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海南大叶种

找到约23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海南大叶种有可能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吗?

春去夏来,品尝春茶仿佛还是昨天的事。今年5月21日是第二个“国际茶日”,在这一时节,海南茶树冒出了第二轮新芽,茶农们为夏茶的采摘做好了准备。

五指山水满乡的一片茶山。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陈耿 摄

说到海南的名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白沙绿茶、五指山红茶,它们的原茶料中都有海南大叶种的身影。海南大叶种是海南的野生茶树种类,属于稀有濒危茶树种,对研究海南茶树的起源与进化有重要意义。

野生海南大叶种的嫩芽。

但是海南大叶种的身世背景跌宕起伏:由它和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海南红碎茶,曾出口远销欧美,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红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在历史高峰期,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一度超过1.3万亩。

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近30年来,随着种茶面积的缩减,以及高产、高香的外来品种的引进,曾经蜚声国际的海南大叶种沉寂下来。但看到了它的研究价值与发展潜质,学界、茶界的专家与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该如何保护与发展海南原生茶树种质资源,如何在做大海南茶产业过程中向质量与品牌要效益?海南大叶种有可能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吗?

五指山海拔1110米处一株高约10米、胸围接近1米的海南大叶种古茶树。清风 摄

出身不凡

500年历史记载的珍贵种质资源

为了一睹野生海南大叶种的真容,近日,海南日报记者来到五指山市水满乡,在雨林腹地里看到了多处、小面积分布的野生海南大叶种茶树群落。其中在海拔1110米处,有一株高约10米、胸围将近1米的古茶树,印证了《海南岛志》中“树大盈抱”的记录,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最大的叶片接近成人巴掌的大小。

野生海南大叶种茶树的叶片大如手掌。

说起来,如今看似低调无名的海南大叶种,在海南茶史上却曾是绝对的主角。因茶香独特,野生的海南大叶种茶叶不仅是当地百姓喜爱的饮料,还是上供京城的土特产。在明代,百姓将茶叶与茱萸、芎、八角和茉莉花等一起烹煮饮用。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成书的《琼台志》中,记载了“芽茶”和“叶茶”作为“土贡”被征调京城,摊派的州县几乎涵盖全岛的历史。

海南大叶种茶味有多香呢?清末宣统年间的《定安县志》记录了当时以产地命名的4种海南野生大叶种茶——南闾岭茶、思河岭茶、水满峒茶和龟岭茶,其中南闾岭茶味清甘,有“甜茶”之名,“味匹武夷,甚堪辟瘴”,思河岭茶味甜胜过南闾岭茶,水满峒茶“气味香美,冠诸黎山,久已有名”。1933年问世的《海南岛志》也提到:“本岛所产茶叶……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峒所产,树大盈抱,所制茶叶气味尚清。”从这些寥寥数语里可以看出,海南野生大叶种茶叶以水满峒(今五指山市水满乡)茶的品质最佳。

即使从营养价值上来说,海南大叶种的表现也毫不逊色。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各地的茶叶都被送到杭州茶叶研究所进行检测。当时的杭州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韩宝瑜对海南日报记者回忆道,由水满地区所产的大叶种茶叶,茶多酚含量达到38%-42%,“茶多酚的含量高,滋味更醇厚,会给人明显的苦后回甘的口感,自然发酵制作成红茶后,鲜爽度和甜香气也会发展得更好。”

经多道工序制成的海南大叶种红茶。

有学者考证,20世纪50年代末期,海南逐渐有了人工栽种海南大叶种茶树的历史记录。“栽种的海南大叶种茶树生长快,发芽早,持嫩性强,每年最多可采七八轮,与中小叶种相比,属于芽重型品种;其抗病虫力强,与云南大叶种相比,更适应于海南高温、高湿、干旱地区种植。”西南大学特聘副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海南省茶叶学会(海南省茶叶协会)秘书长、《海南茶事》的作者陈德新说,“从成茶品质来看,海南大叶种所制的五指山红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清甜鲜爽,香气为甜蜜香、五谷香及红薯烤香。”

这番香气与滋味逐渐为更多人赏识。20世纪80年代,海南大叶种迎来高光时刻——1985年,由云南大叶种茶和海南大叶种茶合璧而成的海南红碎茶,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红茶评比中荣获金奖,而后更是远销欧美,风靡一时。但此后经年,海南大叶种茶却没有抓住出口创汇的机遇实现品牌与口碑的升级,海南红碎茶与它的传奇逐渐销声匿迹。

困境当前

家底未摸清、品种难培育、种植面积萎缩

作为已被国际市场验证了品质的海南大叶种,为何发展轨迹一度缺乏后劲?我们有必要回到1958年寻找答案。

据1995年版《琼中县志》记载,1958年,水满乡开办了五指山茶场,开始了工厂化加工海南大叶种茶叶的历史。水满乡方好村88岁的王启彬是当年的第一批茶工之一。他回忆道,茶场人工培育海南大叶种茶树,用种子培育的树苗成活率极低,即使顺利存活,也需要3年才能采摘茶青。

即便人工培育难度大,继五指山茶场之后,海南中部山区还是陆续建立了通什、岭头、白马岭3个茶场,进一步扩大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到1988年,海南大叶种茶年产干茶接近8000吨。再后来,海南农垦系统开始种植茶叶,1992年垦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92万亩,其中海南大叶种面积超过1.3万亩,还引进了云南大叶种等外来品种。

然而,接下来的近30年,海南种茶面积却逐步萎缩。目前全岛茶叶种植面积仅余2.8万亩,其中,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也缩减至不足9000亩,种植地区集中在五指山水满乡。

“海南种茶面积的缩减,既有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也有产业转型的原因,如红茶转绿茶和改种橡胶等。”陈德新说,“归根结底,还是对海南大叶种这一本土原生珍贵茶树资源的认识不够,技术提升不足,缺乏自信和远见所致,而引进高产、高香的外来品种,也势必对海南大叶种的发展造成冲击。”

另一方面,学界和业界对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特别是对海南大叶种的区域性调查和成分检测,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陈亮说,迄今为止,这些调查仍未摸清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分布和存量,也未选育出高产、稳定的优良品种。陈德新在《海南大叶茶呼唤科学保护与应用》中亦写道:抗高温,抗干旱,抗病虫害,且制茶品质优良的海南大叶种单株良种,迄今尚未选育出,目前仅限于室内鉴定分析工作。

研究认识不足、生产技术有限、心态摇摆不定……种种原因,让海南大叶种在辉煌绚烂过后几近踩了刹车。

破局之路

加强种质资源研究、扩大种植面积、提升茶叶品质和制茶工艺

近年来,认识到本土茶树品种的潜在优势和竞争力,海南各地正在积极谋划扩大海南大叶种茶的规模。

五指山市政府202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市的海南大叶种茶树种植面积为7494.2亩。全市茶叶种植、经营、加工企业共29家。茶料满足不了产能是常态,目前五指山市已将扩种海南大叶种的计划提上议事日程。

此外,海南农垦热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江介绍,当前海南农垦地区分别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地种植海南大叶种,与云南大叶种混种的总面积约1250亩。

除了扩大种植面积,在提升茶品方面,已有企业先行一步。比如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选择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白沙农场境内的陨石坑里,开辟海南大叶种种植区,通过枝条繁育和人工驯化,已种植150亩。陨石坑内含有丰富矿物质的生长环境,为这里的海南大叶种增添了一份“陨石坑”特色。

综合上述来自海南农垦、五指山市以及茶企的数据,海南大叶种目前的种植面积尚不足9000亩,包含新栽种和未能采摘的茶树苗。这样的种植规模,对做大海南大叶种茶产业仍然不足,但要做强品牌,却未必靠拼量。

鉴于海南大叶种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有业界人士认为,其产品应走中高端和精品路线,向质量、品牌要效益。就像云南普洱的“山头茶”、广东潮州的凤凰单枞和安徽黄山的太平猴魁一样,海南大叶种的茶叶也可以按不同区域、不同特色进行制作和包装,如古已有之的南闾岭茶、思河岭茶,特别是历来口碑最好的水满峒茶。

作为海南热带茶区的祖辈级、特有品种,海南大叶种一直是学界的热门研究对象。

“海南大叶种是我国最南端茶区的当家品种,有着与我国其他茶类所不同的品质,属稀有濒危茶树种,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应用。”陈德新说。

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对海南大叶种有深入而系统的认识。对此陈亮认为,应对五指山等地的海南大叶种开展专业的调查,收集各种类型单株,建立规范的种质资源圃,从中选育出数个茶叶品质优且相互补充、茶树发芽期不同的海南红茶优良新品种,“与此同时,应由地方政府划定一些区域,保留典型的海南大叶种群体茶园,在野生茶树比较集中的原始森林区域建立原生境保护点,迁地保存与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五指山的海南大叶种质资源。”

这方面,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亚辉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他正在对从五指山、鹦哥岭等地收集到的海南大叶种茶树进行繁殖培育,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种植管理,优选出一批良种,“优选品种、加强驯化,是提高其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黄亚辉认为,“鉴于这一茶树品种制作红茶的明显优势,海南大叶种将来完全可以生产出高档红茶,跻身中国名茶之列。”

来源:海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海南茶的“独特”基因——海南大叶种

海南茶谱种类丰富,“家族成员”众多,但无论是红茶还是绿茶,它们绕不开一个共同的基因:海南大叶种。在海南茶谱中,海南大叶种是绝对的主角。海南热带雨林中的古茶树仿若藏在深山里的金叶子,海南大叶种闯入茶人的视野后,从野生到驯化直至跻身中国茶史,它的出现曾“惊艳”茶业界,海南茶也因它而声名鹊起。

然而,海南大叶种随着海南茶产业的发展跌宕起伏,这一藏在深山中的瑰宝也曾沉寂不为人知。海南大叶种研究价值与发展潜质极大,海南大叶种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海南五指山,一茶厂的生产车间。记者陈卫东摄

来自深山的瑰宝

近日,海南多个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大叶茶种质资源调查收集行动,科学家们深入琼中、五指山、白沙等中部山区采集海南大叶种古茶树样本,并把它们带回研究所进行扦插、研究,想要探寻解密海南大叶种的“神秘基因”。

传说中神农发现茶叶,中国茶便开始了一片茶叶引发的传奇传说。在考古界中,茶树的祖先出现在云南、贵州、四川。随着高原隆升、河谷下切等地壳运动的发生,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茶树群落被迫分离,分散在不同的生境中,产生了“同源茶树隔离分离”现象。

海南大叶种的起源在哪?海南省茶叶学会(协会)秘书长陈世登在《海南茶话春秋》中写道:海南岛原来是中国大陆连接向南延伸的一部分,1000多万年以前,海南岛的北部和雷州半岛随之出现了断陷和火山喷发,继而伴有大规模的海侵,整个琼雷断陷区变成了一片汪洋,唯有海南岛中南部山地高出海面而成为一个孤岛。“从文物发掘中,黎族聚居区出土的大批新石器时代中晚的文物,与广西、钦州、广东湛江地区发现的原始文化相似,这说明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与古代越族有密切关系。”因此,海南野生茶树与我国大陆茶叶起源的传播走向是一致的。

世界的茶叶源于大叶茶。经过茶叶工作者的长期研究,证实了海南大叶种茶是由云南的西南部和四川西南部为茶叶起源中心的野生大叶茶向南迁移,逐渐演变进化而来,是我国第二、三代茶树,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区。

初露头角,它曾是“贡品”

最先与海南大叶茶打交道的,是世代居住于五指山山区的黎族人。据文献记载,黎族人很早前便有了饮用大叶种茶的文化历史,因明朝之前,居住在五指山的黎族人民不与朝廷来往,因此五指山所产之茶虽味香甘甜,但却鲜为人知。

到了明朝时期,五指山茶叶虽仍处于野生状态,但已成为当地百姓喜爱的饮料,有人将其与茱萸、芎、八角和茉莉花一同冲泡饮用。明正德六年的《琼台志·土产》中记载:“本岛向无人工种茶,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所产,树大盈抱,气味清醇。”书中也记载了“芽茶”和“叶茶”作为上贡京城的土特产被征调入京的历史。

雍正七年,政府对黎族的治理开始有了质的突破,黎族人民逐渐融合到满汉人民的生活中,为表示诚意,他们将水满乡所产之茶、黄花梨与沉香一同入贡以供皇室享用。水满茶从清朝时期开始便在名茶行列中有了一席之地。清末宣统年间的《定安县志》中记录道:"水满峒茶'气味香美,冠诸黎山,久已有名'”。

迎来发展,海南红茶名声大噪

尽管海南人制茶饮茶的历史有千年之久。但海南茶真正走向商品化之路在是1958年。半辈子跟海南茶叶打交道的陈世登告诉记者,海南岛曾经是我国重要的红茶出口基地,海南红茶曾经香飘全世界,白沙绿茶是华夏第一早春香茗,海南茶产业曾经非常辉煌,海南茶区是我国最南端的非常稀缺的原生态热带茶区。

海南茶产业的崛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1959年根据国家计划,在海南建立红茶出口货源基地,最早建立了通什、白马岭、岭头三个国营茶场,利用本地野生海南大叶种和从云南大叶种(将两类茶混种的称之群体种茶)扩种生产。

至1965年,全岛共开发新茶园1.5万亩,年产干茶350吨。在此基础上又扩建了太阳河和白沙两个地方国营茶场。至1970年,全省茶园达1.8万亩,年产干茶1500吨。70年代后期,由于胶茶间种经验推广,促进了茶叶迅速发展,南海、新伟(原红卫农场)等农场先后开垦建园种茶,茶园面积迅速增加,至1980年全岛拥有茶园4万亩,年产干茶6000吨。1988年海南建省掀起了种茶的高潮,国家专门拨放茶叶生产基地贷款1047.6万元发展茶叶生产。至1993年全省拥有大小茶场(厂)50多个,其中国营农垦种茶农场(厂)就有37个。

陈世登是1988年闯海南的茶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90年代海南茶产业发展十分繁盛,不仅茶园种植面积多达12万亩,海南生茶的红碎茶和工夫红茶96%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与地区,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当时的南海农场还荣获了国家对外经贸部授予的“出口生产基地企业创汇百万美元”荣誉证书,名声大噪。

海南大叶种潜力有待开发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下期,由于国家实行外贸体系改革,茶叶市场全面开放,加上国际市场茶叶价格变化,红碎茶出口受阻,原来统购统销的产品要自寻出路,生产者直接面对市场,产品单一,茶叶生产出现萎缩,茶叶产量和茶园面积逐年下降,除少有几个国营茶场(厂)想方设法、艰难支撑外,一些面积小、产量少、规模小的茶厂受到严重冲击,毁茶闭厂。

“尽管海南茶叶种植面积减小,但随着海南岛的不断开发建设,海南本土的茶叶消费市场方兴未艾,茶叶供不应求。”陈世登说道,随着岛内茶市场的兴起,海南也逐步形成白沙绿茶、金鼎红、白马骏红、椰仙、品香园等多个茶品牌。然而近年来,全省茶叶内外销售贸易量近万吨,而海南茶区产量不足为1000吨,多年来海南茶面临着基本在岛内销售,无茶可外销的局面。

在陈世登看来,海南茶产业发展的困局,实质上的缺乏核心竞争力。“海南茶产业没有把大叶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上世纪90年代之后,海南茶企引进了不少外省的茶叶品种,缺乏本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海南茶产业一直未能闯出岛外。”陈世登说道。

事实上,学界和业界对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一直在持续进行。1982年,由海南岭头茶场茶叶研究所组织有关单位、对海南的白沙、通什、白马岭、岭头4个种茶较早的茶场栽培茶树和分布状况进行调查,1984年,在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海南大叶种被认定为首批30个国家茶树品种之一,编号为“华茶16号(GSCT16)”,这是其身份第一次得到官方认证。次年,海南大叶种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为“GS13016—1985”。然而,因缺乏合理的开发利用,“华茶16号(GSCT16)”至今的种植面积已无统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陈亮说,迄今为止,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家底”仍未被摸清,也未选育出高产、稳定的优良品种。

近年来,认识到本土茶树品种的潜在优势和竞争力,海南大叶种的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再次提上日程。

来源:“学习强国”海南学习平台、北京茶世界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海南大叶种探寻“破局之道”

连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早已是银装素裹,万物萧索。但在海南却仍是阳光普照,温暖如春。连日来,琼中白马岭的一片茶园内,采茶工人们正忙碌着,一片片嫩绿的冬芽被投入茶篓,海南冬茶的上市将填补全国冬季新茶市场的“空窗期”,打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品牌。

生长于海南热带雨林,海南大叶种茶树的独特之处是与生俱来的。海南大叶种茶树有性系品种,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相关调研资料表明,海南大叶种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3%,茶多酚35.4%,属于特异种质资源,滋味浓强,品质优良,是做红茶的最好原料。

然而迄今为止,海南野生大叶种茶树资源的“家底”仍未被摸清,也未选育出高产、稳定的优良品种。据官方数据统计,2021年海南茶叶种植面积约3.5万亩,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仅约一万亩,种植地区集中在五指山。缺乏良种支撑,导致海南现有茶园普遍出现茶种参差不齐,良种化程度低等困局。作为海南茶产业发展的“芯片”,海南大叶种如何探寻“破局之道”?


海南五指山,茶艺师在进行茶艺展示。记者陈卫东摄

现状

家底未摸清、品种难培育

“海南大叶种野生茶树叶片比较大、厚,与其他地区的有很大区别。”近日,在琼中白马岭深山处,参与海南大叶种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员郝婷婷说道,海南野生古茶树大多生长在雨林中,其研究、利用价值极高。

优质野生茶树,是茶市场的稀缺资源。业界对海南大叶种野生茶树的调查研究从未间断,上世纪80年代,由中国茶叶研究所和海南省岭头茶场茶叶研究所联合组成海南岛作物种质资源考察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组考察发现,海南岛有野生茶树分布,且分布比较广泛,比如沿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三大山脉走向均有野生茶树分布。但比较遗憾的是,这些调查仅停留在统计、研究的阶段,未能选育出良种。


五指山茶园里的老树茶。记者陈卫东摄

“海南大叶种是由野生茶树直接繁殖栽培而形成的品种,这些古茶树扦插繁育存活率低、产量低,品种培育难度大。”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李栋梁说道,目前省农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茶叶研究专家已完成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全省普查,以及初步鉴定评价,累计采集种质资源样本833份,全新的调查研究成果也将很快向社会揭晓。

破局

扩大大叶种种植面积,深挖品种潜力

海南大叶种良种缺乏,在走访过程中,茶企普遍反映存在茶园茶种参差不齐、良种化程度低,高产、优质、生态茶园建设及有机茶、标准茶园推广滞后的问题。海南省茶叶学会(协会)秘书长陈世登认为,海南大叶种是海南独有的优势品种,且其开发利用价值高,海南茶产业要依托大叶种特有的优势打出自己的品牌,走“精品”路线。


2022年冬交会上,五指山展馆的手工制茶展示。记者陈卫东摄

事实上,近年来有不少茶企认识到本土茶树品种的潜在优势和竞争力,正在加大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我们将逐步改良低产低效茶园,更新推广海南大叶茶种良种。计划在五指山打造大叶种标准化示范茶园。”海垦热作集团副总经理张威说,目前垦区茶园存在外地中小叶茶种,不利于海南大叶茶种产品质量控制和区域品牌打造,下一步垦区将逐步改造原有低产低效茶园,同时对缺株断行等茶园进行更新补种。

五里路茶叶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符小芳说,近年来白沙有机茶叶产品获得欧盟等国内外500多项检测,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并出口国外,未来五里路有机茶园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种至千亩。记者了解到,白沙利用陨石坑不可复制的地标符号,积极推动发展有机茶种植,目前有机茶园已种植约2365亩。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李鹏认为,海南大叶种种植面积有限,因此海南茶产业应该坚持走高品质的精品高端路线。前不久,海南大叶茶有机种植技术培训班在五指山、琼中、白沙等市县开班,培训班邀请贵州等地的专家到琼给茶农进行培训、交流,促进海南茶叶质量和产量提升。

探索

科技支撑茶产业发展

将茶青倒入自动化生产线,短短几个小时在生产线的末端,一袋袋包装精美的茶叶产品出炉。前不久,在琼中湾岭热带农产品综合物流园海垦茶叶生态科技园的茶叶加工生产车间内,全省首个省级标准化茶叶自动加工与数字化品控示范生产线安装完毕,投产后将极大提升茶叶加工生产效率。科技园集传统茶叶智能化加工示范、茶叶创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业观光于一体海南茶产业融合示范区,并发展成为海南茶叶自动化、现代化、精细化、科技化加工的优质前沿平台。


海南五指山,一茶厂的生产车间。记者陈卫东摄

近年来,部分茶企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例如海南农垦五指山茶业集团公司与海南省农科院香料所、海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及五指山大叶研究所合作,进行“海南红茶品质调控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以五指山红茶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夏秋茶普遍存在的风味不佳、苦涩味较重等实际问题,实现海南夏秋茶加工风味品质调控与新产品研制。

“科技助力、标准支撑,这样才能助力海南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张威谈到,茶叶从种植端到加工端应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产品标准化生产工艺,大力促进海南茶生产工艺创新和技术推广,推动企业产品工艺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海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向银林认为,海南茶叶在产量、生产成本上对比外省都不占优势,海南茶产业要“出圈”必须严把品质关走高端路线,鼓励茶企进行技术创新,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水平。

令人期待的是,目前《海南大叶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正在制定,将把海南大叶茶产业作为有机产业进行打造。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易帆,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3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