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海南农垦茶厂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海南农垦白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用心做好茶 用“新”赢市场

  6月1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的海南农垦白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白沙茶业公司)茶叶种植基地驱车前行,一路风光旖旎,道路两旁茶园连绵起伏,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茶树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同样是做着采茶制茶的行当,却因改变发展路线,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在茶树间,当地茶农李大基说,随着茶产业转型发展,企业效益节节高升,大伙过上了茶叶变“金叶”的好日子。

  据了解,近年来,为应对茶产业小散弱、品牌不响等困境,海南省农垦五指山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茶业集团)整合包括海垦白沙茶业公司在内的多家分公司的人才、土地等茶业资源,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方面进行探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尤其在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该集团以超常规举措推进茶产业建设,亮出“互联网+”组合拳,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打造茶产业发展新引擎,赋能茶产业转型升级。

  茶心

  五大标准传承制茶匠心

  “采茶要双手并用,手指轻轻一折将茶青摘下,不能用指甲去掐断叶片,否则会影响绿茶加工出来的品相。”近日,在海垦白沙茶业公司的茶叶种植基地,该公司茶叶审评员吴维芳给田间的茶农做示范,“不仅采摘手法要得当,还要注意与茶青的长度、鲜度等保持一致,才能采出高标准的茶青。”

  “过去,茶农们缺乏标准作业意识,采摘时求量不求质,茶青质量参差不齐,茶青价格普遍不高。”在企业工作近23年,吴维芳见证了茶农们采茶手法从“随性”到“标准”,从“粗糙”到“精细”的转变过程。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海垦茶业集团以标准化思路,提升产品品质。

  “好茶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海垦茶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吴海江表示,该集团自2016年4月组建以来,整合垦区茶业资源,带动旗下分公司抱团发展,突破小、散、弱的困境,并制定茶园建设标准、茶园管理标准、加工车间标准和制作工艺标准等5大标准,并在各分公司严格执行,严控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有标准,还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如今,在海垦茶业集团各分公司的茶青收购点,都张贴了收青标准和收青制度的公示海报。“按照鲜度、匀度、长度、净度等指标划分,不同等级茶青收购价格也不同,一等茶青收购价能达到每公斤15元,极大激发了茶农的积极性。”吴维芳说,如今,标准化意识早已深入人心。

  除了明确标准外,海垦茶业集团还多次组织培训班,邀请经验丰富的茶农、技术人员以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现身说法,引导职工、农户以匠心种好茶、管好茶、制好茶。

  据了解,海垦茶业集团采用统一供种、统一采购、统一工艺流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保障产品的“质”和“量”。由于茶叶产品重生态、质量高、风味佳、渠道畅等特性,在几年之间,海垦茶叶“名声大噪”,市场占有量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价格也节节高升。

  在海南农垦白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白沙茶厂,工人在制作茶。海南日报记者袁琛摄

  茶事

  科技助力茶叶创新升级

  一场茶产业的“突围之战”在海垦茶人心中悄然打响。

  传统茶产业的现代转型,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海垦茶业集团与专业科研机构、院校合作,从种植端、生产端、产品端发力,推动茶叶创新升级。

  在种植端,智慧农业为茶叶种植插上科技翅膀。

  “借助物联网设备和大数据系统建设‘智慧茶园’,通过手机App就可以360度监控茶园,还能通过系统发送指令,让茶园内的浇水喷头自动灌溉,还能查看茶园的气温、湿度等各项指标。”海垦白沙茶业公司“智慧茶园”管理员陆贵松是一名“茶二代”,也是一名拥有现代化农业理念的“新茶人”。

  他认为,在传统种植中,融入现代化技术,能够带动茶叶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比如利用大数据,茶农就能根据茶树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生产作业方式,而消费者能够了解茶树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此外,海垦茶业集团还根据茶叶采摘实际需求,在乌石分公司基地试点推广使用电动采茶机,进一步提升采茶效率的同时,还节约人工成本。

  在生产端,现代化生产线的建设推动了茶叶加工品质和效率的提升。

  据了解,海垦茶业集团自2018年起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在旗下分公司陆续推进生产车间技术改造工作,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打造自动化、环保化、连续化的生产线。

  “换上新设备,茶叶加工的效率提升了,人工减少了,品质也更加稳定了。”在海垦白沙茶业公司的生产车间,厂长张刍介绍,去年以来,该公司生产车间更新生产设备,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杀青机由燃煤改为燃气,茶叶杀青效率提升,品质更加稳定,过程更加环保;智能传送带贯穿各道工序,省去了人工搬运原料的麻烦,确保加工过程茶不落地;可设置参数的仪器仪表让人们更加精准控制加工过程……“即便加工车间满负荷运转,也就需要10多名工人。”张刍说。

  在产品端,该集团以市场为导向,推陈出新,研发白马骏玺白茶饼、白沙绿茶易饮杯茶、红茶易饮杯茶等新产品。

  “我们通过打造爆款茶产品,提高消费者对整个海垦茶叶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从而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还根据不同消费需求推出不同档次的茶品。”海垦茶业集团副总裁陈凯介绍,该集团如今已推出140余款各具特色的茶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例如白沙春芽绿茶等几个单品,成为爆款单品,年销售额皆突破千万元。

  “这两年海垦茶叶产品越来越丰富,白沙绿茶还推出了袋装、盒装、罐装还有小罐茶等各种不同形式和品质的产品,送礼特别有面子。”白沙绿茶忠实“粉丝”赵明高兴地说,现在他不仅常买茶自己喝,还常邮寄到外地送亲友。

  在海南农垦白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茶园基地,工人在采茶。海南日报记者袁琛摄

  茶业

  革新理念推动产业升级

  5月28日下午3时许,在海口市龙华区的海垦茶业集团总部,一场线上“云带货”之旅缓缓开启。面对直播镜头,该集团茶艺师一边演示冲泡方法,一边向广大网友讲述海垦茶故事,宣传海垦茶文化。

  “做直播,我们卖的不只是货,还有品牌。”陈凯介绍,应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海垦茶业集团革新理念,亮出“互联网+”组合拳,不仅线上线下双发力,打造线上销售渠道,还通过抖音等直播平台,展现海垦茶产品的文化内涵,把产品的文化元素、经济价值体现出来,更好地与网友建立情感联系,为品牌影响力的塑造打下基础。

  “我们还在推进深加工产业园的建设,以进一步开发茶叶的利用价值,充分适应市场需求。”吴海江介绍,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的支持下,海垦茶业集团在湾岭热带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建设茶业生态科技园项目,将与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茶叶精制加工和深加工生产线,提升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该项目总占地面积为60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包括现代化茶叶加工区、综合商务办公区以及仓储配套区等。项目建成后,将集茶叶精制加工、深加工、茶叶研究、工业观光等为一体,为海南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谋篇布局,立足长远。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茶文化旅游异军突起。海垦茶业集团以茶为媒,加强和地方政府合作,共享优质旅游资源,打造结合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农旅结合生态产业链条,推进海南全域旅游建设:如建设海垦金江茶文化产业园项目;借助“白沙”绿茶品牌效应,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白沙茶叶品质之旅”专线游;以白马岭茶叶生产基地为主体,聚焦茶叶生产加工环节,打造一条工业旅游的茶旅专线……从而形成“东西南联动,中部为本”的茶旅布局。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在海南,以茶待客不仅是日常礼仪,更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借助海南自贸港建设契机,作为我省茶产业龙头企业,海垦茶业集团将紧抓机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世界奉上一杯氤氲清香的“海垦好茶”。

  (本报牙叉6月1日电)


海南农垦两款茶业获评“寻茶中国”金奖

近日,海南省农垦五指山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海垦牌南海红”和“白沙牌绿茶”两款茶叶产品,参与“寻茶中国”全国十大特色名茶评选活动,斩获金奖。

近年来,该公司采用统一供种、统一采购、统一工艺流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保障产品的“质”和“量”,旗下茶业产品获得业内诸多奖项,市场占有量进一步提升。

图为在海南农垦白沙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白沙茶厂,工人在制茶。

注:内容来源金台资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海南制茶技艺发展百年史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后,在国内业界和学界引起了轰动,近一个月来,各类报道屡屡见诸报端,新媒体领域的推文和视频也不少。海南作为中国最南部的茶产区,也是唯一的热带岛屿茶区,拥有独一无二的本土茶树种——海南大叶种,完全有希望在“世遗”加持之下,触碰本岛茶产品的天花板。

专家认为,一款好的茶叶,除了茶料,加工工艺尤其重要,就让我们先回顾海南的制茶工艺进程。

五指山市水满乡仍有不少黎族茶农坚持手工作茶。记者李天平摄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后人可以窥见,早在宋代,海南就开始有茶事活动,苏东坡的诗句“茶枪烧后有”,则极有可能是对海南野生茶树嫩芽的描写。然而,历史上海南的制茶工艺比较滞后,有确切文字的记载显示,茶叶加工技艺传入海南岛,是在清代光绪年间,迄今约有100余年。海南茶叶加工技术走向标准化和规模化,真正与国内接轨,则是在1950年全岛解放之后。

晚清茶商带来加工技术

1882年,美国传教士香便文深入海南岛考察,在今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福门村一带,看到野生的茶树,了解到当时黎族人将茶青晒成干叶,煮水饮用,或拿到墟市出售。后来,他将那段见闻写入其《岭南纪行》一书中。

从香便文的描述可以推断,140年前,白沙一带的黎族百姓对野生茶的加工,连基本的摊凉、萎凋、杀青工序都未掌握,更别说揉捻和发酵工艺了。

1928年,海南岛警备司令兼琼崖实业专员黄强(1887年—1974年)陪同法国传教士萨维纳进入黎族地区调查后,撰写长文《五指山问黎记》,文中提到他认识的一位茶商李树英:“李君为茶商,父在冯子材军中,得梅县幕客授以制茶方法,谓五指山多野茶,制出可获厚利,由是遂世其业,往来山中者有年。”

冯子材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入琼平息匪患的,幕僚中有懂得制茶的梅州人,教会了李树英父亲制茶之法,此后李家以此为业,出入于五指山盛产野茶的地区。

由此可见,五指山水满峒的黎族同胞掌握制茶工艺,最早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本岛向无人工种茶,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树,而制法粗恶,色味不佳。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峒所产,树大盈抱,所制茶叶气味尚清。”从1930年成书,1933年在上海神州国光社印行的陈铭枢总纂《海南岛志》书中,不但可以略知90年前海南岛上的野生古茶树概貌,也能够大致了解当年海南所制茶叶的品质、外销和供给的情况,“每年由陵(水)、万(宁)、定(安)三属出口,产额约值六七千元。”

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海南岛的制茶技艺还不成熟,尽管拥有得天独厚优质的野生海南大叶种茶青,且名声在外,却生产不出色味俱佳的茶叶。

1958年海南茶叶工厂化生产元年

海南岛的制茶工艺走向成熟,是在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之后。

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海南茶事》一书的作者陈德新考证,1958年成立的白沙县“五指山公社茶场”(茶叶加工厂厂址在今五指山市水满乡方龙村),以采摘野生海南大叶种茶青加工茶叶为主,同时也率先在海南岛人工培育、栽种海南大叶种茶树和工厂化制茶。该茶场直到1985年才解散。茶场的存在使得现代茶叶制作工艺走向了民间,让更多的五指山水满人掌握了海南大叶种制茶技术,告别海南茶“制法粗恶”的历史。

小到合作社,大到茶厂,海南机械化制作茶叶已很普遍。图为五指山市水满乡某茶厂工人将茶青倒入揉捻机加工。记者李天平摄

海南农垦系统茶场的设立,虽比“五指山公社茶场”稍晚,面积和产量却后来居上。

农垦系茶场大面积的人工种茶,首先保证了产能。据1996年12月出版的《海南省志·农垦志》记载,1958年,南方农场种植茶树8亩,为海南垦区最早种植茶树的农场,紧接着1960年,遵照中央领导关于建立外贸商品生产基地的指示,当时海南行署外贸基地局开始在海南中部山区建立通什、岭头、白马岭(后并入南方农场),并于当年试种茶树100亩,此后垦区栽培的茶树有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种、台湾大叶种、阿萨姆种、福云7号、毛蟹、奇兰、本山、安徽祁门槠叶种、福建福鼎大白茶、凤凰水仙等30多个品种。

其中云南大叶种在海南因生长快、芽头粗壮、品质优良、容易采摘等优点,尤其适合制作红碎茶,自海南农垦1961年开始有茶叶产品后,成为外销创汇的主打产品。

1977年制茶工艺实现机械化

1977年以前,海南农垦生产的红茶是在盘式揉切机上将萎凋叶揉成碎茶,1979年改为90型揉切机和转子揉切机联装生产,大大改进了工艺操作技术,合理优化了机具配套,提高了产品质量。使得1977年之后通什茶厂生产的“金鼎牌”红碎茶,连续四次在全国红碎茶品质评比会上获得“品质优良奖”,其制作工艺特点是:严格茶青质量,低温和风萎凋、适度偏轻,机组配套、提高揉切效果,适度发酵、及时上烘,及时精制、小批量拼配出厂;使得出厂的红碎茶具有颗粒细匀、毫尖金黄、色泽乌润、香味浓强、汤色红艳等优良品质风格,具有较浓的玫瑰香或苹果香。

与此同时,为更好满足国外市场,出口创汇,1979年海南农垦引进生产CTC红碎茶关键先进设备CTC揉切机和洛托凡转子揉切机,1981年首先在南海农场茶厂安装生产,采用自动控制,连续化流水作业,使得生产的“远洋牌”CTC红碎茶具有鲜爽、芳香、滋味浓强、汤色红艳明亮的特点,1988年荣获海南省优、农业部优和商业部优产品。

海南的春绿茶,是每年海南冬交会上受热捧的茶叶产品。这些主要得益于制作工艺上严选茶青质量,做到嫩、鲜、匀、净,茶青按级薄摊萎凋,当天鲜叶当天加工完毕,杀青用高温快炒除去水分,祛除青草味,做到嫩茶老杀,老茶嫩杀,在揉捻上根据揉机性能,一、二级茶青轻压短揉,三级以下茶青重压长揉,干燥至乌绿,然后用自制八角桶辉锅,使条索达到绿茶灰白或银灰色,最后整饰茶形等。

由此可以看出,海南农垦制茶工艺步骤多借助于现代制茶机械完成,属于工业时代的生产景象,从而使农耕时代表现出的手工制作技艺和实践少了些,但是茶的品质最终回归物质层面,即口感,取决于茶树品种、自然环境、种植方式、加工工艺等场域。

然而,回看海南解放后工业化背景之下制茶工艺的演进,史志记载中反复出现的本土珍贵茶种资源——海南大叶种,即“华茶16号”的制茶工艺的发展则相对不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陈德新说,严格意义上说,海南制茶历史并不短,自从先民发现了野生茶树,从煮饮茶青到“粗恶”制作,从手工作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与我国传统制茶工艺一脉相承;由于茶叶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因素,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是决定因素,因此,海南还需要在制茶技艺上不断学习、探索和提升。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