饮料的最佳替代品。禁酒运动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它首先提倡适度节制饮酒,到19世纪后期就转变为完全禁止饮酒了。与美国不同的是,澳大利亚从未采纳过全面禁酒令。即便如此,关于酒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负面影响的辩论还是使人们注意到了酒在澳大利亚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无论是好是坏。

殖民时期的澳大利亚继承了英国的饮酒习俗并形成了浓厚的饮酒文化。人们饮用各种酒精饮料,如杜松子酒和啤酒,而朗姆酒在殖民时期则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朗姆酒是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在硬币短缺的时候成为了一种货币形式。事实上,据报道,澳大利亚发生的唯一一场军事政变就是由朗姆酒短缺引发的。因此,它通常被称为1808年的朗姆酒叛乱。

然而,对于茶是一种健康的饮料这一观点,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特别是在大量饮用的情况下。杰西卡·奈特在她的研究中叙述了以下内容:“1893年,一名在悉尼工作的医生与悉尼科技学院的一名烹饪讲师合著了一本书,名为 《澳大利亚的生活艺术》。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菲利普·穆斯基特博士写道:‘肉店里的肉和茶的消费远远超出了正常的需求,这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他进一步评论了茶的过度消费,表达了他对女性‘在这方面超出了所有节制的界限’的担忧。按照他的专业观点,由于饮食中过量的茶,女性变得‘苍白无力’,肌肉变得‘柔软松弛’,神经系统‘受损’。”[17]

19 世纪中期,禁酒运动对于除了酒吧之外的非饮酒场所的建立起到了推广的作用。19世纪末的时候,这些场所变成了茶室。这一趋势在澳大利亚得到了广泛的复制,到20世纪初,茶室已成为城市景观中的普遍特色。茶室最初是由教会或禁酒组织提供给公众使用的非商业场所。到了后来,它成为了一种商业企业,类似于咖啡馆或咖啡厅。

对于女性来说,茶室是一个安全而合适的空间,可以在家庭范围之外进行会面与社交。茶室象征着现代、时尚,昭示着帝国与茶之间的联系。有些茶室非常大,大到足以容纳多达300多人。里面有着当时的新发明———如电梯和热水水龙头。最好的茶室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在这里可以看到引人入胜的景色,还有新潮时尚的装饰。被女性所管理的茶室并不罕见,考虑到这一时期女性在家庭之外有限的劳动机会———所以说这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成果。

在澳大利亚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支持和反对饮酒的争论。无论是完全禁酒,还是只在特定场合,茶通常都是酒的首选替代品。然而,正如我们下面所看到的,茶作为头号非酒精饮料的地位正在受到其长期竞争对手———咖啡的威胁。

06

兴衰:当代澳大利亚的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茶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在澳大利亚城市的工厂和办公室中雇佣着在早上和下午茶的时候推茶车的茶女。茶和饼干通常由公司免费提供,但有时会从工人的周薪中扣除一小笔茶费。同样,在以男性为主的工地,如建筑工地、铁路调车场和剪羊毛站,比利小子用比利为工人煮茶。他们通常在上午11点准备茶点,因此这种茶点就被称为“午前茶”。20世纪60年代,随着更为正式的培训贸易工人学徒制度的实施,比利小子逐渐被淘汰。无论如何,当今在澳大利亚,他人不太可能为你提供“一杯茶”喝。你也找不到茶女和比利小子。这么多老的茶文化已经处于消失或过渡状态。

现代茶包最早开发和销售于20世纪初。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茶包才开始流行起来。一旦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茶叶公司开始推广茶包,它就很快地取代了散装茶叶,成为人们泡茶的首选方式。在澳大利亚和其他很多国家,茶包是人们喝茶最普遍的方式。

为什么茶包花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二战后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独自饮茶的生活方式更容易被接受。毫无疑问,人们总是视自己的便利而选择饮茶时机为自己备茶。然而,正如我们从上文中对澳大利亚茶的讨论中所看到的,茶的消费一直与社会互动紧密相连。这就是我所说的“茶交际”。然而,二战后经济向消费资本主义的转变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也就是说,二战后的社会一直强烈关注于创造和满足个人消费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个人消费者的欲望。在这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就是现代消费时代更加崇尚便利。例如,在现代工作环境中,以前一起喝“下午茶”的做法已经几乎像恐龙一样灭绝了[18]。相反,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下,办公室职员会用茶包冲泡他们“自己的”茶,并迅速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家庭内部的茶,邀请家人和朋友参加更正式的“下午茶”的做法也基本上消失了。

澳大利亚的茶消费不得不与咖啡和咖啡厅文化的兴起相抗衡。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 (简称ABS) 的数据,在20世纪60年代末,澳大利亚每年人均咖啡消费量超过1千克。相比之下,茶叶仍以人均2公斤的价格领先 (在20世纪的高峰时期,1928 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为3.6公斤) [19]。到了20世纪10 年代,澳大利亚统计局在其“2011/2012年澳大利亚健康调查”中报告称,“最受欢迎的饮料是水 (87%的人消费)、咖啡(46%)、茶(38%)、软饮料和调味矿泉水(29%)以及酒精饮料(25%)”。咖啡和茶消费的这种戏剧性转变需要一些解释。

19 世纪,咖啡首次出现在澳大利亚。它与禁酒运动,并且和以图与提供酒精饮料的酒店竞争而建立的“咖啡宫”密切相关[20]。然而,考虑到咖啡在没有合适的设备的情况下更难煮,茶并不会因此而丧失民族饮料的殊荣。事实上,一直到20 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之一。然而,随着1929~1933 年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茶的消费量开始稳步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茶在澳大利亚的兴衰反映了大英帝国的兴衰,正如咖啡的日益流行反映了美国消费现代性的吸引力和美式和平的兴起。从人均每年300克的低起点开始,咖啡消费量在二战期间增长了3倍[21]。

这种增长部分与二战期间美国在澳大利亚的驻军有关。1942年至1945年间,100万美国军人来到澳大利亚,而当时澳大利亚的人口只有700万。美国人带来了咖啡文化[22]。战后,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咖啡的兴趣,1948年跨国饮料公司雀巢公司推出了速溶咖啡———此种名为雀巢的产品获得了巨大成功。速溶咖啡反映了澳大利亚充满活力的消费经济由此兴起———这种经济是以个人选择和便利为中心的。这也反映了美国现代性的吸引力日益增长,以及澳大利亚与大英帝国联系的减弱。苏茜·哈米斯认为速溶咖啡的流行“与澳大利亚生活方式选择的变化有关”,喝茶的习惯与澳大利亚作为一个遥远殖民前哨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每天都提醒着我们,很多人仍然把伦敦视为国家的文化首都;速溶咖啡日益增长的吸引力反映了一种更广泛、更微妙的文化品味”[23]。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人仍然消费了很多茶。近年来,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一直是最坚定的饮茶倡导者之一。作为澳大利亚历史上唯一会说普通话的总理,陆克文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2011 年8月23日,陆克文被宣告为川宁澳大利亚下午茶挑战赛的冠军。这是英国著名茶叶公司川宁的营销活动。川宁邀请了150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知名人士,共同设计出一种独特的混合茶,以体现澳大利亚人的性格和口味。混合茶的原料由川宁提供,并由澳大利亚民众投票选出他们最喜欢的一款。陆克文被宣布为最后的赢家,他的川宁混合茶在2012年全年都可以买到,其中混合了川宁爱尔兰式早餐茶、俄罗斯商队茶和柑桔香红茶。比赛以选择慈善机构的权利替代奖金,即每一笔茶的购买就会向这个慈善机构捐赠10澳元。陆克文选择了一家致力于动物保护和福利的知名慈善机构。

07

结论与讨论

从这件轶事可以明显看出,即使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饮茶者,每天也没有多少机会接触来自中国的茶。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茶在构建澳大利亚的身份认同和日常生活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澳大利亚,人们对某些中国茶也越来越感兴趣———尤其是绿茶。近年来绿茶由于其药用特性和对健康的益处而得到推广。与此同时,“珍珠奶茶”在澳大利亚经历了戏剧性的增长,尽管这种饮料并不被认为是非常“健康”的 (因为有过量的糖和其他化学添加剂)。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人们已经迈出了远离工业化食品和商业化食品消费的步伐,比如“慢食运动”和“手工食品运动”。这两场运动都试图让人们注意到食品的来源和生产方式。他们试图重新引入食品社交的形式,重建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并试图在我们的饮食方式和内容上重新建立一个社会消费和真实性的场所。

我相信同样的哲学也适用于茶的消费。我们还应该鼓励茶的消费者,使其更加了解他们所饮用的茶之来源。你的茶是从哪里来的?是谁做的?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些问题,以及其他许多问题,将引发一系列关于可持续性、社会公正和公平贸易的伦理关怀。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也坚信,中国的手工茶和传统茶生产商之间可以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地的饮茶者建立直接的联系。茶有着丰富的历史和跨文化交流传统,可以成为开启中澳对话的完美媒介。(作者:Gary SIGLEY (加里·席格伦) 安倬霖)

原文刊于《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第43卷总第249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凡第三方图片及信息,如无特殊注明,均来源于公开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坤冰观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之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早制茶饮茶的国度。自上古神农时代的【药饮】至唐代陆羽的【瀹饮】,再到明代的【泡饮】,茶文化涵盖了修身养性之道。时至今日人们又应通过何种途径来满足内心的精神渴求?中国传统茶道,承袭自唐宋茶人师祖的茶事风雅,在现代生活中以茶为媒介,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茶器



最让人真切感受到这样一席茶味道的,就是这些因茶而设的器具。说起来,无论是唐代陆羽创制的茶器二十八式,还是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种茶器,抑或现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这些茶器十余种的选择,不同的材质器形,以及它们之间彼此连接关系,都隐藏着神秘的符号,而经验老道的喝茶人是符号的破译者,从这只壶、那只杯的关系中,在心里慢慢勾画出将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茶器的选择,是对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对器皿的取舍尺度,从要冲瀹的茶品、所用冲泡手法来考量,进一步还要感知季节、时辰这些因素对茶的影响,最终呈现出一席茶。


茶席



茶席是茶事进行的空间,也是泡茶人对茶事认识的综合表达。一个茶席的思考重点,是如何展现所要泡的茶。由此,茶席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不是独立于茶事之外的,而是由泡茶人结合当下和对茶性的理解而通过铺陈的细节来呈现的。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气候的转变、泡茶空间所在,这些因素都是日常泡茶择茶要考虑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人积累的生活素养。


选择契合的茶品,由对茶性的认识出发,选择茶的泡法、再由此决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围绕这个内容而配合,呈现出的茶席,自然带有鲜明的季节和地域性。当然不同的茶席也是可以观察其中蕴涵的季节因素的。春天的某日,天气微濛。选择碗泡台湾高山乌龙茶,高山茶的清冷韵致能够在这样的天气里更深长细腻的表现出来。


茶器除品杯以甜白釉的品杯来感受纡回的香气和细腻口感外,茶碗、杯托、花器多是暖色调的陶器,而蓝色席布上一枝北方早春的海棠更是微带清寒季节的鲜明意味。在暑气渐生的时候,夏天的茶席常以简淡的色彩和清简的茶器营造清凉的夏日空间,一簇小黄杨的茶花、石砚的茶盘、景德镇的白瓷杯,让人有清泉石上流的凉意。这一席泡的是凤凰单丛的黄栀香。黄栀香是单丛茶里高香鲜爽的一种,口感微苦而生津迅速,正是适合溽热天气来消暑的。


茶声


起炭从点燃一枝油薪竹开始,鹅毛扇扇动的风声里,油薪竹的火焰带着一缕白烟自下而上地升起,龙眼炭开始有爆裂声,让人心生期待,不过这个时候的扇子舞动反倒更加透着舒缓和沉稳。直到炭炉里噗地一声,火焰结结实实地围绕在逐渐泛白地炭块之间。壶里地水开始鸣叫,正是所谓“松风”的鸣响。注水温壶、投茶入壶、出汤入杯,淅沥水声和器皿碰撞的声响,如果静下心来,就会听到茶席上全然不同的情绪,隐约而细微,但是却让人清晰探寻到最无可隐匿的内心。


茶事



对喝茶这件事,古人说得直白,“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 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仔细思量,其中的深意并非单以形式上人数的多寡来断定喝茶雅俗之别,避免嘈杂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


近年爱茶者人数日增,若不是把茶当做解渴的饮品或者攀比的名品,会渐渐觉察到喝茶的过程会带给我们的更多滋养。这样的滋养,隐于平淡生活中了然无痕地与茶的对话,由此养成对茶深切感知的思考习惯,又凭借不同的喝茶形式传递,无论是独啜还是约几个朋友茶聚,是常年如同抽丝剥茧般积累得来的喝茶理念在特定时空的集中展现。


每次茶会有不同形式的表达,茶品茶器的选定、茶席的铺陈,花木的选择、空间的安排,凡此种种细节,远超想象。茶品的选定,关乎对茶客人的体贴,除季节气候而外所要瀹泡的茶品前后逻辑也同样要考虑到对味觉体感的影响。茶会上容易被忽略的茶谱,如同古曲的工尺谱,其实是茶会的法度。让茶与器之间辉映出另一番神韵,使不同茶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长期养成的功夫。


茶会



茶会不同的茶席空间错落组合,移步易景的观念来自中国传统园林的风致。在一个空落的厅堂里,“无中生有”构建出传统的花木掩映、心手闲适的意境。这些形式的背后,由无数个细小的信念和绵密的行为在做支撑。爱茶人的行为理念总是如同细流在茶事中涓涓流过。


入口屏风前陶罐里粗大的枝条,并非是为了营造气氛而砍伐的树木,是前几天经过离家不远的路边时,看到园林工人正修剪花坛里的枯死的树木,理下长长短短的枝条是为了保证花木过冬保留必须的养分,一大捆用麻绳捆扎的不同种类的枝条被我欣然讨要过来,将要丢弃在路边的枝条在茶会上恰恰就是意态天然的点睛之笔。这大概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这样的器物在每次茶会里都会出现,都会唤起很多人内心的柔情,也都会成为提亮茶事的一笔。


一场茶会,对于泡茶人和喝茶人来说,是彼此的成就。交织而成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的飨宴,其实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在被视为弥漫着粗浮气息的时代,能够专心去成就一瞬的绚烂,是一种隽永的深意。茶会对客人来说,喝到一杯感怀于心的茶汤,他也许不会看到背后琐碎的过程,但正是这些不断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日常琐屑,让小小的茶汤能够幻化万千的心意。


茶会结束的时候,打包整理器具、家具收拾整理搬运——又回到最初的空落,似乎一切了无痕迹。朋友来告别,有了依依不舍的伤感,这也许是一场茶事另一个不在预料中的提醒,对每个当下珍惜就好。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喝了那么多茶,面对茶的类别,还是一知半解。


六大基本茶类


1、发酵篇


六大茶类的划分基础是在制作中,由茶叶发酵的不同程度决定的。发酵程度同时影响着茶的口感和功效,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了解它的原因所在。



发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更温和,比如红茶、黑茶就适合胃不太好的人喝;相反,不发酵或是轻度发酵的茶,茶性微寒,适合降火去燥,但脾胃较弱的人应适量。



2、品类篇



3、冲泡篇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茶性,顺应茶性泡出来的茶,才能最大发挥茶的口感、香气、汤色。六大茶的冲泡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记住绿茶和黄茶不要闷着,其它想怎么泡就怎么泡,没有特定的冲泡手法,别人告诉你的方式不见得适合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喜欢就好。


4、储存篇



5、功效篇


绿茶


六大茶类之首。

零发酵,茶多酚最多。

性微寒,微苦,回甘。

清热祛燥,提神醒脑。

不适合肠胃较弱的人群。


白茶


茶中珍品。

轻度发酵,茶性清凉。

滋味清淡、回甘。

富含茶多糖,适合降糖需求人群。


黄茶


中国独有茶类。

汤色杏黄清澈。

轻微发酵,口感清爽香醇。

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

提神醒脑,消食化滞。


乌龙(青茶)


绿叶镶红边,绿茶+红茶之和。

又叫青茶,属半发酵茶。

降血脂、胆固醇,适合三高人群。

提神醒脑,不宜空腹饮用。


红茶


世界人民最爱。

茶性温润,无刺激。

口感甜醇。

调节脾胃功能,适宜肠胃不好的人群。


黑茶


红、浓、陈、醇。

后发酵茶类,微生物发酵。

香气独特,口感醇厚。

改善肠道环境,调节脂肪代谢。




中国茶道


唐代诗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字画、建筑、天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糊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乞降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茶道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①煎茶 ②斗茶 ③工夫茶


“茶圣”陆羽煎茶


斗茶图卷

赵孟頫: 斗茶图 (元代画家)


而喝饮茶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对茶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改进,以使饮茶这一过程更加丰富细腻。现今中国功夫茶操作规程有以下十三程式,合称为功夫茶十三程式。


一、行茶注点,如人饮水,各有异趣

二、温壶:茶欲展香必先温壶,作为行茶前的暖身动作。热水可在壶内停留片刻,同时可进行赏茶。

三、赏茶:从观赏茶叶的外形,进而期待茶汤,是引导客人走入茶人预构情境的必要流程。

四、温盅:壶水可直接温盅,应专注于每一环节的注水倾汤,当做指尖运气的练习。

五、温杯:夏天温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则可分别预热。待茶出汤前再将杯中之水倾出,有利聚香。

六、纳茶:球形或体积小的茶可直接经茶则入壶,膨松或条形茶则可借助茶匙,先往后松茶再推前。若茶则太小,可把茶则当滑溜梯,边转动茶仓边溜茶。唯茶则不应停靠在壶口,恐沾湿。

七、注汤:水应煮沸再依茶类需要而降温,烧水壶点注时可注意由低注点再直线拉高,待水满至壶约七八分时,再压低以断水,如书法的提笔与按笔,点注时指尖应自然运气。气压低闷时壶小不易展茶,可做淋壶追热的动作,先循壶外圈后往内圈淋,或右手从五点钟方向运水切入。

八、候场:壶是茶修行的道场,一如面对结跏趺坐的行者,应避免心浮气躁,干扰茶汤的气场。茶人在候汤的片刻可目视壶而作观想,心定神闲。

九、出汤:倾壶瞬间应如跳水员腾空一跃之势,可先放开壶盖,到一定角度在扣紧,然后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松手臂,待茶汤几近倾出,再做个回壶的动作将剩余茶汤尽出,避免久浸苦涩。

十、分茶:斟茶时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点微微朝内,便于控制汤流。利用拇指与中指力量运转茶盅,使茶汤一如橄榄油的滑度落下。

十一、传杯:浅托能突出杯身线条,但不易将杯托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着杯身角度将茶传送出去,并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平状,避免茶汤溅出。

十二、去渣:当茶汤高潮退去渐趋平淡时,应适时停下。观赏叶底是主人向茶做的最后致敬,一如送行者的姿态,庄严感怀。

十三、清壶:去渣后以热水涤荡壶体,并借水之旋力将茶末瞬间倾出。食指扣入鋬内,以中指与拇指运转壶身,唯壶嘴应微微朝上,避免碰撞。

饮茶十三式看起来过于繁琐,但对真正热爱饮茶之人而言,却不必可少。如苏东坡诗句所写:“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见饮茶个中之味,余味无穷。



中国茶道常用禅语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佛教对茶道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名山名寺产名茶,佛教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寺庙施茶,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寺中以茶礼佛,以茶敬客,丰富了茶礼的表现形式;然而最重要的贡献当属把禅语、佛典、公案融入茶事活动,为中国茶道注入了灵魂。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


无成为禅语出于赵州和尚的无公案。从前有一个僧人问赵州和尚:门前那只狗是否有佛性? 发问的僧人心里想,佛经中写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狗自然有佛性,师父回答一定是有。可是赵州和尚回答却是无。


赵州和尚是有道高僧,他不会不懂众生皆有佛性。但是他为什么偏要说无呢?这是这段禅宗公案的关键。按理讲,既然众生皆有佛性,狗是众生之一,狗当然亦有佛性,可见赵州和尚所说的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


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后来慧能便成了禅宗六祖。


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这一禅语典出《维摩经.菩萨品第四》。据该经记载:有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静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正巧遇到维摩诘居士。


光严童子问他:你从哪里来?


我从道场来。


道场在哪里?


直心是道场。


听到维摩诘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大悟。既然直心是道场,那么又何必要离开这喧闹的都市去四处寻找清静的修身之地呢?


“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维摩诘也称为维摩,是与佛祖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受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


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是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这一禅语出自《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在其修行之初曾问师父泉普愿:


如何是道?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千古名言。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按世俗常规去办事的主观能动之心彻底忘却,而保持一颗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这则公案的含义十分丰富,茶道和禅宗一样,通过提倡平常心是道来强调随性适意,安闲无为,应缘投物,随机应变。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禅,事事是道。我们提倡平常心是道,还体现了禅宗与茶道对解放人性的追求,以及直面声色世界,用心去拥抱大自然的现实态度。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个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 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 僧人满头雾水,莫明其妙,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指点。 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意思是长空万古永存,风月朝朝不同。隐指佛法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着眼当前,而不管达摩来否。


五、横眠竖坐


典出《五灯会元》卷十一。蕴聪禅师嗣法于首山省念禅师,达到大悟后住襄州谷隐山传道说法。有一天一个僧人问他:什么是道? 蕴聪禅师回答:车子碾,马儿踏的就是道。 来僧又请教:什么是道中人? 禅师答:倒着睡,竖着坐的就是道中人。


这个典故与千利休的茶道即烧水点茶是同一境界。横眠竖坐是人的固有习性。求道即是随缘任运,破除我执与法执。达到人性的彻底解放,获得完全的自由,无拘无束地做到横着睡、竖着坐。道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之中,获得了人性解放的人即是道中之人。



六、月印千江水


典出《五灯会元》卷十四。典故反映了悟道成佛的心路。


有个僧人问道隐禅师:什么是成佛之路? 禅师答:神妙地指示着人的灵机的,就是那碧波澄澈的秋水中映现着的月亮。 僧人又问:三家同时来邀请,不知去谁家才好? 道隐禅师回答:月印千江水,门门尽有僧。 禅宗精神和茶道义理一样,好比月印千江水,普照大千世界,谁悟了它,谁就能见性成佛。


七、不如抛却去寻春


典出《柳亭诗语》。宋代理学家朱熹写了首诗: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陆象山听到后高兴地说:元晦(朱熹字元晦)到现在总算是觉悟了!


禅宗认为,对禅的追求,不应当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埋头在古籍中,而应当到大自然中去。中国茶道特别崇尚亲近自然,观照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因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佛理智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八、青山不碍白云飞


典出《五灯会元》卷三。有个僧人问河南紫玉山的道通禅师:怎样才能够从三界中解脱出来? 道通禅师不回答而反问:你在里边已待多少时间了?

僧人又问:究竟如何解脱? 禅师说:青山不碍白云飞。


佛教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超脱三界才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磐的境界。道通禅师把青山比做囚禁思想、束缚人性的戒律,而人性如白云,只要白云想飞,青山是阻碍不了的。


九、日日是好日


典出《云门广录》卷中,《碧岩录》亦有载,其大意是有一次上堂时,妙总禅师说:云门文偃曾对弟子说‘十五号以前暂且不问,十五号后的日子怎样,请每人说一句。’ 没等众人回答,他自己就说‘日日是好日’。妙总禅师认为云门文偃把佛法和世间法都说完全了。



如下禅语也是茶人十分喜欢并经常引用的:


吃茶去。


看脚下。


柳绿花红。


独坐大雄峰。


春来草自青。


云在青山水在瓶。


永夜无风月独清。


摘茶更莫别思量。


天共白云晓,水和明月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中国茶道暗语】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喝茶是长辈的,用食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


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很多地方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十、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中国茶道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中国茶道是美的哲学


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归纳起来主要基于五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茶道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们不是佛学大师,而是大哲学家。如老子、孔子、庄子、以及《周易》的作者等等。


其二、中国茶道美学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如“和”、“道”、“气”、“神”、“气韵”、“意境”等等。


其三、中国茶道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念。


其四、中国茶道美学强调的不是从美学的一般表现形式上去欣赏和理解茶道美而是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出发,要求“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从小茶壶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悟人生百味。


其五、中国茶道美学不仅仅是茶事活动中追求美感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哲学的高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看茶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茶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茶道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至于就小处来说,即如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这就是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于此。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关于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一点,即静乃始于虚也,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一切,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由此可知,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创作生活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皆离不开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尤其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则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需知,由茶悟而升华,即堪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甚至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或问,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如日本茶道那般地枯寂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在啜茗中兴之所至,或则朗吟,或则放歌,或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无不可。无怪蜀都一带茶馆,历来盛行摆龙门阵,那就叫做静中有闹,闹中有静,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这可以说是虚静之美的一种动态样式,动态风貌罢。


文/网络综合

找到约42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